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第三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03-001-0003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名字即佛」。前面這是講的理,理論。理我們現在是迷了,剛才說了,雖迷不失,並沒有失掉,但是如果沒有修德的功夫,性德就不會顯出來,雖有得不到受用。從名字到究竟這五段都是講修德功夫的增進。我們現在這個位子,在六即佛當中,理統統都有,這沒有話說的,一切眾生各個都有,佛也有、菩薩也有、我們也有,這是決定平等的,但是修持的功夫就不平等了。我們現在在什麼位子?我們在名字位中,因為我們剛剛曉得。還有世間一些人,不學佛他不懂得,那他連名字還沒有,他還不知道,完全迷了。我們現在知道,怎麼知道?聽佛說的,我們知道了,我們自己承認我們有佛性,在理上講我們跟佛沒有兩樣,在名字佛。我們看文:

  【如斯之理。佛若不說,無能知者。】

  這是我們得佛教誨之利,自己才曉得、才覺悟。

  【法華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暝。】

  這一段是講佛法難聞。佛要不出世,誰知道自己有佛性?誰知道自己本來是佛?誰又知道自己本來有圓滿的智慧德能?沒有人知道。佛出世才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破,這是佛對我們的恩德。可是這個世間沒有佛的時候多,有佛的時候少,你看釋迦牟尼佛之前,經上講『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這麼長的時間。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底下彌勒佛再出世要多久?這經上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才到這世間來成佛。可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現在已經過了三千年,換句話說,九千年以後,這個世間佛法就沒有了,滅盡了。再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出世,這個世間才有佛法,所以這個世間有佛法的時間太短暫,真正是希有難逢。

  我們生在有佛法的時代,而且遇到經典、遇到佛法,實在是不容易,古人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一定要珍惜。就是有這個機會了,我們要是失掉,太可惜了。如果你能夠把握這個機會,我們這一生必定出三界,必定會證果,我們這個證果就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功。所以我常常勉勵同修,我們將來走,總也是得預知時至,人家站著走,我們不能站著走也應該坐著走,說躺在床上走都不好意思。這個事情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我們看看那些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去研究他什麼原因,把他那個原因找到,我們要好學,我們也能做得了,這才叫真正的成就,我們這一生沒有空過。

  【涅槃云。於無量世。亦不聞有如來出世,大乘經名。】

  這《涅槃經》上說的。這是講佛出世難得,你聽到大乘經典,不要說是看到大乘經典,聽到經名的機會都不容易。現在台灣在全世界,佛法第一興盛,沒有比台灣更興盛的地方,歐美就更不必說了。美國雖然這些年來有些佛法,邪知邪見充斥在社會上。淨土法門尤其是希有,非常希有,非常的難得,一般人不知道,一些法師也不肯說淨土,為什麼?好像提倡淨土都覺得難為情,一提起來,這老太婆學的,會不好意思。所以是哪個時髦學哪個,禪很時髦,一窩蜂的就講禪去了;密很時髦,大家都搞這個東西去了,這是決定不能成就的。真正能成就的,佛法當中第一法門,可惜很少人認識它,這是我們有幸遇到了,不可以空過。

  【若佛出世。方能闡智慧日。識三寶之光明。開甘露門。知十號之妙味。因說生解。于寶適悅。】

  這是說只有佛出世,我們才真正認識三寶,才懂得佛法,換句話說,也就是認識自己。

  【故須達聞名。身毛皆豎。昏夜大朗。巨關自闢。此名字佛也。】

  這個地方舉了一個例子,就是須達多長者,須達多就是《彌陀經》上講的給孤獨長者,你看我們常常看到「祇樹給孤獨園」,須達多就是給孤獨長者。當年他聽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聽的時候都寒毛直豎,有這樣的感動,以後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大護法,請他到舍衛大城講經弘法。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講過很多重要的經典,在那裡住很長的一段時期,就是須達多長者的護持,他請法的。這個叫『名字佛』,就是我們現在的地位,遇到佛法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這是比完全不知道的幸運太多了。修行的初步是在名字位中,從名字位加功用行,就是努力修行,可以把自己提升到觀行位。我們再看這個文:

  【觀行佛者。觀佛相好,如鑄金像。心緣妙色,與眼作對。】

  這是講我們真正用功夫了。我們眼對色,常常看佛像,把佛的相好印到我們自己阿賴耶識裡面去,使我們落這種印象。

  【開眼閉目,若明若暗,常得不離見佛世尊。】

  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面常常想佛,如同佛在面前一樣。

  【從大相海,流出小相。浩浩漾漾如大劫水。周眸遍覽,無非佛界。】

  『大相』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小相』就是講的八十種好,就是細相。一一相海莊嚴法身。看佛,先看佛的白毫相、看佛的眼睛、看佛的眉毛、看佛的頭髮,所以先觀大的相,然後逐漸看到八十種好,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裡面,常常能夠把這個像浮起來,就是時時刻刻我們能想到,我們要做這個功夫。為什麼?前面在理上說過,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從心想變現出來的,我們心裡面常常想佛,這個心就變成佛,將來這尊佛就會現前。所以,修德要以這個原理。所以觀想的力量非常大,它確實能轉移境界。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就講觀想講了一個例子給我們聽。他說在清朝初年有一位名醫,非常有名,當時曾經就遇到一個病例,一個人生這個病,很多醫生看過都說他不行、沒有指望,所謂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藥力達不到,沒有辦法救。以後這個人的家人帶他去請教這位醫生,這很了不起的醫生,這個醫生給他一診斷就告訴他,他說你放心,你這個病是小病,不必去注意它,沒事情。就在他身上另外指出一個地方,你注意這個地方,如果這個地方要是出了問題,那你命就沒有了。這就用觀想的方法,所以他真的高明。

  他回去之後,開心的說這是名醫,那些醫生不行,說我的病沒救,還是這個醫生高明。所以他就天天去注意這個地方,大概過了一個多月,這個地方就發生毛病,就有點疼痛,他心裡就慌了,不得了,這下死定了,他沒有法子就跑去醫生那裡。醫生說行了,現在可以救了。他說從前你病的那個地方藥力達不到,無法可救。他就教他用觀想方法,把那個病轉移部位,轉移到這個部位,這個部位好下手,藥力可以達到,把他病治好。用觀想的方法可以把病的位置轉變。所以這佛經上講的觀想,這個醫生懂得,他也會用,他把這個病人救回來。別的醫生不是不高明,真的高明看出來,但是他不曉得這個方法,不知道把這個病的位置可以轉移,所以這就是用觀想的方法。

  【念一佛與十方佛等。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

  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為什麼?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不要分別執著。我們念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的,我們今天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不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會怪你,為什麼?因為他教你念的。你念阿彌陀佛就對了,你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你往生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願望、本願,他歡喜都來不及,他哪裡會怪你?如果你念阿彌陀佛,又念釋迦牟尼佛,又念藥師佛,念了一大堆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搖頭,為什麼?你心是不錯,你不能成就,你這一生不能成就,只能說你在佛法裡結個善緣,你不能成就,為什麼?你不可能到一心不亂,你也不可能到功夫成片,錯就錯在這裡。所以經只要念一部,佛只要念一尊,我們拜佛、念佛、想佛都想一尊,這樣子才能成就,這個叫觀行。所以教給我們念一佛與念十方佛的功德決定是相等的,不要再起分別執著了。

  『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現在佛」就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過去了,是過去佛,所以現在佛就是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同時也是念過去佛、未來佛,所以十方三世諸佛,念一尊阿彌陀佛統統都念到了。課誦本裡頭都有,「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冠上這幾個字就是說念阿彌陀佛就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了,一尊也沒漏掉。

  【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常運念無不念時。念念皆覺,是名觀行即佛也。】

  『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是《華嚴》裡面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都是從真性上來說這個境界,所以《華嚴》稱這個世界稱為一真法界,這是真相。

  『色身』是應身佛,『法門』是報身佛,『實相』是法身佛,三身一體。念佛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念佛想佛,『常運念無不念時』,我們要常常念,這句話要緊。因為你不念佛,你一定就念六道輪迴,怎麼說念六道輪迴?你一天到晚,這個念就是想,你心裡不想佛,你就想貪瞋痴慢、就想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五欲六塵就是六道輪迴,所以這個事情很可怕。念六道輪迴,你怎麼能出離六道輪迴?我們要出離六道輪迴,就從今天起不再念六道輪迴。我們要想成佛,我們從今天起就念佛,你要成菩薩就念菩薩,你要成羅漢就念羅漢。真的,這十法界是隨著自己選擇,你愛選擇哪一個,它就會現哪一個法界。所以學佛之後才曉得六道輪迴、十法界的主宰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佛法確實自己做得了主宰。看你心裡念什麼,你念什麼將來就變現什麼。十法界裡面最殊勝的是佛法界,我們想成佛,你天天就得念佛,常常念佛,「無不念時」。

  『念念皆覺』,就是始覺與本覺相應,你在做這種功夫,這叫觀行即佛。觀行即是功夫真正成就了,就是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確實是常常在念佛,佛沒有間斷,念佛想佛沒有間斷。譬如我們有工作,事情來了我們專心做事情,事情過去了,立刻就念佛,就想佛、念佛,這就是觀行即。這些方法大家都要特別注意到,決定不能錯。譬如在學校念書,你們一面在念書,一面在念經,一面在想佛,書沒念好,考試又不及格,佛也沒念好。念佛的時候想著功課,做功課的時候又想佛,這就搞亂了,這個不可以的。做功課的時候全心注意在功課上,功課好了;功課放下了,全心全力在念佛,佛也念好了,這樣念才是對的。在社會上工作也是如此,我們工作的時候必定認真工作,佛弟子要給世間人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模範,樣樣都能做得最好,做社會上的榜樣、典型,佛也念得最好,那就是他專心。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念佛的時候專心念佛,這才是對的,才叫做觀行即。絕對不是工作的時候也想念佛,念佛的時候也想到工作,那就是一樣都搞不好,他不會有成就,這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到,現在搞亂的人很多。

  底下一段講「相似即佛」,這是第四段。這個功夫又升級了,從觀行升到相似。大家要曉得,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只要念到觀行就行了,就決定往生。名字位不能往生,觀行就往生了。觀行就是我們常講的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這是真的都做得到。這個相似就不太容易,相似是事一心不亂,分證是理一心不亂,這個功夫相當之高,不一定我們能做得到,但是觀行可以說是人人都做得到。就是你不要搞亂了,你把這個意思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我教給你的,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念佛的時候專心念佛,就能夠做到觀行位。

  【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應。念佛法門身,得相似相應。念佛實相身,得相似相應。】

  這個前面說過,就是應身佛、報身佛、法身佛,雖然沒有證得,好像有那麼一點影像了。底下解釋:

  【相似者二物相類。如鍮似金。】

  『鍮』就是金礦,就是金的礦石。礦石像金,金是已經提煉出來的。

  【若瓜比瓠。】

  這也是樣子很接近。

  【猶火先煖。涉海初平。】

  這都是講相似。火沒有見到,但是暖氣先接觸到了。海水很深,你在海灘上,你走進去是很淺的,由淺而深,但是淺的海灘跟深的大海就相似了。這些是比喻。

  【水性至冷,飲者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為。略舉其要。如法華中六根清淨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

  這要緊的,前面都舉了些比喻,就是說明什麼叫相似,後面這才把相似的相給我們說出來。這相似的相就是『六根清淨』,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這是相似的相現前了。這個地方的清淨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清淨,我們想像怎麼想都不清淨,為什麼?因為那個想就是污染,它怎麼會清淨?換句話說,連那個想也沒有才真清淨。清淨之相,就是混濁沒有了。什麼是混濁?煩惱是混濁。貪瞋痴慢疑惡見,我們有這些東西怎麼會清淨?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了,心真的清淨。所以相似位拿一般判教來講是小乘阿羅漢,圓教七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斷了,真正是「六根清淨」。

  我們現在六根不淨,就是煩惱不斷。我們現在學佛,世間法不貪了,可以捨掉,貪佛法,你們想想看這行不行?佛是教你斷貪心的,不是教你換對象,換了對象,貪心還是沒有斷,有什麼用處?沒用處,所以學了佛還是不清淨、還是污染。從前被世間五欲六塵染了,現在被佛法染了,這個糟糕。佛法也是染污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世間法我們要捨掉,佛法也不貪著。所以《金剛經》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捨棄,曉得佛法是個工具,是我們過渡時期用它做一個工具,我們到達目的一定要捨它。雖然沒有到達目的,我們也不必過分的去執著它,我們運用它,不執著它,以這個心態來學佛就對了,對佛法產生執著是錯誤的。

  所以這部經典裡面,前面把綱領、原則提示給我們,就是三善跟妙觀。妙觀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三善是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就是三種淨業,幫助我們斷惡修善,也就是起用。十六觀是修心的,修清淨心,三善是修行。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用什麼態度,《觀經》上講的三善,要用這個態度,用這個原則來處事待人接物,就跟諸佛菩薩住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兩樣。三種淨業就是佛菩薩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十六觀,是用這個方法去除我們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恢復我們的清淨心,恢復我們的自性,所以六根清淨是有標準的,不是我們想像的。

  【分證佛者。】

  分證位就是我們念佛的理一心不亂,相似位是事一心不亂。

  【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三智一心中得。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開祕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

  這就是我們宗門裡面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發』就是大徹大悟的意思,明心見性了。『一發一切發』,這一句是總,就是一悟一切悟,沒有一樣不悟的,這個地位是在發心住,發心住這個位子是圓教初住菩薩,在別教就是初地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跟圓教初住菩薩在斷證的功夫上說是相同的,但是智慧不一樣,圓初住菩薩的智慧超過別教初地。因為這部經是圓教經典,所以用的判教都用圓教來判。發心住就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所以是理一心不亂,功夫到這個境界,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到過,你什麼都通了。一部經通,一切經都通,如果還有一部經不通,你沒有到這個境界,你充其量只是相似位的境界,沒有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決定是一了百了,一通一切通,可是你記住,人家只用一個方法達到。

  所以在我想像當中,有很多不認識字的老太婆,你看她真是無知無識,她就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念上幾年她預知時至,她往生了。預知時至往生的,在我相信他不是到理一心,決定是到事一心,否則的話,他怎麼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他知道,他曉得什麼時候走,日期、時間那麼準確,到那時候一點都不差,確實到這個功夫。這個功夫不是自己預期的,我想要什麼時候達到,不是的。他就是心清淨,清淨到極處,這個境界自然現前。

  所以念佛人就是老老實實把這句佛號念下去,你也不要想,我要得一心不亂,我要得功夫成片,因為你這個想都是妄想,障礙你一心不亂,因為一心不亂裡頭沒有一個一心不亂,有個一心不亂就頭上安頭,就變成障礙。你不想一心不亂,到時候自然一心不亂現前。想,我怎麼還沒有得一心不亂?你永遠不可能得一心不亂,為什麼?你亂心,亂心怎麼會得一心?由此可知,連一心不亂都不能想,其他的更不必說了。所以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什麼都不想。要想,想佛可以,想西方境界可以。也不要想我快快的到那裡去,不要著急,這個東西急不得的。這樣念才如法,所以「老實」這兩個字非常可貴,老老實實念去。

  世間,前面說過了,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或順、或逆都沒有關係,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住旅館,幾天就要走了。他好,我們點頭,很好;他不好,我們也點頭,也很好,都沒有事。換句話說,與我們不相干,我們是來旅行的,這個地方不是我們的家,一樣東西都不是自己的,你操這些心幹什麼?不要操心。所以把全部的精神集中起來去念阿彌陀佛,去辦我們回家的路子,這才是重要的。

  這些年來,我在很多地方講經,對我自己修持來說有很大的幫助,那就是真真實實給我一個觀念,這個世界是旅館。我每到一個地方,算算在台灣,現在講是住得最長,最長多久?每回來一次住兩個月,最長的,兩個月就要走了。國外一共有十二個地方,每個地方住一個星期,就四、五個月了,如果每個地方住半個月,差不多一年就快過去了,所以給我一個觀感就是天天都住旅館,把家的觀念淡薄了。所以雖然是出家了,他常住在這個廟,那個廟就是他的家,他還有個家的觀念,那個家不容易捨,很難捨得掉。常常到外面去住旅館,家的觀念自然就淡了,容易捨掉,會想到什麼?真的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所以對於一切法不貪戀,心理上負擔減輕很多,不管到哪個地方都好,沒有一個地方不好。所以哪裡有緣,哪個地方多住幾天,沒有緣就少住幾天,對於看破、放下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外面機緣很多,你們同修們要肯發心到國外去走一走,能講經的,講講經很好;不能講經的,帶他們念佛。我在每個地方都提倡念佛法門,其他道場沒有念佛,凡是我常常講經的地方,統統勸他們念佛。所以諸位能把念佛、打佛七的儀規學好之後,國外都歡迎,每個地方都歡迎,帶著他們念佛。我們這個道場的悟本師現在派到美國就是帶他們念佛,道場人數不多,在美國非常難得、非常殊勝,為什麼?我們一個星期七天都念佛,這個很不容易。在那邊我們每天晚上念兩個鐘點的佛,從星期一到星期六,晚上八點鐘到十點鐘,念兩個小時。星期天念經,一個禮拜念一次經,念《無量壽經》,大家在一塊誦經。這部經念完之後就上供,中午一起吃飯,吃飯之後就散會。所以每個星期,天天都有修學的機會。所以那個地方不講經的,他們要聽經,聽錄音帶。錄音帶、錄影帶,我們在此地講的帶子都要寄過去,他們拿回家去聽。所以大家到那邊去領導大眾念佛。

  這個念佛的方法,我想了一個方法,他們都照我的方法去做。我原本以為這個方法是我發明的,非常受他們歡迎。結果最近去翻舊書,翻到清朝康熙年間行策法師有一個念佛儀規,我一看,跟我想的完全一樣,三百年前它已經有了,跟我現在這個做法完全相同。這個方法非常簡單,大家在一塊共修沒有一點壓力的感觸,所以非常受歡迎,尤其在國外身心壓力很重,他們用這個方法覺得非常好,所以他們有空就會來念佛。

  所以這裡說從一門深入就能大徹大悟。法門學多了,要悟就難了。所以古人的成就,我們仔細去研究,幾乎都是一門深入的,不管他學哪部經、哪部論,他學一部總是花個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去專攻,然後這一門悟入了,一切經論他都能講,甚至於他一生著作等身。但是你要曉得,他的功夫是得自一門上的,決不是說他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註解,不是的。他一門入進去之後,才有能力、有時間給一切經論做註解。現代人學佛的方法跟古人恰好相反,現在一開頭要博學多聞,結果搞了一輩子,一樣也沒搞通,這是犯了很大的錯誤。

  分證就是開悟了,所以底下舉了幾個例子,『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三智一心中得』。這也就是講一心三觀,才能夠成就一心三智,沒有一樣不現前。三身三德同時現前,所以他說「不前不後,亦不一時」。這個境界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我們在夢中這個境界現前,你說那個夢境有沒有先後?有沒有次第?沒有。像一面鏡子照外面境界,它有沒有先後?照理論說,你們第一排人應該先照進去,第二排第二次照進去,第三排應該再按照次序照進去,這才有先後,實際上它沒有先後,它一照統統照進來,沒有先後、沒有次第。所以一發一切發,不但佛法裡面你一切通達,世間法也一切通達。佛法通達,世間法不通達,你還沒有開悟。真正開悟了,世出世間法不但通達,圓融自在,他才真正有受用。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以普現色身,作眾色像。一音隨類,報答諸聲。不動真際,群情等悅。】

  『群情』,就是我先前跟諸位說的,一切善人、惡人、順境、逆境,他沒有不自在的,他能夠適應。無論什麼環境他都非常自在,真正做到自由自在,我們俗話講的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任何境界裡面都是法喜充滿,這是真正修行有了心得、有了收穫。我們一般講法喜充滿,第一個得到的受用就是法喜,這種喜悅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外面的。我們凡夫沒有法喜,只有煩惱,外面一刺激,煩惱就現前,順境生歡喜心,歡喜是煩惱;逆境,瞋恚心、嫉妒心都生了,統統是生煩惱。不像佛菩薩,佛菩薩六根對六塵境界生法喜,法喜裡面沒有貪瞋痴慢,沒有喜怒哀樂,沒有這些,那是真正的喜悅。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

  【應以三輪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以佛音聲,方便而度脫之。況九法界三輪耶。初住尚爾,況等覺耶。是名分證即佛也。】

  分證位,為什麼知道它是圓教初住?如果不是圓教初住,他不可能現八相成道,這個文在此地清清楚楚。圓教初住就是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可以現佛身,《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示現什麼身。他有能力示現藏教、通教的『八相成道』佛威儀,有能力隨類化身,初住菩薩就有這種能力。所以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華嚴經》裡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屬於分證覺。究竟覺只有一位,就是圓教的佛,圓教佛是究竟即。佛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藏通別佛統統是分證位,不是究竟位,究竟位只有圓教佛。分證位裡頭有四十一個等級,就是從初住到等覺,這都是在這一段裡面所講的,這是理一心。那我們就曉得念佛理一心,雖然同樣都是理一心,淺深程度不一樣,為什麼?初住就是理一心,等覺菩薩也是理一心,所以理一心裡面就有四十一個階級。

  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這地方講的圓教等覺,等覺菩薩你看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要勸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讀了這個經文要問一問為什麼,他們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去幹什麼?只有一個道理,他去證究竟覺。他要不去證究竟覺,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所以這樣我們才明瞭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為什麼?十方世界要想證究竟覺,都得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我們今天一學佛,一下手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殊勝,這是真正不可思議。修別的法門,拐彎抹角,不曉得浪費多少時間,走多少冤枉路,最後還要到西方世界去。我們早就到了。同樣兩個學佛的人,他學禪的,他學密的,我學念佛的,我已經這一生就到了,他們不曉得多生多劫以後才到,到了之後,老兄,你怎麼這個時候才來?確實是如此。浪費多少時間,浪費多少精神,到後來還是要到西方世界,他要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究竟覺成不了,所以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不是虛讚的,實在有道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