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經善導疏菁華  (第十五集)  1993/1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3-008-0015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從第二行看起: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善導大師這些開示非常重要,我們念佛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得到往生,可以說他老人家這些開示實實在在是關鍵,是非常重要。這些話還是從三心「至誠心」裡面說的,至誠就是真實,我們學佛要不是真心學、不是老實學,那只能夠講在佛法裡面種了善根,而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如果要是說這一生當中決定出三界、決定得生,那你就一定要用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一定用這個心。我們念佛修行用這個心,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這個心。不能說我念佛用真心,我對待別人可以用虛情假意,你這一個人一天可以用兩種不同的心,這個不可以。一真一切都要真實。這個話說到這個地方來了,就有很多同修聽了都恐怖、都害怕,怕什麼?我平常對人對事要用真心,那我的虧就吃大了,別人對我都用假的,我處處對人用真的,我這個划不來,這不合算,這個憂慮就很多了。我們再要問一問,你想不想到極樂世界去?想不想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如果真的要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我們眼前這幾十年的虧應當要吃,吃這個虧算不了什麼,還是用真實心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一心只求淨土,不求世間名聞利養,說實在話也就談不上什麼吃虧上當。一般人家吃虧上當,也就是說錢少賺,官不能往上升了,大概就是這是吃虧上當,這個我們不要。修行人生活能過得去就好了,我每天吃得飽,吃得差一點沒有關係,粗茶淡飯;穿著這有衣服穿就行,不必那麼考究。穿、吃這個物質享受太講究的人很難往生,到臨命終時放不下。所以我們的物質生活簡單一點,就無所謂吃虧、無所謂上當,要這樣的心態我們這一生當中才決定得生,這樣的觀念我們就不怕吃虧上當了。實在講無所謂吃虧、無所謂上當,這個世間我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樣都不是自己的,連身體都不是的,還有什麼吃虧上當?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能真正放下。

  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對佛菩薩一定要有真實的信仰,不能說有的時候相信,有的時候又不信;有的時候覺得佛菩薩很可靠,有的時候覺得靠不住,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要不得。這是表示我們的信心不清淨,信心不堅定,對我們修行成功有很大的障礙,一定要相信。真正修道人,自古至今,中國、外國,你們去打聽一下,哪一個真正修行人餓死了的、凍死了的?沒聽說過。為什麼他沒有餓死、凍死?到他真正挨餓受凍的時候,佛菩薩就來幫助他,佛菩薩照顧無微不至,這是我們在許多著作、筆記裡面看到的。我相信有不少同修看過《虛雲老和尚年譜》,虛老和尚當年發心朝五台山,他是三步一拜,那樣的虔誠。中途生病了,在荒山的地方生病,找不到人家住宿,也沒有人照顧。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時候,他信心不退,感動文殊菩薩化身來照顧他。你看《年譜》裡面寫的,那個人名字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個要飯的,文吉是個要飯的。

  在路上遇到虛老和尚,看到老和尚生病他照顧他。虛老和尚很感激,問他什麼名字?他告訴他。問他住在什麼地方?他說住在五台山。以後到五台山就到處打聽,這個人照顧好幾次,所以很感謝他。到五台山一問,人家就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化身,在路上照顧你。所以真正學佛了,不怕困難、不怕艱難、不怕沒飯吃、不怕凍著,都不怕。我們信心堅定,一定蒙佛菩薩時時刻刻念著我們,我們念佛,佛也念我們;我們不忘記佛,佛也常常照顧我們,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切真實心中作」,這個非常重要。如果心地不真實,裡面還摻雜著名聞利養,摻雜著五欲六塵的享受,這些東西放不下,這就叫做雜毒之善。雖然你每天拜佛、念佛、想佛,你的貪瞋痴沒有斷,你這摻雜著三毒在心中,這個樣子跟佛菩薩的感應就障礙住了,這是一定要知道,不可以摻雜這些東西。昨天說到這個地方,今天這個文接著就說得更明白、更透徹了。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這個「如此」是指上面摻雜著貪瞋痴慢,心裡面五欲六塵種種的這些享受沒有能夠捨棄掉,還掛在心上,是這麼一種修行方法。『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白天十二個鐘點,晚上十二個鐘點,我們現在講二十四小時。大師是唐朝時候的人,唐朝那個時候用的時辰,日夜只有十二時,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時辰是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這裡「日夜十二時」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二十四小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這是講他勇猛精進,他的修行功夫像這樣日夜不間斷,這麼用功。這用功怎樣?『眾名雜毒之善』,這樣用功,他貪瞋痴慢沒有放下,是非人我沒有放下,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壞,這個人我要報恩,那個人我要報仇,這觀念沒放下,叫「雜毒之善」。用這樣雜毒的善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行,這是跟西方世界沒有感應,這是不能去的。

  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佛心清淨,清淨就是不雜毒,沒有摻雜毒,那就叫清淨,摻雜了就不清淨了。西方世界的菩薩心也清淨,十方世界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個個心地都清淨,心淨則土淨,這才能感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上善人來接引你。如果你心不清淨,雖然身禮佛、口念佛、心想佛日夜不間斷,都不能往生,這個很要緊、很要緊。否則的話,我們照經上講的,我們三業都恭敬,都在這裡修,到臨終時還不能往生,那個時候就謗佛、謗法,釋迦牟尼佛騙我,這個三經講的都不靈,我都照這個做了,為什麼還不能往生?殊不知是你自己犯了過失,你的心不清淨、心不真實。真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實心,這個很重要。這是說出阿彌陀佛從因到果,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看到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一念一剎那』,這是講時間之短促,他『三業所修』都是『真實心中作』。彌陀因中一切的『施為』,所有的『趣求』,也都真實。所以那個世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實,沒有一絲毫虛假。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明瞭,不能不認真的學習。

  【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

  『制』是制止、禁止的意思,我們要從真心當中把自己的惡斷掉,別人的惡也斷掉。斷自己的惡知道,自己貪瞋痴慢這都是惡,怎麼斷別人的惡?這非常要緊,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雖然一生精進,得不到殊勝的成就。禪宗六祖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能不見世間過這就是「制捨他惡」。別人做錯事情,我看到不順眼,我心裡很不痛快,別人作惡,實在講與你什麼相干?你為什麼把它抓起來障礙自己的道業?大錯特錯。所以這個持戒的人不懂這個道理,自己戒律精嚴,很難得,人家見到很佩服,但是他見到不持戒的人他就發脾氣,這個人不持戒,那個人破戒,瞧不起別人,自己貢高我慢。所以這樣持戒只能得福,不能得定。為什麼?看到別人破戒、不持戒他心裡就起煩惱,他定就沒有了!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他的戒持得好,得不到定,得不到定的原因就是他見到世間過,他沒有能夠捨他過,自己的惡捨掉,他惡沒有捨掉。所以我們要學不見世間過,這就對了。穢土,就像我們這個世界,一定要能夠捨棄,不可以留戀,這才能夠往生淨土。如果對這個世界有留戀,西方淨土就去不了,就產生了障礙。『行住坐臥』,換句話說,就是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都要以菩薩為榜樣、以菩薩為標準,我們向他學習。『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菩薩能斷自己的惡念、惡行,也能捨他惡念、惡行,我們應當要學,要學習。

  【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佛的善心、善行我們要學習,菩薩的善心、善行我們也要學習,我們看到世間善心的人做了些好事情我們也要學習。學習善不能學惡,惡那一方面不要放在心上,我們這個心惡沒有了,變成一個純善的心,這樣就好了。

  【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

  我們念佛就是讚佛,念菩薩就是讚僧,我們讀經就是讚法,稱讚三寶要從真實心中作。我們將三寶也以真實心介紹給一切大眾,自利利他。這一切眾生有善心、善行,他們三業所造的善,我們也都讚歎,『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它的效果能夠轉移風俗,使這個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把社會的道德能夠提升。這個作惡的人他自然會生起慚愧心,惡人,你看做了好多惡事,人家一句話都不說,我才做一點點善事他們都讚歎我。這個樣自然的能夠轉移風俗,能夠誘導人心向善。所以它有許多的好處。再看底下這一段:

  【一00、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

  這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意業」是主宰。心正行就正,言行就正;心不正,那個言行要是正,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心最重要,『真實心中』意業是第一,最重要了。大師在此地教導我們,意業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觀念,見解、觀念。『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這就是教給我們專想「阿彌陀佛」。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為我們介紹的這尊佛陀,阿彌陀佛,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我們都要真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佛不妄語。五戒裡面都不妄語,佛哪有妄語的道理!《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是五語者,五種語第一個是「真語」,真就不假;第二個是「實語」,實就不虛,所以如來的語是真實語;第三個叫「如語」,如是什麼?那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也不添一點,也不減一點,說得是恰到好處,完全跟事實相應,沒有添油添醋,那才叫如語。可見得佛講哪裡會講假話!佛不欺騙眾生,也不會誇大,句句話都是實實在在的。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就像佛在經中所說的。

  我們常常讀經,常常接受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我們讀經就是接受他的開示,一遍一遍使我們的印象加深。這印象深了,我們時時刻刻就會想佛、想極樂世界,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那些妄想、雜想都把它打掉,我們一心只想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如現目前』,這個境界常常就像在我們眼前一樣,愈想愈真實,想阿彌陀佛愈想愈清淨,阿彌陀佛常常在我們的身邊,真的有這種感觸。這是教給我們應當如是的思惟,這個意業就真實清淨了。

  『若非善業』,這是假如我們遇到了不是善的事情,我們能夠揀別、能夠分別這不是善行,那怎麼辦?在現代的社會裡面,我們的親戚、朋友、同事,有關係的人,他們有信仰別的宗教的,做別的事情的,都來找我們,要拉我們一道去參加,這怎麼辦?是不是也要去隨喜隨喜?不可以。菩薩才可以隨喜,我們不能隨喜,我們隨喜次數多了,心就變了,就被他拉跑了。假如我們真的有定功、有智慧,我隨喜他,會把他們轉過來,行,有這種能力就可以去隨喜。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你就聽話,此地講『敬而遠之』,我們不要得罪他,他來邀請,我們說謝謝,我沒有空,沒有時間去參加,很抱歉。『亦不隨喜』。「隨喜」,剛才講是大菩薩們的事情,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曉得,十大願王是什麼人修的?法身大士修的,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那個行,有那個智慧、神通、能力可以隨喜。我們現在是凡夫,業障深重,所以那個場合不能隨喜。下面這段再講到深心,什麼是深心?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很清楚。

  【一0一、深心即是深信之心。】

  你看這個講得清楚,我們不會把意思錯會。

  【決定深信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這是我們第一個要相信、要承認、要肯定的,我們確確實實是『生死凡夫』。為什麼會有六道生死輪迴?造的罪業太多了。所以無量劫來,『曠劫』就是無量劫來,『常沒』,「沒」是墮三惡道,常常墮三惡道,『流轉』是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輪迴,墮在惡道裡面的時間最長、最苦。『無有出離之緣』,我們何嘗不想超越六道輪迴?「緣」是機會,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條件,這是我們要深深的相信。第二:

  【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我教同修這個早晚課誦,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品,就是念『四十八願』。我們一般這個道場裡頭用的課誦本,古人編的,古時候人編的,那個時候大家早晚課誦用這些經咒很得力,契合那個時代眾生根器。我們今天這個根性比起過去那些人差遠了,我們的業障,我們的習氣、煩惱、貪瞋痴慢,比古人不曉得要加多少倍!現代的社會,這個花花世界,誘惑的力量,那比從前要超過百倍、千倍。我們生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所以古人那個課誦本我們今天來用得不到力了。就好像這個害病一樣,古人那個藥方一吃病就好了,我們今天拿他的藥方來吃沒有效。這個沒有效是什麼?我們的病太重了,他那個藥的分量太輕了。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用藥必須在分量上要加上多少倍才管效。所以我用《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做為早課,我們念了真的有受用。我們用《無量壽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裡面講的五濁惡世,讓我們了解現實的狀況;裡面講五戒十善,讓我們知道怎樣斷惡修善,怎樣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也能跟佛菩薩接近,這樣就好!所以用這個做早晚課,我們真的會得力。就是深深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攝受十方世界罪苦眾生,就是我們這樣的人。彌陀四十八願就是為我而發的,我要相信,相信乘佛本願威神的力量,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這是要深信不疑。第三:

  【深信釋迦佛說此經。】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怎麼知道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在這個經上為我們介紹的,我們要相信,決定不能夠懷疑。

  【十方恆沙諸佛。】

  《彌陀經》裡面六方佛,《無量壽經》上的十方佛,都跟釋迦牟尼佛做證明,一同來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十方佛來勸我們、來做證明,可見得求生淨土真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分,真的去得了。問題你如果去不了,你一定犯了善導大師在此地所講的過失;如果你要不犯過失,依教修行,你決定得生。

  【一心唯信佛語。】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相信佛說的,要堅定的相信。

  【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明天沒有飯吃不要緊,明天沒有工作也不要緊。不要說明天沒飯吃,這個事情大了,吃飯的事情大事,佛就不要念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身命』事小,何況「身命」以外的事,那就更不足道。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那你念佛這個心才叫真心,才是真實心中作,『決定依行』。

  【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

  佛叫我們哪些要捨、哪些要放下,我們聽話就捨、就放下。佛說哪些你們要做,我們就照做。

  【佛遣去處即去。】

  佛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就去,一點都不懷疑,完全接受佛的教導,依教奉行。這樣就是:

  【是名隨順佛教。】

  這底下念「交」,教導我們,這才是隨順佛的教導。

  【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這個才叫真正『佛弟子』,要是陽奉陰違那不是佛的真弟子,佛的真弟子一定是依教奉行。佛的教誨都在經典之中,經典有些意思很深,有些意思不明顯,祖師大德在註解裡面都幫我們顯發出來,祖師大德給我們幫了很大的忙,使我們對於微言大義都能夠體會,便於奉行。

  【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

  善導大師這些話,實在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我們讀了、聽了不能不感動。三經,《無量壽經》為我們介紹了西方淨土,使我們認識阿彌陀佛;《觀無量壽佛經》,提供了往生修學的方法;《彌陀經》是極力的勸導勸我們往生,勸信、勸願、勸行。所以從這三部經能夠看到一切諸佛如來對眾生的真實慈悲。所以大師講『一切行者』,這是講一切發心求願往生的這些人,這些修行人,也就是我們今天講修淨土的同學們。『但能依此經』,只要依照這部經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深信行者』,深深相信,一點都不懷疑,依照《觀經》上講的方法去修,一定不會耽誤,『必不誤眾生』,不會耽誤。這個不耽誤就是你決定得生,如果你不能生淨土,那就是誤了你的大事,就是決定不會誤你的!

  【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為什麼我們要深信?為什麼我們要極力的去奉行?大師在此地說得好,『佛所有言說』,「所有言說」就是在這一部經裡面,或者說在淨土三經裡面,所有的言說。不是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那說的法門太多了,不是指這個。這是指本經,在這部經裡面所有的言說。就是『正教』,極為正確,一定要依這部經。『義』是義理,這是正確的義理。正確的修行方法,正確的解釋。『業』是事業,就是造作,依照這部經上去做就是「正業」,跟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的行業相應、相同。『正智』,這是真實的智慧。

  【若佛所說。即是了教。】

  佛在往生之前,我們一般講入般涅槃之前,教給後世的弟子有四句話,叫四依法,我們遵守這四句話,等於佛在世間,等於我們沒有離開佛。這個四句第一個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法是經典,一切要依法,不能依人。祖師大德都是人,祖師大德說的我們可不可以依?我們要以經做標準,他講的跟經上講的一樣我們可以依他,他講的跟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就不依他,這個標準就對了,就不會錯誤。第二教我們「依義不依語」,這個很好,你看到末法時期,很多經論引起許多人在爭論、在批評。譬如同樣一部經,兩個人翻譯的一定不會翻成一樣,這個文字一定不一樣,但是意思總差不多。《彌陀經》兩個譯本,鳩摩羅什大師一個譯本,玄奘大師一個譯本,諸位拿起來比較看,兩個譯的不一樣,意思相同。所以佛說我們依義,意思一樣就行了。翻譯的不一樣沒有關係,講的不一樣沒有關係,意思是一樣的,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沒有關係,意思重要。

  第三句話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講許多的經典,哪些是了義的?講成佛的方法是了義,講菩薩、講阿羅漢、講人天福報的就是不了義,我們要依了義經。還有一個問題不能不知道的,那了義經,對他了義,對我不了義,他的根性利,修那個法門修得成功;我的根性劣,我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功,那對我就不算了義,對他是了義,對我就不算了義。譬如說《華嚴經》是了義,《法華》是了義的,我們沒有能力修學。哪一個法門能夠幫助像我們這樣業障深重的凡夫也能在一生當中去作佛、作祖?念佛往生這個方法,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說是了義,第一了義,究竟了義,我們依照這個法門決定成功。所以佛講這個經就是『了教』,了義教!

  【是故今時。佛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

  這個地方所講的『佛勸』,不僅僅釋迦牟尼佛勸,阿彌陀佛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勸,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的重要,因為沒有一尊佛不勸。勸哪些人?勸有緣的人。這個地方『有緣』,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這個眾生這一生當中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這太可喜、太殊勝了,這個眾生緣成熟了。成熟的人,這個法門一告訴他,他就相信、他就歡喜、他就接受,依教奉行,有緣的人。緣沒成熟,他不相信這個法門,不喜歡這個法門,佛菩薩就跟他講其他的法門。喜歡禪,好,跟你講禪,喜歡密就跟你講密,喜歡教就跟你講教,隨順你,為什麼?你緣沒有成熟。也就是說,你這一生還不能作佛,作佛的這個緣沒成熟。諸位同修要知道,你們能夠在這個講堂裡面每天坐上一個半小時,你們都是成佛機緣成熟了的人,不簡單,一切諸佛看到都歡喜、都讚歎,要記住。

  【唯可深信佛語。】

  對於佛在這三經裡頭講的話要深深相信,一點不能夠懷疑。

  【專注奉行。】

  專是專精、專一,把心的力量集中注入在這個經典裡面,將經典的教訓都把它變成我們自己思想、見解、生活行為,那就叫『專注奉行』。下面說得好:

  【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這些話要牢牢的記住。菩薩很多,菩薩有許多的論典,菩薩所說的,所說的經、所說的論,教你修這個法門、修那個法門,你這大乘經論念多了,怎麼辦?你到底聽誰的?祖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我們聽佛的,我們不聽菩薩的。連菩薩都不聽,那什麼阿羅漢、歷代什麼祖師大德的話,那當然我們更可以不要聽了。這些高僧大德的話都不要聽了,現在還有什麼善知識來勸你,念佛是小乘,念佛是自了漢,你一聽了,你要跟他去學大乘去,菩薩都不聽,這些善知識的話我們能聽嗎?你要聽了你就不能往生,把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就喪失掉了。所以說『不相應教』,菩薩、祖師大德、善知識他所講的,與佛講的相應,就是與淨土三經講的相應,我們就聽,不相應的不聽。不相應的你要聽了,你一定產生疑惑,一定發生障礙,那你就一生感到遺憾。為什麼?這一生往生的機會錯過了,一定錯過了,不能往生。所以說『廢失往生之大益』,這是無比的利益,不要輕易被人給障礙了,這個非常的重要。

  【深心深信。決定建立自心。】

  『自心』就是自信心,堅定的自信、清淨的自信。

  【順教修行。】

  隨順佛在本經裡面所說的這些方法去做,照著這個經典教訓去做。

  【永除疑錯。】

  決定不疑惑,也就決定不會差錯。要知道,我們過去的修行,生生世世修行,都錯了。如果不錯,那早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個一錯,差別就太大太大了。

  【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這些話都非常重要,『別解』是不同的見解,禪的見解跟淨宗的見解不同,淨宗教你一天到晚執持名號,禪宗念佛一聲要漱口三天,方法不一樣。遇到賢首宗的教你念《華嚴經》,遇到天台宗的教你念《法華經》,你到底學哪個?這都是說明見解不同,自己要有主宰。不能聽到他那些,我們的信心就動搖,聽到禪也想參參禪,聽說什麼?禪淨雙修,那你就錯了。禪淨雙修,沒錯,是永明延壽大師提倡的,永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他在那個時候提倡沒錯,我們今天要學就錯了。為什麼?你一定要明瞭,永明大師為什麼要這麼說法?是因為他那個時代禪風最盛,一窩蜂都去參禪去了,輕視淨土,不肯修淨土。大師慈悲,永明大師,我們都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他是示現來的。他先學禪,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參禪的人比不上他,他在禪宗裡面大家尊他第一高手,他老人家不參禪,回來念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就很明顯,看到那些參禪的人不能成就,勸他念佛他又不肯,所以才提倡參禪再多學一點淨土,那更好了,「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是為他們說的。我們沒有參禪,老實念佛的人,他才不准你禪淨雙修,一雙修就壞了。現在居然還有更聰明的,更了不起的,是禪淨密三修,你說怎麼得了?這胡鬧,標新立異,都把自己這一生往生的機會錯過了,真正可惜。

  所以我們對於不同見解、不同行門的,修行方法不相同的,『異學』,我們學的不一樣,我們見解不相同,執著也不一樣,我們是執持名號,決定不為他們所動搖,我們堅持淨土三經,依照三經的理論、方法修行。實在說,最好我們修淨宗的同學,除了三經或者是五經一論之外,其他東西都不要看,免得打閒岔,免得我們起分別,佛在這個經上說這個好、那個好。哪一部經都好!不好,不好佛為什麼講?佛講哪一部經一定讚歎哪一部經,說哪個法門一定讚歎這個法門。否則的話,聽眾一定來問佛,這個經是第二等、第三等,你為什麼要說給我聽?不契我們的機。除了一種人,那就是非看大經不可,你是發願要弘法利生。你弘法利生雖然是講淨土的經典,人家要問你其他的經論,你不可以說這個我不知道,那個我沒看過,這不行,這個倒架子,人家對你就不相信,說你是孤陋寡聞,對你弘法利生就有障礙。

  所以發願弘法利生的,那要讀誦大乘,真的大小乘經典,不但大小乘,連這個世間一些典籍、常識都要懂得,不能說人家一問,完全不知道,這個不行。自己修行,發願修行往生淨土,可以不必。但是也有人問,這淨土是大乘法,三福後面都講的要讀誦大乘,那不讀誦大乘能往生嗎?我見到過不少往生的人,聽到過的就更多了,有些鄉下老太太不認識字,《彌陀經》也不會念,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的。那一句阿彌陀佛都能往生,何況一部經!何況三部經!足夠了,沒有懷疑了。所以要弘揚淨宗,講經說法那是要充實自己,要應付大眾,不能不多讀經論。為自己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古人常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西方是大乘,每個人將來都是到十方世界弘法利生,都是大菩薩,都是成佛的。我們許多大乘佛法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不在此地學,道理在此地。在這個地方專精,見了阿彌陀佛再學,廣學多聞,是這麼一個道理。

  可是這個發願弘法是好事情,是值得讚歎的,要真實心中作,這句話很要緊,真實心中作。如果不是真實心中,你發願弘法利生很容易墮落。怎麼墮落?名利非常容易接近你,名聞利養。當你沒有名利的時候,人很有道心,還滿清高的,認真的修行;名利一來就迷惑顛倒了,就退轉、就墮落了,很快的!自古至今,走弘法利生這個路子墮落的人不曉得有多少,這很可怕。所以發心是好,一定要真實心中作,而且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去修學,要有老師指導,要有同參,就是有同學,互相切磋琢磨,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就能夠學得成的,沒有這個道理。都是有老師的,要有師承,有老師,認真學習,至少要十年的時間,這才不會誤別人,自己也不會墮落,這非常的重要。再看底下一段:

  【一0二、說觀經。彌陀經。唯為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

  這就是說三經,《觀經》指的本經,還有《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是大本的《阿彌陀經》,佛說這三經為什麼人說的?唯獨為了佛滅之後,釋迦牟尼佛示現入般涅槃之後,為後世人,哪些人?『五濁、五苦』。「五濁、五苦」,《無量壽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們今天住的這個世界,五濁惡世,我們今天的生活是五苦,為我們這些凡夫。『證言得生』,「證」是證明,說出我們決定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這個因緣。這確實像《法華經》裡頭所說的「一大事因緣」,確實是第一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的,為了這個大事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這個「我」是善導大師自稱,我們要向他老人家學習,我們要一心一意依照三經。這個「此」就是指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三經所說的,依照這個教導決定奉行。

  昨天我也跟諸位同修提示過,這是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三業專勤」,身專禮阿彌陀佛,我們天天要修,口專念阿彌陀佛,心裡面專想阿彌陀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個拜佛要學儀規,請出家的師父或者在家的老同修教導。拜一定要平拜,不能用拜墊,這麼高的拜墊收不到效果。但是年歲大的人平拜拜不下去,拜下去就起不來,還得要兩個人把他拉起來,年歲大的人用拜墊。拜墊的高度大概要隨著你的年齡,隨著你的體力。我見到有年歲大的,身體不好的,他的拜墊有我們這個拜墊兩個高,他才能拜得下去。像這樣高的拜墊,他拜下去都爬不起來,這個我們要曉得。年輕人不可以用拜墊,年輕人用拜墊就錯了,要平拜。拜,實在講拜得愈多愈好。我告訴大家,一天最好能拜一百拜,這是最少的。平常沒有拜佛的人,突然這一天一百拜,怕你吃不消。

  年輕人沒有關係,我那個時候年輕,我是三十二歲,跟懺雲法師住茅蓬。我從來沒有拜過佛的,懺雲法師叫我一天要拜三百拜,我就遵照他老人家的話去拜,一天拜三百拜。拜了一個星期,我一天可以拜六百拜;拜了兩個星期,我一天拜八百拜,以後我自己訂了每一天拜八百拜。這個八百拜,早晨拜三百拜,吃過午飯以後拜兩百拜,晚上拜三百拜,分為三次,愈拜速度也愈快。我們拜三百拜大概時間只要四十分鐘,所以拜的速度很快,年輕有體力,年輕人不可以偷懶。年歲大的要看自己的體力,不要超過自己體力,這個拜慢慢的增加。譬如開始拜,一天用《淨修捷要》,《淨修捷要》三十二拜,裡面有觀想,非常之好,很適用於中年人跟老年人。你學一個時期之後,你拜得很習慣了,身體是愈拜愈好,愈好就愈可以多拜。所以一天能拜三百拜非常的理想,非常好。不能拜那麼多,拜一百拜,開頭的時候你拜個二十拜、三十拜,慢慢去增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體力,知道自己的生活環境,這樣就好,修學很輕鬆、很愉快,逐漸逐漸將自己的功夫提升,不可以求之過急。今天跟你講了一百拜,回家去拜一百拜,明天拜不動了,就少拜幾拜,那就退步,那錯誤。我們修行天天要進步,不能有退步,這樣就好。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