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第十六集)  1990/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2-0016

  我們這個講堂是長年講經的道場,所以有許多地方可以省略的。像這個經開三分,序、正、流通,每一部經都一樣的,這個也可以不必說了。我們看經文,八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如是。】

  八十七面倒數第二行:

  【我聞。】

  經的一開端,『如是我聞』,這個地方註解裡面有幾句話很好,我們看註解。「如是者,諸法實相,古今不異,名如,如理而說,為是,決定可信,故云如是。」一部經的序分,可以分成兩部分,前面一部分叫證信序,後面一部分是發起序。證信序可以說是每一部經都相同,發起序則不然,發起序是每一部經有它特別的因緣,特別的因緣那是說明這部經的發起,是部部經都不相同。「如是」這兩個字涵義非常深廣,這個地方只用兩句話,解釋得非常精當,這個很難得。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永遠不會變,這個叫「如」。佛講一切經就是把一切法的真相為我們說明,所以佛說什麼?佛就是說的「如」,深說、廣說,無有一法不如,長說、短說,總不出這個範圍之外。所以,佛講經是如理而說,這就叫「是」。

  實相如理而說這是我們決定能夠信得過的,所以這兩個字在證信裡面把它擺在第一,叫「信成就」。佛法如果我們不相信就無法接受,不僅僅是淨土宗強調的三個條件,信、願、行,所有一切大小乘經論,你不信決定得不到受用。所以,一分誠信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誠信就得十分的利益。要曉得佛菩薩講的是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實相,幾個人知道?我們今天展開經典,還要批判它、批評它,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怎麼辦?這沒法子!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都不是諸法的真相,來批評諸法真相,這沒法子,這是佛經上講的「一闡提」。一闡提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沒有善根,不能接受聖人的教誨,沒善根。所以這是信成就。

  八十七面第四行有幾句話也很好,我們從第二句看起。「唯圓初心,即了諸法一一中實,當處皆如,稱此而談,無非曰是。」大乘佛法裡面,最難得的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從哪裡來的?當然要講到根本,是過去生中總是多生多劫修學這個法門,這一生遇到圓頓的經論,一接觸就心開意解,自然就生歡喜心。這是過去世的善根深厚,這是基本的因素,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其次,就是遇到圓頓的緣分,遇到圓頓的教學,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薰習,圓頓根機現前,於是乎能夠接受這個法門,這樣的情形也不少,也相當之多。我們在中國歷史上許多祖師大德,實在講,在經教裡面經過多少年之後豁然開悟,入到這個法門,就是根性成熟了。要不是這個原因,那就相當之難。

  哪個人不希望自己是圓頓根性?能有這一念,有這個意念,都是過去世有善根。現在我們圓不過來,也頓不起來,那方法就要對圓頓的經典多下功夫,在助緣上加強。有個若干年後,也就變成真的,見解、思想就圓融了,不會再執著,不會再去鑽牛角尖,這思想就開了。心開意解,圓融貫通,這要靠大乘圓頓經教的薰習,這些經教在中國最普遍的就是《華嚴》、《法華》、《楞嚴》、《圓覺》,像我們淨宗《無量壽經》都是屬於圓頓大法。這是圓教初心可貴,他一接觸他就明瞭,就不懷疑,就能夠接受,逐漸體會到,一切諸法沒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這種思想、見解非常可貴。雖然距離佛還很遠,但是與佛相應,與佛接近。怕的是你不肯學,愈學愈接近,而且接近的速度是加速度的往前進,所以是非常之可貴。最難的就是他的疑慮重重,聽到這個說法,「我不以為然,這個人是這個說法,那個是那個說法」,這就困難了,他的障礙太多。簡單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下面這一句「我聞」,我聞是「聞成就」,不但是聞成就而且是表師承。佛法跟中國古時候的教學都重視師承,不但是儒家、道家,就是社會上做工藝的,做個泥水匠、做個木匠在從前都有師承,你是跟什麼人學的。都是做學徒出身,都有老師,真正接受老師的指導。此地也表這個意思,註解裡面,「親承有在」這句就是講的師承。經上這個「我」是阿難尊者自稱。佛當年只有說經,佛說,佛沒有著作,佛沒有寫一部經留給後世,佛沒有,是佛說的。誰去把它編輯、記錄成文字流傳於後世?是阿難尊者的事情。所以「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聞是親聞佛說,不是輾轉聞,不是聽說的,是自己親自聽佛所講的。這個話都是為我們作證,決定可信。

  第三句就是:

  【一時。】

  經文開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這是屬於六種成就之一,為我們證信。『一時』這兩個字在八十九面,這是說經之時。阿難尊者,我們曉得經典上記載他是多聞第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他全部聽到,一部都沒有漏掉。可是經上跟我們說,阿難尊者是佛堂兄弟裡面最小的,他們堂兄弟一共是八個人,堂兄弟排行,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最小。阿難是佛成道那一天出生的,二十歲之後才跟佛出家,做佛的侍者。佛講經已經講了二十年了,前面二十年所講的經他沒有聽到,怎麼能說四十九年所說的經他統統聽到了?他出家,跟釋迦牟尼佛提了一個條件:你從前二十年所講的經,你要講一遍給我聽,我才跟你出家,你不講給我聽,我不跟你出家。佛就答應了,從前所講的經都給他說一遍。同時佛沒有說的,還有他的學長,同學當中有學長聽到的,也給他說。所以說佛一生講經,阿難聽得最圓滿,阿難的記憶力最好,幾乎像現在的錄音機一樣,聽一遍之後永遠不會忘記。這是博聞強記,是佛弟子當中非常稀有的。

  因此佛滅度之後,同學們就著急了,佛一生講這麼多經典,如果不流傳後世就太可惜了。於是就請阿難升座,把佛所講的經重複講一遍。一面講,底下的同學就記載、就記錄,整理成書。第一次集結的時候,是五百阿羅漢,這五百個人都是親聽佛說經的。現在阿難升座重複講,複講,五百阿羅漢個個點頭,「阿難講得不錯,佛是這麼說的」,才可以記錄下來;要有一個人不同意,這一句就不能記錄。不像現在,多數通過就可以了。集結佛經的時候,一個人覺得有問題,這一句就不能夠記錄下來。為了是取信於後人,使後來的人對於經典的可靠性,換句話講,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參與集結的人,一個人反對都不可以。這是說明佛經集結的嚴肅、嚴格。

  佛在什麼地方講?什麼時候講?阿難當然也很清楚。為什麼不記錄下來佛是在某年某月某日,處所是講得很清楚,記載很清楚,唯獨時間含糊籠統,說一時?我在最初讀佛經的時候,對這一句很不服氣,為什麼不把它記載清楚?雖然看到古人註解裡面也有很多解釋這兩個字,說當年佛在世的時候,印度沒有統一。沒有統一,它是個部落民族,就像我們中國周朝,周朝的時候沒有統一。周朝時候有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多個國家。我們讀《論語》、讀《孟子》,大國方圓一百里,方圓一百里就是大國,小國二、三十里,小鄉村,它裡頭有個酋長,他就是國王,那就是一國。因此言語不統一、文字不統一、度量衡也不統一、曆法也不統一。中國到夏商周,說老實話是曆法統一了,雖然諸侯地位都平等,諸侯當中推舉一個德高望重做為領袖,我們大家用他的曆法,所以這個叫「頒正朔」。在從前什麼是歸附於我?你用我的曆法,就是我的屬國。在印度沒有這樣,印度的曆法很亂,因此記載年月日時的確是不方便,每一個小國家都有它不同的曆法,這是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實在講這是就事上說的,依舊很難服人。

  最後我們看到,要從理上講這就正確的。理上說,就是在這一段註解末後這幾句話,在八十九面倒數第二行,我們從當中看起。「但是眾生機熟,佛應說經,機應合一之時,亦是諦智合一時也,故云一時。」這個說法我們看到就沒有問題了,這個說法非常正確。眾生機緣成熟,佛這個時候說就恰到好處,機緣成熟,他能接受,聽了會開悟、會證果。緣不成熟,你給他說了沒有用處,縱然他相信、理解,他不肯修行,他覺得這個對他還不需要,緣不成熟。所以這是師資道合、感應道交的這個時候,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個說法是很圓滿的。同時時間觀念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個抽象的概念,絕對不是個實體。我們地球上時間觀念的產生,是因為地球自轉一周,一面向著太陽,一面背著太陽,這樣一個白天一個晚上,從這個觀念上產生時間的觀念。如果我們是離開地球,這個現象沒有了,時間觀念也沒有了。所以現在人到了太空,太空當中就沒有時間觀念。

  同時每一個星球,如果像這種觀念產生時間觀念,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像月亮,月亮自轉一周跟它繞地球公轉一周時間是相同的,所以月亮裡面一天,實際上就是一個月,一個白天一個晚上,那個長短就是一個月。每個星球自轉的速度都不相同,即使在地球上,我們時間觀念說一個白天一個晚上叫一畫夜,這個時間也不相同,為什麼?你到南北極,半年出太陽,半年是天黑,那麼南北極的一畫夜就是一年。這是在我們地球上,沒有離開地球,時間觀念就不相同,就不一樣。如果認定白天晚上,這個差距就太大了。現在由於交通發達,不像從前,交通發達,我們很短的時間就可以繞地球一周。現在大家曉得每個地方時間不一樣,就有時差的觀念了。在從前時差沒有人懂,怎樣會有時差?現在知道有時差,確實是存在。這些都不是事實,都是抽象觀念上產生的,有這個事,但是不是事實,不是真實的。

  所以,「一時」如果真講,我們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一心。一是真的,一心是能感,一真是能應,感應道交。因此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菩薩品」的時候,他老人家就入定了。在定中他到靈鷲山去了,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回來,出了定之後告訴人,靈山一會現在還沒散,還沒散場。這樁事情被現代科學家證實了,如果時光能夠倒流,過去的統統存在。因此,真正得定的人可以到過去世,也可以進入未來世。過去未來他都知道,他怎麼知道?確實這不是假的。我們之所以看不到過去,更看不到未來,就像看電影,我們看銀幕,銀幕一幕一幕過去,很近的還有點印象,遠了印象就模糊了,未來的完全不知道。有定功的人他不是看銀幕,他是看底片,底片一看,前後統統都看到了,全部都看到。就彷彿是這麼一種情形一樣。

  所以,經上用「一時」,是活活潑潑。我們功夫到相當程度,諸佛菩薩無論是什麼樣的法會,我們都有機緣參加。如果一定說某年某月某日,過去了我們怎麼能參加?像智者大師參加靈鷲山法華一會,智者大師去釋迦牟尼佛差不多將近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前那個法會你怎麼能參加?定功上可以參加。正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甚深禪定裡面,可以參與釋迦牟尼佛的華嚴法會。所以得了定,時空界限就打破了。我們今天講四度空間,四度空間是加上時間,這是可以解釋佛法的,佛法到底是多少度空間?無限度。這是我們看起來不可思議。

  底下一個字是:

  【佛。】

  『佛』是說法之人,所以這個題上講「明化主」,在九十面。「明」是說明教化的主人,就是老師。此地,佛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前面跟諸位說明,佛的德號就是教學的目標、教學的宗旨。諸佛菩薩統統沒有名號,名號是因眾生根機建立的,不是自己想起什麼名字,是因為眾生的根機。從這個地方我們肯定、認識佛教絕對不是宗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本師是根本的老師,就是創教的老師,創辦這個教育的老師。正如同我們中國從前念書人,尊稱孔老夫子為大成至聖先師,稱先師都是稱孔老夫子。接受佛陀教育的,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個要搞清楚。所有的菩薩是我們的學長,菩薩都是佛的學生,早期的學生。我們是後期的學生,我們跟菩薩是前後同學,同一個老師,這些關係要搞清楚。

  我們今天看到出家人稱和尚,實在講太恭敬了,恭敬過了頭,稱錯了。和尚不能隨便稱,普通稱法師可以,和尚是什麼?直接教導我的這個老師,稱和尚。和尚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像現在大學裡面稱指導教授,他跟我關係非常密切,他負責真正教導我的,我才稱他作和尚。像一個學校,學校老師很多,幾百個老師,真正上我課的只有幾個老師。但是那是我們學校老師,我們都要尊重他,直接授課的老師,這不一樣。所以,在佛門裡面稱呼有和尚、有阿闍黎,和尚是直接教導我的,是教導我的,是負責任教導我的。一個寺院在從前就是一個學校,佛教的學校,和尚就等於現在我們講的校長,他要負整個教育責任。阿闍黎好比是教員,教員是執行教學任務的。整個教學的規劃、教學的設計、教學的方針是校長訂的,誰教你?校長教的,那些人是幫助校長來執行他的教育計畫而已。所以和尚只有一個,沒有那麼多。我們現在看到剃了頭都叫和尚,這還得了!這是佛學普通的常識,我們要知道。從這個稱呼上來看,在宗教裡頭沒有這個稱呼,沒有這些關係,它的確是教育、是教學。我們把它認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佛在此地是「主成就」。這個法會裡面,講經說法教學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主講人。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這是處所,經上常常用一個『在』字,它不用「住」,住、在有差別。「在」此地註解的是「暫時曰在,久停曰住」。佛經上都說佛在某個地方,沒有說佛住某個地方。如果說佛一住,那就不能叫出家,為什麼?住一定有家,你家住在哪裡?他出家,沒有家了,沒有家沒地方住。沒地方住,你現在在哪裡?在跟住就有差別,就不一樣。一出家,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們的家,這個家就太大了。所以這時候就不能說住,你在什麼地方。從前皇帝,皇帝他是以一個國就是他的家,國家,國就是他的家。皇帝在什麼地方沒有說住的,叫「行在」,他現在行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他沒有離開家。譬如說你在家裡,你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你住在哪裡?不能說住,你在哪裡?我在房間、我在客廳、我在廚房,用在;不能說我住客廳、我住廚房,不能這麼說法。皇帝以國為家,就不能說你住哪個地方,說在哪個地方。佛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家,當然更不能說住哪裡。這是文字上的涵義,我們要知道。要曉得這是佛在靈鷲山講的,這些地方我們也不要多說,他的註解也註得很清楚。

  註解後面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這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在九十二面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凡聖各各有能住之法」,這個講到在跟住,凡夫聖人,這個住是你心裡安住在哪裡?你心住在什麼地方?「且如比丘修戒定慧,乃以天梵聖住,住於房舍,若破戒,則以地獄畜生住於房舍。」這個房舍是個比喻話,不是真的。此地我們要留意的,就是要檢點、要反省,我們自己的心到底住在哪裡?說住在哪裡,就是你心裡頭常常記念著、牽掛著的那個,那就是你心住在那個地方。如果你的心念念都是戒定慧,好!你是住在佛法上。勤修戒定慧,斷滅貪瞋痴,這個好!假如你的心念念都是在貪瞋痴,那你就是住在貪瞋痴上。住在戒定慧,果報是人天;如果心裡面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貪瞋痴,果報在三途,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你心想什麼它就變什麼,你想的力量愈強,轉變也就愈快。「如能修一心三觀,則所住處即空假中,豈非楞嚴為能住法。」這是講大乘菩薩住,住在三止三觀上;人天、小乘住戒定慧。「初心尚爾,如何果佛,唯論身住,推之,若我儕能精持佛號專修淨業,當處無非極樂淨土矣。」末後這句話重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憶佛念佛,那我們住在哪裡?我們住極樂世界。人雖然沒到極樂世界,心已經住極樂世界,心住極樂世界,哪有不生極樂世界的道理?這個很重要。所以,於這個世出世間法千萬不要掛念。

  我自己最近這十年來,實在講常常往外面跑,對我自己修學有很大的利益,利益在什麼地方?沒有住處。這裡住兩個月,趕緊收拾行李又要走了,最長兩個月,回台灣住最長兩個月,兩個月就要走了,沒有住處。在美國,我們經常去講經的地方有十幾個,遍及全美東南西北。美國我們淨宗學會就有十一個,每一個會我都要去給他們講淨土法門。現在地方太多了,如果說每個地方每一年都要去一次,平均一個地方住十天,我一年的三百六十天就沒有了。所以現在有很多地方三年才輪到一次,去住一個月,每個地方住一個月,三年輪到一次。這十幾年,對於住的觀念沒有了、家的觀念沒有了,哪兒是家?沒有,過兩天又走了,都在旅行。所以到娑婆世界來旅行,老家在哪裡?老家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還不是老家,為什麼?到了極樂世界又到十方世界去旅行了,永遠沒住,永遠沒有一個住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確實盡虛空遍法界不斷的去旅行,把住的觀念打掉了。這個東西是煩惱,執著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是我的家,對它產生感情,產生貪戀,對於你解脫都是很大的妨礙。每天在外面旅行確實有很大的好處。最重要的是心地的安住,二六時中不離開名號,時時刻刻想念著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個好。

  再看下面一句,「眾成就」,在九十五面。

  【與大比丘眾。】

  靈鷲山我也不解釋了,王舍城、靈鷲山都不必解釋了。九十五頁『與大比丘眾』,我們看解釋,這段我們要特別留意,要認真的學習。「與者共義」,就是與大家共處。「一處」,這是處所,在一個處所,「一時」是同一個時間,不是前後相差,同一個時間,「一心,一戒」,一心是見和同解,我們這一個道場大家在一起修一個法門。譬如我們這個道場是念佛法門,我們依據《無量壽經》,淨土雖然是五經一論,如果這個地方,我們依據《無量壽經》,他依據《觀無量壽經》,就會打架,同是淨土法門也不行。淨土五經一論,六部經論就要開六個道場,這六個道場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會打架,為什麼?見解不相同,會有爭論。決定是依一部,見解才相同,大家沒話說,一起都得要遵守。所以,同是修淨土的道場,我這個道場是依《無量壽經》,他那個道場是依《阿彌陀經》,那個道場是依《觀無量壽經》,這可以,都能成就。成就沒有高下,決定是平等的。但是不能合在一起,合一起決定是有麻煩。如果這個念佛,那個參禪,那個念咒,那麻煩更大了,那是決定不能成就的,這是諸位同修要知道。

  中國自古以來,每個道場有他道場的學風、道風,所以他都有成就。學風就是依據經論,道風是修行方法,必須完全相同,才真正是志同道合,才是好同參,同參道友。我們今天修學環境最難的就是找不到這樣的場所,自己想修學的場所不容易找到。道場雖然是多,但是要講到道風、學風都沒有。現在許多道場,我們看到很多住眾,各人修各人的,大家在一塊共修是什麼時候?就是早晚兩堂功課。兩堂功課是漠不關心,實在講對於修學幾乎毫不相干。所以,道場裡面意見就多,甚至於派系很多。幾個人一派,他弄幾個信徒他那一派,彼此互相鬥爭,互相摩擦,鬥爭堅固!這個都不叫道場,如果叫道場的話,鬥來鬥去將來都是三惡道,那是修三惡道的道場,不是佛菩薩的道場。在那裡修什麼?修貪瞋痴,將來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大錯特錯!

  一心、一戒,戒就是生活的規律,統統要遵守,生活規範。「一道,一見,一解脫」,道是方法,見是理論,見解、理論,解脫是自在,「等」,等字就多了,這是略舉幾種。「皆一」,統統要遵守的,「故名共也」,這才叫共。佛給我們制定基本的戒條,大眾在一塊共處的基本的戒條是六和敬。五戒、十戒、沙彌戒、比丘戒是自己遵守的,不是要求大家遵守的,每個人自己要拿這個戒條來約束自己;與大眾在一塊相處的基本的戒條是六和敬。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四個人以上,能夠修六和敬,這叫僧團。所以,僧團就是佛弟子共住的團體。這樣的團體,十方諸佛護念,一切龍天護法鬼神都擁護。為什麼?那是名符其實的道場,是佛菩薩的道場,至尊至貴,在一切世出世間法裡頭極為尊貴。所以,破壞這個僧團罪過是阿鼻地獄。

  但是現在,就是兩個人住在一塊,意見都不相同。四個人住在一塊,意見、見解相同的,我學佛這麼多年沒見過,中國、外國從來沒見過。六和敬的僧團沒有了,這不得了!我們台灣,說老實話,出現一個六和敬的僧團,我們寶島就有福了,為什麼?諸佛菩薩護念,龍天護持,這塊土地上決定不遭難。為什麼不能修六和敬?就是自己的利益不肯放棄,自私自利,這就沒法子了。找到四個人真正能夠把自私自利捨棄,我們來為兩千萬同胞祈福,發這樣心的人都沒有。還說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嘴皮上度,心裡不度。難!實在是難,幾個人肯發心?所以六和敬是基本戒條,真佛弟子;不能守六和敬,說老實話不是佛弟子。自稱為佛弟子,是你自稱,佛菩薩不承認,龍天鬼神也不承認。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

  六和敬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前面兩條,第一個就是見解、思想要相同,真正是志同道合。第二個「戒和同修」,就是生活有秩序、有規範。大家在一塊總要有個規矩,這個規矩可以自己訂,就是我們佛門講的清規。清規是戒律的現代化、是戒律的本地化,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這個場所、這個處所,處在這個環境當中,我們應當怎樣做法?本著佛教給我們的精神、原則,至於怎麼做法細節我們自己可以來訂,訂了之後大家要遵守。所以,每個寺廟有每個寺廟的規矩,「常住公約」那就是本地化、現代化的清規,都是遵守戒律的精神。

  「身同住」,同住,一個人一個寮房不叫同住,一個人一個房間不叫同住。同住是什麼?像軍隊一樣睡通舖,那是同住。一個人睡一個房間,修行很難成就,為什麼?我們煩惱習氣非常重,人多的時候我們得很規矩,像個樣子。沒有人看見時候就放肆了,毛病都出來了,沒人看到。晚上睡覺睡通舖,還是一個看著一個,你睡覺也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不可以亂動,能收得到效果。所以,軍隊一定要睡通舖,不睡通舖就會造反。在軍隊是一個班一個單位,十幾個人一個通舖,班長帶著,他就不會造反。學生,像我們從前在學校念書,抗戰期間我們都睡通舖,一個老師帶著,好管。一個人一個房間會造反。出家人也是如此,一個人一個房間絕對道修不成,他在人面前是一個樣子,背後又是一個樣子。所以在大陸上從前道場都是睡通舖的,沒有房間的。房間是老修行,六十歲以上,行動遲緩,動作比較慢,跟不上大眾了,這樣的人可以睡一個房間。還有執事退休的,替常住服務很多年的,像方丈、住持、當家師、知客師,他們負有責任的,他們有一個房間。清眾都是要睡通舖的,清眾是真正修行人。同住是這個意思,要不把它搞清楚,往往都弄錯了。現在寺廟有錢,蓋得很大,裡面寮房很多,都還有衛生設備,有套房,一個人住一間,要想往生很難,很不容易;要想得定不容易,成就三昧很困難,這是講真話。那樣的生活要能成就,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我們凡夫修成的,佛菩薩再來的。

  「口無諍」,大家彼此在一塊決定沒有諍論。「意同悅」,法喜充滿。「利同均」,四事供養大家是平等的,很難做到。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