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第二十一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2-0021

  請掀開經本,一百三十七面倒數第二行。時間過得很快,明天我們就圓滿了,所以今天起要趕進度。實在說我們這是長期講經道場,尤其是專講淨宗,有許多地方讀讀都可以明瞭。如果在其他的地方需要細說,我們這個地方可以參考《無量壽經》、參考《彌陀經疏鈔》,意思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

  這一行要跟諸位特別介紹的就是「無生法忍」,實在講無生法忍最重要就是那個「忍」字。佛說法有無量的善巧方便,在《仁王經》上,他把菩薩位次分成五大類,這個五大類統統用忍來代表。由此可知,忍實在是非常重要。我們在《金剛經》上所看到的,菩薩修學的綱領有六條,六度,《金剛經》裡面特別強調的是六度當中的布施跟忍辱。你看其他的四條說得很少,布施說得多,忍辱說得多。由此可知,這六大綱領裡面最重要的還是布施跟忍。布施就是放下,如果放不下,就不能忍,不能忍就放不下,這是一定的道理,真是互為因果。

  五忍,在《仁王經》裡面,第一個是伏忍,第二個是信忍,第三個是順忍,第四是無生忍,第五是寂滅忍。在《仁王經》上,把五忍配在十地菩薩,伏忍是三賢位,信忍是初、二、三地,四、五、六地是順忍,七、八、九地是無生忍,十地、等覺是寂滅忍。「信」這個字標準就很高了,確實在真正講到菩薩,應該是有這樣的標準,沒有入初地,還都不能認真講信佛。但是《仁王經》上所講的,是別教,不是講的圓教,別教的初地就是圓教的初住。所以此地第一行,「疏云,無生法忍,是初住初地」,初住菩薩這是講圓教,初地是別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能夠稱得上是無生法忍。但是要是嚴格的來講還不行,《仁王經》上講的比較嚴格,嚴格的講,七地菩薩證的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是上品無生忍,這是講正式證得的。由此可知,初住、初地所證得的無生忍是相似的無生忍,為什麼?他是信忍、順忍,相似。伏忍都還談不上,伏是什麼?伏煩惱。在淨宗裡面講,伏煩惱這個階段就是功夫成片,信忍才是事一心不亂,到無生忍是理一心不亂。信、順都是事一心,事一心裡頭有淺深程度不同。理一心是無生忍、寂滅忍,都是屬於理一心,寂滅忍,理一心功夫深,無生忍,理一心功夫比較淺。特別重視忍這個字。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法不能夠忍耐就不能成就,可見得六度裡頭忍辱波羅密是成敗的關鍵。忍才能有精進,精進才能得定,要以淨土宗來講,定就是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得定之後才開智慧,所以忍辱確實是關鍵。譬如我們今天講修學,修學在古時候,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修學都是一門深入。一門就要忍,其他的法門我暫時都要放下,一切經論我不能看,也不能聽,我只好乖乖的學一門,這就是要忍。一門深入,一門就是精,多門就不精;多門那種進步叫雜進,不叫精進。雜進,得定就難,換句話說,得清淨心就難。精進,得清淨心就容易。因此,古來祖師大德門庭施設不同,常常稱讚自己這個法門,貶低別的法門,那是一種權巧的手段,絕對不是輕視其他法門,有這個分別執著,不是;他是用這個方法強調,加強初學人的信心。參禪的,從禪一門深入,不能再去學教、再去念佛,為什麼?那就變成雜。念佛的人也不能學教,也不能去參禪。總而言之,法門一定是一門才能深入。

  門門都好,為什麼?門門都可以明心見性,都能達到目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的。這麼許多法門裡面,我們只能選擇一門,這個重要,如果同時選定多門,很難成就。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教導他的學生,每個學生也都是學一門。佛講經他們都來聽,那都叫旁聽,來當影響眾,拿現在話來說就是護持道場,使道場聽眾人數增加,初學的人能夠加強信心。如果佛講經,只有三個、五個聽,人家看到這個場面都不相信,信心失掉了。所以這些菩薩、羅漢們幫助佛莊嚴道場,加強初學的人信心,目的在此地。他們坐在那裡,聽與不聽不一定的。有時候佛講經,他在那裡念佛,根本一句也沒聽見。這是莊嚴道場,這是我們要曉得的。諸位明白這個道理就好了。

  至於什麼叫做無生法忍?我在此地略略的說一說。「法」是一切法,無生法忍是一個法,法是指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你幾時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你承認、你同意、認可,覺得佛講這個話決定沒有問題,是事實,你就證得無生法忍。我們現在看一切法有生有滅,看到動物有生老病死,看到植物有生住異滅,看到礦物有成住壞空,一切法是無常的,這是我們的看法,我們覺得這是事實。佛今天跟我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聽不懂,我們聽了懷疑,為什麼?跟我們的觀察完全相反。佛的境界跟我們不一樣。為什麼我們的看法跟他看法不一樣?我們是用生滅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就變成生滅的了。佛用的是不生不滅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不生不滅。從這個地方也證實,一切法是唯心所變,一切法唯心所轉,是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證明這個理論。所以佛教我們見到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不生不滅的。

  怎樣才能夠見到諸法實相?那要甚深的禪定。甚深禪定就是心定。淨到極處,這個心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真實的境界。所以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七地以上菩薩,見到一切萬法不生不滅。這不是我們凡夫境界,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用真心,我們用的都是妄心,妄心就是生滅心,就是心裡面有念頭。什麼時候心裡頭沒有念頭了,妄念都沒有了,這恢復到自己的真性。這也是說明,佛法修行不管是哪一宗,無論是顯教密教、禪宗教下,修學最後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如果不是這個目標,那就不是佛法。佛法無論多少法門、多少宗派,只是方法、途徑、手段不相同,他的方向、目標一定是一致的,成佛。成佛是什麼?明心見性就是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決定是一致的。在淨土宗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見性成佛。只是各宗使用的名詞術語不相同,其實是一樁事情。所以學佛簡單的講就是修清淨心,就是修一心不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處事待人,在這裡頭修清淨心,修一心,這就對了。

  初心的人,就是初學的人,因為習氣重、煩惱深,在一個複雜的社會裡面修行沒有辦法,功夫不能得力,所以要選擇環境。想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教誡弟子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沒有吵鬧的地方。「阿」翻作無,「蘭若」是喧嘩熱鬧,不是一個喧嘩熱鬧的地方,拿我們中國意思說就是寂靜處,非常安靜的一個環境。阿蘭若的標準,佛教裡頭有個很簡單的例子,他說牛叫的聲音聽不見。因為從前修行人都是鄉下居多,鄉下耕種都是用牛,牛叫的聲音很大。農夫家養的牛,牛叫的聲音聽不見,這就很安靜。要是現在就是車的聲音不見,這個就比較安靜,鬧區一定要避免。這個定義也應該隨著時代標準不相同,從前牛叫的聲音很大,現在火車、飛機的噪音比從前是要大得太多了。這些噪音我們統統聽不見,這個地方叫做阿蘭若。這是便利於初學。

  可是真正心地清淨了,不能老住在這個地方,老住在這個地方心地未必是真清淨。清淨一個程度之後還得到鬧區去,到鬧區看看心還清不清淨。鬧區裡面,這個心立刻就受影響,就要退回來,那個地方不能住。如果在鬧區裡頭不影響,心還是清淨的,就可以住下去,動靜一如,染淨不二,那是真正成就。所以,小乘人不敢接觸城市,大乘菩薩修定是在市廛裡面修。你看《華嚴經》,鬻香長者修禪定的,在哪裡修?經上講在市廛。市廛是什麼意思?就是商業區,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那裡修禪定。他在那裡修禪,是不是在那裡盤腿面壁?不是的。他在那裡去逛街,這也看看,那也看看,那叫修禪定。我們看到完全看不出來,他在那裡修禪定,他在鬧區裡面轉來轉去,他是定慧雙修。他都看,像現在新的產品他都知道,都知道是慧,他樣樣都曉得;看了之後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定,他在那裡修定。不像我們凡夫看到,這個好,趕緊買回去,動了心,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他是常常去逛街,常常逛熱鬧的場所,他樣樣都曉得,慧成就,看了之後如如不動,定成就,人家定慧是在這裡修的。這是小乘人決定不敢的,那就是說功夫到了家,修行的方法跟我們普通修行方法不一樣。

  大小乘的差別,簡單跟諸位介紹到這裡就可以了。我們看底下一段。這正式教她修學的方法,就是十六妙觀。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韋提希夫人我們從跡象上去看,她跟我們一樣是凡夫,也是迷惑顛倒,也是感情很重、煩惱重重,跟我們是一樣的。所以『心想羸劣,未得天眼』,妙觀就不能成就。但是佛有力量,加持她、幫助她,『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要想見淨土,一定要佛力加持,這是指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凡夫修行,說實在的話,即使有小小的定功,也見不到西方淨土。像我們前面講的,遠公大師一生三次見到佛的淨土,那是諸佛如來的勝異方便加持他,使他見到了。遠公能見我們也能見,佛加持他,佛也會加持我們。可是我們不要有一個心念念求見,為什麼?念念求見,心就不清淨,功夫不得力。不求見,到時候偶爾佛加持令你見到,這是給你做證明,加強你的信心,你走的路沒錯。見不到也不要緊,不要常常懷疑,我這個沒見到,恐怕功夫退步了。這就打妄想,這就錯誤了。要曉得這個法門特別重視的是修清淨心,因此即使見到,也要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如不見,對你的清淨心毫無妨礙,這就對了。所以修淨土的人,不但修淨土,修大乘佛法的人,決定不能貪愛神通。

  昨天下午有個居士來看我,他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夫妻兩個都是從事於教育的工作,他說他的太太最近出了問題,不曉得在親近哪個道場,現在著了魔障,來找我。我就勸他,我說你最好叫她不要再去接近這些人。他說講了她不聽,喜歡神通。凡是著魔的人都是喜歡神通。你如果對於神通,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看得很淡薄,不去理它,妖魔鬼怪找不到你,沒辦法接近你。你貪、喜歡神通,好奇,妖魔鬼怪就抓住你這個弱點來戲弄你。我們在國內、國外看到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看到都非常優秀的年輕人,學了沒有一年半年,最後入精神病院,精神分裂,一生的前途都毀掉了。實在講,那不是佛教,邪教!妖魔鬼怪在作祟。他是不是真的看到放光?真的看到,那不是假的,說放光離地三尺,這真的,一點都不假。妖魔鬼怪現這些神通讓你看到,你愈看到愈覺得他了不起。我們跟他說他是假的,你不如人家,要不然你放個光給我看看?正法他不相信,他要相信那妖魔鬼怪,愈迷愈深。這個帶來不是他自己的痛苦,帶來一家人的痛苦,很可憐,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黃念祖老居士一再勸勉我們,學佛,道場重質不重形式,修行貴在清淨心,絕對不在神通感應,連感應都不要求。真正修行人就是修清淨心,我煩惱一天比一天少,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快樂,法喜充滿,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智慧增長是從哪裡看見?處事待人接物不像從前那麼糊塗,一天一天好像是有點智慧了,這都是進步的現象,這是好現象。說每天見到好多鬼,見到好多神,那危險,那不是好現象,那快要進精神病院。有的時候見到,見到怎麼辦?見到不要去理會他,不要去想他,多念佛、多讀經,以後見的機會就少了。從前簡豐文居士常常見到,一個月都見好多次,他來給我講。他不是說假話,他從前喜歡打坐,打坐當中見到許多奇怪的境界,他見過十殿閻王。以後我教他,我說你以後見到這個東西不要去理會,不要在意,多念佛。以後慢慢就少了,現在這一、兩年見不到了,沒有了,恢復正常。

  這決定不是正常,不是好事。不要說見到妖魔鬼怪不是好事情,見到諸佛菩薩也不是好事情。你去看看《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妖魔鬼怪變現佛菩薩的境界,簡直叫你沒有辦法辨別他是真假。《楞嚴》上佛教我們一個原則,「不作聖解」,這是好境界,根本不要理會他,這是好境界。如果你認為是真的,那你就上當了,「即受群邪」,你就被這些妖魔鬼怪玩弄,上他的當。《楞嚴》那個境界真的我們沒有辦法辨別是真假,像現在這些東西我們一看就曉得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

  這是講一個修行人,在菩提路上必然會遇到這些境界,遇到這些境界的時候決定不要理會。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們,你們供養佛像供一尊,我天天就看這一尊佛像,這點大家要知道。一切妖魔鬼怪他會騙人,他騙人,你願意上當、你願意聽騙,這個實在講也並不犯什麼大法。他變現的這些佛菩薩形相,他不敢變本尊,這就是說他不犯法。他雖然可以做冒牌的,他冒牌是相似,他不逼真,這就不犯法。譬如商標,我這個商標設計跟你樣子差不多,但是有一點不同,我沒有冒牌你,為什麼?我設計的那一點跟你的不一樣,這不能算冒牌,法律上不能治罪;完全一樣那就是冒牌,仿冒,這個要治罪的。所以妖魔鬼怪不敢現本尊。

  我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的本尊,妖魔鬼怪不敢變阿彌陀佛。他變其他的佛菩薩來誘惑你,絕對不敢變阿彌陀佛。我供養觀世音菩薩,天天禮拜觀音菩薩,稱念觀音菩薩,他不敢變觀音菩薩。變這個,護法神是決定不許可的。變一個相似的,不是真的,護法神也不管他,為什麼?他畢竟沒有真正犯法。護法神就跟警察一樣,他不干涉他,不抓他。我們供一尊阿彌陀佛,一生就供一尊,這個形像我們看得太清楚了。他要變一個阿彌陀佛,跟這個樣子不一樣的,我們就不要理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決定是我們供養這個樣子,這使我們自己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天天看這個像,到最後果然佛現前,他來帶我們走,這哪有錯?絕對不會錯的。這就是供養菩薩形像供一尊的好處。現在供一尊是很容易,我們出門,我們把自己佛像照成一個照片,可以隨身帶著,走到哪裡我們都可以供養。不必帶雕塑的像,尤其供很大的,攜帶不方便,我們把他照成照片就很方便。像我們這裡的佛像,我們都印出來,觀音菩薩相也印出來,捲成一卷放在行李上,走到哪裡都可以帶走。每天所看到的佛像是同樣的佛像,這個好。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一百四十面最後一行。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這是韋提希夫人慈悲,她是因為釋迦牟尼佛以神力把諸佛國土展現在她的面前,她見到西方世界。她是凡夫,沒有天眼,是佛力加持讓她見到,讓她選擇。所以她就想,佛將來滅度之後,到末法時期,五濁惡世,這個時候的眾生他怎麼能夠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濁惡』,註解裡面引用的《無量壽經》上面所講的五惡五痛五燒。這些經文我們念得很熟,所以這一段內容都像《大經》所說的。這裡看到夫人的慈悲,自己得度之後,就想到一切眾生如何得度,跟頻婆娑羅王的見解就不一樣,你看一個大乘,一個小乘。小乘自己得度就可以了,沒有想到別人;大乘菩薩心,自己還沒有得度,馬上就想到別人。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教給她修行方法,她就想到別人,別人怎麼能有這種機緣也能得度。這是大小乘心量不相同,思想不一樣。

  我們看下面經文,在一百四十五面。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這個經文裡面含義非常之深遠。『汝』是指韋提希夫人,『眾生』包括我們都在內,只要後世有緣讀到這部經典的人,就包括在其中。由此可知,佛這番開示,對韋提希夫人,也對我們每位同修。韋提希是當機者,我們展開這部經典、讀誦這部經典、接觸到這部經典,也是本經的當機者。所以佛的教學是一體等同,教我們『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這句話是勸修。「專心繫念」,妄想才能夠捨掉。一般人為什麼不能伏妄想?就是他念頭不專。念要專一,其他的妄念自然就不生。凡夫不可能沒有念頭,佛的方法很巧妙,就是用你這個念頭去止妄念,用這個方法。叫你念頭想一樁事情,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想一樁事情,想西方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就行了。以念止念,教給我們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修學就方便多了。

  下面則是佛教給我們的想法,一百四十六面。

  【云何作想。】

  怎麼個想法?

  【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

  這是舉一個例子說,怎麼個想法。一切眾生如果不是『生盲』,「生盲」就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那叫生盲。如果不是這種情形的話,他一定見過太陽下山,落日這個景觀他應該見過。實在佛講這個是在從前,從前見到太陽出山、落山的,特別是住在鄉村,我們常常見到。現在住在都市,住在大樓,可能有一生沒有見過日出日沒的,他修這個觀想就很困難,沒有這個經驗。現在住在都市人,到阿里山去玩的時候,看看太陽出山,看看日出。看日出的有,看日沒的好像還沒有聽說過。所以佛先教我們觀想的方向,想西方,太陽落的地方是西方,想落日的情形。

  底下一段經文在一百四十七面最後一行。

  【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

  『諦觀』是仔細去觀察、去看,看太陽下山的地方。

  【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太陽將要落山的時候,只看到一個紅的太陽,像個鼓一樣,像『懸鼓』,像鼓掛在空中一樣。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觀成功是這樣的一個境界,眼睛閉下來,太陽在面前;眼睛睜開,太陽還在面前,這叫觀想成功。如果眼睛睜著,太陽在面前,眼睛閉了就沒有,這沒有觀成功;或者閉著眼睛,這個形像在面前,張開眼睛又沒有了,這都不能算觀成功。就是這一觀就很不容易。觀成之後,不管在什麼地方,眼睛張開,太陽確實在面前,眼睛閉著,太陽還在面前,這是第一觀觀成。十六觀裡面,這一觀是最初的,最容易觀的。你們試試看,你有沒有本事觀成功?能觀成功就能往生。這個十六觀只要有一觀成功,都能往生,不必十六觀每一觀成功,只要有一觀就行了。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做到,如果不是專心到了極處,這個境界就不能現前。

  【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這是十六觀裡面的第一觀。後面註解註了很多,註解裡面無非說明這個原理。天台大師以一心三觀的道理來說明這個事實,如果不是到一心三觀,這個境界就不能現前,所以觀成非常不容易。觀成之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要把這個妄相拿掉,為什麼?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個太陽?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四種念佛,持名第一殊勝。我從前就這個問題曾經向李老師提過,李老師告訴我,觀很難成就!觀成,你想那個印象多深刻。好像我們想念一個人一樣,時時刻刻想念他,這個人就在面前,這是多麼深刻的想念。阿賴耶識是多強的一個力量才會把這個現象現成!但是這統統是妄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之後還要把這個相拿掉。觀成難,以後拿掉也難,去掉也難,為什麼?印象太深了。所以他說不如名號,名號把它去掉容易,曉得名號是假名。所以,執持名號往生西方世界容易,生到西方世界之後,把名號去掉也容易。比觀成以後再捨掉這個觀,這裡頭難易我們自己想想就知道了。

  這是他勸我們,知道觀想念佛的理論、方法,不必去用它,還是取持名念佛,取這個好。持名與實相相應,這個方法與實相不相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難,還不相應。持名念佛容易,與實相相應,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什麼特別強調、提倡念佛法門,道理就在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