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一集)  2012/4/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八十一頁第七行下半段,從《彌陀要解》看起:

  「《彌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這是蕅益大師說的。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菩提是覺的意思,覺悟。覺就是明瞭,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通達明瞭,稱為佛陀;雖然明瞭,起心動念還沒放下,這叫菩薩。菩薩分別執著沒有了,他還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圓滿,覺不是圓滿的,稱菩薩。比菩薩再低一個等級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把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情執,情執斷掉了。這算是成就,都算是覺,阿羅漢是正覺。帶著情執是迷、是不覺,這一定要知道,標準在此地。情是什麼?情,實在講它的體就是智慧。智慧怎麼變成情?迷了,智慧迷了就變成情執;覺悟了,情執覺悟了就變成正覺。所以佛家這三個標準,阿羅漢稱正覺,菩薩正等正覺,佛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非常重要,梵文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把它翻成中文,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這是佛家修學終極的一個目標,你學佛學什麼?就求這個。這個東西是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外面來的,只要把障礙除掉,把不覺放下,它就現前了。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眾生跟佛真的沒有兩樣,佛就是覺而不迷,眾生是迷而不覺。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迷悟不同,這一點很重要。「菩提正道」,正是正確的,沒有偏、沒有邪,道是道路。我們在這個道路上行,終極的目標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叫善根。

  昨天大公報來訪問我,提到佛陀的舍利,問我對這個事情怎麼看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在出家的時候,初出家的時候,供養佛舍利,供養章嘉大師的舍利。章嘉大師舍利是真的,佛舍利是真假沒人敢說。因為佛滅度三千年了到今天,到處都傳的有很多舍利,到底是真是假?這個沒有關係,假的我們也把它當作真的。聽到這個名,看到這個舍利的形狀,我們生起恭敬心,生起對佛陀敬仰之心,這是佛寶。所以佛留下舍利來給我們做證明的、做紀念的,是這個意思。佛離開這個世間,留些紀念給我們,我們瞻禮,如同佛陀在世一樣,我們對它恭敬禮拜,修福。但是更重要的,我們不能疏忽佛還有法身舍利,這個舍利是佛的肉身,佛的法身舍利是什麼?經典。經典是佛的法身舍利,法身舍利帶給我們智慧跟福報,兩個都有。肉身舍利帶給我們只是讓我們生恭敬心,修福,不能開智慧。這兩者孰輕孰重,我們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嗎?

  又何況,佛在《般若經》上面講得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的肉身舍利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它把我們的恭敬心、誠敬心引發出來,這就是它的功德,它有這個作用。我們的恭敬心、誠敬心勾引起來幹什麼?要用這個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這是真佛弟子。佛留舍利真正的目的就在此地。我只對佛恭敬,對人就不恭敬,佛留這個舍利何必?沒有意義了。瞻仰舍利的時候,要把這樁事情跟大眾講清楚、講明白,讓他更重要的是要著重在法身舍利。要深入經藏,依教奉行,這才真正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福慧雙修。這叫善根。

  「《圓中鈔》疏曰」,幽溪大師的著作,這是《彌陀經》三大註解之一。三大註解,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個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說得好!「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方名多善根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要把《無量壽經》參透了,佛家不叫研究,叫參究。參究跟研究差別在哪裡?研究是用的分別心,用第六意識;參究是不用心意識,那叫參究。參究能開悟,研究不能開悟,研究所得到的是知識,參究得到的是智慧,不同。可是今天人參究的沒有了,都用研究。研究最明顯的,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有這個心。參究沒有,決定不用分別,就是不用第六意識;沒有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也無需要去記憶它,就不用第八識。所以,離心意識就叫做參,有心意識這是世間的研究。這是大乘佛法跟世間學術用心不一樣。

  今天佛法裡頭有沒有用參究的?已經沒有人了,沒有這種人了,全都用的是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知識。佛學知識很豐富,智慧沒開,所以不能解決問題;不說大問題,自己的小問題不能解決。煩惱不能解決,業障不能解決,這什麼原因?沒智慧,沒有定力,學佛學了一輩子,沒有走向正道,我們走偏了、走邪了。離心意識才是正道。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頭說得好,菩薩教我們用什麼態度學大乘?「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非常重要的指示。讀經,離文字相,不要執著文字。聽講,這聽教,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語。讀經不要執著文字,要什麼?要了解文字裡面的含義,叫意在言外,意在文字之外,文字裡頭沒有。文字是個指路牌,不是目的地。這個指路牌指方向,到北京的,你把指路牌就認為這是北京,就錯了,它不是北京,你依照這個方向去走,你才能到達目的地。經典文字就是指路牌,指示你到哪裡?指示你到無上菩提,成佛之道,這要懂!

  怎樣才能夠真正契入這個境界?那就是《起信論》上這三句話,不執著言語文字,不執著名詞術語,不可以用我們的念頭去想經是什麼意思,愈想愈錯,那個想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為什麼?佛講經沒有意思,佛永遠離心意識。心意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佛不用這個東西。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你就離不開十法界。所以十法界裡面成佛了,天台大師說那個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這個話說得有道理。真的是什麼?用真心就是真的,用妄心就不是真的。十法界的佛還用心意識,用妄心,不用真心,所以叫相似即佛。誰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真心,不要去找真心,找真心,找到了也是個妄心。為什麼?你有分別執著在裡頭。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心,妄去了,真就現前,別再找真,找真,真又變成妄了。

  用功,在什麼地方用功?日常生活,就在日用平常當中,沒有離開你,一分一秒都沒有離開。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在這個裡頭練功。練什麼?練不執著,從不執著開始。真到一切都不執著,就證阿羅漢果,智慧現前,正覺現前了。再努力,不分別,果然不分別了,地位提高了,你是正等正覺,是菩薩了。再向上提升,不起心、不動念,你圓滿了,你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離開六塵境界到哪裡去修?沒地方修。這叫真修行,這個修行沒有任何形式,真修、真幹。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形式是在幹什麼?舞台表演,作秀。用意何在?接引初學,沒有信佛教的,這種表演儀式接引,讓他知道有佛,讓他產生興趣,入門來學佛。那是招生的一種手段。佛很謙虛,不能說我是老師,我講得很好,你來跟我學,這話說不出口。那怎麼辦?這些弟子們去表演,讓接觸的、觀聽的大眾自己覺悟,自己來請教、來請問,這個你可以回答他,可以把佛介紹給他。他要不是自動來請,不必。謙虛到極處!我們要學,學釋迦牟尼佛的謙虛,學釋迦牟尼佛的恭敬,對一切人謙虛恭敬。世出世間聖人沒有一個不如是,決定沒有絲毫驕慢的習氣,有一點點驕慢,自以為是,就完了,德行全沒有了。

  孔老夫子,你看看人家德行,這是他所有的學生給他做的總結,我們老師的德行。五個字,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謹,恭敬、謹慎,節儉,最後讓,禮讓,讓就是放下、就是無爭。佛法裡最重視的,無諍三昧,只有讓,沒有爭,為什麼?因為一切法不是真的,假的。真的都不要了,何況還是要假的?誰喜歡就給誰,絲毫都不吝惜。這種人,自性裡面的福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真心現前,自性裡頭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不是外頭求的。這些現象,現象是從心想生,心地純淨純善,所現的相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極樂世界供養一切大眾,他不是供養自己,他是供眾。經上所說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阿彌陀佛對每一個往生的人真實供養。這個經確實是寶典,幽溪大師的話說得直截了當,執持名號,發願往生,這就是多善根。我們過去生中有善根,善根還不足,遇到這部經,善根就圓滿了,必定是念茲在茲,分秒必爭。

  「《彌陀疏鈔》云」,這三部大疏都介紹出來,蓮池大師的,「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這蓮池大師講的,比幽溪講得還清楚、還明白,講得徹底、究竟。「彼土眾生因聞泉流說法」,流水說法,前面這一大段我們所學的,這是略舉幾個重要的,「如上之不可思議善根,悉皆成熟」。為什麼?善根是自性裡頭本具的,現在得阿彌陀佛的加持,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個事情要知道,不僅僅是眾鳥,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所有一切境界有情無情說法,都是阿彌陀佛在說法。

  下面這一句非常重要,『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是真正得法益。我們今天這一點很差,隨其所聞與法不相應。這個意思是說,我們聞了佛法沒得受用。什麼叫相應?佛法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工作,變成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全用上了,它起作用了,這就是入佛境界。所以經上告訴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相應你就真成佛了,「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非常難得,但是得到一念相應,應該努力爭取念念相應,你就不退轉,真成就了。如果這個東西學了沒用處,跟我生活、工作不相干,所學非所用,我學它幹什麼?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那就錯了。

  聽經,能聽懂一句我就把這一句落實,聽懂兩句,我就將這兩句落實,你沒有白聽。你不斷去聽,不斷去讀誦,為什麼?慢慢的,這經裡面的經義你全都用上了,肯定會用上。為什麼?佛說這個經是自性裡流出來的,我們今天離開心意識,就是真心。佛所說的全是自性的性德,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他所說的、當年在世所表演的,世世代代傳到今天的,沒有離開自性,全是自性,全是真心。所以每個人都得受用,平等的得到。絕不是某個人聰明,他能得到,我的善根福德不如他,我得不到,不是的。得到的多少,完全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各人不一樣,煩惱重的人得到的少,煩惱輕的人得到的多。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只要你肯放下,你就能都得到,就這麼簡單。在自性裡頭,萬法平等,萬法一如,沒有厚此薄彼的,阿彌陀佛能得到,我們也能得到,要明白這個道理。

  學佛就要學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的存心,學阿彌陀佛的誠意,學阿彌陀佛的慈悲喜捨。現在人講理念,得學阿彌陀佛的理念,學阿彌陀佛待人接物,真管用。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哪裡去學?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為什麼?全做到了,從格物致知到平天下都打的是滿分,不可思議!所以唐太宗說,佛教可以治國,當時我不知道,造了地獄罪業。《大學》裡頭三綱八目,在極樂世界圓滿了,在阿彌陀佛身上圓滿了。我們去看,仔細在經典裡面去看,不要去猜,不要去找,一遍一遍的讀,遍數多了,自然就冒出來。你統統得到受用,這個時候你法喜充滿,我們才生出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要落實在報答,報答兩個方法,一個是往生淨土,親近彌陀,另外一個是弘法利生,把這個妙法介紹給大眾。這個介紹,一定要做到,現在人要看東西,看真東西,說話沒人相信,真正做到,從自己本身做起。有多大的影響那是緣分,緣分是自然的,與眾生的行業有關係,也能得到彌陀的加持。眾生要能回心向善,加持就非常明顯,加持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所以,對於心性的學問一定要誠敬,物理可以懷疑,心理不能懷疑。佛法是心法,講得很清楚,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最後的總結,「全體是心」。智者大師所說的,他不是隨便說的,他是根據經典,全體是心。

  「《唐譯》曰:得聞如是種種聲已,獲得廣大愛樂歡悅」。愛樂歡悅就是我們常說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而與觀察相應」,觀察相應是解門,「厭離相應」,厭離相應是行門,「(乃至)涅槃相應」,涅槃相應是得最後的成果,成果是大般涅槃。「相應者,即契合之義。《往生論註》曰:相應者,譬如函」,函是盒子,「蓋」,盒子有個蓋,「相稱」。盒子裝東西,蓋可以把它蓋好,用這個來比喻相應。

  「又《起信論》曰: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這個離念境界,「唯有實證,方能契入離念境界」。離念的境界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涅槃境界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涅槃在哪裡證得?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證得。我睜開眼睛看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涅槃境界,這就是諸佛如來境界。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也是人,跟我們沒有兩樣,他睜開眼睛會看,豎起耳朵也會聽。他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看也好、聽也好,他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看了、聽了會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又起分別,從分別又起執著。這一連串東西全起來了,這叫煩惱、習氣,這叫凡夫。人家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當然沒有執著,那叫佛。這叫什麼?佛知佛見。

  由此可知,佛知佛見我們有沒有?有,每個人都是佛知佛見。經上佛說得好,你第一眼見到的是佛知佛見。為什麼?你還沒有起心動念。第一眼是照,接觸,睜開眼睛看外面,不是不清楚,一切都看到了,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是佛見,跟佛相同。聽外面的聲音,第一念,第一念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佛聽。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念是佛知佛見,但是第二念就不行了,第二念他起心動念了,他分別執著了。我們如果永遠能夠保持第一念,這人就成佛了。成佛要多久的時間?大乘經佛講得清楚,一念之間。所以,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了。

  怎樣能保持這一念?這就是功夫了。這個功夫是什麼?是你能把煩惱習氣把它止住,這就是功夫。這個止住是定功,在修學定之前要修忍,所以忍是修定的前方便,這是預備功夫,你要能忍。然後你才能夠不動,如如不動。這個時候自性就顯了,自性是什麼東西?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現前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自己還有受用這個念頭,是凡夫,他還是起心動念。完全沒有自己,如果說自己,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這是真的。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這叫法身,證得法身了。證得法身沒有證得法身這個念頭,有念就錯了。確實是,肉身這個身體,跟法界虛空界融成了一體,念頭,念念跟虛空法界也是融成一體。所以佛才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全部都歸了一,這個一就是自性。

  自性在哪裡?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這個境界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也變成了一體,這叫真正的是一真法界。這是究竟圓滿,得大自在。能夠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沒有先後,眾生有感他就能應。沒有感應的時候沒有現象,自性是清淨的,所以叫空寂,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什麼都沒有。所以科學、哲學所用這些方法都達不到。但是在起用的時候它能現一切法,整個宇宙都是它變現的。惠能大師,你看他的報告雖然那麼簡單,說得很圓滿。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講自性。它什麼都具足,但什麼都沒有,大光明藏,什麼都沒有。它起作用的時候能現、能生萬法,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能生的萬法,萬法就是它的變現,萬法無窮無盡。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怎麼會能生萬法?我當時學這個也費了很長的時間,想不通。最後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不是能生萬法嗎?萬花筒裡頭幾片碎紙片,不同顏色,我這裡還有萬花筒。能生萬法,你把它一轉動,裡面的圖案你去看,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轉,找不到兩個相同的,這不叫能生萬法嗎?它都能生萬法,何況自性?我們相信了,不懷疑了。有沒有東西?沒有東西。沒有東西能生萬法,有東西就不能生了,沒有才能生,妙不可言!

  佛告訴我們,要明心見性,你才得到究竟圓滿的大用、妙用。這個妙用,能解決十法界眾生所有的問題,不用思考,不用想像,純粹是自然的。所以我們就真正明瞭,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自自然然流出來的,從自性當中流出。凡夫不是,凡夫沒有見性,從哪裡流出來?從阿賴耶流出來的。阿賴耶是什麼?博聞強記,你讀得多、學得多,都是從你所修所學的流出來的,不是從自性。從自性流出來的是智慧,從阿賴耶裡頭流出來是知識,完全不相同。自性流出來才寶貴,真正可貴,因為它與法相應。

  又《起信論》曰,這是講離念境界,一定要實證,這就是科學精神。所以佛法是科學,佛法最重視實證,才能真正契入離念境界。離念是佛境界,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裡最低的,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已經脫離十法界,他們進入了離念。極樂世界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離念境界。離念應該是平等的,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我們要知道,不能說它真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怎麼不能說它真有?他離念,哪有階級?念頭都沒有了,平等境界。為什麼說它有?他那個無明習氣沒斷。

  你看阿羅漢,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習氣沒斷;他在阿羅漢這個位子上,在六道裡頭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他帶著有習氣。必須把見思習氣斷掉,他升級了,升到辟支佛,辟支佛沒有習氣。但是辟支佛要斷塵沙煩惱,就是分別,塵沙煩惱斷掉,他就是菩薩。可是菩薩,他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沒斷,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他就成佛了,十法界裡的佛,最高的。所以十法界的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連習氣都沒有,都斷乾淨了。十法界裡面的佛他要斷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煩惱破了,他離開十法界,往生到實報土,圓教初住菩薩。但是我們曉得都有習氣,無始無明習氣沒斷。

  於是我們就曉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因為習氣不同,有人帶得厚,有人帶得薄。這怎麼分法?剛剛去的,帶的習氣很濃,在那裡住得很久的人,習氣慢慢就薄了。這個習氣沒有法子斷,不像前面兩種,前面兩種有方法,見思煩惱習氣有方法,塵沙煩惱習氣也有方法,菩薩有辦法斷它,無明習氣沒有方法。為什麼?不能起心動念。你要想個方法,又起心動念了,你就墮落了。怎麼斷?隨它去,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古大德給我們舉個比喻,像酒瓶,盛酒的瓶,酒倒掉倒乾淨,擦得很乾淨,確實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用這個來比喻作習氣。習氣難斷,又沒有辦法斷,怎麼辦?瓶蓋打開放在那裡,放個一年再去聞聞,沒有了。無始無明習氣要放多久才能斷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說三大阿僧祇劫斷煩惱,是講法身菩薩斷習氣的,不是我們普通的煩惱。三個阿僧祇劫到了,習氣沒有了,他就離開實報土,他成佛了,這叫妙覺,等覺提升為妙覺。妙覺不住實報土,住常寂光,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才真正是佛說的共同一法身,與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回歸自性,只要回歸,沒有先後,沒有古佛、今佛。佛比喻好像一滴水滴到大海,大海是自性,這一滴水滴到大海,跟大海水沒有先後,它融成一體了。

  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懂得,然後知道我們所修、所學、所求的是什麼。千萬要記住,與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毫不相干。這個東西沾一點點,嚴重的病毒。古人有個比喻,譬如醍醐,這是最好的飲料,裡頭滴了一滴毒藥,整個都壞掉了。所以不可以摻雜一點毒在裡頭。要知道,自私自利是毒,貪瞋痴慢疑是毒,五欲六塵是毒,你都要認識。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世間,有這個身體,不能不要它,要它可以養身,但是心裡頭不能有它,功夫就在此地。我要它,事上要它,理上沒有;相上要它,性上沒有。

  性裡頭,心性裡頭沒有東西又很難,那是大聖人、大修行人才能做得到的,我們做不到。那怎麼辦?阿彌陀佛給我們最好的方法、最妙的方法,你把心上就請阿彌陀佛,供養在你心裡頭,供養在哪裡都是假的,供養在你心裡頭。你的心是他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就圓滿成就了。你雖然沒到極樂世界,在現前這個世界已經在此地行菩薩道。你的心這個無比殊勝的殿堂,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經上有句話說「心淨則佛土淨」,這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廣。真正做到心淨佛土淨,你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四周圍有災難,你這個地方沒有災難,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純淨純善的心。這都是要實證。

  「又《華嚴論》曰: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古大德用這兩句話,改了兩個字,「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今經」,世尊在這一會,這部經上所說,「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就是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入了心,這個念念是佛號,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就是我心,我心就是佛號。所以,無量煩惱沒有去斷,自然沒有了。為什麼?煩惱跟佛號融會成一體。無量劫來所造的業障,有善業、有惡業,果報有天堂、有地獄,現在這些業也跟這一句佛號融化了,都把它變成極樂世界。你才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念佛功德為什麼這麼殊勝?為什麼一切諸佛稱讚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釋迦佛當年在世,這個法門多次宣講?佛講一切經只講一次,沒有重複講第二遍的,唯獨《無量壽經》。古大德給我們做證明,從這個五種原譯本仔細去觀察,傳到中國來的原本至少是三種不同的版本,那就說明釋迦牟尼佛至少說過三次。但是《無量壽經》在中國十二次的翻譯,七種譯本失傳了,七種失傳了,如果那七種要是再看到,可能還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古大德這個話說得比較活動,就是三次以上。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多次宣講就是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你既然造作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只要你懺悔,只要你認錯,你真正能改過,後不再造,統統能往生,佛都來接引你,這還得了!

  其他任何法門沒有帶業的,都是要斷煩惱你才能證菩提,一個階層、一個階層都要斷惑。你看,阿羅漢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他證阿羅漢果,但是見思煩惱習氣沒斷。他在聲聞道裡頭,要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斷掉,斷掉之後他就升級了,他就是辟支佛。所以辟支佛真正見思煩惱習氣都沒有了,他要開始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了,升級了,菩薩,但是塵沙煩惱習氣沒斷。所以我們知道,菩薩要斷塵沙習氣;塵沙習氣斷掉,菩薩成佛了。佛要斷無明,無明斷掉,佛就升級,就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法身大士。天台大師說他們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們的習氣沒斷,所以叫分證;習氣斷了,圓滿的真佛。圓滿真佛叫妙覺,不是等覺,是妙覺。妙覺,實報莊嚴土不見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也不例外。妙覺如來到哪裡去了?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這才叫功德圓滿,叫無上正等正覺。

  極樂世界好,要趕快去,不可以留戀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假的。這個地方造罪業,有意無意很容易造罪業,要趕快去。你要把這個經參透了,你才曉得,極樂才是真正我們老家。確實搞清楚了,什麼力量都攔不住,你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樁大事。

  「深顯彌陀本願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就這一個願,建立極樂世界,幫助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這煩惱習氣最重的,幫助他們一生成佛。彌陀的本願!不是幫助你成阿羅漢,不是幫助你成菩薩,是幫助你成佛。我們以世間的法來說,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德多大,無與倫比。我成佛,我就有能力幫助一切生生世世有緣眾生,幫助他們成佛,也用這個法門。不用這個法門幫不了,不用這個法門,時間太長太長了。修行很辛苦,這個法門快速,一生決定成就。真幹的人要下定決心,像經上所說的「洒心易行」,我們的心是個染污的心,要把它洗乾淨;我們的行為有很多不善,不如法的,統統要改過來,與經所說的相應。

  「諸往生者,善根成熟,所聞妙法,悉能契會。躡解起行,行起解絕。忘照同時,能所不二。智與理冥,乃至種種所聞,悉能頓契,與法相應」。這裡頭有很重要的一句話,「諸往生者,善根成熟」,這是什麼?往生的條件。《彌陀經》上說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要善根成熟你才能往生。我們承認,過去生中有修積的善根,不是沒有善根,沒有善根你遇不到這個法門。為什麼說我們善根不足?我們沒有真幹,口裡是說的,心裡也想往生極樂世界,但是還不願意去。如果阿彌陀佛現在來了,我接你到極樂世界去,你願不願意去?你掉頭就跑掉了,這要我的命,這還得了!生命重要。我這裡要打個佛七,告訴大家,七天統統往生,看看有沒有人敢來?沒有一個人敢來的。這是什麼?就是善根不成熟。我們有善根,如何把這個善根在很短的時間都叫它成熟?不難,真求往生的心,善根立刻就熟了。甚至於你得重病在床上,一念求往生的心,那個心非常懇切,對這個世間一點留戀都沒有,善根成熟了,剎那之間就成熟了,就圓滿了。

  我們早成熟好,現前就成熟好。現前成熟,隨時可以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跟這個世間還有些有緣眾生,我多住幾天幫助他,來勸導他們,這就自己沒有了,住在這個世間是為眾生。為眾生,這叫乘願再來,這個多自在、多歡喜。雖住在這個世間,於這個世間一塵不染,你們搞些什麼我都知道,你們所作所為我不參與。事上可以隨緣,心地上一塵不染,這叫功夫,這叫慈悲喜捨。捨就是離一切相,慈、悲、喜那就是即一切法,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這是菩薩行,真實功德,與法相應。「悉能頓契」,著重在這個字,頓是剎那之間,而且是究竟圓滿。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隨意欲聞」。

  【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

  這註解說,『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表此水圓明具德,自在無礙,妙應無窮,一一隨眾生意也」。寶池流水的聲音在說法,大家都在這個寶池,我想聽經,它就在講經。我想聽《華嚴》,它確實我聽到句句都是《華嚴》。你也想聽經,我們同時同在一個池子裡,你想聽《法華》,所聽到的真的就是《法華》,一點也沒錯,也沒有別的音來干擾,這個太妙了。不想聽,不想聽就沒有聲音。水能隨人意,無論想修什麼法門,你看看多自在。我們今天科技雖然發達,還做不到。在國際會議裡面,我們聽,有很多翻譯小組,翻譯各種不同的語言,我們戴了耳機,我聽到是我們自己的語言,他聽到是他的語言。但是他用機器,那兒不要用,沒有一樣不隨心稱意,真正得自在。

  下面這句,「聞法得益」。

  【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們看註解,「極樂國土,水鳥樹林,悉演妙法」。《彌陀經》上給我們說過,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不是真的畜生,是佛變化的。我們就明白了,極樂世界的水、極樂世界的樹林統統都會說法,當然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情與無情,鳥是有情眾生,水跟樹林無情,統統都在表演,都在講經,都在說法。「色光聲香,皆作佛事」,色是所有物質現象,光,所有的自然現象,音聲裡頭,有起心動念的現象,統統作佛事。佛事就是教學,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佛是覺悟,覺悟眾生的事情,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事情,叫做佛事。如果幫助眾生搞迷信的,那就不是佛事了,佛事是肯定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你看,破迷起信,這是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是破迷開悟,最終極的一個目標,是幫助你轉凡成聖。就是這個地方,這是終極目標,『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學有三個目標。我們今天在一切大眾當中,鎖定第一個目標,幫他斷疑生信。第一個目標達到了,再提出第二個目標,要他覺悟。

  「耳目所對,全顯本心」,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佛陀在這裡講經說法。講的是什麼?全體是心,全體是性,幫助你明心見性。這是總方向、總目標,離開這個方向目標,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們辨別哪是真法、哪是假佛法?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這是真的,其他的就不是真的,假的。明心見性才是究竟離苦得樂,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學的目的圓滿達到了。佛應化在世間,動機是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忍心看到這些眾生在六道裡頭搞輪迴,苦不堪言!我們這一生得人身,算不錯了。你看螞蟻,也是人,投胎做螞蟻了,也是人,投胎做蚊蟲,牠跟我們沒有兩樣,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做過螞蟻、有沒有做過蚊蟲?做過。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哪一道都做過,你也做過天王,你也做過餓鬼,你也墮過畜生。道道都去過,就是不能脫離,這叫真苦!我們不學佛不了解事實真相,學佛之後才了解事實真相。看到這些蜎飛蠕動,同情心生起來,你這一生怎麼會變成這樣?回頭想想,你造的不善業,回頭想想我也造了這不善業;換句話說,我將來死了,也可能墮你這一道。

  人死了之後到哪一道投胎,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做主。與上帝不相干,與佛菩薩不相干,與閻羅王也不相干,統統是業力變現的。所以全體是心。明白這個道理了,修什麼?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個心。心要乾淨,心要平等,純淨純善,心要覺悟,不能迷惑。什麼叫覺悟?知道宇宙間一切的一切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個是正、哪個是邪,哪個是善、哪個是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叫覺!不覺就是迷惑顛倒、就是糊塗。人死了,那個心是不覺、是迷,迷就隨著業力轉,哪個業力強就先到哪一道去。所以我們自己要細心去想一想觀察,來生到哪一道,自己很清楚。

  十法界的因行你都懂得了,你哪個念頭強?平等的念頭強,你到佛道去了,這是講十法界,真的以平等心對人、對事、對物。六度的念頭強,常常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種念頭強,這是菩薩。十二因緣的念頭強,是緣覺。苦集滅道四諦的念頭強,是聲聞。上品十善,加上慈悲喜捨,天道,這是人間的大善人,真善人,捨己為人,天道。來生還能得人道,五戒堅持,中品十善。在中國古人講的是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你做到了,不失人身,來生還能得人身。那往下去,貪心重的人,貪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鬼道去了,鬼是貪心重。學佛也不行,學佛是用貪心,貪圖佛法,貪圖名利,鬼道去了。那三惡道的業因。瞋恚,地獄道,瞋恚裡頭嚴重的,傲慢嫉妒,這瞋恚就非常嚴重,地獄道。愚痴,畜生道。愚痴就是糊塗,對於邪正、真妄分辨不清楚,沒有能力分辨清楚,這愚痴。愚痴的人聽經、讀經少,他沒有智慧。這十法界的業因,我們自己想想,哪個病重就會到哪一道。

  世間人一般諺語說是人死了就做鬼,有十法界,為什麼單單說他是鬼?有道理,哪個人沒有貪心?貪心是餓鬼道。換句話說,人死了到餓鬼道去,這種機緣特別多。貪心,無論你貪什麼,貪佛法也是鬼道。貪佛法是善的,在鬼道裡大概做鬼王,有福報的鬼,不是餓鬼。所以這個裡頭有差別。地獄道裡頭,受苦也有差別不同。提婆達多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他造的是五逆罪,墮地獄。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在地獄裡頭,地獄裡頭所受的就像忉利天一樣,他沒有受苦,他在那裡享受,在地獄裡頭享受。造作的罪業很重,佛因為他造罪業制定戒律,讓大家遵守,不犯他的過失,這是他的功德。業因果報不能夠抵償的,將功折罪,沒有這個說法,功是功的果報,罪是罪的果報。他造的罪的果報,墮地獄;功的果報,在地獄裡也有忉利天的享受,但是他在地獄裡。你看,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從這裡看到。這個人一生極善,善良,積功累德,可是臨命終時候遇到一個外緣,一頓脾氣惱火發上來,他墮地獄去了,最後一念,這怎麼說法?他雖墮地獄,他不會受那麼多苦。如果他真的有大功德的話,他享福,但是在地獄裡享。佛說的這個合情合理。

  唐太宗那個光碟我勸同學們多看看,很有啟示。這個人在生的時候是佛門大護法,而且他心量廣大,不但護持佛教,他多元文化。那個時候基督教傳到中國來,伊斯蘭教傳到中國來,他平等護持,他都能夠包容,都能夠接受,所以我說他是多元宗教的總護法。墮地獄了,墮地獄去為什麼?用現在的話說,起革命。推翻前面一個王朝,平定了內亂,殺了多少人,他墮地獄是殺人。人是個好人,是個好皇帝,但是殺人太多,這個罪業墮地獄的,地獄裡受苦。對於護持佛法,實在講,護持佛法,他沒有真正去修學佛法,問題出在這個地方。但是他編這一套,治國的這套書,這個功德大,這個功德可以給世世代代國家領導人做參考。這部書裡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智慧、方法、經驗、效果,都在這部書裡頭,真的是治國的寶典。它的範圍可以用得很廣,治家,公司老闆拿到,他知道生意該怎麼做法,非常廣泛,不可思議。真正依教去學習的話,都能做到第一流,做到最成功的事業。這是他一生最偉大的貢獻,了不起的貢獻。乾隆皇帝他福報大,編了一套《四庫全書》。這部書是《四庫》裡頭的精華,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四庫》,學這一套的東西就夠了,《四庫》的精華都在這部書裡頭。所以,我們印這部書他才離開地獄,這部書的功德。

  我們也不知道這回事情,我們只覺得這個書好,趕快印出來流通。許多國家的人都想看看,把它印出來了。沒想到,我們這個書樣本印出來的時候,世界書局寄到澳洲,那時我在澳洲。我們有十幾個人,把書展開在桌子上,大家來欣賞。悟忍法師的妹妹突然跪下來,跟我們說,我是李世民。我們就馬上驚訝到,他說出他離開地獄就靠這個,這個功德,他說這部書能夠救全世界,透這個信息給我。我們才曉得。所以做好事有好果報。那現在到哪裡去了?我也聽一些同學告訴我,他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我相信。因為他告訴我們災難要來了,很嚴重,勸大家念佛。特別強調,除念佛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其他的都來不及了,叫我們加緊念佛,念佛可以消災免難。這個碟片裡面,有些還有讓人懷疑的地方,我是勸導他們把那部分把它清除掉,只留下重要的這部分,特別是善惡報應,這些我們真的要知道。

  現在附體這個事情全世界都有,我在日本講經,問日本有沒有附體?有。美國那邊也有,到處都有,愈來愈多。所透的信息我們要用智慧去辨別,因為肯定有假的。假的,傳遞是假的信息,我們不能去接受它。所以這一點要用智慧,處理問題一定要用經典智慧,不能聽他們的。像唐太宗有個結論,只有念佛,這個可以,跟經典上講的一樣的。他要提出另外的方法,我們就不用他的。我們修淨土宗,依照這個經上,這句佛號功德無比殊勝,李世民他肯定。這個全顯本心這一句非常重要。

  「舉足下足,咸作佛事」,舉足下足是形容,意思是步步都是幫助我們斷煩惱、消業障,增長善根,成就永遠不退菩提心這樁大事。「故於無上菩提之心,永無退轉,純是增上因緣」,這種增上因緣,在其他諸佛剎土裡頭有,沒有這麼多,沒有這麼圓滿,一切境緣當中有間斷。極樂世界沒有間斷,所以極樂世界人成就得快。這聞法得益,全部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

  底下一段給我們說明往生的勝樂,殊勝快樂。這有兩段,第一段,「體質同佛」。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生到極樂世界不是肉身,跟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完全不相同。我們的身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這個身從哪來的?阿賴耶的境界相。我們今天的念頭是阿賴耶的轉相,這個轉就是轉凡成聖、轉聖成凡。轉是什麼?一個是分別,一個是執著,也就是八識裡頭的第六識跟第七識。沒有這兩個識就不會有轉變,這兩個識它在動,它在轉變。所以十法界裡頭,唯心所現,現相的是心,不是阿賴耶;唯識所變,怎麼樣變成這個十法界、變成六道,那就是第七跟第六。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讓實報土變化成十法界。如果沒有六、七識,當然八識就沒有了。轉識成智,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所以轉從哪裡下手?就從第六、第七,不分別、不執著,第八識、前五識自然轉了,就跟到一起轉了。所以說是唯識所變。

  我們這個從早到晚,念念不斷,念念不一樣,這就是變化。今天一天,也有一天的苦樂不同的差別,感受不同的差別,全是念頭在起作用。如果念頭不起作用,那就是定,禪定,入定了。入定,那你今天一天沒有情緒的起伏,在定中,那是非常的安穩,非常的喜樂,就禪悅你就嘗到了,法喜!不一樣。那個的快樂跟我們世間五欲六塵完全不相同,五欲六塵是外面來的刺激,這是從內心裡頭流出來的,自性裡頭的喜悅,不一樣!為什麼古人沒有事情他就打坐,他就修定?享受,快樂!特別是釋迦牟尼佛在世那個時候的印度,所有宗教沒有不修禪定的,連學術界都修禪定。禪定裡面的境界,它沒有維次這個障礙,對於整個六道,上面到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獄,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他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接觸到,心地如如不動,那叫定。如果一動心,境界就不見了,你就見不到;不動心的時候,念頭不生,這境界全看到了。四禪八定,古婆羅門他們修的。婆羅門,他們自己說至少有一萬三千年的歷史,真是古老東西。四禪八定是佛用婆羅門教的,做為佛教的基礎。他能夠到非想非非想天,不能證阿羅漢,他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叫世間禪定。阿羅漢才叫出世間禪定,這個定功超過他。四禪、八定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阿羅漢的第九次第定斷煩惱了,他不是伏煩惱,見思煩惱斷了,才能超越六道。六道怎麼來的我們搞清楚了。

  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七寶池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的,自然化生是阿彌陀佛願力功德成就的。這個我們要感恩,這是得阿彌陀佛的幫助。寶池裡頭的蓮花,是自己念佛功德的成就,這個不是阿彌陀佛的。我們這裡念佛,真正想求往生,池子裡頭就有一朵蓮花出來,這個蓮花上有你的名字,不會錯的。將來自己往生,阿彌陀佛就是拿這朵蓮花來接你。接你到極樂世界,你還回歸在蓮池裡頭,等待花開,花開就見佛了。花沒有開?花沒有開也見佛,佛的化身在花裡頭。花一開見佛的報身,不是化身。花開的時間有早有晚,完全在自己念佛的功夫。

  所以,這些東西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努力念佛,我到那裡,花很早就開了,我們求這個,這真的。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搞什麼,到走的時候一場空。你要記住,你什麼都帶不走,身體也帶不走。必須要認識清楚的,真的要抓住,假的要放棄。絕不可以留戀,絕不可以貪圖,我活一天,我還享一天的享受,錯了!你這一天的造業,無量劫的果報,太可怕了,不能不知道警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