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五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05

  我們接著看,二十四面第一行最後兩個字看起:

  「有此勝益,應當信行,何得自暴自棄,不願不修耶」,不願就是不肯發願求生,不肯念佛修學這個法門。這個四句是勸勉我們。註解註得很詳細,這一節很好,也是佛學重要的常識。註解在二十五頁第二行的後半段,「有此下」,就是有此勝益,註解這一段。這是「結勸」,這四句前面兩句是「正勸」,後面兩句是「結責」。「諸餘法門」,這是講除淨土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或者像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無量法門,「淺則上根不被」,這個「被」是破音字,正確的讀法就是加披,我們現在用挑手邊,加披。在古時候沒有挑手邊這個字,這個意思跟挑手邊通用,但是念披,加披。現在有很多人就念加被,大家都念錯了也就對了,這是從俗,正確的讀法是加披。台語的發音是正確的,加披是正確的。上根,法門裡面有淺有深,淺不能夠被上根。「深則下根絕分」,譬如說像禪,像《華嚴》、《法華》,這下根的人沒法子修學。

  「唯此一法,利鈍兼收」,這就是講淨土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巧妙,利根就是上根,鈍根就是下根,前面說過,上根可以一直到等覺菩薩,下根到地獄眾生,統統都能夠得度,這才看到佛度眾生不可思議。我們在佛門裡面常常聽到讚佛,佛是萬德萬能,真的?有些研究教的人說,萬德萬能是對佛的稱讚,不是真的,說佛也有所不能,並不是真的佛萬德萬能。我們聽了這些話,乍聽感覺得也滿有道理,其實不然,佛確實是萬德萬能,這個話不是讚歎的。諸位要曉得,佛不是指一個人,要把佛這個字的本意要認識清楚,佛就是自己的心性,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所以說佛萬德萬能就是心性萬德萬能,如果我們心性顯現出來,它的作用確實是萬德萬能,這個話不是讚歎,是真實的。佛有沒有能力將要墮地獄的眾生叫他馬上就成佛?我們在淨土經裡面看到了,確實如此,那個重罪要墮地獄的人,可以叫他不墮地獄立刻成佛,這是沒有話說了。

  這種理論、方法、教義,唯獨淨土才講得完善、講得詳細。為什麼其他經典裡面說得沒有這麼詳細?其他經典的理論、方法攝受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就是有些經典專門攝上根人的,下根人沒分。像《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所說的,他所接引的眾生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上根人跟他學有用處,上根以下的人都沒用處,得不到利益。《壇經》裡面又說了,北傳一支,這是五祖大師兩個學生傳法的,北傳是神秀。神秀這一支在北方傳五祖的法,他接引的對象是大乘根人,而六祖是接引上上根人。你看這兩個人就不相同,接引的對象不相同;換句話說,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他都不收,他都不要。這就是接引眾生根性不相同。不像這部經,這部經是什麼根性統統都收,而且平等的成就,這個不可思議,這個意思統統在《無量壽經》裡面。所以《無量壽經》不可以不讀。

  我們學佛,如果真正發心,將來專弘佛法,專修淨土,淨土五經一定要能背誦。我們每天讀誦,我覺得至少要讀一千遍以上,讀得愈多愈好。諸位要知道,讀經的作用不可思議,現在人怕念書,叫他背書他嚇得不得了,不肯背書,這是很大的錯誤;背書、背誦是修戒定慧的方法,非常好的方法。中國古時候,寺院叢林裡面教新學的出家人,就是剛剛出家的人,「五年學戒」。出家剃了頭,五年,初五年學戒學什麼?學出家人的生活,就是五年當中把《沙彌律儀》統統做到,《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全部做到;換句話說,那是出家人的生活,五年學戒學的這個,也就是進入佛門的生活教育。好像新生入伍訓練,佛家是五年,五年的時間入伍訓練。五年之後,才有資格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五年之內只是沙彌。除了學出家人生活之外,那就是讀經。寺院叢林天天有講經,他沒有資格去聽經,禪堂裡面,他沒有資格進禪堂門。你們看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到黃梅住八個月,才八個月,不到五年,他沒有資格進禪堂,進禪堂要滿五年,在一個寺廟裡頭要滿五年才有資格進禪堂。念佛堂也是如此,不滿五年不可以進念佛堂。

  五年當中背書,哪一宗它有哪一宗的經典,譬如賢首宗,那要背《華嚴經》,那是它的根本經;天台宗它是以《法華經》為根本,法華不僅要背經,法華三大部統統要能背。這三大部就是《法華玄義釋籤》,我們現在精裝本這麼厚三本;《法華經文句》,分量也差不多一樣多;還有《摩訶止觀》,是法華宗修行的方法。這叫三大部,一定要能背,五年當中要把它背起來。因為從前,在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沒書。一個寺院裡面,差不多少總得住幾百人,多的時候住兩、三千人,哪有那麼多書!法師升座講經沒有書的,聽眾也沒有書,所以你都要背得很熟,你才有資格去聽;你不背熟的話,你去聽什麼?所以一進門要先背,講經、聽經沒有書本的。不像現在,現在印刷術太發達了,大家都有書看,以前沒有,一定要背誦。

  背誦的好處,剛才講了是修定,你每天背一本書,這心裡就想著一樁事情,他心定了,定久了就開智慧。所以古德一生就讀一部經,很多。我們拿《壇經》做例子,你看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的一部經《涅槃經》,一生就念這一部《大涅槃經》。六祖大師給她一講解,她就開悟,就明心見性。你看法達禪師,他念《法華經》他念了三千遍,這三千是整數,總是三千多,零頭不算,算整數三千部。三千部,《法華經》相當長,一天念一部,三千多部就是十年,這一部經念了十年。所以見了六祖就很傲慢,六祖看到他在那邊頂禮,頂禮頭沒有著地,頂禮五體投地,頭著地,他頭沒有著地,五祖看出來了,傲慢。起來之後就問他,他說你心裡頭一定覺得值得驕傲的,你禮拜頭不肯落地。他就說他念了三千部的《法華經》。這值得驕傲。六祖就問他《法華經》大意,他不知道,他說不出來。轉過頭來就請教六祖。六祖說我沒有念過《法華經》,我也不認識字,我也不會看經,你把《法華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我聽。他念到「方便品」,「方便品」是第二品,念到「方便品」,六祖一聽,好,不要念了,這個經意思我統統明白了。講給他聽,他就開悟了。

  我們今天這個經講給你聽,你為什麼不開悟?你沒有念三千遍,你要念了三千遍,這裡一聽你就開悟了。你們沒有基礎,沒底子。讀經重要,一定要多念。不可以喜新厭舊,就是一部經一直念下去,你決定能成功;不要又想學這個,又想學那個,那就糟了。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學校科系很多,總有幾十個科系,你只能學一個,你四年才畢得了業。如果看這個科系也不錯,那個科系也不錯,這個科系聽幾個鐘點,那個科系聽幾個鐘點,你念四十年都畢不了業。你想想看對不對?四十年都畢不了業。你念一個科系四年畢業,如果你同時念十個科系,四十年畢不了業。佛法也是如此,這一部《大藏經》裡面,古人就把它分成十個科系,十宗,十個宗派,你要每一宗都學,那注定你是失敗的。所以,只能學一宗。真正要快速的成就,這一宗裡頭取一部經,就是一部經深入,兩部經都不能成功。我們看古德許多開悟的,都是一部經差不多念十年,你一天念一遍念上十年的話,你決定開悟,這是祕訣。

  現在人不知道,自以為聰明,這個方法傳了幾千年,效果卓著,自古以來不曉得有多少人明心見性開悟,大徹大悟,成佛作祖,成績卓著。現代人聰明,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我沒有見到開悟的人。現在有人自命開悟的,我前年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有五個年輕人,聽說是開悟了。洛杉磯那邊有密宗的上師在傳法,給這五個人灌頂授記,說他五個人開悟了,這五個人貢高我慢瞧不起人,開悟了。我在那邊講經,他也來聽經,聽完之後要我給他印證,他說法師,你看我們是不是開悟了?我說你們沒開悟。他很生氣,說他沒有開悟。他說為什麼?密宗上師給我們灌頂授記,說我們開悟了,你為什麼說我沒有開悟?我就告訴他,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聽我講經,你還來聽我這個沒開悟的人講經,那你當然沒開悟;你要開悟了,為什麼聽我講經?胡造謠言,密宗上師騙人,妖言惑眾。真正開悟的人心平氣和,不會貢高我慢的。法達禪師沒有開悟之前自以為了不起,貢高我慢;六祖給他一講解,一點醒,他真的大徹大悟,非常謙虛,他就變了!我們中國古人說,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心平氣和,毛毛躁躁,沒學問。所以我就說那五個人沒開悟,那密宗上師騙他的,我給他說真話。像這種事情現在太多了,大家要注意。

  真正想要有成就,一門深入,在一部經上痛下功夫。我們讀一部經不必求解,這個經什麼意思,怎麼講解,不必。為什麼?我們讀經就是修定,前面說過,我們妄念很多,讀經的時候,整個精神貫注在讀誦,他就不打妄想,心裡不會胡思亂想,這就是修定。我們拿讀誦這個方法來修定,定久了自然就開悟。所以,不必求這經怎麼講法,這經什麼意思,如果你用這樣的態度去念,你就不會開悟,這個很要緊,就是一直念下去。你自己懂得多少就算多少,不要去求,我們只求心清淨,只求心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只求這個。所以念經目的在此地。念經目的並不是要懂得經的道理,是拿這個方法來對治我們的妄想、雜念,妄想、雜念少了,自自然然這個意思愈懂愈多,那是自然懂得的,不是你去研究的,不是。

  到心真正清淨,沒有妄想、雜念了,什麼都知道,這個心,心水清淨了。我們現在這個心水是起波浪的,混濁不清,不但混濁,而且是大風大浪,所以照的作用失掉了。到寧靜了,水清了,水平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一切的現象都照在裡頭照得清清楚楚,所以叫照見。定了以後才能夠照見,照見那是真正智慧,經裡面的一切的意思統統明瞭、統統通達,所以照見。這個能力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今天要緊的事情,如何叫我們的心水恢復到寧靜,這是功夫。所以,修行的目的是在求定,求定是佛法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則。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是方法、門道,修什麼?統統修的是定,都是修定。方法、門道很多,目標只是一個。譬如念佛,我們淨土宗就是以念佛這個方法來修定,這個定修成了,在念佛人來講就是念佛三昧。

  讀經也是一種方法,我們讀淨土的五經,我們所求的目標也是念佛三昧。大家要懂得這個事實真相,你才肯念,你念得才有興趣,你念得才有心得。這個心得是什麼?心得不是你念多了你知道得很多,不是的;心得是你心的清淨,你心裡的妄想、雜念愈來愈少,心念到愈來愈清淨,這是心得,得是你得到,你真正得到。如果你念,這一句怎麼講法,這一段什麼意思,那叫打妄想,那就糟了、壞了,那個不是心得。所以,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現在很糟糕的,我看了很多佛學院,都拿世間的方法來研究佛法,這就壞了。佛法決定不能用世間的方法來搞佛法,因為佛法求的什麼?求清淨心,求定;世間法目標不是在定,不是在清淨心。世間法叫「為學日益」,它是講知識,講學術,我知道得愈多愈好,是說這個。佛法是為道,道是心,「為道要日損」,損是減少,減少什麼?減少你的妄想,減少你的雜念,一天比一天減少。所以,目標不相同,為學跟為道目標不相同。

  所以,決定不能拿現代什麼科學方法來研究佛法,這就糟了,糟透了,那把佛法變成世間法。變成世間法他有沒有搞錯?那真是搞錯了,這點我們要知道。嚴格的說,佛經沒有意思,你也不要求這什麼意思,沒有意思;佛經也沒有講法,《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所以經有什麼意思?沒意思。《般若經》說得很清楚,「般若無知」,《心經》這是《般若經》的精華,「無智亦無得」,你還求什麼?沒好求的。我告訴諸位,學佛的心得就是心地清淨、平等。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平等,妄想一天比一天少,雜念一天比一天少,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少,這個學佛是功夫真正有了,這是功夫,這是性德。

  雖然經沒有意思,可是你要叫它起作用的時候,經字字句句裡都有無量義,說不盡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無量義,講一天講不完,講一年講不完,講一劫也講不完,這個妙!為什麼?正因為它無意思,所以它才有無量義。如果經是有意思,好,有意思是死的,只有一個意思,不會有第二個意思;它沒有意思,它是活的,它裡面就含無量義。無量義你怎麼學法?沒有法子學。所以,我們從根本上學,學什麼?學無意思,就是學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佛的經典裡頭沒有意義,起作用時是無量義。這是我們懂得,就是佛經跟世間這些書籍意義是完全不相同的,不一樣,怎麼能用世間的方法來看佛經?所以我們看佛經用恭敬心、真誠心,這就對了,誠誠懇懇的去念,老老實實去念。你念念久了,人家問你這句什麼意思?你自然就答得出來,自然就能講解許多的意思出來。到你講解出來,你自己都會覺得奇怪,這意思從哪來的,不知道。大家要是肯這樣用功夫,你會明瞭,你自然能體會得到。

  我上台講經幾乎都是這樣,我講經沒有準備的,講什麼,上台之前不曉得,上台之後,你看我講得也還不錯,下台之後你問我,我不知道講什麼,不曉得。我從來沒有筆記,我也沒有寫任何東西,這一部經任何一個場合當中去講,不一樣,有些經典我講過很多遍,遍遍不相同。所以,有不少人曾經來勸我寫點東西,我沒有法子下筆,為什麼?今天寫的,明天一看就撕字紙簍去了。境界天天不一樣,年年不相同,怎麼寫法?沒有法子寫。諸位到入了境界之後,你就能體會得到,趣味無窮。正因為它無量義,所以趣味無窮。你去念,念到總是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有新的悟處,這個悟處不是研究的,是自自然然的,讀到這個地方忽然之間有新的意思出來,也用不著去記,不必去記它,這是自性光明的透露。只要你念得久,只要你功夫深,這個智慧光明不斷的向外露。這是說明佛法跟世法不一樣,修學的態度我們要認識清楚,不能用世間法的方法來研究佛法。

  古德從背誦下手,近代我只遇到一個人,這個人在十年前往生了,一九七八年往生的,我跟他見面只是一次,一面之緣。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海仁老和尚,大海的海,仁慈的仁,海仁老和尚,我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因為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楞嚴經》,他是一生專弘《楞嚴》的,在香港稱他為首楞嚴王。我在香港講《楞嚴經》,有機會就拜訪他,就跟他談《楞嚴》。這位老和尚在香港只有六個學生,他門檻太高了,所以想跟他做學生,他不收。他學生的條件是什麼?要能夠把《楞嚴經》從頭到尾背過,不但是背《楞嚴經》,還背註解,他的註解選得也很奇怪,他選的是蕅益大師的《楞嚴經文句》。連經文跟註解,線裝本這麼厚十冊,合起來差不多有這麼厚,十冊。連經跟註解統統能背過,他收你做學生,所以他的學生只有六個人,六個人都有成就。

  我還沒有想到在近代還有一個這樣教學的方法,這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教學法,我還看到這麼一個人,教學生要背書,就跟古代五年學戒的意義相彷彿。不能背誦,那只是旁聽生,不是正式的學生,正式的學生一定要能背誦。所以,我勉勵你們同修,年輕要背書,也不必刻意去背,你每天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你念上三年自然會背,不必刻意去求背,熟透了自然就會背。念上十年就有開悟的可能,你會得定,你會開悟。可是你不能一會想讀這個經,再想讀那個論,那就不行,那你這輩子不會成就的。只選擇一門,一門選定了,決定不換第二種,要用這個方法。

  淨土的經論,文字都不多,不像其他宗派經論分量那麼大。我們淨土就是五經一論合起來,還沒《法華經》多,你看《無量壽經》最多了,兩卷,《彌陀經》一卷,而且這一卷很短,經文不長,《觀無量壽佛經》也只一卷,這是三經。《普賢行願品》也只一卷,《大勢至圓通章》只有一頁。所以,就算是五經一論,都很少。五經一論實在講要合參,合起來讀,統統都要讀,為什麼?它每部經有它每部經的特色,整個合起讀誦、研究,能把淨土法門的理事、因果、緣起你都能夠清楚,都能夠明瞭。所以修淨土,我覺得有能力的話,一定要讀這五經一論,最好能背誦。如果嫌長,在裡面選一種,五經裡面選一種,這都是有決定的成就。

  底下這是比喻,「如水清珠,到處便益」,益是利益,水清珠是寶珠,水混濁的時候,這個珠子放在水裡面,水裡的渣滓自然就沉澱了,水就會清了。這是比喻我們凡夫心混濁不清,拿佛號比喻作水清珠,我們常常念佛,心就清淨了。「故當信受行持」,所以說你要想得清淨心,想把妄念、妄想、煩惱斷除,一定要修學這個法門,應當要相信,應當要接受,應當要奉行。「念佛如種穀」,穀就是稻穀,這也取個比喻,像種稻子一樣。「自心如家田」,種稻當然要種在田裡面,這用這個比喻,念佛就像種稻,種到哪裡?種到田裡面,田是什麼?田是自心,這就說念佛要念到自心裡面。「信如信栽此種,定得成穀」,對念佛有信心,相信稻子種在田裡將來決定長出稻米來,一定要有信心。「願如知此佳種,一心求穀,行如欣求得穀,作耕耨事。」這是說信願行,淨土宗三個重要的條件,叫三資糧。我們要相信念佛決定成佛,我們要發願,願生必定生淨土,必定見佛,行就是執持名號。

  名號念的當然是愈多愈好,但是有些古來祖師大德說,念佛不一定在念的數量多,這個講得也很有道理,一定要講求佛號的效果。換句話說,如果你念佛,佛號念得再多,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口裡雖然念佛,心裡還在打妄想,這佛號念得再多沒用處,古人譏笑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處。必須要念到心清淨。如果真正念到心清淨,你一天念個幾句佛號那都不可思議,那功德都很大的。如果念佛的時候心不清淨,念得再多也沒有用處;當然心已經清淨,那念得愈多是愈好。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念佛這個方法就是對治我們散亂的心,對治我們妄想、雜念,為這個來念佛,同時是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取得感應道交,所以這叫二力法門。

  下面這個解釋,就是後兩句,「何得自暴自棄,不願不修耶」,解釋這兩句,這「結責」,責是責備的話。這一段意思非常之好,給我們說明十法界的因果,我們要明瞭。知道十法界的因果,我們心裡就有數了,我們自己希望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現在就應該修什麼樣的因行,因與果決定相應,因緣果報決定錯不了。我作惡因想得善果,沒有這個道理的,這講不通的;我今天修的善因,我將來果報不好,沒有這個事情,因果一定相應。所以底下這一段給我們講十法界的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