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清淨專念,必定見佛  (第三集)  1992/9  美國洛杉磯  檔名:05-004-0003

  請翻開講義的第七面,倒數第二行,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一段是比喻,一個人專憶的是比喻佛,佛念眾生時時刻刻都不忘,可是眾生不肯念佛,這就是專忘,這個比喻好懂。我們繼續看第二個比喻,比這個比喻來得更為深刻。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底下這一段是用母子來比喻,所以凡是做母親的人,對於這個比喻體會一定是很深。母親對於兒女是時時刻刻掛在心裡,可是兒女要是出門之後很少能夠憶念母親的。佛在此地用這個比喻,佛念眾生,實在講超過父母,父母念兒女是一生、是一世的,佛念眾生是生生世世,所以這個恩德之大沒有法子形容。誰知道?唯有諸佛菩薩知道,凡夫不知道阿彌陀佛憶念法界一切眾生,不知道這樁事情。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兒子思念母親,像母親念兒子一樣的心情,他的感應就非常殊勝。世間法,世間感應尚且如此,何況佛與眾生?佛念眾生,是希望眾生早一天脫離苦海,早一天圓成佛道。佛的心願,眾生長劫迷惑顛倒,不但時時憶念,從來也沒想到還有佛在這裡念我。佛的掛念,那是真實的,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如果兒女不孝,母親對他思念也許會淡一點,佛對眾生不然,縱然是謗佛、毀佛、滅佛,墮落在惡道受苦,佛思念他從來沒有減少一分,佛是以清淨心、平等心念一切眾生。

  註解後面一小段,講到高齊大行和尚云。大行和尚教給我們四個字,這四個字也是念佛很好的開示。「信憶二字,不離於心。」我們對於阿彌陀佛,對於淨土的信仰、憶念,要常常放在心裡。「稱敬二字,不離於口。」稱敬就是稱念、恭敬,恭敬稱念不離於口。「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此為念佛第一要策。」高齊,是南北朝時代高歡建立的王朝,他的國號稱齊,歷史上因為齊國很多,加上他的姓,冠上他的姓,區別這是南北朝時候的北齊。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一段,我們註得比較多,這是這章經裡面重要的一部分。前面有兩句說,「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那一句很重要。《無量壽經》云「一向專念」,這是講念佛的方法,《觀經》云「一心繫念」,《彌陀經》云「一心不亂」,這是淨土三經裡面告訴我們應該要怎樣稱念。「即此中專心憶念」,三經與本經雖然文字不同,意義是很接近的,可以說是沒有差別。「及下攝根淨念」,這個「下」是指底下的經文,這章最後的經文有兩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都是念佛重要的綱領。「果能心佛分明」,分明就是清清楚楚,心裡面想佛,憶是想佛、憶念,口裡面稱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唯此一念,更無餘念。」一切時中,心裡面只有這一句佛號,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此之外,其他念頭都沒有,這就叫念佛三昧,這就叫一向專念,這叫做不夾雜。如果我們還念其他的,那就夾雜了。這個法門的殊勝,實在講是一切法門都不能比的,這是真實的事情。其他法門給諸位說它是屬於漸修,有層次的,按部就班的修學。譬如你們此地擺的《菩提道次第論》,它就有次第,有下次道、中次道,到上次道,它有等級的,這個方法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時間要長,還得要善於用心。

  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指導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密宗一位大德。在中國邊疆上密宗四大活佛,諸位現在只知道達賴,達賴是前藏,西藏的前藏,後藏是班禪,另外是蒙古,內蒙就是章嘉,外蒙是哲不尊丹巴,這是邊疆上四大活佛。我算是很有幸,親近章嘉大師三年,大師當時教我就從《菩提道次第論》下手,這是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宗喀巴是明朝初年時候的人,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有六百多年了,是西藏黃教的領袖,很了不起。他的著作跟我們中國天台賢首的四教儀、五教儀,是屬於同一個性質的,裡面告訴我們修行的要領、次第。淨宗之妙,妙在哪裡?它妙在用一句佛號攝心,心清淨了,次第、界線就沒有了。心清淨了,戒具足了。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位想想,一天到晚心裡想阿彌陀佛,口裡念阿彌陀佛,身體禮阿彌陀佛,哪裡還有惡?諸惡都沒有了。所以這個「諸惡莫作」,小乘戒,小乘戒就圓圓滿滿。這一句佛號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所以心裡面憶佛念佛,這是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大乘菩薩戒就圓滿了,一句佛號,圓滿三聚淨戒。

  可是你要懂得念佛的原則,不懂得原則要領,雖然念,不具足。為什麼?一面念佛,一面還胡思亂想,那就不行了,那你這一句佛號戒定慧統統沒有了。如果這一句佛號,真的是身心清淨,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所以念佛是屬於頓教,它不是漸教。即使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窺基大師,也將《阿彌陀經》判作頓教,頓教是頓超,沒有次第的,我們看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確確實實是如此。所以念佛人最重要的就是心口一如,佛號要相續,這樣念佛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講的「有」淨土。你心裡頭有淨土,你將來必定得生淨土。他老人家講的「有禪有淨土」,注意那個「有」字。我們今天有沒有?自己問自己就曉得了,你心裡頭是不是真有阿彌陀佛?真有阿彌陀佛那就恭喜你,你是「有」淨土。如果阿彌陀佛在自己心中或有或無,有的時候想起來有,有的時候就忘掉了,那這個不行,這個往生就不保險了。一定要真有!真有的人,在睡夢當中都會常常夢到阿彌陀佛,因為他常常思念。

  講到『見佛』,「見佛」有現前見佛,有當來見佛。現前有定中見、有夢中見,定中見是你在念佛止靜的時候,我們念佛有的時候繞佛累了會坐下來,坐下來心裡面佛號還是不間斷,口裡雖然不念,但是心裡面佛號沒有間斷,或者在這個時候你見到阿彌陀佛了,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是屬於定中見。其次,夢中見,這個都是屬於現前。當來見佛,這是講將來,將來也有兩種,一種是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個時候你見到佛;另外一種是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見阿彌陀佛,這個都是屬於當來見的。這個裡面講「華中見」,那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須知但念彌陀,即是念一切諸佛。」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了。「但念此經,即是念諸佛一切經。」這個前面沒說,諸位一定要知道,所以佛法是平等法,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心不清淨,在佛法裡面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都得不到利益。念佛要我們一心專念,讀經也要一心專讀,你學哪一部經,你一生都不要改變,你才能入得了門。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學那個,這就夾雜了,這就亂了,你的心得不到清淨,定不下來。換句話說,你縱然一生很勤苦的修學,你所得到的是佛教的皮毛常識,真正殊勝的利益你決定得不到。

  所以中國古人修學,為什麼他們成就那麼多、那麼快速?古人成就,我們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面看到,《居士傳》是在家學佛的,《高僧傳》是出家學佛的,快的三、五年就開悟、就證果了,慢的十年、八年也開悟證果了。現在我們修學的時間來說,比從前人超過很多很多,但是講成就上來講是一無所成。也許說不學佛的時候你頭腦還清楚一點,愈學愈糊塗、愈學愈複雜、愈學愈顛倒,原因在哪裡?歸根結柢一個原因,是沒有遇到善知識,這一點非常重要。古人遇到一個好老師,一生就跟一個老師學,他才能專。兩個老師就不專了,兩個老師教的一定是兩條路,三個老師一定是三條路,四個老師就是十字街頭,你就無所適從,今天歸根結柢的病根就在此地。可是我們能不能怪老師?也不能全怪老師,自己也要負很大的責任,自己對老師不相信,所以要到處多親近,多親近就亂了。學佛在第一個階段,最忌諱的就是這樁事情。

  我學佛有一點成就,就是得力在專,沒有到處去學。介紹我學佛的是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這是過去台大很有名的一位教授,我的佛學是從哲學裡面講到佛經哲學,他教我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告訴我,全世界談到哲學最高峰是佛經哲學,而且告訴我,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一句話打動心了,因為我從前總是看佛教是迷信,對佛教有很大的排斥力量,決定不能夠接受,所以我是從哲學裡面入佛門的。接觸到佛法,我的因緣很殊勝,不到一個月,我認識了章嘉大師,初期修學,他老人家指導我三年,三年他圓寂了。以後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炳南老師,我到台中去拜訪他,想跟他學。他給我提出三個條件,三個條件你好好的考慮考慮,你能夠接受,就到我這兒來;不能接受,那你就另找高明。第一個條件,他說你到我這邊來,要以我為老師,你就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你看書無論看什麼書,看佛書、看普通的書,不經過他同意不准看。第三個條件,那個時候我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章嘉大師教你這三年我不承認,統統作廢,從今天起入我門來,從頭學起。你們如果遇到這個人提出這三個條件,你們能不能接受?這太專制了、太跋扈了,我想了想,最後還是接受了。這三個條件,當時不知道,到以後才曉得中國自古以來,教學講師承,就是這樣條件。為什麼只能聽一個老師,不能聽第二個人的?教你專,教你修清淨心,你聽到別人跟你講那個方法、那條門路,再聽到那個,那老師還教什麼?不能教了。所以把所有外緣統統給你切斷,老師對你負完全責任,他要把你從迷往覺悟這條路引出來。老師最後說,我的條件有時間性,五年,五年之內決定要遵守。依照他這個方法,半年效果就感覺到了,感覺到什麼效果?煩惱少了,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領悟力特別的快,也特別的深刻,他把你所有外緣都給你堵死了。

  諸位你們能不能遇到這種老師?遇到這個老師,聽不聽話?所以師承就是這個樣子。在這個老師會下學什麼東西?學清淨心、學平等心,求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就是無知,般若無知,不要求有知,求無知,就是求這個,這是根本智,這是奠定修學的基礎。這個基礎打穩了,這老師就說你畢業了,你可以出師了。我們中國俗話講出師,就是現在講畢業了,可以出去參學了。這一開放參學,什麼人講經說法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統統可以接觸,一點障礙都沒有,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認識真假邪正,你有這個能力。所以你接觸的愈廣,你的智慧就愈大,成就後得智,無所不知,你不會受人騙、不會上當,不會走上歧途、不會走上邪路。所以在老師會下的時候,學這個本事的,這叫師承。我們讀《華嚴》,《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做為一個修學的示範,就是修學的榜樣,善財的師承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裡面也是這三個條件。等到畢業了,畢業是什麼?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得失利害,你有這種能力,老師就放你出去了。所以在老師會下是訓練這個能力,這種本事,這通常叫法眼淨,法眼清淨。這才讓你出去,出去之後《華嚴經》裡面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成就無所不知。所以老師不是完全專制,開頭一定要專制,就像教小學生一樣,他還不懂事,還無知,沒有能力辨別利害得失,要嚴加管教,等到他有能力了,像上大學有能力了,這就不管了,完全開放。

  今天你遇不到師承,你這一生想成就,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難!我們這一代人修學為什麼費這麼多時間、費這麼多精神,一無成就?原因在此地。補救的方法不是沒有,今天法師很多,大德很多,哪一位是真正善知識?真正善知識決定不會自我宣傳的,真正善知識都非常謙虛,你去問他,我什麼都不知道,我樣樣不如人,謙虛,對人尊敬。到哪兒去找?沒有緣分找不到。有一個方法,找古人。在中國最初依古人作老師的是孟子,孟子是以孔老夫子作老師,但是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不在世了,孔子的書在,孔子的弟子在,他依孔老夫子作老師,就是依孔夫子的著作,以這個為師,不明瞭的地方去問孔夫子的學生,向他們請教,這是以古人作老師。孟子開這個例子,以後在中國歷代,用這種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很多,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

  在我們佛門,大家非常尊敬的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就是私淑蓮池,他想找個善知識,他自己學識修養也很了不起,看看一般人也不見得看得滿意,對蓮池佩服,但蓮池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就專念蓮池大師的著作;換句話說,跟一個人學,跟定了,學一家之言,從這裡扎根成就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方法,那就很好辦,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求成就就不難了。在古大德當中,我們最敬仰的是哪一位?最佩服的是哪一位?一心一意跟他學,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就成功了。跟定一個人,一切大德之中,我跟諸位推薦,決定不會錯的,哪一位?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作老師。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學這一部經,要把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統統做到,你就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一部經通達了,所有一切經全都通達,沒有一樣不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你的心是定的。跟一個古來的大德學,我們學得跟他一模一樣,也不過是祖師大德而已,距離佛還很遠;我直接跟阿彌陀佛學,學得不像,但是還可以像個觀世音菩薩。這是我跟諸位介紹一位真正善知識,決定不錯。所以要重視師承,沒有師承是決定不能成功的,這關係非常非常之大。

  「諸佛心者,清淨平等,大慈悲是也。」我們學佛,學阿彌陀佛,希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樣,願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什麼心?清淨、平等、覺,就在經題上。我們的心如果也是清淨、平等、覺,那你就跟阿彌陀佛同心,阿彌陀佛的願是四十八願,你能夠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你跟阿彌陀佛同願。經上教給我們,應該做的我們統統都照做,不可以做的我們統統不做,你就跟阿彌陀佛同行,同心、同願、同解、同行,距離阿彌陀佛就很接近了。這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第五小段,「有一生念佛,不生淨土者」,這種人多。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為什麼不生?這對我們的關係很大很大,為什麼不生?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原因,然後問問自己有沒有這個障礙?如果有,趕快把它消除,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障礙。這個地方完全從綱領上提示,不生的原因:「念佛不精誠故」,這個不精就是有夾雜。有夾雜、有懷疑,你的心就不真誠,換句話說,我們還有憂慮、還有煩惱、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這樣念佛就很難得念佛三昧,換句話說,很難得清淨心。第二是「生疑不篤信故」,對這個法門有時候相信,有時候懷疑,信得不夠真切。「無有往生願故」,口裡說往生,心裡面實在是貪生怕死,這個不能往生。七情五欲,貪念不斷。這是略舉幾條,這幾條只要有一條存在,都會妨礙你往生,雖然念佛很勤苦,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的。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種善不種善,作惡不作惡。」過去怎麼會知道?過去從習氣上知道,習氣是過去生中的,今生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造作,善與不善,都應該清清楚楚,應該要明瞭。「如是知已,善者增修,令其圓滿。」知道哪些善行,善行要教它增長,善要增長;哪些是不善的,不善趕快把它斷掉。「惡者對治,令其除滅。」下面提供一點資料給大家做參考,「以念佛相好,對治昏沉」。我們念佛的時候精神提不起來,打瞌睡了,想佛的相好,可以能夠防止昏沉。「以念佛修因證果,無量智慧功德,對治妄想。」妄想不是多嗎?轉個念頭,想阿彌陀佛修因證果,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一切眾生,把念頭轉過來想這些。這是個很好的方法,不必把妄想消除,妄想換個對象,這個方法很有效。「以平等法性,空寂無為,對治惡境。」我們學佛人有時候遭遇到逆境,不如意的環境,這時我們怎麼處理?諸位要曉得,人的一生,你沒有能夠明心見性,沒有能夠超越輪迴,你受業力的支配。佛家說得很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前世到底造的是善是惡?我這一生的遭遇就是,這一生的遭遇是前生種的因,今生受的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我來生怎麼樣?我這一生當中思想、見解、言語、行為,就是來生的果報。因果通三世,知道這個事實,我想我的生活美滿,樣樣如意,那只有一個方法,多做善事,不做惡事,決定斷惡修善,你一定能夠得到好果報。

  《了凡四訓》是一面明顯的鏡子,你多念念,自然就明瞭了。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變,不操在別人手上,操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如果更深一層的觀察,三界六道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不是實在的。唯一的真實法,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實的,所以聰明人,真有智慧的人,捨棄一切虛妄,一心專求真實。這是我們為什麼找到這個法門之後,能夠把世出世間法統統捨掉,道理在此地。如果不捨掉,對於我專求西方,它產生一定的障礙,障礙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就大錯特錯了。

  這個法門得來真正不容易,確確實實難信之法。我在年輕的時候,我的宿根,過去生中所修,佛法裡頭常講「修慧不修福」,我是屬於這類的人,有聰明、有智慧,一點福報都沒有。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天吃一餐飯,人家都說我很用功,全看錯了,哪裡是用什麼功?沒飯吃。人家有福報吃三餐,我沒有福報吃一餐,沒飯吃,這是給諸位講真話。所以人家說,他很了不起,日中一食。我說我有錢一天吃七餐。沒有福報,也沒有壽命,這是看相算命都說我活不了四十五歲,我也很相信。我二十六歲學佛,時間表就定在四十五歲,沒有了,壽命沒有了,所以很精進。為什麼?預知時至,所以不敢打妄想,真用功。這一生這點福報,這個壽命是這一生遇到佛法修來的。我也沒有求,是福也不求、命也不求,它自自然然延長了。延長就算了,讓它延長吧!這一切都隨緣了。所以命是自己造的,命是自己改的,只要專修善業,不造惡業,世間法裡面你自自然然得到善果。「以念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以念佛相好光明萬德莊嚴,不為一切病苦所惱。」我們還是受時間限制,這些我都把它省略掉,不能詳細說了,後頭還有很長,這些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一定有方法解決,這個方法非常正確,非常有效,決定不能懷疑。這一懷疑,效果完全沒有了。諸佛菩薩的感應全在清淨心,虔誠心、恭敬心才能得感應、得加持。

  「存心念佛,廣大功德,無有不成,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這是講消業障。這一點許多同修都很在意,業障太重怎麼個消法?聽說這裡念個咒可以消業障,那裡去拜個懺可以消業障,對,經咒、懺法統統能消業障。清朝乾隆康熙年間,有一位大德慈雲灌頂法師,這位法師著作非常之多,大藏經裡面收集了不少,他有《楞嚴經》的註解,他這個註解叫《楞嚴經灌頂疏》。《楞嚴經》裡面楞嚴咒從來沒有人註解過,灌頂法師把楞嚴咒都註出來了,都說出來了,很了不起的一位法師。他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說了一句話,六道眾生,最重的業障,所有一切經懺咒的力量統統失效,都救不了的,還有一個方法,阿彌陀佛,你專念阿彌陀佛能消得掉。這就是告訴你,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經論所有方法消不了的業障,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你就曉得念佛的功德多大!可是人家不相信、不肯念,這就叫真正迷惑顛倒,真正業障深重,明明好辦法可以消業障,他不相信,他要找那個第二流、第三流、第四流的,消不了的那個東西來用它。不識貨,真是可憐!佛菩薩眼睛看的「可憐愍者」,第一個法寶擺在面前不認識,你說這多可憐,這不知道!這是講念佛消業障力量之大。

  「或有宿障深厚,及不善用心,容有魔起,須當辨識,凡所現相好,不與經合者,不與本所行合者,所現境相久久不滅,或謝去更來擾亂,凡是令心識動亂,煩惱增重,眾多妨礙,不利定心者,悉屬魔作。」這是教給你辨別佛與魔的方法。現在這個世間,《楞嚴經》上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分幾大類?《楞嚴經.清淨明誨》裡面給我們分了四大類:第一類是魔,第二類是鬼,第三類是妖,第四類就是怪。妖魔鬼怪在這個世間也講經說法,也在這兒度眾生,把眾生度到哪裡去?都把他變成妖魔鬼怪,把他變成他自己的信徒子孫,他也有神通,他也有相當的能力,你要不認識他,你就上當了。如何辨別佛與魔?這個地方最簡單告訴你幾個方法,你要好好的記住這幾句的開導,你就有能力辨別了。第一個是魔有神通會現相,他現的相不與經相合,這不是佛境界,不與我們自己修行的法門相應,這是魔境。譬如前面跟諸位同修報告的,前年周廣大居士,念一天一夜,見到地藏菩薩出現,這個與本修行不相應。我們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臨終一定是西方三聖來接引,忽然是地藏菩薩來,這不相應。不相應,不理他,這個就對了。或者是現的這個相現得很久,它不滅,這是魔境,佛菩薩感應現相,時間都不長,而且不會見了再現,常常見,天天見,這就不是好現象了。偶爾見一次,這個是真的,常常見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相消失了,消失以後再來,來了會擾亂自己的身心,或者自己看到生歡喜,或者起傲慢,覺得我很了不起,你看我念佛都常常看到佛,你們都看不到,這是貢高我慢,這是擾亂你,你的心不清淨,這都是魔變現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底下說了一個總綱領,凡是教你心識動亂,凡是增加你的煩惱,我們學佛主要是修清淨心,他教你心不清淨,教你心不平等,這全是魔在作怪。如果是佛菩薩,必定是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慧,這是佛菩薩。所以菩薩為什麼不常常現相給你看?一現相,你就完了,你受不了。一現相,我不得了,天天跟菩薩在一起,你們都不行。你起這一念就墮落了。所以佛菩薩愛護你,不常常跟你見面,隔個三年五載再跟你見一次面,鼓勵鼓勵你,絕對不常常跟你見面的,就是這個道理。

  修淨業人有三種力,這不能不知道的。第一個是「念力」,我們念佛的力量不可思議。第二個是「本有佛性力」,念是始覺,本有的自性是本覺,所以念佛的人這一句佛號就是始覺與本覺相應,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覺。第三個是「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這個諸佛是一切諸佛,只要是個真正念佛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加持你的,這個自己要真的知道、要真有信心、真的明瞭,你才肯死心塌地念這一句佛號。念佛的功德利益殊勝,你這一生當中必定得到。

  「經云:若有得聞彌陀名號者,阿彌陀佛,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是故但當一心念佛,莫疑慮也。」末後這一句是:「心淨佛現,心垢佛滅,心迷佛隱,心悟佛顯。」所以假如我們見到佛了,想想我的心淨不淨?我的心裡面煩惱憂慮很多,佛忽然現前了,這就不是真的,不相應。不相應而現前,那是妖魔鬼怪變現的。《楞嚴經》裡面講五十種陰魔,他變現出來的境界,你要沒有相當的定力智慧,你沒有能力辨別他到底是佛是魔,你分不出來。所以經典上許多的開示,都是幫助我們辨別境界的,到底哪是真、哪是妄?哪是邪、哪是正?一定要認識清楚。下面經文是: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個『去佛不遠』是接著前面修因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兩句是說明果證。「事念見三身佛,理念見自性佛」,理念與事念,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裡面講得很詳細,蓮池大師《疏鈔》裡頭也給我們說得很多,都可以參考。「念佛法門,即勝異方便」,勝是殊勝,是第一殊勝,所有一切法門都不能為比。異是超異,跟其他一切法門不相同,它是方便當中的方便。「故不假餘方便門以助顯也」,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連觀想都用不上。所以古大德有修行的,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也不念經、也不念咒,以這個為定課,一天念三萬聲、五萬聲的太多太多了。他也不拘一切的儀式,一天到晚手不離珠,口不離佛,這是一個真正念佛人。「念佛即是念心,心佛無別,自他不二,故不需心外他佛作方便也。」這是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為什麼念佛人不需要用其他法門來幫助?道理在此地。佛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一心念佛自然心開意解,這個心開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禪宗用的方法很多,淨宗就是這一句佛號,所以它的方法簡單、容易、穩當、快速。

  「自得心開,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證成佛果。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末後這一句,是勸我們死心塌地念這一句佛號。我在剛才也跟諸位提起了,我年輕的時候好高騖遠,對於大乘經論都愛好,樣樣都喜歡,樣樣都想學,所以在早期我自己沒有道場,到處遊蕩,哪個地方請我講經,想聽什麼經,我就給他講什麼經,講的經論很多,不專。老師勸我學淨土,我不敢反對,接受是接受了,沒有認真的去學。為什麼沒有認真?總覺得淨土太淺顯了,比不上《華嚴》、比不上《法華》、比不上《楞嚴》、比不上法相,所以對這個淨宗很馬虎,不認真。到什麼時候才真正識貨?換句話說,不認真就不識貨,擺在面前不認識它,不重視它。

  我認識淨宗,實實在在是得力於《楞嚴》、《法華》、《華嚴》,特別是《華嚴經》,我講《華嚴》講了十七年,有一次忽然想到,華嚴三聖是毘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那就不說了,想到文殊、普賢他二人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學生,他又修的什麼法門?忽然之間有了這麼一個疑問。在《華嚴經》裡仔細去找,原來他們統統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我看到這一樁事實,非常驚訝!這不是普通的菩薩,你們在這裡學密的很多,密宗的開山老祖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自己修什麼?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看,為什麼教你們學密?你們不是念佛的根器。念佛人是什麼?他這一生成佛。文殊菩薩看你們的程度很差,這一生成不了佛,教你別的法門。如果你這一生真正成佛的機緣成熟了,必定教你念佛。所以我從《華嚴》上看到這個事實,回過頭來再看淨土經典,感受就不一樣了。我這個淨土是《華嚴經》把我引到淨土來的,以後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才曉得善財童子所修的是念佛法門,是求生淨土的。他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第一位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第一個;最後一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個頭、一個終,徹始徹終,他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所以我看到這個事實,對淨土信心產生了,才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華嚴》不講了。人家問我《華嚴》為什麼不講?我說我講《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精髓,我並沒有離開《華嚴》。古德說《無量壽經》叫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叫小本《華嚴》,八十卷的稱為大本《華嚴》。古人這一提示,我想想一點都不錯,然後才恍燃大悟。所有一切宗派無量法門,你們真正修學修成功了,將來到哪裡去?都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歸宿,毘盧性海。到了華藏世界,你們是不是就成功了?還差一點,還要遇到普賢菩薩再勸你們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你們才算圓滿成功,從華藏世界拐個彎再去。今天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直路,直接去,最後的目的地完全相同,但是早晚相差距離太大太大了。念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許他成佛了,學其他法門拐彎抹角,抹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個小菩薩,差很遠,不能相比。所以這個不深入經藏,你沒有辦法了解,你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自己非常慶幸自己。教海,自古以來講像羅網一樣,迷宮,入到教海裡面還能夠鑽出來這很難,實在不容易。我在教海裡打了滾鑽出來了,把這條路找到了,真正是千幸萬幸,把這條路找出來了,所以我對於這個法門是堅定不移,親身經歷的。下面有個比喻: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前面兩句是比喻,後面兩句是把名稱說出來了,『香光莊嚴』。「香光莊嚴」是稱讚念佛之人,西方極樂世界的特色就是光明寶香,諸位念《無量壽經》都知道,西方世界是香光莊嚴。「身近佛身」這就是戒,「心開佛心」這就是定慧,「如染香人,謂以如來法身香光,莊嚴自心本覺如來」。這是說一個真正念佛的人,他的功效就在此地,將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所修圓滿的智慧光明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這直接,不要自己歷劫去苦修,把阿彌陀佛的變成自己的,這就快了。這真正能把它變成自己的嗎?真能!為什麼真能?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既然是唯心自性,哪有不能變成自己的道理?理上來說,真的講得通。所以這個修行的法門,是有非常高深的理論基礎,它不是普通的理論。不認識、不能透徹明瞭,便對它生不起信心,唯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信心才堅定,才不動搖。

  「《華嚴》云:菩提心香,能除貪恚痴等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薰法界。菩提心香,若一發時,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我們繼續往底下看:「清涼《疏鈔》結成十香。」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裡面,第一個是「發菩提心香」,第二「忍香」,第三「精進香」,第四「戒香」,第五「定香」,第六「慧香」,第七「解脫香」,第八「知見香」,第九「稱法界香」,第十「忘能所香」。這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面給我們說出十種,所以稱為香光莊嚴。「若能於嗅香時,起如是十種觀照,則名入香光室者。」入香光室就是彌陀境界,就是《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其他大乘法門裡面要想達到入佛知見,不容易,真的是很困難。念佛這個方法容易,讓我們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機會達到這個境界,都能成就,這是這個法門無比殊勝之處。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這是菩薩向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提出的報告,他是怎樣修行成功的?他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證得無生法忍。「本因,因也」,他的因就是念佛,「無生,果也。次句,徹果該因」,這是他殊勝之處。所以念佛人,他不是從因地修行,他是用如來果地做為我們的因地心。大乘法裡面常說「因賅果海,果徹因源」,這兩句話用在念佛法門裡面是非常非常的恰當,其他法門裡頭說這兩句話是理,在念佛法門說這兩句話是事,理事不二。「念佛心,述己非用分別意識而念,乃六根都攝,一心不亂念也。」這是特別解釋什麼叫念佛心?這個念佛心,簡單的講就是《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是念佛心。這兩句話,我們明天在法源寺有三天專講發菩提心,我們有六個小時來研究探討,怎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念佛成敗的關鍵,非常重要。也就是此地講的念佛心,念佛心就是菩提心。

  「入,即悟入,有解悟、有證悟之分。本經三漸次至十信位,解入也。住、行、向、地、等、妙,證入也,有淺深地位不等。」三漸次是修行三大綱領。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指出來,簡單的說,第一個是要把所有一切障礙的外緣要排除。第二個是要真修,把修行要當作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來辦,要認真修。第三個是增進,就是境界要不斷向上提升,好像念書一樣,年年要升級。這三個要領,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都不能離開。換句話說,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這個很重要。你是每一天都知道你自己的過失,給諸位說,這個在佛法普通講叫開悟,你不迷,你覺悟。迷的人,迷的人不曉得自己的過失,覺悟的人天天改過就是功夫。知道過失就是覺悟,不要把開悟看得很玄很妙、沒什麼了不起,那你就統統都想錯了。我們自己愚痴、闇鈍,不能覺察自己的毛病習氣,怎麼辦?讀經,讀經是檢點自己的身心,找自己的毛病。《無量壽經》從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一共有六品經,這六品當中都是檢點我們凡夫的習氣毛病,所以你常常讀,常常思惟,常常對照,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了。找出來之後要把它斷掉,不要多,一天改一個毛病,一年就改掉三百六十個毛病,改三年你就成為賢人,真的成聖成賢,這叫修行,這叫用功。絕對不是每一天念幾卷經念給佛菩薩聽的那叫用功,那叫欺騙佛菩薩,欺騙自己,自欺欺人,以為自己修行功夫不錯,這不是糟糕嗎?這一生當中怎麼能成就?經典佛菩薩講給我們聽的,他才不要聽。所以經典,在佛菩薩前念經典是念給自己聽的,是檢點自己身心的,用意在此地。佛菩薩面前念,這是表示自己的恭敬,見到佛像如同真佛,在佛菩薩面前接受佛菩薩的開示教誨,是這個意思,不是念給他聽的。你這樣念經叫會念,否則的話叫做白念,不會念。

  「《仁王經》云:無生法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旁邊我註了幾個小字,「遠」是遠行地,就是七地,「不動地」是八地,「觀慧」是第九地。這都是講的圓教,可見的入無生忍,它的地位高了,七地以上菩薩。「謂以真正淨念,除滅邪妄濁想,內想不起,外境自寂,內外法空,一切無生,得無生忍。又無生忍,亦名無滅忍,無住忍。」「《華嚴》云:無生忍者,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少法滅。無生,無來,離欲,無作,無願,空也。」這統統講的是理。「無滅,無盡,無去」,這是不空,這是講的事相。「離垢,無別,無處,寂靜,無住」,這是空不空也。「空不空,是理事實相,貴在用中。」你會用中,中是中道,那就叫佛菩薩,凡夫、二乘不會用中,凡夫著有,二乘著空,都倒在二邊去了。唯獨佛菩薩行中道,既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所以他得大自在,他沒有障礙,就是這個道理。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這一句是菩薩說出他的本願,大勢至菩薩他的事業是什麼?是在盡虛空遍法界幫助念佛人,接引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勢至菩薩的事業。「此界,五濁惡世界也。淨土,彌陀極樂國也。」我們首先要真正認識這個世界苦,五濁惡,「五」是五大類,「濁」是污染。現在講污染,大家體會都比較深刻,因為什麼?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在三十年前我們在台灣沒有聽說過什麼叫環保,沒有聽說過這個名詞,為什麼?環境污染不嚴重,大家沒注意到。現在環境污染非常嚴重,科學家提出警告,如果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上人類不適合生存。那我們再問一問,果然能夠改善環境的污染嗎?不可能。換句話說,這個地球注定不適合人類生存,那以後到哪去?這問題嚴重了,為什麼不能夠徹底改善?佛法裡頭說得究竟、說得徹底,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人心。大家現在還沒有注意到,人心的污染、人性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些東西大家現在還沒注意到,還沒發現,這怎麼得了!這是根本。根本清淨,那個枝葉自然就乾淨;根本污染不能改善,在枝葉上去改,效果不大。所以如何能夠淨化人心,防止人心的污染,才是改善環境污染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但是我們沒有聽說全世界哪一個人提出這個警告,沒有。

  「惡」是造十惡業,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是貪、瞋、痴。我們看一切眾生造十惡業,一年比一年嚴重,我體會比你們體會要深。我每年走許許多多地方,所看到的造十惡業是一年比一年嚴重,真正可怕!濁惡到了極處。所以東西方都有預言世界末日快到了,世紀末一九九九年,還有七年就到了,不能不提高警覺,這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必然有很大的災難,這個災難從哪裡來?眾生造的業所招感的果報,大家都造惡業,哪有不受惡報的道理?你們住在一個地方不動,這些年來氣候都反常了,這個反常不是好現象,濁惡到極處。李老師在往生的頭一天,他老人家很了不起,往生的頭一天還有幾個同學陪他在院子散步,他就告訴學生:世界已亂了,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治不了,我們只有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老人家對學生最後的遺言,你要真正得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一絲毫不強求,為什麼?隨時準備回家。要一心專念。『攝念佛人』,這個「攝」是加持的意思,接引的意思。『歸』是回歸的意思。「此界的是旅居」,「的」是的的確確是事實,要體會到我們在這裡是旅行,是在住旅館,沒有一絲毫貪戀,隨時我可以離開。「淨土的是家鄉。念佛人現前蒙菩薩以大勢力加持,令念不退,臨終以願力接引,令得往生。」諸佛菩薩都給我們作了保證,只要你肯真幹,你就真正能得到保證。

  底下有一段:「有五法門,見五土佛。」古大德所說的特別錄下來,在此地給大家作參考,這一段我們就把它略過了,諸位看看就好。看末後這一段:「具信願行三資糧」,這就是往生淨土的三個條件,要真信、要真願、要真行,這個行就是念,你要真念佛。「聞思修三妙慧」,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聞是接觸,思是明瞭,一接觸就明瞭,就不迷惑,這就叫三慧,大乘菩薩的三慧。「始名念佛人」,所以念佛人必須要具備的三資糧,三妙慧,這才是念佛人。對這個法門透澈明瞭,信心清淨絕對不動搖,一心專念,這是念佛人,這是大勢至菩薩關懷接引的對象。「淨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備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依佛為境,心、願、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所提倡的,提倡之後沒有組織,也沒有成立,一直到我到北京見到黃念祖老居士,我們第一次見面,他把這個情形告訴我,希望我在海外、在台灣到處去勸導成立淨宗學會,提倡專修專弘。所以我們在台灣成立了華藏淨宗學會,以後在海外,現在在台灣也有不少個會,就像古時候的蓮社一樣。天下淨宗學會各個都是獨立的,沒有統屬的關係,跟佛光山的寺廟不一樣。佛光山是一個系統,底下是分支的。淨宗學會是各個都是獨立的,我們只有聯誼,平等的聯誼,沒有統轄,沒有隸屬。所以希望每一個地方都能成立,專依淨土五經一論,專門依這個來修行,專修淨土。我們在行門上提出幾個修行的綱領,依「五德」,五德是《論語》裡面孔老夫子做為標準,「溫、良、恭、儉、讓」,夫子的五德我們要學。以這個基礎入佛法,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所以這個綱領很簡單,很容易記。我們依這個綱領,處事待人接物就沒錯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必定得生。末後一句: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個是總結的答覆。『佛問圓通』,這句話是在《楞嚴經》第五卷,這個經文我們節錄在此地:「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這幾句話是佛當時問大家的。大勢至菩薩在這個地方回答,他說「我無選擇」,這一句話答得好!為什麼?因為二十四位菩薩都是有選擇的,唯獨大勢至菩薩沒有選擇,他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一句阿彌陀佛就『都攝六根』,心裡什麼都沒有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都攝六根,這個法門殊勝在此地。『淨念相繼』,淨,念要淨,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相繼就是不間斷。古今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念佛,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就是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是證果,「三摩地」就是指的首楞嚴大定,他是用這個方法證得的。這小註諸位自己看,做參考就可以了。

  我們把末後兩段念一念,第七段,「蕅益大師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最重要是要你對它有真正的信心,一絲毫都不動搖,一句佛號念到底。「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這一句話是出在《大集經》裡面,是佛在經上講的。所以念佛是最殊勝的禪功,這一句阿彌陀佛,再給諸位說,如果以密教來講是無上的神咒,任何神咒都不能跟它相比的,無上的禪咒。所以世間人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禪、是淨,也是密,所以這一修一切都修了。我聽說這個地方常常有密宗的上師到這兒來給大家灌頂,什麼叫灌頂?我想在座有不少人都受過灌頂的,我要問你,什麼叫做灌頂?灌了很多次,還不曉得什麼叫灌頂,冤不冤枉?如果拿幾滴水在頭上灌一下叫灌頂,那你每天晚上洗澡的時候,那灌得多舒服。那是儀式、形式,真正的意思,「灌」是加持,「頂」是無上最高的頂法。無上最高的頂法是念佛,你們每一天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不知道。因為《無量壽經》、《彌陀經》是第一頂法,你明瞭之後,這一句佛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就恍然大悟,原來念一聲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給我灌頂一次,一天念一萬聲,一天給你灌一萬次,還得了?不得了!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哪個上師都比不上,你們不知道,你們不懂。

  「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都是對於念佛法門讚歎到了極處。「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這兩句話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統統包括盡了。「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換句話說,就是古人所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世出世間法一切諸法圓滿通達,一切都成就。「又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菩薩所修的六波羅密,一句阿彌陀佛,圓圓滿滿都包括了。所以念佛人是真修行人,念佛人是大修行人,念佛人是一切諸佛讚歎的第一弟子。願與我同學共勉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到這裡就圓滿了。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