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第二十四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03-001-0024

  請看第一百五十一面的經文,這是十六觀裡面最後的一觀,第十六觀。這一觀面明白的教給我們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出自這部經的。

  大本經詳細的敘述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淵源,法藏比丘怎麼發心的,極樂世界怎麼建立的,極樂世界的歷史都在《無量壽經》裡面,它的殊勝莊嚴都可以從《無量壽經》看到。小本《彌陀經》的重點在勸我們持名往生。本經是詳細說明往生極樂世界的原理以及方法。所以真正修淨土的人,這三部經必須要合起來看,要深入的研究,我們這一生修淨土往生就有決定的把握。

  三經的註疏都相當豐富,一定要有耐心,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把它搞透徹,透徹之後,我們念這句佛號跟完全不了解經義會完全不相同,你會感覺佛號句句相應,句句得力。

  淨土法門,過去李炳老也說過,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那時候在台中,他就跟我說,他說我們台中蓮友二十多萬人,那時候民國四十七年。我們那時候跟老師開玩笑,那時候競選市長,我說老師,你只要在家裡說一句我想做台中市長,我說馬上就做成,我們二十多萬的蓮友,一個人給你拉十張票,不要到外面去競選,有這麼大的力量。很感嘆的,這麼多人真正能往生的只不過三、五個,不成比例,原因在什麼地方?三經沒有合參,沒有在這上下功夫,我們現在完全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那個時候,的確我們真的不曉得,都是在摸索。如果我們要是真正覺悟,我們會啟請李老師專講三經,不會請他講《華嚴》、講《法華》、講《楞嚴》,他老人家很隨和,我們請他講什麼他就講什麼,結果把我們自己搞亂了,這是很大的損失。雖然三經他都講過,但是沒有深入的講,沒有融會貫通的講。這是我們今天發現的,真正明白我們應該走什麼路,這個路是平穩決定成就的。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方等』就是大乘經典,他不毀謗。

  【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下品生者(就是下三品),實際上,我們從中下品已經見到了,都是聞法的機緣太遲。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明瞭,我們現在雖然聞法,法有邪正、偏圓、半滿,我們是不是聞到圓滿的法?我們聞法要是偏在一邊,就是不圓。如果不徹底,不能真正幫我們斷疑生信,這個法不圓滿。所以雖然聞法,裡面還有這許多的差別。使我們想到善導大師講的話非常有道理,他說三輩九品都是我們遇緣差別而造成的。因此親近善知識是我們這一生修行,不但講是成敗,如果是講修淨土的話,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都是親近善知識才能得到,這是實實在在,善知識難遇,可遇不可求。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古時候一直到現在,仔細去觀察,就是各個地方一些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這個道場之建立,這個道風、學風差別就很大。古時候是解行相應,有解有行。在晚近,像印光大師那個道場就有行無解,解不注重。蘇州靈巖山報國寺,印光大師那個道場,就是一句佛號,一年三百六十天晝夜佛號不中斷,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不必求解,只是一句佛號念到底。能不能成就?能成就。什麼人能成就?死心塌地的人能成就,沒有妄想的人能成就,真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就求生淨土,這個人真能成就,不是不能成就。可是真正死心塌地修淨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不能接受。所以如果要想把淨土法門發揚光大,連這些知識分子都要來修學,印光大師那個做法就不行。大家雖然很讚歎、很佩服,他不學,為什麼不學?拿現代的話說,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那些人求知欲都降到零,沒有了,死心塌地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個行,他真的一點不懷疑。所以那個法子是度上智與下愚,行,他決定成功,他老人家在末法時期開那樣的法門。

  為什麼古時候這些祖師不開這個法門?不用這個辦法?他是行解並重?諸位要知道,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在。古時候所流傳的,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正法,你去參學可以說都能得利益,縱然偏差,幅度不大,所以解與行並重。現在末法時期,邪與正幅度太大,簡直是背道而馳。換句話說,如果聽了很多邪法,不如一切都不聽,老實念佛。印光大師提倡這個法門就是防止我們遇到邪師說法自己不能辨別,還不如老實念佛來得好。

  從前說法的人,以及這些著作出版,都不是容易事情,不是隨便一位法師、居士就可以出去講經說法,過去不行。過去要佛門裡面的公認,你可以說法了,你才有這個資格,不像現在是自由開放。以前你的著作,像你寫一部經的註解,這個註解要送給國家去審查,雖然名義上送給皇帝,皇帝哪有時間看你的書,皇帝一定交給佛教界的大德們,請他們看,請他們提出意見。如果他們提出的意見,認為你這個書可以流通,皇帝再一命令,就是聖旨頒布,這個書可以流通,有的人才可以刻,這個刻版就不犯法。所以以前的確文化教育是國家控制的,決定不能給大家自由來做。自由來做,邪知邪見統統出來,像今天你就沒有辦法辨別邪正,這是很苦的一樁事情。

  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到滿清末年都維繫著中國的道統。什麼人來護持道統?國家、皇室,就是國王大臣來護持道統,防止邪知邪見,所謂是防微杜漸,使大家都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建立正知正見。在世間法裡面就是依儒家,在佛法裡面就是依大乘,所以儒佛是中國文化的中心。現在可以說完全沒有了,你看佛教近代出版的這些雜誌、小冊子都不能看。

  我在佛門裡面這麼多年,大家都知道我不看現代人的著作,因為這麼多年大家都知道了,大家也不怪我。為什麼我不看現代人著作?我覺得古人那麼多著作都看不完了,我哪有時間看現代的?我覺得古人的著作比現代靠得住,為什麼說靠得住?他這個東西要是不好,能夠流傳幾百年、幾千年嗎?他傳不下來。為什麼?後代跟他都沒有感情,如果不是好東西,誰願意給他刻版流通?能夠發行流通一定是覺得這個東西很好。不像現在講人情的,那是我的朋友,我要幫助他出版,是不是真正好東西不見得可靠。換句話說,古時候這個東西流傳下來經過歷史的考驗,經過時間的考驗,經過多少人的眼目,如果不是真正好,真正有價值的,決定留不下來。尤其是從前刻木刻版的成本非常高,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付得起。不像現在印刷術這麼便宜、便利,成本便宜,幾乎任何一個人寫一點東西自己都可以出版,出版自由沒人管。從前出版還要經過國家審查,經過歷史一代一代多少人看,不是好東西就沒有人刻,沒有人給你繼續刻,這東西就失傳,流通量也少。所以這就是古人的東西決定比現代人東西有價值、靠得住,我們多念古人的東西。

  如果說文字有障礙,這古人東西都是古文,都是文言文寫的,我們現在看不懂,這個障礙很小。佛經都是文言文寫的,佛經最晚的翻譯大概在宋朝,宋以後就很少,翻譯量最多的是隋唐,從後漢到唐朝是中國翻譯史上的黃金時代,翻譯量非常之多,換句話說,確實都是標準的漢唐的文字。李老師那時候在台中每星期有一堂《古文觀止》,李老師從頭到尾統統講過,每星期兩個小時,全部講完用了大概七、八年的時間。他說你能夠背五十篇,你就能夠讀文言文;你能夠背一百篇,你一定可以寫文言文,他說學這個東西沒有別的祕訣。但是現在想想,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連五篇恐怕都不會背,這就沒有法子,這不肯下功夫,這東西就是要背誦。

  我覺得現在我們可以不要從《古文觀止》下手,我們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共是四十八章,就等於四十八篇,那個分量和五十篇差不多,就等於五十篇。能夠把《無量壽經》背得滾瓜爛熟,你的文言文就學成功了,文也學好了,這部經也學好了,一舉兩得。《無量壽經》是漢朝翻譯的,有十二種譯本,最早的譯本是安世高譯的,是佛法到中國來沒多久的時候,最晚的是宋朝,換句話說,這部《無量壽經》就代表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這個時期的文學,但是它是以漢文為主。《無量壽經》非常之好,尤其夏蓮居居士會集的本子,就是重新加以整理編輯,但是他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原來譯本上的,他自己沒有敢改一個字,完全照從前原本重新加以組合編排,所以這個本子很難得,是一個非常好的版本。我們這次印了一萬本的袖珍本,諸位可以常常帶在身上隨時念,希望把它念得很熟,這文言文就通了。將來看三藏經典、《四庫全書》,你都有這個能力,這就是一把鑰匙,佛家三藏的鑰匙,《四庫全書》的鑰匙,拿到這個鑰匙你才能享受。所以《無量壽經》一定要念,你也不必刻意去背,如果能夠每天念一遍,我相信你念上三年自然就會背了,這個文不學就會了,所以背誦非常重要。

  《觀經》的文字比《無量壽經》還要少,《彌陀經》就更少,所以將來大家要背誦、要念熟,念什麼?就念三經,就可以。三經念得熟透,自然把三經的經義能夠融會貫通。融會貫通,淨土宗才能夠向全世界弘揚,發揚光大,普度這些高級知識分子,為什麼?你能夠說服他,你有說服力。你要不能融會貫通,人家幾句話一問你,你就沒話好說,那人家就會看到你學的是老太婆教。雖然你自己會有一點成就,不能幫助人,不能夠說服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三經上下功夫。

  這部經,雖然我們這次時間很短,只說個大概,因為時間不夠用,不能深入的去研究,可是從這個大概,我相信大家必定有所收穫,了解修淨土的層次、方法。上品怎麼修法,中品怎麼修法,下品怎麼修法,統統明瞭了,我們自己想修哪一品?三輩九品,這是遇緣不同,就清楚明瞭了。你要想上品往生就學上品的修法,與前面講的三福要統統相應。如果你想修下三品,就是凡聖同居土的人天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三福裡頭你特別著重修一條,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以這一條為重心,百分之百的做到,後面兩條能做多少算多少,重點擺在第一條,你這樣子念佛求生淨土是修西方世界的下三品,人天乘。你要是修中品的修法,那就要把三皈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眾戒,前面我們在中輩裡面看到的,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要認真去做。他以三皈為主,三皈第一個是覺不迷,皈依佛,皈依法是正不邪,皈依僧是淨不染,要真正做到才行,這樣念佛的品位是中三品往生。

  上三品往生一定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要講經說法,這是上三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如果只是執持名號,其他的什麼都不管,這樣往生也有上品的,怎麼會有上品?他也沒有弘法利生,怎麼會上品往生?弘法利生要有緣,他有這個心,也有這個能力,他沒有緣分,講經說法沒人聽,不是他不講,是沒人聽,沒有法緣,他有心,所以也能上品上生。如果連這個心都沒有了,他的品位就下了,所以結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縱然沒有緣,我們發心決定要發得具足。讀誦大乘非常重要,所以我勸同修熟讀這三經,嚴格的講,三經統統都要能背,常常合起來去研究,三經合參。

  在此地我們所看到的下三品可以說是業障很重的人,造眾惡業,就是十種惡業都造,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心裡面貪瞋痴,統統具足。雖然天天造十惡業,還好他還不毀謗佛法,但是對佛法並不很尊重,為什麼?他要是真正尊重就會依教奉行,他會學,他不反對就是。雖然也學學佛,若有若無,並不認真,十惡還照造,這真的,不過就是造作十惡業有輕重差別不一樣。

  我們細細的去想一想,我們現在是出家了,是不是像經上講的?我想確實如此。我自己想一想,十惡天天都造,貪瞋痴有,四種口過也有,殺盜淫縱然沒有那個事,意念沒斷。想佔點便宜就是盜,譬如我們去寄個東西,怎麼樣寄才算便宜?怎麼樣能免稅?這就是盜國家的。換句話說,貪圖一點小便宜的心是盜心,確實不容易。戒律裡頭盜戒最難持,為什麼?佔便宜的習氣養成了。你說公家的東西,我們在公家做事,拿公家的信紙、信封來寫個信,這都是犯盜戒。公家的東西是辦公用的,不是供給你私人用的,我們順手牽羊,大家都養成習慣,哪一個不拿公家的信紙、信封寫信?換句話說,統統犯了盜戒,犯了自己不知道,以為這是應該的,其實是錯誤的。

  從前李老師也是在公家做事,他在奉祀官府做祕書,奉祀官是孔德成先生,他每次領信紙、信封都要向孔先生報告一下,這個信紙、信封我私人要拿去寫信,孔先生說你怎麼這麼囉嗦,哪個人不是私人拿去寫信?他說我要不跟你說一下,我就犯盜戒;你是主管,我跟你說,你答應,我就不犯戒,不懂得佛法的人不曉得,懂得佛法的人知道。所以用常住的東西一定要告訴常住。從這裡看,不管我們出家、在家,恐怕都免不了,眾惡具造,只是造的輕重而已。學佛的人造這個惡業比一般不學佛的人輕一點,也有出了家,造得也很重。

  這是愚人,雖然他不至於毀謗大乘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慚愧心是兩個善心所。慚是我們俗話說良心發現,自己曉得錯了,自己責備自己。愧是外面的力量壓迫你,你有羞愧之心。譬如造作罪業,別人指責你,自己就很難過、很後悔,這是外面的力量,所謂是輿論的力量。如果無慚無愧,良心永遠不會發現,認為這樣做是應該的,不知道自責。外面別人指責你,他指責與我有什麼相干?我還照做,這就是沒有慚愧心,不怕人家說,還是為非作歹。

  『命欲終時』,他聞法的機緣短,差不多快到命終的時候。諸位要曉得,快到命終並不一定是指快要死的時候,也指晚年。人到晚年往往比較容易覺悟,為什麼?知道自己一生都過去了,來日無多,真的六十歲以後這個觀念就成熟了。我今年六十二歲,自己曉得來日無多,所以想一想過去做了很多錯事情,現在就知道要修行。為什麼?以前都為這一生打算,六十歲以後知道來日無多,要為來世打算,這一世不想了,所以這個觀念不相同,這觀念是很大的一個轉變,為來世打算,這個想法、看法、做法都跟從前不一樣。所以對於這一世的事情,反正日子不多,算了,怎麼好怎麼過去,不計較,可是對於來世要認真。來世,一個是三途,一個是三善道,一個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值得我們考慮的,我們來世要到哪裡去?我們現在要把全副的心力來辦來世的事情。所以晚年才學道,這就是「命欲終時,遇善知識」。

  實在說,我自己來說,我現在才覺悟,這覺悟就是善知識。從前沒覺悟,就沒有遇到真善知識;現在覺悟了,遇到善知識了。善知識是什麼?是淨土三經。從前也念,從前念不認真,不知道這裡頭的妙處,現在才把這個奧妙看出來,現在才遇到。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二十幾歲一學佛就看到《彌陀經》,就念《彌陀經》,但是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情。講了這麼多年的《彌陀經》也不曉得裡頭真正的味道,三經合參才發現,才真正懂得裡頭一點奧妙,才曉得自己應該怎麼個走法。這句話我們自己要明瞭,絕對不是講真正在命終那一剎那,真正命終那一剎那,那是下品下生,是指那種人。我們這些人都算是聞法晚,就是接近命終才聞到佛法。

  『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這就是一切大乘經。十二部,換句話說,佛講經是用十二種不同的方式,所以稱之為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只有經名。說實在話,不要說是經的內容,聽了經名的功德都不可思議。可是諸位要曉得,聞名如果不解義,這沒有什麼功德。你要說功德,只是阿賴耶裡頭種個種子,為什麼?意思不懂。意思不懂,你那個心理變不過來。總要記住古德教給我們的原則,那是非常有道理的,所謂聽教(就是聽經)要在消歸自性。義理不明白,你怎麼能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你不懂經名意思,怎麼能轉變這個思想?怎麼能改變你的觀念?所以這一點諸位要曉得,聞名是要把那個名的意義搞清楚。現在很多人望文生義,他告訴我們,聽說這部經上講的,聞諸經名字,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好了,他經不要念了,他就念經題,「南無妙法蓮華經」,日本人就念這個,他認定念這個經題就能除千劫極重惡業,惡業照幹,不要緊,我念一句就消除了。這是錯解經義,曲解經義,佛門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依照文字看表面意思,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錯了。

  聞經名要怎麼聞法?你看看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講九十天,九旬談妙,你要這樣理解,「法華經」這題目你懂得,這才叫聞名。你把這個經名的真正意思完全透徹明瞭,念這句「南無妙法蓮華經」才有功德。由此可知,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要想念到真正有功德,念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要透徹了解彌陀三經,你的佛號才會起作用,否則的話,起不了作用,念這句佛號充其量比罵人好一點。所以古人講,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這話有道理。雖念佛,你的習氣煩惱、思想觀念統統轉不過來。人家一句佛號得力,他念的時候真轉過來,這才叫消業障。

  所以經題就好像文章的題目,經文就是經題的內容。你要想懂得這個題目,你必須要把內容搞清楚,那題目就清楚了。題目跟內容是一不是二,題是綱,文是網、是目,綱目,它是一體的。所以真正徹底明瞭了,我們受持名號,為什麼?方便,但是一提到這個題,全經都明瞭,這樣才行。所以日本人那個搞法是害死人,決定是錯誤。天台傳到日本,過去日本的法師也有很了不起的成就,現代日本佛教變質了,跟我們一樣,變得簡直不成話。所以世間這些事情,我們想成就世間事業都不是簡單的,何況成佛作祖?何況當生成佛的法門?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不要看得太簡單,你把它看得太簡單,將來耽誤的是你自己;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難,看得太難,你不敢修學,所以要以平常心真正努力去研究探討。理論、方法、境界統統清楚,我們的佛號就得力,句句得力,你往生才有把握,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能發生誤會。

  『智者』就是善知識。前面是給他講道理,把佛法介紹給他。下面這個善知識教他修行,用什麼方法修行?不是用觀想。前面都是用觀想的方法、觀像的方法,這裡不用,這裡用持名的方法,『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叫你持名,所以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在一切修行裡面,持名最方便,用這個方法。『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這是稱名滅罪的功德不可思議。既然如此,為什麼古德又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滅不了罪?你就要曉得,念這句佛號就要把我們的心意識轉變成智慧,所以句句佛號是提醒我們的,這句佛號的意思是無量覺。六個字都是梵語音譯的,「南無」是皈依,「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正是因為我們念念迷,所以念這句佛號是自己喚醒自己,我要從迷回過頭來,依覺悟,我樣樣都要覺悟,覺而不迷,這才能滅罪。念是念了,還是照樣迷惑顛倒,念念都迷惑,這有什麼用?這剛才講比罵人好一點。所以這個佛號是句句喚醒自己從迷回過頭來,依無量覺,沒有一樣不覺,覺而不迷,處事待人接物統統不迷惑。

  覺跟迷要辨別,什麼叫覺?什麼叫迷?心地清淨、平等、慈悲就是覺,心裡面有貪瞋痴慢就是迷,這是心覺悟的相、迷惑的相。換句話說,念念把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念掉,念念成就自己,增長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它怎麼不滅罪?經上講的是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我覺得這個說法太保守,不止。諸位要曉得佛號要這樣念法才得力。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