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0一集)  2012/6/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六十八頁,第一行看起:

  『如淨蓮華』。「蓮華出污泥而不染,蓮生泥中,表不捨眾生。出水花開,以喻菩薩離垢清淨,故曰離染污故」。佛法常以蓮花表法,用得最多的,蓮花、卍字。卍字,佛的胸中,三十二相之一,表萬德莊嚴,修萬德才有這個相出現。這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意思在這個地方,這不能不知道。再就是非常普遍的,就是蓮花,到處你看到蓮花,蓮花提醒我們不染污。蓮花的根在池子底泥土裡頭,代表六道,那是染污;蓮花的莖是在水當中,水代表清淨,四聖法界;花開在水上面,這是脫離了十法界。讓我們看到,常常想到,離六道還不行,要離十法界。能夠離十法界,這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出了十法界,他生到哪裡?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頭住的都是這些人,都是明心見性的,都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放下妄想是不起心不動念,一定要記住,起心動念就是妄想。

  大乘經教佛常說,「真心離念,本性不動」。惠能大師見性,第四句話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不動是真性,不動的是真心,只要有念頭就是妄心,阿賴耶。阿賴耶念念不住,它是波動現象。所以整個宇宙的現象全屬於波動,物質現象,波動產生的;精神現象,就是念頭,也是波動產生的;自然現象也不例外。這三種現象總包括了一切,全都是波動發生的。所以今天科學家提出弦的理論,這是正確的,跟佛經講的完全相同。人真正開悟了,見性了,性不動,跟六祖惠能講的完全一樣。性是清淨的,如淨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用在什麼地方?用在度眾生。自受用比這個還高,自受用連淨蓮花這個念頭都沒有。這是兩重意思,一個是對自己,度眾生要跟六道十法界接觸,示現在其中,但是不染著;第二個用意是幫助眾生,希望眾生效法,也跟菩薩一樣,在污泥而不染污泥,這才能成就道業。

  宗門是明心見性,教下是大開圓解,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通達明瞭。如果是有個問題問到你,你不能解答的,你沒開悟。所以,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知識,沒有學過你不知道;智慧不然,智慧,沒有學過的全知道,佛經上所說的無師智、自然智。道理很簡單,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佛法不求知識。不但佛法不重視知識,中國傳統教育也不注重知識。注重什麼?注重戒定慧。佛法戒定慧三學傳到中國來,儒接受了,道也接受,這叫佛陀教育,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之後,世出世間全通了,無論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世界和諧,這種智慧你全有,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頭來的。我們老祖宗講「本性本善」,就這個意思,那個善的意思深廣無盡,善裡頭包括智慧。佛講得詳細,智慧、德能、相好,佛說三個;中國人只講一個,善,全包括了。

  這種學問一定從定當中得來。定從什麼時候學?從嬰孩時候就學,決定防止他胡思亂想。小孩也會胡思亂想,所以小孩教規矩,他就不胡思亂想。言行舉止要端正,從小教,這個教是父母做榜樣、做模範。古人懂得,世世代代相傳,現代人不懂了。所以《弟子規》是父母做給小孩看的,不是教小朋友讀的。父母在家裡面,小孩出生了,睜開眼睛,他會看,他就會聽,已經在模仿、在學習。中國人過去最重視的就是一千天,三年,從出生到滿三歲,這是扎根教育。一切不善不能讓他看見,一切不善不能讓他聽見,一切不善不能讓他接觸到,這個父母就會教了。父母在小孩面前表演的端莊、有禮,知道他在那裡學習,父母的表演就是教學。

  這個三歲紮的根,中國古諺語有句話所說的「三歲看八十」,現在沒有,現在這句話講不通了,小孩三歲他就學壞了。他看什麼、接觸什麼?看電視,電視全教壞了。上了學,中國學校我不知道,外國學校,小學一年級就學電腦,他就懂得玩了。電腦裡頭亂七八糟東西多,小朋友晚上不睡覺,蒙在被子裡頭看電腦。家長高興,我的兒子真用功,你看,還在不休息,還在學習。他都不知道他看什麼內容。所以現在小孩難教,父母教不了,在學校,老師教不了。在從前,這句話沒聽說過,說小孩不好教,學生不好教,沒聽說過。我們這一生,上學念學校,沒聽過這個話。兒女沒有不聽話的,學生沒有不聽老師的。現在真沒有了。什麼原因?啟蒙的老師把他教壞了。富貴人家,夫妻兩個都上班的這種人家,小孩雇傭人來帶。傭人就是教他這些,讓小孩看電視,就逗他歡喜,他就不哭不鬧就好了。這就是教育從根上出了問題。

  中國古時候,小孩聰明的,四、五歲就開始教他,教他識字。以前方塊字,一張紙上一個字,教這個東西。大概一盒方塊字,差不多有六、七百個字的樣子。學前教育,讓他先認識字,記得這個字。這都是防止他胡思亂想的辦法,讓小孩的心能夠定下來,這是手段。六、七歲了,那就上學了,私塾,私塾是老師教他,老師是身教第一,做榜樣給學生看。讀書,學生教讀,不講解,就是背書。背書用意在哪裡?不讓他胡思亂想,那手段!兩個利益都得到了,一個,他不胡思亂想,第二個,他能把古聖先賢教誨先記住,不懂沒關係,記住。古人的標準,這一段課文,老師教一段,念十遍就會背,這叫標準。如果十遍背不下來,減少。譬如念十行,十行是兩百個字,一行二十個字,古書都是一樣的,兩百個字,十遍就能背,大概大多數的小孩都可以。天資差一點,十行背不了,背八行、背六行,用這個方法。天分好的能夠念到四、五百字,天分好的。最好的可以念到七百字,就是十遍他就會背,這個人很少。大概四百字還差不多,四百字從前就是一頁,兩面。老師督促他,照著文章看著念一百遍。一百遍之後,把書本合起來背一百遍,這是天分好的。天分要差的,遍數加一倍,也就是妄念多的學生,看著本子念一百遍,背兩百遍。這有好處,他一生都不會忘記。

  我們沒有受過這個教育,那時候太小了。李老師受過這個教育,所以李老師寫文章不要去查參考資料,他都記得,都小時候背過的。老師告訴我,我們小時候跪磚頭,背不出來的時候跪磚頭,吃過苦頭的。現在沒有體罰了,在從前,認真的體罰,學生是要吃苦頭,但是對他身體不會有傷害。那就背書,背書主要的用意就是防止他胡思亂想,東西記住是第二個,副的目標,有這種作用。所以有些老師選擇這些古籍,選個幾百篇讓小孩去背。為什麼初小的學生,初級小學,七、八歲的學生,寫的作文,文言文,寫得很不錯,學作文?這東西背東西背多了,典故的意思要是懂得了,引經據典,隨手拈來。小學沒有講解的,老師講解是講故事,講孝悌忠信,講禮義廉恥,用講故事的方法講給小朋友聽,讓他學習。書本的講解是到大學,古人講的太學,這個裡頭有老師傳授,每天給你研究討論。

  中國幾千年來這種教學法,如果沒有好處,早就廢除了。為什麼世世代代都守著?世世代代家有孝子,國有忠臣,社會有聖賢,都是這麼教出來的。要求大徹大悟,如果家長要懂得這個道理,學生就一門深入。背書就背一本,把它熟透,透了之後,他就得定。不定什麼時間一觸動他,真的,他就開悟了。不一定是佛經,什麼東西都能開悟。定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只要清淨心、平等心現前,後頭大徹大悟就非常有可能。悟了之後你再去看,看這些典籍,無論世出世間法,一看就明瞭。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你向他請教,《壇經》上記載的都是佛法,除佛法之外,世間法我相信向他請教的人一定很多。家庭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當中遇到麻煩了,向他請教,他肯定教你。這個東西不記在經典裡頭,這是世間法。樣樣都通了。

  中國人是修定、開慧,外國人搞的全是知識,知識很苦,為什麼?廣學多聞,你不學你不知道。而且知識有侷限性,知識不是圓滿的覺悟,所以它還有後遺症,防不勝防。今天全世界出亂子,知識,沒有真正智慧的人。因為全是走知識的道路,從幼稚園到大學、研究所,全教的是知識。這個難!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不懂,他不相信。可是真正相信的人,這樣做的人,十年之後他變成世界上的超人,真正傑出的漢學家、佛學家。我們曾經在新加坡做過實驗,辦短期培訓班,一期只有三個月,三個月就學一部經。你看,同學們個個都能上台去講,講得都還不錯,非常歡喜,覺得我們這個短期班收穫比佛學院三年還豐富。那是什麼原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三個月,只讓你腦子裡想一樣東西,不准想第二樣,就這麼個道理。短期一實驗,效果馬上出來了。早年,我在佛光山教學,我提出這個方法,跟星雲法師商量,他不同意。不同意就算了,我就離開了。為什麼?我很清楚,照學校這種交叉排課的方法,佛學院三年畢業,什麼都學不到。這真的不是假的,他們這些學生,畢業的學生告訴我。

  我們自己能夠學到一點東西,在台中十年,老師對我們教的方法是私塾教學法,就是一門深入。你學這部經,你老老實實學這一部,學這部經的時候不能看其他東西,世出世間所有文字不讓你看,就是叫你專心。這一部東西學,學到什麼程度?老師的標準很低,不是古人標準,古人標準要開悟,老師的標準是你上台講這部經講得不錯。你真的要上台去講,老師坐在最後一排聽,那時候沒有擴音器,坐在最後一排他要聽得清楚,你的音聲才及格。如果坐在後頭聽,聽不到你講的東西,聲音太低了,你不能學講經,淘汰掉了。所以他坐最後一排。我們教室也不是很大,大概有我們攝影棚兩個大,這種教室,你的音聲要能灌注。所以我們從這個路走過來的,才知道老方法比新方法好,非常高明。這也就是佛經上常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決定不能分心,一分心就完了。知識不怕分心,智慧怕分心,中國傳統教育怕分心,佛法怕分心。

  中國人跟外國人學習的概念恰恰相反,外國的理念,做學問像金字塔,底要大要厚,就學得廣學多聞,慢慢學到最後就一樣,專精一樣,這到頂點,他沒辦法再向上提升。中國人做學問像樹,大樹,先扎根,它恰好顛倒的,它先就是一個,然後慢慢擴散無有邊際。恰相反,根深蒂固,跟金字塔顛倒的,它就是一門深入。一門專精,開悟之後,然後一切都可以接觸,成就後得智。《華嚴經》善財童子不就做榜樣給我們看了嗎?這方東美先生最佩服的,這個符合哲學裡面所講的邏輯,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得到的什麼?清淨平等覺,這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起作用是後得智。後得智怎麼來?多看、多聽、多接觸,一看就明瞭。所以中國,根本智得到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那個利。

  你看龍樹菩薩,開悟之後,開始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開始接觸、學習。多長時間?三個月,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東西全學會了。我們不敢相信。但是我們看了《六祖壇經》,相信了。六祖學《法華經》,用多少時間?法達禪師學《法華經》十年,我看六祖大概十分鐘吧。他讓法達念給他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我全知道了。給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念到第二品,我相信應該就十幾分鐘,不到二十分鐘。這樣學習方法太快了!他不必要全,聽一點點就曉得了,這是什麼玩意全知道了。神奇,這外國人怎麼想也想不通。聽、看、接觸,只要一碰上,就全都了解。

  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叫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實際的五十三參在哪裡?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所接觸社會一切人事物,那叫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看、你聽、你接觸,全都明瞭了,世出世間法統明白了。中國古籍要不要去念熟?不要。就跟惠能大師聽《法華經》一樣,《論語》聽個幾段,明白了,其他都不需要了。這叫真正開悟,這叫真實智慧。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能夠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一門通了,門門全通了。因為什麼?它通入自性。世出世間法,體都是自性,所以任何一門東西都通自性。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是指佛經上的法門,指世出世間所有法門,門門都能見性。佛經能見性,基督教《新舊約》能不能見性?都能。只要你去讀它,你專心去讀它,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見性。別去想它的意思,乖乖照這個方法,那就是修定!念經是修定,念什麼都是修定,定到一定程度就豁然大悟,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在四十多年之前,跟星雲法師聊天,我們能花個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培養學生。每個學生專攻一部經典,大概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世界上就有一部活的《大藏經》。每個人專攻一部,就一部活《大藏經》,這很有味道。不是做不到,真能做得到,那個佛學院就出名了,真是世界第一。決定要遵守,這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從戒定慧成就的,這叫成佛之道,不從這裡下手不行。現在學佛的人多,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戒定沒有了,他不要戒定,專門要經教。這就變成什麼?變成學術,變成知識,不是智慧。

  知識要捨掉,你看釋迦牟尼佛做那個樣子給我們看,十九歲出去學習,學知識,廣學多聞,學到三十歲,十二年,在菩提樹下把這個放下。十二年學的是什麼?所知障。十九歲離開家庭,是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一切所學,是放下所知障,兩種障礙放下,他開悟了。他這種表演意思很深,我們要能體會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統統是虛妄的,這個東西障礙見性、障礙開悟。它不障礙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用後得智,知識就是後得智。但是沒有根本智,後得智不能叫人開悟,要有根本智。根本智是離一切相,根本智是清淨的,沒有根本智,他是染污的,他不清淨,他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個障礙不除掉,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要學蓮花。泥土是六道輪迴,是世間法;清水代表是佛法,代表清淨,都要離;花開在水上面,染淨都要離,世法、佛法統統要離。《金剛經》上明白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染、淨都要離,花才能開出來。所以,貪著佛法也糟糕,你離不開十法界,你沒有辦法開在水上面,水當中不能開花,要明白這個道理。

  下面一個比喻,『如尼拘樹』。尼拘是梵語,這是樹名,中國沒有這個樹,印度有,翻譯成「無節樹」,這個樹沒有節;「縱廣樹」,這個樹蔭很大,樹非常茂盛。《慧琳音義》十五卷有這樣的記載,「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餘」,這就是說它的高度,三丈多高,「方有枝葉」,下面沒有枝葉,三丈以上它才有枝葉。這個樹我們想到,像個大傘一樣,像個傘蓋一樣,樹蔭下乘涼非常好。「其子微細,如柳花子」,楊柳,柳絮,這個我們見到的,「唐國無此樹」,中國沒有。

  「又《罪福報應經》曰:尼拘類樹,高二十里,枝布方圓覆六十里。其樹上子數千萬斛」。我們看了這個,好像有一點誇張,哪有這麼大的樹?樹高二十里,這還得了?也許印度的度量衡長度不大。像中國周朝,弘一大師有「周尺考」,有一篇這個文章,收在《律學三十三種》裡面。他考證,周朝的尺,一尺是我們現在市尺的六寸。那我們就能想到,佛當年在世,身高一丈八尺,一丈八尺我們看到太高大了,如果算周尺算就不高,大概現在應該是一百九十公分這樣的個子,是個高個子,不是很高。我們在圖文巴,圖文巴現在的市長差不多那個個子的樣子,他高過我一個頭,我站著到他肩膀,大概就是這樣的。所以要看那個尺的長度。周朝尺度不大,所以文王的百里,我們估計那個時候百里,一百里要像現在公里來算,應該只有三十多公里,周那個時候就百里了。中國中原這一帶,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還不到珠江,八百多個諸侯國。小的諸侯國就是一個村莊,大村莊,大國都不到現在一個縣,大概一個鄉鎮,那都是國王。春秋時候孔子周遊列國,要用現在地圖來看,他去的地方不多,方圓不超過兩千里。這是中國古時候周遊列國的狀況。所以是經典裡頭有這樣的記載。

  「又《阿惟越致遮經》曰:能蔭五百車。故云覆蔭大故」,就是這個大樹它可以能夠覆蔭五百輛車。這個我們能夠把它想成什麼?這是個樹林,樹林很大,五百輛車可以在裡邊乘涼。不是一棵樹,一棵樹哪有這麼大的?不可能的,它是樹林。在原始森林裡面,現在澳洲還有很多,我們去參觀、去遊覽,一大片森林,大概總有幾百英畝,同一種樹。這就是《易經》裡所說的「物以類聚」,它沒有雜樹在裡頭,這很奇怪。你看一個原始森林裡面,就看到一種,那個樹很高大,這個樹是千年古木,真高、真大。我們看這上,想到經裡面這些形容,它能夠枝布方圓覆六十里,這個應該是原始森林,統統是一種樹木。「此喻菩薩於諸眾生廣作庇蔭」。菩薩能幫助眾生,這是講教化眾生,眾生能接受菩薩的教化,斷惡修善,改邪歸正。這個才斷煩惱,消業障,真正能享受到人生幸福美滿的生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佛菩薩會給我們,確實是最高的享受。

  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頭所說的四德,這個四德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第一個,「隨緣妙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妙用是什麼?妙用不著相,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妙用,這完全是佛菩薩。你說心地多清淨,一塵不染。眾生什麼疑難雜症都能給他解決,他的疑難雜症總不外乎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有能力幫你解決。第二個,「威儀有則」。佛菩薩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日常生活、工作都給你做示範,都給你做好樣子,怨親平等,大公無私,這做好樣子給你看。對待一切人,一切眾生,真的是平等,清淨平等,清淨是不染污,平等是沒有高下。要做好樣子。這個樣子都稱性。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頭,把五倫做出來,把五常做出來,把四維八德做出來,完全落實在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佛教裡頭,把十善做出來,把三皈五戒做出來、沙彌律儀做出來,六和、六度做出來,普賢十願做出來,行了!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做樣子。一切眾生看到了,不能不尊敬,不能不服,自然向你學習。

  釋迦牟尼佛當年就是這樣教化眾生,所以過著游牧的生活,跟他的人那麼多。不是真正契入人生最高享受,怎麼肯去跟他?跟釋迦牟尼佛,佛沒地方住,晚上樹下一宿,白天吃飯都托缽,日中一食。常隨弟子出家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跟著這個僧團的,短期的,三、五天的,一、二個月的,一、二年的,這些人很多,我們估計不會少過常隨眾。這個合起來,我們概略估計大概有三千人的樣子,釋迦牟尼佛這個僧團。僧團沒有組織,完全自律,如果有組織,經典上一定有記載,沒有組織。佛每天的工作,講經教學,解答大家的疑問。所講的東西,這是屬於今天經藏跟律藏。律是佛的生活行為,論藏收集的都是佛跟大家在一起討論的。中國分三藏,密宗說二藏,丹珠、甘珠。二藏,一種就是中國的經律,另外一種是論藏;甘珠,蓮花部的,這是經律;丹珠,金剛部的,是論藏。

  『如金剛杵』。「金剛杵,梵語伐折羅,原為印度兵器」,這是古時候武器,密宗用它作法器,用它來表法,「表堅利之智慧」。金剛杵能破壞一切,古時候講刀槍劍戟,它堅利,堅固鋒利,在兵器裡頭稱之為寶。密宗用它來表法,表堅利的智慧。《大日經疏》第一卷,「伐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印也是表法的意思,印是什麼?印證,印有權威的意思。「又云:譬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今此諸執金剛亦復如是」。所以,佛法裡頭的護法神叫執金剛神,有沒有真的執金剛不重要,他取它表法的意思,他有智慧,他有威德,能護持佛法,取這個意思。又《仁王經念誦儀軌》上卷曰:「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手持金剛,表這個意思。密宗在修法儀軌裡頭,手持金剛,大概都不太大,做出那個樣子,表法。實際上金剛杵是很大的,像寶劍一樣,很長。現在密宗做這麼很短,在手上拿著的,那是表法,手上拿著金剛杵,表起金剛智慧,表這個意思,猶如金剛。

  「又《諸部要目》曰:不持金剛杵念誦,無由得成就。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儀規裡頭要拿著這個法器,這個法器是表法用的。在法會當中,大家看到,法會裡頭一定還有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他們也看到。有些眾生對於這些儀規很執著,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菩薩永遠是「柔和質直」,柔和是慈悲的相,質直是真誠的行。四德最後一句,「代眾生苦」,做種種的表演,代眾生苦。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生怨恨。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都是善知識,幫助自己提升,也幫助教化眾生,令他覺悟。

  初學,如何能契入這個境界?那要常常記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教給我們,「應作如是觀」,要常常像這樣看,你就不著相了。為什麼?全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只要你執著,就是六道輪迴,你超越不了六道。連阿羅漢都不執著了,他才能出六道。因為他還有習氣,他出不了十法界,他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一定要達到不起心、不動念,連佛法也放下,才能悟入。就是說,所知障要放下,有所知障不能見性。我們在這個經前面念過,一句話,我特別加強語氣,為什麼?它是我們最好的一個觀想,「不斷之無」。不斷之無是什麼?是事實真相。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斷。就像看電視一樣,看電影,電影容易了解,以前的電影是用幻燈片的。幻燈片,這一張幻燈片,在銀幕裡頭停留的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二十四分之一秒,這一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是什麼?是無。我要問你有沒有看見?沒有看見。知道有一個,有一個光閃了一下,什麼東西不知道。這不就是無嗎?這一張過去了,第二張也是這樣,也是無,第三張還是無,永遠是無。但是這個無它不斷,二十四張糾纏在一起,你看到東西了。二十四張一張一張,你不知道。

  今天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實的世界裡頭,不斷之無一秒鐘有多少個?一千六百兆。所以它就在你面前,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什麼?粗心大意。這個粗心大意不能怪我們,為什麼?七地以前都不知道。佛說了,誰知道?八地,八地菩薩那個定功看到了,才能把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捕捉到。今天科學家用最精密的儀器,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這個難得。這個信息是高雄劉醫生蒐集的,他傳給我看。彌勒菩薩說的比這個還要快,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現在科學家有能力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所以我們知道,彌勒菩薩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大菩薩,久遠劫之前實際上早就成佛了,到這個世間來是來表演的,我們要曉得,不是真的在這裡修行,表演的。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表演的,《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這一次來表演是第八千次了。成佛了,成佛之後,就像唱大戲一樣,到處去唱,到處去表演,就幹這個事情。但是雖然幹這個事情,不著相,隨緣妙用,真妙!這個妙用就是最高的享受。

  《諸部要目》裡頭說得好,金剛杵表菩提心義。菩提心是真心,真心不動,真心猶如金剛,真心裡面有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真實的相好。能壞斷常二邊,斷常二邊是邪見。凡夫執著,有人執著常見,人死了,來生還是人,狗死了,來生還是狗,這叫常見。這是錯誤,邪見。斷見是人死如燈滅,沒有來生,沒有來世,這叫斷見。這兩種都是邪見,完全錯誤了。斷常二邊,我們統統放下,統統離開,叫中道。中道,非斷非常,亦斷亦常,常斷是一不是二,這叫中道。六道輪迴全是業力在做主,自己做不了主宰。你到哪一道去投胎,你造作的業很多、很複雜,哪個業的力量最強,臨終的時候這個念頭會冒起來,你就隨業流轉。貪心最強的,餓鬼道去了;瞋恚心強的,地獄道去了;愚痴強的,畜生道去了。五戒十善力量強的,人天道去了,中品十善人道,上品十善天道。善裡面夾雜著傲慢、嫉妒,修羅、羅剎道去了。這佛在經典講得很清楚,來生到哪一道還是自己做主,佛菩薩不能給你做主,上帝也不能做主,閻王也不能做主。所以生生世世,自己造業,自己受報,叫自作自受。我們要真想求往生,就得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決定生淨土。古人惜寸金,這講光陰,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決定不能把時間浪費掉。所有的時間都不能離開佛號,這個人決定往生。妄念超過你念佛,你往生沒有把握,這個不能不知道。

  下面說,「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這是金剛杵的表法,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十六菩薩,密宗代表大圓滿,它表十六空。十六空,《佛學大辭典》裡頭的名數,是《大般若經》第四百八十三卷裡頭的,這是說十六空。大乘裡面常講十八空,《大智度論》上說的,十八包括十六。我們在這裡簡單的學習,學十八空。

  第一個是「內空」。內就是內身。身體為什麼說內空?身體有「三十六種不淨充滿」,這叫你觀身不淨,你能把身見放下,「九孔常流,淨相不可得」,這叫內空。這三十六種,「毛」,我們的汗毛,「髮」是頭髮,「爪」,手爪、腳爪,牙齒,「眵」,眵是眼屎,眵這念「吃」,眼屎,「淚、涎、唾、屎、尿、垢、汗、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肪是脂肪,「膏、腦、膜、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這是三十六種。底下九孔,「兩眼、兩耳」,這四個,「兩鼻」,六個,「口、大便、小便」。九孔常流,三十六種不淨充滿。

  佛教學很會說,哪一樣是乾淨的?你還覺得它很可愛。人真正常常作如是觀,給諸位說,情執就斷掉了,有什麼可愛?人身是什麼?三十六物,九孔常流,我們才能把身體放下。然後利用這個假身體修真東西,以假修真。這是假相,假相裡頭有真性。三十六物,每一物裡頭都有真性。性是真的,相是假的;事是虛幻的,理是真的。我們對於假的東西要捨掉,不要放在心上,真的東西要掌握住。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如果說是我們沒有把握能做到,那就想到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不是小事。怎樣幫助我們出離輪迴?那就是念佛。念佛,明白這些事情,有幫助,幫助我們提升品位。因為念佛的條件就是兩個,真信、真願。蕅益大師說得好,真信切願,往生極樂世界你就取得了;念佛功夫的淺深,這是往生品位的高下。所以這些理,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情執就很淡。特別是貪念,這種念頭起來的時候,立刻能作如是觀。這個總題目叫觀身不淨,細分三十六種。你看內空,擺在第一位,先破自己的身見。

  然後第二個,「外空,外即外色,謂愚夫為欲染故」,這個欲是欲望。欲望裡面,「觀所著色」,這個色,第一個就是男女相,再延伸為一切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妄以為淨」,它跟我們內身一樣,三十六種不淨,「求其淨相」,你看「亦如我身淨相不可得故」,這外空,你要把它看破。內,不著自己的身相;外,不著男女的色相。《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什麼果位?最低的,須陀洹,在大乘,《華嚴經》上十信菩薩裡面的初信位,我們稱他作小小聖。小小聖很了不起,他是聖人,雖然沒有出離六道輪迴,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他在六道是人天兩道,人間、天上。有期限,七次往來,他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了;在大乘裡面,他證七信位菩薩。破身見是證初信,七信,見思煩惱斷了,斷證功夫跟阿羅漢相同,但是智慧比阿羅漢高太多,他是大乘。

  從十信菩薩來看就很清楚,比阿羅漢還清楚。你看初信斷了見惑,見煩惱沒有了,他還有習氣。習氣要是斷了,他就是三信位了。三信位裡面斷思惑,三、四、五,到第六思惑斷盡。見思煩惱斷盡了,習氣沒斷,所以在阿羅漢這個位子上,七信位,斷習氣。習氣斷掉之後,他就是辟支佛。辟支佛,他要斷的是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盡,他就是菩薩,升級了。菩薩斷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盡,就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十信位成佛了,前面九是菩薩,最後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佛是見思煩惱連習氣統統斷乾淨了,這個時候他要斷的就是無明,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他修成了,就脫離十法界,往生到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

  實報莊嚴土裡面的菩薩,統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都帶著無始無明的習氣。習氣在,這個習氣很難斷,沒有辦法斷。你要有個方法,你就墮落了,你起心動念了。他不起心、不動念,怎麼個斷法?只有隨它去,時間久了,自然就斷了。要多長的時間?無始無明習氣多長時間才能消乾淨?三個阿僧祇劫。所以我們知道,實報莊嚴土從哪來的?無始無明習氣來的。無始無明習氣要斷乾淨了,實報土不見了;斷乾淨,他就不叫等覺,叫妙覺如來,證到最高的果位,這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他住在哪裡去?他住常寂光去,回歸常寂光,證得究竟圓滿的法身。那個法身在哪裡?法身無處不在,法身無時不在。所以法身如來跟我們現身說法,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他沒有來去的。常寂光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這是真正不思議的境界。

  我們今天要契入這個境界,真的全靠阿彌陀佛,我們對阿彌陀佛要全身投靠。靠自己不行,靠自己斷煩惱、證菩提太難太難,我們只有全靠阿彌陀佛,萬緣放下,一心投靠。這個法門不但能度我們,它能度的範圍太大了,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五逆十惡,毀謗大乘,統統都能度。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善導大師說得很清楚,他必須認錯、必須懺悔,後不再造。他有這一念心,念佛求生,彌陀攝受,不是不攝受。為什麼?他本來是佛,迷惑顛倒做錯事情,現在一懺悔、一回頭,本來是佛,佛還是攝受。這個法門太偉大了,真正是不捨一人。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部經,遇到這部集註,真正是稀有難逢。我們的福分,超過在我們前一代以上的那些大德、那些善知識,超過。他們沒遇到,雖然遇到淨宗,沒有遇到這樣圓滿的經教。這個經教是第三次會集的。第一次、第二次都有瑕疵,不能算盡善盡美;這個本子出來,找不到瑕疵,盡善盡美。必定普度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的一切眾生,都依這部經典,都依這個法門,往生淨土,圓成佛道。這功德還得了!

  末法眾生,我們要想研究經教,要學哪些經論?這個註解給我們做了提示,我們要認識,要能體會到。《群書治要》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精華,精華當中的精華。你看,從將近兩萬冊典籍裡頭篩選,篩選到最後,得到六十五種。這六十五種是精華,傳統文化裡頭的精華。從六十五種裡再摘要,精華的精華。這個原理跟我們學經教是同一個道理。念老這個集註,他選擇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如果我們要辦學,要培訓一批老師,學什麼東西?就學這個八十三種經論。一個人專攻一部,有八十三個人,不就有一部活的《無量壽經》。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這些語錄、註疏,是我們主要的參考資料。古大德給我們做出了這麼好的指導原則,我們要認識它、要會用它。今天辦學,這個世間學校,傳統精華、精品那就是《群書治要》所選的六十五種書,一個人專攻一部,專精一部;一部專精,其他的一定旁通。這就是有一部中國學術的精華,這六十五個人,那就是當代的漢學大師。不但中國文化復興,能教導全世界,讓全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能過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都能有人類最高的享受。這是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對於全世界一切眾生的貢獻。

  所以文言文非常重要,儒釋道這三個根,這是德行的根,文言文是工具的根。中國全部東西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裡面蘊藏著中國人對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大道理。今天人講理念、方法、經驗、效果,統統在裡頭,是全人類的寶藏。這不是某一個國家族群獨佔的,不是的,全世界每個人都有分,都應當要學習。

  黃念祖老居士不容易,晚年,完全成熟,最後的這個六年,為我們選出八十三種經論,用這個來註解《無量壽經》的經文。《無量壽經》是集原譯的大成,這個註解是集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註疏之大成,都是集大成,真的是稀有難逢。我們要學習,這是方向,這是途徑,這是一條軌道,不要越軌,守住這條軌道,一定達到目的地。我們的目的地是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開悟不開悟沒什麼大關係,古人說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換句話說,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你就開悟了。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軌道要鋪好,不能越軌,方向正確,一個方向、一個軌道,沒有一個不成功的。

  其他的法門多,在這個註解裡都涉及了,所選擇的八十三種經論,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門、有教下、有顯教、有密教,統統圓滿。我們要想專攻,看你的志趣,看你的因緣,就在這八十三種裡頭去選擇,你專攻一門。《大藏經》太大了,課程太多了,我們怎麼知道選擇?這個太好了,人家選擇好了。你說叫我們去從《大藏經》裡面去提煉一部《群書治要》,我們搞不出來。搞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都是菩薩再來的,普通人怎麼能找得出來?《四庫全書》像大海一樣,大海撈針,你去撈去。人家都替我們做好了,我們要感恩,天天要感恩,撈針,他們都把針給撈起來,我們現在只要穿線就行了。所以我說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太幸運了,比我們上一代幸運多了,上一代的人沒見過。我們要把這個經、把這個註解看作現前佛法裡頭第一法寶,學佛你就有了門路,你有了方向、你有了軌道。只要你肯精進,你不懈怠,不要走偏了,不要越軌,你決定成功。

  「內外空」,在我們傳統裡面講什麼?這就是格物。格物,格是格殺、格鬥,打仗;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首先你戰勝物欲,你把物欲真的放下了,智慧才現前,這才致知。為什麼?智慧是自性裡本有的。為什麼智慧沒有了?欲望把它障礙住了。就是佛經上常講的,斷煩惱,開智慧。所以這個物欲,你要是放不下,空不了它,你智慧永遠不開。你所學的,知識,你所能了解佛經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再告訴你,佛沒有意思,佛要有意思,就變成凡夫了,佛哪裡有意思?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哪來的意思!然後你才完全明瞭,讀經是為什麼?讀經是修定。馬鳴菩薩在《起信論》教給我們讀的方法,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心裡頭不能想,你就這樣老實念下去,這修定。聽經也是修定,聽經不執著言說相,你要聽它的意思,意思能幫助你開悟;也要離名字相,不要執著名詞術語;離心緣相,不能用自己意思去解釋。這是修根本智。由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真實智慧。中國古聖先賢教誨這些方法、這些理論,到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對祖宗五體投地,沒有話說,恭敬心才生得出來,到哪裡去找這樣的祖宗,這麼有智慧!中國人能體會得到,外國人體會不到,跟他講他不懂,他沒聽說過。我們今天聽了這麼多年,慢慢體會到了,這祖宗加持,三寶的保佑。

  所以,內外空就是格物,我用《大學》裡頭說法,這就是格物。物格而後致知,真正智慧開了,菩提心就現前。誠意、正心是菩提心,誠意是菩提心的體。你看《觀經》上所說的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至誠,真誠到極處。《大學》裡頭,誠意、正心,正心是什麼?正心是菩提心的用。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他受用,大慈大悲,對人一片慈悲,清淨平等的慈悲,這是菩提心。這才能講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把它會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有二,覺悟的時候沒有二,有二就是迷。自他不二,生佛不二,這經上常說的,眾生跟佛不二,自他不二。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是不二,你才是真入不二法門。不二就見性了,二在門外,沒見性。為什麼?你還有分別、有執著。不二,分別執著沒有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