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第八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2-0008

  請看四十三面第五行:

  「觀者觀也,有次第三觀,一心三觀。」這是解釋經題第三個字,這個字是修行的綱領,大乘佛法離不開這個原則,在禪家裡面講觀照、照住、照見,功夫也是三個層次。我們讀《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修行最高的一個層次。最低的層次是觀照,我們這裡從這個地方談起。這三個層次各宗名稱不一樣,境界是相同的。禪宗裡面照見相當於我們淨土宗理一心不亂;它講的照住,相當於我們事一心不亂;它說的觀照,相當於我們講的功夫成片。由此可知,淨宗裡面說的名詞不一樣,境界是相同的,這是應當曉得。佛門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功夫境界都相同,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樣。淨宗這種方法、手段比起其他宗,確實要容易的多、要穩當的多,這是淨宗的好處。

  我們看大師《疏》裡面給我們說明這兩種三觀,請看四十四面,頂行。「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二空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名出瓔珞經。」大師給我們所講的都有經典依據,不是隨便說的。二諦就是真諦、俗諦,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這是天台大師建立的。細說在下面,我們他的解釋,在四十四面倒數第二行。「今釋其意」,解釋這個名詞的涵義,「假是虛妄,俗諦也,空是審實,真諦也」。審就是審查,審查他是真的,是實在的,空是實在的,假是虛妄的。什麼是空,什麼是假?在此地要簡單跟諸位說一說。假是講相,空是講性,相為什麼是假的?相是因緣生法,換句話說,有生有滅,凡是有生滅的統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我們這個身體,包括所有的動物,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剎那在生滅,不只生老病死。所以在佛法的觀察,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東西,真的是不生不滅,那就是真的。所以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這個心是什麼心?生滅心。生滅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叫它作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真心不生不滅,真身,真身是法身,也是不生不滅。

  我們仔細去想一想,觀察觀察,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哪一樣東西是不生不滅的?一樣都找不到。地球有成住壞空,還是個生滅法。太陽有光度消失的一天,整個大宇宙還是個生滅法,沒有一樣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佛法把一切法歸納起來,歸納到最簡單、最容易教初學的,就是歸納成一百法,一百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法比較容易講解。這一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生滅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九十四法包括八識,八識是心,是心法。五十一個是心所法,就是心理的作用。色法講的是物質,六根、六塵,六根裡面,意根是心法,是末那識。所以六根裡面有五根是屬於色法,六塵是色法,六加五色法是十一類,這十一類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

  還有一種叫心不相應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但是從這三種法裡面虛妄產生的。這個東西現在人叫它作什麼?實在講是妄想,現代的術語叫它做一種概念。有沒有事實?沒有事實,但是有這麼一樁事情,並無事實,這就是心不相應行法。這些法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實在講不相應行法是個錯誤的觀念,錯覺。真實法有六個,叫六個無為法。六個無為法前面五個叫相似無為,不是真的無為。為什麼叫它做無為?因為它沒有生滅,譬如虛空,虛空沒看到它生滅,所以虛空是個無為法。它不是真的無為法,為什麼不是真的無為法?你要是真的證果了,虛空也不可得。可見得虛空在你沒有真正開悟證果之前它有,永遠是這個樣子,真正證果之後就不一樣了。你看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千世界也沒有了。所以像時空,是我們從錯覺上產生的一個概念,它並不是真實的。

  一切有為法是假的,這個要認識,真正認識之後,好處就太大了,為什麼?你就不生煩惱了,假的,你就不會當真了。凡夫把假的當作真的,這裡面起分別執著,一切鬥爭、煩惱都從這裡起來的,造業受報。你要曉得這是假的,你就不會執著,也不會去爭執,你才能夠萬緣放下。什麼是真的?性是真的,空是講性。空不當什麼都沒有講,它有。有,為什麼說空?眼睛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手也摸不到,但它確實有,只好用空來代表。譬如我們現在常識裡面所曉得的電,電存不存在?存在,在哪裡?我們這個房間裡統統都有。你要不相信,你拿個電晶體收音機放在裡面,你一撥開它就響了,可見得電在。我們眼睛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手也摸不到,但它在,只好說它是空。所以空不當作「無」講。

  《心經》上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假色,色就是此地講的假,空就是此地講的真。空是空性,假從哪裡來的?是從空變現出來的,是從空性變現出的假相。因為它的本性是空的,雖然變現出假相,這個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相,這是真的。智者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今欲去俗歸真」,學佛的人目標是要捨俗諦,也就是捨假相去證得真性。不僅是禪宗要明心見性,任何一宗、任何一個法門它最後的目標統統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見不了性,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明心見性,沒有例外的。「故言從假入空觀,假是入空之詮,先須觀假。」假在佛門裡就叫做佛事,佛事是依假而建立的,因為真是沒有形象,沒有跡象,不能建立。佛示現的身相、示現道場、示現的講經說法,這都是事相,就是所謂藉假修真,你必須要在這些假相裡面去悟真性,這就對了。如果你執著這個假相就錯了,假相不能執著,要在假相裡面去悟真性;換句話說,在生滅法裡面去悟不生不滅的佛性,也就是自性,悟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那就正確了。所以,天台修行的方法就從這裡下手,先須觀假。

  「知假虛妄,而得會真。」知就是智慧,就是觀,觀是慧,不是感情,不是分別執著。要用分別執著,用第六意識去研究,就不叫觀。他用觀,他不用研究,就是教給你決定不落在意識範圍當中。要用智慧去觀察,用清淨心去照見,這樣才能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相假性真」,這是真相,相有千差萬別,性是一個。能夠契會這個事實真相,他的想法、他的看法(看法就是見解)、他的做法自然跟佛就一樣,所謂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自然就做到。為什麼?情與無情原來是跟自己同一體。這種慈悲心的流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的,這就是本性裡面的功德才能夠顯露。「故言二諦觀,此觀若成,即證一切智也。」這個觀要修成了,宇宙萬有的本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哲學家裡面所講的本體論真正找到了。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們都是入這個境界。

  再看第二段「釋假觀」。「從空入假觀者,若住於空,與二乘何異,不成佛法,不益眾生,是故觀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前面是空觀,空觀成就,知道萬法一如,萬法一體,於一切法不生執著,只入這個境界。假如住在這個境界裡面,這就是小乘,菩薩修觀要住在這個境界裡面,跟小乘沒有兩樣,就是我們一般講「入偏真涅槃」。偏是偏在一邊,哪一邊?空,偏到空裡面去,他住在空裡面去了。住在空裡面,對眾生沒有利益,他不度眾生,所以他也不成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偏在一邊哪裡叫覺?佛法對小乘人勉強說他一個正覺,他比我們一般眾生是看到一些真理,但是他只叫正覺,不能叫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他不等於佛。佛怎麼樣?佛知道空,不住空;他住空。佛大慈大悲,利益一切眾生;他不利益眾生。所以,他不益眾生,不成佛法。諸佛如來對於小乘人不讚歎、不鼓勵,而鼓勵這些人回小向大,從空入假。證得空了,從空裡頭回過頭來,再回到世間;不捨棄這些假相,利用這些假相去幫助無量無邊還在執著假相的那些眾生,幫助他們覺悟,這叫普度眾生。在事實上來講,一個是本體、性體,一個就是現象,現象是假有,性體是真空。

  一切眾生,不是迷在這一邊,就是迷在那一邊。六道凡夫迷在假相上,認為假相是真有,那個心都住在假相上,住在假相上就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假相。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知道這個假的,不要了,不要怎麼樣?住到空那邊去,住到空性那邊去了。空性那裡什麼也沒有,什麼作用也沒有,那叫自了漢。雖住到空性這邊,對於空性的究竟能不能體會?還是不能,所以叫做偏真涅槃。佛與大菩薩們,他們很高明,他們兩邊都不住,也不執著空,亦不執著有,空有兩邊都不住,這不得已給他起一個名詞,叫中道。不偏不倚,這才真正得空假的大用,空有空的作用,假有假的作用,才能把空假,就是體相的德用,發揮到最高處。這就是我們講的享受、幸福、自在,他圓圓滿滿統統得到;偏在一邊都得不到。

  我們讀下面的文,「是故觀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知病識藥,應病授藥,令得服行」,這個三句話非常不容易。知病識藥是慧,曉得自己的毛病,曉得眾生的毛病,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對治,這是智慧。什麼方法能治自己的病,什麼方法能治眾生的病,這個叫知病識藥。我們的病,釋迦牟尼佛在德號上就已經顯露無遺。第一個毛病是一點慈悲心都沒有,自私自利,這是我們的病根。第二個是胡思亂想。所以釋迦牟尼佛用的名號,「釋迦」翻成中國意思是仁慈的意思。那是一味藥,對什麼?對我們沒有慈悲心這個病的,治這個病的。「牟尼」翻成中國字是寂滅,就是清淨的意思,對治我們胡思亂想的病。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因眾生的病而建立的,他的名號就是藥,你念這個名號就等於吃藥一樣,就會把病治好。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名號的德用,念釋迦牟尼佛就要把自己的慈悲心、清淨心念出來,我們的病就治好了。如果不曉得他的作用,天天念南無釋迦牟尼佛還是沒有用,還是一樣胡思亂想,還是一樣自私自利,那就沒用處。所以一切諸佛菩薩名號,都是對治眾生毛病的藥方。

  應病授藥,這就要觀機了,觀察每個人根機不相同,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四悉檀裡面「對治悉檀」。我們知道自己的毛病,也曉得很多的佛法,但是這些佛法學了這麼多年都沒用處。我們的病沒有輕,煩惱沒有減少,智慧沒有增長,還是糊裡糊塗,是非、善惡、邪正都搞不清楚。這就是這麼多的方法,這個藥方我們吃了不見效,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細審古德的教誡,想想還是他們講的有道理,我們自己所想的錯了。古人教給我們修行,從福慧下手,修福怎麼修?為大眾作務。佛法裡頭作務,就是為大眾服勞役,給大家工作。你想六祖在黃梅八個月,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這是修福。替常住、替大家做工,不辭辛苦,修福。同時修慧,慧是什麼慧?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就是把你所有一切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恢復到心地清淨。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根本智,恢復到清淨心。這個不管是在家出家,不管是修學哪個宗派、法門,都應當從這裡下手。

  淨宗,佛很慈悲,特別給我們說明,說三福,三福就是修行的基礎。三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總共十一句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換句話說,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尊師學起。孝親尊師做不到,慈心跟十善業也沒有,不可能有。因為慈心、修十善業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你怎麼會成就?不孝順父母,不聽從師長的教誡,不可能有成就。不過師道在從前是有,現在很難,現在到哪裡找老師?找不到老師。老師也找不到學生,學生不聽話,不聽話就不能算是學生。學生對老師是百分之百的服從,那叫學生;不聽老師話的,這個不能算是學生。所以,現在師道沒有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師道沒有了,孝道也沒有了。因為在從前的教學,教你尊師、聽老師的教誡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教你尊師重道,老師教你孝順父母,兩個互相教的。父母總不能說「你是我的兒子,你應該要孝順我」,兒子說「我為什麼要孝順你?」這話說不出來的。老師也不能說「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我」,這也說不出來。所以都要第三者教。現在父母也不教你尊師重道,老師也不教你孝順父母,整個基礎都完了,毀掉了。這是這一代人真正悲哀之處,換句話說,這是病根!

  病根找到了,這才曉得應病,來怎麼救他?我們做第三者,我們勸他孝順父母,勸他尊師重道,你跟哪個老師學,你就要聽這個老師的話。你在一生當中,至少你跟一個老師不能少過五年,實在講最低限度應該是十年。十年跟一個老師會有成就,聽一個老師的教導。你聽兩個人的教導,他就有兩個意見,兩條路。你親近三個老師就是三叉路口,親近四個老師就是十字街頭,不曉得學什麼好!這個老師說這個方法好,那個老師說那個方法好,搞的你自己無所適從,沒有法子修。所以,跟一個老師是走一條路。為什麼我們親近善知識,善知識一定教他,你只可以聽我的,除我之外任何人不能聽?就是給你一條路走。你再聽別人講的,那就兩條路。不但兩條路,別人講的恐怕跟老師講的不一樣,你回來還跟老師抬槓,「老師,你這麼說,人家那麼說」,還跟老師兩個吵吵鬧鬧的,那成什麼話?

  所以自古以來,你看看《高僧傳》、《居士傳》,人家學佛,或者是學世間法,就是跟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這叫師承!這就是應病授藥,把這個方法告訴他。告訴他之後,底下說「令得服行」,要鼓勵他認真照做,他才能夠得到效果,才能成就。「故名從空入假觀,而言平等者,望前稱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觀,此觀成時,證道種智。」道種智是大乘菩薩所證的。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知病識藥,應病授藥,令得服行」,這三句非常重要。四明尊者在註解裡頭也有詳細的說明,諸位看看就知道了。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第四十六面,看「釋中觀」。「二空為方便者,初觀空生死,次觀空涅槃」,這就是這兩種觀的不思議的功德利益。初觀觀假,能了生死,知道生死了不可得。次觀空,原來涅槃也了不可得。涅槃是從生死建立的,沒有生死哪來的涅槃?它兩個是相對建立的,沒有這一邊,那一邊也就沒有了。這就是說明,佛與菩薩為什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兩邊都沒有!「此之二空,為雙遮之方便」,可見得這是方便門,「此之二用,為雙照之方便」。雙遮是兩邊都離開,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雙照是生死涅槃兩邊都用,我同時都用。那就是像佛在經上說,「度無量無邊眾生」,這是用假;「而實無眾生得度者」,這是用空。他兩邊都用,這才成就圓滿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雙照之方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德圓滿的智慧,把它比做大海,海是形容深廣。「雙照二諦也,此觀成時,證一切種智,是為次第三觀也」,這是佛果地上所證的。這是講的空觀。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我們把它念一念,在四十七面第一行,我們從當中看起。「中道之觀,諦觀不二」,諦是諦實,認真的修學,「惑智一如」,惑是無明、煩惱,智是般若智慧。相不一樣,煩惱跟菩提相不一樣,愚痴跟聰明的相不一樣,體是相同的。體既然相同,實際上是一個,一個是覺,一個是迷。實在講,覺迷也了不可得。這個意思愈講愈深,愈講愈玄,不太好懂,但這是事實真相。「三觀圓融,是無作行,故得自然入薩婆若,此觀之果,名一切種智,位在初地。」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從這個位次以後,他的修行大乘佛法裡面講「無功用道」,為什麼?他完全不用心意識,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了。往後四十一品無明是自自然然斷,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煩惱。所以,這個位次是念不退,圓教初住以上的地位。

  以上講的是「次第三觀」。後面一種這是根性非常利的人,不要次第,一心就三觀,這個成就快速。「一心三觀,斯乃稱性而觀,絕待而照,蓋一切法,無非三德,如△字三點。」這是印度梵文的一個字母,這個字母寫法就是三點,它的發音念ㄧ,就是梵文四十二個字母裡頭的一個。「三不孤立,一一圓具,舉一即三,乃以三德而為三諦」,我們只看這幾句。為什麼有一心三觀?一心三觀從什麼樣理論建立的?實在講,自性是圓融的,自性裡面沒有界限。我們把它分成層次,那是因為我們迷得太深了,是從迷而分的。從自性裡面講,哪有階級可循?這是一心三觀理論的依據。所以,一心三觀就是稱性起修,全修是性,這裡給我們解釋的是稱性而觀。

  「絕待而照」,絕待是對「相對」的。我們凡夫迷久了,習氣太深,起心動念都落在相對上。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我們生活在相對的空間裡,相對的世界裡,只要起個念頭必定對面有一個。我們想個大,大對面有個小;想個長,長對面有個短;想個我,對面有個人,總是相對的。絕待就離開相對,離開相對不得已勉強叫個一心。實在講,一,一的對面有多,這實在不得已才說。如果跟你講真話,那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那就到了絕待。絕待不但是開不得口,念頭都動不得,真到這個境界,你想這個心多清淨,心裡頭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心,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它自然就能照虛空法界,自然就能照過去未來。我們稱為神通,其實那是本能,本來有的能力,過去現在,此界他方,沒有一樣不清楚。只要你能夠把一切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統統都停止,這個能力就現前。這是要做功夫,這個功夫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怎麼樣能把它平息下來。

  「蓋一切法,無非三德」,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是法身,無不是般若,無不是解脫。解脫就是我們今天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真的法法皆然。下面是舉比喻,他用這個三點就比喻三德,說法身必然有般若、解脫,說般若一定有法身、解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三德不會說一個孤立的,不可能的,有一個必定有三個。所以說是一一圓具,圓是圓滿,具是具足,法身圓滿具足般若、解脫,解脫圓滿具足法身、般若,舉一即三。這是以三德為三諦,三諦是我們所觀的境界。下面講「即於一心,而修三觀,此之觀法,能所雙絕」。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來修這個觀?給諸位說,《大經》裡面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實在講就是一心三觀。這個時候就看你用什麼心?你心如果真的專一,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從心裡面生出來,口裡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這就是一心三觀。如果起心動念,我念佛,我今天要念一萬,我今天要念五千,那是次第三觀,為什麼?你已經起心動念了。次第跟一心,自己要能分得很清楚。

  修一心三觀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光明。別人來的時候,我們對待他,隨他的執著而執著,隨他的分別而分別,這就是體用如如。自性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是用空,自己用空,對待別人,對待別人用假,空假兩邊都用,雙照、雙遮就在一念之間。所以《觀經》裡面,是詳細給我們說明念佛的理論與方法。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