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三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03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第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菩薩們,乃至於十方世界修學淨土、求生西方的這些眾生,沒有一個不是遵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普賢十願昨天簡略給諸位說過了,十願可以說是菩薩行願的總綱。所以底下接著給我們說明『具足無量行願』,「無量」是說行門以及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發的大願之深廣。「行」像通常大乘經上講的六度萬行,《華嚴經》上講的文殊十行,就是十波羅蜜。「願」,像前面講的十大願王,通常我們所說的四弘誓願這一類,都包括在這一句之中,說明修學淨土這些人他們行願的深廣。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是講如來果地上無盡的功德。我們初學的人,怎麼能夠安住在如來果地的功德中?這確實不是一般經論上所說到的。因此,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稱為不可思議的法門。通常在一般大乘經上說,菩薩必須要證得圓教初住以上,才確實「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圓初住以下都達不到這個境界。可是淨宗很特殊,只要往生,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們講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就安住如來果地上無盡功德之中,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只要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楞嚴經》上所講的,像觀世音菩薩這樣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可以示現什麼樣身分而為說法。在一切大乘法裡面,別教是要初地以上,圓教是要初住以上,唯獨這個法門非常之奇特;換句話說,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生到西方就有這種能力,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下面說: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個幾句可以說是把淨土的法門統統說盡了。『遊步十方,行權方便』,這是講菩薩上求下化,在十方世界普遍度化有緣的眾生。佛門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他不肯接受,菩薩再慈悲也沒有辦法,不能夠勉強一個人來接受。所以,有緣就是他歡喜接受,他能夠接受,這就是有緣的眾生。只要有緣,佛門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都不會捨棄,只要有緣,佛菩薩一定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去成就他。這是講「行權方便」,權就是我們常講的善巧方便。
『入佛法藏』,佛法藏這個藏是含藏的意思,所有的佛法都含藏在其中,像個倉庫一樣,都含藏在這個裡面。你能夠入佛法藏,就是得一切佛法,就能夠得到。通常把它稱為「一乘果海」,在此地實在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一切諸佛的佛法都含藏在其中。所以,一生一切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生在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華嚴經》上講,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用西方淨土來解釋這句話,那是再恰當也不過。
『究竟彼岸』,「彼岸」是講成佛,「究竟」就是講的圓教佛果,這個才叫究竟彼岸。天台家說四教,藏、通、別、圓,四教都成佛,但是藏、通、別佛都不究竟,唯獨圓教的佛才究竟。因此,我們也就明瞭了,文殊、普賢他們的成就已經是別教佛果之上。別教的佛只等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文殊、普賢是圓教的等覺菩薩,超過太多了。他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問問為什麼?圓教等覺菩薩何必還要求生西方淨土?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究竟彼岸」。可見得,圓教佛果一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他們才發願往生,這是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的,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才知道選擇。
有這樣的能力,換句話說,就可以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隨類化身,這是說他的智慧、德能之圓滿。下面經文舉一個例子,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指成佛,也就是經上所講,應以佛身得度者,觀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就是這個意思。佛身都能夠自在的示現,其他菩薩、聲聞、六道那就不必說了。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看底下,這就是他的行權方便。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世界無量無邊,現代我們科學家也證實了,太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球。有許多星球有高等的生物,甚至於比我們人類還要聰明,科技還要進步,這都被現代科學家證明了。這些世界都有眾生,眾生機緣成熟,與菩薩有緣,他就示現去幫助他們。度就是幫助的意思。哪個世界眾生緣成熟了,他就到那個世界去示現,如果許多世界眾生緣同時成熟,他就同時示現。極樂菩薩神通廣大,能夠同時分無量無邊身,分身去教化,有這樣的能力。底下就是一般所說的示現成佛,那個樣子是「八相成道」。第一個:
【捨兜率。】
沒有成佛之前,菩薩住在兜率天,像現在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後補佛,釋迦牟尼佛法運過去之後,他就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菩薩現在住在兜率天。『兜率』是什麼意思?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知足,這個很重要,唯有知足他才常樂,唯有知足他才能成佛。我們要特別注意名詞裡面的含義,為什麼菩薩不住在其他地方,要住在兜率天?實在講代表知足,他的心安住在知足,安住在喜足,喜是歡喜,這樣才有資格成佛,才有資格去幫助一切眾生。那個幫助是真正的幫助,為什麼?對於一切眾生再沒有取予,沒有要求,完全是一種施捨。因為他本身知足了,他什麼都不須要求,這樣才能真正示現佛身,幫助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是第一個相,從兜率天降生,下降到人間。
【降王宮。】
示現成佛一定要王子的身分。為什麼?前面講他知足了,在我們這個世間,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其他人還不知足,做國王這沒得說了,富貴到了盡頭,再沒有了。所以一定要生在帝王之家,然後再示現捨棄王位。這就告訴大眾,做國王還沒有真正修行好,世間富貴不如學佛。這就是身教,以身作則,給我們作個榜樣。為什麼?世間縱然富貴之極,諸位想想,生死輪迴不能解決。生死,實在講還是小事,輪迴才是真正的大事。我們這邊同修,我相信都念過《地藏經》,《地藏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人死了以後,四十九天之後就投胎去了。四十九天是絕對大多數,有些人不必要這麼長的時間,有的人比四十九天還要長,甚至於有兩三年都沒有投胎的,那都有,但是那是少數,絕大多數是四十九天去投胎了。這是麻煩事情,捨身受身,六道輪迴,那是苦不堪言。
所以諸位要知道,死,死了以後的問題嚴重。真正覺悟的人,學佛的人曉得,死了就不得了,問題嚴重了。如何在這一生當中要找一個不死的法門?這是世間法裡頭找不到的,唯獨佛法裡頭有。佛法,說實在話,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不死的法門。雖然門門皆是,我們眾生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隨便修哪一個法門他都能夠證得、都能成就;根性劣的人、業障重的人,就有許多法門你想學你學不成功。在一切法門裡面,最容易修學、最簡單、最穩當、最靠得住的,人人都能夠成就,決定成就,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都宣揚,因為這個法門廣大,人人都進得去;其他法門必須要具足良好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修學的。這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其他法門門檻太高。
『降王宮』在八相裡面包括兩種,一個是投胎,來投胎,第二個是出生,有這兩種相。下面說: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這個四句就是八相裡面的第四,出家。像釋迦牟尼佛,他是王子,捨棄了王位,出家去修道了。釋迦牟尼佛帶頭做了個榜樣,在後世,確實有不少王子出家。早期在我們中國弘法、翻經的法師安世高,就是王太子,他是安息國的王子。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在漢朝的時候叫做安息,唐朝的時候稱為波斯,現在稱伊朗。他父親是國王,父親死了之後,他繼承王位,他做了半年,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他出家修行。以後在中國弘法,是中國早期譯經大師最有成就的一個人。他翻譯的東西翻得好,我們中國人非常喜歡念。《無量壽經》他有譯本,很可惜的他這個本子失傳了。我們在目錄裡面看到有《無量壽經》安世高翻譯的,這個本子現在見不到了。
這是講國王王子出家,示現成佛一定要這種身分,捨棄富貴去修苦行,這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示範。隨順世間,也就是教給我們修行要怎樣修法。前面的兜率表知足,修行人要知足,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就夠了,於這個世間不必要奢求。為什麼?心就安了,心安道就成就了。佛法修學,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佛法最重的是禪定,因為它的教學,三大綱領裡面是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三學當中是以定學為樞紐,不管是哪個法門都要修定。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可以說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麼?統統修的是禪定。所以諸位不要誤會,禪宗才修禪定,其他宗就不是修禪定,那你就錯了。所有的佛法,大小乘統統是修禪定,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
什麼叫禪定?實在講,前面都曾經說過,在此地不妨再重新提一提。《金剛經》上有兩句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尊者的,教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講禪定就是根據這兩句話說的。不取相是對外面境界不執著,就是不著相;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絕對不會被外面環境誘惑,不會被外界環境所動搖,這叫做禪。內心清淨,對於外面的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起貪瞋痴慢。換句話說,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叫做禪定。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要領。
心定了,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慧沒有辦法求,慧是本來具足的。亂心起作用就是煩惱,就是知見;定心起作用是般若智慧,是《法華經》上講的正知正見,是如來的知見。我們今天的問題就是怎樣把我們這個心定下來,定下來了,就成菩薩、就成佛;心要是亂了,那就叫凡夫。佛法不是講別的,就是講怎樣把這個心定下來。我們這個心為什麼定不下來?是對於事實的真相不了解,所以叫你修定,你不願意修定,你不甘心、不情願修定。於是乎佛說了這麼多經典,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穿,讓你真正明白,明白了就看破了,看破之後心自然就定下來,不再去攀緣。這是教給我們怎樣修學。
人心清淨,給諸位說,那是真正的享受、最高的享受。這裡面有真正的快樂,不是外面的刺激,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快樂、喜悅,叫法喜充滿。一般世間人看到修行人很苦,他生活太苦了,哪裡曉得那個修行人看世間人真可憐、真苦,看法不一樣。修行人你說穿得破破爛爛,吃的有一餐沒有一餐,他有真樂,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理解。世間人的苦樂,出世間的人他理解,出世間修行人的快樂,我們世間人不能理解。他有真樂,他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他都清楚、他都明瞭,他不迷惑。下面是第五相: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魔怨』我們凡夫都有,什麼是魔?魔是折磨。我們身體上種種的痛苦,精神上的苦悶,這叫折磨。這個魔,古時候古譯的經典,魔下面是個石字,就是折磨之磨。這個字把石頭拿掉,換個鬼,這個字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梁武帝造的字。梁武帝認為折磨太苦了,就跟鬼一樣,所以把它換成個鬼字。所以這個字,梁武帝之前,我們中國字裡沒有這個寫法,這是梁武帝造的。但是意思諸位要懂得,就是種種肉體、精神上的折磨。怨是冤家。
「魔怨」指的是什麼?佛在經上跟我們說,魔有四種,第一種叫五陰魔。五陰,就是《心經》裡講的色受想行識,這五樣東西,這是我們本身的,我們這個人的身體結構,就是五蘊和合組織成這麼個形狀。由此可知,這個組織的物質就不是個好東西,本身就是魔障,所以這個身體有什麼好處?對身體種種之愛惜、種種照顧,實在講沒有必要。不要過分的愛惜這個身體,身是假的,不是真的。過分的去愛惜它、照顧它,往往產生了許多副作用,不如聽其自然的好。當然不能夠有意把它損壞,那也是過失,要特別照顧、保護它,也是過失,它都不正常。要讓它自然去發展,這才是對的。佛法裡面還有很高明的方法,這個經上都會給我們談到。
第二種魔,煩惱魔。煩惱很痛苦,是一種折磨。貪瞋痴慢,五欲七情,我們中國人講五欲七情,佛經裡面講見思煩惱。第三種叫死魔。我們知道,求學道路很長,尤其是佛學。我們看到佛教的經典,這一部《大藏經》我們一生能不能學得了?學不了。還沒學了壽命到了,這個事情可麻煩了。縱然你修得不錯,來生再得人身,來生再投生做人,你總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接著學,至少也要過個十年、二十年;換句話說,你就中斷了二十年。這二十年中斷,前一世所學的都忘得乾乾淨淨,一切又要從頭來起,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我們功夫生生世世都沒有進步,原因就在此地。所以死魔也是很麻煩的。
第四種叫天魔。天魔的意思可以說,前面三種是本身的,煩惱是本身的,生死也是本身的,五陰也是本身的,天魔不是本身的,是環境上的折磨,叫自然環境上的折磨。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現在這兩種環境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都不好。物質的環境,大家曉得,由於科技的發達所帶來的副作用,把物質環境生態統統破壞盡了,連氣候都不正常,這是我們生活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更不必說,倫理道德的觀念一天比一天下墜,整個世界都在動亂。這使我們的精神、我們的肉體所受到的苦難,都是屬於魔怨。
怨是冤家,冤家也不是在外,還是在內。佛在經上講「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冤家是十惡業,十惡是身所造的殺盜淫,口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裡頭的貪瞋痴,這十種,佛講這是冤家。所以,冤家也不在外,它在內。用什麼方法來對付魔怨?要用『定慧』。定能夠伏住、能夠控制住,慧能夠轉變它,能把它化解,有智慧去化解,把它轉變。定慧非常的重要。這叫降魔。所以,降魔不是神通,是定慧,神通沒有用處。現在大家都喜歡神通,我看到不少人學神通的,年紀輕輕,書也念得不錯,學神通大概學個半年、一年,他也證果了,證什麼果?精神分裂果,都送到精神病院去了,我們看到真可憐、真痛心。他要不學,沒有事情,他學這個東西所帶來的苦難,不但是他自己個人的災難,給他整個家庭都帶來了痛苦。學佛最後學成魔了。那些人說老實話都是很用功、很認真的在學,他要是不用功、不認真,他不會有那個結果,都是很用功、很認真的學,學成這個樣子。
諸位要曉得,真正的佛法是教你修戒定慧,絕對不是教你學神通。到你自己將來真正有了神通,你也不會用神通,也不會用神通教別人。為什麼?因為要以神通做佛事,就是以神通教化眾生,佛教容易被人家冒牌。為什麼?鬼神都有神通。佛菩薩要用神通來教化眾生,鬼神也用這個,到底是佛與魔,的確你沒有能力辨別。所以佛菩薩有神通不用,他講經說法,魔不會講經說法,這個他沒有辦法冒牌的;用神通,魔會冒牌,他有一套,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佛門不用神通接引眾生,釋迦牟尼佛神通廣大,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為大家講經說法,並沒有顯神通。這是我們應該深深去思惟,好好的去想想。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句是八相裡面的第六相「成道」,就是示現成佛了。佛是怎麼成佛的?『得微妙法』,微妙是講的實相妙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最正覺』就是成佛。正覺,阿羅漢稱為正覺,菩薩稱為正等正覺,還沒有到「最」,佛是最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示現成佛。如果我們要依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講的,他老人家講得非常具體,也非常的踏實。他說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佛的?是念阿彌陀佛成佛。如果要依蕅益大師這個說法,「得微妙法」,這個微妙法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微妙法就可以指本經,本經就是微妙法,就是成最正覺的微妙法。我們學佛還要找什麼經典?這一部就夠了。
下面這段文很長,是第七「轉法輪」。佛為什麼示現成佛?當然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眾生說法,幫助大家破迷開悟,這是他主要的目標。所以底下這段文就特別長。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這一句是佛說法的總綱。『歸』是皈依,『仰』是信仰,佛是世間的導師,對於佛沒有不敬仰的。『請轉法輪』,佛說法是要啟請的,沒有人請,佛不會自己說法。雖然也有特別,有沒有啟請的佛就說了,那個情形很少。無問自說,這個法門是非常特殊,《佛說阿彌陀經》就是無問自說,但是《無量壽經》是有人啟請,不是無問自說。無問自說那一定是非常特殊的法門,淨土三經裡面就有一種。
「轉法輪」是比喻說法,轉是輾轉的意思。佛法要流通,釋迦牟尼佛說了,弟子們聽了,明白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到真實的利益,他必須要把他自己所修所得的,轉告給別人,所以講輾轉流通。將佛法推廣,普遍的介紹給一切大眾,這就有轉的意思,輾轉流通的意思。輪是表法的,換句話說,是佛法裡面的一個標誌,用這個圖案來代表佛法,這個圖的確是有很深的含義。圓是動的,我們看看今天這個世界,科技之所以發達,諸位想想,如果離開圓,所有科學都停擺,都不能動了。所以它是動的。心是靜的,它代表「動靜一如」,代表這個意思。圓是「有」,它那心是「空」的。諸位想想圓心,圓心只是個抽象的東西,它確實有心,心找不到。所以心是空,圓是有,代表「空有不二」。佛講的話就是空有不二,就是動靜不二,佛給我們講的法,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這個道理,你修身養性也就抓到了原理。
我們這個身就是圓,就是輪,所以身要動,身要不動,身就要長毛病。你看叫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活了,就死了,你要活就要動。可是身要動,心不能動,心一動,心就壞了。現在人他顛倒,他身很舒服,他要不動,他心在那裡動,這叫顛倒錯亂。佛法裡面跟你講顛倒,你要曉得顛倒在哪裡?不該動的他動,該動的他不動,這不是顛倒了嗎?所以人的苦難就來了。真正學佛的人,心是常淨,心裡面沒有東西,乾乾淨淨,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染污。本來無一物,他怎麼會接受染污?心地清淨光明,一塵不染。心不能動,身要動,該動的要叫他動。諸位明瞭,學佛對於世間一切事務沒有妨礙,你身,天天你該做什麼,你就去做,心要清淨。也許就說了,我做事情要用頭腦、要想,想是心。實在講不必要想,不必要想,你的事情就做得非常圓滿,你要去想,反而把事情想錯、做錯了。為什麼?想是妄想,不想是智慧,你心地清淨,事情一到面前來,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決定沒有錯誤。
像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這些弟子們有問題請教他,問題提出來,佛就給他解答。佛有沒有去想一想,你這個問題我考慮考慮,我再答覆你?沒有,沒有過的。如果佛要是想一想考慮考慮再答覆你的話,佛心就動了,就不是自自然然的照見。佛沒有想的,照見!所以法師們講經,真正講經的法師,那個好法師講經之前要不要去準備準備?不要。對了!如果去準備準備,他心就動了。法師講經之前是怎麼準備法?入定,他是在那裡打坐,什麼念頭都放下,時間一到他就升座,這個講就不會有錯誤。你明白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應付一切事務也是這麼個道理。所以心要常淨、要常定,什麼事情到面前,自然那個智慧就現前,處理得非常恰當,這叫功夫。所以,輪是代表這個意思。
在佛法裡面,標誌用輪是最多的,其次用蓮花。蓮花也是代表「出污泥而不染」,表這個意思。修行人身心像蓮花一樣,蓮花的根生在泥土裡,把泥土代表的六凡法界,就是六道,在六道不染六道。六道之上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佛法,你不要被世間法所染,你也不要被佛法所染污。世間法染污人,佛法也染污人,被佛法染污了,實在講跟世間法的染污是差不了多少的,都是錯誤的。蓮花開在水的上面,把水代表佛法,泥土代表世間法,花開在水上,世出世間法都不沾染,這就對了!
所以,給你講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才超越,真正超越。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由衷的佩服,就是他不牽我們鼻子走,我們不是跟他學,是超越他。他只是給我們指路,指出之後,我們會超越,不是跟他走;跟他走,錯誤了,跟他走你永遠不能夠超越,永遠不能跟他等齊。佛法是要求你超越的,要求你獨立自主,決定不能跟一個人。跟一個人是在初學的階段,學到某一個程度之後,老師要把你放出去,你要獨立,不能永遠跟隨。這才是個真正好老師,是我們非常佩服的。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為一切眾生說法,目的是叫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佛說法就是幫助大家覺悟,幫助大家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佛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底下是詳細說明教學的方針,也就是說他教學最重要的幾個目標,前面講的是總目標。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
『城』是城堡,比喻非常堅固。眾生『煩惱』的意念很堅固,就像城堡一樣,佛說法幫助我們要把這個城堡攻破,也就是斷煩惱。實在講,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斷煩惱學起。『欲』是欲望,我們常講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不是好東西,世間人對這些東西都是很貪愛。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是煩惱的根源,必須要認清楚它,要把它捨離。『塹』是從前護城的城河,護城河,在此地都是比喻,形容詞。貪瞋痴慢、七情五欲首先要把它遠離,所以在四弘誓願裡面,你發了菩提心之後,接著是「煩惱無盡誓願斷」。
佛法從哪裡學?從斷煩惱下手。煩惱要沒有斷,你所學的法門都是邪知邪見,換句話說,都不是正覺,縱然是覺,不是正覺,這個在第一天就跟諸位報告過了。必須煩惱斷盡,你的覺才是正覺,你的法門才是真實的法門。這個話也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所說的,他老人家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就是斷煩惱。你煩惱沒有斷,你對佛法懂得很多,不過是增長邪知邪見而已。他老人家又說「有行無解,增長無明」,真正用功修行,對於理論、方法都不懂,叫盲修瞎練,增長無明。這個兩種修學都是錯誤的,必須要解行相應,要懂得理論方法,認真去斷煩惱。
唯有煩惱、欲望捨離了,我們這個心才會清淨,清淨心就是禪定。只要你有煩惱、有欲望,你想修定是決定修不成功的,沒有這回事情。這是第一個教學的目標,要把這個事實的真相、利害得失告訴我們。我們如果真正明白了,才曉得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禍根,這才認清楚,才真正下定決心把這個根本拔除。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兩句是講我們的心性。我們心性被煩惱、被欲望所染污,現在把煩惱斷掉,欲望除掉了,我們心性的染污才去掉,就好比『洗濯垢污』。這些東西洗乾淨了,心性重新又顯露出來,禪家講明心見性,這個兩句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這種教學的目標是通於大小乘,通於一切宗派、法門,佛法教學的就是這些。
【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
這是講教學的方法、方式。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達到上面教學的目標?這個方式也是總說,細說,各宗各派都不一樣。『調』是調伏、調教,要調順眾生的性情,他才能夠接受。能接受的時候再給他講解,『宣妙理』是給他講解。所以諸位要知道,佛法教學在方式上先要從「調眾生」,從調伏下手。我們這一代,無論在家出家修學,修學得很辛苦,不能說不用功,但是為什麼沒有成就?說老實話就是沒有這一句,把這句疏忽掉了。這一句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五年學戒,學佛,五年等於說是新生訓練。不管在家出家,你要想學佛,開頭五年要接受新生訓練。新生訓練訓什麼?就是調心。用什麼方法?方法很多,禪宗裡面打坐,用這個方法,教下教你讀經,淨土宗教你念佛,密宗教你念咒、教你拜佛,這都是方法。
這個時候什麼都不講的。譬如說,你想跟我學佛,那我就教你,我是修淨土宗的,你也想修淨土,我就把《無量壽經》告訴你,每一天念十遍,念五年再來看我。這個念五年是什麼?就是調眾生,你的心,所有這些妄念都給念掉了。為什麼?念經就不會打妄想,這就是調心。心到真正清淨了,然後你再來找我,你如果有五年這樣的功夫,你在我這裡聽這座經決定開悟。你們來聽經為什麼不能開悟?就是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是亂心來聽、雜心來聽,所以你得不到受用。今天人沒有這個耐心,叫五年回去修清淨心,他受不了。受不了怎麼樣?受不了沒有成就,這是真的,是事實。有沒有其他方法能夠代替?給諸位說,沒有方法,沒有第二個方法。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清淨心學起,就是前面講的斷煩惱。把你的妄想、執著、分別、雜念、憂慮、牽掛統統要把它捨掉。打坐是一個方法,你只要有這些妄念,老和尚的香板就打下來了,有念就打,把妄念打掉;沒有念頭也打,沒有念頭是無明,要把無明打掉。所以禪宗最初的教學是什麼?是香板的教育,天天都要挨打的。教下,教下主要是讀經。讀經,每個宗派裡面念的不一樣,賢首宗教你念《華嚴經》,天台宗念《法華經》,各宗念自己主修的經典。五年當中只有念的分,沒有聽講的分,沒有資格聽講,就是念。念到一定的遍數,它的目的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給念掉,恢復到心地清淨,用這種方法。我們今天要想真正修學,說老實話,不走古人的道路就沒有成就的指望,這是事實。
由此可知,讀誦非常重要。現在雖然跟大家講經,但是我特別著重的,還是勸諸位要認真去念經、去念佛,你念的時間愈長愈好,每天至少要有兩個小時,不能夠再少,當然時間是愈長愈好。每天兩個小時,五年不中斷,五年以後可以聽經。聽經能不能有悟處?還靠不住。為什麼?因為你功力不夠。你每天要能有六個小時,可以說保證有悟處。古人修學,每天用功不會少過六個小時,總在六個小時以上。所以他五年之後,他聽經會開悟,他修行會證果。絕對不是說我們這一代的人沒有古人聰明,那是笑話,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人比古人聰明太多了。之所以沒有古人那種成就,我們的方法錯誤。這是「調眾生,宣妙理」,非常重要。
『貯功德』,積功累德。『示福田』,指示什麼是福田。其實這四句話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心地清淨是功德,清淨心能生智慧,那是真實的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法』是講種種方法,這個方法決定是覺悟的方法,不是迷惑顛倒的方法。為什麼?才能夠救『三苦』,三苦就是指的六道,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就是指的六道輪迴,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淨宗,就是修淨土,在許多法門裡面,我們在行門裡面特地選了五科,就是五個科目,我們能夠依照這五個科目修行,這一生就決定有成就。這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三種福,學佛不能沒有福,先修三福。三福第一個福是人天福報,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種,我們要做到。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尊師學起,這是根本,這是教育。第二福是二乘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阿羅漢、辟支佛所修的。念佛往生是大乘法門,不是小乘,所以還要修第三福,菩薩所修的。第三福也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三福不能細講,要細講也可以講一個月。
這個裡面「深信因果」特別重要,我在早年學佛,這個三福十一句,只有「深信因果」這一句不懂,搞了好多年才搞明白。為什麼?因為它擺在菩薩裡頭,他要擺在第一條,我馬上就懂。我們通常講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誰不知道!擺在菩薩那個地方,這個嚴重了,菩薩還不知道?那是什麼因果?搞了很多年才曉得,原來是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的確很多菩薩都不知道,才真正搞清楚。它不是普通的因果,不是善惡因果,是成佛的因果,這個的確許多的菩薩不曉得。要從三福學起,三福那是修的自己。
我們在這個社會,不能離開大眾,跟大眾相處要修「六和敬」。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五個科目,我們以這個「法藥」就能夠「救療三苦」,幫助我們上上品往生。換句話說,一個學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以這五個科目作為我們修行的準則。
【昇灌頂階。授菩提記。】
灌頂,階是階級,『昇灌頂階』,那就是有相當的成就,可以代佛弘法了。「灌頂」的意思,此地是講的密宗。我們這部經典,顯、密都有,禪有、教也有,可以說這部經典是整個佛法的濃縮,整個佛法的精華,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的思想、教學的原理原則,我們這部經上統統具足。灌頂,昨天跟諸位略略說過了,灌是大悲護念的意思,頂是佛果最頂,就是佛的頭頂,表示第一法門,至高無上的法門。灌頂就是諸佛護念,幫助你成就無上法門的意思。我們明白灌頂的真義,就曉得這部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稱讚的第一經,就是佛果頂法。我們依照這部經修學,將這部經念一遍,將這部經想一遍,也就是十方諸佛給我們灌頂一次。使我們自己的身心真正得到清淨平等覺,這是真實的灌頂。佛法的修學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授記」是預先告訴你,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處所成佛度生,像這一類的預先告訴你,這叫授記。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
『阿闍黎』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教授、老師。他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是為了教學。菩薩是學生,是一個真正求覺悟的人,我們稱他做菩薩。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這四句,實在就是一部《四十華嚴》五十三參的綱領,一部《四十華嚴》也就是這四句的詳細說明。『常』是不能間斷,『習』就是修學,『相應』,這個意思是說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行,乃至於我們在世間從事種種事業,都要與佛的教訓相應,都要與體性相應;換句話說,要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這樣『無邊』的『諸行』,行是行為,才能夠『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所以這部經跟《華嚴經》,實在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如果不是熟讀《華嚴》,深入《華嚴》,對於這部經要想詳細的理解很難,它確實是《華嚴》的精華。五十三參在《四十華嚴》是整整四十卷,此地四句就講盡了,十六個字就說盡了。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這一句是說諸佛加持,一個人認真的修學,努力精進,必定會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
一切諸佛剎土,前面說過,遇到有緣的眾生,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可以示現。
【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
這四句話很重要。『善幻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魔術師,會變魔術的。變魔術,諸位曉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叫遊戲神通,他並不執著。『現眾異相』,應該現什麼樣的身分,他就示現什麼身分。像《楞嚴》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菩薩自己有心現,是眾生有感,菩薩自然應現,自然的,這很可不思議。『於彼相中,實無可得』,在這一切應化跡象之中,他不分別、不執著,於一切法無有取捨,有取捨就著相了、就執著了,沒有取捨,不取不捨。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這些極樂世界的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有這種能力,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如果我們要是從其他法門修學,佛在經上講,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必須修滿兩個阿僧祇劫,你才有這個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須要修兩個阿僧祇劫,我們這一生念佛念得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能力馬上就得到;換句話說,省了兩個阿僧祇劫的時間。所以,這個法門人家很難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是難信之法。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這兩句是講他的智慧。『法性』是本體,我們今天講宇宙萬有的本體。『眾生相』是講現相。他的智慧顯現,一切諸法的本體、現相、作用,他完全通達明瞭,他沒有迷惑。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供養諸佛』這是身教。前面說過,三福裡面第一個是孝親尊師,菩薩教化眾生要給我們做榜樣,他要不孝親、不尊師,他教我們孝親尊師,我們就不可能接受,他自己本身要做個樣子給我們看。『開導群生』這是言教,前面一句是身教。『化現其身,猶如電光』,電光是比喻,比喻「快速」,就是感應道交來得快,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有應,就像電這樣的快速。電光有「破暗」的作用,它是光明,它有破暗作用;它有「不住」的作用,它「無有分別」。所以,「電」含著有這四個意思。佛菩薩教化眾生也就像閃電一樣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只有一個願望,幫助我們破除邪知邪見。『魔見』就是一切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幫助我們遠離。『纏縛』是指的煩惱,幫助我們斷煩惱。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聲聞、緣覺雖然有成就,但是成就是有限的。不像此地這些菩薩們,他們的成就幾乎與佛相等,絕對不是阿羅漢、辟支佛能夠相比的。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空無相無願』,大小乘都說,我們通常叫它作三解脫門,三種解脫門。但是,名稱大小乘是相同,裡面的含義,大小乘就不一樣,大乘比小乘殊勝的太多了。「空」是講性空,一切諸法沒有自性,從性上講是空的。相雖然是有,相是假相,不是真的。怎麼知道是假相?因為相是剎那生滅。我們今天這個身體,諸位從家裡到此地來聽經,在這裡坐了兩個小時,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不是兩個小時以前的?不是的。現在做醫生的,大夫都知道,這個身體細胞新陳代謝不曉得換了多少,不是原來兩個小時以前的身體。所以一切現象,動物、植物、礦物,都是剎那生滅,心心不住。相是假相,才稱作「無相」,無相就是假相。「無願」就是沒有妄想執著,沒有取捨。換句話說,空、無相是所,無願是能,我們所取的是境界,能取的是自心,心性、境界俱不可得。《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事實真相,這叫三解脫門。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常常體會到佛給我們講的真相,我們的煩惱、得失、憂慮自然就沒有了,就減少了。
現在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電視,都喜歡看電視,看電視,往往把電視螢幕裡面當做真的,它笑你也跟著它笑,它生氣你也跟著生氣,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所以,我在台灣最近做了一個小的貼紙,是透明的,可以貼在電視螢幕上,是《金剛經》上四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貼在電視螢幕上。你看電視,記住,你要見到諸相非相,你就見如來了。看電視也是學佛,看電視也是修行,我在看電視上修清淨心,修不著相。你才曉得大乘佛法的修學,真是它的範圍廣大無邊,不是侷限在天天在佛像面前敲著木魚念經,不是!是在生活當中修學,在一切境界裡面,要認清楚這些境界都是些幻相,都不是真實的,我們的心不要被它欺騙,不要被它染污,這叫真正修行。要在一切虛幻裡面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就叫佛法,佛法是教給我們這些東西。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這兩句是總結,轉法輪的總結。『善』是善巧,『立』是建立,就是佛給我們建立了許多法門,所以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顯示三乘』,由於眾生根性不相同,分為三大類,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好比創辦學校,小學、中學、大學,聲聞是佛法的小學,緣覺是佛法的中學,菩薩是佛法的大學。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是八相成道裡面最後的一條。佛對於有緣的眾生都已經幫助完了,功德圓滿,功德圓滿他就走了,就示現滅度。諸位看經文要看清楚,『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於上上根人,佛沒有滅度,佛不生不滅,哪有滅度的!我們看到佛滅度了,是中下人看到佛滅度。上上根人知道佛沒有滅度,佛是在這裡演戲的,到後台去了,由前台轉到後台去了,說不定又轉到另外一個舞台上去,他沒有滅度。諸佛菩薩如是,我們自己也不例外。所以要曉得,生死不是真的,是假相。因為我們一般人不知道是假相,把它當做真的,所以貪生怕死。如果真正知道真相,生死就看得很輕,不在乎了。好像我們穿衣服一樣,衣服髒了,脫掉換一件,這個身體老了、壞了,再換一個,就那麼樣的自在,確實是如此。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大段,這一大段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是「行權方便」的舉一個例子。舉成佛,就是以佛的身分來教化眾生,舉一個例子。從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聯想到,他可以各種不同的身分出現在世間。像《普門品》所說的,像《楞嚴經》上所講的,確實他得大自在。我們再看底下經文,下面又是一個段落,說菩薩的德用無方。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三摩地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們今天的享受都不是正常的,正常的享受是清淨心受用一切境界,那是正常的。我們的心不清淨,在受用境界裡面,會起貪瞋痴慢,會起喜怒哀樂,這都不正常。正常是清淨心,所以他得的是『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陀羅尼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總持,此地所講的意思,他是把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的綱領他找到了。總持就是綱領,他真正抓到了。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華嚴三昧』也叫做佛華嚴三昧,《華嚴經》上所講的,它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論依據。法界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只有一個,所以叫一真。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真裡頭變現的幻相,是迷人所見到的;真正徹底覺悟的人,他知道法界只有一,沒有十。十,是迷惑人、沒有正覺的人他見到,也就是說,沒有見性的人所見的法界有十種;如果明心見性了,他所見的法界是一種,絕對沒有十種。一種是真的,十種是假的。
華嚴三昧是講一真法界,能夠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理解了,然後菩薩一切眾行如佛無異,教化眾生,莊嚴淨土,這叫華嚴;一心修學,這叫三昧。由此可知,一心非常重要。我們淨土宗所標榜的是一心不亂,這在修學裡面是再直接不過了,直接了當,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所以,一真法界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不必理會,只要修一心不亂,真正得一心不亂,一真法界就現前。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都必須要修得一心才能夠證得。這個三昧莊嚴法身,法身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性。古德說,宇宙之間一切萬法都是這個心性變現出來的,沒有離開心性,所以還歸這個心性,這就是『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三昧是定,定哪有這麼多?「百千」還不是個數字,是個形容詞,無量無邊。換句話說,在無量無邊的境界當中,你的心統統是清淨的,這就叫百千三昧。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
這個甚深禪定是性定、是理定,它不是事、不是修,本性裡頭本來就具足。大乘佛法所講求的,是要恢復我們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就是此地講的『深禪定』,是大經裡面講的性定。無量無邊諸佛都是自性顯現出來的,那怎麼會見不到?當然見到了,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統統見到。如果就本經,我們這個法門來說,念佛見佛,念佛三昧所以稱為寶王三昧,也是這個意思。
【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
這句是說他的能力,舉一個例子。『一念頃』是很短的時間,他就有能力周遍一切諸佛的國土,他有能力統統都到,這個「到」是講的分身、化身。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這底下是講利益眾生,前面所說的都是自利,菩薩自己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底下是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要為眾生說法,說法需要有辯才,所以第一個講『得佛辯才』,佛的辯才是圓滿自在。更重要的是『住普賢行』,所以我們這個經與普賢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換句話說,普賢十大願王是必修的科目。可是十願很不容易修,非常難修,難修要修,從哪裡修起?剛才跟諸位說過,從三福、六和修起。沒有三福、六和的基礎,十大願王是連邊也沾不上,要知道從哪裡修起。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對於一切眾生的言語他能夠通達,不必要學就通達了。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的言語,都是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見了性之後,自然就沒有障礙。還有障礙,換句話說沒見性,見性就沒有障礙。『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非常重要。開是開示、是開導,這是老師一邊的;化是學生一邊的,是變化氣質。學生接受老師的開導之後,就變化氣質了。這個氣質不是普通的,是佛菩薩的氣質。為什麼?「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所以這一句不是普通的標準,是明心見性的標準,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標準。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是講佛法的教學超越世間。世間教學,人間、天上都不能夠見性,唯獨佛法的教學能夠幫助我們見性。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諦』是真實,實實在在菩薩的心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所謂普度眾生。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
為什麼他能夠在『一切萬物』他『隨意自在』?那就是他能夠做到不分別、不執著,就自在了。我們凡夫於一切法不能自在,就是有分別、執著,心不清淨。人家心是清淨的,就像禪宗所說的,「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只要我們自己無心就行了,這個很重要。無心是無分別心、無妄想心、無執著心,無這些心。佛家講離相,也是離這個相,離你心裡面所執著的相,不是離外面的。如果外面都離掉,佛還能教化眾生嗎?佛教化眾生不能離開我們。離是心裡面不執著,不是在外境上捨的,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菩薩,菩薩可以找到人的家裡去教他。佛就不行了,因為佛是老師的身分,老師是要學生來求教的,老師不能找到學生教,那不可以。為什麼?師道的尊嚴喪失掉了,學生對老師不尊重。菩薩跟我們的關係是同學,同學沒有關係,同學可以拉著你一道去,這個無所謂。所以菩薩可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甚深法藏』確實就是指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六字洪名實實在在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甚深法藏。
【護佛種性。】
『佛種性』在一般講就是發菩提心,念佛、修六度萬行,都是佛種性。在淨宗,連著上面一句,就是老實念佛,這是真正護佛種性,護自家的佛種性。
【常使不絕。】
這一句佛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興大悲。】
『興』就是發心,發起大慈悲心。
【愍有情。】
憐愍有情的眾生。
【演慈辯。】
『演』是演說,以清淨心、慈悲心與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授法眼。】
『法眼』不是肉眼,也就是幫助他,讓他也能夠認清諸法實相。
【杜惡趣。開善門。】
惡趣是指的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要把三惡道堵住,三惡道的業因就是貪瞋痴,如果我們能夠把貪瞋痴捨掉,三惡道就沒有了,這是『杜惡趣,開善門』,至善之門是西方極樂世界。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菩薩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在此地,看眾生就跟看自己沒有兩樣。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對於一切眾生決定不會有一絲毫的希求,希望眾生有所報答,沒有這種意念,有這個意念那就不是菩薩。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悉』是講自他,我們的收穫、我們的成就是相同的,福慧莊嚴與佛平等。這是讚歎與會菩薩的德能,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底下總結: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參加大會的菩薩眾數量太多了,此界他方,就是十方世界菩薩,像前面賢護十六正士這樣身分的人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這是說的菩薩眾。底下說: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這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跟佛出家的女眾。
【清信士七千人。】
這就是我們今天講居士,男居士,有七千人。
【清信女五百人。】
這個女居士。佛講經的時候,在座聽經的,有在家的女眾有五百人,男眾有七千人,出家的男眾有一萬二千人,出家的女眾有五百人,總共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是兩萬人,聽眾是兩萬人。還有:
【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
這個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人數也非常之多。
【悉共大會。】
到這個地方,我們把序分的通序介紹完了。下面是屬於別序,是本經的發起。我們在這部經文上,經是不長,但是它的序文有這麼樣的長,確實是有大經的架勢。所以文雖然不長,我們要看它作大經,跟《華嚴》、《法華》沒有兩樣。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