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第二十二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03-001-0022

  請掀開經本一百三十一面,最後一行: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當來至此行人之所。】

  這是說明西方三聖與修行人感應道交,也是前面曾經說過,諸佛如來入眾生心想中,翻過來看,道理是一樣的,眾生也能入佛的心想中,這才是感應道交。所以觀想成就,佛必定現前來安慰這個人,也是歡迎他到西方極樂世界。觀想到此地就告一個大段落。

  下面這是觀像念佛,這個科裡面是「雜明佛菩薩觀」,這裡面有兩段,第一段就是觀像念佛,雜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這種觀想比前面就方便太多了,這實在是怕我們末法時期眾生心粗境細沒辦法修觀,這是特別開方便法門,不要觀那麼大的身相,觀丈六,這是我們能力可以觀想的,決定可以能做得到。至於相好光明,要跟前面所講的一樣,只是佛的身相沒有那麼大,身相小了。『在池水上』,蓮花在池水上,花當中有蓮臺,臺上有佛結跏趺坐,這是跟前面一樣。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這是把教我們這種觀法的所以然說出來,實在是我們凡夫心力達不到,所以才開這個方便之門,觀丈六的金身。雖然開方便之門,底下這一段也不能夠疏忽。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換句話說,那個相雖然大,如果你真心去觀,佛的神力加持你,你依然可以看到像前面所講的不思議的大相。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這是得福的比較。在這段文裡面,我們特別要記住前面兩句話,『若欲至心生西方者』,我們是不是真想往生?真正想往生才叫至心。要把求生西方淨土做為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重要的事,除這樁事之外,其餘的事情都不足以為道,都可以放下,古德教我們念佛要放下身心世界,這就是至心求生淨土,這句話很重要。

  『先當』,這是教給我們先後順序,你就先觀丈六的佛像,所以這是觀像念佛。為什麼?丈六的佛像我們可以塑造、彩畫,畫這麼大的佛像我們常常看,使這個印象落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頭,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丈六做不到,做八尺的佛像,八尺就跟我們人差不多高,一般寺院供的佛像大概都是八尺高的樣子。再縮小一倍,四尺,普通一般小廟供四尺的很多。像我在美國的佛像就是四尺,八尺還減一半,為什麼?我們那個地方場地房子不高,八尺像就沒法子供,四尺的佛像供在那裡剛剛好,跟房子的高度就差不多了,總得要配我們自己供佛的場所,就是要能夠配合佛堂的大小、高度。這是首先從這裡觀起。

  觀想念佛是二六時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因為是想像,此地這個不行,這不是想像,是叫你看佛像,所以佛像無論是雕塑還是彩畫,一定要莊嚴,而且你還得有空閒的時間,因為你面對著佛像,你要看佛像,觀像念佛。念佛堂四面都供佛像是有道理的,無論你在哪一面都看得到佛像。可是前面也並不是說完全不要,如果前面十二觀不要了,此地這個經文上就不可以有這幾句話,『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憶想就是前面這十二觀。所以佛既然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我們要依照這個法門修學,雖然我們心粗境細,但是這是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我們要是至誠恭敬的去觀想,阿彌陀佛會加持你,會幫助你觀到前面所說的境界,不過這是真正要到至誠恭敬,像經上所講的,以這種方法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因為前面每一段都講到念佛三昧,這個相現前)。相現前也就證實你已經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見到這個相現前,清清楚楚,如同觀我們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楚。再看底下一段: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這從前面所講的,這個意思說明佛的形相。實在講佛無有形相,《楞嚴》上說得好,諸佛菩薩現相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可見得他自己根本就沒有分別執著,眾生心裡怎麼想,他都能現,如你之想來現,如你之願來現,所以一切法統統都是從心想生。像我們前面供的是阿彌陀佛像,這個像大概只有二、三寸,加上蓮花座不到一尺。由此可知,供佛的形像大小沒有關係,要緊的是要把佛像印到自己心識裡面去。心識裡頭有很深的印象之後,閉目、開目可以觀想,觀想這個相就可以放大,放盡虛空遍法界那麼大。你把它觀大,與經上所講的就統統都能相應。但是他的肉髻、白毫、面相、光明、花座都要與經上所說的相應,這才是正觀,如果不相應就不是正觀,那叫打妄想。所以經一定要很熟,經的意思要明瞭,便於我們時時刻刻觀想。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

  這個觀劣應像,佛的像是丈六八尺,所以菩薩的像就跟我們一般凡夫的高度差不多,你就這樣觀法。

  【但觀手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

  『觀手相』,這一個「手」,看註解第二行,「若據前大士觀文。分明以首誤手」,這首是頭,從前面才看得到。因為頭部戴著帽子,觀世音菩薩寶冠裡頭是立佛,佛站著的像,大勢至菩薩的帽子裡頭是寶瓶,看這個地方就曉得哪位是觀世音、哪位是大勢至。所以這個字可能是錯字,首、手同音,可能是抄寫抄錯。但是古人有個好處,縱然發現錯字,不敢改,所以這部經才能完整的保存到後世。如果這個人發現錯字,把它改一改;那個人以為這個字恐怕靠不住,他也改一改,大家改來改去,到後來這部經就不能看了。所以古人發現錯誤,他在旁邊註出來,可能是個錯誤,原來的字決定不敢動,你就曉得古人對於典籍多麼慎重,決定不敢輕易加一個字、減一個字、改一個字,不可以的。這個註子裡頭有。如果說是手足的手也能講得通,為什麼?通常我們見的相,觀世音菩薩手上拿的是淨瓶、楊枝,我們一看,這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手上拿的是荷花、蓮花,所以用「手」也能講得通,但是要跟前面的經文來講,當然「首」是比較合理、合乎邏輯,這個經文是一貫下來的。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此地說的『雜想』是沒有前面觀的那麼純、那麼微細,所以稱之為雜。其實你在經文上看,它一點也不摻雜,不過只是相小了,不像前面講的那麼大。實際上講這個相好光明還要同前面講的一樣,只是身相縮小,便於我們觀想,雜是這個意思,並不是摻雜其他。

  向下是第三大段,說最後的三觀,就是十四、十五、十六。解釋在一百三十四面,看倒數第五行,從這個地方就是給我們說明,後三觀與前面的十三觀不相同。後面三觀是觀三輩往生,三輩九品,《無量壽經》只說三輩,此地是九品,實在的情形是每一輩裡面都有九品。

  大師先在此地給我們解釋,說明為什麼有這三種觀想,裡面給我們提出兩點理由。第一是「令識三輩往生」,叫你知道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給你說出這個道理是鼓勵你,希望你能發大心求上品上生,這是真正有志氣,我們要力取上游。上上品取不到還會落到中品,所以這個意思很顯然的,不要存僥倖心,我下下品就可以了,萬一下下品也沒有就去不成了,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上得不到,我還可以得中品。取法乎中,僅得乎下,如果你取法乎下,你去不成了,所以這有鼓勵的意思在。

  第二,「為令識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輩也」,大本就是《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這個底下是一共三觀,每一觀裡面都有三品。這個註解註得細,也註得好,裡面有一段很重要,我們把它提出來念一念,在一百三十五面第六行,末後兩句看起,「三心六念。或聞或修。未能伏惑,屬下三品。能伏惑者,屬中三品。破四住者,屬上三品。如五逆罪」,這個底下就很重要,這個造作很重的罪業,五逆罪,「臨終十念,為能消功,屬下下品」。一般講下下品往生的都是罪業非常重,臨終遇到善緣,他真正懺悔,發心念佛求往生,這個下下品,將來我們到第十六觀末後這一段可以看得到。可是事也不完全如此,你看底下這一段講的,「闍王重悔」,這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是五逆罪,殺父親、害母親、破和合僧,這是極重的罪,但是他到後來後悔,他懺悔的力量太強,可以說是徹底的懺悔,這個懺悔力量太大,「得無根信,即上輩三品所攝」。

  五逆十惡的人就看他懺悔的力量、程度,果然是徹底究竟的懺悔,永不再造罪業了,這個人可以生上三品。如果雖然懺悔,將來遇到緣可能還會再犯,這個懺悔力量不強,往生的品位就低。當然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再造罪業,他沒有緣了,雖然他懺悔的力量不夠,也能往生,可是不能取上三品的果位。「豈非五逆,隨於懺功,自分九品」,五逆罪都如此,何況其餘?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可信,他說三輩九品都是我們這一生當中遇緣勝劣才有的,與我們過去生中修行的功夫無關,就是我們這一生。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遇緣,遇到好因緣的確能幫助我們上品上生。緣殊勝者,解行並重,有善知識指導,有好的同參道友,每天研究討論,深入的理解,認真的念佛,大家在一起共修,這個緣就殊勝。

  古人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真正要親近一個善知識,到底需要多長的時間?這看你的根器。你如果根器很利,親近老師一天就夠了,為什麼?老師把方法、門路都告訴你了,以後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師的事情。最難得的是這個方法、門路沒人告訴你,你找不到。你要自己去摸索,摸個三、四十年,你要是真摸到了,那還是很幸運,有的人連一生都摸不到,這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諸位懂得這個門道,你自己就可以去修,就是一個正法的道場。請不到人講經就念經。譬如我們有五個人,這個小僧團五個人在一塊共修,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發的是真誠心,五個人各個都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理和合就做到。事裡面六和合,第一個見和同解就是讀經。我前面一再提醒同修們,念經念註解,像《彌陀經疏鈔演義》、《無量壽經》的註解,連經帶註念,一天念一個小時,研究討論一個小時,念八個鐘點佛,你每天做十個鐘點功課,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間斷,這就是正法僧團。我把這個方法教給你,你可以建立。

  經典,如果喜歡多讀一點,不能超過太多,太多將來你的思想就雜亂,對於你自己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有很大的妨害。你說天天念一部經很單調,想換一換,你就念淨土三經,頂多再加上五經。五經,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圓通章》的註解,灌頂法師的註子非常適當,過去我們印過單行本,就是清朝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的註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疏、鈔都是他作的,念這個。《普賢菩薩行願品》,當然最好的是《別行疏鈔》,清涼大師的《疏》,宗密大師的《鈔》,你就念這個本子,這就是淨土五經。《觀經》就念《妙宗鈔》、《四帖疏》,《四帖疏》是善導大師作的,灌頂法師也有,灌頂法師的註解叫《觀無量壽佛經直解》,也寫得非常之好。你只念這個三經或者五經,連經帶疏念,足夠了,這一生就夠受用。如果還不夠,這就是業障重,業障要不重,給你說一部經就夠了。念了還想念別的,這都是業障重的現象。業障更重一點,你就可以念念蕅益大師編的《淨土十要》;再重一點,你就念《印光大師文鈔》,我想就夠了。如果再重,那很困難,往生成問題了。不要再搞多了,搞多的時候,我們知見會亂掉。我舉這幾部書,知見還不會亂,也可以滿足你的求知欲,這麼多,不算少了,我想已經足夠,這真正是遇緣的不同。

  這個註解你只管這麼念下去,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熟透了會在那裡頭開悟,妙就妙在此地。現在人一生都開不了悟,原因在哪裡?這也想看、那也想看,看得太多,把悟門堵塞,這不能開悟。要想開悟,就是用一部經把悟門打開,叫頓開茅塞,茅塞打掉你就會開悟,所以要專、要精,功夫要用到家才行,功夫淺了是不夠的。請看下面經文,一百三十六面: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這先講上三品。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這都是《觀經》裡面最重要的部分。前面說了三福(三種淨業),這是修行的基礎。這裡講的三種心是往生的根本,不能沒有,這講發菩提心,這個就是要發菩提心。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大乘法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要修菩提心。

  【何等為三。】

  這是《觀經》裡講的菩提心的三種,一種是體,兩種是用。用怎麼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一種是他受用,就是我們這個心,自己如何來受用?用什麼樣的心來待人?所以這個用有兩種。這樣你就明瞭,這個三是一而三、三而一,並不是三個心,實際上是一個心。

  【一者至誠心。】

  『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直心。

  【二者深心。】

  『深心』從淺處講就是好善好德之心,這是自受用。

  【三者迴向發願心。】

  就是《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大悲心,是他受用,可見得是一體二用。佛這個說法跟儒家的說法是不謀而合。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就是此地的至誠心,深心跟迴向發願心合起來就是正心。佛家把正心開做兩個,一個是對自己的正心,一個是對別人的正心,對自己的正心就是深心,對別人的正心就是迴向發願。所以儒家講這個心,一個體,一個用;佛法講一個體,兩個用,這個裡頭只有開合不同,內容完全一樣,你才曉得佛法到中國為什麼會受中國人歡迎,就是基本的概念相同,沒有兩樣。孔夫子是這麼說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這麼說的。這個三心,後面註解註得很詳細,一共有兩段的註解,諸位自己去看。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你用這樣的心來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成就,一定往生。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前面是講發心、存心,後面這一段是講行事,就是你在生活方面符不符合佛法的要求?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實在說這三條與前面三種淨業差不多。這是說明肯這樣做的人都能夠往生。

  【三者修行六念。】

  『六念』,註子裡頭有,念佛、念法、念僧,這是念三寶,這三念,除此之外,念施(念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有幫助別人的心)、念戒、念天。天有十善業道、慈悲喜捨。念天怎麼念法?就是念十善業道、慈悲喜捨,這就叫念天。人心裡頭常常念到這些,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為什麼?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人都是諸上善人,你心裡常常念這個,這就是善人,這就是上善,所以到那邊才能跟人家打成一片。所以我們一定要修自己的善心善行,與西方極樂世界大眾能夠相應。

  【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這跟《彌陀經》裡面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樣的,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難。所以它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道理就在此地,但是經上所講的這些道理、這些行法,你都要做到。一日到七日,這是你下定決心想修取淨土,時間實在是不長,這七天是怎樣?上品上生。請看底下一段經文,這段是講遇緣: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

  這裡面講的『比丘、聲聞』都是從前學小乘的,小乘的習氣沒斷,但是他在臨終的時候都是發了三心,發菩提心,求生西方淨土,到西方淨土之後,還有小乘的習氣,所以現的聲聞身。

  【無量諸天。】

  這就是帶業往生的人天眾。

  【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這是三聖來接引你。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佛光一照,你的功夫就圓滿了,一心不亂是這個時候得到的。羅什大師翻的《彌陀經》不能算錯,道理就在此地,這個一心不亂。所以我們平時要認真的去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一心不亂,這是佛力加持,佛光照你的時候使你成就一心。佛光加持你,實在講是跟你自己修行的功夫也是成一個對比,換句話說,你有一分功夫,佛光能加一分力量給你;你有十分功夫,佛光一照,就加給你十分的力量,因此到那個地方是得理一心、還是得事一心、還是得功夫成片,就在這個時候決定,看你平常修行功夫淺深,會得到一個相對的彌陀神通道力的加持,幫助你成就,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努力修行是有必要的。

  最好是要認真的把見思煩惱伏住,就是把自己的貪瞋痴慢疑,我執、法執,用一句佛號伏住,為什麼?你能伏得住煩惱,佛光一照,最低限度得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就是佛光一照的時候,你的見思煩惱完全斷掉,功夫再好一點還能破塵沙煩惱。如果我們平常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一面念佛,煩惱還是會起現行,這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不好的來說,就是你不能往生,縱然往生,品位很低,是下三品,因為你煩惱沒有伏住,佛光一照是幫助你伏住煩惱,不是幫你斷煩惱,換句話說,佛光照住的時候,你僅僅得功夫成片。所以要曉得我們為什麼念佛,念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伏煩惱,唯有伏煩惱才真正有把握往生。煩惱不伏,沒有把握,完全看臨終最後一念,煩惱沒有伏的人就等著那個機會,如果臨終那一念發脾氣就完了,這很危險的。

  像前天有個同修說臨命終時捐贈器官,這是很冒險的事情,假如你煩惱伏不住,在那個時候醫生給你一動刀、一動身,你的瞋恨心一起來,全功盡棄,到三途去了,這是很危險的事。捐器官要什麼樣的功夫?煩惱能伏得住,這個不要緊了。這個地方一斷氣,神識早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沒有中陰身,不必要經過八個小時,跟諸位說,一分鐘都不要經歷,一彈指間就去了,那個沒有關係,那都是預知時至的人。我們功夫沒有到家,沒有到這個程度,你能把握得住在那個時候人家動刀來割你,你不生氣?恐怕靠不住,那時候一生氣就糟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的。這不是不慈悲,是自己實在受不了。

  靠臨終八小時助念往生的都是煩惱伏不住的人。說老實話,八小時助念,一萬人當中有幾個人能去?三、五個而已,大多數不能去。為什麼不能去?臨終雖然有別人助念,他還打妄想,怎麼這個人還沒來?我那裡事情還沒有處理清楚,都想這些,你助念他沒聽到,他沒有在意,所以他去不了。如果臨終助念的時候,他真的一切放下,跟著你念佛,這個人去得了,這比例佔得很小。我們在生的時候習氣太重,所以我們平常念佛要留意這一點,要把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淘汰掉,我們走的時候才有把握。什麼事情不要太認真、不要太過分,這很重要。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