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二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12

  這個地方經上講的「十二如來」,註解裡面舉《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阿彌陀佛這十二個別號。在四十九面第三行:

  「大彌陀經云,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這個十二如來,《無量壽經》註解裡面都說得很詳細。十二如來都稱之為光,底下我們這一段也有註解,這個註得簡單,都稱之為光。在《彌陀經》裡面,世尊為我們解釋阿彌陀佛,他只舉兩個名號,「無量壽、無量光」,以這兩個名號。阿彌陀這三個字是梵語,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這個無量範圍就太廣了,說之不盡。此地是用十二個名稱來說,也就是把無量歸納為十二個意思,《彌陀經》裡面歸納成兩個意思。所以,每個名號裡面都含許多的意思在裡面。這顯示彌陀性德不可思議,同時也顯出我們眾生的本性、本能不可思議,因為彌陀的性德跟我們眾生的本性是一不是二。我們看此地這個註解,接著看:

  「無量者,實智照理,無限量故」,這是解釋無量光。無量壽跟無量光這兩個名號都是從本體上建立的,都是說真如本性的性體。本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垢不淨,所以稱之為無量壽,它的大用是光明遍照,所以稱為無量光。這是真實的智慧,般若智慧是實智,照理,理就是理體,就是真如本性。如果實智要不照理的話,我們怎麼能夠證得真如本性?你怎麼會證得?智慧現前就證得了。但是證得的時候,理跟智是一不是二,這是真正的證得。如果把理跟智分作兩樁事情,那叫解悟,不是證悟;證悟必定照自己的本體,像蠟燭一樣,蠟燭點燃了還照自己。我們真正智慧現前了,對自己明瞭了,自性明白了,所以這是照理、照本體。性體沒有限量,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本體變現出來的。你看它能變的無量無邊,所變的本體當然是無量無邊,如果能變的有限,怎麼所變會無量無邊?所以能所也是不二的,能變跟所變不二。這是能現與所現不二,能證的是智,所證的是理。《般若心經》裡面說「無智亦無得」,得是什麼?得就是理,就是理體,智就是般若的智照。到這個時候,能照之智、所照之理這兩個原來是一個東西;如果是兩個東西,那就是有智、有得了,它是一個。一個,你說智也不行,說得也不行,無智亦無得,這是佛法修證最高的境界。凡是有能有所都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一,所謂是不二法門。

  十二光如來,第一句是講本體,其餘的十一句是講它的德用,講它從體起用。「無邊者,權智照事,無邊際故。」這就是權智,事就是事相,十法界森羅萬象、依正莊嚴這是事。事叫權智,權是有分別、有言說;換句話說,是可以說的,因為這裡頭可以分別,也可以執著,隨順一切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前面一個實智這是不隨順眾生的,這是真實的,所以實智。實智就是般若,《般若經》裡面講的「般若無知」,那就是實智。實智無知,權智是無所不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從般若無知而現前的。我們今天智慧透不出來就是因為有知,我們自己很以為了不起,我們知道的東西很多,這就壞了。《楞嚴》上說得好,在第四卷,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這一切眾生的根本無明從哪裡來的?佛真是一句話道破了。你無明從哪裡來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就是我有智慧,我有聰明,這就是無明的根本,佛一句話給我們道破。每個人都覺得他很聰明,每個人都覺得他很有智慧,每個人都有他的意見,天下大亂。為什麼?彼此不能相容。什麼時候天下太平?每個人知見都沒有了,天下太平。你們諸位好好去想想這個道理。

  所以佛教給我們僧團,大家在一塊修行,怎樣才能做到見和同解?這是僧團基本的條件,就是每個人把你的知見放掉、捨掉,這就平等了。這高明,太高明!不是說你那個見解錯誤了,要聽我的,不是這樣;佛是講大家把所有的見解統統捨掉,我們都沒有見解,天下太平。見和同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是真理,建立在真實慧上。真實慧是無知無見,就是《般若經》裡面最後的「無智亦無得」,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權智是怎麼回事情?權智是接引眾生的,是度眾生的,眾生有疑難來問你,這一問,隨時就答覆,這個答覆是權智。剛才講了,隨眾生之分別而分別,隨眾生之執著而執著。菩薩自己有沒有執著?沒有執著;自己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知見。

  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一生沒有說法,誰要說佛說法那叫謗佛。為什麼佛沒有說法?佛無知無見。你要問,佛這個事情你什麼看法?佛沒有看法;佛這個事情你怎麼想法?佛沒有想法。他沒有想法,也沒有看法,他也沒有見解,他的心是平靜的,這是真智慧。只要你有一個看法、想法,這心是動的,動是妄心,不是真心。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就是無量的意思。所以說真正要恢復到我們自性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一定要先恢復自己的清淨心,決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轉。由此可知,這個十二光,這一句是根本,下面都是起作用。

  無邊是照事,對於萬事萬法你沒有不知道的。這個知道是不是故意去知道的?不是的,不是有意的;如果有意的,這是攀緣,你心就不清淨了,清淨心當中自然照見。這個東西你根本沒有學過的,人家一問你就明瞭,你就能解答。像六祖大師,心到清淨了,證得無量光,真的證得無量光了,他就起無邊光的作用。他沒有聽過的經,人家把那個經念一段給他聽,他就能講解給別人聽。你會念,你不懂得意思;他一聽,那個意思完全明瞭,他就可以講給你聽,講得叫你開悟。這就是他自己本身無知,他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我們今天把這個東西恰恰搞顛倒了,無所不知是我自己的自受用,認為別人都無知,只有我才有知,別人無知,恰恰弄顛倒了。所以經上常講,眾生這是顛倒錯亂,就顛倒在這個地方。

  「無礙者,慈光與樂,無障礙故。」無礙是通達而沒有障礙,菩薩是以大慈大悲,慈是給眾生樂,悲是救眾生的苦,這是從與樂這一方面講。佛沒有障礙,他的智慧、神通、能力具足,除非眾生不願意接受,那就沒法子了。如果一切眾生只要他樂意接受佛的教誨,佛必定可以幫助他離苦得樂,必定可以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佛真有能力、有方法,你不信、你不聽,那就沒有辦法了。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是不好度,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講得很清楚,「剛強難化」。幾句話不好聽,掉頭而去,我不跟你往來了,這行嗎?所以一個真正善知識找不到學生。必須要對他很客氣,對他很恭敬,對他講好聽的話,那有什麼用處,害死他了。說個兩句不好聽的,他就跑掉了,所以這是福薄,沒福。

  你看看《禪林寶訓》,《禪林寶訓》是我們中國古代,等於說是老師教學生參學一本最好的記錄,內容像雜誌一樣,都是講這些參學的事蹟。從前學人,就是做學生的人,為了求道,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有些善知識沒福報,吃沒得吃,穿沒得穿,住破破爛爛的廟,到那裡簡直就受罪。他認為這個人有道,再大的苦頭他也甘心情願受,他不肯離去,為什麼?他是為求道而來的。善知識教誡再嚴厲,他也不肯離去,他要學成,教學不嚴厲教不出來的。有很多同學說我教人不嚴格,我為什麼要嚴格?我對你恭恭敬敬、客客氣氣,我趴在地上給你磕頭。為什麼?你根本就不夠資格做學生!不夠資格做學生,我對你客氣,跟你交個朋友,不要結冤仇。真正是學生,那就一點都不客氣了。

  李老師教學就是如此,真正是學生有打有罵,你天天聽經,跟他做學生,他並不認為你是他的學生,他對你很客氣,絕對不會責備你一句話的。為什麼?就守一個原則,不可以教的,我跟你做朋友,我不跟你結惡緣。為什麼?我要罵了、打了你,你有怨恨在心。真正是學生,你打他、罵他,他生感恩之心,感激之心,那不一樣,那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學佛一直到今天,還沒有遇到一個學生,沒遇到一個。所遇到都是同參道友,都是朋友。甚至於說,你們都是我的老師,我怎麼敢把你們當學生看待?不敢!往後善知識就更難求了,為什麼?現在講民主。我在小的時候,我記得好像是我念小學二年級還是三年級,大概是三年級的時候,記事記得很清楚了。也是小孩頑皮,跟同學打架,被老師處分。處分回去的時候眼睛都哭腫了,所以家裡人問為什麼?說老師處分。到第二天,我父親買了很多禮物去跟老師道謝。我看到那個樣子,以後被老師處分回家決定不說。現在學生如果被老師處分,好,第二天到派出所、法院去告狀,你想想看,心態完全不一樣!

  在從前家裡小孩被老師處分,家長感謝老師,感謝老師的教誨。現在要是挨了打、挨了罵那不得了,馬上告狀,甚至於那個老師都被學校解聘。所以現在做老師的誰敢教學生,不敢認真教,反正將來有沒有出息是你自己的事情,於老師也不相干。在從前不一樣,從前老師對學生真的是負責任,真是「教不嚴,師之惰」,那真正是教誨。所以,現在師道沒有了,佛門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很痛心的一樁事情。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如來這些大菩薩們,他們的確有智慧、有德能,現在也不會出現在世間了,為什麼?這個時代找不到學生,沒有人肯跟他學。現在這個世間學佛是玩玩、消遣,李老師講的話很不好聽,玩弄佛教,哪裡是學佛,玩弄佛教。過去李老師常常很感慨的跟我們說,那怎麼會有成就?這是慈與樂,無礙的意思。

  「無對者,悲光拔苦,無敵對故。」對是敵對,實在講這是仁慈,我們中國儒家講的「仁者無敵」,敵就是敵對的。什麼樣的人叫仁慈的人?你一生當中沒有冤家、沒有對頭,你就做到了仁慈,仁者無敵,這孔老夫子說的。佛與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怎麼會跟眾生做冤家、做對頭?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學了佛,也在佛菩薩面前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人我討厭他,你想想看,你這個願馬上就發生衝突了;那個人我恨他,這怎麼可以?不可以,決定不可以的。那你就有了冤家、有了對頭,冤家宜解不宜結,不可以與人結冤仇。結下冤仇,一世比一世要加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我們要警覺的。所以,今天我們自己智慧、能力不夠,我們度不了人,這沒有關係,我度不了,我不跟他結冤仇。有這個緣分,我能度他,就是我能幫助他,我盡心盡力幫助他;幫不了忙,不結冤仇。如果我們本著這個心態,普遍的傳遍這一個社會,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心態,這個社會是安和樂利。大家都有一個心態,不與人結冤仇,這個社會祥和康樂,決定不會有暴力。所以這『悲光拔苦,無敵對故』。

  「炎王者,光音應化,得自在故。」第五尊炎王佛是說的應化佛,這是舉的比喻,王是自在的意思,炎是光明,火焰,就是光明自在。所以它解釋裡頭講光音應化,就是應身、化身,得自在故。這個意思正是《普門品》裡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諸位要曉得,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貌。我們現在塑的佛像,塑的佛像不一樣,有些人就說了,你們拜釋迦牟尼佛,我看這個廟裡的釋迦牟尼佛跟那個廟裡釋迦牟尼佛不一樣,到底哪個是真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原來長得什麼樣子?三千年前那個時候也沒有照片,也沒有塑個模型,到底是什麼樣子?其實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這經典上有,他的學生們天天看到佛,有一個時候在一起就談論到,你看佛長什麼樣子、什麼顏色?有人說佛是金色的,有人說佛面孔是黃色的,有人說佛面孔是黑色的,每個人看都不一樣。

  佛到底長什麼樣子?是什麼顏色?隨各人心轉,佛沒有定相!這是對的。因為佛是自在身,我們現在這個身有個定相,我們是業報身,不自在;如果我們像佛的自在,我們面貌形相隨著眾生的心轉,就沒有定相。諸佛菩薩相貌隨著眾生心轉。因此,造像只要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照這個標準造就行了,就沒有錯了。所以,我們中國人塑的佛像,一看就是中國人;日本人塑的佛像,一看那就是日本人;泰國人塑的釋迦牟尼佛像,下巴尖尖的就是泰國人。他在哪個地方就是現那個地方人的像,這個才親切。所以我在美國弘法,告訴那些美國人,佛教沒有到美國去。他們就呆了,佛教為什麼沒到美國來?我說你什麼時候看到佛菩薩像像你們美國人,沒有看到過。我們中國的佛像運過去,日本的佛像運過去,泰國的佛像運過去,沒有美國人自己塑造的佛像。所以,他們那個佛教還早!這叫應化身。

  「清淨者,離垢清淨,發光明故。」這是講的如如佛,也就是講的法身佛。清淨離垢,垢是煩惱、是染污的代名詞,離開一切煩惱,離開一切染污,你的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就是法身。發光明故,實智、權智統統從清淨心裡面發出來的。所以,佛法與世間其他的宗教不一樣,佛法與世間一切學術不一樣。不一樣在什麼地方?就是佛法求清淨心,這點不一樣。任何宗教裡面都沒有說求清淨心的,世間一切學術也沒有講求清淨心的,佛法講的清淨是真清淨,一個妄念都不生,這是真正清淨!

  第七尊是「歡喜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故」。這要是配《華嚴》十佛,就是功德佛,他受用身;換句話說,現出這個身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接引一切眾生入佛門,協助已經入門的這些同修增長善根,對於已經增長善根的那些人,幫助他圓成佛道,這都叫做他受用身。眾生得佛的幫助,當然生大歡喜,所以稱為歡喜光佛。

  第八尊就是智慧佛。「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諸惑故。」惑是說的無明,通常佛法裡面講六道輪迴的理論,最簡單扼要的說法是起惑、造業、受報,叫惑業苦。惑是迷惑,不迷惑的人他不會造業,迷惑才會造業。你造了業,業後面一定結果,善業結善果,惡業就得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任何一個人也沒有辦法逃得過的。由此可知,要究竟了斷業報必須要斷惑,那是從根本上斷,這是從根本上解決,真正解決。斷惑要智慧,禪定可以伏惑,不能斷惑,這是諸位要記住的,再深的禪定都是伏惑,石頭壓草,不能斷根,一定要開智慧。智慧一開,迷惑就沒有了,不是把它控制住,壓在那裡,不是的,根本就化掉了,把這些迷惑統統化成智慧。這是說的自受用的報身,佛的報身有始無終,不僅僅破見思惑、破塵沙惑,連無明惑都破盡。所以,我們學佛不能不求智慧,智慧到哪裡求?智慧從清淨心上求。實在說起來,智慧沒法子求的,唯一能夠修的就是清淨心,心清淨了,自然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智慧,你信心清淨,實相就現前了。那個實相就是真實智,實智、權智統統現前,所以關鍵是在清淨心上。

  第九尊是不斷光佛。「不斷者,常光不斷絕故。」佛有常光、有放光,常光是平常,不會中斷的,放光是有特別因緣,所以它有斷。你看佛常常眉間放光,面門放光,掌心放光,胸中卍字放光,每一個地方放光都代表特殊的意義。譬如講眉間放光,這代表中道,兩個眉的當中,諸位常常看大乘經論,或者看註疏裡面都有說明。常光,佛整個身體都放光,像釋迦牟尼佛常光一尋(八尺),這是講常光;我們常常看畫的佛像,佛像頭上畫一道圓光,那是常光。實際上除了頂上有圓光,身上也有光,這叫常光。常光大小不一定,實在說這不是從佛身邊說的,是從眾生福有厚薄,如果這個世界眾生福報大,佛放的光明就大;這個世界眾生福薄,佛放的光就小。由此可知,常光大小與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成正比例,這不是佛的事情,是眾生這邊的事情。

  第十尊叫難思光佛。「難思者,本光不思議故。」譬如我們剛才講佛的常光,實在講本光,除了特別放的光,其餘統統都是本光,不可思議!他能夠隨心應量,《楞嚴》上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有沒有心?佛沒有心;像磬一樣,磬沒有心,我們敲重,它就響得大,響的聲音就長;我們輕輕敲它一下,它響的聲音小,聲音就比較短。佛放光,佛的光明顯露出來也是如此。所以,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常光就不可思議,那個光就大了。為什麼阿彌陀佛常光那麼大?西方世界的那些眾生福報太大,每個人心都清淨、心都平等、心都慈悲,感得佛無量的光明,所以說無量壽、無量光。由此可知,不是佛不平等,不是佛偏心,佛是真正平等,真正慈悲,隨心應量,隨眾生的心,不是隨他自己。

  「無稱者,涌百寶光,不可稱故。」無稱,實在講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我們沒有辦法稱量,沒有法子讚歎。佛光實在是太殊勝、太奇妙了,光明裡面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沒有法子讚歎。最後一尊,「超日月者,放一切光,超日月故」。超是超過,我們在這個世間,日月的光明是最大了,這是用比喻,比喻佛的光明超過了日月之光。大家把經本翻過來,這十二如來都有個光字,「俱名光者,因中念本覺佛,發明心光,果上成妙覺佛,現起身光故」,這就是佛名號後面為什麼都有個光。本覺佛是誰?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我們今天發心念阿彌陀佛,這個能念的心就是始覺,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覺。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是這樣給我們說的,所以念佛的功德利益的殊勝也是沒有法子說。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者」,它這個裡面也是有表法的意思,這是說兩個意思。「一約能念」,能念的人,「表行者」,行者就是修行這個法門的人,當然就是修行念佛法門的這個人。「十二時中,於自性佛,淨念相繼,打成一片」,此地這個十二時,十二如來就代表十二時,十二時拿現在講就是一晝夜。我們現在講的時叫小時,為什麼?現在用的時間單位是西方的,西方的時間單位比我們中國時要小。我們中國過去用的時辰的單位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晝夜十二個時辰,我們中國過去一個時辰等於現在兩個小時,所以我們稱它做小時。我們中國自己用的時間單位用了幾千年,從夏商周開始一直用到滿清末年,都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用這個。民國年間才廢止了,改用採取西洋的,跟世界各國統一,採取西洋的,所以才稱之為小時。

  這個地方講的十二時,是講我們中國子丑寅卯那個時辰,十二時就是現在二十四小時,念佛不中斷,十二如來表這個意思,人家一天到晚念佛沒有間斷的。這樣說起來,那他不睡覺,這不睡覺行嗎?我們現在把睡覺看得很嚴重,而不知道睡眠是煩惱。睡眠是五蓋之一,蓋是什麼?把我本性蓋覆住了,煩惱的代名詞。不要說這些菩薩,給諸位說,色界天人就沒有睡眠,財、色、名、食、睡統統沒有,欲界天人淡薄,色界天人統統沒有了,色界天財色名食睡都沒有了,這五欲,欲沒有了才到色界。所以你就曉得,最起碼的,初禪天就沒有睡眠,也沒有飲食了。我們現在把飲食看得很重要,睡眠看得很重要,初禪天就不要飲食,就不要睡眠。

  天人福報大,我們今天為這衣食之累,好辛苦!到了天上,人就不受衣食之累了。欲界天他雖然還有飲食,他飲食自然的,他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在身上了,不要去買料子,不要去裁縫,天衣無縫,不要縫的,一動念頭衣服在身上了。想吃什麼,東西現前了,不要去耕種,不要去料理,不要,一切是化生的。色界天根本就沒有,都不需要了,他也不要吃,他也不要睡眠,禪悅為食。所以他們一天二十四小時念佛不間斷,他一點也不在乎。我們現在困難,念累了就睡一覺,睡醒了趕緊再念,這還可以,勉強也能講得通。睡眠希望愈少愈好,睡眠是昏沉,愈少愈好。這是講的二十四小時念佛,淨念相繼,打成一片。

  「不得彈指頃,念世間五欲,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也。」這個地方標準很高,不得一彈指,一彈指多久!一彈指之間這麼短的時間,我還想到世間財色名食睡,那就錯了,不可以,你自性的光明才能往外透。我們念佛,為什麼自性光明透不出來?念幾聲佛又要想想五欲六塵,再念幾聲又要想一段。實在講,想五欲六塵時間多,念佛的時間少,所以念了一輩子,光也透不出來,這個道理要懂,要明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