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二十一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21

  問:這位同學問的是,法無定法,此一理念如何才能不執著?

  答:這個法,從本體上來講它是無法,本體空寂,是沒有法的。這一切法從哪裡來的?一切法是從變化當中來的。變,它是不定的。這樁事情佛經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透徹。本來沒有,為什麼現在會有宇宙、會有人生、會有森羅萬象?這些東西是無中生有。根據什麼道理生的,什麼方法生的,這演變的經過又如何,這些在佛經裡頭統統有非常詳細的說明。說明得最詳細的就是唯識,唯識可以說是專門研究這個東西;說到綱要裡面,《楞嚴》說得就很清楚、就很明白,所以佛法裡頭常說,開智慧的《楞嚴經》。《楞嚴經》開什麼智慧?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的來源,宇宙人生的演變,《楞嚴》詳細的給我們說明,給我們研究、討論。《楞嚴經》文不長,雖然只有十卷,大概總共只有六萬多字,六萬多字在今天一般書本是小冊子,不算長的文字。但是它有很深的深度,我們讀《楞嚴經》不太容易體會,這就是一定要看註解,希望古人提供給我們做參考。註解,古德的註解也有相當的深度,而且《楞嚴經》註解多,我知道的差不多將近一百種,我所看過的大概有三十多種,所以這就相當的困難。

  古註裡面可以說以長水疏為代表,長水是宋朝時候人,這個本子有沒有單行本流通我不知道,好像在台灣沒有印過長水的疏。台灣印的《楞嚴經》的本子不多,我見到過的有交光大師的《正脈疏》,在台灣能看到的,這是明朝時候的註解,也是《楞嚴經》權威的註解。有孫仲霞的《直解》,也好,他那個《直解》是簡單扼要,是相當好的一個本子,這是早年間,是台南慶芳書局出版的。近代的就是圓瑛法師的註解,由於白聖法師提倡,這在台灣,《楞嚴經》註解裡面可以說是流通最廣的,是一部很好的註解,深入淺出。圓瑛法師是近代人,我們研究《楞嚴》從他這個註解下手非常的理想,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另外在台灣出版的還有守培法師的,守培法師有《楞嚴經》的註解,名字我一下想不起來,這也是近代人的,他的觀點、看法跟別人有點不一樣。還有一種註解,也是最近這幾年在台灣流行的,就是海仁老和尚的講記,這從香港傳來的,值得做參考。因為海仁老和尚也是近代人,一九七八年在香港圓寂的,我跟他老人家見過一次面,也是討論《楞嚴經》。他圓寂的時候九十多歲,他一生專門研究《楞嚴》,這說得很詳細。

  總而言之,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原理,像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宇宙人生森羅萬象的現象是真心現出來的。真心是體,有體當然就有相,它會現相。這個相它起變化,如果沒有變化的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諸法實相,那個就不起變化了。之所以相會起變化,它怎麼變化?是隨眾生心變化的,隨眾生的心想它變化,它就變十法界。十法界是總說,實在講無量無邊的法界,也可以說,說真話一個人是一個法界,法界無量無邊。十是歸納,無量無邊的法界歸納成這十大類,每一類裡頭無量無邊。所以,法界是隨著自己心想在變,你想它哪有一定的變法?沒有一定。因此佛說法也就沒有一定。就好像大夫治病,大夫治病處方有沒有一定?沒有一定,得要看你身是害什麼病,我給你處方下什麼藥,沒有一定的。不可能說有一定的處方來治一切病,那是蒙古大夫,準把人治死。所以李老師以前說,哪有一個人按照處方害病的!你們有沒有聽說按處方害病的?沒有。

  因此佛就無有定法可說。佛說一切法是看眾生的心想,所以說應病予藥,藥到病除。遇到佛,佛給你說法,針對著你的毛病,你如果接受了,肯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那真的是藥到病除,所以見效很快。佛不在世了,後世這些佛弟子沒有佛的神通道力,所以接引眾生往往不契機,給你藥了,那個藥未必有效。藥雖然有,治不了病,不是藥不好,是不對症。今天這個經典,八萬四千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給一切人開的處方,不是為我們開的。我們今天讀這些經典、用這些方法,對治不了我們毛病,煩惱斷不了,智慧開不了,明心見性也達不到,為什麼?處方不對症。可是佛畢竟非常的慈悲,這些處方我們只能做參考,不是為我們講的這個經。佛慈悲在哪裡?他也考慮到後世,他老人家不在世了,後來還有很多毛病很深的人,業障重的人,怎麼辦?所以特別留了一服是什麼病都可以治的方子,決定有好處,決定不產生副作用的,這個處方就是念佛法門。這是不管你什麼毛病,你用這個法門都可以對治,只要你相信。所以這個方子才是第一處方。不但釋迦牟尼佛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用。換句話說,這在法無定法裡面它有個定法,這個定法就是念佛法門,特別是持名念佛。不定法裡頭它有個定法,定法裡頭又有不定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在一切法裡面我們知道,一切法本身不定,所以佛說法就不定。念佛法門它為什麼成為定法?你一定要讀《無量壽經》,你去研究大經,大經還要研究註解,因為大經我們看不容易看懂,字字句句裡面都是無量義,所以一定要研究註解。然後你才能體認這個法門是一個特別法門,是總治萬病的法門,能令九法界眾生即身成佛的不二法門,這樣才能肯定它,你才會發心去修學它。

  問:這位同學問的是,魔是什麼?與鬼有無分別?

  答:魔跟鬼有分別。什麼叫做魔?魔就是障礙、折磨的意思,叫我們生煩惱,叫我們不自在。魔原本的字是折磨之「磨」,下面是個石頭,折磨的磨,你看古代的經典裡面寫的都是用折磨的磨。把石頭去掉換一個鬼,這古字裡頭沒有,這個字是新造的。什麼人造的?梁武帝造的。梁武帝說折磨太可怕了,就像鬼一樣,所以把這個字改了,造了一個新字。以後大家都用現在寫的這個底下有個鬼的魔了,好像很恐怖的樣子。所以要曉得,魔不是鬼,魔是折磨,我們現在身心受折磨的時候都叫做魔。魔有四種,就是有四大類,《八大人覺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四魔,有五陰魔、有煩惱魔、有天魔、有死魔。這個四類魔,三類屬於我們本身的,只有一類是外面的,天魔是外境的。

  五陰,我們自己這個身,色受想行識五陰組成的這個身,這個四大五陰不調我們就受折磨,受病苦的折磨,病是魔。所以像五陰魔就是講的病苦。如果四大調和,我們人就不生病,所以「和」這個字很重要。儒家注重和,和為貴,《論語》裡面告訴我們,世間什麼貴?和為貴。我們佛法裡面基本的戒條「六和敬」,我們寫的牌子掛在後面。和,和為貴,和就天下太平了。我們這次到北京看皇宮,皇宮裡面主要的三個殿,三個殿都叫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你看看古時候,無論自己與統治國家,注重這個和,不和就有暴亂,就有暴動,大家都不安,社會人心都不安。日本人他的精神就是和,他的民族叫大和民族,他這個和從哪裡學來的?從中國學去的,成為他立國的精神。我們今天把這個字忘掉了。所以能做到身心調和,五陰就正常了,就不叫做魔了。

  第二,煩惱是魔。煩惱怎麼產生的?從貪瞋痴產生的,你沒有貪瞋痴你就沒有煩惱。你貪瞋痴成分的輕重,換句話說,也就是你煩惱的輕重,你貪瞋痴輕你的煩惱就輕,貪瞋痴重你的煩惱就重。所以叫煩惱魔。因此把貪瞋痴看作三毒煩惱,一個人貪瞋痴愈淡薄,你魔障就愈少,魔障也輕;貪瞋痴要是重的話,那你的魔障就重,你就要受很多的苦難。

  第三種本身的魔是死魔,這是沒辦法。為什麼死成為魔障?我們修行修到一個階段了,還沒成功,死了,這一世修行白費了,來世再來,來世又得從頭再來。說老實話,我們修行不只這一生,我們過去世生生世世修行,努力繼續不斷的幹,幹到有什麼成就?你現在想一想就曉得了,你才曉得死魔之可怕。這一個生死、一個輪迴,前功盡棄,一切要從頭來起,搞到幾年搞不成就又死了。所以修行永劫不能成功,無量劫以來我們都沒有能修成功,你才曉得死魔之可怕,這個折磨太厲害了。所以不能不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這四種魔統統離開了,它再不能夠障礙我們了,想脫離這個魔障唯一的方法是念佛求生淨土。

  天魔不但包括天上的魔王,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的折磨,人事環境的折磨,都叫天魔,只要是外來的障礙都叫做天魔。這是魔的意思。

  至於鬼是六道之一,六道裡頭的鬼道,所以它跟魔是有區別的。鬼裡面有惡的、也有善的。像《地藏經》裡面講的那些鬼,那都是護法的鬼,鬼道裡頭有學佛的,他不害人。你看慈心鬼王,你看到這個名稱,他雖然是鬼,他心地很慈悲,他不害人。可是鬼裡面也有害人的,像羅剎鬼他就害人。正如同人間一樣,有好人、也有惡人,鬼裡頭也有好鬼、也有惡鬼。這是屬於一道,不能跟魔相提並論。

  問:這個同學問的是,魔為何不敢變現本尊?

  答:這有護法神干涉。就好像鬼裡面也有警察一樣,你為非作歹的時候,你有相當的限度,他警察不干預你;如果你過分了,他就要干預你。示現本尊這太過分,這是不允許的,決定不允許的。譬如講欺騙人,也在一個範圍之內,如果超越這個範圍的話,決定不許可。如果示現本尊,這是超越了範圍,這個佛菩薩神力也不許可的。譬如我們念佛的人,魔決定不敢現三聖,臨命終時佛菩薩來接引,必定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魔不可以變現。魔可以變釋迦牟尼佛來欺騙你,變藥師佛也行,他不是你本尊。如果你一看,到那個時候你一想,阿彌陀佛沒有來,這釋迦牟尼佛來了也不錯,那你就上當了,決定是魔變現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可能來的,藥師佛也不可能來,你平常不念他,你並沒有想生他那個佛國土,他怎麼可能來?所以魔冒充他就冒充那些佛菩薩,他不可能冒充三聖。冒充三聖,三聖這威神加持他不敢,護法神護持他也不敢,這一點大家要曉得。

  問:第二個問題,《悲華經》中,彌陀做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共有一千個王子,可能嗎?

  答:可能。世間國王有一千個兒子不稀奇,你看皇宮裡面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這是我們中國的,這是正常的,妃下面還有嬪,那數量就更多了。他如果有二、三百個太太,一個太太生幾個兒子,加起來一千個不算多!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轉輪王壽命長、福報大,說千子這是有可能。我過去聽說,民國初年軍閥的時代,有些軍閥他的太太有幾十個,兒子差不多也將近上百,吃飯的時候都要吹號。他的兒子他自己不認識,太多了,不認識。所以這個情形確實是有的。

  問:第三個問題,六根之中各個功德有千二百,是指何功德而言?

  答:這是在《楞嚴經》上,諸位自己去看《楞嚴經》。眼,這是講見的功德。眼,通常我們見的範圍,後面見不到。一千二百功德它分配在四方,分配在我們四個方向。眼只有八百功德,看前面、看左、看右,後面看不到,每一面是一千二百分作四,一面是三百,但是三百,看左右不能看完全,只能看到三分之二。這樣說起來,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朵的功德一千二,為什麼?耳朵四面八方都能聽,所以耳的功德是完全的,一千二百功德。這是諸位讀《楞嚴經》就曉得。

  問:林同學問的,淨業行人既修三輪體空,何以所作功德還須由心發出「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的迴向文?

  答:實在這個問題我們這個講座上一堂都說到。凡是任何一法,有事、有理,如果我們只偏在理上而不顧事,實在講理也沒有辦法建立,也沒有辦法存在。理事是一,以事顯理,以理明瞭這個事實,明瞭事實真相。所以修行,理事兩方面要兼顧,如果不能兼顧、不能圓融,寧可以事修,不能著在空理上。這就是佛門裡常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有是事;「不可執空如芥子」,芥子,芥菜子很小。為什麼?著到空理的時候,我們一無所成,落空了。執著有,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還可以帶業往生,執著有,念佛求生淨土在四土裡面凡聖同居土;執著空,不能往生,連這個都落空了。所以說事理不能圓融的時候,寧願執著有,執著事修;能夠圓融,那太好了,決定不能執著空。實在講三輪體空那是唱高調,我們空不了。不相信,罵你幾句你馬上生氣了,你空不了!這是一定的道理的。

  問:這林同學問,我們初學佛者應該閱讀那些初淺的經典,以作為研讀淨土五經的基礎?

  答:實在講功力就是直接去讀淨土五經,我前面跟大家說了,不懂沒有關係,你念,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經,實際上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它跟世間修學不相同,不必求解,一直去念去,這個非常重要。但是其餘經論也可以看看,譬如一天抽個一個小時、半個小時去看,它能夠幫助你理解。初學的書我們這個地方有幾種,最理想的是《四十二章經》的註解。《四十二章經》是佛經傳到我們中國第一次翻譯的經典,裡面佛教大乘、小乘各宗的教義統統都有,可以說是一部佛學概論,佛經裡面的佛學概論。尤其難得季聖一居士的註解,註得非常詳細。古人也有註解,註得深,像蕅益大師註解註得好,但是簡單,有相當的深度,我們初學比較上困難。灌頂法師有註解,就是我們這個《圓通章疏鈔》這一位法師,他的《四十二章經》註解也叫疏鈔,《四十二章經疏鈔》。那個註解分量非常之豐富,註得也很詳細,但是註得有深度,我們初學還是有困難,他是註得真詳細。要依照灌頂法師《四十二章經疏鈔》,那個經講一遍我看至少要兩年,他註得太詳細了。最理想的註解,最好的註解,我覺得是季聖一的註子,季聖一是民國初年人,親近印光大師的。

  其餘的,《了凡四訓》很重要,因為學佛第一個就是要相信因果,學佛的人不相信因果會一事無成。因此《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我們另外還有一個《感應篇》新的註解,這也非常之好,這些書我們這兒都有。如果對於佛學名相想多知道一點,那是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很好,他那個講義就好像佛學大字典一樣,裡面對於許多的名詞術語解釋得很詳細。所以那一部東西我們要是看了之後,等於念了一部佛學大字典,對以後研究經教這些名相術語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也很好,也是像佛學大字典的性質,我們把它拿來當作佛學常識來看是很理想的。這是給大家介紹幾種初學入門的典籍。

  問:這位同學問的是,佛像可否觀想觀音菩薩,但持阿彌陀佛的名號?

  答:可以,可以這樣做法。你觀想觀世音菩薩,持觀世音菩薩聖號也可以,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行,念大勢至菩薩也行。總而言之,西方三聖念任何一位佛菩薩名號都可以,可是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很重要,因為念三聖感應都在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人念觀音菩薩,只求現前消災免難,求現前的福德,而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很可惜。

  問:信願行三資糧,是否因愛取有而建立?

  答:不是的,不是因為愛取有而建立的,這是完全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建立的。我們不信,你就決定不能發願,你不能發願,你就不會認真持名念佛。所以,這個三資糧是專為求生西方淨土告訴你這三個基本條件,必須要具備的。

  問:娑婆惡世可否因吾人的努力而成為人間淨土?

  答:可以的,如果佛法能夠普遍推行,確實可以成為人間淨土。所以清朝,清朝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偉大了不起的一個朝代,你看看中國歷史的版圖,清朝版圖最大。元朝雖然最大,元朝分作四個汗國,它的版圖合起來好像是聯合國一樣的,這個最大,其實它分四個汗國,元朝皇帝等於是中央政府一樣。但是清朝是統一的,並沒有分幾個汗國,沒有分。它的版圖,你要看看我們現在中國的版圖,大概只剩下滿清最盛時候版圖的四分之一。咱們後面那裡有個地圖,你去看看就曉得了。清朝建國的時候就提倡讀經,讀什麼經?讀《無量壽經》,宮廷裡面萬聖殿請法師帶著大家念經,皇帝也參加,文武百官都念《無量壽經》。所以都知道因果,大家都能夠安分守己,天下太平。這是他真是聰明絕頂,使我們天下人心都服,如果皇帝說只念我的詔書,老百姓未必服。

  清朝皇帝聰明,不念他的詔書,念佛經,大家統統依佛法來存心、來待人接物、來處世,人人甘心情願,沒有話說。很可惜這麼好的一個制度被慈禧太后廢掉了,我想如果慈禧太后要不廢棄讀經,清朝不會亡國。我想大概慈禧太后為什麼把這個經廢止?她自己所作所為,看到經上天天罵她,她不高興了,所以不念了。因為她所作所為違背了佛的教訓,如果真的都遵守佛的教誨,清朝不會亡國。清朝一直到末年,清朝沒有昏君,這是我們任何一個朝代比不上的。清朝亡亡在慈禧太后胡作妄為,亡在她的手上。梅光羲居士《無量壽經》序文裡頭,你看看就曉得,他就提到這個事情,清朝宮廷裡面讀經。

  問:這位同學問的是,朝山有沒有功德,於何時間最恰當?

  答:從前人朝山是參學,就是參訪善知識。這個山、這個寺院裡面真正有有修有證的大德,我們到他那裡去請教,朝山是這個意思。現在朝山,就是對那個寺廟去磕頭,走三步拜一拜,我想這在你家裡供一個佛像,你念三聲佛號拜一拜,我看功德比那個還要大,這是真的。所以諸位要曉得,朝山是參拜善知識,是以虔誠的心到那裡去求教。你看蓮池大師當年他的成就,他是得力於遍融法師的指教。他去朝山,知道這個大善知識,他三步一拜,拜到老法師的面前。老法師給他開示什麼?就告訴他,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就說這麼一句話。旁邊大眾聽到了笑笑,笑他什麼?這麼遠,拜這麼多天,三步一拜拜來,老和尚沒有什麼妙的開示,說這麼一句家常話,大家聽得聽多了,聽耳熟了。可是蓮池大師這番誠心,就是這一句話得的利益,他說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這個老和尚一句開示。別人聽了那麼多,沒有照做,沒有把這個話當作真話,耳邊風,所以不能成就。他是誠心誠意禮拜來請老和尚開導,指出一條明路,他這句話把他點醒了,所以他一生不沾名聞利養,他能成為一代祖師。所以參學是參這個,是請教修學上真實的利益。山有什麼好看的?廟有什麼好看的?那個沒有什麼好看的,主要是參訪善知識。

  問:這位同學問的,為何攝解成行,行其覺解,解若不覺,則無漏之行終不能成?

  答:這個意義很深,這是修行的功夫、是境界。攝解成行,行是我們行持,簡單的講,我們思想、我們見解、我們的行為,思想、見解、行為一定要依經。你對於經論,經論是佛菩薩教誨,如果你要不能完全理解,你怎麼可能把這些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行為?像剛才講的蓮池大師,遍融法師教給他不要貪戀名聞利養,他立刻理解,他一生照做。他真的百分之百的做到了,名聞利養是完全捨得乾乾淨淨,這就是把解變成自己的行為。完全做到了,解就是行,行就是解,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它變成一個了,這就叫行其覺解。如果解是解,行是行,無漏行你決定做不到。必須把解跟行融成一體,已經沒有法子分了。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能夠把《無量壽經》裡面所有的教訓統統做到,變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行為,《無量壽經》沒有了。《無量壽經》是什麼?《無量壽經》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思想、行為,你才能夠跟阿彌陀佛合成一個了,就不是兩個了。誰是阿彌陀佛?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這就成了無漏功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