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第六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03-001-0006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二面:

  【無量壽者。天竺稱阿彌陀。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亦隨順世間,而論三壽。亦隨順世間,而論三量。】

  『三身』,就是底下會跟我們說的法身、報身、應身,三種壽底下也都有說明,我們看下面文都知道了。

  【法身者。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

  『身』當作體講,就是我們講的本體,它並不是有一個有形的色身,就是一種理體,我們今天講的原理。『師軌法性』,法性是一切萬法的體性,師是師法,軌是軌範。我們今天看到宇宙,乃至於自然許多現象,它都有軌則的。一般人不了解這個情形,總以為有一個神在那個地方主宰,否則的話,它怎麼會這麼有秩序?殊不知法性本身就是很有秩序的。

  變出這一個宇宙來,在佛法,特別是《起信論》裡面講,從無明不覺生三細,講三細相,由三細相再變成六粗相,這樣演變為整個宇宙世界。這個演變的過程,我們中國古人也得到一點消息,像《易經》裡面所講的。《易經》的出現決定是在佛法到中國之前,《易經》裡面所講的很多原理原則與佛法都是相通的。《易經》講宇宙演變的過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樣演變為宇宙。在佛法上不是講太極、兩儀、四象,是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境界為緣長六粗」,由三細相演變為六粗相,這是說明宇宙萬物的來源,怎麼演變形成的。在佛法有相當分量的經論來說明宇宙萬法演變發展的過程。

  這裡面說了許多佛學術語,我聽說同學們對這個不甚理解,特別是初學的,但是這個不要緊,這些術語在佛學裡面有專門的參考資料,有《佛學辭典》、《教乘法數》、有《三藏法數》。註解多半也有解釋,但是文字稍微深一點。諦閑法師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人,他的文字還不難懂,可是原文以及原註都是古文。智者大師是隋朝人,四明尊者是宋朝人。

  法性的發展是有規則的,它不是紊亂的,它發展有程序。宇宙之間,像星球的運行,乃至於一切生物生長的程序,它都有規則,這個叫軌,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法身就是一個理體,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法身。

  【此身非色質,亦非心智。】

  換句話說,它不是色法,不是物質。『心智』,我們講精神。它不屬於物質,也不屬於精神,但是精神、物質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唯識學裡面講,精神、心智是阿賴耶的見分;一切物質,『色質』,就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跟相分都是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本體,一切物質與精神的本體,這就是所謂色心不二,色是物質,心是精神,物質跟精神是同一個來源,同一個源流。底下說:

  【非陰界入之所攝持。】

  『陰』是講五陰,『界』是講十八界,『入』是講六入,或者是講十二入。換句話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法性變現出來的現象,所變的現象當然不能攝持能變的本體。由此可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以法性為本體,它是能變,一切法是所變。

  【強指法性為法身耳。】

  我們不得已勉強稱它作『法身』。這是講三身裡面第一個法身。底下講三壽,就是法身、報身、應身應該都有壽命。

  【法性壽者。非報得命根,亦無連持。】

  『連持』就是相續相,連續的相。換句話說,法身談不上壽命,為什麼?無始無終,它哪來的壽命?

  【強指不遷不變,名之為壽。】

  它永遠不改變,永遠沒有變化,所以我們勉強指這個為壽命。它壽量多少?實在講沒有量。

  【此壽非長量,亦非短量。無延無促。】

  『延』是延長,『促』是短促,沒有。換句話說,法身沒有壽量,說不上壽量的。

  【強指法壽,同虛空量。】

  這是不得已勉強而說的。

  【此即非身之身。無壽之壽。不量之量耳。】

  這是講法身,用這些來形容法身,讓我們從這些形容詞裡面去體會。法身是我們的本體,也就是禪家所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幾時我們才能夠證得法身?必須破了無明以後。無明蓋覆了我們的法身,使我們雖有,我們見不到,我們自己體會不到。到你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逐漸就顯示出來,也就分分一直到圓滿的顯示。底下一段講報身:

  【報身者。修行所感。】

  法身是理體,不必修,本來具足。『報身』是修成的。

  【法華云。久修業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如函蓋相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

  報身是智慧之身,法身是本體,報身是智慧,智身,智慧之身有始無終。你修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就稱之為報身,所以報身是自受用的,自己的受用,是屬於修得的。

  『久修業所得』,一般經教裡面講要修將近兩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第一個阿僧祇劫,我們現在還沒起步,什麼時候算起步?必須到位不退才算是起步。像《華嚴》所說的五十一個階級,第一個階級是初信位,初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年級的一年級。初信位是什麼資格?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如果以小乘來說,就是初果須陀洹,從這裡算起,為什麼?他不退到凡夫地了,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修。像我們現在在佛法裡來說只是幼稚園,一年級沒到,到一年級才能算數,幼稚園不算數,我們都不算數。到一年級就可以算數,就曉得你經過五十一個階級可以成佛了。如果不到一年級根本就不能算數,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位、什麼程度。

  從位不退算起,修一個阿僧祇劫可以修到三十個位次,就是三賢位的菩薩。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修七個位次,就是從初地到七地,初地到七地是一個阿僧祇劫,到第二個阿僧祇劫就見法身了,這是一般經論裡所說的。我們念佛人來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等於圓教的初住菩薩,念到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報身就現前,報身就得到了。所以確實是久修,是用相當長的時間來修,它是修得的。

  底下說它的境界,也就是說它的樣子。『如如智照如如境』,如如是法性理體、諸法一體。古人常用金與金器來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這個叫如如。金如器,器如金。好像我們用金做蠟臺,蠟臺是器皿,蠟臺就是金,金就是器,是一不是二,這叫做如如。如果相跟體是兩個,不能合成一個,這就不如。如如一定是體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底下解釋得也很好。

  如如智是什麼?智就是你的覺,契入法性理體之覺智。境界是外面,智是能覺,境是所覺,能覺跟所覺是一不是二,這個很難懂,為什麼?只有佛學有,世間中外哲學都沒有,這講世間的學術。世間學術都是相對的,能覺的是我們的心,所覺的是萬物,能所決定不是一個,這就稱之為哲學。所以佛法不是哲學,它跟哲學的定義不一樣。為什麼不是哲學?在佛法,能跟所是一不是二,這很不容易理解,能得一點彷彿的消息還是用夢境來做比喻。譬如我們作夢,在夢中一下覺悟「我在作夢」,忽然想到夢裡所有境界都是我心變的,我心能知,外面境界是所知,我這個知覺的心跟夢境是一不是二,這是彷彿得一點消息,它確實是一不是二。所以智跟境,換句話說,精神跟物質是一個。如如境,境是外面的外境,是色法,知是心法。就是《心經》裡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空是講的體,講的理,色是講的相,心境一如,心境不二,這是真正智慧現前。

  『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如函蓋』,像杯子有蓋,蓋子蓋起來剛剛好蓋下去,這叫相應的意思;相冥,如水乳相融,一杯奶摻一點水融合在一塊,水跟奶分不開,變成一體了,取這個比喻。比喻什麼?我們知覺的心與外面一切的境界像水乳交融一樣。這個理很深,諸位要不懂沒有關係,不懂不要苦苦的去尋求,漸漸的能入這個境界,在一切經裡面講得最透徹的、講得最多的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講「十番顯見」,講我們這個心量,我們眼能見得到的,就是心能達到的地方,心要達不到,為什麼會見到?可見得心確實「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智覺及六根作用的範圍,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不能說心在這個身體裡面,真的在身體裡面,身體外面的東西我們應該沒有感觸,應該達不到的,可是身體外面我們統統能夠感覺得到。你心愈清淨,感覺的範圍愈大,清淨到極處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完全可以達到,這個我們現代人稱之為神通,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通達的,這就是相應相冥的現象。

  【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應冥,亦非身非不身,強名此智為報身。】

  『報身』也是勉強說的。說勉強說,這個意思我想同學們能夠體會得到,為什麼?中國老子就曉得這個道理,「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名建立,所有的名都是勉強建立的,為什麼?一切萬法本來沒有名,所以你不要執著這個名詞。名詞是便利說話、便利交換意見而建立的,並不是真的有這個名詞,所以對於名詞不必固執,可是它有它的作用,我們只取它的作用,不要執著名相。這就是不得已強名這種智慧叫報身,所以報身是智慧身。

  「法壽」,法身的壽命。

  【法壽非壽非不壽。智既應冥,亦非壽非不壽。強名非壽為壽。】

  這是講報身之壽。

  【法量非量非無量。智既應冥,亦非量非無量。強名無量為量也。】

  這是說報身的壽量,這也是不得已而說出來的。前面我們說過報身是有始無終,證得之後不會再失掉。法身是無始無終,報身是有始無終,所以成佛之後絕對不會再退轉為凡夫。

  三十五頁的第二行應當是大字,這個地方排版排錯了。三身,前面講的報身,後面講的應身。

  【應身者。應同萬物為身也。應同連持為壽也。應同長短為量也。】

  這就好懂了。我們現在這個身真的叫無可奈何,一點主宰都沒有,自己不能主宰,為什麼?我們這個身叫業報身。佛菩薩是智慧報身,智清淨,他能做得了主宰。我們是業報,造善業就得善報,福報就大,造惡業就得苦報,所以我們六道裡面受的身是業報之身,自己一點主宰都沒有。諸佛菩薩到六道裡面來教化這些眾生,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他就現身,所現的身就叫做應身,是我們眾生有感,他來應的,這個就好懂了。他應的這個身跟我們這個身是一樣的,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這就是應身。『應同萬物為身也』,這應身。

  應身的壽命一定與一般人的壽命是相同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八十年,實際上他是七十九歲圓寂的,一般算虛歲就是八十歲,那壽命就有壽量。『應同連持為壽』,「連持」就是這個生命的相續相,連持不斷,相續不斷,這就是壽的意思。壽量,這壽有多久?像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壽命是八十年,這就是長短。佛應眾生完全是看眾生的身形、眾生的壽命,跟他完全相同。底下從比喻上說:

  【如谷答響。】

  我們在深谷長嘯一聲,叫一聲它有回音,我們聲音叫得亮,它回音的聲音就大;我們聲音拉得長,它也長;我們叫的聲音短,它也短促,回音跟我們是相應的,舉這個比喻。所以說:

  【大小隨身。】

  隨著眾生的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楞嚴》上說的。佛菩薩有這種能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現身,非常的奇妙,現這個身是不來不去,這些道理也都有很深的深度。

  【似鑑現形。】

  『鑑』就是鏡子,就好像鏡子裡面現的形狀。

  【端醜在質。應萬物感,現勝劣身。亦如是也。】

  佛在天上說法就現天人之身,那個相貌比我們人間莊嚴多了;在人間為我們說法,他就要現人的身相,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這個諸位要知道,他是隨眾生的心量現身。我們今天困難的是,我們執著我們這個樣子就是自己,所以就不能變化。佛不執著一定的身形,所以他那個相是千變萬化,隨著人心所見不一樣。這都是事實的真相,我們應當要了解。佛菩薩六道哪一道都去,連地獄也去。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菩薩在地獄教化眾生,難道諸佛不去?難道別的菩薩不去?統統都去,沒有不去的。在地獄裡面要現地獄的身形,在餓鬼要現餓鬼的身形,在畜生要現畜生的身形。

  有一本書叫《物猶如此》,裡頭所記載的統統是畜生念佛往生的。畜生也會念佛,也會往生。這是特別記錄下來勉勵我們的,我們要不曉得念佛往生,連畜生都不如,取這個意思。

  畜生往生裡面,民國初年諦閑老法師在頭陀寺做方丈住持的時候,頭陀寺在浙江溫州,那個廟不太大,裡頭養了一隻公雞。民國初年,寺廟裡頭生活非常清苦,沒有時鐘,每天作息,他那個廟裡養的公雞報時,雞報曉,雞時間準得很,到時候清早牠就叫了,叫了大家就起床,就打板做早課。吃飯的時候,大家在齋堂吃飯,公雞也來,大家吃的飯粒掉在地上,牠就把它吃得乾乾淨淨,上殿牠也跟著一道上殿。牠往生的那一天是上完晚殿之後,大眾都離開了,牠不走,牠在大殿裡頭走來走去,好像在繞佛一樣。香燈師是管大殿的,收拾完之後就要把牠趕走,「大家都走了,你怎麼還不走!」這公雞聽了他說話不但不走,牠就站在大殿當中大叫三聲,站在那裡死了,這是諦閑法師在頭陀寺做方丈的事情。老法師就把這隻公雞用出家人的禮節來葬牠,把牠埋在後山上,給牠誦經超度。牠是站在佛殿當中往生的,這是念佛往生的瑞相。

  所以佛菩薩現身必須與眾生現同類的身,這樣才可以。

  【身既同物,壽豈差機。隨宜長短,示量無量。】

  應身示現的跟眾生完全一樣,與眾生同壽量,不會相差很遠。

  【智與體冥能起大用。如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

  這是說明應身的德用。『智』跟『體』實在是一個,就好像鏡子一樣,鏡子是體,照的用就是智,它能照,能照比作智,照見就是它的作用。底下是用比喻來說,像『水銀』與『真金』,把它和合起來,能夠塗色像,做為裝飾品。『功德和法身』,法身是本體,功德是作用,『處處應現往』,「往」是個形容詞,有沒有真的來往?沒有。為什麼沒有真的來往?因為法身、智慧、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來去,沒有生滅,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楞嚴》上說得很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說是不來不去。

  古德講淨土也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西方世界與我們這個地方,經上明明白白講距離十萬億佛國土,怎麼說去則實不去?不去怎麼會生?這就是說明心性的德用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我們這個心性變現的,我們現在娑婆世界,我們目前的環境也是這個心現的,也是這個心變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變現穢惡的五濁惡世,變這個境界,如果我們心一旦清淨了,那就變成『五淨』的國土。所以我們不要著重在所變的境界上,要著重在能變的心境上,在這上下功夫,正是所謂心淨則土淨。我們要取淨土,先要修清淨心。心不清淨,沒有辦法成就淨土的,你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念十萬聲,所謂是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得不到淨土的。由此可知,念佛是不是一定要念的數字多?不是的,這個諸位要知道。應該怎樣念才如法?念到自己心清淨就如法。念佛是手段,清淨是目的。我一天念十萬聲,心不清淨,這個沒用處;我一天只念十聲,心清淨了,它有用處,就行,所以不在乎念多少。

  古人也有特別強調念的數字要多,那是為什麼?為一些業障很重的眾生,他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煩惱太多,希望多念能把煩惱換過來,目的在此地。所以念佛也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心清淨。心清淨,身自然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這是一定的道理。佛的這些德用功能,跟我們自己實在講沒有兩樣,就是他明白,他知道,清清楚楚的,他不迷。我們也起同樣的作用,但是我們不明瞭,我們迷惑自己體相作用,我們迷了,迷在這裡。佛覺也是覺自己的體相作用。其實迷也好、覺也好,體相作用永遠不變的,不是說迷了,這個作用就小,悟了作用就大,不是的,迷悟不二。迷悟不相同的是,悟了他自己沒有苦,迷了自己很苦。覺悟了,一切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迷了之後,一切自己做不了主宰,差別在此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能為身,非身。能為常壽為無常壽,能為無量,能為有量。有量有二義。】

  這是講心性的大用,正是說明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量有兩個意思:

  【一為無量之量。二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

  這個壽命長。

  【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

  『八十』是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這個短。長短都是『有量之量』。

  【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壽命太長,太長還是有壽命,還是有量的,不是無量的。我們講無量壽,無量壽是稱讚他的,不是真的無量壽,所以這個無量是有量的無量。因為這個數字太大,我們沒辦法計算,所以稱作無量,實際上還是有量。經上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將來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那個世界沒有像法、末法,經上講得很清楚,上午阿彌陀佛圓寂滅度,下午觀世音菩薩就示現成佛,他是接著的。觀世音菩薩成了佛,將來滅度的時候,大勢至菩薩接著就成佛,他那世界很好,永遠沒有像法、沒有末法。換句話說,佛常住在那個世間,國土這樣的殊勝莊嚴。不像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等底下一尊佛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麼長的時間這世間沒有佛,然後才等一尊佛出現,佛出現的時間又短,沒有佛的時間很長。所以這就是說明這個數量有真正的無量,有有量的無量。

  【應佛皆為兩量。逐物隨機,參差長短。】

  他的壽命長短與那個時期眾生是相應的。這些註解裡頭都有,大家自己去看。

  【然此三身三壽,不可並別一異,即乖法體。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會玄文。釋名竟。】

  到這個地方把解釋經題就講完了。實在講『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把它分做三個獨立的個體看,分做三個獨立個體看是錯誤的,但是也不能籠統的把三個當一個看,它確實體是體、相是相、作用是作用,所以這個三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這個樣子才能夠看出它的真實相。好像一面鏡子,體是體,光是光,照是照,雖然它起作用是一塊,可是各還是各的,的確是三而一、一而三。不能把它稱作三個獨立的,也不能含糊籠統說成一個,你曉得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才能夠把真正的真相搞清楚。底下這一段文是辨體:

  【次辨體者。體是主義。】

  『體』就是實體,這是體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講有性體、有質體。質體好懂,質是物質,譬如這本經書,經書體是什麼?體是文字、是紙張,這是它的體,這是質體,完全從物質上來看。除了質體之外,比較難懂的一個真正的體是性體,性體上講這是一法,它的體是法性,法性是它的真體,這是從性質上說。在此地我們還說淺一點,說大家容易懂得的,就是它理論的依據。佛憑什麼講這部《觀無量壽佛經》?這部《觀無量壽佛經》是從什麼地方講出來的?這部經的理體何在?根據什麼原理?根據什麼道理講的?這個原理、這個道理就是這部經的體。你懂得這個道理,他所講的我們就相信,為什麼?他有理論依據,他不是胡說八道,我們才能夠信得過。所以一切經都有辨體,也就是說要探討它理論的依據。底下解釋:

  【釋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這句話很重要。佛與魔如何揀別?這八個字就是揀別的標準。拿這個標準來衡量哪是佛、哪是魔,這個標準一量決定不錯。凡是符合於『諸法實相』的,這是佛事,如果與諸法實相違背的決定是『魔事』。這個地方的魔,諸位要搞清楚,不是一看到這個魔就是魔鬼,那就錯了。本來這個魔下面是個石頭,就是折磨的磨,把那個石頭去掉,換一個鬼,這是梁武帝幹的事情,魔鬼的魔字是梁武帝新造的一個字,他說折磨太苦了,就好像鬼折磨害人一樣,所以把那個石頭換成一個鬼。古譯的經典都是折磨的磨,石頭那個磨,後來的經才改成這個字,所以這個字的來源我們要認識它、要了解它。

  換句話說,與實相不相應都會帶給我們折磨,這個範圍就大了。我們六道凡夫的心行與實相不相應,所以我們有煩惱,我們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聲聞、緣覺雖然超越三界,證得九次第定,他與實相也不相應,他也有煩惱,這個煩惱在佛經裡面稱為界外見思,就是三界之外的,他也有煩惱。可見得不與實相相應,你就沒有辦法避免煩惱,不可能的事情,只可以說煩惱有輕重的差別。這個輕重差別是與你的覺醒成正比例,你多一分覺悟就少一分煩惱,多一分迷惑決定是多一分煩惱,這一定的道理。

  只有這些大菩薩們與實相相應。大菩薩,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標準,「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標準就是講實相的,以這個為標準。換句話說,證得實相,四相一定空,一定不會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如同《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他都不執著,這是與實相相應。與一切法上稍稍有一點意見、有一點執著,都與實相不相應,換句話說,你免不了要受心境的折磨,這個叫魔事。所以這個魔事,連權教的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統統都有,只有見性的菩薩才沒有。像《華嚴經》五十一個位次裡面,前面十個位次,就是十信位的菩薩還有,要到圓教初住以上才相應。以前面六即佛來說,分證位才與實相相應,相似以前統統都是魔事,都沒有辦法避免心境上的折磨。所以這個兩句話很要緊。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