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經上品上生章  (第六集)  1991/4  美國達拉斯  檔名:03-004-0006

  請掀開講義,這份講義第八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當中有個「五」。在第一天跟諸位將經文略略的介紹過,經文總共分為十二段,講到上一次截止是把第四段講完。今天我們看這是第五段,「從復有三種眾生已下,正明簡機,堪能奉法,依教修行」。這幾句話究竟說哪一句經文,初來的同修恐怕不知道。我們翻到第一頁的經文,我把這個經文跟諸位說一說在什麼地方。看到第一面經文,經文的第三行第二句,「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就是這一句。這是世尊給我們說出哪些人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得生淨土。除了上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人,這個決定得生,除這個之外還有三種人,這三種人能夠奉持佛的教法,依教修行。

  下面說,這第六,「從何等為三下,至六念已來」,這個在經文裡面一共有兩行,「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一直到「修行六念」,這是一行多一點點,也是這一段經裡面最重要的一段開示。我們看大師的註解,請看第九頁的第一行,從第二句看起,這是哪三種?「一、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這是講殺生的殺業分為三種,身語意三業。口殺,下面有,我們繼續往下看,「言口殺者,處分許可,名為口殺」。雖然不是自己殺,自己下達命令,你在家裡是主人,家裡傭人都得聽你的話,今天想吃一隻雞,給我殺一隻,這是你口殺。雖然你沒有動手,是你口殺,真正造殺業的責任是你要負,你是主殺的,傭人那是助手,你這才是元凶,是下達命令的這個人,這個我們要知道。「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為身殺」,這個身殺,動手殺生這是身殺。自己沒有動手,自己用手指著,那一隻雞給我殺掉,這手動了,這也是身殺,口也殺,是身也殺,這是指使,這要曉得。「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為心殺」,這是起心動念要殺害眾生,這是你動了念頭,這叫心殺。

  第一條實在說就是《觀經》上講的三福第一福,三福屬於散善,是大乘佛法修學的基礎。念佛法門屬於大乘佛法,當然也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第一福一共講了四句,第一句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第三句是「慈心不殺」,第四句是「修十善業」。這四句後面的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譬如孝順父母的人,不見得他會尊敬師長,尊敬師長的人一定孝順父母;孝親尊師不見得有慈悲心,真有慈悲心的人一定孝親尊師。所以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它說慈心不殺,實在講三福第一福就完全具足,後面一條修十善業當然包括慈心不殺。為什麼不用修十善業而特別用第三句?諸位要知道,一切眾生造業,最容易造業的,一個是口業,口業是什麼?毀謗人,毀謗三寶,說是非人我,這個口業很容易。再一條就殺生,雖然不至於殺人,殺害一些小動物。

  底下說,「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這是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殺生不論是什麼樣的生物,這個四生是講胎生、卵生、溼生、化生,這四種類生就包括一切有情眾生,統統包括在其中。殺生,這個動物靈性愈高罪業愈重,絕對不能說是沒有罪業,沒有這個道理的,殺生的果報非常可怕。我們大概中年以上的同修常常有很多病痛,病痛是果報,有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就是殺生。這一生當中殺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殺生,這些冤親債主有機會就找到你,要報復你,這個病苦就來了。因此這不殺生就是不與一切眾生結深仇大恨,不跟牠結這個冤仇。在善行裡面講,這是無畏布施,果報上講自己得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的果報是不殺生。所以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裡面,佛一再提倡素食。

  中國的素食,就是梁武帝讀《楞伽經》,《楞伽經》上講,「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吃眾生肉」,他念到這個經文深受感動,他就吃長素,提倡素食運動。他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所以佛門就響應,於是中國佛教,無論是出家、在家,差不多都是素食的。這個跟外國不一樣,外國的佛教沒有吃素的,唯獨中國佛教是素食,這要知道,素食究竟是從哪裡來的。你素食一定有好處,你看講的素食不會障礙你生淨土。還是要吃眾生肉,這東西與往生會產生障礙,到往生的時候你冤親債主很多,你想逃走,你要不還我的命,這些人不饒你。所以我們念佛、念經迴向給他,迴向偈裡面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牠們,希望在我們修行的道路上不要來找麻煩,不要來障礙。我成功了,我決定來度你們,大家都有好處。可是諸位要曉得,明白人才接受,不明白的人他不肯接受,一樣來找麻煩,這個必須要知道的。

  「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我們果然能夠有大慈悲心來看待一切眾生,「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這在三種布施裡面叫無畏布施,一切眾生得壽命安樂,我們自己的果報,壽命安樂必定更殊勝,從這來。「亦是最上勝妙戒也」,四重戒裡面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培養慈悲心。所以這個佛門裡面素食的好處非常之多,我們往往不了解它,才不肯接受。我最初學佛的時候,學佛沒有吃素。一直到真正懂得佛法裡面的修行有養生之道,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下定決心吃長素。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在以前念書的時候,我念中學在南京,我在回教清真寺裡面混了一年,在基督教教堂裡混了兩年,所以它們的東西我都懂。但是我對它不能生信心,他們的阿訇跟牧師都沒有辦法說服我。所以我研究它的教義,我不受洗。因為我有很多疑問不能解決,他也沒辦法答覆我,所以它的教義我懂得比他們都多,他講不過我。

  從這個基礎上我了解回教他吃東西選擇,我們一般人吃東西只講求衛生,生是什麼?生理,東西要乾淨,講求衛生。回教徒比我們一般人高明,他懂得衛生,他懂得衛性,性是性情。所以凡是性情不好的這些動物、植物他都不吃,他要培養好的性情,他是這樣選擇,這就比我們高明。所以以後一看到佛法裡面講素食是修慈悲心的,這才恍然大悟,佛法裡面講的飲食真正高明。他那裡講到衛性,保衛性情,慈悲心沒有講。佛法這個素食衛生、衛性、衛心,我明白這個道理我才肯吃素。如果那個時候有人給我講,你吃動物將來牠要報復你,我不相信,這個話我們聽不進去。我是真正懂得養生之道,了解這種生活方式,我常跟大家講的,不老、不病、不死。我今年六十六歲了,你看我不老,我沒有醫藥保險,我不病,我也不死。素食的好處在此地,懂得的人太少,就是出家人能講得出來的,我們也沒有聽說過。飲食愈少愈好,心地愈清淨愈好。前面跟諸位說過,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我們的能量消耗到哪裡去?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你沒有妄念,所謂勞心勞力消耗都非常之少。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我一天吃一餐,我吃了五年,非常正常。以後到台北去講經,遇到我們館長,她招待我,逼迫我非吃三頓不可,她說法師,你以後身體壞的時候,我們責任負不起。在台北講經沒有法子,就開權吃三餐。三餐是我一餐的量分作三餐,我那個時候一餐吃三碗飯,現在是分三餐,一餐吃一碗,還是那麼多,沒有增加。有些人持午他的消耗量還是很大,他吃不飽他會餓、他會難過,他把三頓當一頓吃,吃上個半年、一年腸胃病統統都來了,那就不懂得養生之道。所以佛法要如理如法的修學,不要充面子,那個害人的,決定不充面子。這是說慈悲心,不要說對將來的好處,對現在,哪個人不喜歡健康長壽?你想健康長壽有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決定可以得到。所以這也是上上的勝妙戒。「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殺也」,這個意思剛才講過了。

  「即有止行二善」,這個不殺生裡頭有兩種善。「自不殺故名止善」,自己不殺生這是止善。「教他不殺故名行善」,我們不但自己不殺,也要勸別人不要殺生。「自他初斷名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這是講時間,你今天發心修慈悲心,持不殺生戒,這好,希望你持這個戒要有恆心,永遠不殺生,這就是屬於行善。「雖有止持二善,總結成慈下行也」,慈悲這一條下面的重要修學方法。這是我跟諸位說,素食、不殺生的功德利益。轉要有堅定的決心,要有真實深信心來轉,這個重業在這一生都能轉得過來。如果不是真實信心、不是清淨信心,可以轉變部分,不能完全轉過來。這種情形我們在同修當中看到很多。部分轉過來了,也就是佛家常講的重罪輕報,本來報的是很重的,他轉比較輕一點報,但是還要受報。那個真正清淨信心去轉,輕報都不受,可以完全轉過來。所以這個諸位一定要明理,理論要通達,方法要曉得,要以真誠的心去修,一定能夠得到感應,一定能夠得到效果。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年輕的時候無知,造了很多的重罪。我的殺業比一般人重,我從十六歲到十八歲打獵打了三年,不知道殺多少動物,這個罪業很重。所以那是學了佛之後,一讀《了凡四訓》,讀《地藏經》,心驚肉跳。我改得很快,改得很徹底,否則的話,真正不得了,殺業很重。我父親是軍人,喜歡打獵,從小跟著就打獵,我父親死的那個樣子,就跟《地藏經》上講的完全一樣,親眼看到那個果報之慘,所以這警覺心非常高。一學佛之後,六個月明白這個道理,我就吃長素,我二十六歲吃長素,整整四十年,四十年沒有生過病。只有四十五歲那年病了一個月,人家給我算命,我四十五歲要死,所以生病的時候,我想壽命到了,也不要看醫生,也不要吃藥,醫生只能夠醫病不能醫命,所以就念佛等死。念了一個多月,病好了,我也沒有求壽命,就好了。這是這一生這一點點的福報、這個壽命,統統是這一生當中現修的,不是從前修的,現修的。我能夠修得,你們諸位每個人都可以修得,為什麼不修?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還有一句,「言具諸戒行者」,這第一條它有兩句話,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具諸戒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這個人他的目標、眼光不大,只想求來生人天的福報,他持戒修行一定也能滿他的願,這叫小戒,得的小果。「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菩薩心胸廣大,目光深遠,他必須要超越三界,永脫輪迴,成菩薩、成佛,有這樣的志氣,這就是菩薩戒。所以同樣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同樣持這個戒,那個戒什麼叫大戒、什麼叫小戒?隨你的心量,你心量大就叫大戒,心量小就叫小戒。「此戒若以位約者,當此上輩三位者,即名菩薩戒」。這是講要從往生地位上來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輩三品往生的,就是菩薩戒了。「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我們把這個文讀了之後,再離開這個文字,簡單的把大意跟諸位略說說。這就包括三福裡面的第二福,第二福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三條。世尊在此地講三種人,第一種人就是三福的前兩福具足的人,這是給我們指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持戒必定包括三皈,因為三皈是修學的基礎。我相信同修當中有許多人都曾經受過三皈,不過一定還有一些人受的三皈叫名字三皈,什麼叫名字?有名無實,不是真的三皈。皈是回頭,你回頭沒有?你從哪裡回頭?依是依靠,你今天生活有沒有依靠?這必須要搞清楚。這個三皈依靠是靠三寶,三寶在哪裡?三寶在一心之中。三寶不在外面,外面沒有,外面,《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頭哪裡有?佛法僧三寶就是自性三寶,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三皈第一條是從迷惑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所以自性覺是我們依靠之處。法是自性正,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我們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僧是清淨的意思,就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僧是清淨心,我們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

  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三皈依,就是怕人聽了發生誤會,他老人家不說佛法僧,他講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使我們聽了不至於發生誤會。覺正淨是我們的自性三寶,法師傳授給你是傳授給你自性三寶,讓你從今而後依自性三寶起修,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成功。自性三寶,好像蓋房子一樣,基礎、地基,沒有自性三寶,後面是戒律,戒律就跟房屋一樣沒有基礎,蓋幾天就倒掉了,所以他戒不能成就。沒有戒哪有定?沒有定哪有慧?今天人學佛學了多少年,心裡還是煩惱、還是妄想、還是執著,你要追根究柢,為什麼修行這麼多年還是這個樣子?蓋房子沒有打地基,沒有基礎。所以要曉得,三皈是非常重要的。

  三皈雖然原則說出來了,我們從哪裡下手?這是真的問題。自性覺,我就迷惑顛倒,我就不覺,我怎麼個覺法?自性正,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我沒有正知正見,我依什麼?這就難了。一切法門裡面淨宗有最殊勝的方便,淨土宗皈依佛就是這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從我們真實心中念出來,再從耳朵裡聽進去,還歸到真實心中,這念佛人就是皈依佛。淨宗的法寶,《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我們的想法、看法跟經上所講的統統相應,這就是皈依法;我們的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那就沒有皈依了。這一句佛號念到心地清淨,僧寶就現前。所以《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那就三寶具足,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你看看《無量壽經》上三寶具足,那就是我們真正皈依處,以這個基礎來修學戒律,這才能得一心不亂,才能成就念佛三昧,這樣的人他怎麼不往生?當然往生。這第一類往生的人。

  「二、明讀誦大乘者」,我們把這文統統念下去,「此明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這個性是習性,它這裡講性習,習是習慣,就是習性。講這個習性的性,儒家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這個性到底是善、是惡?這就是各人見解不相同。孟子、荀子是賢人,比不上聖人,聖人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講性跟他們講的不同,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相近就是性差不多,佛法講本性都一樣的。為什麼會有凡聖的差別?習相遠。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是習性,不是講的本性。夫子講性有本性、有習性,孟子、荀子都是講習性,而不是講本性,這個不一樣。每個人生生世世習慣不相同,所以他今天執著也不相同。像我們見到念佛很喜歡,大概過去生中也是念佛,他有這個習性,一接觸就很歡喜。為什麼我們看到禪不去參禪?過去生中參禪的習氣少,念佛的習氣多,所以一接觸念佛法門比參禪更有興趣、更歡喜,習性的關係。因此才有許多的宗派、無量的法門,每個人習性不相同、每個人執著不相同,執法各異,佛才開許多法門。

  與淨宗不相同的能不能往生?能,這是讀誦大乘的人能往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最後一段經文就是說這些人。但是諸位要曉得,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要修到心清淨才能往生,心不清淨是決定不能往生,縱然是念佛,心不清淨也不能往生。所以說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得到三昧,迴向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由此可知,無論哪個法門,顯教、密教,目的都是以三昧為主。三昧是什麼?三昧在我們講就是清淨心,在一般講是禪定,就是心真要定下來,這才叫做功德。功是功夫,德就是你有收穫,你真正得到的。你學得再好,心不定,一點用處都沒有,依舊還是生死輪迴,頂多修一點來生福報而已,有漏的福報,還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享受,那很難講。

  我們繼續看底下文,「前」,是指前面一條,「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前面講了那種人能往生。「次第二人」,就是這裡講的,「唯將讀誦大乘為是」,這個人一生讀誦大乘經典,實在講覺正淨三門他從正門入,大乘經典念多了他的知見自然純正,正知正見,他從這個地方入門,所以也很難得。「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這是說明戒律的重要,是成佛的基礎。「法」,法就是讀誦,就是指的經典,「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所以大乘經典念多了會開智慧。「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並無優劣,只要功夫真正得力都行。讀誦大乘,諸位特別要看清這兩個字,讀是看著經本念,誦是背誦,這才行。有些人天天在那裡研究經典,這不行,研究經典的人不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他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讀誦的人怎麼能往生?讀誦的人沒有胡思亂想,他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念得字字分明,句句沒有漏掉,清清楚楚,一個妄念不生,打個妄念就念錯了。

  所以你曉得,讀誦是修定,研究討論是打妄想,這個諸位要知道。我們修行要讀誦為主,不能以研究討論為主,沒得好討論的。怎麼說沒得好討論的?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不但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你討論什麼?佛沒有法可說。所以決定不能討論,決定不能研究。你果然經典念得很熟了,都能夠背誦,心地清淨,人家要來問你,這個經這一句什麼意思,那時候你能夠滔滔不絕講給人家聽。不問你的時候呢?不問你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那叫做智慧。為什麼?你的心跟佛心相應,佛所講的哪有不懂的道理!我們今天不懂是什麼?我們的心跟佛心不一樣,佛心是定心,我們的心是亂心,用亂心了解佛的意思沒有這個道理。你就是了解得再多、討論得再多,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佛的意思。這點諸位同修千萬不能錯會了,錯會了那就不能往生,這就礙事!這是第三福,三福當中第三福裡頭「讀誦大乘」。

  第三福有四句,第一句是「發菩提心」,前面幾天統統講了,都講發菩提心的。第二句「深信因果」,那個深信是真正不容易,給諸位說,這個世間自古以來,不要說祖師大德、大善知識,甚至於連菩薩,三賢菩薩、地上菩薩,還有不信的。深信因果信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很多人不信。深信因果不是講別的因果,別的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還要菩薩來信?我們凡夫都相信,這是勸菩薩的。所以三福第一是人天福報,第二是聲聞、緣覺,第三是菩薩。我為了這一句搞了好多年才搞通、才搞懂,因為深信因果擺在這裡我就疑惑了。到以後才真正恍然大悟,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許多地上菩薩都不相信,都不是很明瞭。下面才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勸勉別人,那是化他的。所以前面所講的散善,三福是散善,修散善迴向也能往生。這是兩類的。

  下面第三類的,「修行六念者」,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這是三念,念戒、念捨、念天,合起來叫六念。我們也把這個文念下去,念下去然後再跟諸位說明這個大意。「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所以這六念也包括在三福的第三福之中,換句話說,就是三福展開開出來的。「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這講我們念佛的人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業功德在《無量壽經》裡面,《無量壽經》念熟了,佛的無量功德,你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有的時候都能現前,所謂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念佛號,想佛的種種功德也是念佛,憶佛。所以這個念佛方法有很多種,常常思念佛的四十八願,思念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思念阿彌陀佛的果德,果德就是造成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一切眾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阿彌陀佛身語意三業功德,那統統叫念佛。「一切諸佛亦如是」,假如不是修念佛法門的,像天台宗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也要想釋迦牟尼佛身語意三業的功德。學《華嚴》的念毘盧遮那佛,那就念毘盧遮那佛的三業功德,這個修行就沒錯了。這叫念佛。

  「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這就是念法,法是什麼?法就是經典,也就是「讀誦大乘」。法,我們初學的人一定要知道一門深入,搞多了有困難,一定是一門深入。選定一種自己最羨慕、最歡喜的經典來修學,這樣才能成功,這前面都報告過,不要再多說。學的東西多了,打閒岔,不是好事情,一定要知道一門,一門決定有好處。「並諸眷屬菩薩僧」,念僧也跟念佛一樣,念這些菩薩僧身語意三業功德。我們修淨土的人,我們念僧就念觀音、勢至,菩薩僧。這就是三寶具足,常念三寶。常常思慕三寶,思念仰慕三寶,把我們自己漸漸也變成三寶,這個念佛、念法、念僧才叫成就。不是這個念法,只念他三寶,與自三寶不相干,這個不會念。念他三寶成自三寶,念他三寶顯自性三寶,這叫會念,這個念了才有功德,這個念了才真正生歡喜心。

  下面還有,「又念諸佛之戒,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捨能捨,內捨外捨,內外捨,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這就是剛才我提醒同修們的,我們念佛菩薩之德要效法他,要學習他,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性德給念出來。這裡頭說的念戒、念捨,戒律要清淨,要非常清淨,你修學基礎的根才紮得穩固,修學必然一帆風順,障礙少,成功快速。但是戒律要怎樣清淨?很難很難。所以我最近在聖荷西講經的時候,特別選出《楞嚴經》裡面的兩段經文,一段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個裡面教給我們念佛重要的方法。另外一章「四種清淨明誨」,那一章就是講四重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四重戒。如何做到清淨?佛對這四種重戒要求的標準在哪裡?今天時間不夠,不能細說,將來那個有錄音帶,諸位可以仔細去聽,非常的重要,才能真正奠定真實修行的基礎。

  下面這是講念捨,捨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都要放下,這個放不下就是障礙。放下,外表上放下,心裡頭還有牽掛,這個沒用處的;必須從心地當中真實捨,你才沒有罣礙,這很要緊。淨土雖然說容易生,放不下就難了,真實徹底的放下。講到捨,《華嚴經》大概是「第六迴向章」,十迴向品裡面第六迴向,裡面講了大概有七、八十種之多,數字我記不清楚。我記得過去講這一章,就是「第六迴向」講這一章,好像講了整整一年。什麼叫難捨能捨?什麼叫內捨外捨?外是身外之物,統統都能捨,內是講頭目腦髓,也樣樣都能捨。現在我勸諸位同修,外財要學菩薩,要能捨,難捨能捨;內財不能學菩薩,譬如到人臨命終時了,要捐什麼眼角膜,捐什麼內臟,我不勸同修。為什麼不勸你?怕你功夫不夠,那個時候來動手術,你會起瞋恨心,你受不了那個痛苦,一念瞋心起的時候你就墮三途。

  真正有定力,這個定力像什麼人?像關老夫子,你們看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上確實是有。關夫子打仗的時候,手臂上中了毒箭,華陀給他動手術,沒有麻藥,割開骨頭裡頭刮這個毒,他談笑自如。有這個本事可以發心捐內臟,可以內捨,你沒有這個本事不行。這是對菩薩講的,菩薩內外財都捨,我們凡夫不行,沒有這個大的定力。到那個時候萬一一下後悔,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這不是不慈悲,要曉得自己的能力,這個要知道。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作菩薩,那個時候我再來捨內財,可以。為什麼?有智慧、有功夫、有定力,行了,不是凡人,一定要知道。所以大菩薩行,必須我們自己有了一定的功夫才可以這樣做法,自己功夫不到,慢慢的來學。對於捨內財,我們敬重、我們嚮往,自己能力做不到,自己必須修行捨要有分寸,這是我在此地勸諸位同修的真實話。內外捨,這我都不多說了,要是你們喜歡看詳細的,讀《華嚴經》去。

  「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對於身命決定不吝惜,沒有一樣不能捨。其實我們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也時時刻刻在捨,雖然在捨,你們自己不知道。譬如你每天在家裡頭持家,勤苦的勞作,你要不要用體力?你燒飯、洗衣服,甚至於打掃環境,這都是捨體力;你要思考,你捨腦力,你都在那裡捨。你是為誰捨的?為你的妻子兒女、家親眷屬在捨,你捨的範圍很小,沒有捨到廣大眾生。如果能夠把範圍擴大,你就是菩薩了。你為你家親眷屬那一小堆人捨,你是人天小果,小捨;如果能夠為一切眾生,這叫大捨。所以到佛堂裡面來,我聽說我們這個佛堂人手不多,同修們義務在此地幫助很多,這是捨財。身是捨身分,叫內財布施,我設計這些道場,這也是內財布施;用我的體力來幫助這個道場,整理環境,也是內財在布施,內外都布施。所以出錢出力,出力是內財,錢財是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內外都在施。施,你們不知道,你們都做了,不曉得,曉得了就做得更高興、更歡喜了,知道自己真正在修行,如法如理的在修行。「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就要仰慕學習這些諸菩薩們,他們這些難作能作、難捨能捨。這是講念捨。

  末後,「又念天者」,這個念天不是講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不是這個。如果念這個天你就出不了三界,將來往生到哪裡?生天上去了,佛要這樣教給我們就錯了。所以此地念天,底下講「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這個天在佛法裡面講叫義天,天有五種,這叫義天。佛叫第一義天,義就是道義的義,義理之義,義理之天,不是講的生天。所以此地萬萬不能錯會了意思,錯會意思那就壞了。這是念十地菩薩,大經上告訴我們,十地菩薩在天上做大梵天王,菩薩化身做天王在天上教化眾生。因此欲界天、色界天,幾乎都是大菩薩在那裡示現做天王。

  因此我們對於外教徒,我非常尊重,我對於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非常尊重,由衷的尊重佩服。我勸他們認真好好的學他們那個教,將來生天,生到天上去,他的天父帶他一塊去聽經,還是學佛。上帝、天王都是菩薩示現的,都請諸佛菩薩在天宮裡面講經說法,他學佛的機會有,我怎麼不尊敬他?我當然尊敬他。他不尊敬我,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尊敬他,我知道事實真相。上天之後跟著上帝統統皈依佛菩薩,這個事實真相我了解,他不了解。這也就是各人根性不相同,殊途同歸。所以念天是念這個天。十地菩薩,這最後身,再往上去就等覺、妙覺,菩薩地幾乎到此圓滿。

  「此等難行之行已過」,他修行快圓滿了,三大阿僧祇劫他也度過了,「萬德之行已成,灌頂之位已證」,灌頂位就是法雲地的菩薩。「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念天最重要的念頭就在此地,就這個後面這幾句話。我們想想,十地菩薩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回過頭來去想想自己,即自思念。「我身無際已來」,我們自己從無量劫到今天,「共他同時發願」,在無量劫之前這些十地菩薩,就是法雲地菩薩,我跟他是同學,我們兩個程度一般高。「斷惡行菩薩道」,我們同時發願,同參道友。「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末後這一句講數量之多。他怎麼樣?他指現在這些十地菩薩,從前我們一樣,他精進,他不惜身命,勇猛精進,所以他的因圓了,菩薩行修完了,果熟了,快要成佛了,人數像大地微塵那麼多,都是我的同參道友。想想自己,「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再想想自己,他經過無量劫證得了法雲地的菩薩,我也經了無量劫,搞到今天還生死凡夫,煩惱一天比一天重,妄念一天比一天多。這兩下一比較,我們這個慚愧的心就生起來了。

  「忽思忖此事」,忖當念講,就是思念,我們忽然想到這樁事情,「不勝心驚悲嘆者哉」。從前的同學現在他是法雲地的菩薩,我還在搞六道輪迴,還在迷惑顛倒,不但迷惑顛倒,愈迷愈深,慚愧的心生起來,悲嘆之心生起來。那有什麼法子?諸位要曉得,我們雖然生生劫劫流浪生死輪迴,雖然沒有證果,畢竟是有善根。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怎樣能信、能願、能行?就是這無量劫修習的善根,今天發現。如果不是無量劫到今天生生世世的修行,這個法門擺在面前你怎麼肯相信?這是真的。不要說你們在家同修有許多這個法門不能接受、不肯相信,多少出家的大法師,乃至於祖師大德,前面講過,羅漢、辟支佛、菩薩都不能接受,都不相信。你問為什麼?沒有善根。《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菩薩善根福德都少。

  我們今天比上菩薩的精進,功夫、地位不如他,我們的善根比他深厚,他不能信,我們能信。我們這一能信,這個事就好辦,怎麼樣?這一生就能往生。這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見到那些老同學,我也來了。你們吃盡千辛萬苦,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來了;我今天雖然博地凡夫,我也來了,也不輸給他們。這個法門叫做什麼?迎頭趕上,不可思議!你要修學其他大乘法門,你跟在後頭慢慢趕,還得要趕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他那裡,趕不上。這個法門迎頭趕上,你雖然走了三大阿僧祇劫,我只要這一生用一點功夫就趕在你前面,不但是跟你齊,我超過你,你說這個法門的殊勝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夏蓮居在《無量壽經》前面做了三首偈子,末後說,「佛云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真難,真正不容易,所以這個因緣一定要珍惜。

  向下,我在前面第一天都跟諸位報告過了,今天最後的重點就是講哪些人能往生,依什麼些條件能往生,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知道的。我們翻開經文第一章,諸位翻開第一章的經文。講到此地,經文才講到第四行,「三者修行六念」,把六念講完了。這三種人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迴向發願,願生彼國,這才行。換句話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就是前面三心專念求生淨土的,念念都是迴向,所以這個法門叫做不迴向法門。為什麼不迴向法門?我念念的目的都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不迴向法門。如果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迴向求生淨土,就是這三種,「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這些人要迴向發願,願生淨土,他能夠往生。

  底下說往生修學時間的長短,古德講過,「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所以這個法門真正懂得理論、懂得方法,修學時間是很短的,非常快速、非常穩當。往下的經文是說明往生時候的狀況,阿彌陀佛與無量的化佛、觀音勢至這些大菩薩們來迎接。這段不能輕易看過,我在前面曾經提示過同修,無數化佛是表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弘揚這個法門,都讚歎這個法門,都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我們念一尊阿彌陀佛就等於念一切諸佛,我們生到西方淨土就是生一切諸佛淨土,這種種殊勝莊嚴不可思議,都散在大經大論之中,我們要細心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才是人生第一樁大事,第一樁要緊之事。好,今天我們的講經就到此地圓滿,下面的經文第一天跟諸位講過了,中間重要的意思就跟諸位說到此地。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