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第十二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2-0012

  請掀開六十二面。我們在這本《疏鈔》裡面,我們用的這個本子,是諦閑法師從《疏鈔》裡面節錄出來的,幾乎都是原文,諦閑法師自己加的很少,頂多只是個介紹詞而已。他老人家節錄的也就是《疏鈔》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還是嫌時間太短,沒有法子詳細跟諸位介紹。只是在重要裡面選擇最重要的,於我們平常修學,特別是念佛有關係的,跟大家做個簡單扼要的介紹。

  從《疏鈔》裡面我們瞭解佛法的確是活活潑潑的,圓教、圓人他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行持,就接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無礙法界裡面,最要注意的就是邪正之別,一念正就是佛法,一念邪就變成魔事。藏、通、別、圓都離不開這些原則,小乘法裡頭也是如此。擇善固執是好的,可是如果不明理論、不知道目的,有些固執是錯誤的,得的效果是相反的。這些地方我們多讀大乘經論就會明白。這是講圓教的人,思想比較開放的,他一下手就可以用圓教的教義做為自己修學的依據;換句話說,他可以用諸佛與大菩薩修行的方法自己來做。這是既快速,比起前面幾種還要來得簡單,這就是古德所謂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說、聽、學習都不例外。下面這幾句就是《法華經》裡面講的「十如是」,十如是是講諸法實相,從本體到現象、到作用統統都包括。十如是也有淺深、廣狹各種不同的說法,因人根性而異。但是在《法華經》上,正說當然是圓教教義,《法華》純圓。《華嚴》是全圓,《法華》是純圓,大乘圓教的經典只有這兩部。從圓教教義來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我們從這裡接著再念下去。「既一切皆實,實外無餘」,真實之外就沒有東西了,「復云餘皆魔事者何也」,為什麼又說餘皆魔事?一切都是真實,哪有什麼魔事?這是疑問之所在。下面給我們解釋,「應知此說,是以理簡情」,完全從理智上說那就是真實的,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若離心緣能所等相,名為實相」,這是純粹的理性、純粹的智慧,以智慧去觀照。「介爾有相,即為魔事」,前面講的其餘就是指這個,介爾是一絲毫,一絲毫的執著就叫魔事。所以一絲毫都不能執著。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清楚,離相、執著是從我們自己的內心,心裡不要有執著,心地要清淨。可是處事待人接物,該執著的還是要執著,不執著的地方就不要執著,那是應用。內心清淨,應用自如。應用是對人,他有執著,我們隨他的執著而執著;他不執著,我們也可以隨他的不執著,我們也不執著。這樣與世間法才能夠相融相即,才能夠和睦共處,不至於跟世間法對立,那就錯了。這在佛法就是常說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

  世間法是什麼?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我們並不破壞它。因為世間人都有分別執著,從分別執著裡面建立社會秩序,像世間的法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統統都是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它既然有了,我們真正覺悟的人,心地清淨的人,入到他們那個境界裡頭也要隨俗,不能不隨俗。不隨俗就破壞他社會的形象,這是他們不能接受,不能容許的。所以要隨順世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裡面自己內心還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叫功德。外面跟大家一樣分別執著,裡面確實沒有分別執著,外面隨喜,裡面是功德,這是菩薩修學的方法。

  所以,要注意此地講的介爾有相,即為魔事,這個「介」是一絲毫。這個一絲毫嚴格來講,就是等覺菩薩還有那麼一點點沒放下,那就是他的魔事。這個魔事是生相無明,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何況其他?所以佛法沒有別的,破盡一切分別執著而已。破盡一切分別執著,不是破別人的,你要是破別人的那就壞了。破自己的,與別人不相干。破自己的分別執著,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脫,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清淨法身。確實,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法身、般若、解脫你統統證得。雖然證得,不壞世間法,跟任何人都能夠歡喜的相處,為什麼?能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跟大家就能歡喜相處,與一切眾生決定沒有違背。因為菩薩曉得一切都是假的,何必要認真?他要怎麼樣就隨他怎麼樣好了,不要去認真計較,這樣才能夠隨喜,才能夠恆順。

  底下有兩句話也是我們應當要把它記住的,在六十二面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字看起。「以情分別,一切皆邪,離情分別,一切皆正」,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感情。這個東西很麻煩,世間人把這個看的很重,人沒有情還得了,那就不得了!我們看那問題太嚴重,殊不知道所有一切麻煩都是情招來的。大的麻煩是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東西若沒有了,給諸位說,你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生死輪迴也沒有。不是個好東西,何必把它看得那麼重,不肯放下。有些人對這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聽說佛教要把情斷掉,於是乎產生一個錯誤觀念,不能學佛,學佛的人沒有情,變成我們一般世俗講無情無義,這佛不能學!其實我告訴諸位,世間人執著這個情是假情假意。佛菩薩真情,真情實意。為什麼?情跟智是一個東西,迷了叫做情,覺悟了叫做智,名字換一換,實際上一樁事情。智是什麼?智是永遠不變真實的情,你說那個情,情是把智迷惑了,所以不是個好東西。

  佛法給它重新建立一個名詞,佛法講慈悲,慈悲是理智的,世間愛情是迷惑顛倒的。實在講,慈悲跟愛情是一樁事情,怎麼能說佛無情?佛才有真實的感情。從前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的時候,他跟我說,他說一個哲學家是感情最豐富的,沒有感情不能學哲學。再告訴諸位,沒有真實的感情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一樣的道理。假情假意是不能學佛的,學佛要真實的感情。真實的感情,換個名詞叫做智,所以智跟情是一不是二,一個是覺,一個是迷。此地講以情分別,迷情,情執分別一切法,一切法皆邪。離開迷情,你分別一切法,一切法都正,這個要知道。

  所以底下講「今簡情取理」,簡是揀別,把它區別出來,什麼是迷情?什麼是理智?「是為經體」,佛說經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說的。「應知實相全體照明,稱為真心,亦名本覺,覺體遍故,諸法皆實」,這幾句話好懂。真智就是真心、就是本覺,覺體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遍滿法界,法界裡一切萬相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諸法皆實,沒有一樣不是真實。覺悟了,那就《金剛經》上的話反過來,「凡所有相,皆是實相」。迷了的時候,你有情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情執一斷,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就那一念之差,真妄就顯示出來。

  「若指其要,不離現前分別之念,念即本覺,覺即經體,無別經體以為所詮,以此覺心,觀於依正,能所即絕,待對斯忘,妙觀之宗,自茲而立。」這不僅是本經之體,所有一切大乘經體統統都是這樣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大乘經才真正生起清淨堅固的信心,曉得大乘經理論依據是最真實的。這叫指要來說,最要緊的、最扼要的,給我們指出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念頭。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這個「能」,能見能聽的這就是本覺,這就是心真性起用,能見、能聽真性起用。在見聞覺知裡面起分別執著這是錯誤的。隨順眾生起分別執著,自己本身沒有分別執著,是佛菩薩。自己從內心真的起了分別執著,這叫凡夫,這個是迷。內心清淨沒有分別執著,隨順眾生分別執著,這叫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佛說經是依這個原理而說的。

  下面我們都可以把它省掉。底下一段在六十五頁,有兩句話,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六十五頁第一行最前面這個兩句。「情想叵忘,本性難顯」,意思就是情想要不把它捨棄掉,你就沒有辦法見性。這個兩句要牢牢記住。這是我們學佛,拿念佛人來講,我們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兩個字,「情想」。你的情太重,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怎麼能得一心?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無非是把情想斷掉而已,各宗各派無量法門,就是方法手段不一樣。在我們淨土,我們現在取的是持名念佛,用這個方法把它打掉。會用功的人,情想念頭才起馬上就換成佛號,不讓這個念頭繼續增長,這叫用功。一念起是迷,伏念起就是覺,覺就對迷。所以迷不怕,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不要讓妄想逐漸增長。妄想一起來馬上就覺察,一覺察,這句佛號就把它換過去,把妄念變成阿彌陀佛,要換得快!這個方法就是伏煩惱。功夫用久了,情想自然就少,自然少的時候功夫就得力,心清淨了,智慧就增長。你在處事待人接物就不像從前那麼迷惑顛倒,看事情也能看得清楚,做事情也不像從前老出錯誤,錯誤就少了。這是現前得到的利益。心要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生智慧,就是見到一切萬法的真相。所以這個兩句很要緊。

  底下一段,這是「體」第二個意思。「書家解,禮者訓體也,體有尊卑長幼,君父之體尊,臣子之體賤,當知體禮之釋,是貴極之法也。」這個解釋就著重在最後這一句,體是極其尊貴之法。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從這裡出來的,它是個母體,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體就是真如本性,現代的術語講宇宙萬有之本體。所以用禮來解釋,訓就是解釋,禮是最尊貴的,因為它講求尊卑上下。註解裡面,我們看這一頁最後的兩個字。「體指法身,諸佛所師,萬法朝會,體非修證,理絕言思,欲使標心,強稱貴極,斯是本覺,非寂非照,又是法性,非廣非深,第一義名為本性,法身德也」,這幾句就講得很清楚。體是什麼?是法身。師是師範,就是學習的榜樣。諸佛跟誰學?順法性,順著法性就成佛。所以從順法性就有師的意思,就是師法的意思,這個前面也說過。所以它就是經典裡面講的本覺,就是講的本性、法性,名詞很多,實際上都是指一樁事情。雖然指一樁事情,名字不同,意思也有小小的差別。因為本性是萬德萬能,往往一個名詞不能涵蓋它整體的德能,所以建立許多這些名詞,顯示它有無量的德能,是這個意思。

  末後給我們講「令修觀者,以此體德,體彼依正,一一貴極,成妙宗矣」。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佛所說的法,理論之依據就是真如本性。知道這個理論依據,然後依這個原理我們來看所有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性德,普賢十願裡面「禮敬諸佛」我們才能夠做到。為什麼?普賢的禮敬是建立在清淨平等的理念上,這個清淨平等的理念從哪裡能夠得來?是你真正知道諸法實相,自然就現前。因為它是性德,它不是修德,靠修修不來的,一定見性它自然就現前。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所以從圓教初住以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修行的叫普賢行。普賢行歸納其綱領就是十大願王,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也是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所修的。西方世界從下下品往生到上上品,統統都修普賢十願,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

  底下一段,是從「底」來解釋體的意思,我們看疏文。「復次,體是底也,窮源極底,理盡淵府,究暢實際,乃名為底,釋論云,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以底釋體也。」這個底是什麼?我們中國有個俗話說「打破砂鍋問到底」,這就是根源,追根究柢,這個底;換句話說,是宇宙萬有的根源。根源還是法性,還是本性,所以它有底的意思,追根究柢這是真正到了底。經上說得好,「唯佛與佛究竟窮底」,徹底明瞭,沒有一絲毫疑惑;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沒有到底,還差一點。必須要究竟窮底,對於宇宙萬法才是真正明瞭通達,達是底下的意思。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理論、在方法、在境界,所有一切大乘經上都未曾說過的,實在很難叫人相信,就是它那個理太深了,一直到底。等覺菩薩都還搞得不太清楚,你說怎麼能叫人相信?這個難信不是普通人講難信,是十方諸佛感嘆著難信!諸佛說難信,不是說他難信,除他之外,等覺以下難信,這是真的。等覺菩薩不信這個法門的很多!他要相信,他就往生淨土了,還沒往生淨土的那都還不信。所以這是難信之法。

  可是修行很容易,難信易行,就是他沒有能夠窮盡根源。所以一般人接觸這個法門能夠深信不疑,我們也不曉得什麼緣故,要不是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我們怎麼會曉得?佛說的,這個人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接觸到這個法門他能相信,他能發願。這是他過去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現在十方諸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他,成就他這一生的信願行,他這一生往生作佛了,這多難!經上講阿闍王子,阿闍王子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遇到這個法門只發了一個願,希望我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願念佛往生。發了這麼一個願,這一生是不是能往生?還不一定,因為他沒有發願修行。就曉得供養四百億佛是少善根,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是多善根福德。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不相信,沒有什麼稀奇!遇到這個法門相信了那真的稀奇,這個人過去生中,就像佛所講的,曾經供養無量無邊如來。

  底下有幾句話我們把它念一念。六十七面第二行,從底下看起。「今圓人」,圓人實在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如果不多善根多福德,他不可能是個圓頓的根性。因為淨土宗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這是古大德讚歎的,不是圓頓根性的人的確很難受持。「從名字即,以信解心窮智度底,乃至唯佛與佛,究竟窮底,以此底義,釋於經體。」這是講圓教善根、福德、因緣非常的深厚,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他一接觸這個法門,一接觸是「名字佛」,所謂名字就是這個法門聽說了、聽懂了,聽懂了就相信就發願,就肯認真念佛求生淨土,這一類的。這一類雖然他的智沒有能夠像諸佛一樣究竟窮底,也差不多了,他不懷疑了。諸佛窮底是對這個事情不懷疑,他沒窮底也不懷疑,那也就差不多了,他這一生決定能成就。這是教我們修行人知道這個法門之深度,只要我們深信切願,雖然沒有達到這個深度,與這個深度他就相應,功德利益分分自得。

  下面是就「達」的意思,達是通達、明瞭,這第三段。「復次,體是達義」,達是通達,「得此體意,通達無壅」,壅是障礙、是阻礙,沒有障礙,通達無礙,「如風行空中,自在無障礙,一切異名別說,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釋論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故以體達釋經體也」。實在講,沒有智慧怎麼能通達一切法?唯有真智現前,才一切通達無礙。所以,「達」也是性德,特別顯示性德裡面的智慧。這是解釋體的三個意思。

  這一段後面有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在六十八面第一行第三個字看起。「若識此體,則於諸法通達自在,復於世間及出世間一切異名,一中解多,多中解一。」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就可以了,這是非常重要的句子。關鍵就在一,禪宗也講一,一要是得到了,一切就得到了。一是一心,一不是數目字,不得已強名為一。淨土宗的方法,它是直接的,修什麼?修一心不亂,這個一就是一心。只要得到一心,一切法自然通達,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通達。現在跟初學的人講,他不相信。所以叫他學一部經,他不甘心、不情願,他一開頭是什麼經論都要學,學得什麼效果?是一樣也不通,是一樣也不達。為什麼?他不能修到一心,亂心亂學永遠不能通達。在古時候教學是忌諱這個事情。現在人觀念跟從前人不一樣,這是我們中國人不幸,中國人今天受這麼大的苦難,這個苦難還要繼續受,還沒受完。什麼時候中國人才不受苦難?到什麼時候中國人真正覺悟,再去念孔老夫子的書,再去用古人那個方法來學習,中國人就不遭難。我們是把自己的東西捨棄掉,學外國的,外國並不好!諸位要到世界上各國常常去跑一跑,我跑的地方很多,沒有中國好,比我們差遠了。所以我現在到外國,要教外國人念孔子書,學中國古老的方法,他們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不念古書不行!

  古老的方法,儒跟佛都是叫我們從一心下手。童子學習,沒有聽說過同時學兩樣的,沒有!同時想學兩樣、三樣,老師不教你,不收你這個學生。現在學生怎麼樣?你不讓我同時學個十樣八樣,我不跟你學。有什麼法子!所以現在老師找不到學生,學生也找不到老師。我過去在李老師那裡,李老師的規矩,學經只能學一部,學兩部決定是不可能的,他決定不教你的。我在台中住了十年,只了學五部經,你們現在念佛學院的,一年都不止學五部,我十年才學五部。李老師那個標準比起古人是寬得太多了,沒有古人那麼嚴格,所以我們得的利益也比不上古來的祖師大德,不夠嚴格!但是他再嚴格,我們都跑掉了,不會跟他學。這也是看到我們的根性,沒法子,再嚴的話我們決定會跑掉。跟他學,心裡有的時候都不服,感覺到老師跋扈、專制、不講理。其實他是真講理,他講的是正理,我們想的是歪理,錯還是我們錯,他沒錯。到以後我們自己才覺悟,他是正確的,還覺得他不夠嚴格。

  所以學東西一定是「一門深入」,決定不能夠學兩門,兩門是很大的忌諱。你看祖師註疏裡面、諸佛經論裡面,都給我們講像這一類的話「一中解多,多中解一」,一定要從基本的方法上訓練。一定是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先修無知,然後再修無所不知,所以一開頭學習不能去讀一切經論。現在人跟古人完全是顛倒,現在一下手就要讀很多的經論,學什麼?學無所不知。結果學了一輩子,真的什麼也不知道。這實在講是完全違背了佛的教訓,佛教給我們的次第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四弘誓願這個程序就指給我們,第一你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發這個大願,捨己為人,為佛教、為眾生。從哪裡做起?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掉之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

  沒有說煩惱不斷就學法門的,煩惱不斷學法門,就前面所講的,統統是邪知邪見,統統是魔事。為什麼?你心裡還有一點沒放下,還有情執,只要有情執,你所學的統統是魔事。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解經題裡面講,煩惱不斷要學這些法門統統是邪知邪見,增長邪見。不斷煩惱也不學法門,清涼大師講增長無明。煩惱沒有斷,學一切法門是增長邪見,你就曉得斷煩惱多重要,煩惱是障礙,先把障礙去掉。去掉障礙之後,學法門很快,一看一聽立刻就通達。像六祖大師心地清淨,《法華經》他沒聽過,他沒讀過。法達禪師《法華經》念了三千部,不解法華義。六祖說你把《法華經》念給我聽聽。他只念到第二品,《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大師說好,不要再念了,我統統知道了,就給他講。你想想看,這就是得到一心就通一切法,哪裡要一部經看完,看一點點全部就瞭解,全部就通達了。

  所以,今天大家不從根本修,從枝葉修,永遠修不成。我們給他講真話,他還說我騙他,還反過來問,你從前不是也學了好多?還說我騙他,說我嫉妒他,怕他將來學成了超過我,你說冤枉不冤枉!我從前所學的,給諸位說,叫盲修瞎練,練了那麼多年,現在才把路找到。我給你講真話你不相信,你要去學我從前那個樣子,你學三十年未必像我這樣,這是我敢說的。你今天要聽我的話,不要三十年,十年之後你一定超過我。我希望你超過我,為什麼?超過我,佛法才有前途,眾生才有希望,都像我這樣就完了,我是希望後來的都能夠超過我。但是你不聽我的勸告,那就沒法子,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現在世間人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我要是騙你,你什麼經論都要研究,不研究不能成就,他相信。我叫你什麼都不要去研究,天天念一本書,也不要求解義,他不相信。這個沒有法子,講真的他不相信。

  好,我們「辨體」就介紹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