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第九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03-001-0009

  【次辨經用。用者,力用也。】

  『力』是它的能力,『用』是作用。我們要討論這部經,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它產生什麼樣的能力?有什麼樣的用處?

  【生善滅惡,為經力用。】

  這是把『力用』為我們說出來。這個註子裡面我們把它念一遍,註得很重要。「鈔云,行者應知體宗用三,別明三法」,行者是修行的人,發心修行的人應當要知道辨體、明宗、論用,把它分別說,這是體宗用三法。「乃從一性,起於二修」,這也是一而三、三而一。「體是法身,所顯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佛性,性體。「宗是般若,能顯智也」,所以宗是修行的宗旨。「用是解脫,所起力也」。由此可知,體宗用三者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它才有『生善滅惡』的功能。我們看五十一面的大字:

  【滅惡故言力。】

  這說它的能力,它能夠幫助我們斷煩惱。

  【生善故言用。】

  這是講力用。

  【滅惡故言功。生善故言德。】

  『功』就是功夫,功夫就是斷惡。功德這兩個字的解釋也要辨別清楚,現在很多學佛的人把這兩個字搞錯了。在佛門裡面出點錢、出點力叫做功德,這個錯了。甚至還有寺廟的面前擺一個箱子叫功德箱,大家放一點錢就是功德箱了,你丟一點錢進去,你的惡有沒有滅?你的善有沒有生?不見得,與這個毫不相關,所以應該是種福,廣種福田,不是功德。

  當年達摩祖師剛剛到中國來,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自以為功德很大。他以國家的力量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多座寺廟,凡是喜歡出家的人,他一律都護持,所以不知道度了多少人,自以為功德很大。達摩從印度來,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大家都很尊重他,向他請教,就提出他替佛門做的事情,問他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回答他一句「並無功德」,他所做的都不是功德的事情,所以以後梁武帝對達摩祖師很冷淡,沒有護持他,這是話不投機,沒有緣分。實在講,梁武帝所做的是福德,他如果問福德大不大?達摩一定說很大很大。功德是斷惡生善,所以戒定慧是功德,功德要自己修,別人沒辦法代修,功德也沒有辦法給別人。福德可以給別人,我有福,我可以分一部分給別人享受,功德不行,斷惡生善是自己的事情。

  【此皆偏舉具論必備也。】

  這是就名相上來加以解釋。底下講,這個說法,所謂是一用而有四名,特別強調在斷惡生善這一點,為什麼?因為這部經實在說,講到斷惡可以能夠斷究竟之惡。經裡面明白給我們開示,五逆十惡的人在臨命終時遇到這個因緣,他要一心悔過,十念一念都能往生。究竟他往生到什麼地位?很難說,四土三輩九品都有可能,這是真正不可思議。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下下品大概是不成問題,我們還可以相信,如果說他生到實報土上上品,這不可思議。我們念了一輩子,他只臨終念個一念十念,他的功夫就超過我們,這都看緣。如果我們念一輩子,信願行力量都不強,不如人家臨終那一念信願行的力量強,他超過我們。這跟善導大師的話講的就完全相應,就是遇緣不同。你不要看敗家子是個惡人,他如果一旦反悔,改過自新,他比一般人高得太多,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古人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他就能夠超越,這樣才是合情合理,才合乎邏輯。

  決定不能說罪業極重之人就沒出頭的日子,這個話說得太不公平。所以完全在乎你自己信願行,惡業的眾生在乎自己懺悔的力量,這對於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有很大的差別。他是真心懺悔,徹底的懺悔,雖然這一念之間,他就超越十地。如果懺悔的力量薄弱,是懺悔了,力量不夠強,那麼他往生的品位就低一點。像經上講的阿闍世王,阿闍世王所造的就是五逆十惡罪,他臨命終時也就是十念一念往生,他往生是上品,為什麼?懺悔的力量太強了,真正徹底改過自新,知道以前做錯了,所以他往生西方世界不是下品下生,他是上品上生,可見得這部經的功德力用不可思議。所以懺除業障我們要認真的修,要從內心真誠的懺悔,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才真正能夠滅罪生善。

  實在講,我們今天修行懺悔的力量不夠,雖然有懺悔,力量太薄弱,沒有認真的去改過自新,還是隨著自己習氣放任,不能夠認真徹底的去改過,我們的弊病在這個地方。如果知道這個病根,我們就可以改了,怕的是病根自己還不知道,換句話說,永遠沒有悔改之日,這是很不幸的一樁事情。所以底下說:

  【苦是惡果。貪恚痴是惡因。惡因不除,果不得謝。】

  『謝』是凋謝,我們要想離開苦果,苦果是離不開的,要從哪個地方離?要把惡因除掉,惡因是貪瞋痴慢疑惡見,果自然就不生了。一句佛號的功夫就是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伏住,把它壓下去,這個壓下去沒有斷根,雖沒有斷根,這叫帶業往生。如果這句佛號壓不住,佛號照念,煩惱照起,這個只能說與西方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去。這樣的搞法,諸位要曉得,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學法,學到現在還是如此,沒去得成。假如你這句佛號真正能夠把煩惱伏住,你就不在此地了,你老早在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在此地聽我在這裡講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曉得,我們學佛學不成,生生世世就是現在這個學法,這個沒用處的。要覺悟,覺悟到無始劫以來我們都搞錯了,佛是照念,煩惱沒伏住,現在曉得了,從今天起這句佛號認真的把煩惱伏住。如果我們在這一生能夠伏住煩惱,這一生決定往生,下一生不來了,下一次再來那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不是凡夫,再來是度眾生的,這個就不一樣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學佛絕對不是這一生的,這一生哪能遇到這樣殊勝的善緣?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才能遇得到。遇到之後,我們不懷疑,這就是善根深厚的證明。所以每個人都有深厚的善根,真的就看你這一生所遇的緣怎麼樣,你能不能把握這個機會,遇到這個機會,把握這個機會,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

  【是故此經能令五逆罪滅,往生淨土。即是此經之大力用也。】

  這句話說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再看第五十二面,教相,第五段,判教相:

  【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攝。】

  這個就佛經教化眾生的儀式上來說,這部經是屬於大乘經,是屬於第三個階段所講的,就是方等時所說的。佛說經是五個階段,最初是講《華嚴》,二七日中講《華嚴》,第二個階段講《阿含》,第三個階段講方等,第四個階段講《般若》,最後講《法華》、《涅槃》。

  【赴機攝化,廣略不同。大本二卷。晉永嘉年中,竺法護譯。】

  這就提到《無量壽經》,因為與這個是同一類的,都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廣略不同』,有說的詳細,有說的簡單。像《無量壽經》跟《彌陀經》是屬於同一部,《無量壽經》是廣說,《彌陀經》是略說,內容完全相同。大本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很特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差不多每種經都是講一次的,沒有重複的,但是《無量壽經》有重複,不止講一次,可見得這部經就重要了。講過一遍不再講了,這就是一般經;常常講,這部經就特別重要。

  這部經到中國來的最早,可見得淨土與中國人很有緣分。經來得早,在後漢就傳到中國來了,而且在中國翻譯的次數最多,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這是其他經都沒有這種情形。《無量壽經》有十二次的翻譯,所以譯本最多,可是十二種翻譯多半都失傳,現在留下來的,我們能夠看得到的有五種。我們這次印的《淨宗經論合刊》,這五種統統在裡頭。古德就這五種譯本詳細的去研究,發現它不是從一個梵文本翻譯的,為什麼?如果是同一個梵文本翻譯的,五個人翻當然五個人翻得不一樣,但決定是大同小異,可是這五個本子裡面出入很大,所以才曉得它不是一個原本。古人判斷我們現在這五個本子至少是三種不同的原本,換句話說,是佛三次所說的,不是一次所說的,因此這個本子才有會集的必要,就是把古人所譯的重新編輯出一個最完整的本子。最初的編輯在宋朝,王龍舒居士第一次會集,重新加以整理編輯,最後的一次就是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重新編輯一共有三次,我們用這個本子是最近代的這一次。可見得這個法門的重要性。

  此地這段文,這個大字是智者大師做的,可見得智者大師那個時候,這個本子他老人家還看到,他提到了。現在這個本子失傳了,就是『竺法護』翻譯的這個本子不在了。由此可知,這個本子失傳必定是在唐朝以後,因為智者大師是唐朝人,他那時候看到的,現在我們看不到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已經沒有了。

  【此本是宋元嘉時,畺良耶舍於揚州驛。】

  『此本』就是講《觀無量壽佛經》,這是在宋朝時候翻譯的。

  【兩經皆在王舍城說。】

  這兩部經就是說《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都是在『王舍城』說的,說經的地點相同。

  【復有小本,名阿彌陀。在舍衛國說。阿彌陀,無量壽,彼此方言。】

  『小本』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梵語『阿彌陀』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量壽』。『彼此』,彼是印度話,此是中國話,中國話叫無量壽,印度話叫阿彌陀。這是說出這部經是判屬大乘,不是小乘經。

  【二藏明義,菩薩藏收。】

  『二藏』就是聲聞藏跟菩薩藏,本經屬於『菩薩藏』。

  【漸頓悟入,此即頓教。】

  再從漸教跟頓教上來看,這個不是漸教,是頓教。

  【正為韋提希及諸侍女。並是凡夫,未證小果。故知是頓,不從漸入。】

  就是這部經的確是對『凡夫』說的,叫凡夫一生當中成就圓滿菩提,所以實在講就是即身成佛。這個即身成佛是真的,比密宗裡面講的即身成佛殊勝,因為密宗裡頭講的即身成佛,縱然他成得了佛,他那個佛是藏教佛,本經裡面講的成佛是成圓教佛,這簡直不能相比,所以這是真正的頓教。

  【題稱佛說,簡異四人。】

  經題講的是『佛說』。因為佛經有五種人說,所以佛教實在講是相當的民主自由,佛不跋扈,只有我說是對,你們說都不對,佛不是這樣說法。佛這個人很講理,你說的理跟我講的一樣,你就對了。所以佛經,除了佛以外,有弟子所說的,有諸天所說的,有仙人說的,還有變化人說的。但是除佛說之外,這四種人所講的,得到佛的同意都稱經,都等於是佛說的,跟佛說的沒有兩樣。現在佛又不在世,我怎麼曉得與佛的意見相不相同?這就講到法印,我們中國人講印信。事實上,你看官府發的公文告示,像台北市長發這個台北的告示,文不一定是市長寫的,是他底下幕僚給他寫的,寫了之後他同意,市政府印蓋上去就等於市長講的,我們就不會說那是擬稿的人說的,我們看那就是市長的意思,印印上去了。

  佛有個無形的法印,這個印是什麼?小乘的法印就是無常、無我、涅槃。如果像弟子、諸天、仙人、化人所說的與這三個意思相應,就等於是佛說的,跟佛說的沒有兩樣。一切大乘法就是實相,凡是與實相相應的,不管什麼人說的,佛會承認跟他說的沒有兩樣。所以大乘是一法印,小乘是三法印,這個就與佛說的沒有兩樣。還有一個普通的法印,也是佛告訴我們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一切佛共同的法印。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不離開這三個原則,都是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其淨意。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印,符合這個原則,我們都可以看作佛教的經典,我們就不要懷疑了,不要執著那個是不是外道,看它外到哪裡去,它要符合這個意思,它就不外。所以我們看東西要看它的內容與佛的教義相不相應,這樣判斷就不會錯。

  譬如過去在中國佛教會大專講座,我在那邊講過《太上感應篇》,講過《了凡四訓》,這都不是佛經。我記得我講《了凡四訓》的時候,曾經有一位法師呵斥我,我在中國佛教會樓下碰到他,他拉著我就警告我,他說:你講經講這麼多年了,那些大專學生,你怎麼可以跟他講外道!我說:我沒有講外道。他說:《了凡四訓》不是佛經。我說:雖然不是佛經,但是佛的法印印上了。什麼法印?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不是佛教的法印?《了凡四訓》的內容是不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聽了之後臉都紅掉,馬上就走了。所以何必爭執這些?看它的內容,跟佛講的是一樣的。實在講,《感應篇》、《了凡四訓》不是我提倡的,印光大師提倡的,你要找,找他,不要找我,找錯人了。清朝末年定海知縣請老法師到那裡去弘法,他派人去講道教的《文昌帝君陰騭文》,但是《陰騭文》的內容也是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跟佛法的法印相應,這個我們都不能把它看成外道。今天也有些外道,我看到他註解的《金剛經》、《心經》,註解註得簡直是一塌糊塗,那是真的外道。經是佛經沒錯,你看那註解那真是外道,與佛的意思完全相違背。所以我們要從這些地方辨別。

  這是佛親自說的,不是四種人所說的,我們更應當要珍重,要珍惜,依教奉行。到這個地方,我們把玄義的部分,也就是本經的概要,統統介紹過了。諸位如果要深入研究,必須要看《妙宗鈔》,要看原來的原本的疏鈔。原本疏鈔分量多,說得詳細,但是也有相當的深度,這個本子最大的好處就是給我們做深入疏鈔的前方便,有這個基礎再深入疏鈔就不難體會,好處在此地。下面解釋經,釋經,這到經文了。

  【如是我聞。】

  經的三分,略略的介紹一下。佛經的編排有一定的次序,它分成三個部門,第一個部門是序分,第二個部門是正宗分,第三個部門是流通分。序分好像是前引,正宗分才是正說,最主要的一部分,流通分好比是結論。這個體系非常的完整,而且組織也很精密,這個以後在中國稱為科判之學。科判,以後儒家也學,學去之後,儒家發展為章句,章句之學就是從佛教科判裡面脫胎出來的。由此可知,佛經翻譯對於中國固有文化有很深遠的影響。像我們以後這個拼音、切音,都是從梵文學來的,因為梵文的字母是拼音,所以我們這個切音都是從梵文上學來的,從前老的《康熙字典》裡頭切音的方法就是學華嚴字母,從那裡學過來的。

  序分裡面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叫通序,所謂通序是一切佛經一開端統統用這個樣式、用這種形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哪些人在一起,這個叫通序。好像開會記錄一樣,把時間、地點、參與的大眾都寫得很清楚,這叫證信,取信於後人。講這部經的時間、地點,參加同聽的人,確實有這個事情。第二部分叫發起序,每個法會都有特別的因緣,什麼因緣發起的,要把這個因緣敘述出來,不是無緣無故發起這個法會來講這些道理,必定有它特殊的因緣,這個特殊因緣每一會都不一樣,所以叫別序。別序,只有這部經是這個因緣,其他的經典不一定是相同的因緣。我們現在看的這一段就是證信序,通序,一切經上都有這麼一個形式,但是講法也可以說每部經不相同,講法不一樣。有相同的講法,有不同的講法,所以它有兩個意思在裡面。

  我們現在看『如是』,如是是「信成就」。諸位看註解,「如是者。諸法實相,古今不異,名如」。如就是永遠不變的,現在人所謂是真理,真理永遠不變,我們稱真理叫如。「如理而說,為是」,根據這個不變的真理來說,這就是「是」,這個決定不錯的。「決定可信,故云如是」,他依照真理來說的,哪裡會有錯?我們當然可以相信他,這叫如是。這種解釋就是普通的解釋,所有一切佛經裡的「如是我聞」都能用這個解釋,所以這是普通的解釋。一切佛經一定都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知見,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所以是決定不錯的,我們可以相信的。底下的註解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們就不再多說。要以本經的教義來說,把這個範圍縮小,這就是依信願行三個條件,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決定不錯的,這也是如是的意思,這就是淨土宗的講法。如果以《觀經》的講法,就是依本經十六妙觀、三種淨業,斷惡生善,取西方四種淨土,決定不錯,這是本經如是的意思,與前面玄義完全相應。

  【我聞。】

  這是「聞成就」。『我』是結集經的阿難尊者,因為經典結集是他重複誦出來,好像我們現在講複講。阿難複講出來,同學們把它記錄下來,所以當然稱我聞。是阿難尊者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的,不是傳說的,是親聽的,這就有可靠性,如果是傳聞的不見得可靠,親聽的,聞成就。

  【一時。】

  這是「時成就」,為什麼不記載年月日而說個『一時』?這裡面的意思很深。記載年月日,這個意思就是死的,過去永遠過去了,不會再來了,就變成死的。同時,佛出世的那個時候,印度沒有統一,中國那個時候也沒有統一。中國雖然是周朝,其實周朝就像現在美國的聯邦政府一樣,周朝有八百諸侯,諸侯就是國君,都是國家,每個國都是獨立的。對周天子盡什麼義務?三年去進貢一次。進貢就是去看看他,拜訪他,送一點貢品,貢品是什麼?土產,送一點禮物給他。三年去一趟,看看周天子,送點禮物給他。用周朝的曆法,天子回敬什麼?把曆法給他,所以周朝的時候曆法統一,在中國曆法統一了,只有曆法統一,其他的政權,各個地方都是獨立的,在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統統是獨立的,周天子沒有權力干涉他們。但是在印度那個時候連曆法都不統一,佛說法可以說也是周遊列國,足跡遍五印度,經歷許多國家,每個國家曆法都不相同,這個應該記哪一個國家曆法好?實在講,縱然記出年月日,我們今天也沒辦法考察,也無從考證起,這是不便記載年月日的原因,所以一時的意思比記載年月日的確還要殊勝。

  一,所謂是師資道合的時候,這叫一時。什麼叫師資道合?學生機緣成熟了,他也想聽,佛也想說。他想聽,佛不說,佛對不起學生;學生不想聽,佛說了也沒用處,說了他聽不進去。必須要因緣巧合,學生也肯聽,佛歡喜說,這個叫師資道合。這個時候,佛就要說這個法,這個意義確實是非常之好。

  如果真正契入佛的境界,諸位要曉得時間與空間是抽象的概念,並非事實。我們在《百法明門》裡面看到,他將一切法分類,把時間、空間分在哪一類?分在不相應行法。什麼叫不相應行法?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抽象的概念,與事實毫不相關,不是實際上的一個實體。因此我們能不能回到過去?能,也能到未來,因為它不是事實。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到過去也不能到未來?是因為我們執著這個抽象概念,把它當作真實,這裡產生了障礙。

  所以人家在定功裡面,時間、空間突破了,我們今天講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他在定中是無量度的空間,他什麼障礙都沒有。隋朝智者大師就是做這個《疏》的人,他是專門研究《法華》的,他在念《法華經》的時候,念到「藥王本事品」,他入定了。這一入定,他到哪裡去了?他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就是佛講經的這個地方,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出定之後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還沒有散,還在那裡講。這就是突破了時間,突破了空間。像近代虛雲老和尚在入定的時候到了兜率天,你們看《年譜》,他在兜率天宮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而且他坐在前排,前排還有幾個熟人,幾位老法師也是修彌勒法門的,已經到那邊去了。他想留下來不走了,彌勒菩薩告訴他:你還有事情沒有辦完,你還得回去,回去以後再來。《年譜》上有記載。

  所以人在定中的時候心地清淨,時空可以突破,那麼這個一時就有道理,我們心到清淨,到一心的時候,這個法會我們可以親自參加,不必阿難轉達給我們,換句話說,我們還有機會親近釋迦牟尼佛,還能夠有機會親自參與這個法會。一時這個字是活的不是死的,比用年月日高明太多了,我們要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是「一時」真正義趣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