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第七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2-0007

  請掀開經本三十九面,看第二行,「究竟即」:

  「究竟佛者,道窮妙覺,位極於茶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無上士者,名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到這個地方是一段。下面是比喻,「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眾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義」。究竟佛這是圓教圓滿的果位,地位在等覺之上,就是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這個時候我們稱他做妙覺。位極於茶這個「茶」是印度梵文,就像英文一樣,是字母拼音的,它總共有四十二個字母,茶是最後一個字母。他是比菩薩前面四十一個果位,第四十二個這就究竟圓滿成佛了,是這樣的一個比喻。這個字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就是四十二個字母到最後了,後面再也沒有了,這是比喻他的果位到了極處。唯佛與佛,只有證到極果之人,他才能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圓滿的明瞭。等覺菩薩雖然明瞭,還不能夠說究竟明瞭。必須到如來果位才真正完全明瞭,無明破盡了。

  所以說到修行,總是要特別注意到,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個法門我們用了,用了有沒有效果,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就好像我們生病吃藥,這個藥吃了之後,對於病況有沒有好轉?這個我相信每個生病的人都知道的。假如這個藥吃下去對病沒有好轉,一定就是要重新再去找,或者重新再去看大夫。如果這個藥吃得不對症,吃了病不但沒有起色,吃了是愈來愈嚴重,那就更可怕了。佛法就好比藥一樣。大家現在也不看醫生,也沒有醫學常識,在那裡亂吃,這個怎麼得了!修行沒有成就倒還罷了,將來把法身慧命給斷掉了,那就問題嚴重,這是一定要注意的。

  我們的重病,實在講除了煩惱之外,再就是無明。什麼叫無明?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就是無明。《楞嚴》上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上再立知見,就是邪知邪見。想法錯了,看法錯了,這是大病。治療的原則就是先教我們什麼都不要想,把想法、看法統統把它終止住,讓心恢復到清淨,這就講的修定。無論哪一個法門,講到真正功夫都是修定。首先修清淨心,心不清淨,就是念佛也沒有用處,也不能相應。等覺菩薩因為還有一品無明沒斷,換句話說,要是跟佛兩個比,他的心不清淨。跟我們比,那他的心真是清淨到極處,跟佛比就不行了。所以他還是帶業,他帶的最少,因為有這一點障礙,對於諸法實相,他還是不能究竟徹底的明瞭。譬如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念佛往生這種殊勝的功德,等覺菩薩就不能完全瞭解,這就是他有那麼一點障礙存在。所以,真正修行人總要知道,我修的是什麼?就是把一切錯誤去掉,恢復到正知正見,這就對了。《法華經》上說得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的知見就是正知正見,這才能到究竟覺。

  「邊際智滿」,智慧圓滿,邊際就是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這個智慧才算是圓滿。「種覺頓圓」,種是一切種智,這時候圓滿了,所以稱他做「無上士」,沒有比他更上的。「名無所斷」,等覺菩薩還有得斷,還要斷一品生相無明。到佛,佛沒有東西好斷了,該斷的全都斷盡,沒有得再斷的,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沒有再超過他了,在十法界裡面他是至高無上。下面是個比喻,好像十五的月亮,圓滿具足。十四的月亮雖然圓,還欠一點,通常經上把十四的月亮比做等覺菩薩,把十五的月亮比做佛果。這是究竟覺。所以他是最上、最殊勝,「威德特尊」,這個叫究竟佛。

  我們看後面這段。「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號」,這是真的,佛的名號無量無邊,為什麼?一個德號不能代表無量,顯示不出無量。不要說佛了,我們世間人有許多人很聰明,有智慧,很能幹,多才多藝,你看名片一打開,十幾個頭銜。你要問他,一個不可以嗎?一個不能代表他的身分地位。真如本性的德能說不盡,所以你看到佛經裡頭有《萬佛名經》,那萬佛名號就是一個佛的名號,他有那麼多的名號,那還只略說而已!凡是佛的名號都是講性德,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的;菩薩名號叫修德,性德有多少,修德也是有那麼多。佛法絕對不是一個多神教,絕對不是泛神教,《華嚴》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是一個人是多才多藝,所以才有這麼多名號,顯示他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是這個意思。

  「舉一蔽諸」,名號多,才舉一個,其他的就顯不出來,這是為什麼要有這麼多名號之由來。名號太多了也煩,也搞不清楚,所以把佛的無量名號歸納成十個,這就是一般經上講佛的通稱有十號,我們常常見的。「華嚴有十萬號」,這裡本子上掉了一個字,諸位把它加起來,有十萬號,《華嚴》有十萬號。「又經有萬號,三世諸佛,通有十號」,這個十號就是無量無邊名號歸納,歸納成好像綱領一樣,有十號。「淨名三號,以劫壽說,不能令盡,何況諸號耶。」淨名是《維摩經》,《維摩經》上講的三號,實在講就是十號當中的三號。這一句在第四十面倒數第五行,你看當中。「淨名經云,正遍知,如來及佛」這三個號,這是十號裡面的三個號。這三個號,「此三句義,大千眾生」,是講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聰明智慧就像阿難尊者一樣多聞第一。「以劫之壽」,壽命多長?壽命一個大劫,來解說這三個名號的意思都說不盡。三個名號都說不盡,何況十個名號,何況無量名號,每個名號裡面含義都是廣大無邊,說之不盡。

  到這個地方才算把《佛說觀無量壽經》這個佛字介紹完了,講了一個字。下面講第二個字「說」,佛說。

  「說者,悅所懷也」,這個解釋在一切經裡面我們都常見到。底下說,「即十二部經」,這個十二部經就是整個的佛經,要用現代話來說,佛經總共有十二種不同的體裁,所以講到這十二種體裁,就包括了整個的佛法。「八萬法藏」,這是講他修學的方法與門徑。「六度四等」,六度是講菩薩修行綱領六波羅蜜,四是講四悉檀。「一切法門,又於一法中,作四門分別,於一一門,巧作四悉檀利益,聞者歡喜,讚用,受行,施戒進念,而得開發,貪恚愚痴,豁爾冰消,革凡成聖,入法流水,或二三一益,若都無益,則示默然。」這段解釋「說」,不僅是解說能說,後面這一大段,就是「十二部」以下我們念的這一大段,是佛所說。所說裡面給我們講了一個原則,佛對眾生說法決定是有利益的,利益多少、淺深不一樣。如果沒有利益,佛就不說了,這裡說「若都無益,則示默然」,佛就不說。

  「若一機扣聖,於一門施四益者」,一門是一種法門,四益就是四悉檀,「餘三門亦如是,為一緣說一法既爾,諸緣諸法亦如是」。這段話的意思,有一個人他有疑問向佛請教,佛給他說法,離不開四悉檀;如果是很多人,佛為大眾說法,也離不開這個原則。這是講說法的原則。我們看註解,註解的第一行,我們從下半段看起。「若就本經,即是如來久修久證念佛三昧,蘊之在懷」,這句話重要,跟《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講的沒有兩樣。佛是怎麼成佛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諸佛是念佛成佛的,諸佛所得甚深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解上這樣說,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頭確實看到,所以《觀經》三福裡面「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佛看到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成佛機緣成熟,佛要給他說成菩薩法、成阿羅漢法,對不起這個人。佛說法應機施教,這個人看看這一生還沒有成佛的分,只能成個菩薩,佛就給他說菩薩法,決定不給他講成佛之法。為什麼?他沒有這個福報,給他講了也不相信,白說了。所以佛說法契機契理!看到成佛的機緣成熟,換句話說,對於成佛這個法門,跟他說了他能夠相信,他能夠理解,他能夠認真的去學習,他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那是什麼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淨土三經都是教成佛的眾生,這不是對普通人說的。這個法門,佛藏在心裡面久了,找不到對象,這下找到對象了,你說多歡喜,比說什麼法門都歡喜。度眾生,你這一生當中能度幾個眾生成佛?這下遇到一下就成佛了,這還得了,這個機會不能錯過。所以,佛說淨宗法門顯示是無比的歡喜,這是我們在《大經》上面看到了。「今機扣發說之」,「機」就是韋提希夫人,遇到這個人,無量劫中她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佛把這個法門傳授給她,她今天就成佛了。「乃暢昔之所懷也」,蘊藏在心裡面很想說,找不到對象,這下遇到了。這個幾句話我們要注意到。

  底下我們再翻過來看四十二面。四十二面這個地方有一段是說法的一個典範,無論在家出家同修,將來要發心給人說法,要記住這個原則。你不懂這個原則,你就不是講佛法,要懂這個原則。在四十二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趣舉一法」,這是隨便拈一法,「須開四門」,就是一定要懂得四悉檀。悉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遍施,就是普遍以佛法布施給一切眾生。這裡面有四種,我們稱之為四悉檀。「機生熟故」,機就是說法的對象,你為那個人說,這個人他的機緣有沒有成熟?成熟到什麼程度?生熟裡面有程度不同,你跟他說法也就不一樣,「四悉被之」。下面給我們說明了。

  「為未種者,作世界說」,這是四悉檀裡面第一條「世界悉檀」,對什麼人說?沒有種善根的,也就是對社會一般人說的。說法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叫他認識佛教。聽到佛教的時候,他心裡歡喜,他還不一定接受,還沒想來學佛;只是教他認識佛教,不要對佛教發生誤會,目的在此地。這就叫歡喜。實際上說,「令其樂欲,讚用受行」,這是他的目的,希望他歡喜,對佛法不至於誤會,對佛法讚歎,知道佛法對社會還是有用處的,沒有害處。建立他這個正確的觀念,這是一種說法。這個我們通常講宣傳,現在宣傳的人很多,但是內容我不太清楚。我常常看到報紙甚至於電視裡都有廣告,哪個法師在哪裡講經說法,聽眾都是幾千人幾萬人,這個有點像佛教秀,作秀去了。這個他的目標只能達到這個階段。

  第二種,「為已種者,用中二悉」,已經有善根的人,已經有善根的人就用四悉檀當中兩個,當中是「為人、對治」,用這兩個。已種善根,要看他善根深淺,「善根未發者」,他有善根,善根還沒有發出來,確實有善根,沒有發出來。那要怎麼說法?「作為人說」,比前面的意思要深了。這種說法的目的,「令起宿善信戒進念」,使他能夠善根發現,信、進、念、定、慧,他聽了佛法他能夠生起來。這是已經種善根,善根並不很深厚的人,激發他的善根,我們今天講道心,道心跟善根意思是一樣的。這是激發他的道心,激發他的善根。

  第三種「惡未破者」,善根是有,善根也發現了,善根雖然發現,他的煩惱習氣沒斷。這兩種情形在我們一般佛教界裡面,無論出家在家太多了。我們不能說沒有善根,習氣煩惱不斷。習氣煩惱不斷,換句話說,這是修行障礙,修行決定不能成就,因為你有障礙在,念佛也不能往生。我們對這種人說法就要用「對治說」,對治是「令其三毒忽豁爾冰消」,三毒就是貪瞋痴。說貪瞋痴,當然就包括了貪、瞋、痴、慢、疑、惡見,把這個煩惱全部包括了。這些煩惱沒有斷,那說法的目的是要幫他斷煩惱,能斷煩惱、能除習氣,功夫就能夠得力,在佛法裡頭真的有成就,法喜充滿。

  煩惱習氣沒有斷,在從前是決定不能離開善知識。他跟某個善知識學,不可以離開,沒有能力離開老師。就像小孩很小,自己不能獨立,不能離開父母,要常常受父母照顧,他才能夠得到安全。煩惱習氣沒有斷,如果離開了善友,要跑到外面去,危險就大了。自古以來,不是講現在,古時候就有。沒有出來的時候,在他自己寺院裡面修行,好!真有道心,值得人尊敬。一出來講經說法,再去找一個寺院去做住持領眾,皈依的信徒也多了、錢財也多了、架子也大了、貢高我慢也起來了,煩惱統統起現行。為什麼?掉在名聞利養裡面去,墮落在五欲六塵,將來的果報到三惡道去了。

  諸位如果看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不曉得在哪一頁我不知道,蓮池大師曾經批評一位大德。那位大德從前是住山,也很有名氣,大家對他的道德、學養都非常佩服,非常尊重。以後在都市裡的一個寺廟做住持,道心統統退掉了。他去拜訪他的時候,他講從前某個人,山上修行怎麼好,佩服!到以後墮落了。那個法師說,哪一個?「就是你老兄!」他還算不錯了,還能遇到蓮池大師當面把他點醒。現在人墮落時候,點也點不醒,他還認為他那是對的。現在人修行比從前人難,從前人心地厚道,尊師重道,他能聽老師的話,現在人不聽。看到別人知名度高,他也想盡方法去打知名度,唯恐自己落在人後面。看到人家福報比他大,他心裡看到很難過,也想去想盡方法,我福報也要追上他。那個心在哪裡?心專門在求名聞利養,在求五欲六塵。不知道修行是修清淨心,不知道修行就是要把這些煩惱習氣斷盡。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即使在家居士,弘法利生都是人家來請法的,哪有自己去找地方說法?沒有這個道理。人家來請,自己還很謙虛,恐怕我不行,我說的不契機。哪有自己想盡方法去找地方講經?沒有這個道理。我們過去在台中學教的時候,練習講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到哪裡去講?同修們家裡,「請你慈悲慈悲,我講給你聽,你替我改正」。是去請教,「我講的你聽了滿不滿意?你有沒有疑問?告訴我,我來改進」。聽的人,三、五個人,每個星期一天到同修家裡去講。這是什麼?這是求教!我講的人是學生,聽的人是老師,是我的監學,我們是這樣學出來的。

  我們在臺中學佛的時候,每天晚上都有講經法會,今天在這個居士家裡,明天在那個居士家裡,因為同學多。今天這個同學講,我們統統都是學經的同學,一定要去參加,因為替他改正也就是替我們改正。到老師聽了以後,同意點頭,沒有什麼過失,才可以上臺去講。上臺還是練習,臺中難得的有兩個練習講經的講台,一個在蓮社,一個在靈山寺。蓮社,臺中蓮社是女眾練習講經的場所,靈山寺是男眾。來捧場來聽經的有七、八十個人,當然那些聽眾都很客氣,你向他請教,他不會批評的。但是我們這個練習講經,李老師是一定要來的,李老師是坐在最後一排,坐在角角上。為什麼?我們講經沒有擴音器,必須他聽得清楚,他要聽不清楚不可以,那就是你的音量不夠。講完之後,老師把同學集合起來,再做一次嚴厲的講評,哪些地方要改正,下次再講的時候要改正過來。經過這樣嚴格的訓練,不是容易事情。

  我們現在在美國這個小道場,有幾個同修,人數雖然少,五、六個人,也是個小班。學習的方法,我就把從前我在臺中學的那個告訴他們,依照老方法來學,學個三年。因為他們的程度高,環境殊勝,沒有干擾,環境沒有干擾,三年一定會有成就。

  這是已經生起善根的,就是要幫助他真修,真正來斷煩惱。我們同修當中,前面這個階段有了,善根已經發現,煩惱習氣沒斷。現在開始要認真去斷,不斷就不得了,問題就大了,一定要斷煩惱。

  末後一個,「為已熟者」,什麼是已熟?已熟是指成佛的機緣到了,這才叫已熟。他這一生還不能成佛,他的機緣還沒有成熟。成佛機緣到了,這是非常稀有,佛就要把成佛的方法教給他,也就是念佛的方法教給他。我們今天得到這個法門,我們也在許許多多地方弘揚這個法門,雖然講的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乃至於《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是做什麼個講法?給諸位說,是做第一、第二的講法。為什麼不做第三、第四?第三、第四看看機緣還沒有成熟。如果我今天特別強調大家要斷煩惱,他明天就不來聽了。所以,現在要對大家講好話,聽了很歡喜,明天還要來。如果我要講斷煩惱,講的都不是好話,聽得都很難過,「這個法師罵我,我明天不來了,我不讓他罵」,就不來了。說的時候,雖然是同樣一部經,講的方法不一樣,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也不相同。這是講四大類,方法的四大類,每一類裡面還有許多的善巧方便。同樣一部經,可深可淺,可長可短。我昨天收到新加坡給我寄來一個傳真,邀我明年到那裡去講《彌陀經疏鈔》。《彌陀經疏鈔》那麼大,他邀請我到那裡去住一個月把《彌陀經疏鈔》講完。實在上也可以講,淺講、短講,不過《疏鈔》文還是很長,念一遍都要相當長的時間。這個到明年再說,我還沒有回他的信。

  底下講,為已熟者,這是善根成熟了,這個人福報很大,他快要作佛了。佛有神通能夠觀機,這個人的善根成熟了。善根,無量劫修成的善根,這善根成熟,成熟之後,就一定要教他成佛的方法。「作第一義說,令得契真,革凡成聖」,革凡成聖就是超凡入聖。超凡入聖永不退轉,只有念佛往生淨土這一條路,這個法門是真正超凡入聖,永不退轉,一生成佛。遇到這個人,佛要不給他說,那就對不起人。說實在話,我們臺灣在這一個階段,根熟的眾生很多。我們曉得這四十年當中,台灣人口現在才兩千萬,以前沒有那麼多,四十年前只有六百萬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沒有詳細統計,但是最保守的估計應該有四百到五百人,這就不得了。這麼多人都成佛,還得了!這個地方稱之為寶島,名符其實,這世界上哪一個地區在四十年當中有這麼多人成佛?這個不容易。念佛的人很多,有幾十萬幾百萬,真正往生的,四十年當中有四、五百人,就不得了。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在這個數字之內?要真想自己在這個名額之內的,那就要真修。可以說因緣不缺,在臺灣的緣不缺,如果要缺那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還不夠,這個法門要多善根多福德。善根什麼叫多,什麼叫少?前幾次我們在《彌陀疏鈔》裡面跟諸位詳細報告過。

  「佛智鑒機,說之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三益是前面三種利益,為什麼?他這一生還不能成佛,還不能往生,得前面三種利益。「知不破惡,令得二益」,曉得這個人煩惱習氣不會改過來的,那講經說法就叫他得前面兩種利益。斷煩惱改習氣是要自己發心認真去做,別人不能勉強。「無善可發,作世界說但生歡喜,若全無益,佛則不說。」你給他講了,他聽也不聽,信也不信,甚至於反對反駁,那就不說,「故云默然」,佛就不說了。這個原則、這個典範我們要記住。說法確實如此,同樣是一部經,會說的人就得懂得這個原則,見什麼人有什麼樣的說法,千變萬化,沒有說是一定的。

  所以,法無有定法可說,法是活活潑潑。在講臺上要有觀機的能力,看看底下聽眾,看他的面孔、看他的表情,就曉得他是什麼程度,我應該要怎麼樣說法。不是說把我所講的東西先寫成講稿,上臺來念,念給大家聽,那不是說法,那好像醫生治病,先把藥方都已經開好,然後來給你治病。看了病,把藥方拿來給你吃,吃死了,不是我藥方不對,是你病害的不對,你病害的跟我藥方不對。這是錯誤的。由此可知,講經比講什麼都困難,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所以學講經的同修要虛心,要時時刻刻向聽眾請教,才能夠得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