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一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01

  諸位同修,隔了兩年,我們在此地又有機會見面,跟同修們在一起研究《無量壽經》。記得上次我們講這個經,大概講了不到一半,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暫時中止,這一次隔了兩年,我想我們還是從頭講起。這次有一個月的時間,連續三十天,以六十個小時,這部經可以介紹得出來,有個完整的介紹,對諸位同修於佛法的認識、修學都會有個好的幫助。

  學佛實在是不容易,佛門裡面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我們愈想愈真實。六道裡面,人生雖然很短暫,確實不容易得到,得到人身最可貴的就是聞佛法。但是我們曉得,佛法在這個世間雖然流傳得很久、很廣,畢竟真正得聞佛法的人還是非常的稀少,尤其是聞到正法更是難得。首先要跟諸位介紹的,什麼叫做佛法?學佛如果對佛法沒認清楚,我們一生當中的修學,就很難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佛法現在在世間,跟這個世間的世間法一樣的混亂,我們今天講的染污,佛法也有相當嚴重程度的染污,真正的佛法很不容易見到。但是如果我們很細心、很冷靜的去觀察,真正佛法還是不難見到。

  首先我們要認清楚的,什麼叫做佛法?「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法」是指一切萬事萬物,在佛教裡用這一個字做為總代表、總代名詞。於一切萬事萬物我們能夠正確的認識它,正確的理解它,這就叫做佛法。所以說佛法無邊,萬事萬物無有邊際,我們對它的觀察、對它的理解也是沒有邊際的。觀察、理解要依什麼?要依智慧,因此佛法所求的是一個究竟圓滿的智慧。如果我們得到這樣的智慧,在佛學裡面有個名詞,就叫佛陀。所以佛陀不是專指一個人,是指一個真正證得究竟圓滿智慧的人,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佛陀。他依照佛所講的理論、方法去修學,還沒有證得圓滿智慧之前,我們稱他作菩薩。菩薩是在學習階段,佛陀等於是畢業了,圓滿的階段。由此可知,菩薩與佛在佛教裡面都是普通的名詞,正如同現在學校裡面學位的名稱差不多,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相當於我們世間的博士學位一樣,最高了,沒有比這個更高。碩士學位相當於菩薩,阿羅漢相當於學士。所以,佛門有三個學位的稱呼。因此諸位要記住,佛、菩薩、羅漢都不是神仙,與神仙都不相干,這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它是佛門修學某一個階段成就的名稱,這是要搞清楚的。

  佛法究竟是什麼?諸位要仔細去觀察,它不是宗教,現在大家都把它看作宗教。所以我們在佛法上修學,往往得到的效果是相反的,或者是歪曲、錯誤的,這都是我們一開頭就把佛教看錯了。佛教的本質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與我們中國孔老夫子所傳的極為相似。孔老夫子教學的範圍是一生,始從胎教,最後到慎終追遠,這是一世的教育。而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比儒家教育範圍要大,他是三世的教育,他講過去、講現在、還講未來。所以在範圍上來說,比儒家教育要來得廣大,從縱深的方面來講,也比儒家要精深。可是他們在理論、方法上可以說是非常的相似,很接近。佛法追求的是智慧,儒家求的也是智慧,儒家教學講求悟性,佛法講開悟,可見得他們教學的目標都相同,方法上尤其是相似。

  佛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他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才藝,他說一切眾生統統都有。既然統統都有,現在我們都沒有了,這是什麼原因?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因就是我們有妄想、有執著,執著是一種感情,叫情執。你有妄想、你有情執,你把你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喪失掉了。這個喪失不是真正的喪失,是迷失,佛跟我們講迷失,如果你一覺悟,你的能力又恢復了。所以,佛在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佛沒有法教人,無非是幫助你恢復你自己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而已,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恢復你自己的能力。這些智慧、德能是你本來具足的,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完全相同。這是說明了佛法教學的目的。

  佛法的大用,簡單的講,就是教給我們認識宇宙、人生,人生是本人,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是這麼一種教育,可見得這個教育是非常踏實。我們能認清自己,能夠認清我們的生活環境,小環境是我們一天到晚接觸的,大環境是整個宇宙,我們今天講太空,無盡太空是我們生活的大環境,這些都要認識清楚。認清了,我們在宇宙之間,自己才能做得了主宰。所以佛又叫做「無依道人」,佛教給我們要依自己,不要靠別人,靠別人靠不住,靠別人會受別人控制,你自己就有苦,有痛苦,就不能得大自在,所以要靠自己。這一定要認識清楚,你真正認識清楚這個教學的目標、方向,我們現在很有趣味,對我很有受用,你才會很樂意的來修學。

  用佛經上的話,佛經上的術語,佛法教學的目的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古德所翻的叫「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先說正覺,正是正確,沒有錯誤的,覺就是對一切法認識清楚,沒有迷惑了。世間人,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也都有覺,對宇宙人生都有研究、都有探討,也有許許多多的說明,可是在佛法裡面,認為他有覺,但是這個覺是不正。佛法這個正字招牌的標準建立在哪裡?這個要知道,佛法這個正,是建立在斷煩惱。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你還有人我是非,心裡還有貪瞋痴慢,有這些煩惱,雖然有覺,那個覺不正。必須要把煩惱斷盡,那個覺才叫做正覺,佛法的正字招牌是依這個建立的。在小乘佛法裡面講見思煩惱斷盡了,見惑就是見解,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他斷盡了,所有一切錯誤的思想他也改正過來,這個覺才稱之為正覺,在佛法裡稱他作阿羅漢。

  再往上進一級,這叫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叫「正等正覺」,不但是正覺,加一個正等,等是等於佛,當然他還沒成佛,等於佛,這叫菩薩。最上面,究竟圓滿了,無上了,沒有比這個更上,就叫「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位置,就是成佛,佛叫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是有階級的,在大乘佛法裡面,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好像讀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一直念到五十一年級,五十二位次就成佛,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小乘阿羅漢有八個階級,四向四果,有八個階級。這就好比佛教的教育,小學教育是八年,八個階級,八年級,大乘佛法五十一個年級,這是要把它認識清楚的。

  所以羅漢、菩薩、佛都是人,都不是神仙,不能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當作神來看待就錯了。現在有不少人有了災難、有了痛苦,去拜佛、拜菩薩,求他消災免難,這是把他看作宗教,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神明有沒有能力消我們的災、免我們的難?給諸位說,絕對不可能,沒有這個道理。佛法把事實真相都告訴我們,我們的災難從哪來的?從自己迷惑顛倒所造一切錯誤結果得來的,自作自受,誰能代替得了!自己做了惡業,說神明能夠代替、能夠赦免,這個話不合乎邏輯,沒有這個道理,決定是自作自受。佛教給我們認清事實的真相,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佛對我們的加持,這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保佑是一句良言,是一句真實的教訓,我們明白了,依照這個去做,災難自然就沒有,自然就可以避免。

  這個在佛法總說叫業障,大家常講消業障,業障是什麼你要認識清楚,否則的話,業障究竟有沒有消自己不知道。絕對不是說念幾卷經,拜個懺,業障就消掉了,到底消了多少?我告訴諸位,什麼叫業障?「業」就是活動,就是造作,我們身體的造作叫身業,口裡頭的語言叫口業,心裡面起心動念叫意業。身口意三種業有善、有惡,善業則得善的果報,惡業要遭惡的報應。怎麼樣消除?真的消除了嗎?身口意三業清淨你的業障就消除了。你念佛、念經、拜懺,心裡面還胡思亂想,還有貪瞋痴慢,你的業並沒有消掉,這個要知道,這才是講真話,沒有欺騙你。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我知道有許多同修有苦難了,才入佛門來學佛;還有很多人聽說學佛,我沒有什麼罪業,我為什麼要學佛?乍聽起來也滿有道理,其實他錯了。你說你沒有什麼苦難,不錯,你對你自己,對你周邊的環境,對於你的過去、未來,你知道嗎?你清楚嗎?不清楚。要想搞清楚、搞明白,就得要學佛,學佛是接受佛陀的教育。這是我們把佛法教學初步的目標、性質認清楚了。

  再說佛法從哪裡學起?這就很重要。這一入門,大家都知道,我們去受個三皈依,三皈就是修學佛法的起點,從這個地方開始。傳授三皈是教給你,傳授,諸位要記住,傳授,是把這個方法傳授給你,佛法修學的綱領。從今以後,你只要遵守這個綱領去修學,就能夠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目標;換句話說,究竟圓滿的智慧要怎樣恢復?佛告訴我們,你要從三皈這個方法下手,決定可以恢復。所以三皈就非常重要。三皈大家都曉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怎麼個皈依不知道,什麼叫佛法僧也不知道。皈依佛,一看到佛像,你要皈依它,錯了。那是木頭雕的,所謂泥塑木雕,自身難保,它怎麼能保佑你!

  什麼叫佛?前面跟諸位說了,佛是覺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覺才是佛。覺在哪裡?覺是你的自性,自性覺。所以皈依三寶是講求自性三寶,不是外面的,三寶都是你的自性,都是你自己的本能,王陽明先生所講的「良知良能」,這是自性三寶。皈是回歸,就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我們以往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所見的、耳所聽的,都是迷惑顛倒。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從今天起我不再迷惑、不再顛倒,我要依自性覺,我對一切萬事萬物我要覺而不迷。依自性覺,就真的有依靠了。所以皈依從哪裡歸來,究竟依什麼,這要搞清楚。佛是教你依自性覺,這個叫皈依,叫皈依佛。

  法是什麼?法是一切正確的知見,正知正見,你的思想、見解沒有錯誤,完全是正確的。這句話就是說我們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從今天起我要依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個叫皈依法。皈依僧,僧不是指出家人,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今天大家都知道,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地球再要是不改善污染,恐怕再過幾十年,地球上人類不適合生存。這種污染大家都覺悟到了,可是另一種污染比那個還要嚴重,現在人沒有覺悟,那是什麼?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個不得了!地球污染不能生存,頂多斷身命而已,斷身命沒有什麼了不起,心理的污染是斷你的法身慧命,這個問題嚴重。皈依僧就是心理污染的預防、保護,佛教給我們,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心。

  所以三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這個叫三皈。我想許多同修都受了三皈依,都受了形式的三皈依,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皈依,也沒皈也沒依。這是把佛法完全錯解了,認為拜一個法師作師父,這是我皈依的師父,錯了。諸位一定要把佛法修學的綱領記住,學佛就是學覺、學智。怎麼學法?就是學覺、正、淨。用什麼方法去學覺正淨?就有很多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徑,方法、門道很多,統統修的覺正淨。所以說法門雖然很多,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全是修的覺正淨。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個法門,如果不是修覺正淨,那就不是佛法,縱然打著佛法的旗號,打著佛法的招牌,也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諸位要能夠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假的佛法,你從這個地方就能辨別清楚了。正法,我們所得到的一定是覺正淨;不是真正的佛法,我們覺正淨得不到,你所修學的得不到。如果你真正得到,你頭腦一年比一年清楚,不迷惑就清楚了,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這個就是你修學有了心得、有了收穫。如果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還是迷惑顛倒,還是嚴重污染,那就錯了。錯的不是佛法,是你自己錯解了佛法,錯修了佛法,你修錯了,修學不如法。

  剛才講了這三個修學的綱領,這三大綱領你只要學一個,一個得到,三個同時都得到。譬如我真正覺悟了,覺悟的人還會有錯誤的思想嗎?有錯誤的思想、見解,這個人沒覺悟。覺悟的人,心還不清淨嗎?你就曉得,這三個只要修一個。在我們中國,佛法總共有十個宗派,大乘有八個宗派,八大宗裡面,禪宗就是偏重在覺。這三個綱領,它只選擇一個,從這個地方入門,從覺門入,它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以外叫做教下,像賢首、天台、三論、法相,這些宗派都是從經典下手,用經典來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它走的路子是正門,正知正見。淨土宗跟密宗走的是淨門,就是修清淨心。心地清淨了,思想當然純正,自然也是覺而不迷。就像我們這個講堂有三個門,覺門、正門、淨門三個門,無論從哪個門走進來都一樣。沒有進來,三個門有差別,進來了,統統是一樣。所以一個門進來就統統都得到了。我們淨宗所選擇的就是淨門,修清淨心,特別著重在心地清淨,心淨則佛土淨。

  諸位在三門裡面要知道選擇。覺門,實在講,是要很利的根性,普通人覺不了。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他所接引學生的標準,什麼人才有資格跟他學?上上乘人。大乘人都不夠資格,都沒有辦法學這個法門,上上乘人修覺門,從這個門進去。大乘法多半從正門,也就是教下。而以淨門實在講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修清淨心,上上根人可以修,下下根人也可以修,都能成就。所以,淨門比覺、正就來得廣大,從這個門進來的人最多,從覺門進來的人最少,其次的是從正門,淨門進來的最多。這些都是事實真相,都要把它認識清楚。然後想想我是什麼樣的根機?我應該選擇哪一個門,我才能進得去?門檻太高,我跨不過去。覺門的門檻最高,正門其次,淨門沒有門檻,平平的,一下就過去了,這是最容易進來的,這就是我們要善於選擇。我跟同修們說這些話,這都是佛學裡最淺顯的常識。

  佛法是教育,我們從稱呼上你就能理解。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三寶弟子,所以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師生,教育裡面才有師生,跟宗教不一樣。宗教稱神是天上的父,他是父子的關係;稱主,主僕的關係。他們沒有師生關係,我們這是師生關係,師生關係,老師跟學生地位是平等的。宗教,人跟神不能平等,信了教不能都做上帝。佛法是學了佛,各個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應當成佛,應該成佛。即使在現前,我們通常稱出家人為和尚,實在講這種稱呼不太恰當。為什麼?尊敬過分了。他真的跟你是和尚關係嗎?所以你要曉得和尚是什麼意思,然後才曉得我稱他作和尚太過分了。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親教師,親自指導我修學的,現在的話是指導教授,這個是和尚。另外一種人,校長,一個學校的校長稱和尚。指導教授是和尚,這個關係太密切了。沒有這種關係,我們通常稱「阿闍黎」。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個是教我的老師,一個是我們學校老師,但是沒有上過我課的,稱呼不一樣。親自教導我的我才稱他和尚,不是親自教導我的不稱和尚,我們跟他沒有這個關係,稱阿闍黎。阿闍黎是軌範師,就是他的德行、學問可以做我的榜樣,可以做我的模範,我沒有跟他學過,所以在稱呼上就有差別。這些學佛不可以不知道,你要不曉得,就會把佛教變成宗教,把佛教變成迷信了。

  實在講,現在學佛的人雖然不少,真正對佛教有認識的人不多,誤會的太多太多了。佛法是教育,是一個非常廣大圓滿的教育,是我們應當要接受的,應當要認真修學的。因為它所求的是破迷開悟,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唯有智慧德能才能帶給我們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個就講的離苦得樂,換句話說,佛教就是離苦得樂的教育。如果學佛學得很辛苦,那個錯了,不是佛法裡頭沒有樂趣,是你沒有如法修學,所以你學得那麼苦。真正學佛,確實一年比一年快樂,一天比一天快樂,如果要不快樂我就不學了,學它幹什麼!人生講的是享受,佛法是人生第一好的享受,最好的享受。

  其次我要跟諸位同修說明,我們為什麼要介紹這部經?這部經在整個佛法教學當中,它究竟是一個什麼地位,我們也要把它弄清楚。佛法的經典就是佛陀教育的教科書,經典之多,經典之豐富,可以說在這個世間任何教學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為什麼有這麼多典籍?因為它的內容太廣大了,博大精深,比現在這個世界最完整的大學還要來的豐富,還要來的健全。縱然對於現前這個世界一切萬事萬物有相當研究、探討,但是對於過去世、未來世,那就很貧乏。現在對太空也開始來探測,宇宙之大,範圍之廣,以現在這個科技所能夠探討的,恐怕是萬分之一、萬萬分之一還不到。而佛法裡面講的是圓滿、周全,絕對不是現在學校裡面所能夠相比的。

  佛法究竟用什麼方法,能把宇宙人生徹底明瞭?它的方法就是剛才跟諸位所講的覺、正、淨,就是用這三個方法,這三個方法總歸納來說就是定。所以在教科書總綱領上,佛跟我們提出三綱,就是戒學、定學、慧學。所有一切經典來歸納,不外乎這三大類,我們稱為三藏經典。這三大類特別著重在定,戒是手段,是幫助你得定,慧是目的,目的是沒有法子求的。心地,禪定到一定的程度,心開意解,叫大徹大悟,智慧自然現前。所以佛法的修學,是以定學為樞紐。不但禪宗講求定,教下講止觀,止觀就是禪定;淨土宗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密宗講三密相應,三密相應也就是禪定。所以只是名詞不一樣,內容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學佛對於修定是非常的重視。

  修定的方法很多,通常打坐是一個方法,念佛也是個方法,讀經也是方法。所以你要曉得禪定兩個字的本義。大家一聽說禪定,就會想到盤腿面壁,你只知道禪定的一種,禪定還有許多種你不曉得,因為你對於禪定這兩個字的定義沒搞清楚。什麼叫禪?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講得很好,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六祖大師是從《金剛經》上開悟的,實在講,他老人家講的禪定還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金剛經》上有兩句話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什麼叫禪?不取於相就是禪,換句話說,外面所有的境界不能誘惑我,我不被外境所誘惑,這叫禪;內裡面,我接觸一切境界,我內不動心,這叫定。外不受誘惑叫禪,內不動心叫定,這是真正的禪定,禪定的本義。佛法無論大小乘,無論各宗各派,統統都是修這個,可見這個重要。淨宗特別提倡的是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禪,不被外境所亂,也就是不被外境誘惑,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它特別著重的是先從定上修,先修一心,從一心達到不亂,這是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的。

  即使在禪宗,也非常重視念佛法門。百丈禪師是中國叢林的創始人之一,叢林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佛教大學,是有一個完整制度化的教學。叢林之建立是在中國唐朝時候,馬祖、百丈這兩個人提倡的。馬祖是道一法師,他俗家姓馬,在禪宗是一代祖師,人家稱他作馬祖。大家不要聯想到我們台灣媽祖廟的媽祖,那就錯了,那就誤會太大了。這是禪宗的道一禪師,道德的道,一二三四的一,他跟百丈兩個人建立中國第一個叢林,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佛教大學,提倡大家在一起共同的修學。

  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是什麼?戒律。戒律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但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每個時代不一樣,每個地區也不一樣。因此,我們要了解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條文要隨時修訂的,不修訂不適用。諸位現在要翻開《大藏經》裡的條文,沒有辦法用,用不上。你們如果去受戒,究竟受了什麼戒?大概也是馬馬虎虎,含糊籠統,有名無實。實在講,今天就沒有這樣的高僧大德,把戒律再做一次修訂,使戒律現代化。百丈大師那個時候制訂的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地化,戒律的現代化,他是唐朝時候,這一點諸位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就像我們一進門,上面寫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進門看到的幾個大字,那是戒律的精神,決定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這是在唐朝時候正式把戒律做一次修訂,適合中國人、適合本地人來遵守。但是唐朝到今天,可以說在制度上不相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意識形態也不一樣,所以那些條文我們今天看起來也不適用。今天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東西依靠,沒有戒律的依靠,這是佛法之所以衰微到現在這個樣子,我們要知道它的原因在哪裡。雖然這個清規每一個朝代都有修訂,甚至於每個地區、每個寺廟叢林,都適合於它的生活環境,都有一部分的修改,但是在今天,我們已經見不到了。

  百丈大師當年就提倡「叢林以無事為興盛」。我們今天怎麼樣?今天寺院是以多事為興盛,沒事就好像不興盛。你看人家是怎麼講?以無事為興盛,身心清淨。諸位要知道,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以無事為幸福,多事不幸福,多事很苦,很煩惱。這是世間人往往想不通的,他想的恰恰相反,不知道佛家所講的清福。清福實在講,要有相當的德行與智慧他才能享受,普通人是沒有辦法享清福的。紅福好,紅福熱鬧;清福難,清福是真正的福報。紅福裡頭享福造業,清福裡頭不造業。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所以禪宗叢林晚課還要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還要念佛求生淨土,你才曉得念佛法門多重要。什麼人提倡的?百丈大師提倡的。這是說明這個法門的重要性。然後我再跟諸位提一提,這個法門認識它很難,修學很容易,認識它很難,這也就是經上一再所說的難信之法。雖然百丈大師是這樣的提示我們,可是幾個人能相信?幾個人能接受?如果不是把它真正認識清楚,在浩如煙海的經典當中,你怎麼可能選擇這部經!一般年輕人尤其好高騖遠,我本人就是一個,年輕的時候好高騖遠,看中什麼?看中禪,看中唯識,大家認為這是很了不起的。教下的《華嚴》、《法華》,所謂經中之王,喜歡搞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難,要有好的老師指導,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才能得到少分。我學佛總算非常幸運,前後就兩個老師,第一個老師是密宗的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我佛學的基礎是從他那裡奠定的。章嘉大師圓寂之後,隔了一年,我認識了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學教,跟他十年。這是在這個時代,古人講師承,我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這很不容易。所以我的佛法是兩個老師教的,對於顯教、密教我也都懂得一些,真的假的騙不了我。

  李老我跟他十年,我偏重在教上。他雖然是繼承印光大師,專修淨土法門,他勸我學淨土,我只是不反對而已,能不能接受?很困難。到最後,他就給我說,這個法門自古以來多少高僧大德,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都學習這個法門,縱然被它騙了,我們這一生也被它騙一次也沒關係,那麼多人都被騙了,我們被它騙一次算什麼!真是苦口婆心到了極處,我聽了也很感動,但是還是不能完全接受,你就曉得頭腦頑固,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最後我學《華嚴》,我跟他學《華嚴》,我跟他主要修學的是《楞嚴》,《楞嚴》下的功夫最深。楞嚴、般若,就是《金剛經》跟《楞嚴經》這兩部下的功夫最深。有這個基礎,以後學《華嚴》實在講是得力很多。《華嚴》我聽他講一個開端,八十卷我聽一卷,這一卷聽完,後面我統統都會講,我就不要聽了。我在台北講《華嚴》,民國六十年開始講,我講了十七年。從《華嚴經》上認識了淨土法門,這才死心塌地專攻專學,所以我對淨土的起信是《華嚴經》建立的。

  我在《華嚴經》上得到兩個大的利益,第一個就是對淨土法門肯定了。因為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善財童子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反省。智慧第一的菩薩他選淨土,這一定很有道理,讓我認真去反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懂得念佛的方法,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如何修學一心不亂,我明瞭了。第二個,我在《華嚴經》上看到了,全部《華嚴經》原來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大家都會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部《華嚴經》講什麼?就是講這四句話,我真正搞清楚了。對於修學的層次、順序、程序我很清楚,我知道從哪裡下手,應該怎樣修學才會有結果。所以我的淨土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

  《無量壽經》究竟是什麼?再告訴各位,《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濃縮。這下找到了,我就不再講《華嚴經》,為什麼?太大了,太麻煩,這是小華嚴,古人稱這個經叫「中本華嚴」。我一聽,一看到這個字樣,我立刻就相信、就承認,確實這是中本華嚴。中本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等於說是《華嚴經》的題目、目錄,《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提要、綱領,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細說,這三部經是一樁事情,內容性質完全相同。特別是在《四十華嚴》,《四十華嚴》講四弘誓願講得實在是太清楚、太圓滿了。一開頭善財童子發心,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度眾生的心。本會裡面,文殊菩薩這一會,善財所修的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盡了這才出去參學,五十三參,從德雲比丘到彌勒菩薩,五十二個善知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對淨宗的信仰,一切放下,專修、專學,是十七年的功夫得來的,不是人勸我的,人勸我我還未必相信,這是自己搞清楚了。然後才想想從前老師苦口婆心的恩德,非常之感謝,得來真不容易,正像這個經上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佛云難信真難信,億萬人中一二知」。我們今天能夠遇到,能夠選擇這個法門,實在是非常的慶幸,實在是不容易。這是這麼多年來,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才真正找到,實實在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第一經。我這個說法,北京黃念祖老居士肯定,他看到我這個說法他特別讚歎,他說一點都沒錯。

  前面我就說到此地,現在就要入經題,把經題略略的跟諸位介紹一下,這個經題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次我為了節省時間,我把玄義、概要都省略掉。這部《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是最早的,在後漢時期,佛法剛剛傳到中國來,這個經就到中國了。在中國流傳非常之廣大,流傳的地域也很廣,先後有十二次的翻譯。所以在同一部經,翻譯之多沒有超過本經。在一般經典上,我們所看到的有不少重譯的,像《金剛經》就有六種的譯本,文字雖然不相同,裡面內容實在是大同小異,出入不大。同一個原本,翻譯的人不相同,意思總是會差不多的。唯獨《無量壽經》,十二種譯本裡面出入很大。十二種本子流傳到現在,只有五種,其中有七種本子都失掉了,這些是我們能夠理解的。因為在中國古時候,書本都是靠手抄的,手抄的數量很少,很容易失傳。印刷雖然從宋朝時候發明,但是能夠印出來的數量也很少,流通並不能說是很廣,所以失傳的機會很多,不像現在。現在印刷術非常進步,印的東西非常快速,數量也很大,價格很低廉,不容易失傳。像我們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經本,我在這幾年差不多已經印了總有三十萬冊,流通在全世界,這樣大的數量流通出去,失傳的機會就會很少。大量來印行,大量的流通。

  流傳的五種本子裡面,出入就很大。諸位將來細細看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他的序文講得很詳細,介紹這部經的歷史、翻譯以及會集的經過,都講得很詳細,我在此地不必重複了。因為出入很大,所以古人就仔細去研究,於是發現這部經的原本一定不相同。如果原本要是相同的話,翻譯的人再多,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一定是原本不相同。原本為什麼不相同?那就斷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多次宣說,不只講一次。佛當年在世講經,差不多一部經一生就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遍的,這部經是重複講過很多遍,所以才有不同的版本。這些版本流傳到中國來,因此才有翻譯的必要,翻譯的內容出入就很大。因為這個原因,後人要研究淨宗,因為這是淨宗最主要的經典,就必須把它重新校對、重新來編,編成一個本子,編成一個最圓滿的本子,我們中國人集大成,這就有必要。

  最早做這個工作是宋朝王龍舒居士(王日休),他編的這個本子叫《大阿彌陀經》。這個本子流通很廣,因為他編集的本子確實比原本要好,但是它裡面還有遺憾。他所依據的本子是四種本子,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如來會」,這個本子他沒有見到。由此可知,王龍舒可以說是大佛學家,在佛教史上他有重要的地位,以他這樣的人蒐集這個經書,五種本子還缺一種,你就想到從前經書得到之難。缺一種,這一種裡面有些經文是其他四種裡面都沒有的,當然他這個會集本也沒有,所以他這個裡面就有缺失。同時,會集跟翻譯不一樣,翻譯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斟酌用字。會集就不行,會集是依據別人的譯本,你要把人家經文改動了,後人不服氣,雖然改得很好,但是也不服,為什麼?你改經,他有這些弊病在。

  因此到了清朝時候,清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他有一個節本,他對王龍舒的本子不滿意,他編一個節本。但是他的節本也很遺憾,他只取五種本子的一種,其餘的四種他都沒有採取,編得雖然是好。《無量壽經起信論》就是彭居士編的,經文是他重新編校的,註解也是他自己作的,這個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到咸豐年間有魏源(魏默深居士),他覺得《無量壽經》確實有重新會集的必要,他是五種本子都看到,所以他的本子確實是比王龍舒、比彭際清的本子都要完善。但是還是不能夠避免偶爾改了一些字,還有取捨的地方有些不太妥當,就是真正重點他沒有完全把握到。有些很重要的他漏掉了,有些並不是很重要的,他長篇大論的節錄出來,所以這也是一個遺憾的事情。

  一直到民國年間,民國二十一年,西元是一九三二年,夏蓮居老居士他發心重新來編集。用了三年的時間,從五種本子裡面重新校正,重新編集,編成這個本子。三年編成,又用三年的時間來修改,總共這部經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他大概是用了六、七年的時間,編成這樣完善的一個本子。確實超過了原譯本,以及前人所會集的本子,這是近代梅光羲老居士、慈舟法師讚歎為《無量壽經》最善的版本。這個本子出來之後,慈舟大師在山東講過,就用這個本子講。梅光羲居士在中央廣播電台廣播過。民國三十七年律航老法師到台灣,將這個本子帶到台灣。律航法師在大陸上親近夏蓮居老居士,跟黃念祖居士都是同修。

  這個本子帶到台中之後,就送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當年就叫瑞成書局重新排版來流通。我們現在看的這個本子,就是瑞成書局排版流通的本子,現在影印的。李老居士在三十九年,在台中講過一遍,現在這個本子上寫的字,就是李炳南老居士親筆寫的。我在台中親近他老人家的時候,他把這個本子交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的歡喜,因為他註得很詳細,段落、層次、重點都交代得很清楚。我依靠這個註子我也能夠講,我就發心到台北去講這部經。老居士告訴我,他說這個經現在不能講,為什麼原因?因為是會集本,有很多人對於淨宗不了解,對於淨宗誤會的,尤其是對於這部經認識的人更少,所以批評的人很多。他說你年歲太輕,剛剛出去講經,如果這些老居士、老法師來對你批評、指責,你困難就多了。老居士這一指導,我就把這部經放下來,就開始講《楞嚴》。我在台北,《楞嚴經》講過很多遍,講《楞嚴》、講《金剛經》,講過很多經,總講了有幾十部。

  一直到李老居士往生,這個本子我偶然翻書的時候又把它翻出來。我一想,老居士這是一生的心血,這麼好的註子,就把它印出來,印出來也算是紀念他老人家往生。這個本子流通了。這一流通出去之後,許多同修看到都喜歡,來找我,要我講解,所以就開始講這部經。從老居士往生到現在,這個經大概也講了將近有十遍,遍遍都不相同,每一遍的意思講得都不一樣,愈講愈新,愈講愈契合我們實際的生活。所以愈是後聽到的愈是有福氣,這不是我吝法,不是的,是體會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圓滿,道理在此地。

  『佛說』,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字,古德常講是暢佛本懷,特別是這部經。佛說法有一個原則,就是要契機、要契理。理就是剛才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為佛所跟我們講的,無非是把宇宙人生真相介紹給我們,決定不能違背這個原則。第二要契機,契機就是我們學了之後,一定要得到實際上的用途。假如我們學了,學了沒用,那佛就不說了。一定是你學了之後立刻就用得上,學以致用,這叫契機。特別是這部經,你學了之後馬上就可以有用處,無論用在你的家庭,用在你的生活,用在你的事業,統統用得上,這才是真實帶給我們生活的幸福美滿。所以得《無量壽經》的利益的人非常之多,這幾年流傳的效果也非常之大。

  特別強調這部經,後面經文上會說到,因為這部經是直接度眾生成佛道的法門。前面跟諸位說過,在大乘佛法,菩薩修學一共有五十一個階級,這是什麼?這是直捷成佛的法門,不要超過五十一個階級,這是天才班,直捷成佛,這個很不可思議。諸位想想,不相信的人很多,這不足奇怪,看看他的樣子,他像成佛的樣子嗎?這是對成佛的人說的,作菩薩、作羅漢的不夠資格聽這部經,也沒有緣分聽這個經,直捷教人成佛的經典,所以這個是很難得。佛說這部經是無比的歡喜,見到大眾當中有這個機緣成熟,這一生可以圓滿成就,怎麼不歡喜!才說出這樣的法門。

  『大乘』,揀別不是小乘經,也就是成佛的經典。『無量壽』,這是這部經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彌陀經》上解釋阿彌陀稱為無量壽、無量光,實際上,佛的功德、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才藝、佛的德能、依報正報樣樣都是無量,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無量。這些無量裡面頂重要的是壽命,譬如說你有無量的富貴、無量的財寶,你要沒有壽命,誰去享?所以一切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你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我才能享受得到。壽命是無量無量當中第一德,以無量光為用,體用清清楚楚。

  『莊嚴』就是無量光的意思,無量的光明。唯有真實的智慧,正確的思想與見解,這是真實的莊嚴。莊嚴也就是我們講的美好,我們個人生活美好、家庭美好、事業美好,統統都是莊嚴兩個字所包含,這是我們所求的。無量壽、無量光明,這是我們所求的,要怎樣才能求得到?下面就給我們講方法,那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什麼?如果從三學上來講,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就是慧,戒定慧三學。如果從三寶上講,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就是三皈依。所以我自從在新加坡講這部經,新加坡的聽眾很多,每天晚上來聽經的人都有一千多人,這一皈依就是幾百人,取法名都來不及。沒有法子,所以我一想,靈機一動,《無量壽經》上講「妙音如來」,它是說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將來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修行成就圓滿,再到他方世界去作佛教化眾生,統統都叫妙音如來。既然將來都是妙音如來,現在我們就做妙音居士,不是很好嗎!所以一律都用妙音了,法名統統用妙音。這個妙音就是《無量壽經》上來的,《無量壽經》上給大家授記,授記成佛,現在就用這個法名。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皈依,不僅僅是一般皈依三寶,教你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是皈依《無量壽經》的三寶。佛寶是阿彌陀佛,法寶是《無量壽經》,僧寶就是清淨平等覺,這是三皈依真正落實了。所以我們修就是修清淨、修平等、修覺。

  清淨,簡單的說就是三業無染,我們身語意不為外境所染污,就清淨了,這一點很重要,要曉得保護自己的心地。可是今天這個染污真的嚴重,實在是嚴重。我在早年親近方東美先生的時候,那個時候正是大陸上推行文化大革命,對於中國文化破壞很大。老總統在台灣提倡復興中華文化,就是因為看到文化大革命,他才注意到這個問題。有一天我在方東美先生家裡,有幾位教育部的官員那時候也在座,向方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文化復興運動,我們應該要怎樣做法,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方先生聽了之後,沉默了好幾分鐘,很嚴肅的說出來,他說有。那些教育部的官員精神都提起來,就問他應該怎麼做。他說第一,要把台灣所有的報紙、雜誌一律停刊,廣播、電視一律都停止。他們聽了搖頭,這個做不到。方先生說,這些東西天天都在破壞中國文化,如果這些東西不能夠停掉的話,談復興中國文化,只是一句口號而已。我們聽了有很深的感動,為什麼?你想想看,報紙、雜誌、電視、廣播對我們的心理、精神、思想、見解的染污,非常嚴重,我們的確把它疏忽掉了。

  一個學佛的人應該怎麼樣?這些東西決定不能看。真正學佛人,你要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你天天看報紙、看雜誌、看電視就亂了,所以不能看。跟我學佛的人,認真要想修行,我叫他最好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電視。天天天下太平,人家問什麼事?沒有事,今天世界上什麼事也沒發生,天下太平,我的心清淨,我的世界清淨;你的心不清淨,你的世界不清淨,我的心清淨,我的世界清淨。非常重要,什麼事情不知道最好,你知道事情多,你的煩惱就多;你認識人多,你是非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認識的人我不要認識他,我也不要記他的名字,什麼地址,我統統不曉得。來請我皈依,我都不知道。尤其現在用的法名都是妙音,統統是妙音,曉得是哪一個妙音?統統不曉得。別人給我寫信,我一律都不回答。我看了一看,有人問我要書什麼東西,我都交到基金會去,去照寄。問我其他的不重要的事情,我一概都不回答。為什麼?百丈大師講了,「叢林以無事為興盛」,我們個人修行也是以無事為第一功德,要求無事。這是講清淨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怎樣修清淨心、怎樣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凡是對自己心地清淨有妨礙的,真的要知道防範,要遠離。

  其次第二個是「平等」。古德給我們講,平等在本經裡面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平等普覺眾生,這是講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的確不可思議。諸位要曉得,眾生不平等,十法界你想想看,從菩薩、緣覺、聲聞到底下六道,它怎麼平等?佛這個法門就是平等普遍覺悟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個不得了。地獄眾生跟等覺菩薩,你們想想要能平等成佛,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相信的人太少了,真的難信。地獄造作罪業極重,他可以跟等覺菩薩平等成佛,你說誰相信?難信,真難信!但是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位仔細讀了這部經之後才曉得,這個真是佛度眾生的本懷,佛度眾生的本願。換句話說,佛不是沒有能力叫罪業極重的眾生,立刻要墮阿鼻地獄永不翻身,我們要問,佛有沒有本事叫他馬上成佛?如果說佛不能,那麼我們說佛萬德萬能,那是讚美的,不是真的;他說能,那佛的德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真的,確實。什麼法門?就是這部經,能夠叫極重罪業的人立刻成佛。換句話說,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依照這個方法修?不是佛不能,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要信了就能,你不信,是在你這邊,不是在佛那邊,佛確實有能力。

  第二個意思是以平等法覺悟眾生,這就指這部經。這部經裡面有理論、有方法,依據這個理論、方法能夠叫一切大眾平等成佛。這樣的經典、法門,我們就不能疏忽了,因為在所有一切經論法門當中,沒有看到這樣殊勝的。《華嚴》的確是圓滿,也不是一般人能夠修的。《法華》、《楞嚴》最低限度也要中根以上的人,在這一生當中未必能成就,不敢保證。唯獨這個法門,人人能修,絕對成就,這就不可思議,這才是第一殊勝的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

  蓮池大師到晚年專修淨土,我這才明白,他晚年是真正徹底覺悟了,他老人家才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不要了,要這部經就夠了;八萬四千法門,饒與別人行,你們去修行去,我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行了。我自己也是發現之後,才想到蓮池大師這兩句話說得徹底、說得究竟、說得圓滿。這樣也同時才明瞭,佛說那麼多經典、那麼多法門,那麼樣辛辛苦苦幹什麼?是為了不相信這個一生成佛的法門,才不得已說一些權巧方便,去逗逗他們。真的呢,真的就是這一門,可惜他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相信了,還用得著饒舌嗎?還用這麼麻煩嗎?不用了。我現在在美國達拉斯也蓋了個小佛堂,裡面也買了不少書,《大藏經》現在有八套,不同的版本的,我講得很清楚,讓與別人悟的,我自己看也不看它的。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

  平等第三個意思,平等覺是一切如來的正覺。第四個意思,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可見得「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對我們來講是無比的親切。古德對淨宗有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彌陀,也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德號。這是這個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最簡單的介紹。

  『經』這個字,此地講「經」講得很多了,所以這個字我們就把它省略。一般解釋有四個意思,貫、攝、常、法。「貫」是貫穿的意思,無論是在理論、在方法,自始至終是一脈相承,有條不紊,這是貫的意思。「攝」是攝受,像磁鐵的吸引力一樣的。確實這個經你不接觸不知道,你要是念多了,你曉得確實入進去之後,就欲罷不能。現在在台灣、在大陸有不少人,一天念十遍以上的,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要多少時間?三十分鐘。同修們告訴我,早晨三點鐘起床,在吃早飯以前,他已經念了六遍了,中午念兩遍,晚上念四遍,就一天念十二遍,不妨礙他的工作。念這個經精神飽滿,是最好的營養劑。

  這個法門最殊勝的功德,我跟諸位講的真話,從前在此地也講過,這個法門真正的好處,第一個叫我們不老,第二個好處不生病,第三個好處不死。我跟大家講的話都是真話,絕對不是假的,身心清淨,百病不生。疾病的根源是什麼?是煩惱。就是你心地的染污,這是疾病的根源,那是因;緣是身體的染污,就是生理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就是你飲食吃東西不消化,排泄不好,髒的東西堵塞了管道,這是屬於生理的。心清淨、身清淨,怎麼可能生病,這不可能生病的。所以,飲食是愈簡單愈好,量不要多,能夠攝受養分就好了。這個法門,我所得到的效果是不老、不病、不死,你們要想得到這個好處,那就不能不學!

  明天我們就可以介紹經文了,從第一章。這部經總共是有四十八章,稱四十八品也可以,前面兩章是通序。確實,雖然這經不長,它是有大經的派頭,那就是序文很長。一般佛經序文沒這麼長,它的通序有兩章,第三章是別序,到第四章才入正宗分,流通分也有六章,也相當之長。所以,它是具足大經的架構。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