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七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07

  請掀開經本,二十七面第三行,「略釋經題」。

  這部經是《楞嚴經》,《楞嚴經》完整的經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題很長,簡稱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或者就稱之為《楞嚴經》。這個地方的解釋,確實是略釋。「楞嚴者,一切事究竟堅固也,乃大部之總名」,這一句是解釋經題。在整個題目當中,實在說每一句都有很深的意義,在整個經題二十個字當中只解釋「楞嚴」兩個字。「楞嚴」,首楞嚴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什麼叫究竟?什麼叫堅固?註解裡面說得很明白。究竟是空的意思,堅固是不空的意思,究竟是講體,堅固是講現象與作用。也許我們聽了之後會產生懷疑,如果就現象上來看,這一切萬法,有情,我們講動物,都有生老病死,無情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能說不空?實在講,不空是從現象上來說,就是相有體無,體上沒有,《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從體上說的。

  因為體是空寂的,所以相是幻有,因為它是幻有,所以才有堅固的意思。這個堅固的意思,不但《楞嚴》上講得很清楚,《法華經》上也講得很妙,是法住法位,世間相不壞。我們今天看這世間相,像剛才講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我們所看的是一切萬象緣聚緣散,我們只看聚散,聚就生,散就滅了。其實你要是離開緣,聚散之緣,你看這些物質原來是不生不滅。我們舉個例來說,我們今天在此地,念佛圓通這一會,我們這一會有這麼多同修參加,你們從每個地方到此地來參加,緣聚了,這一會現前;我們經講完了大家散掉,沒有了,緣滅了。聚好比是這個會生,散好比是這個會滅,這個聚散生滅的現象有沒有?有,一個半小時散場,這會就滅了。我們再看看,你來聚散的每一個人滅了沒有?沒有滅,你又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你從每個人上來看,我們這個會沒生沒滅,你來的時候有聚的現象,沒有生的相;散掉的時候有散的相,沒有滅的相,所以一切法不生不滅。

  如果諸位要能夠看到這個真相,那就很恭喜你,你已經證得了無生法忍,為什麼?一切法不生不滅,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就講一切法都是所謂是原子、電子緣聚的現象,緣散相就滅了。我們從基本的物質上來觀察,它沒有生也沒有滅,這才能見到真相。所以,從這個真實相來觀察,它堅固,堅固是講基本的物質,它沒有生滅。因此這一切境界相有沒有生滅?講實在的話沒有生滅。講有生有滅,佛是隨順眾生說法,就是俗諦;如果在佛的境界來說,一切法沒有生滅,不生不滅。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一切事」,一切事在《楞嚴》裡面就是「三科七大」。三科是什麼?實在講《楞嚴》二十五圓通裡頭就是說的這個,三科是講六根、六塵、六識,這個合起來叫十八界,分開來就是《楞嚴經》講的三科。六根、六塵、六識就是整個宇宙人生的歸納,這一歸納總不出這三科,這是把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歸納成三大類,根、塵、識三大類。除這個三大類之外,《楞嚴經》裡面又將一切現象界也歸納成為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個七大。三,剛才講了就是十八界,再加上七大,總共起來就是二十五。這章經是二十五圓通章之一,這個二十五都叫圓通,由此可知,法門平等,無二無別,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能夠證得圓通。佛用這個方法把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成二十五門,每一門用一個菩薩來做代表。所以說二十五位菩薩,每個人報告他自己修行證果的成就。這是《楞嚴經》裡非常精彩的一段經文,相當於《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把他自己修行證果的情形提出來報告。

  雖然說是平等,但是這個裡面可是有難、有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二十五門裡面,唯獨念佛這個法門,就是大勢至菩薩代表的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特別,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二十五門裡面的一個特別法門。有些人對於《楞嚴經》與淨土關係看法偏差,因為《楞嚴經》裡面有「五會楞嚴神咒」,所以一般把《楞嚴經》看作是密宗的,密宗修學這部經典,它有五會楞嚴祕密神咒。禪宗也學這部經典。所以大家總認為《楞嚴經》與禪宗、與密宗有很密切的關係,好像與淨土宗沒有關係。

  我有一年,這很早了,好像是我剛剛出家沒多久,我住在圓山臨濟寺。那時候台大有一位同學,那是參加台中慈光講座,我認識不少的學生們,他帶了一個教授,台大的客座教授,是日本人。大概也是日本和尚,日本和尚是穿西裝的,不穿我們這個衣服,是台大客座教授,帶他來看我。我那時候正是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楞嚴》,他就問我學什麼?我就告訴他我學《楞嚴經》。他問我修什麼法門?我說我修淨土念佛法門。他的表情就非常的傲慢,好像輕視瞧不起的樣子,很冷淡的問了一句話,「楞嚴與淨土有什麼關係」,問我這句話。對付日本人要狠,不要對他客氣,對他客氣他瞧不起你,就要重重的打他一棒才行。我看他的態度傲慢,所以我就反過來問他,而不答覆他,我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淨土有什麼關係」?我這個一提,他臉馬上就紅下來了。

  《楞嚴經》裡最重要的經文就是這兩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兩章是《楞嚴經》的精華,怎麼能說與淨土沒關係?可見得他雖然是個日本的法師,他《楞嚴經》不通。《楞嚴》與禪、與密是有關係,沒有跟淨土關係這麼深,自己不通,還好我一句話,他馬上就省悟過來。這兩章都是特別法門,特別法門就是不按次第排列,好像唱戲一樣,壓軸戲,最好的壓軸戲放在最後,最後表演。「觀世音菩薩圓通章」,大家曉得這壓軸戲,因為它太明顯了。按照順序來排它應該排在第二位,它是耳根。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這個順序的,六根裡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排列在前面的。照順序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就是耳根,觀世音菩薩應該擺第二。但是它沒有這樣排列,它把觀世音菩薩擺在最後,這很顯然的,特別法門。

  可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這個特別法門大家疏忽了,它也沒有按次第排。因為「念佛圓通章」在七大裡面,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念佛是見大,見大是大勢至菩薩代表的,識大是彌勒菩薩代表的;換句話說,如果按順序來排,他應當是在彌勒菩薩前面。可是你看二十五圓通章,你打開來看看,他在彌勒菩薩的後面。所以,二十五圓通章裡頭是兩個特別法門,壓軸戲是兩個,不是一個。這是往往大家讀《楞嚴》不留意,疏忽掉的。那就是觀世音太明顯了,因為他應該擺在第二位,拉到最後,這是一看就明瞭。大勢至菩薩按順序他應當是在第二十三位,結果他變成二十四,把原來的二十四提前到二十三,他換一個位次,沒有那麼明顯,不留意看不出來。所以是兩個特別法門。

  為什麼有兩個特別法門?這個地方要知道,為什麼不把大勢至菩薩擺在最後?觀世音菩薩擺在二十四,大勢至菩薩擺在二十五,這個也很好,於情於理也很能講得通的。為什麼不這麼擺?它有道理的,因為「念佛圓通」是契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根機,普遍契機,所以擺在二十四;「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特別契我們這一方眾生的根機,所以擺在第二十五,道理是在這個地方。這兩位菩薩都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助手,西方三聖。由此可知,《楞嚴》與淨土關係非常密切。

  經文裡面說,三科七大「本如來藏」,這個地方講「蘊處界大」,蘊是五蘊,處是十二處,界是十八界,大是七大,這都是一切萬事萬法歸納成這三大類。這三科也可以這樣說,五蘊是一科,十二處是一科,十八界是一科,三科七大。「本如來藏」,它的本體都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因為它的本體就是真性,所以「事事究竟堅固」,正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他們見到的,親證的境界。「名楞嚴定」,就是首楞嚴大定,「既住法位,世相常住」,這兩句話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這兩句,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了,這是事實的真相。「故此亦名健相三昧」,健就是健康,也就是正常,正常就是健康。這是比喻諸佛菩薩正知正見,他們的見解絲毫沒有錯誤、沒有偏差,是這一種的大定。所以,健相三昧就是首楞嚴三昧。

  「聖性」是「舉理」,「法門」是「約教」。這底下解釋圓通,什麼叫圓通?「圓通者,聖性法門,無不通也,是一章之別目」,這就解釋我們這一章經。所以經題很簡單,只講了楞嚴兩個字,底下就講這一章。這一章叫圓通章,這是念佛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圓是圓滿,通是通達,聖性是講理體,聖是講佛,佛是大聖,性就是真如本性。法門就是講佛的教法,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訓就叫做法,所以從教上來說的。「影略行果,可知」,佛的教法不單單是教,有理、有行、有果,所以佛法裡面包含著四大項目,教理行果。這地方講聖性,這理有了,理是理論的依據,教是教學法。行是教給我們怎麼樣做,如何把這個理論、教學用在我們生活上,應用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上,這個叫行。學了決定是管用的,不會說所學非所用,佛法裡沒有,學了馬上就用得上。果是結果,也就是講你所得到的受用。現前所得到的是離苦得樂,轉煩惱為智慧,將來的利益更不必說了,利益說不盡的。所以佛經歸納起來,有理經、有教經、有行經、有果經,經有四種,法有這四種。兩種說出來了,兩種沒說出來,但是決定都包含在教裡面。

  「正顯四法,互相圓遍該通也」,這個四法就是教理行果。法有四門,四是一,一是四,無論說哪一種必定包括其餘三種,這才能圓通。「依止成定,名為楞嚴」,我們依靠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得到清淨心,得到定了,這就是楞嚴大定。「依觀成慧」,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觀察世出世間,智慧現前,這叫圓通,圓滿通達。於一切法不迷惑,於一切法的理事實相都能夠通達、明瞭,這是智慧,這叫圓通。「別目者,以勢至念佛圓通乃修道二十五圓通中一也」,這剛才給諸位報告了,二十五位菩薩修學的統統叫圓通,這一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是二十五圓通裡面之一,所以稱為別目。我們再看它的文。

  「勢至者,啟教之人也,念佛者,修行之法也,文雖一十二行,義括淨土諸典。」這個經文很短,只有十二行,十二行文字裡面,把淨土所有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統統包括在其中。所以,你不要看它經文少,像《心經》兩百六十個字,不要以為那很少,六百卷《大般若》出不了這兩百六十個字。它把它歸納起來,所以是《般若心經》。「大勢至圓通章」也可以說是淨土的心經,文字雖然少,義理是無有窮盡的。「有教有機,有法有喻」,教是教學,機是當機者,就是教學的對象,法是方法,喻是比喻。「生佛感應以遍含,自他因果而該徹,作心境之月燈,為聖凡之舟楫,故言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這一段裡面,簡單的說,「教」就是言教,經典就是教,就是教科書,佛教我們念佛。這個比喻就是經上講的,如子憶母,如母憶子,母子相憶,這是比喻。又「如染香人」,所以念佛堂人家常常掛個匾額,叫香光室,香光就是從這一章經裡面來的,「香光莊嚴」,這是指讚歎念佛的。所以我們看到香光,就曉得這是修念佛法門的,這是比喻。

  「生佛感應以遍含」,生是眾生,十方念佛的眾生,感是感應。我們現在念佛,經上雖然講「入無生忍」,那是高境界,佛念眾生,眾生也念佛,這就好比母子相憶,感應道交。我們只要一直念下去,念到熟透了,當我們壽命到的時候,佛決定來接引。不要懷疑,「我到臨終的時候,佛到底來不來?這麼多人念佛,佛會不會把我忘掉?」你不要打這些妄想,你要打這個妄想那你就錯了。到時候佛一定來,感應道交;你要一懷疑,打妄想,那就可能佛不來了。為什麼?你自己產生了障礙。所以決定不懷疑。

  念佛法門的祕訣,就是三句話,九個字,第一個是「不懷疑」。不懷疑自己,不懷疑阿彌陀佛,不懷疑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真正信得過。相信自己念佛,決定往生、決定成佛,要相信自己。相信我這裡念佛,阿彌陀佛知道;相信我求往生,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你要相信;相信西方決定有極樂世界,那不是假的。所以你要具足信心,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個不懷疑。第二是「不間斷」。什麼不間斷?我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意念不間斷,這個非常重要,深信切願。我什麼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念不能間斷。我們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不能間斷,除這個之外,我們什麼都不想,我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叫不間斷。

  第三個要訣「不夾雜」。很多念佛的同修夾雜,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因為你夾雜就不專,功夫的力量就破壞了。夾雜什麼?研究經教是夾雜。我專念佛的人,我今天研究《大般若經》,明天研究唯識,後天去研究禪宗,那糟了,就夾雜了。不但佛門以外的東西我們不夾雜,佛門以內的,不是專講淨土的我們都不必去看,都不必去研究,我們求專。也許諸位問,「那些大經大論那麼好,不研究不是可惜了?」是很可惜,你要怕可惜,你就不能往生,你不專!所以你要好好想想,你看大學那麼多院系、那麼多科目,不學真可惜。好了,你每個科系去念四年,你把你這個學校統統念完念畢業,四百年能不能畢得了業?有沒有一百個科系,一個科系念四年,一百個科系不要念四百年嗎?你做不到。你只能念一個科系,其他的都得要放棄。你念個大學,你都要把其他科系放棄,學佛也一樣,我專修淨土,其餘的九個宗我就得放棄。我每一宗都想學,結果不會成功的,那夾雜了。這個要專精,不可以夾雜,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其實,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你會這一門,那一門你不會,叫隔行如隔山,你不會。佛法不一樣,佛法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它通的,只要你一門學會了,你門門都通達了;就怕你這一門不通,你就門門都不通。如果這一門通了,是門門都通了。你念佛真正念好了,譬如念到一心不亂,禪通了,密也通了,教也通了,所有一切佛法都通。沒有到一心不亂的時候還不行,通不了,功夫成片那還不行,你只懂得淨土,其他宗派、其他經典你不通;如果你得一心,那就一切通達了。這個例子很多,《壇經》諸位很熟悉,你從《壇經》上去看你就能看到非常明顯的例子。六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也沒有聽人家講過經,一生只聽過一次,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了三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悟了以後就不必說了,他都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金剛經》沒問題,般若也通達了。你看他給無盡藏比丘尼講《大涅槃經》,《大涅槃經》他沒學過,無盡藏比丘尼把經念一遍,他就能從頭到尾給她講一遍。那沒學過的,那不是禪宗經典,他通達了。法達禪師念《法華經》,《法華》是天台宗的,他也沒有學過;法相唯識更沒有學過,你看看《壇經》裡面,他全都通,沒有一樣他不通,一經通一切經通。

  你們如果真正要想快速的通一切經,在一部經上下功夫,你才能夠通達。因為一切經,理是一個,原理是一個,所以一通一切都通達。所以,決定不能夾雜。守住這個原則,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樣修學就容易成就了。《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對於這一點特別的強調,他講不但不能去讀淨土以外的這些經典,這個叫夾雜。除這個之外,你去參禪,你去持咒,你去做會,做會就是做法會,做法會也是夾雜。到處去跑寺廟,還有現在台灣有個風氣,說是拜山,都叫做夾雜。試問問你拜山你得到些什麼?甚至於還有一個莫名其妙的事情,過去煮雲法師告訴我,說喜歡挨打,打香板業障就消除了。所以煮雲法師準備了好幾個香板,來的時候每個人打幾下,煮雲法師笑說,我打了他,他還要紅包供養過來。如果這個打了業障就能夠消掉,那消業障容易,每天打三十大板,你的業障不就消除了!你到底犯了什麼法?哪有這種道理!經上明明說的「罪從心起將心懺」,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佛沒有說你罪從心起,你要挨打,這個罪才能消得了,你查查經,能查得到這個根據嗎?真是!過去是「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現在和尚不必作怪,居士本身就作怪了,這真叫迷惑顛倒。講不通的,沒有道理,這個決定消不了罪業;不但消不了罪業,還要增長罪業,迷惑顛倒。

  你們到外面去朝山,我從來不朝山,你看我到大陸上去,我不朝山,我也不看風景,我也不要看家人。我去幹什麼?我們參訪善知識,那個地方真正有修、有道的人我們去見他,彼此在一起研究討論,這真正能得利益,增長信心。所以,古大德參學是參訪善知識,不是去看風景的,不是去看那些建築,那是觀光旅遊。我們修道的人哪有這種閒情逸致去觀光、去旅遊?生死事大,我們今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連消息都沒有,一點把握都沒有,還有什麼閒情逸致去觀光、去旅遊?沒這個心情。參訪善知識,咱要辦這個大事要緊。怎樣來修學我們才有決定的把握往生,真正超越生死輪迴,這是我們要求的,其餘的事情可以統統放下。這是講感應。

  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就是煩惱不起現行,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些妄念不起作用。煩惱有沒有斷?沒有斷,確實是有,雖有不起作用。因為它一起作用,馬上我們就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把它壓住了。古人所講的「石頭壓草」,真的壓住了,雖然根還在,它長不出來。這叫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決定往生。如果我們在二六時中,這些妄念,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常常起作用,那你就警覺到,你念佛的功夫不起作用。你佛號雖然天天念,不得力,煩惱壓不住,煩惱壓不住就不可能往生,你心不清淨。因此,念佛多少實在講這真的是無關緊要,就是你的佛號能不能把煩惱壓住,能不能保持你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心清淨,你能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到心地清淨,那就決定能往生,心淨則土淨,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如果壓不住,心裡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你造的是六道輪迴的業,你要受六道輪迴的果報,這不是淨業。所以自己要覺悟,覺悟,決定不造輪迴業。要把世緣放下,要隨緣,不要認真,不要再搞這些事情,這就叫做覺悟。我不再搞是非人我,我不再搞貪瞋痴慢,這是大徹大悟,專修淨業。

  我們前途究竟還有多少光景,誰知道?年歲大的人曉得來日無多,年輕人也不要以為我來日方長,你要起這個念頭,錯了!「黃泉路上無老少」,你到公墓去看看,多少年輕人在那裡,你能夠保得住你活七十、八十、九十嗎?誰給你擔保的?靠不住。所以,每個人都要警覺,有一天的光陰,好好的把這一天的光陰拿來修淨業,不要把它浪費掉,這是真正覺悟的人,這是真正聰明人。世間法隨緣,得過且過,別人爭的世間榮華富貴,那是曇花一現,我們不要去跟他相比,我們所求的是永恆的幸福。他們所追求的是短暫的幸福,太短暫了,不值得;永恆的幸福,這是值得的。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壽命之長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沒有辦法計算。佛在經上說,一四天下之人,這個一四天下,我們不要說別的,再縮小一點說,說我們地球,我們地球現在有四十多億人,就拿這個做比喻。佛說這些人統統都證辟支佛果,不是阿羅漢,是辟支佛,四十多億的辟支佛,辟支佛的智慧、神通超過阿羅漢。他們這些人共同來計算,四十多億辟支佛共同來開會來計算,算什麼?算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壽命,他算不出來。你就曉得西方世界壽命之長遠,無法想像的。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神通、智慧、道力,幾乎都跟阿彌陀佛相等。眼睛、眼光的能力,是盡虛空遍法界他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今天起心動念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阿彌陀佛看得清清楚楚,你說悄悄話,他也聽得清清楚楚,瞞不過他。你起心動念,他有他心通,他也知道得清清楚楚。不但阿彌陀佛清楚,觀音、勢至清楚,所有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清清楚楚,這騙不了人!

  《無量壽經》裡面,你念了之後你就曉得,《無量壽經》裡講得清清楚楚,四十八願裡清清楚楚的,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民,如果沒有這樣的智慧、神通、道力,阿彌陀佛說他誓不成佛。他既然成佛了,他那個世界每一個眾生的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都跟他相等。這樣的地方我們不去,我們到哪裡去!所以李老師在那個經的眉註上寫到,「不求往生,非愚即狂」,你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換句話說,你是個不正常的人。正常的人要知道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願意發心求生淨土的。他那個註註得很有道理、很有意思。

  這是講生佛感應,自他因果,我們這裡修因,將來一定得這個果報。下面是比喻,「作心境之月燈,為聖凡之舟楫」,超凡入聖。這是個工具,月燈是照明的工具,舟楫是交通的工具,這是說明這部經它的大用。「故言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這個註解諸位自己去看。我們再看第二個大段「開章釋文」,在第三十面,看倒數第五行。

  「將解此經,五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教攝,三宗趣旨歸,四略釋題名,五詳解文義。」這個五門前面三門是大意,後面兩門才正式給我們講經。我們看五門裡面的第一門,就是教起因緣,請看三十一面第三行。「初教起因緣者,智度論云,如須彌山,非無因緣,非少因緣,令得振動,念佛教興,亦復如是,具多因緣。」佛法因緣生,如果沒有因緣,佛不會無緣無故的出現在這個世間。因緣決定不止一種,因緣有多種,可是多種因緣裡面必定有一個主要的因緣。主要的一個因緣,像《華嚴》、《法華》裡面所說的,「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是最主要的因緣。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但是《法華經》這樣說,《華嚴經》一樣也是這個說法。

  一切眾生迷失了正知正見,所以才有六道輪迴,這是苦不堪言。佛菩薩見到這個現象,大慈大悲,他超越六道輪迴了,看到這麼多眾生還是迷惑顛倒,從大慈悲心他老人家又回來,我們所謂倒駕慈航。回來幫助我們出離輪迴,恢復我們自己正知正見,這叫真正的慈悲。這一段文裡面先用比喻來說,這個比喻是《大智度論》裡面的,好像須彌山,須彌山是最大的山,這個山要是動搖那可不是個容易的事情。所以說不是無緣無故它會動,也不是少因緣、小因緣須彌山會動,須彌山會動必定是很大的因緣。拿這個來比喻佛出現在世間,尤其是佛講念佛的法門。下面這是無量因緣裡面歸納成十條。

  「一指出捷徑修行門路故。」修行這兩個字我們要把它認清楚,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我們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為太多了,從哪裡說起?佛法把無量無邊的行為把它歸納成三大類,身、語、意,不管你行為再多,總出不了這三大類。身就是你身體的造作,這叫身業的行為,語是言語,意是念頭,你心裡的念頭,心裡的行為。所以身語意這三業。這三業有了過失,譬如說我們的意業,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看法有偏差、有錯誤了,要把它修正過來。三業行為裡面以意業為主,意清淨了,語言跟身體造作沒有不清淨的。所以,心清淨則身清淨,身清淨不見得心清淨,心清淨身一定清淨;身心清淨,外頭境界一定清淨,世界一定清淨。所以,修行以心為主。清淨到了極處,那就叫佛,就成佛,佛就是三業完全清淨,沒有一絲毫染污。我們常常看佛像,塑的佛像沒有,畫的佛像佛頂上有圓光,光上面有三個字,這三個字通常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它的念法叫「唵阿吽」。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三業清淨,唵是身清淨,阿是語清淨,吽是意清淨,三業清淨!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三業清淨行。

  修行我們總希望要快,要快速的成就,要走捷徑。佛給我們指出,修行從凡夫到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最直截、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念佛。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沒有比這個更穩當的,沒有比這個更可靠的。把這個法門教給我們,這是第一個因緣,教我們快快成佛。這不僅是阿彌陀佛的願望,希望一切眾生立刻成佛,也是十方三世所有的諸佛,恨不得一切眾生立刻都成佛,這是他們的願望。佛確實有方法、有能力幫助我們,怕的是我們不肯相信,我們不願意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那就沒法子了。不是佛沒有能力,我們自己不信、不肯做。如果我們相信,我們肯做,確實像佛的願望一樣,我們很快就成就,不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要經過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哪有這麼多麻煩!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是第一個因緣。

  「二直示當人念自心佛故。」直截了當指示我們自己念什麼佛?念自心佛。這就是《觀經》裡面所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一句是把念佛成佛的理論告訴我們,我們才真正能信得過。自心佛、他心佛,這是佛隨順眾生說的,自心佛跟他是不二的,是一不是二,迷的人說二,悟人知道是一。這個很難懂,我們還得從比喻來說,我們還拿作夢來說。在作夢的時候,我們自己不曉得在作夢,夢裡面一定有自己。你們都有作夢的經驗,你們想一想你們作夢的時候,有沒有有一次作夢,夢當中沒有自己?有沒有作過這個夢,夢裡頭沒有自己?夢裡頭沒有自己就沒有夢,一定有自己。有自己也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所謂依報正報統統具足。你醒來的時候,你有沒有好好的去想想,夢裡有自己,夢裡也有別人,夢裡頭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如果你想一想,你對佛法就有相當深度的理解,你會恍然大悟!

  夢裡頭自己是自己,夢裡頭別人還是自己,自己變現的,心外無夢,夢外無心,那個夢全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不可能說外面東西會跑到你夢境裡去,不可能,沒這個道理,是你自己夢境變現出來的。你要覺悟了,原來自他是一不是二,不但夢裡面我跟一切人是一,全是我自心變現出來的,連山河大地、連虛空都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你才真正明瞭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你明白這個道理,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除了自性之外,在經上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沒有界限。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彌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自性淨土。所以,迷人分內分外、分自分他,起種種虛妄的分別執著,悟了的人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你要真正入這個境界,那要恭喜你,你已經證得了清淨法身。

  法是什麼?就是宇宙萬有,一切萬法,我真正承認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自己,這個叫法身,這是事實,人人都是如此。可是你不承認,你不承認,他是他,我是我,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你一定要分,那有什麼辦法?就好像在夢中一樣,夢裡見了另外一個人,要好好跟他打一架,不知道那個人也是自己變現出來的,不曉得,不知道是一不是二,叫迷惑顛倒。佛菩薩覺悟了,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悲叫無緣大慈,無條件的,為什麼無條件?因為是一不是二;叫同體大悲,盡虛空遍法界同一個本體。所以大慈大悲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這就是為什麼教給我們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多麼的重要,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故。」這就是成佛了。要怎樣才能悟入佛的心性、才能悟入佛的境界?念佛。這個經上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用念佛這個方法就能夠悟入佛之心性。這一句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禪宗的方法很麻煩,觀心、參話頭,那個方法不簡單;我們這裡,一句阿彌陀佛,容易。禪宗參究,搞得不好還入了魔;在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著魔,穩穩當當必定成就。

  「四為顯生佛心無差別故。」這就是前面講過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念眾生,眾生念佛,這是一不是二。註解裡面引用《觀無量壽佛經》這段話很好,在三十三面第二行末後這一句。「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下云」,下云是下面經上說的,本經裡講的,「若眾生心憶佛,現前必定見佛」。這是說明悟入心性,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第五個因緣,「五度脫凡外橫超三界故」,凡外是凡夫、外道。要想出離六道輪迴相當不容易,所有一切法門都叫豎出,唯獨這個法門叫橫超。豎出,六道裡面下面是地獄,地獄上面是餓鬼,鬼道再上面是畜生,畜生上面是人道,人道上面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你要想超越三界,一定要像我們人間修行,要修到什麼?要修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四禪八定,到第八定這是到了無色界天;再往上修,成第九定,超越了。所以,阿羅漢的定叫九次第定,比這個八定還要高,他超越了,不是很容易事情。所以前面講過,阿羅漢,證得初果須陀洹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夠修成九次第定,才能出離三界。那個麻煩大了,苦頭吃多了,經歷時間長,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個法門不必,不要這麼麻煩,它不豎出,它從旁邊開溜了,這個法門妙絕了。所以叫橫超三界,它不是豎出,所以一生就能夠成功,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沒有的。

  第六個因緣,「六接引權小圓成佛果故」。權教、小乘都有相當的覺悟,雖然覺悟,他不圓滿。他想不想求圓滿?想求,想求圓滿而求不到,沒這個機緣。佛大慈大悲,這些人想求圓滿的解脫,想證圓滿的果報,特別來教他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你很快圓滿成佛。

  第七個因緣,「七充足三輩無有疑悔故」。三輩是講往生,三輩就是上中下三輩。為三輩的人斷疑生信,得到平等無比殊勝的成就,教我們斷疑,教我們不後悔。你要不修這個法門,修其他的法門,給諸位說你會常常後悔,這是真的。悔跟疑一定連著一起,你不疑就不會後悔,你要是懷疑,你以後後悔的事情多了。

  第八個因緣,「八利益今後周遍無盡故」。「今」是佛講經的當時,這個法門能教當時一切眾生得最殊勝的利益。「後」是佛滅度之後,包括我們現代。佛雖然不在了,這個法門在,我們遇到了,我們能夠理解、能相信、能接受,我們的成就絕不亞於佛陀在世的那些人。我們更應該要負起責任來,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宣揚、流通,不能說我們自己得利益了不顧別人,這個對不起諸佛。我們要想報佛恩,唯一報佛恩的方法就是流通這個法門。

  第九個因緣,「九頓攝六根證圓通境故」。這是經文裡面講得很清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證得的境界與諸佛相等。

  最後這一個,「疾空障惱定生佛土故」。「疾」是快速,很快的把我們的一切業障消除,一切煩惱斷盡,這個法門有這麼大的功效,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有這麼多的因緣,佛出現在世間。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提出這個念佛的法門,普遍勸我們修行。灌頂大師底下的註解註得很好,註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