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第五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03-001-0005

  底下這一段是解釋:

  【今釋其意。假是虛妄,俗諦也。】

  『虛妄』是說它的真相,真相是虛妄的,但是事確實有。

  【空是審實,真諦也。】

  『審』是審查,『實』是講它的真相。

  【今欲去俗歸真。】

  也就是我們從虛妄相上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歸真』就是明心見性。所以離一切相才能見到一切性,但是離相並不是把這個相不要了,離是離心裡面的分別執著相,不是離外面的,外面的你離不掉。剛才講性相是一不是二,離了相,哪有性?離了性,沒有相。這是離我們心裡面分別執著這個相,你就見到真實相。相跟性是一體的,是不二的。

  【故言從假入空觀。假是入空之詮,先須觀假。知假虛妄而得會真。】

  『會』就是體會,真正明白了。

  【故言二諦觀。此觀若成,即證一切智也。】

  阿羅漢就是入這個境界,阿羅漢、辟支佛都是屬於這個境界。再看底下這一段:

  【從空入假觀者。若住於空,與二乘何異。不成佛法,不益眾生。】

  這是小乘人的毛病,就是住在空上,住也就是執著,著了空相。凡夫著有,認為什麼都是有的,把假的當作真的,把假相當真,執著有。小乘人知道一切相是假的,所以他不執著假相,執著空。這兩個都是偏在一邊,都是毛病。執著有的,這就搞六道生死輪迴這一套,這很苦;執著空的,雖然沒有六道輪迴,但是真實的利益他得不到,所以佛常常講他是焦芽敗種,墮落在偏真涅槃裡頭,不起作用,所以『不成佛法』,也就是不覺。因此,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智慧,他們也沒有證得法身,三德裡面的般若、法身都沒有,只能說得到一點小小的解脫,小小的自在,身心清淨。所以他不是像佛菩薩那樣的大覺,不成佛法。『不益眾生』,不能利益眾生。

  【是故觀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

  這就是大乘,就是菩薩。觀空不住空,還能入於假相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同時又可以利益眾生。

  【知病識藥。】

  這是從比喻上說。知病,也認識藥了,用這個藥來對治這個病。

  【應病授藥,令得服行。故名從空入假觀。】

  這是解釋什麼叫做『從空入假』。

  【而言平等者。望前稱平等。前破假用空。】

  這是二乘。

  【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

  『均』是均等。

  【故言平等觀。此觀成時,證道種智。】

  『道種智』就是菩薩的智慧,比前面提升了一層,對於體、相都不迷。換句話說,小乘人雖然對於相不迷了,對於體迷,他執著空,他捨不得離開空,認為那個空是真的,所以他迷於體,他不迷相。菩薩對於體相兩者都不迷,所以他得到自在。菩薩有法身、有般若,也有解脫,三德他統統證得,但是不圓滿,到佛才圓滿。這個註解諸位自己去看,註得都非常之好。

  【二空為方便者。初觀空生死,次觀空涅槃。此之二空,為雙遮之方便。此之二用,為雙照之方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雙照二諦也。此觀成時,證一切種智。是為次第三觀也。】

  依照這個方法,或者從空觀假,或者從假觀空,這個都是有次第、有層次的。『空生死』是見思煩惱斷了,『空涅槃』是塵沙煩惱斷了,這兩種煩惱都離開了,他心才得真正的清淨,沒有偏在一邊,所以叫它做中道。『雙遮』是兩邊都離開,『雙照』是兩邊同時起作用,所謂是不即不離。不即不離,這是雙照,這個就叫做用中,這是真正的受用,真正的自在。

  所謂用中,簡單的說,對於一切事相並不離開,我還要用它,這就是不住空。不像小乘人,小乘人一切事相統統離開,他不要了,所以小乘人用空不用有,他住在真空涅槃裡面,他一切事相真的離開了;凡夫是用有,不知道空,所以都是毛病。菩薩是空有兩邊不住,空有兩邊他都用。在事相上,菩薩跟我們凡夫沒有差別,穿衣吃飯,也是一樣的應酬,並不離開世間,換句話說,生活方式跟我們完全沒有兩樣。表面上沒有兩樣,骨子裡頭迥然不同,不同在哪裡?他心清淨,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心地清淨,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看他用空。在相上、外表上,他用有,內裡面他用空,空有同時起作用,這叫雙照,從這個上面來講就是雙照,從兩邊離的時候叫雙遮。

  你看他心地清淨,不著有;穿衣吃飯,跟大家一樣應酬,他不著空,他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用了,這是菩薩,所以他真正得到自在,真正得到受用。不像小乘著空,凡夫著有,在作用上,我們講享受上,都不自在,都不圓滿,唯有菩薩才得到真正自在圓滿的享受(受用)。這是講中道,用中。所以中道之觀曉得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基於這個觀點,他才能真正成就般若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也叫它做般若智慧。上面所講的都是說的次第,所以稱為『次第三觀』。

  下面一段就講到一心三觀,一心三觀是高級的修行法,就是不涉次第,一即三,三即是一,圓融自在。這是佛與大菩薩們對於一切人事,人生宇宙的看法,拿現在話來說就是宇宙觀、人生觀,這是現代哲學上的名詞。在佛法裡面講宇宙跟人生是一不是二,哲學上把它分做兩樁事情,在佛法裡頭是一樁,特別是一心三觀顯示到圓融自在無礙。

  【一心三觀者。此出釋論。】

  先把它的依據說出來。

  【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祇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故名一心三觀。】

  先把名詞的定義說出來,下面再說出它的相狀。

  【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種智。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寂滅相者,是雙亡之力。種種行類相貌皆知者,雙照之力也。】

  『雙亡、雙照』是同時的,沒有先後次第,這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法的真實相,這種修法才是圓修、頓修。此地我們簡單的把它解釋一下。『三智』就是空假中,都離不了『一心』,剛才講它們的關係是一而三、三而一,就是體相用,無論說哪一個,說體,體一定有相、有作用;說相,相一定有體、有作用;說作用,它必定有相有體,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離開一個,那兩個決定沒有。所以說這三個統統是從一心當中建立的,一心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佛法修行,無論是哪一個宗派,講到極處都是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我們常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有出處的,不是隨便講的。三心是指心意識,八識裡面,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第六識),這是三心。二意是說末那跟意識,末那識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三心二意實在就是講的八識,八識是有為法、是生滅法,不是真的。《百法》裡面九十四個有為法,六個無為法,九十四個有為法裡面擺在第一的就是八識。八識是有為法,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們修行修什麼?要修真心。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不用八識,用一心。我們要想作佛、要想作菩薩、要想成佛作祖,換句話說,你要用一心才能成得了佛,才能見得了性,才能真正往生。我們講要改變心理,修正我們思想觀念,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如果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還是用三心二意,這就難了,就不容易成就,所以改變心理就是把三心二意改變成一心。

  一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叫離心意識。禪家參禪要離心意識參才能夠徹悟,教下也要離心意識才能達到大開圓解,念佛人要離心意識才能夠達到理一心不亂。如果你還是用心意識,不管參禪也好、研教也好、念佛也好,你的功夫做到最高也只是相似位,不能到分證位。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就是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鍊,鍊什麼?不用分別心,那你所用的就是妙觀察智;不用執著心,那你用的是平等性智;不落印象,那你用的是大圓鏡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心的德用,我們修的是這個。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修?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本經是用十六種妙觀來修。換句話說,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所修的就是這樁事情,這個真正叫從根本修。我們把握這個原則就不會錯,不會走錯路,也不會有偏差。

  「三觀稱性,無作無生」,所以大師在此地給我們指出雙照雙遮。雙遮就是雙亡的意思,因為你一切不執著,心清淨寂滅,清淨寂滅這是體,就是清淨心現前。如《般若》裡面講,般若之體是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是雙照,是照見,照見的時候是無所不知,所以說是『種種行類相貌皆知』,無所不知,這是雙照。它不起作用的時候心是清淨寂滅,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

  我們從哪裡修?從雙遮上修,不要修雙照,雙照是自然的,換句話說,只修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雙照。所以我們修的是清淨心,修什麼?修無知。人家來問我們的時候,我們樣樣都知道,一見就明瞭、一聽就明瞭、一接觸就明瞭,那是要你心真正清淨才有這個作用。我們今天看也看不清楚,聽也聽不清楚,接觸也不清楚,原因在哪裡?我們這個心裡頭不乾淨。心不乾淨,好像一面鏡子,鏡子上都是灰塵,骯髒的,照什麼都照不清楚。所以這個修不要修外頭,外頭沒有事情,要先把鏡子擦乾淨,鏡子擦乾淨了,怎麼照都清楚。所以我們修,把心裡面的分別執著妄想去掉就行了。天台家的三觀三諦,三諦是外頭境界,不要去管它,只要內裡面乾淨了,三觀成就了,自然照到外面真實的境界相,三諦分明,一點都錯不了,所以功夫要曉得用在什麼地方。

  天台家建立的三止三觀三諦,統統是根據《中論》上來的,慧思禪師從《中觀》上開悟的,把開悟的傳授給智者大師,智者大師真正建立了天台宗。所以底下講:

  【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釋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

  『釋論』就是《中觀論》的註解。這是引《論》來證明這個思想的體系、修行的綱領,確實是有理論依據的。一諦裡面就具足三諦,所以說一切法統統是因緣生法。既是因緣生法,三諦統統具足,就是體、相、作用。體是空的,相是假有的。譬如我們講這個房子,這也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建這一棟大樓,這棟大樓是因緣生法。如果是建築商人一看,他沒有看到這個樓,他看到這個裡頭多少噸的鋼筋、多少包的水泥,他看的是這個東西,這是因緣,見到了。我們凡夫不懂,這棟樓很漂亮,很大。人家看的跟我們看法不一樣,他看到的是多少建築材料,這些建築材料堆砌起來的,現的這個樓房是假相,把它拆開來,原料還是那麼多,所以大樓有沒有?大樓沒有。這材料是有的,把它排成這個方式是這麼多,拆出堆在那裡一堆還是那麼多,不增不減,只是這些材料排列的方式不一樣,形狀就不一樣,房子形狀就不相同。你要是把面積改小一點,它就高了;面積大一點,它就矮了,都是這麼多材料,材料上是不增不減。所以我們凡夫看到這個相,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比喻。如果把材料一分析,材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

  現在你看科學家會分析,把物質分析成原子、電子,分析成基本粒子,曉得一切現象只是這個基本的物質排列方式不一樣,方程式不相同,才有這麼多,森羅萬象。森羅萬象統統都是一個假相,都是這個基本物質排列方式不相同,現代科學家才發現,佛在三千年前,科學沒有發達,佛就知道了,佛就知道這一切法是因緣排列組合的,不是真有,所以叫幻有、叫假有。但是雖然是幻有、是假有,它有作用,譬如這些建築材料要是堆在那個地方,我們得不到遮蔽風雨的作用,它這麼一排列我們就得到作用,用中。但是你要認識這個現相,認識它的真相,相是假有,體是真空,所以才得到這個作用。作用是中,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我們這個用的就自在了。執著在一邊用的就不自在,換句話說,得不到圓滿的作用。

  怎麼不圓滿?譬如凡夫不了解真相,他執著,執著他心裡就患得患失,雖然在作用,他心裡有負擔、有痛苦,這就是用得不圓滿。二乘人雖然知道相是假的,他要捨假,他要執著那個真,他的受用也不圓滿,他受用只有體那一邊的受用,沒有相(假相)的受用,所以這個受用也不圓滿。唯有菩薩曉得事實真相,他受用是圓滿的,他自在,雖然享受他不執著,這個受用就自在了。所以在一切受用當中他沒有喜怒哀樂,沒有貪瞋痴慢,這種受用就是佛法講的正受,真正是正常的受用,這個受用是圓滿的。

  三智實在是一心中得,我們如果得一心,我們的受用就跟佛菩薩一樣,沒有兩樣。這個受用是自在圓滿,充滿智慧,顯示無量無邊的德能,所以才說真善美慧的人生,真善美慧的作用,這是真有不是假有。如果你迷失了一心,三心二意,真善美慧四個字統統沒有,有名無實。如果得一心,真善美慧這四個字,字字都是真實的,真正能夠享受得到,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功夫要從這個地方用。淨土法門裡面提供我們最好的奇妙的方法就是一句名號,使我們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此觀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觀一切觀,一切觀一觀。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觀,攝一切觀也。】

  就是隨便舉一個例子都能夠含攝一切法,所以從一樁事情裡面能夠了解一切法,正是佛經裡面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就是這個意思。一微塵,微塵是極小的,你在這個裡面覺悟,為什麼?於一微塵也具足空假中三觀三諦,與一切萬法、恆沙諸佛國土沒有兩樣,真正知道一即一切,所以古德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都出不了這個理。

  我們要想通達一切經,要想通達一切法,你在一切經上下功夫,一切法上去修學,太難了,那像恆河沙一樣,到哪一年你才能學得盡?實在那個辦法就笨了,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學法是個笨法子。聰明的方法是學一法,一法通一切法都通了。我們看古來大德,他們的成就都是一個法門成就,都是一部經上下功夫。任何一部經都一樣,可是它裡頭也有一點差別,在理上講沒有差別,事上講有差別,這事是從哪裡來的?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愛好不相同,習氣(就是習慣)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這樣才有選擇的必要。所以最適合我們根性、思想,乃至於生活習慣的,就統統沒有障礙,修學起來很方便的無過於持名念佛。最方便、最穩當、最自在,不費力氣而能夠成就不思議的功德,也就是達到我們恢復一心,恢復我們自性智慧本能的目的,我們用持名念佛法門就能達到。『觀』這一字我們就解釋到此地。

  再看題目,底下「無量壽佛」。觀是能觀,觀什麼?觀無量壽佛,所以這個是境界,我們所觀的對象。

  【無量壽者。】

  『無量壽』是完全從中國的意思翻過來的。

  【天竺稱阿彌陀。】

  『阿彌陀』是梵語音譯,阿彌陀翻成中國的意思就叫做無量壽。

  【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

  這是講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沒有形相。所以我們講心,你看《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那個說法非常巧妙,問阿難心在哪裡?實在講那個心,他也沒有講真心,也沒有講妄心,不管真心也好、是妄心也好,心在哪裡?你把那個處所說出來。一開端,阿難講了七處,佛都把他否定了。不管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統統沒有形相,所以你找不到處所。妄心沒有相。實在講,心哪有沒有相的,有體就有相。譬如我們講金,我今天問你,我只要黃金,我不要那個相,你們能不能將黃金拿到?拿一塊有一塊的相,方的有方的相,金磚是方的相,捏成一團是圓的相,做成器皿是器皿的相,我把金做成一個瓶是瓶的相,做成蠟臺是蠟臺的相,它總有相。我現在不要相只要金,你們能不能拿得出來?拿不出來。

  有體必有相,心哪有沒有相的道理?不可能沒有相。但是相會變,它不是常的,所以相就是假的,剛才講了,真假的意思就是它會變。但是心的體不會變,所以它是真的,真是空的,真空幻有。譬如我們起妄心,妄心在哪裡?找到相就是的。我們現在不說真心,說妄心,你晚上會作夢,夢中的相就是你妄心的相,心現相了。現相了,你就知道心在那個地方,就找到了;它不現相,你就找不到它,就沒有了。不作夢的時候,心在哪裡?實在講很顯然能找到,你現在心裡打妄想、起妄念,那個念頭就有相。我想一個人,心裡就有個人的相;我想一樁事情,心裡就有事情的相。所以中國字是一種非常智慧的符號,你看心裡想,是心上有個相,這是想,你一想就有相,你要是不想就沒相。你一想就有相,既然有相就是你心之所在的處所。

  那個想沒有一定,每天晚上作夢,那個夢都不一樣,可見得相是假相不是真相,如果是真相,你天天晚上作夢應該夢是一樣的,不會是有變化的,那就是一個相。你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想一樁事情,沒有第二樁事情,那個想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所以佛教我們觀想,把所有一切妄念想一樁事情,這一樁事情就變成真的。如果說一切妄想,統統想一樣事情,這就叫定,就叫三昧。你想世間就是世間禪定,你想佛法就是佛法的禪定,這是出世間的禪定,把一切亂想想一個、歸成一個,佛教我們用這個方法。

  這是說明真心、妄心統統都有相,有相當然有作用。我們真心的相是什麼?眼前我們身體、山河大地,這就是真心的相分。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夢中的境界是你意識心的相分,第六意識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第七識的相分,統統都有關係。我們眼前這個境界,唯識裡面講「本質相分」,這個相分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同時也是真心的實相,所以叫做諸法實相。這個要談起來,都是屬於心理學,唯識心理學,也就是佛法的心理學,比世間心理學要高明得太多。世間心理學可以說是純粹虛妄的,分別執著,佛法心理學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要認識真的。

  我們的本身,我們的本性,本來沒有相,它的能力能夠現一切相,它的作用是能現一切相。所以『佛本無身』,我們自己本來沒有身,沒有身當然也就談不上壽命,也就沒有限量,所以超越數量。我們現在是迷了,迷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現在落在數量裡頭,所以你才有命運,人家才能算得那麼準。如果你超越數量了,算命看相都不準,你超越了,你不在數量之內,他就沒辦法算得出來。什麼是落在數量裡頭?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落在數量上。幾時你妄想分別執著都捨掉了,你就不落在數量裡頭,世間算命看相、風水與你統統不相干,你從這裡面超越了。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就有命運,你就有數量。所以佛法是教我們超越,明白這個道理,超越,只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換句話說,你的生活就美滿,你的生活就自在。不是說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我不穿衣,也不吃飯了,這就錯了,一樣還是穿衣吃飯,一樣還照樣工作,一樣照樣應酬,那是菩薩法,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就是一個覺,覺而不迷。

  什麼是覺?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就是覺,有分別執著妄想就是迷。所以佛菩薩跟我們有什麼分別?沒有分別,要說有分別就是迷悟的分別。所謂迷悟,就是一個有分別執著妄想,一個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就叫悟、就叫覺,有分別執著妄想就叫迷,就叫顛倒。除此之外,一點分別都沒有。但是你要曉得,沒有分別執著妄想,生活自在,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得大自在,真正幸福。你有分別執著妄想就苦不堪言,患得患失,就有許多憂患煩惱,但是這些憂患煩惱實在講是假的,找不到,只是一個錯誤觀念造成的。所以佛法實在講就是把這個錯誤觀念糾正過來,使我們在這個人生宇宙裡得到一個真正正確的觀念,認識宇宙人生真正的面目,我們的生活就自在、美滿了,真正能夠達到離苦得樂、破迷開悟。

  所以這一段講我們所觀的境界,觀無量壽。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實在講也跟這個觀沒有兩樣,所以念佛要懂得原理。這部《觀無量壽佛經》念了之後,以後就曉得這句佛號是怎麼念法。實在講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觀,跟這個觀的意義沒有兩樣,但是比觀想簡單得多,而成就跟十六種妙觀沒有兩樣,不但沒有兩樣,實在講超過這十六種妙觀,原理相同,方法不一樣,成就超越十六種妙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研究這部經所希望得到的就是這個。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