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四二集) 2013/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零二頁第五行,科題第六「應知離苦」,請看經文: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彼土名為極樂」,西方極樂世界,也稱「安樂」,也稱為「安養」,這是依報的名稱;正報,「彼佛名為無量壽、無量光」。從依報、正報的名稱上來看,就知道這個世界無比殊勝微妙。念老在此地說,「勝妙如是,理應欣求」。照理來講,應該是非常歡喜求生淨土,你真的把極樂世界搞清楚、搞明白了。回頭再看看「娑婆」,我們現在居住的環境,「穢土」,穢是染污、不清淨。現在這個染污不清淨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到了飽和點,再向上提升就不適合人居住、不適合人生存了。實實在在應該厭離,決定不能有貪戀,為什麼還貪著世間的俗事,這個世俗的事情還在貪戀、執著,「譊譊而憂無常」。「譊譊喧也」,吵鬧的意思。這個地方,所謂是競爭、鬥爭、戰爭,都包括在這個意思裡頭,「此指爭競喧鬧之態」,我們講競爭。
「世人貪戀所有」,財色名利,世間人之所貪的,名聞利養、七情五欲,都是貪戀這些東西,「咸欲常保」,都希望能夠擁有而能夠保存不失掉,對這些地方憂慮就多了。可是事實是沒有辦法常保的,你有這個命、有這個福,讓你多看幾眼;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命,看都看不到。譬如現在講的財富,擁有億萬財富,看到沒有?沒有看到。他看到的是什麼?銀行帳單上的數目字,他是看到這個,以為這個東西就是他的。如果銀行倒閉了,我們住在美國的時候知道,美國銀行倒閉,無論你存款多少,它最多只能賠十萬給你,其他的全沒有了。所以美國人也很聰明,錢有多的,有二十萬,存兩家銀行,有三十萬,存三家銀行。擁有幾千萬、幾億萬的時候他怎麼辦?他沒有辦法,存在國家銀行都會倒閉,讓他的錢存在外國銀行,天天提心弔膽,坐立不安,你說這有什麼意思。「故以為憂」。「但憂亦無濟也」,這是真的,憂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問題。人長年累月在這種憂慮之下,人會衰老,人會得病,憂能使人老,憂也能叫人得嚴重的像癌症這一類的,會得這些病,對於五臟六腑都有嚴重的傷害。於是引出下面這一品經文,「勸諭策進第三十三」,第三十三是接著這個經文講的,就是講這兩句話。
「本品」,三十二品,「顯淨土妙德」,目的是「勸導求生」。下面第三十三品跟這個恰恰相反,要講娑婆世界的惡、苦,惡是十惡,苦是八苦、三苦,「令知厭離」。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捨娑婆,取極樂,這是大事。請看下面這品經文,「庚二」,科題,「示」,示是指顯示,「穢土惡令知厭離」,把它揭示出來,這個世界苦、惡,是真的不是假的。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念老有一個題解,「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淨定安樂,令眾欣慕,發願求生」,這是前面一品主要的宗旨。「本品則說娑婆穢惡」,穢是嚴重的染污,我們今天處的這個地球,真的,到嚴重不能再嚴重,再嚴重人就不能住了。「眾生障重,三毒熾盛,因惑造業,苦報無盡,沉溺苦海,痛不可言」。句句都是實話。這個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前面我們讀過,而且讀過很多,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現代的科學很時髦的議題,就是念力的祕密。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念頭有非常大的能量,無法想像,這就是近代的量子力學。念頭的能量能改變物質,這是現代新興的科學家提出來「以心控物」,就是用念頭來控制物質環境,這是最近二十年才興起來的。我們相信再有二、三十年,這一門科技會應用到生活。應用到生活,第一個就是健康,療癒不需要用醫藥。到那時候,醫院不起作用、藥物不起作用了,用什麼來治病?念頭。所有的疾病都是不善念頭引起來的,因為念頭影響我們的細胞,不善的念頭會讓我們的細胞產生病毒,純淨純善的念頭能讓我們帶著疾病的這些細胞恢復正常。不但有這個能量,而且能改變我們居住環境,環境也是物質,純淨純善的念頭能叫居住的地方風調雨順,海嘯、地震、旱災、水災,所有一切不正常的現象都可以化解,念頭可以化解。這樁事情,在科學家沒有發現之前,佛經上有,佛經上講得很多,特別是佛陀在世。
過去宋唐以前,那些高僧大德都有能力治病,他們不是大夫,他們沒有學過醫,他用什麼治病?他用意念、他用咒語,用這個來治病。意念是主,要讓病人改變念頭,勸他斷惡修善,念咒是幫助。這是最高明的方法,比推拿還有效,不需要用藥物,也不需要用針灸,這都不需要。我們的疾病都是我們內臟有了障礙,不通了,血氣不通就產生病。他教我們念咒,用念咒的音聲振動內臟的部位,把那個阻塞的地方貫通,不需要用手,用音聲。《大藏經》裡頭治病的咒很多,可是現在念不靈了,為什麼不靈?這個方法一定要口傳,它才會有效,你念的時候音念錯了不管用,音聲的高低長短都有關係。所以一定要很正確,音聲達到這個部位,把這個部位阻塞用振動,音聲振動的方法讓它恢復正常,不是不靈。那個咒並不是什麼神咒,沒有什麼神奇,它有道理的。念的時候音不對,頻率不對,它的效果就沒有了。所以這個東西,文字是在,怎麼念失傳了,沒有人傳下來,這很可惜。我們在傳記裡面所看到的,唐宋時代還有,用咒語治病,宋朝中葉以後好像就沒有再看到了。這個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所以佛法是科學,是哲學、是科學,裡面沒有祕密,也沒有鬼神這些東西,沒有。在近代我們看到很多附體,從附體裡面我們知道,許多鬼神,有低級的天神,也能夠干預我們,心不清淨的人也很容易受他干擾,身心清淨鬼神不敢接近。這些事情,理、事大乘經上都說得很清楚,我們對它要有信心。知道有這些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失傳了,可是原理我們能掌握。原理就是什麼?心地真誠清淨,真誠到極處,一樣的,我們病毒的細胞都能恢復正常,感應不可思議。
穢惡之由來,第一個眾生障重。障是業障,我們造的業障造得太重了。下面舉例子,三毒熾盛,三毒是貪瞋痴。貪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無所不貪。為了自己的貪瞋痴,一定就會傷害別人,所以損人利己,只要對自己有利的,殺人放火都敢幹。國家跟國家為了爭利,發動戰爭。我們現在很清楚、很明白,任何戰爭,雙方死亡的人都在惡道,沒在善道裡頭,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高處長跟我們說過,二千一百年前羅馬軍團東征,想消滅中國,這些人幾乎全死在中國,二千一百年了,他們都沒有去投胎,還在打仗,還在打,受苦受難,沒有居住的地方,沒有東西吃。利賓菩薩救了他們,告訴他,中國不是你們的地方,你來幹什麼?從菩薩這句話裡面我們得到很大的啟示,戰爭能佔領別人的地方,那個地方跟你有緣,它是你的,你才能佔領;它不是你的,佔領不到。過去日本人侵略中國,想佔領中國,像利賓菩薩說的,中國不是日本的,你來幹什麼?佔領只有八年,抗戰結束,統統要回去,你說有什麼意思?這都是迷惑,痴,愚痴,貪瞋痴。統統為了一個貪,瞋恨是手段,發動戰爭,殺人放火,奪取別人的財物,佔領別人的土地,這造業,苦報無盡。我們聽了不少這些附體的報告,真的應了經上講的,苦報無盡,沉溺苦海,痛不可言。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決定不幹這個傻事,這事做不得。
「故哀勸厭離。誨諭眾生止惡行善,精進行道,求生安樂」。世尊慈悲,哀勸,慈悲到極處,勸我們要發心永遠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是一個好地方。教導一切眾生要止惡、要行善,善惡的標準是佛經上講的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十惡要止,真正能止惡就是善。精進行道,行道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修道,這個道是正道,這個法是正法,就是一門深入,此地是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下頭一句,求生安樂,安樂就是極樂世界,這個道就是信、願、持名,這就對了。請看經文: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第一段,「勤務惡苦」。我們在經上細心去觀察、去體會,釋迦牟尼佛代表一切諸佛菩薩,是怎麼看我們這個世界。註解裡面說,「右段」,就是剛才念的這一段四句經文,「首明此土」,我們現前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普皆憂惱」。你去問問,哪個人沒有憂慮?哪個人沒有煩惱?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沒有一個沒有憂慮、沒有煩惱的。「勸令厭離」,這世界能住嗎?還願意待在這嗎?
經文第一句話,『共爭不急之務』,這個話說得太好了。大家都在爭,拼命在爭,爭的是什麼?不要緊的事情。「指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這兩句話重要,這真正是急迫的大事,疏忽了。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根本就是帶不去的,得不到的。所以天天搞這個東西,錯了。把時間、精神都放在這上面,以為能得到,殊不知全是假的。我們看到世間的災難,沒親眼看到的,但是我們從電視上看到。距離我們最近的,前年日本的大海嘯,是三一一大海嘯,這個海嘯才只有十米,不是很大,你看看生命財產損失多嚴重。如果有個三十米的海嘯,一個城市、一個村莊幾秒鐘就沒有了,生命財產全沒有了。地震,我們也是在新聞報導裡面看到汶川的大地震。水災、旱災、雪災。你回神想一想,連身體都保不住,何況身外之物?幾分鐘、幾秒鐘之間就沒有了。經裡面說得好,「不急之務」,趕快放下。
念老在這裡說了三句話,「但貪名利,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稍稍有一點智慧的人都會想到,怎麼會迷到這樣的程度!嚴重的貪名貪利,因為貪名貪利,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眼前縱然貪得了,你能享幾天?而且在享受的時候,你的良心不安,如果你還有良心的話,你受良心責備;沒有良心,你的果報在無間地獄,又何必幹這些壞事?所以憂、苦,萬端是形容,無有出期,沒辦法離開憂苦。
「如《會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緩急。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會疏》裡頭有個比喻,說明物有本末,事有先後,什麼事情重要要先辦,次要的事情慢慢來。人生一生最大的事情,怎樣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大事;實在脫不掉,如何才能夠讓我們自己超生,生到天道,這也行。千萬不能任性,不能隨順煩惱,隨順煩惱一定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就錯了,大錯特錯了,真的是無有出期。墮到三途,三途進去很容易,出來好難。地獄、餓鬼大家知道,那畜生呢?畜生好像很容易,因為投胎,投到雞胎變成雞,那個雞還不到幾個月就被人殺掉了,那好像很容易。其實不然,投畜生道要算多少次。譬如你投的雞道,你這一生吃了多少隻雞,殺了多少隻雞,殺了一百隻雞要投生一百次的雞,死了還是雞,被殺然後死了還是雞,到一百次,你才能夠離開雞的身體超生,都是這樣的,麻煩大了。你要吃這些小魚、吃一些蝦米,經上說得好,吃牠半斤還牠八兩,你這一餐吃多少隻,你將來都要變這個身還牠,你要還多少次?投像這樣小動物,恐怕得幾百次、幾千次,死了又變牠,死了又變牠。
讓我們想起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了一個故事。祇園精舍當時蓋房子,有工程,佛在工地看到一窩螞蟻,就笑起來了。佛身邊這些弟子向佛請教,佛為什麼笑,笑什麼?佛就說,我笑這一窩螞蟻,你們大家看看。那都是阿羅漢,阿羅漢的神通能看五百世。你們看看這個螞蟻,牠在這個窩裡頭窩藏了多久時間?阿羅漢一看,搖頭,怎麼五百世牠還沒有離開螞蟻身!佛告訴大家,佛眼看牠,七尊佛過世了,牠還沒有離開螞蟻身。一尊佛就算是三個阿僧祇劫,三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牠沒有離開螞蟻身。就是螞蟻死了又是螞蟻,螞蟻死了還在這個窩裡頭做螞蟻,生生世世,七尊佛過去,牠都沒有能夠脫離螞蟻身。說明地獄不能去,餓鬼不能去,畜生也不能去,惡道真的去容易,出來好難好難,真正是受苦萬端。回過頭來我們想到,這一生得人身多幸運。人的壽命不長,如何能叫我們成無量壽,這是大事,沒有比這個更大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就是無量光,還有比這個事情更大嗎?沒有了。
《會疏》裡面舉了個比喻,一定是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就是先幹,這個事情急,一定要擺在第一優先。「譬如人入大城中」,出外面辦事,要進這個城市,一定先要找一個旅館,把這晚上居住休息的地方先找好,然後再出去辦事。先安頓下來,「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到晚上事情辦好了有地方休息,先把休息的地方找好。這是比喻。下面要說出比喻的是什麼,「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這真的,這不是假的,這個教訓我們一定要知道。先把淨土取得了,我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住幾年不妨,說去就去,在這個地方辦什麼事情都不障礙。如果淨土沒有把握,這個事情不管辦得好不好,來生要搞六道輪迴,這一生得人身的機會緣分錯過了,這才叫真可惜,這才叫真錯了。你遇到了超絕輪迴的這個機緣,你怎麼不把它抓住,還幹這個傻事,跟別人爭名奪利?你的名跟利全是假的,你決定得不到,到頭一場空,非常可能你墮三惡道。為什麼?心行不善。爭名奪利的心,這是三惡道的心,不是人天福報。
「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這講壽命到了。「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這一朵蓮花,阿彌陀佛會把它帶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中,等你花開見佛,你一生圓滿成佛。「然」,這個然是感嘆,「諸人」,就是眾生,「緩於火急之事」,往生極樂世界是火急之事,把它疏忽了,沒有認真在做。走怎麼?「走不急之經營」,這個世間這都是不急的經營。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不急的經營,沒人知道。「大命將盡,雖悔何益」,等到壽命到了後悔莫及。遇到了淨土,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這個事情,確實,到臨終嚥氣的時候後悔,後悔來不及了。
下面一句,『劇惡極苦』。「劇者,甚也」。最苦的,最嚴重的苦、最大的苦稱之為劇。「《濁世惡苦品》曰: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彌陀經》上也說,「五濁惡世」,我們處在這個環境比什麼都苦。做壞事苦,後頭還有三惡道;做好事也苦,眾生沒有福,所以好事不能成就。好事,一定要眾生有福報,它才能成就,眾生才能得福;眾生沒福,你要做好事,那得受苦,受苦未必能成就,這個要知道。「又曰: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濁世惡苦,在後面兩品,我們現在這是三十三品,在三十五品,到那個地方我們會學到。「惡是因,苦是果。殺盜淫妄酒」,這是五種惡,不但是惡,是劇惡。「造惡感受惡果」,這個惡果名叫「五痛五燒」。五痛是現世的,現在你所受的。五燒是來世,五燒多半是講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
造地獄業,怎麼能不受地獄苦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動一個念頭,一定要想一想後頭有什麼樣的果報,如果要知道了,不敢做了。別人對我不好,我吃了虧,他佔了便宜,我心裡不服。如果我還有一點智慧,我就想一想,我要不要報復他?我報復他,他也不服,他將來又報復我,這樣變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彼此雙方都痛苦,算了。這就對了,一筆勾消,能忍受,不要幹後面生生世世的果報。但是,這個害我的人他受不受報?要受報,不是我報復他,他是受什麼?他是受自然的報應,他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像他對我,他自然遇到,與我不相干。為什麼?這叫性罪,他本身有罪,我不怪他,他本身有罪。所以惡念不能起,惡事不能幹,真的害別人就是害自己,而且害得非常悽慘。原諒別人是原諒自己,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這是聖人、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要不受到佛菩薩教誨,怎麼會知道?報復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你罵我一句,我得罵你兩句,你打我一拳,我得打你兩拳,在今天這個社會大家看到這是正常的;如果人家罵你、打你,不回話,這不正常,這奇怪了。這就是人生的價值觀顛倒了,五常沒有了,五倫沒有了,四維八德沒有了,人不像人的樣子;外表像個人樣子,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像。
所以這些都是不急的,不急的天天幹,幹得非常起勁,信願持名是最急的,反而不幹,把它忘掉了。一切時一切處,分秒必爭,不要把一秒鐘空過了,一秒鐘念一句佛號,絕不能把這一秒鐘錯過。佛號忘掉了叫失念,佛念失掉。失一念都是過失,要是幾分鐘失念、幾個小時失念,不能往生,這個問題是真嚴重。
「五痛五燒,如火燒身,故曰極苦。又《會疏》曰:人世炎炎,猶如火聚」,炎炎是難過,發燒、發熱,「故云劇惡極苦」。這要認清楚,我們活在世間真苦,無論什麼人,貧富貴賤都苦,貧賤人有貧賤人的苦處,富貴人有富貴人的苦處,甚至於富貴人的苦比貧賤人還多。貧賤人苦在什麼?沒吃的、沒穿的。富貴人的那個苦,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怕丟掉,天天在擔心,最後還是等於零,還是完全等於空,一場空,他的苦比貧賤人還要苦。
『勤身營務,以自給濟』。「《會疏》曰:營謂經營,專力於事云務」,事務,「以是勤勞其身,故云勤身」。在那裡工作,這個工作是為什麼?為貪名貪利,為貪圖享受,為損人利己,幹這個。甚至於現在人幹的這個業可不得了,損害人民為自己,損害國家為自己,這是無間地獄。佛法裡面講盜戒,偷盜,你偷一個人的財物,你的債主只有一個,將來只還他一個人,好辦。如果這個財物是公共的,是縣政府的財物,譬如一個電話亭,這是公用電話,是屬於縣政府的,你把它偷去了,縣政府的錢從哪裡來的?人民的稅收,這一縣的人都有分,換句話,這一縣的人都是你的債主,你將來要還一個縣的人,要還這個債,麻煩可大了。那要是國家的財產就更不得了,中國的國家財產可不能動這個不善的念頭,因為你要偷了國家的財產,中國這個國家有十幾億人,你的債主有十幾億,你怎麼還得清!《地藏經》上有一段話說,釋迦牟尼佛說的,你造惡,造了十惡五逆,佛說我都能救你,但是你盜僧伽物,佛不能救你。僧伽物就是寺廟的、出家人的。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有多少出家人,不是說一個地球,法界虛空界所有的佛道場、所有的佛弟子全是你的債主,沒辦法,還不清。所以盜出家人財物的罪比盜國家的不知道重多少倍,算不清的。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施主對於寺廟這些供養,他的期望太大,他希望你接受他的供養,你將來修行證果,他沾光,他得福。如果你要沒有修行,你要造惡業墮惡道了,將來生生世世披毛戴角還。這些事情我們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然後你才完全明瞭,把佔別人便宜的念頭要斷得乾乾淨淨。因為什麼?佔人便宜的念頭是盜心,偷盜的行為是從這來的,要把盜心斷掉,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取了決定有罪,而且罪很重。
「以自給濟」。「給者,相足也。以物饒足為給」。這個給你,供給了,這是以財物,饒是豐饒、是很多,就滿足了。現在有些人他不滿足,永遠不滿足,大概整個地球給他,他還不滿足,他還想別的星球,這個麻煩就大了。「又給者,供給也。濟者度也」,度是度苦。「故知經義為:勤勞其身,經營事務,求能自給自足,以度此生」。這是老實人,這樣的人不錯,正人君子。現在的人他不知足,他不是求自給自足。能求自給自足以度此生,修行都會有成就。
下面《會疏》說,「士農工商」,這是古時候的社會分為這四大類,士是讀書人,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農是耕田,工、商,這四等。「為給自身,故云以自給濟。給,供給也,濟,周濟也」。我有多的,別人有不足的,我要幫助他。要學布施,要學忍讓,這就對了。讀書人沒有從事於生產事業,農工商都從事於生產事業,很辛苦,所以讀書人生活要靠大家供給。在古時候是家族,一個家族人很多,士農工商都有,家族的經濟是共有的,不是個人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不分家的。所以五代同堂是非常正常的,幾乎家家都是五代同堂。無論從事哪一種事業賺的錢,除了自己省吃儉用維持生活之外,多餘的都要歸家庭。家負責教育,育幼是家負責,養老是家負責,所以家是個團體,是個社會組織。現在沒有了,抗戰之後中國的家沒有了。所以中國在八年抗戰最大的損失是什麼?是家沒有了。
中國大家庭我們這個年齡還見過,十歲以前我們住在一個大家族的邊緣上,這個大家族跟我有親戚關係,我的姑媽家裡,我父親的姐姐、姐夫,父親的姐夫這一家還是大家庭,兄弟十個不分家。所以,這個家庭的人口差不多有二百多人,已經衰了。正常的家庭三百多人,興旺的有六、七百人,這是家裡很興旺,人丁興旺,這麼大的家族。所以他家庭是有組織的,沒有組織不就亂了?所以有管家的,有家長,每個人都要聽命於家長。家有家規,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家學就是私塾,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以自己家裡面子弟為主,還有親戚朋友送來念書的,都收,甚至於地方上有很優秀的小孩,家庭很窮不能念書,都把他找來,替國家培養人才。
中國古代政府沒建學校,學生學出來全是靠家學。政府辦學校,那像現在的黨校一樣,它是培訓各個階層的政務人員,官吏,它培訓這個,這是要考進去的。所以縣考秀才,縣考取了稱秀才,秀才就是學位,有秀才的學位政府就要養他。他每個月,在那時候是用米,食物,秀才大概一年可以拿到七十石、八十石米。當然這個米他吃不完,他賣的話他就有錢,能夠維持他的生活,他可以安心讀書,就有收入了。省考舉人。國家考試,皇上做主考官,叫進士,那是最高等的考試。考試及格,大概政府都分配到哪些地方去做官去了。
所以基本的學術統統是家庭培養出來,家庭有教育子弟的使命;有負責養老的使命,老人退休了,不能再工作,回到家養老。養老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快樂、最幸福的一段時期,這之前都是付出,現在要收果實了,所以養老是最快樂的。不像現在,現在老人真可憐,沒有人養老。外國國家養老,只管吃住、醫療,精神生活完全沒有,真是中國諺語所說的坐吃等死,不是味道。養老院幾百人,每天都有人過世,抬走了。天天都這樣,看人抬走,聯想到什麼?哪一天輪到我。很苦,很傷心。中國古代社會的結構,這些是家庭負責任。所以現在我們在地圖上看到,中國地圖你打開看,城市外面農村,這是王莊、那是李莊。那一莊什麼?過去就是一家人。地圖上還看到這些痕跡,實際上沒有了,家破人亡,人都散掉了,親戚朋友這些都不知道了。大概只知道兄弟,堂兄弟也許還知道,族兄弟就不知道了。族兄弟,同一個曾祖父的、高祖父的,就彼此不認識了。在從前都住在一起,一家人。你說現在多苦。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起惑妄作」。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一段講人情。前面這四對,從『尊卑』到『男女』,「指芸芸世人之種種類類也」,這社會上人,種種類類。「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財多者富,財少者貧;年老者長,年幼者少,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痴貪欲之心,苦心積慮,憂念重重,奔波勞碌,無有已時。故曰:累念積慮,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就是妄想。這是社會現象,得看清楚、看明白。社會上一些人,細心去觀察,真正看出來,無不同此愚痴,都是愚痴。天天搞什麼?都是搞貪瞋痴。痴是迷,迷惑顛倒。貪心不斷的增長,不斷在膨脹,真正膨脹到貪而無厭,沒有一樣不貪。一個人一生活在貪欲裡頭,你說他多苦。真的沒有止境,把整個地球給他,他還不知足,還想要太陽系;太陽系還不知足,還要找銀河系,沒有法子。這一膨脹起來可不得了,你看他多苦。苦心積慮,慮是在打妄想,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怕丟掉,叫患得患失,他沒有安樂。
競爭沒有休止,競爭提升是鬥爭。小事情競爭,大的名利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戰爭為什麼?還是為了名利,還是為了滿足貪欲。凱撒大帝要征服中國,貪心,羅馬帝國不夠大,還來併吞中國。日本人對中國發動戰爭,也是覺得他地方不夠大,要佔領中國,要統治中國。他看到滿清可以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他也想統治。滿清人有這個命,有德,他沒有這個命,他沒有德。中國的人民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好的人民,聽話,幾千年來接受的倫理道德的教育,都能夠安分守己。所以滿族入主中國,完全用中國的文化,中國人喜歡,這皇上好,比我們明朝皇帝更好,服了。日本人不然,到處姦淫戮殺,在南京大屠殺,一個月殺了四十五萬人。日本人不能統治中國就是這一個月造成的,為什麼?中國人醒過來了,決定不能做亡國奴。把中國人覺悟起來了,誓死也要跟日本人拼到底。最後還是中國人多,日本人少,拼不過。如果日本人要像滿清順治、康熙這些皇帝,真的,中國現在變成大日本的,不會反對。政策錯誤,不把中國人當作人,你就應該滅亡。你能把中國人看到跟日本人一樣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中國人喜歡,他真的統治了。
國際上,這麼多年來中國崛起了,大家擔心,怕的是中國人將來要報復。因為外國人這麼多年欺負中國,怕中國報復,要結盟對付中國,這個想法錯了。所謂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絕對不是中國的武力,不是中國政治,不是中國科學技術,也不是中國的經濟,而是《群書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唯有中國傳統文化會帶給全世界安定和平。大家都來學這部書,把這部書翻成各種不同國家的文字,一起來學習,天下太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事情不是我說的,我沒有這個智慧,我是聽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湯恩比博士在一九七0年代曾經講過,「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群書治要》這一出現,全世界人得救了,大家能夠依照這部書,這是智慧,指導你怎樣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全球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平等待遇,和睦相處,天下就太平。所以地球上可以出現和平盛世,這是人類的福。中國人能為全世界造福,所以每個宗教神聖都會保佑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的人不應該有災難。當然我們自己要覺悟,我們自己要遵守,老祖宗東西好,可以救世界,可以救國家,可以救我們的家庭,可以救自己。
我們今天看這個世界,就是把傳統的教育疏忽了,才有這麼多災難,才受這麼多苦。如果我們大家一起都學、都懂,我們的社會安定,我們的人民幸福。現在這個跡象出現了,我聽說潮州,廣東潮州謝總辦傳統文化講座。他跟政府關係很好,所以有兩個書記支持他。什麼人接受傳統文化?全是官員,這兩個縣有一千多位官員去接受。他學習的時間只有七天,七天就把人完全轉變,真了不起!他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在湯池做了個實驗,人是很好教的,我們現在看到了,真好教,只要你肯教他,一個星期,良心就發現,不好意思再做壞事,真正他能回歸到毛主席所說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太難得了,我問他,你請的哪些人?沒有人。沒有人怎麼教?用光碟。過去國內辦傳統講座的這些老師,像胡小林老師、陳大惠老師、蔡禮旭老師,這些人光碟都很多,用他們的光碟來上課,做到這麼好的成績。
如果國家要是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這些光碟在國家廣播電台裡面每天播上四個小時、八個小時,我相信中國的社會三個月到半年,天下太平,國家大治。這些政府官員七天就改變了,良心就發現了,所以中國要回頭、要大治是很簡單的事情。這些老師,他們的東西國家可以認真去審查,自己好好的看幾遍,覺得好就播,哪個地方不妥當刪掉,用這些東西來教育。不需要人,人沒有分身之術,用這個東西在國家廣播電台,三個月就見效,見大效果,讓你感到非常驚訝,半年,中國天下太平。為什麼?每個人良心都發現了,都肯定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的理念、老祖宗的方法。我看到歡喜,中國這一帶頭,全世界響應。要辦學,辦什麼?《群書治要》,不要搞別的,《群書治要》能救國家、能救世界。辦個群書治要大學,專門研究《群書治要》所依據的六十七種典籍。其中有幾種失傳了,大概現在能夠有的只有六十四、五種。每一種裡面成立一個學科、一個小組,有三個、五個人來專攻,十年之後他們就是活的《群書治要》,不難辦。儒釋道三家都能夠復興起來,只要有學生專攻。
但是認識、選擇是要費時間。道理,我是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可是還是放不下。我放不下不是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早放下了,放不下大乘經論,各個宗派典籍我都想學。現在年歲大了,不行了,不放下不能往生。我從八十五歲放下,一心一意專一就一部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我就依一部,就依一句阿彌陀佛,決定這一生求生淨土。除這個之外,我今天讀的這段經文,我完全接受了,我完全照辦,我統統放下,不再搞別的了。馬來西亞的漢學院、斯里蘭卡的龍喜大學建成之後,我什麼名義也不要,包括給我顧問我都不要,什麼都不要。我說我去當教授,我教一門課,《大乘無量壽經》。這個課程要多少時間?跟我現在講經的時間一樣,一千二百個小時,算學分六百個學分,我就來教這門課,時間是一年。我的教學法,學一門,不能夠學第二門,一門畢業了可以學另外一門,這一門沒有畢業不能學第二門。我這一門的時間是一年,一年畢業了你再學別的,可以。如果你十年專攻這一門,你就是這一門的專家學者,世界一流。這是中國古老的教學理念,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教學的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著重在自見,自見是什麼?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自見。
我們晚年做一個榜樣,做個模範。我對這個事情真著急,別的不著急,第一著急的是往生極樂世界,第二著急的是把中國教學的理念跟方法傳下去,這世界上沒有的。我必須要做出榜樣給大家看,大家才會相信。所以我急著要找學生,我不想多,只想找四個人,跟我一年,一年畢業。完全用古老的理念跟方法,試試看一年效果怎麼樣,效果真成功了,我們再擴大。我們希望將來能夠影響龍喜大學跟馬六甲的漢學院。走的這個路子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求智慧,不是求知識。
這段文裡頭給我們說現在的社會百態,應該說是全世界,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痴貪欲,貪瞋痴。用貪瞋痴的心,苦心積慮,憂念重重,這是心苦;奔波勞碌,無有已時,這是身苦,身心都苦。所以經文上這兩句話說,『累念積慮,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就是妄念,為貪瞋痴的妄想在走使。「義寂師曰:累念於既往,積慮於未至」,就是未來,想前想後,想過去想將來,「累念積慮。常為欲心所驅役」。心自己做不了主,什麼人做主?欲望做主。欲望,為了欲望,心也苦,身也苦。心,妄念多、雜念多,身,勞碌奔波,這都擺在我們眼前。現在交通便捷,他勞碌奔波的範圍大了,是走在國際上,今天在這裡,明天到別的國家去了,後天又轉一個地方,很辛苦,真是為欲望、為妄念在走使。
下面黃念老為我們解釋這幾句,意思是說,「意謂思憶過去」,這個思憶是回憶,想過去,這是累念,「憂慮未來」,這是積慮,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不穩定,地球上災難頻繁,憂慮不曉得加多少倍。「故此心念,無有安時。因心有所欲,身必隨之」。心不安,身也安不了。「例如」,這是念老舉個例子說,如「欲購愛物」,你想買一樣你喜歡的東西,怎麼辦?要排隊,「不顧擁擠雜亂,奔波排隊」。排隊,身苦,都是為心裡想得到這個東西。「故曰為心走使」,指為這個欲望的心而奔走。
《嘉祥疏》裡頭有一句,以「心財相積不捨」,心裡想的外面財物,念念都想獲得,貪而無厭,來解釋「累念積慮」。以「勤求無寧」來解釋「為心走使」。這個也說得非常之好,這些統統都是不重要的事情。「蓋謂積於心念之中,俱是財物,故名累念積慮」,這是嘉祥師所說的意思。「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為心走使」。這些我們細心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屬於這樣的人?可能說的就是自己。再把自己放下,看看周邊的人。到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去看看,那些人是不是這樣的?有幾個人心平氣和,不受外面物質誘惑,有幾個人?只有不被外面境界誘惑的人,他的心才能夠定下來,身也就不必那麼勞苦了。為什麼?他每天吃飽了,穿得暖和,有個小地方可以避風雨,他知足了,知足常樂,知足就不會被外面欲望勾引,不受外面環境干擾。這個現在連修行人都少了,只有極少數真正修行人他能做到,不是真正修行人都做不到。現在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了,古時候沒有,現在到處都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