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大士之德—依教奉行,做彌陀弟子  (第四集)  1991/8  美國舊金山  檔名:04-006-0004

  諸位同修,昨天我們談到「懺悔業障」,經文它的偈頌只有一首,含義非常的深廣,這是我們應當要努力學習的。接著看第九首,也是四句,說的「隨喜功德」,經文上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前面三句是說明我們隨喜的對象,三句裡面可以說是將十法界一切有情統統涵蓋了。要隨喜的是『功德』,注意這兩個字。什麼叫做功?什麼叫做德?諸佛菩薩這個不必說了,我們一般世間人也有功德。除世人之外,『一切諸眾生』包括了三惡道,惡道眾生有沒有功德?這些地方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功」是說的功夫,「德」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收穫,中國人所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是功,收穫就是德,無論是善與惡,會修的人都能成就自己無量功德。這個話怎麼說?我們中國古人也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與《行願品》裡面「隨喜功德」的義趣很接近,三人一個是自己,另外兩個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這叫三人。善人他有很多的長處,有很多優點是我們值得向他學習的,他是我的老師。惡人就做了很多惡事,有很多缺陷,這種人我們跟他往來就要認真反省,他那些缺點過失我有沒有?那是我的一面鏡子,如果我有趕緊把它改過來,所以他也是我的老師。所以惡裡頭就有功德了,絕對不是說只有佛菩薩、善人那邊有功德,惡人就沒有了,善人、惡人對於修行人來說功德是一樣的、是平等的,能夠以這樣的心態來求學,沒有不成就的。所以整個社會一切眾生就是我們面前的一面鏡子,我們在這個境界當中才真正能發現到自己優點與缺點,優點要保持、要把它發揚光大,缺點要認真的把它改正過來,這是隨喜功德真正精神之所在。

  隨喜功德在對治方面來說,主要的是對治嫉妒這個障礙。世間凡夫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學得來的。我們看看一、兩歲的嬰兒,他還不會說話,你仔細去觀察,他已經有嫉妒心。兩個小孩有個糖吃,他就在那裡爭。一個多了,一個少了,你看那個表情就不高興。可見得嫉妒不是學來的,這個叫與生俱來的煩惱。這個煩惱對於修行人來講是很大的障礙。我們老同修都知道,佛門裡面所修的是修什麼?是修清淨心、平等心,這當中有嫉妒,那心怎麼能平?怎麼能清淨?這是一個很重的業障。佛知道這個障礙的嚴重,所以菩薩在十願裡面特別立這個願,用隨喜來破嫉妒的障礙。我們見到別人的好處,在一般人心裡多少會有嫉妒,只是程度上不相同,輕重不相同。真正覺悟的人要把嫉妒這個念頭把它換成隨喜,不再嫉妒。見到別人有好處我們代他歡喜,不僅是歡喜,還要盡心盡力成人之美,這個叫隨喜。自己智慧、能力統統幫不上忙,隨喜讚歎,這功德也就圓滿了。如果見到好人好事,不認真去幫助他,使他的功德能夠達到圓滿,這就不算是隨喜了。所以隨喜裡面不但沒有嫉妒,還樂於助人,成人之美。所以經文裡面說的功德。

  如果要稱性的來說,「功」是指修學的功夫,「德」是指得到善果,這個是德,證菩薩果位、證諸佛果位。這個諸佛就是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這是諸佛的果位,這個是德。我們自己不能成就,如果能幫助別人成就,那是我們自己修行證果的善因,最殊勝的因緣。佛法自始至終不離開因果,種什麼樣的因,將來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報。我樂意幫助人,你種的這個因,將來你自己修學必定有很多人幫助你。我並不希望別人來幫我,它果報自然,不是你要不要。你希望有果報,這個果報反而來的小,因為什麼?你是有所為而為的。你不求果報,果報比什麼都殊勝,為什麼?不求果報,果報是稱性的。稱性的果德,這就不可思議了。所以隨喜是應當要認真努力去修學的。

  第六願是勸請,「請轉法輪」,也只有一首偈: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從第一願「禮敬諸佛」到第五「隨喜功德」都是成就自德,換句話說,統統是為自己修學的。往後的五願是自行化他,不單單是為自己得利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殊勝真實的利益。這我們要從哪裡做起?要請法師、大德到此地來講經說法,「請轉法輪」是這意思。佛不在世了,佛的弟子們在世間,無論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學,我們都應當禮請他到這地方來講經說法。現在不但是在國外,在國內佛教裡面也非常缺乏弘法的人才。

  這樁事情,我在早年,在各地方講經,都曾經給同修們提到過。我所提到的是大家喜歡聽經,喜歡聽經,就像我們喜歡吃果實,我們喜歡吃桃、喜歡吃梨,喜歡吃這個,但是不肯種樹;不肯種樹,這東西哪裡有得吃?這個意思喜歡聽經不肯去培養弘法人才,這個問題很嚴重。這話什麼意思?你們大家想邀請的法師都是大概得很有名氣的,講得很好的,請他來講。這什麼?這是你們來嘗這個果實。那個年輕的法師,剛剛初學的,當然講得不好,他到這裡講的時候不聽,不去聽。這不去聽,年輕人一看到人數三個、兩個,稀稀落落,信心完全就沒有。所以佛法實在講後繼無人。我常勸同修們,老法師來講經固然要聽,年輕法師來講經更應當來聽,為什麼?使他自己有自信心,講台上要千錘百鍊,真正講得好的,講台上至少要磨鍊十年。那個十年很難過,講得不好批評的人很多,甚至於聽眾是一天比一天少,很多一部經講不到一半就停掉了,為什麼?沒有人聽了。下一次他還敢不敢講?不敢講了。所以在家同修們要發真正的慈悲心栽培他們,講得不好,我們來聽,聽了之後可以研究討論,真正做到教學相長,要用這樣的心態來請轉法輪,這個功德非常之大。

  有能力請善知識來講一部經,這是要因緣具足,因為一部經的時間相當長,要長的時間,又還有場地,種種因緣都能夠具足,這個功德最大。如果沒有這樣殊勝的因緣,我們臨時租一個場地,請善知識講個一次、兩次,那個功德也很大。大在什麼地方?佛經當中常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即使他來聽一次,講一次,聽一次,佛法的種子種在八識心田裡面,永遠不會壞,就是他將來修行證果成佛的基礎,這個基礎是你跟他結的法緣。所以諸位要真正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了,你想在世間做好事,什麼是最大的好事?什麼是真正的好事?什麼是最有意義的好事?請法師講經,這是真正的好事。哪怕請他講一次,你所邀集來聽經的這些同修,他們八識田中佛種子種下去,都是你給他種下去的,因為法會是你主持的、你主辦的,法師是你來邀請的。居士也一樣,請正信居士來講經一樣,都相同的。所以這個在一切善事好事裡面是第一善事、第一好事,這是我們要認識的。有許許多多人不知道、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還有很多誤會的,認為宣傳佛法就在提倡迷信,那是對佛教有更深的誤會了。所以一切世間善事不如出世間的善事,世間善事只能得到世間的福報,決定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要想了生死出三界,唯獨佛法。

  佛法,大小乘佛法浩如煙海,說法貴在契機契理。如果講到契機契理,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在這個時代第一契機的無過於《無量壽經》,這個不但是淨宗第一經,實在上講是整個大乘佛法裡面的第一經。我們請一個善知識來講一次兩個小時,能講得完嗎?能講,講經是可長可短、可淺可深,兩個小時能講得出來,兩百個小時也不算長。當然兩小時是做最簡單扼要的介紹,使你對於佛法、對於大乘、對於經教有一個真正的認識,這是非常稀有難得。這是不學佛的人他不知道,學佛的人真正曉得什麼是好事。其次印經流通經書,現在還有錄音帶、錄影帶,跟經書沒有兩樣。我們自己在家裡面沒有機緣請善知識來講經,我們在家裡聽錄音帶,一面聽一面可以拷貝,拷貝的錄音帶我送給我的親戚朋友介紹給他,使他聽了之後請他再輾轉流通,這等於請轉法輪。所以修學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多去想想,自然就能夠得到圓滿的功德。佛法說因緣,實在講世間一切法統統是因緣生的,因緣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機會,跟這意思差不多。機會要能夠把握住,要能夠抓住,決定不要把它放過,這才能成就自己的真實功德。

  說到請法師、大德來講經,理論上講正確的,可是有些在方法上講就有問題了,譬如說我們今天租借這個講堂,我們租一天,這一天至少可以活動六個小時到八個小時,我請個三位、五位的法師輪流到這裡來講,好不好?很多地方是這樣子的,這種做法是在介紹佛學常識可以,可以這樣做法。讓聽眾了解佛教的面面觀,可以這樣做法;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不適當。對於接引初機,從來沒有進過佛門的,講一點佛學常識,已經入佛門的修行人就不適合了。譬如我們是個念佛的人,這個法師開始給我們講念佛好,第二個法師上台說念佛不好,不能成就,參禪好。我們一聽,到底我這佛還念不念?要不要改去參禪?那個法師說參禪也不好,還是念咒好,這問題就來了。所以兩個人講兩個講法,三個人講就三個講法,不可能你所請來這些善知識是有一致的講法,不可能,這種講座對於修行人來講決定得不到利益。但是要把講演的時間分開,行,我請五個法師來講,我五天的講座,一個法師講一天,你對外宣傳,今天講淨土宗,明天講禪宗,後天講密宗,行,這個可以。喜歡修淨土的,你第一天來;喜歡參禪的,你第二天來,它不混攪在一起。我念佛的人,聽說他有講禪的,我也可以聽聽,參考參考,未嘗不可。這個講座能夠收到效果。最殊勝圓滿的是一個法門,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決定得利益。

  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創辦大專佛學講座,是在民國五十一年創辦這個講座。在創辦的開始我在台中,是我給他老人家提出來的。那個時候台灣大學,也就是台灣最高學府,第一個佛學社成立了,台大的晨曦社(晨曦社大概是民國五十年成立的)。這個消息傳到台中,台中的同修們都很高興,都很歡喜。我看到這現象,我就告訴李老師,我說大專學生學佛不見得是一樁好事情。他聽了就愣了,這怎麼不好?有什麼不好的?這好事情!我就說了,他們是受過高等教育,如果佛法學偏差、歪曲了,將來什麼人有能力把他扭轉過來?我這麼一說,他的表情就很嚴肅,想想這是真的,他回來就問我那怎麼辦?我說最好我們也辦一個講座,找一些大專學生來,我們來訓練他,他們學位都平等,可以辯論。李老師接受我的建議,這才籌備辦大專講座。講座辦得很成功,學生一年比一年多,課程的設計、老師的聘請,我也都參與。到以後就形成一個風氣了,台灣幾乎每一個寺廟都辦大專講座。所以現在大專講座太多了,一到暑假、寒假各個地方大專講座都有,有所謂夏令營、冬令營的,非常熱鬧,可是性質變了。

  有許多年輕同修問我,這麼多的大專講座,應該到哪裡去好?我都介紹他到台中去。什麼原因?台中大專講座雖然有五個老師教,它有六門功課五個老師教,李老師一個,下面四個都是他的學生。所以他這五個老師思想是一致的,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是一種說法沒有第二種講法,你到那個地方去能得利益。其他的佛學講座,老師是各地方聘請來的,各人講各人的,你聽了以後不曉得學什麼好。這是許多參加講座的同修回來都告訴我,真的不知道學哪個好,這個老師讚歎這個法門,那個老師讚歎那個法門,還有毀謗別的法門的。所以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修學一定要師承。師承就是在你沒有能力抉擇法門,沒有能力選擇的時候,跟一個老師,這樣才能夠得利益,學一家之學。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儒家、道家、佛家統統是這樣的方式,跟一個人學。

  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這也算是接近一點師承的邊緣,就是跟一個人學。我去拜他做老師,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老師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不准聽,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看書,無論看什麼書都要向他報告,經過他的同意,就是看佛經也不例外,沒有經過他同意的一律不准看;第三個條件就更苛刻了,你以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全部作廢,從今天起聽我的,從頭學起。要接受這三個條件,才收做學生;不能接受,就不是學生。老師講經聽眾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可以做一般聽眾;要想跟他學,要接受這三個條件。這裡面含義非常之深,這老師真的保護學生,要幫助你培養你的正知正見,就是要養成你有能力辨別是非、辨別邪正,要有這種能力。到你有能力辨別了,老師就開放,那個時候就是什麼人講經你都可以聽,世出世間什麼書你都可以看,完全開放,你有能力辨別,你只會得利益不會誤入歧途。但是你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老師要保護你,決定不讓你接觸。所以守一家之言,決定成就。這是自古以來,我們看出家在家、世法佛法真正有成就的,統統是走這一條道路。無師自通的,古今中外找不到一個。

  現在眾生福薄,到哪裡去找這個老師?不但這個老師現在找不到了,真有這個老師,要找學生也找不到,師資道絕,斷絕了,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老師今天提出這個條件,學生認為你太苛刻了,甚至於還懷疑你到底有什麼了不起,限制我這麼嚴格,難道除了你之外就沒有別人了?尊師重道的認識已經喪失了,所以師承可以說在今天已經斷絕了。唯一真正發心想求學的只有一條路好走,就是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這方法。這個方法在中國最早是孟子,孟子好學,非常仰慕孔子,但是孔子已經過世,已經不在世了。孔夫子的著作在世間,他就完全依靠孔夫子的著作、讀孔子的書,接受孔子的教訓認真的修學,遇到有疑難的問題請教孔子的學生、曾經親近過孔子的人,請他來指導,這叫私淑弟子。孟子開這個例之後,在我們中國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有,像司馬遷寫《史記》,他就是學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當然已經不在世了,但是他的書在世《春秋左傳》,他專門學這個,所以他的文章寫得很好,模仿《左傳》,司馬遷學左丘明。唐朝的韓愈學司馬遷,司馬遷是漢朝人,當然也不在了,他的著作在,《史記》,專門學《史記》,他學成功了,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個就是什麼?學古人。今人當中沒有緣分,找不到善知識,找古人。

  佛門裡面,像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全集流通在世間。這個全集到現在還盛傳,在台灣翻印不少次,現在精裝本這麼厚的四冊,蓮池大師的全集。蕅益大師專門學蓮池大師,做蓮池大師的弟子,他學得成功了。跟一個老師學,老師不在,書在,我照他的書、讀他的書,依照他的教訓來修行,採取這個方法。可見得真正好學,老師還是找得到,還是不難找到。我在台中,李老師非常謙虛不敢自命為師,他謙虛,他勸我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老師。印光法師的《文鈔》在,他自己是印光法師的學生,他邀我學印光法師,讀《文鈔》,依照老和尚的教訓來修行。為什麼叫我學印光大師?因為《文鈔》的文字淺,我們讀起來不困難。我們再往遠處講,像蓮池大師的、蕅益大師的,他們著作的文字都精深,不見得能夠懂得他的意思,換句話說,你讀他的書還是學不到東西。還是由淺而深,先以印光大師做本師,做根本的老師,我就跟他學。學到成功之後,這個成功之後就是說你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有這個能力,再可以把範圍擴大,一切善知識都可以親近,一切典籍都可以讀誦。你得有個基礎,所以師承這個老師就是培養根基的。

  現代不要說一般修行人,就是一般弘法的善知識,受過這個基本訓練的人就不多。我知道的,現在在新加坡的演培法師受過這個教育,他是年輕的時候做小沙彌,在觀宗寺跟諦閑老和尚,諦老也是給他這三個條件。我在新加坡談到,他說這個事我們完全相同,三個條件。所以我以後才真正明瞭,那三個條件不是李老師的專利品,原來是代代相傳,就是這麼個意思,才懂得什麼叫做師承,你得跟一個人學。一般期限是五年,我們真正在這裡面得到利益。當初剛剛學習的時候心裡有個感覺,覺得這個老師不講理,很專制、很跋扈,有這麼個感覺。到半年下來之後,真的就嘗到法味了,就得利益了,心地清淨,學東西專一,這個得利益。所以李老師給我的時間是五年,我自己又加了一倍,我跟他十年,守他的規矩、守他的範圍,我是十年的工夫,真正得到好處,真正得到利益。

  所以古老的教學法,跟我們現在所謂講科學教學法,它有它的長處。奠定學術的根基,還是古老教學法是正確的。現在這個科學教學法,應該是列入第二階段,廣學多聞。但是廣學多聞之前那是要根基,根基是一門深入。所以我們中國跟佛法栽培人像一棵樹一樣,先培養它的根本,一個幹,然後再枝葉花果,這樣的展開,是這麼一個方式,這樣成就的。不像外國,外國人這個方法,這是以前有人講,外國人做學問像金字塔,一開頭是博,博到最後就變成一點點,就變成尖端了。所以這博士實在是不博,是專士,那名實不相符。他在開始小學、初中的時候是博,是博學,到大學、研究所就專士,不是博士。不像中國,不像佛法,佛法開頭、剛開始學的時候專,專到最後就博了,沒有一樣不通達,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因為什麼?智慧開了。所以儒跟佛教學的目的都是開智慧,目的在此地,不是教你研究某一種知識,不是,它是教你開智慧的。

  所以我們禮請法師來弘法利生,這一點我們要知道、要考慮,換句話說,我們這個講座目的在哪裡?我們以什麼人為對象?法師能不能跟我們配合?講的東西是不是我們自己所需要的?假如這個法師他自己講他自己的東西,也得要了解這邊聽眾的狀況,否則的話很難契機,所以講學也相當不容易。我們過去在學習的時候,老師指導我們,別人來請我們去講經,我們要考慮七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講」,也就是這一次講演的目的。然後再問「對什麼人講」,要了解聽眾,聽眾當中以佛法來說是老修還是初學,是學教的,還念佛的,還是參禪的,這個聽眾都要了解,然後才能對機,才能說得叫大家都歡喜,都能接受,也就是對聽眾要做一個調查。第三個「在什麼時候講」,諸位要曉得,時間對於一個人的情緒有影響,早晨講法跟晚上講法就不一樣,人在早晨跟晚上情緒不相同,平時跟亂時候不相同,有社會的狀況,這些因素都要考慮進去。譬如說社會制度,美國這種民主制度跟大陸上的共產制度就不相同,那講法決定不能一樣,時間是個很重要的因素。第四個「在什麼地方講」,場所不同講法也不同,在寺廟裡面它有佛菩薩像種種莊嚴,那個氣氛在那裡,那時候方法也不一樣。像我們這個普通講堂,這兩種不同的場所說法就不相同。如果是家庭裡面客廳,或者是其他的場所,像學校,種種場所不同,講的方法就要變更,就要考慮。

  第五個是「講什麼」,前面大致上是時、人、處所、目的,然後再考慮我要講什麼,選擇講題,這樣才能契機。講題目決定之後,或者是決定講什麼經,確定選什麼經本,底下一個問題「要怎麼講」,怎麼講才能夠契機,不違理又契機。最後一條是講完之後要做一個檢討,我這次「講的效果如何」,是成功的,還是有缺陷的,有缺陷的,以後再遇到狀況,如何來改進。這是人家請講經不能少的七樁事。可見得這個事情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不是很隨便,請我講,講就講吧!你要我講什麼,我就給你講個什麼,沒有那麼簡單的。一個成功的講座的確是面面顧到,像我們今天在此地的講座多半都是淨宗的老同修,這個就方便多了,不是對新來的同學講,是對老同修來講,著重在修行,著重在斷疑生信,著重在幫助我們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範圍單純多了,範圍小得多了,我們人數也不多,這專修專學的。這是說我們要是辦一個講座,我們佛門俗話說辦一個法會,實在是以講座比較好,我們要重視佛教教育,把宗教色彩最好能夠擺脫掉,舉辦一個講座。

  我們邀請什麼人來,一定要預先跟他商量,把我們這裡的狀況向他報告:時、地、處、聽眾,讓他有個全盤的了解,我們想要聽些什麼,我們只把這個願望告訴他,他可以斟酌選題或者斟酌選經,這個講座才能成功。假如像一般辦夏令營這種性質的佛學講座,連續多少天的,請多少法師的,安排多少課程的,那就比較上困難。難在什麼?每一位善友他所修學的法門不相同,所依據的理論不相同,聽眾如果不是以聽佛學常識這個態度來聽,要想對自己修學上有幫助就比較不容易達到目的,往往使我們的信心都動搖,這是辦講座不能不考慮的。所以請轉法輪實在講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絕對不能感情用事,裡面一定要有相當的智慧,使這一方的眾生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請法師講經,說實在話最低限度,一個目標,要叫這一方人能夠認識佛教。不會說佛教是迷信,把對佛教錯誤的觀念能夠轉過來,這第一個目標就成功了。使他知道佛法在這個社會上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學習的,它不是迷信,不是落伍,把這個錯誤觀念能糾正過來,這是初步目標就達到了。至於叫他自己信佛,再來學佛,再來修行、成佛,那是第二個目標、第三個目標、第四個目標。這是講的勸請。

  接著第七是「請佛住世」。這個意味很深,我們畢竟是一個凡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確實有聽眾這一部經聽了一半他就開悟了、就證果了。有,也不是多數,少數,總有那麼幾個,這是佛講經契機。佛以後,祖師大德能力就不如佛了,所以一部經、一次講座就能夠開悟證果的,那是鳳毛麟角。現在幾乎就不可能了,那怎麼辦?要長期薰習。好像木板非常乾燥的時候,拿一支火柴都可以把它點燃,那是根利。我們現在是像什麼?也是一塊木材,浸在水裡已經泡了幾百年、幾千年,這個小小的火點不燃,沒有用,必須把它放在鍊鋼爐裡面,還得燒幾個小時才能把它燒掉。那就是說明我們聽一次經、一部經是開不了悟的,也沒有辦法斷煩惱,也沒有法子消業障。那要怎麼辦?天天聽,每一天薰習,這樣才能成功。天天要聽經,那只有一個方法,請這個法師常住在我這裡,長時間的教導一方,這樣才能成就;如果法師不能常住在這一方,我們想成就非常非常困難。這個就是要建立道場,請法師常住在這裡教化。請佛住世。

  當然這個緣分,比前面請轉法輪,辦一個講座,請他來講幾天經,這個緣就要更深、更複雜、更要殊勝,使這一方人得利益。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一定要像佛陀當年在世這種狀況,對於善知識的生活我們要照顧到。真正修行人他的生活一定非常簡單,非常節儉,很容易照顧。他的飲食、居住,衣食住行能替他照顧到,使他在物質生活上無有後顧之憂,他能夠專心修學,專心的教學。要建立一個講堂,使他長期能夠在這個地方講經。有能力我們自己建講堂,沒有能力我們租講堂,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像一般大的辦公室,能有這麼大的一個空間,我們給他租一年、租二年、租三年,就是長期講經,這個功德就非常非常大。建立道場,這個道場的所有權,我們今天講產權,是這個地方同修們的。這是我跟大家提供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法師是我們請來你住在這裡教化這一方眾生,我並不是把這個道場送給你。送給他就害慘了他,就壞了,為什麼?他是出家人,現在他有家了,又再回家去了,這個事情不是麻煩了。他沒有家,是你請他到這個地方來住持教化一方,他兢兢業業的要把這個工作做好,為什麼?你們大家尊敬、歡喜,「明年法師不要走,再住一年,年年住在我們這裡」;他做不好?做不好,到一年,「法師你到別的地方去,我們再請別人」。如果道場是他自己的,他懈怠懶惰也無所謂,誰也砸不倒他,道場會變質。所以我們請他來,我們也要勉勵他,幫助他精進不懈,佛法才能夠興隆。

  聘請法師,在我們中國古代期限都是一年,現在的社會一般都是三年,實在說一年好,任期就是一年,一年圓滿之後你教得很好,我們這一方同修對你很滿意,希望你再留一年,一年一年的留。如果在我們這個地方教了十年,或者教了二十年以上,我們應當要養老,要照顧他一生的生活。雖然他退休不做了,我們另請別的法師,我們也要安置他,報答他的恩德,使他有個寮房能夠安居自己修行,這是正確的。所以法師、善友有道場的使用權,不要有所有權,這樣就好。所以我們護持佛法也是要以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有很多法師說,這個道場是你們的,只叫我到那裡講一年,算了,你不給我我才不去。這個法師可以不必請他,真正善知識他是為利益眾生而來的,不是為名利而來的。不要說是請他講一年,請他講一天他也來,為什麼?凡是能夠利益眾生的機會,他決定不會把它放棄,除非是有不得已的因素。

  所以這個道場當然大眾力量興建,可以組織董事會來管理,董事會裡面的成員最好統統是在家人,由正信居士來主持董事會。這是權力機構,我們大家開會共同通過禮聘哪一個法師或者哪一位居士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做多麼長的時間,來弘法利生。這是正確的。實在說,正法在今天衰微到極處了,在家同修都感情用事,不知道護持正法,都感情用事。法師本身、自身生活沒有保障,所以每個人自己要有財產,自己要搞個小廟,這是什麼?也是被逼的。不像古代,古代的在家學佛同修的確是正信,所以出家人沒有一點憂慮,不憂愁。所有道場叫做十方叢林,只要是出家人任何寺廟你都可以掛單,掛單就都可以去住,吃住不愁,只要是寺廟,到那裡去一定他要接待的。現在不行了,換句話說,護持不如法,逼得出家人不得不想辦法自己找一個地方能夠安居,這是被逼迫的。所以佛教之衰,四眾弟子都有過失,都不如法,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要設法來改進,如何能夠將正法久住在世間,這是佛弟子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另外一個補救的方法,善友太少了,我們今天可以利用科學工具,流通錄音帶、錄影帶、經書,用這種方式。而這種方式,我在這麼多年來,在美國各地弘法差不多有十年了,這十年當中的觀察,我覺得在美國弘法最有效果的是錄音帶。辦講座有很多人沒有時間來聽,尤其是講一部大經那就更難了,一部大經每天講要講三個月以上、半年以上,沒有人來聽了,他沒有這麼多的時間。換句話說,不適宜建這麼大的道場,花這麼多錢我覺得是浪費,不能發生作用。金錢得來是很不容易,不能夠浪費,所以不如先去買一個小房子,有一個工作的場所,我在這裡製作錄音帶。印經書,台灣印經書非常便宜,在台灣大量的翻印,運到此地來流通、來贈送。所以只要有一個放書的書庫,有幾個真正發心的人來幫助各地方去寄去送,這個方法最理想。所以這個道場很小,事情做得很多。

  我在美國這麼多年,看來看去這個效果最大。所以我達拉斯那個地方很小,可是經書、錄音帶、錄影帶流通全美以及加拿大,幾個人在那邊工作就夠了。電器美國便宜,美國電器比台灣便宜很多,品質又好,這邊氣候也好,所以故障率都很少。台灣潮濕,機器很容易有故障。所以應該向這個方向去發展。小道場就培養弘法人才,自己有一個錄音室來製作錄音帶就夠了,用這個方法。這個也是等於請佛住世的一個善巧的辦法,使經書、錄音帶可以常常不斷的在流通。每隔幾個月或者一年一次都可以,請法師到這來,我們辦一個研究討論會的方式,你們聽錄音帶聽很久了,裡面有什麼問題提出來,我們一塊研究討論來解決問題,辦這樣的講座。這種的講座,不是純粹講演,是研究討論,在一塊真正的共修共學,這個有意義。所以我看在美國佛教將來的發展,可能就從這個方向比較上能夠收到效果。

  十願前面的七條是普賢大士的本願,後面三條是屬於迴向。在偈頌裡面第八段,就是第十二首,是總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這三條都是修福的。

  【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

  其餘四願是屬於善根,前面三願是屬於福德。《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普賢菩薩前面七願就是修無量的善根福德。

  【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們將自己的福德,將自己的善根,這個意思就是說不必自己享受,希望與一切眾生分享,這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了,拓開心量是真心。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的,佛菩薩的心量廣大,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想佛法正道如何普及,就想這個事情,諸佛菩薩所想的除此之外,他沒有其他的念頭。凡夫所想的是我本身的利益,本身的利害得失,我家庭的利害得失,他想這些,他沒有想到一切眾生。佛教給我們如何真正能夠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要先問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能見性?為什麼不能成佛?就是心量太小了。小心量是迷,大心量是覺悟。悟的心廣大無邊,迷的心很小很小。把心量擴大就是破迷開悟,因此迴向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迴向簡單講,捨己為人,損己利人,我自己損失一點,希望別人多得一點利益。這是心量從這個地方拓開。

  第九是別迴向,別迴向裡面就分三個,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就是末後的三願。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這一共是八句,八句就把我們修學的境界全都說出來了,『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講三世,從時間上來說;空間上來講『十方』。哪些人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跟他學?一切諸佛。跟諸佛學什麼?學圓滿的普賢行。我們要真正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來學普賢行,我們能做得到嗎?做不到,這又不能成佛,換句話說,還得非要做到不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一個方法,怎樣做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做到了。所以這部經的結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你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入了普賢境界。《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統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每天早晨都去禮拜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就是這裡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都去禮拜供養,聽佛說法教化眾生,完了再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回到阿彌陀佛的身邊。這一來一往的時間,經上講,一餐飯的時間。他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他怎麼能做到?那就是我們今天俗話說神通廣大,第一個能力他能分身,他不是一個一個去拜訪,拜訪這一個再拜訪第二個,那時間怎麼夠用?他不夠用的,諸佛如來無量無邊,那要多少時間?他分身去的,每一尊佛那邊都現一個身,他有這個能力。第二個能力速度快,我們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講這多麼大的一個距離,當中隔的是十萬億個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咱不說大,我們就假設一個銀河系。黃念祖老居士說不是銀河系,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那就不得了了,佛國土之大沒法子想像。就算假設一個銀河系,這當中隔多少?十萬億個銀河系。我們現在天文學家還沒有觀察到,最進步的科學儀器也只能看到一、二百個銀河系。再遠,再遠我們的科學儀器就達不到了。

  十萬億個銀河系距離很短,《華嚴經》上講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一個大世界,但是像這樣的大世界在太虛空裡面不曉得有多少。這是一個大世界,這個大世界一共有二十重,好像一層一層有二十層,我們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都在一層,在這個大世界的一層,第十三層。你就想想這個世界多大,第十三層這一土到那一土就十萬億個銀河系。華藏世界多大,沒法子想像,佛說像這樣的華藏世界海無量無邊。他有這麼大的速度,隨念即到,不管距離多麼遠,念頭起來人已經到達那個地方。這個速度絕對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光速、電的速度,那不能比,沒有法子比的,速度很大,能夠分身無量,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參訪一切諸佛如來,禮敬、讚歎、供養修福,聽經聞法修慧,福慧雙修才是修的圓滿普賢行。換句話說,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要想有這種能力修普賢行,你必須要修到法身大士,也就是說要修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本身有這個能力了。這樁事情絕對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的,何以見得?我們不能見性是我們有業障,業障很多說之不盡,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大類叫見思煩惱,什麼叫見思煩惱?這是說我們自己對於宇宙人生見解錯誤了,這叫見惑;想法錯誤了,思想錯誤了,這叫思惑,叫見思煩惱。我們的看法、想法統統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這是第一大類。第二大類塵沙煩惱,是說明太虛空當中一切事物之繁雜就像塵沙,塵沙是比喻那麼多你都迷惑、都不清楚、都不能正確理解。第三一類無明煩惱,叫根本無明。這三大類。第一大類,見思煩惱斷掉了,換句話說,我們的見解、想法、看法不至於有太大的過失了,這才證得阿羅漢果。再進一步斷塵沙惑,更進一步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有經上講的這個能力。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才具備這個能力。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從凡夫修到這個地位要多少時間?佛在經上方便說,要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諸位要記住,不是從我們這個地位算起。譬如學校裡讀書,大學,大學要念幾年?四年。如果你不上學,你四十年也沒有畢業,你沒有進學校。我們今天在佛門裡頭是沒進學校,我們在學校外面,在張望看看,沒進去,為什麼?一年級都沒上。什麼是一年級?小乘初果。我們問問,你有沒有證小乘初果?你要證小乘初果你就是一年級了,從這一天算起兩個阿僧祇劫就證到法身大士,在圓教裡面講初住菩薩,別教是屬於初地菩薩,是從證得初果那一天算起。實在講我們的修行在過去生中累積到今天,已經是無量個阿僧祇劫都不止了,三個阿僧祇劫成佛,我們已經修了無量阿僧祇劫,為什麼還不能成就?還搞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從來沒有一次修行是及格夠了這個標準。就是夠什麼?入學的標準,念一年級的標準,沒夠,年年想進這個學校進不去,才落到這個地步,這個要知道。小乘初果的條件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從這一天算起,這哪裡是我們能辦得到的?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辦不到,想想這一生還是辦不到。

  幸虧這一生遇到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的好處在哪裡?不要斷八十八品見惑也能往生,這個法門就不可思議了。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雖然在理上講平等的,事上講不平等。為什麼?我們修別的法門煩惱斷不掉,斷不掉就不能成就。念佛法門不要斷煩惱,這就容易了。我們學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就不至於有過失了。這是說這個學校難,門檻難進,我們換一個,那邊那個學校,它不要考試的,喜歡進去就進去,為什麼不進那個學校?極樂世界去條件就很低,只要你相信,只要你願意去,你就能去得了。你不信、不願,那就沒有法子了。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決定在功夫之淺深。那一條我們暫時不去管它,那不太要緊,進門要緊,我能不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下品往生,也是圓滿成功了。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就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華嚴》一生圓滿成佛,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我們這一生幸虧遇到這個法門,實在講遇到這個法門不止這一次,過去生中也曾經遇到,遇到怎樣?沒認真,所以沒去得了。怎麼叫沒認真?普賢菩薩在此地講的教訓我們沒做到。什麼叫認真?做到就認真。聽了,我也懂得了,我沒去做,這就是不認真。換句話說,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還放不下,那怎麼能去得成?這一次又遇到,遇到了,就應當狠狠的下一個決心,把我們這個世間一切統統放下,不要再留戀,不要再牽掛。這個世間我們留戀、牽掛的統統拿去供養一切眾生,我統統放下、統統捨棄掉,決心求生淨土,那就真的去得了了。只要有一絲毫牽掛,那你還是白來這一趟,還是不能成功,關鍵在此地。所以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個修學最殊勝的榜樣、最高的標準,我們跟佛學。一切諸佛裡面,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讚歎到頂點,沒有辦法再讚歎了。佛中之王,那我們要跟一切諸佛學,我們跟誰學?我們當然找佛中之王,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你只要把《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統統都做到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弟子,是阿彌陀佛最得意的學生,依教奉行。經天天念,念了不能照做,那不是佛弟子。所以我們決定這個行門了,我們認定了跟阿彌陀佛學,我學《無量壽經》,如果擴大一點就是淨土五經,我們這部經包括在五經之中。

  五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叫淨土五經,這五部經是專門講修淨土的,專門修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的。五經當中是以《無量壽經》為主,最重要的一部經,有能力學五部經非常好,沒有能力學一部就夠了。修學的方法,第一個要熟讀,要把經文念熟,因為念熟才能真正達到修學的要求。我們一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要記住經典的教訓,所以不熟怎麼行?要熟。熟了之後要求解,佛在經上講的意思我們要懂得。解要求圓解,圓解就是知道佛講經真正的意思,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才會活用,用得非常靈活而沒有拘束,真正得到自在快樂,不是死學佛。像昨天講的,比如經上講的燒香燃燈,這經上常說的,你每天就在佛菩薩面前點個燈燒個香,這就錯了,這你就是不解義,你雖然念得很熟,意思你沒懂得。燒香燃燈都是代表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香是燃燒自己,拿這香氣去供養別人。這個意思是說明什麼?以我們自己的智慧,以我們自己的能力,以我們的才藝,以我們的福報,去為社會眾生服務、利益大眾的意思,等於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所以你家裡的香要不要燒沒關係,燈要不要點也沒關係,重要在此地。

  家裡面天天早晚佛像面前燃個香點個燈什麼意思?提醒自己,一看到這個現相,「我今天要這樣做」;晚課的時候再燒一支香,想一想「我今天有沒有做到」,佛是教給我們這麼做的,不是叫你天天燒香燃燈,那是表法的,是提醒自己、啟發自己要去做。所以你要圓解,圓解之後要把它做到,這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沒有做到那是空的。所以經不是念念就算了,念了之後要把它做到才有用,光念不做沒用,那不是學佛。學佛,學佛的用心,學佛的行持,佛是怎樣對眾生,怎麼樣對人、怎麼對事、怎麼對物,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學佛。所以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生活、行為,使我們的人生就是《無量壽經》。人家問某人怎麼樣?你看《無量壽經》怎麼樣,那人就是這個樣子,這本書就是那個人的介紹說明,那你就決定往生。不但決定往生,決定上上品往生,你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