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經上品上生章  (第四集)  1992/9  美國聖荷西  檔名:03-003-0004

  請掀開講義,我們用手抄的本子第六頁,第十七節。『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讚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讚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我們前面講到這個地方,接著再看底下的文:

  【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語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這段文,大師很明顯的為我們指出,這個法門是無比殊勝的法門。遇不到,可以說是一生的不幸。凡是遇到了,真正能信、能願、能行,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佛國,這才真正稱佛本懷。佛的心裡的願望,就是希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就圓成佛道,而一生圓成佛道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就這一個方法。所以一切諸佛,看到眾生聽到這個法門之後,就發願求生,哪有不歡喜的道理!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在大小本裡面都看到,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定要「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善根福德成熟,那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沒有成熟,能不能往生?很難,很難!這是佛也無可奈何的,也幫不上忙的。佛能夠幫忙的只是助緣而已,因緣、助緣而已,所以這個事情是任何人都幫不上忙。善根福德在沒有成熟,或者是將要成熟這個時候,佛給我們幫這個忙,就非常有效。因為一念迴光,就是一下,忽然想一想,這麼多諸佛都勸我,這個話一定不假,他立刻就肯相信。這就是那個善根福德差不多將要成熟,一接觸這個就立刻成熟。所以這個是等於念佛人臨命終時助念的效果相同,在這個緊要關頭來提醒他,他就很容易成就。

  因此,十方諸佛看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唯恐我們聽了不相信,所以他們來作證明。在《無量壽經》第二十三品「十方佛讚」,我們看到;小本《阿彌陀經》裡面「六方佛讚」,我們也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共同同心同時,各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都應當相信。「是」是非常肯定的言詞,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點都不錯!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一切凡夫」,當然是偏指六道。如果是廣義來說,那是界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也包含在其中。主要的是講六道凡夫,因為六道凡夫,罪業非常深重。「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遠」,或者你這一生所造的罪業,或者是久遠劫,生生世世累積的惡業,這都不要緊,都沒有關係。

  『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我們聽了這個說法,往往起了很深的疑惑。如果一個心地清淨修善的人往生,我們還沒有懷疑。一生作惡多端,他也能往生嗎?這樣說起來,西方世界好像太不公平了。這個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存在,如果我們把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疑惑就沒有了。

  世間法尚且如此,叫「浪子回頭金不換」。問題是他真正回頭;真正回頭,普通一般的善人、好人,都比不上他!佛法裡頭,亦復如是。你今生、宿世造作的惡業,你今天肯不肯回頭?肯回頭,執持名號,這個名號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聲聲喚醒自性;自性喚醒了,自性裡面所具足無量的智慧功德統統現前了。回過頭來再看,無始今生所作一切業報,猶如夢幻泡影,問題是能不能覺悟?能不能回頭?所以我們知道這理論與事實,就不會懷疑了。

  何況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往生淨土是有兩種業因。第一種,就是「依教修行,積功累德」。這個地方講的「上盡百年」,就是我們盡形壽,從今我們聽了之後,盡形壽,依教奉行。這是一類往生的,這是一種業因。第二種,在臨終的時候,他才懺悔,真正知道這一生做錯了。以懺罪悔過,念佛往生,這是第二種的業因。

  如果你要問,哪一種業因殊勝?這個話很難講。真正殊勝是在心地的真誠。造作罪業的人,一念真心悔過,往往那個品位之高,也不可思議!就像《阿闍世王經》裡面所講的,阿闍世王所造的罪業,《觀無量壽經》上很清楚,五逆重罪!他是臨終徹底懺悔,真實懺悔,念佛往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生西方品位是上品中生,真正不可思議!那是懺悔的力量,把他的品位提升了。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不可以輕視造罪之人,不能輕視!如果他臨終遇到這個殊勝的因緣,也許他往生品位還高過我們。這是臨終懺悔,力量不可思議。

  後面『下至一日七日。』這一日七日有兩種說法,我們講懺罪往生的,這一日、七日是臨終的時候,不是平常時候。如果講我們生活非常繁忙,障緣很多,不能每一天抽出時間來用功,這就是一日、七日,這是平時。或者一個月修一天,或者是一年修七天,找這個假期來修。這是平常沒有假期,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來修學。

  這個也稱之為「不間斷」。譬如,我們平常沒有時間念佛,實在抽不出時間,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念一天,一生當中月月都不間斷,這也符合於「一向專念」,他一個月都沒間斷,這個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七日,就是打佛七。真正的佛七是七天七夜。或者是一年一次,或者是半年一次,或者是一季一次,春夏秋冬每一季一次,看自己的假期時間,什麼時候有假期,什麼時候就可以來修。一個人可以修,多數人在一塊也可以共修。一個人修跟多數人共修,最重要是要有人護七,有人在七天當中照顧你,這個很要緊。

  下面是教給我們念佛的要領,一定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這個「一心專念」,非常非常重要!定得往生。這是諸佛給我們印證,這種修學的方法是決定得生淨土。

  『必無疑也』,必定沒有疑惑。

  『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誠是誠然,這是事實。一尊佛所說,是一切佛統統來作證明。

  『此名就人立信也。』上面講得這麼一大段,都是「從人」,從一節一行,一直講到這地方,全部是「因人」建立堅定的信心。像這樣信佛,這叫真信,這是真正相信,決定不會被境界所轉,不會被外緣動搖。

  疏【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這一條也非常重要,這是講我們修行的功夫。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這個雜行是淨宗裡面所說的,「雜行」就是前面講的散善;「正行」,是定善。我們通常講淨土法門正助雙修,正行就是正,雜行就是助行。正助雙修,它與本宗的教義完全相應。

  我們看下面的說明,『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專門依佛給我們講往生西方淨土的經典,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現在祖師大德們給我們會集的五經一論,淨土五經一論是專講往生行的,就是往生這種修行的方法。

  『是名正行』,這叫正行。

  『何者是也。』下面再詳細具體為我們說明。

  『一心專讀誦』,特別強調的是「一心專」這三個字。特別在此地強調,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善導大師那個時代,淨土所依據的經論是三經一論。我們知道淨土第四經是前清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加進去的,把《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變成淨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的後面,成為淨土五經。善導大師那個時候沒有,只有三經,所以他這裡提的只有三經的題目。我們再問,以後還有沒有人再加個經,變成淨土六經、七經?我們仔細去觀察,這五經就圓滿了,實在沒有必要了,再多再加叫畫蛇添足!這已經到了究竟圓滿,這五經是究竟圓滿了。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這是教給我們一心專修的原則,這些都與我們修學有關係,非常非常的重要,必須要牢牢的記住,依教奉行。「一心專注」,就是決定不分心。「專注」就是專心。「思想」,思念,想像。「觀察」,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觀照」。換句話說,對待經典,對待事相,都要用理智,而不用情識,這就是觀察。「憶念」,憶是常常想著西方世界二報莊嚴。這個二報,正報想阿彌陀佛,依報想西方世界。我們常常想這些,常常念這些,不要念別的,這屬於正行。

  凡夫不能沒有念頭,念頭太多、念頭太複雜,諸位必須要曉得,這些念頭統統是念六道輪迴,所以你出不了三界!念念都念六道,你怎麼能夠離得開六道?

  現在佛教給我們不念六道了,專念西方淨土,念阿彌陀佛,念他的發心,念他的修行,念他的智慧,念他的功德,念他的慈悲,念他的成就,念他接引十方眾生無量的功德。我們去念阿彌陀佛這些,這是念正報。念依報,念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寶池、德水、風樹,乃至於阿彌陀佛所變化的禽鳥,六時說法。這個六時,都是依我們這個環境來說的。那個地方依正統統說法,法音宣流,永無終止,想聽什麼法門,他就跟你說什麼法門。你要問:「在那個地方,為什麼不退轉?」就是緣太殊勝了。我們剛剛想退心了,那個地方又說法來鼓勵我們,就退不了了!這個地方不但沒人說法,還有多少人勸你退心,這個就麻煩大了!這教給我們意業的修持。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禮拜是修行方法的一種,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種修行方法。我們常說「藉假修真」,這個身體是假的,「真」是什麼?真性,要用這個假身來顯發我們自己的真性,這個人叫真修行。「禮」,是修敬,「敬」是性德最重要的一個項目,這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佛用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對諸佛菩薩尊敬,然後將這種敬心來對人,對一切人平等的恭敬;對事、對物,都用這個真誠恭敬心。

  禮是修敬,同時禮也是養生。說到養生,一般人聽到興趣就很濃厚,為什麼?大家都要命。雖然他要命,他不知道怎麼保養這個生命,往往他的作法是適得其反,方法錯誤,不但不能養命,反而把命送掉了。佛給我們講禮佛是養生之道。人是兩個部分結合的,一個是肉體,一個是精神,佛法裡面講「心、色」。色是講物質。另外一個重要的是心,心要清淨,心要定,這是養心之道。

  所以佛法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修定,離開修定,那決定不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全都是修「禪定」。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它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我們用念佛的方法稱念「阿彌陀佛」,這也是法門之一、方法之一,目的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這是我們把佛法修行,可以說總樞紐找到,修學的中心掌握了。所以心要定,心不能亂。

  拜佛,以真誠的心,這個心是清淨的。拜佛是養心,禮拜是養身。這個身體是物質,是機器!這個機器一定要動,不動就壞了。所以一定要運動,要活動。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活了,活一定要動。養身要動,禮拜教你五體投地,許許多多小動作,你統統都做到了,這是養身。至誠恭敬是養心。心如果一動有妄念,這心就壞了。所以禮拜是最好的養身之道,身動心不動。

  學佛的人,有人專修這個法門,一天拜三千拜佛,古今都有。我早年學佛,那時候還沒出家,很年輕的時候,我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篷,明白了這個道理。我當初學佛,對這個禮拜的道理不懂,我不肯拜佛。見到佛像三鞠躬,沒有拜過佛的。佛都不拜,老師當然更不會拜了。見老師也是恭恭敬敬一鞠躬,不肯去拜,為什麼?不知道這個拜的道理。如果說恭敬,我們現代見總統最敬禮也只是三鞠躬,形式上何必要學古人?精神決定不改變。到以後明瞭,原來這是修養身的好方法、妙方法。明白之後,我在埔里也修這個法門。不過,我一天沒有拜三千拜,一天拜八百拜。因為那時候工作很多,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早晨拜三百拜,這是早課。中午吃過午飯之後,念半個小時佛,然後再開始拜佛,拜二百拜。晚上晚課是拜三百拜。一天拜八百拜,這是修學的方法。這個地方教給我們專禮阿彌陀佛,這就不分心了。

  『若口稱』,口稱叫念佛。

  念佛,『即一心專稱彼佛』,專念彼佛是念阿彌陀佛。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前面「身、語、意」三業專修,都是一心修阿彌陀佛。這裡的「稱讚供養」,這是一心專修專弘。「稱讚」是對別人說的。我們遇到人,把佛法介紹給他,不介紹別的法門,只介紹阿彌陀佛,只介紹往生的經典,淨土五經一論。只介紹這個,不介紹別的。「供養」,我們把經典供養別人,就是送給別人,也專送往生的經論,不是往生的經論就不必送了。這個心才專,專到了極處。這段話總起來說,就是專修專弘。這叫「正」。

  疏【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這個「正」中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教我們專念,前面說過了,「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那口要不稱呢?此地給我們說得明白了,這個口念佛不能中斷的。前面只教給我們念佛,專念阿彌陀佛,沒有說相續不斷。這一段給我們補充出來,念佛要相續不斷。

  『行住坐臥』,這是常講的四威儀。走著路,走著也念;住,就是站在那裡不動也念;坐在那裡也念著,躺在床上,還是念佛。總而言之,這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要保持相續不斷。口念,念久了會累,心裡頭要念,心要常念。念到疲倦的時候,就出聲念。出聲念可以提起精神,念到打瞌睡的時候就出聲念。出聲念,大聲念,小聲念,不出聲念,或者金剛持(金剛持是口動,沒有聲音),這都是一些方法,隨自己去調節。總而言之,讓精神飽滿,不疲不厭。

  行住坐臥也是在調整,特別是在精進念佛的時候。精進念佛,譬如念一天一夜,或者是七天七夜,就行住坐臥這四個方法來調整。到很疲倦的時候,可以稍微休息一下。那個時候睡眠,最好是不要躺下去睡,坐在椅子上睡,衣服不要脫掉,稍微睡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很容易他就驚醒。脫了衣服,一上床睡的時候,那就不曉得了,睡著忘掉了!所以坐在椅子上好。

  中國的傢俱,椅子、床都是木板的,不像外國沙發,軟床。諸位要曉得,坐這個硬板凳,還是很有道理的,對於身體健康是絕對有幫助。你看外國的老人,你事先問問年歲並不大,彎著腰,駝著背,那樣子很難看,都是坐沙發睡軟床睡出來的。中國幾千年文化是很有道理的,不是中國人不知道軟座很舒服,舒服在一時,對於自己身體健康沒好處。由此可知,中國人對於養生之道,比外國人懂得多,比外國人高明得多,這是中國文化的好處。這是「行住坐臥」。

  『不論時節久遠』,這個「時節」,久的叫老參、老同修,近的是初學的。

  不管你是老參還是初學,『要念念不捨』。念念不捨就是不間斷,就是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是名正定之業』,這個「正定」就是念佛三昧,《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我們是修這個。

  『順彼佛願故』,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願望,十方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願望是相同的,這是隨順佛願。這是正,正中之正,正中正。

  『若依禮誦等,即名助業也。』前面不是講三業?看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三業當中,「持名念佛」是正中正。意業裡面的觀想,身業裡面的禮拜,雖然專想依正二報莊嚴,專禮阿彌陀佛,這叫助業,以這個為助業。一心持名是正中之正。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章》裡面講的,念佛許許多多方法裡頭,特別注重在「持名念佛」,可見得持名確確實實是一切諸佛菩薩所提倡的。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除了這個正助,這個正助是專修的,前面講助都是在正行裡頭,是正裡面開出來的,「正中之正」、「正中之助」。這個正助之外,其餘諸善,這個諸善是講三福九品,前面我們讀到三福九品屬於散善,這個叫雜行,這也是助修。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符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要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地方所講的確確實實如是。因為「身語意」三業,專作西方世界依正二種莊嚴,這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行法,這叫無間,無間就是相繼。

  『若行後雜行』,後面講的是修雜行,三福、九品等等。

  『即心常間斷』。三福裡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後面又講到「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確實把念佛斷掉了。

  『雖可迴向得生』,因為這都是淨土經上所說的,凡是這一類的都叫作雜行,這個雜行也是屬於助修,正助雙修。總而言之,是以念佛為正,是以三業專注,依正兩種莊嚴為正。除這個之外,經論上教給我們一切修學方法,都是屬於雜行,都是屬於助行。

  像《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裡面所說的都是屬於雜行。那些雜行重要不重要?重要!重要在什麼地方?我們專不起來,真正專的起來,那些都不要了。諸位想想看,你的「身語意」念念不間斷,統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你怎麼會有過失?什麼過失都沒有了,那個戒律就不要了。不是說不要,你的戒律圓滿了,還用得一條一條修嗎?正是因為我們會間斷,會打妄想,專不了!專不了,那個助行就重要了,非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慢慢輔助我們到正行裡面去。助什麼?助我們正修,助我們向正而已。

  三福九品跟《無量壽經》裡許許多多的教誨,不是其他經典裡面所說的。其他經典雜修的話,那就很難往生的。這是說用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雜疏之行也』。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瞭要清楚。

  後面總結,『故名深心』,深心就講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三句,解釋迴向發願心。深心完全屬於自利,就是至誠心自受用,自利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至誠心利益眾生的受用,我們講他受用。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是迴向發願心。

  疏【三者迴向發願心。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這一小節裡面的內容,包含無盡的深廣,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的學習。『過去』是指過去生中,『今生』是指這一生,這是一個解釋。第二種說法,都是說現世;過去是昨天以前的,這是我們過去;今生是今天所造作的,這也是一個說法。這個地方到底是哪個說法?二個意思統統具足。身口意業,我們所造作的,造作的惡業當然不能求往生。西方世界是純善無惡,那怎麼往生得了?我們過去現在所修的世間法的善根,出世間法的善根。世間法的善根,簡單的說,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這是世間法的善根。

  我們學佛的老同修,長時間接受佛法的薰陶,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個因果循環的現象。為什麼說因果循環?因裡頭有果,果裡頭有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總括十法界都離不開因果,善因必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古德常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為什麼?因要變成果,當中要有個緣。所謂時辰未到,他還沒遇到緣;遇到緣,果報就現前了。你造作的善因還沒有得善報,是你的善緣沒到。遇到善緣,這個善的果報就現前了。你造作罪業還沒有得惡報,是你的緣還沒成熟;遇到緣,必定得果報。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且因果通三世,這一生沒報,可能報在來生;來生沒報,一定報在後生。

  菩薩對於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經上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畏是害怕、畏懼。眾生是果報現前時害怕,害怕也沒有用處,怕也不行,還是要受罰。菩薩不怕果,怕因。因此,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他小心謹慎。他曉得「我造作將來一定要受報」,這是宇宙之間的真理!

  你要問十法界怎麼來的?就是因果循環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修善是我們應當要做的,一切惡業是我們決定不應當去做。不應當去做,為什麼還去做?迷惑顛倒!他要不迷惑不顛倒,他怎麼會去造惡業?眾生,特別是在六道,六道裡面很可憐,六道裡覺悟很困難,這個迷惑是一世比一世迷得重,不可能「我這一世迷惑,來生就不迷惑了」,沒這個道理!一世比一世迷得重。造業也是一世比一世造得重,往下墮落也是一世比一世往下墮落。什麼時候才能出頭?難了,太難太難!

  我們想到這一個事實真相,對於諸佛菩薩的教誨之恩,心裡才會動心,這個恩德太大太大了。我們試想想,這一生當中,如果遇不到佛法的開導,我們哪裡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的惡念惡行必然是繼續不斷在增長,後來的苦報就可怕了。遇到佛法,長時間的薰習,逐漸逐漸明白了,逐漸逐漸的接受了,這才肯改過自新,才肯斷惡修善,才肯捨棄自我,去幫助一切眾生;逐漸逐漸明瞭這個事實,知道利害得失,知道什麼叫善惡。一切善法當中,最善是幫助別人覺悟,沒有比這更善,幫助別人覺悟事實的真相。世出世間的善根都不外於此,而出世間的第一善根,就是專修專弘往生的法門,這是出世間第一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前面所講是自己所修世出世間的善根。除了自己修,我們還隨喜天人、聲聞、緣覺、菩薩們的善根,「身口意」業所修的世出世間善根。聖人所修的世間善根,就是在六道裡面教化眾生,種種的善巧方便,這是世間善根。這些聖者們,他們自己勤修無上菩提,這是他們所修出世間的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自己所修的、隨喜別人所修的。

  『皆悉真實信心中』,這個迴向最重要的是心,你是真心、實心,深信不疑!

  迴向給誰?『迴向願生彼國』。我們過去世所修的,今生所修的,隨喜別人所修的,我一切都不求。不求什麼?不求世間的福報,不求來生人天的福報,不求聰明智慧,這個也不要求。只求來生往生西方世界!你求別的叫打閒岔,你心就不專了。智慧德能統統不求,你的心才專,念才一,心專念一必定往生。

  修行到這個境界,這叫真正有功夫,真正有道力了。你要想幫助家裡面過去的家親眷屬,幫助冤親債主,只要你心裡動個念頭就行了。

  我們看倓虛法師的自傳《影塵回憶錄》,裡面有一段故事,這都是真的。倓老法師在沒有出家之前,跟一個朋友合夥開個中藥舖。有一天中午,他跟一個姓劉的都是在這個中藥舖裡面,這個劉先生在櫃台上打瞌睡。這個劉先生是讀《楞嚴經》的,念了好幾年,念的心地很誠。他在打瞌睡的時候境界現前了,看到兩個人到藥舖裡來找他。他是在夢中,他見到這兩個人是兩個冤家債主。他心裡很清楚,這兩人已經死了,這不是鬼來了嗎?這下找我,不是找麻煩來了嗎?很害怕!但是看到這兩個人態度並沒有惡意,走到面前,他就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求你超度的。」他聽這個話心就安了,不是來找麻煩的,來找我替他超度。他就問他,他說:「我要怎樣給你超度?」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可以,我答應。」他看到兩個鬼,腳踩到他的膝蓋踩到他的肩膀就生天了。這是點頭同意就超度了。這兩個鬼走了以後,後面又來了兩個人,一個是他死去的太太,還有一個死去的小孩。這兩個人來了之後,走到面前,也是求超度的,他也是點頭答應,這兩個人也都生天了。那一段經文題目叫「八載寒窗讀楞嚴」。八年的功夫,念得心很專很誠,你的冤家債主、這些親屬鬼魂來找你超度,不必作佛事,不必誦經,只要你點頭就行了!他真有這個道行,他有這個功力。如果沒有這個功夫的,儀式做得再好看也沒用處,對於這些冤家債主是毫無幫助!所以「真實深信心中」,這一句是個關鍵的字眼。

  疏【又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迴向發願願生者』,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這一句話很要緊很重要!「必須」,這個語氣斬釘斷鐵,非常肯定,讓我們沒有一絲毫的猶豫。就是你決定要這麼作法,要真實心中迴向,也就是真心求生淨土,而且有真實的信心,自己決定得生淨土!要有這個樣的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望,沒有一絲毫的懷疑。

  『此心深信,由若金剛』,這是比喻,信心之堅定就像金剛一樣。金剛是用作比喻的,古時候金屬裡面最堅固的是金剛,金剛能壞一切兵器,一切器皿不能夠破壞金剛,所以用它來比喻堅固的信心。

  『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同樣是學佛的人,大家所修學的宗派不相同,所依據的經論方法不相同。如果是一個真修實學的人,他不會容易變,遇到不同法門他也很恭敬,也不會有意見,他對人讚歎,對自己謙虛。怕的是半通不通的人,自己執著自己勝過別人。如果修行小有一點功夫,那更不得了!小有一點功夫,小有一點成就,更是增長貢高我慢。於是乎就產生「異見」、「異學」,不但是與自己所宗的經典、法門不相同,甚至於跟諸佛菩薩所說的原理原則也相違背,所以說「知見不圓」,「解行偏漏」。

  這些人,他用或者是言語、或者是種種方法來阻撓你,希望你捨棄你所修學的方法,去跟他學。這就是來破壞動亂你的信心,破壞你的修學。如果你沒有堅定的信心,在目前這個社會,我們常常會遇到。即使我們在講席當中,都在所不免。

  我有一年在台灣大專佛學講座,我開了一門課,好像是《感應篇》。《感應篇》大家曉得,不是佛教的經典,我跟大專學生開了這門課。有一次,我下課的時候,在休息室裡面喝茶,來了一位法師,這位法師一本正經把我呵斥一頓。

  他說:「你講經也不錯,是個講經法師,你為什麼不講佛經?你就講外道的東西?」把我教訓一頓。

  我說:「我沒有講外道!」

  他說:「《感應篇》不是外道是什麼?」

  我明白了,原來是指責我這一點。我說:「它雖然不是佛經,它是佛的法印印定,等於佛經。」

  他說:「什麼法印?」

  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算不算法印?」他聽了之後,臉就紅了掉頭就走了。

  佛法是非常開明的,不一定樣樣都是佛所說的,任何一個人所講的,只要符合他的標準,《感應篇》裡面是不是教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的。那就對了,那就佛的大印蓋上了,蓋上就算是佛經了。這就是屬於「異見異學」。

  實在講,弘揚佛法講《感應篇》,不是我開頭,是印光大師開端的,我們不過是跟在後頭學榜樣而已,他老人家開端的。過去他在定海普陀山的時候,定海縣的知縣請他到定海弘法。他自己沒去,他派個人去。派個人去講什麼?講《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教的。可見得老和尚有慧眼,要救度眾生,最初級的佛學,就是教他「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這些雖然不是佛學,也是佛學的基礎。好像蓋房子,雖然不是房子,這是地基。基礎不穩固,你怎麼能蓋房子?所以我們想到大師苦口婆心的教誡,真正有智慧有方便,不是淺學之士所能夠明瞭的。

  『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他有真實的智慧,「決定一心,投正直進」,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勇猛精進!

  『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決定不可以聽到別人說幾句話,自己就退心了,自己就懷疑了。

  『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迴」是回頭,「顧」是懷疑不定、猶豫不決,聽到別人怎麼個說法,自己懷疑了。「落道」,就是退轉。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而且這個利益的損失,那就太大太大了,把這一生往生的機緣失掉了,你說這多可惜!往生西方世界這一個機緣,我們在大經裡讀過,許許多多菩薩念念所希求的,還求不到!我們今天當面錯過,你說怪誰?決定不能怪那些「異見異學別解」的行人,不能怪他!怪自己信心不定,不能怪別人。所以自己要明瞭,要知道事實真相,自己要作得了主宰,決定不受任何人的影響。無論是自己修行,無論是教化眾生,我們將這法門、將這個經論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不可以受外境的影響。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