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第十一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2-0011

  請掀開經本,五十六頁。

  前面講到法身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一段文裡面提到,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應身也是有量的。這個文在五十六面倒數第三行,講「有量之量」,第二句看起:

  「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很多人看到經上說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又看到佛在經上講,阿彌陀佛將來入滅了,觀音菩薩成佛。觀音菩薩成佛以後,度化眾生也是無量壽,入滅之後,是大勢至菩薩成佛。這個確實經上是有的。這樣說起來,阿彌陀佛的壽量是有量的,怎麼可以稱為無量?這個地方解釋,解釋得很好。《無量壽經》上說過,假使十方眾生,這是假使的話,不是真的,十方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證到辟支佛果,辟支佛比阿羅漢還要高一些,神通都像目犍連,目犍連神通第一,壽命都是論劫數的;這麼多的人盡他的壽命,合起來共同計算阿彌陀佛的壽量,都算不出來。能夠算出來的,經上的比喻像大海當中的一滴水;算不出來的,像大海水。我們可以想一想,阿彌陀佛的壽量是無量還是有量?算不出來就是無量。所以這裡給我們講,這是有量的無量。是有量,但是沒有人能夠計算得出來,這就是說無量。經上這個說法諸位要知道,是講阿彌陀佛的應身,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是應化身。當然報身,一般經上都說有始無終,證得之後就永遠不會有滅的,報身是智慧身,那是無量的,那是無量之無量。法身,量與無量都說不上,它不落在數量之內,所以統統都說不上。這是有時候會遇到這個問題。

  另外還有個問題,在五十八頁第二行。大論,就是《大智度論》上有這麼一段話,「大論三十六云」,第三十六卷,我們曉得《大智度論》有一百卷,三十六卷有這麼一段話。「當知釋迦更有清淨國土」,釋迦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有淨土,「如阿彌陀佛國」,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也有不淨土,也有穢土,「如釋迦文佛國」,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讀了《大智度論》,這個人就不想生西方淨土了,為什麼?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有淨土,跟西方極樂世界沒什麼兩樣,為什麼要跑到那個地方去?要跑到那麼遠,十萬億佛國土,跑到那裡去幹什麼?《大論》上講的話沒錯,我們要問問,釋迦牟尼佛的心清淨不清淨?清淨當然現淨土,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在理上講的通,事上就有可能。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怎樣才能夠生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淨土?

  這還是前面的話,前面有個比喻,學生跟老師聽不聽老師的教誨?如果真的聽老師教誨,老師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生西方極樂世界,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生釋迦牟尼佛的極樂世界。為什麼?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生一佛國土,就是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一切諸佛國土;這一切諸佛,當然包括了釋迦牟尼佛。見阿彌陀佛,見一尊佛,就是見一切諸佛。我們知道這點,就能夠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不管讀到經論佛怎麼個說法都不會再懷疑。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叫我們生他的淨土,叫我們生阿彌陀佛的淨土?給諸位說,阿彌陀佛的淨土容易生。這是彌陀因地所發的本願,只要執持名號,他就來接引。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淨土,釋迦牟尼佛沒有發這個願,說你念他的名號,他就來接引你生淨土,找遍《大藏經》也找不到這句話。這就是說明,西方淨土比其他一切諸佛淨土容易往生。生到西方淨土就等於生一切諸佛淨土,因為你到西方淨土之後,你想到哪個佛的淨土就到哪個佛的淨土,這個叫一生一切生。

  這一大段,我們「釋名」就介紹到此地,再看第二大段。第二大段是「辨體」,在五十九面第五行。「前文解釋能說所說,能觀所觀,皆能詮名。」前面一大段是解釋本經經題裡面所含的妙義,這一段是要顯體,體就是講它的性質,也就是說佛講這部經理論的依據。佛是依什麼給我們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定要知道它理論的依據,我們的信心才真正能夠建立。如果不知道它理論的依據就相信了,這只能說他的善根深厚,行,他能成就。有些人,你沒有理論的依據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所以辨體就非常重要。

  解釋裡面有句話說,「尋名,意在忘名顯體」,這句話很重要。實在講,這就是經論裡面常常教給我們,聽教,古人講聽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聽經,或者聽開示,古人用聽教。聽教要在消歸自性,要消歸自性一定要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相,才能夠與心性相應。如果執著這些相就不相應,佛說經名也就是說教,如果我們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見性了。性是什麼?性就是經之體。由此可知,佛是依什麼給我們說經?是依真如本性。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本性建立的,佛給我們所說一切經,也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就可以相信了。

  下面給我們解釋辨體的意義,它的正文在六十一面第二行。「次辨體者,體是主義」,次是第二段。初是釋名,是第一大段,這是五重玄義的第二大段辨體。辨是辨別,體就是本經的性體,先解釋體這個字怎麼講法。體是主義,主就是賓主,前面講名,名不是主。譬如我出家了,師父給我取個名字叫淨空,淨空是不是我?不是的,這個人才是我。名字,我換個名字無所謂,我可以換個名字,不能換個身。身是一個,這是主,我喜歡什麼名字都可以。弘一大師你看他寫文章、畫畫的時候,他的印章他的名字總有八、九十個,他自己恐怕都搞不清楚。名是假名,尋名,要找它的主才行,這個主就是體。「名傍是賓」,在賓主裡講,名是賓,「體正是主」,名以顯體。「名是假名,體是實質,一切名下,皆有其體」,如果這個名沒有體,名也不能存在。佛經裡常常用比喻說「龜毛兔角」,這是有名沒有體。兔子沒有角,說兔角這有名就無體,那就沒有意義。有名一定要有個體,要有實體。這是說體的意思。

  下面要正式給我們解釋「主質」。「釋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這是根據大經所講的,就是《華嚴經》所說的意思。什麼叫魔事?魔就是折磨,就是煩惱、痛苦,凡是與實相不相應就有苦。六道凡夫思想、見解、行為與實相都違背,所以三界統苦。聲聞、緣覺、菩薩與實相不能完全相應,相應一部分,不能完全相應,他也有小苦,比起我們來是少得多,他還是有苦。唯獨圓實菩薩,圓教真實的菩薩,就是證得法身的這些菩薩們,他們才是真正離苦得樂,永遠沒有魔事,他能夠與實相相應。這個事實我們應當要知道,知道就等於知道自己的病根,曉得自己害的是什麼病。知道病,我們就會找大夫,就會找藥,才能把這個病治好。最怕的就是自己有病不曉得,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修行人要知道修些什麼?為什麼要修?將來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個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能說糊裡糊塗去修,這是不可以,這是浪費時間,浪費精神,得不到結果。

  「大乘經以實相為印,為經正體。」佛所講一切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體,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一切大乘經都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根據諸法實相來說的。可見得它句句都是真實,沒有一句是假話。說出來與我們自己常識似乎相違背的,這種情形很多,那是我們無量劫以來,我們在思想、見解錯誤累積的經驗,與我們這個經驗不相應。實在是錯誤還是在我們這邊,不是佛說錯,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自己想錯了,看錯了。會修行的人,一定要依佛所講的理論、方法修正自己的錯誤,這叫做修行。有很多同修,初學、老學都有,看到佛經,我以為怎樣怎樣,我的看法怎樣怎樣,這個「我以為、我的看法」就是無始劫累積錯誤的經驗。佛給他講他還不相信,他還要提出他的想法、看法,這就難辦了。這在經裡面講,就是這個眾生善根還沒成熟,還不能完全接受。

  諸法實相究竟是什麼樣子?你要問什麼樣子,當下這個樣子就是的。你所看的、你所聽的、你所接觸的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佛給我們講的就是講這些真實相。這是實相。實相在我們面前,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在真實相上摻雜了許多虛妄的概念,把真實相搞亂了,把真相搞錯了。這個說法大家還是很難懂,像楞嚴會上佛舉一個例子,舉眼見色,那個經文很長,「十番顯見」,說明我們見性,見的實相。實相是色性,見性見色性,這是真實的,這是佛與大菩薩們他們所見的。聞性聞聲性。性與性相應,性與性相融,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性相一如。禪家叫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這麼見的。

  佛說我們凡夫怎麼見?我們凡夫是眼識見色塵,見不到色性。什麼叫識?識就是分別執著。你所見的色,色不是性,色變成塵,塵是灰塵,灰塵會染污,染污就是這麼來的。染污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染污,現在變現出染污出來。當我們睜開眼睛,第一念見是見性見,第二個念頭就變質了,就變成眼識見。第一念,這一念的時間很短,短到什麼程度?佛在經上用比喻給我們說,一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就是一剎那的九百分之一,那是一念,你說這個速度多快!通常我們一秒鐘大概彈四次沒問題,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的兩個十萬八千分之一,那叫一念。第二念就變成識,就分別執著了。

  再說得明白一點,第一見是平等見,為什麼?沒有分別執著,萬法平等,心是清淨的。第二個一念不平等了,在這一切相裡頭起了分別,起了分別就不平等。隨著分別,裡面又起了好惡,順自己意思就起了貪心,不順意思起瞋恚心,這就愈染愈嚴重,這麼回事情。所以完全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永遠保持不失去,那就是成佛,他那個心不變。第一念是真心,不變就成佛了,這一變就變成凡夫,變得太快,變得太自然,變得連自己都不曉得。所以,諸法實相確實是在我們面前,我們見不到,就是因為還不到一剎那,一剎那的二十萬分之一就變質了,就迷了。

  六十一面倒數第二行,我們看註解。註解裡面,第二句講,「謂諸法當處不生不滅,非有非空,無能無所」,這句就是講的諸法實相。哪個實相?給諸位說,我們見色聞聲這些相統統都是。你看到這段字就奇怪了,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怎麼說不生不滅?給你講真話,沒有生滅,給你講真話,沒有空有。這些道理說得最詳細的,的確是在《楞嚴經》。《楞嚴經》給我們講所有一切現象是一回什麼事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滅同時,這當中沒有界限。那你想想,佛講生滅是不得已方便說,實際上沒有生滅,一切法都沒有生滅。一切法的現象,因為它不是真實,它是幻相。沒有生滅,我們要用比喻,比喻也只能比喻個彷彿,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到好處的。

  像我們看電影,電影裡面畫面也有動作,不生不滅那就沒有動作,它到底是動的,還是不動的?我給你說電影是不動的,電影裡面放的相是不滅的,這我們看不出來。怎麼說是不生不滅?你就看看那個底片,機器的底片,不生不滅。你所看到的生滅,是你看到前一張那一張拿掉了,再看第二張,是這樣看出來的,其實張張都是獨立的。要知道,真如本性所現的相就像電影底片一樣,沒有生滅。一切法不生,哪來的滅?我們看電影,現在電影底片放映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以為那是真的,就被它欺騙了。剛才我說心的生滅,八識阿賴耶的生滅,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張,所以很逼真,不知道它是假的。這給你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是如此。好像看電影,真相怎樣?你看到底片才看到真相,你看到銀幕上那是假相,看到放映機裡面的底片那是真相。

  佛現在給我們講真相,這一切法非有非空,你說它空的,它現相,你說它是有的,這個相當體就消失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像放映機一樣,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在從前,真是佛講這些話,我們想到以前那些聽講的人聽了能開悟,實在不簡單。現在科技發達,許多科學的東西的確能夠幫助我們領悟,在以前沒有這些東西。無能無所,所以生滅、空有、能所,一切相對的都不可得,這是實相。

  下面教我們怎麼樣才能夠體會到,「離言說相」,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千萬不要執著他的言語,看經不要執著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離言說相也就是離文字相,不要執著那些文字。「離心緣相」,決定不能夠想像,不能夠思惟「佛所說這個話什麼意思」,不可以思惟,一思惟就錯了。我們今天講經,講得再好都比不上佛,為什麼?我們講經,拿這個經先想一想要怎麼講法,這麼行?佛講經沒有通過思惟的,通過思惟就是落到意識裡面去,落到意識就是邪知邪見,就是魔事。人家不通過思惟。「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譬如經上講佛、講菩薩、講六度、講四攝,這都是名詞,統統不執著。「離此等相,名為實相」,你對於這些一切都不執著了,實相就在眼前。你見色聞聲沒一樣不是實相,你在實相裡面得到真實的受用。真實受用顯示在生活上,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才能真正享受得到。為什麼?因為一切法沒有一法不稱性。性是不生不滅,性是圓滿沒有缺陷的,真性變現一切物也跟真性一樣。古人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性,把那些器比作諸法實相,在一切器裡面都得到金的受用。

  所以我們在一切法裡面,六根接觸六塵,一切法裡面都得到自性的作用,曉得全是自性變現之物。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像早晨我給你舉作夢一樣,夢就是心,心就是夢,夢跟心是一不是二。從這個淺顯的例子,如果我們進一步來推理,我們眼前這個境界是真如本性所現的,所有一切境界就是自性,自性已經變成境界,境界就是自性。所以「全妄即真」,妄是講事相、講諸法;真是講的本性;全,整個的妄境就是心、就是真性,整個真性就是這個虛妄的境界,真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見相就是見性,好像見到器就是見到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

  底下這兩句說得好,「無相之相也,誰人不具,何法不然」,這兩句話說得太好了!十法界一切眾生人人本具。一切萬法,我們講礦物、植物、虛空世界,何法不然,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法法都是。這是實相,這是真相,可是這個真相知道的人太少了。底下就說,「若論證知,唯有諸佛」,證是證明,知是知道。如果我們要講什麼人證實這樁事情,什麼人知道得清楚?那唯有諸佛。所以《法華經》上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究竟是徹底瞭解,這個事實真相徹底瞭解,是佛與諸佛;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都不在內。為什麼?等覺菩薩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那一品生相無明就是等覺菩薩的魔障,是他的魔事。

  等覺菩薩尚且有魔障,我們有些魔障算什麼!魔障一定有,為什麼?你沒有成佛。剛才講了等覺菩薩都有魔障,魔障一定有。有,你不要怕它,要想怎樣把這個魔變成佛,實在講魔跟佛是一不是二。你迷了,佛就變成魔;覺悟了,魔就變成佛。明白這個道理,有沒有佛與魔?沒有,無佛也無魔,佛跟魔的變化是在我們自己心地的迷與覺。迷了就成障了,障礙就是折磨,這叫魔;覺悟了就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叫佛。魔與佛是這樣出現的。說來說去,總歸自己的念頭,一念邪,群魔亂舞;一念正,則諸佛出世。可是諸位要曉得,正念是無念。古人怕無念你又錯會了意思,無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又變成無想定,這又錯了!所以還要加個註解,無邪念,無念是無邪念;換句話說,還有念。實在上說個有念,已經有了大問題,因為有念就有執著、就有分別。前面不是告訴你要離一切分別執著嗎?離一切分別執著,樣樣清楚,樣樣明瞭,那才叫正念。如果離一切分別執著,樣樣都不知道,那叫無明,無明不是正念,正念分明,正念不是無明。這些地方都要辨別的清清楚楚。

  這一段底下說得好,「稟圓說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諸法實相,既解實相,亦解實性,實體,乃至實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實,即是實生,實佛,實依,實正,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皆是佛法」。這一段好,確實把事實真相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言語簡單明瞭。圓是圓教的根性,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天台家把它分做四大類,藏、通、別、圓,這是講一切不同根性分成四大類。根性怎麼來的?我們中國古人講,是習慣成就的,所以這個性叫習性,不是本性。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對這個問題講得也很好,非常正確。他老人家講「性相近,習相遠」,《論語》上出現過兩次,這是孔老夫子講的。性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是一樣的,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統統相同的。但是習性差別就大了,就變成十法界。習慣成自然,習性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養成這種習慣,這個很麻煩。

  每一個人的習性都不相同,佛說法只能夠大別的分類,不能細分,細分的確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大分分做四類,藏、通、別、圓。有小乘根性的,所謂小乘根性就是非常固執,什麼事情都很執著。佛對這類眾生說法就跟他講執著,做出樣子也很執著,他們看到志同道合很歡喜,這樣才能教他。如果他的習性是比較開放一點,不喜歡那麼拘謹,樣樣喜歡比較自由一點,隨便一點,那是小乘人最看不順眼的。佛對於這些人就示現一個開放的作風,這些人看到也歡喜。佛出現在印度,當時的印度人很拘謹,所以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戒律都很嚴格,他們看到都很佩服、很歡喜。今天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些人看到小乘人我們都覺得受不了,我們沒辦法接受。所以佛在《法華經》上才講,末法時期度一切眾生一定要用大乘,為什麼?現在的世界是開放自由民主,你必須要迎合他這個意識型態,大家才喜歡接受。還要定許多規矩,把人約束,這個也不能動,那個也不能動,佛法行不通,佛法是好,大家不要你,你就沒有法子。

  所以,必須在某個時代有某個時代的講法、做法,形式千變萬化,原理原則完全不動。原理原則是叫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在形式上千變萬化。一定要適合當地的人,當地的思想、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要適合,才能推動,才能利益眾生。這個利益就是講此時此地眾生,在此時此地講,不是在其他地區講,這叫契機,大家才歡喜。現在佛法不太容易推動,主要原因是不契機,是我們自己把經講死了,講錯了。好,我們休息幾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