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0二集)  201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六七頁第三行: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這是梵文,同一個名詞,在中國翻譯的這些法師用的字不一樣,音都很接近,它的意思是不退轉。「乃不退轉於成佛道路之義」,這個不退轉還有一個標準,就是成佛之道,決定不退轉於成佛之道,這叫阿惟越致。「小本《慈恩疏》曰」,這是《阿彌陀經》,小本就是《阿彌陀經》,《慈恩疏》就是窺基大師他的註解叫《通贊疏》,《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就是指的這個本子。它這裡解釋「阿鞞跋致者」,阿這個音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鞞跋致翻作退轉,無退轉。阿,阿彌陀佛,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無量覺。

  這裡面「故《大品經》」,大品是《般若》,《大品般若經》上說,「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經一大阿僧祇劫修行之菩薩,方至此位」,這一句我們要記住。證得阿鞞跋致要修多久?修一個大劫,修一個大劫才能證得,可見得真難。淨土法門就太容易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再跟一般菩薩比,省了一個大劫的時間。這個法門稀有,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也不肯相信。菩薩多辛苦,修一個大劫,這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這多長的時間!到極樂世界,一到極樂世界都得到,所以沒有人相信。老修行的人不相信,哪有這種事情,叫難信。所以真正能相信,這個人是大智慧、大福報,沒有大智大福,這個法門不能相信。

  有很多人真的相信,特別像阿公阿婆,他也不問什麼原因,從來沒有懷疑,接受之後就認真去念佛、去修行。這部經上講的,這些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一碰到這個緣,別人跟他一講,他一點懷疑沒有,完全接受,得無量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他一點不疑惑,他這一生決定成就。而且往生到極樂世界,即使阿彌陀佛不加持,他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是中國古人常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那是上上根人,一聞千悟,他一聽說,理事他都明白了,這種人太少了。下愚者也不多,下愚是他什麼都不懂,但是他老實,他什麼都不問,他也不想要懂,你教我怎麼做,我就老老實實這麼做,就做到底。像諦閑法師鍋漏匠那個徒弟,那就是下愚,愚不可及,不是一般人能夠跟他相比。往生的時候,諦閑老和尚對他的讚歎高!說當代弘宗研教的法師比不上你,弘宗是弘揚禪宗,研教是講經教學,這些法師不能跟你比,名山寶剎方丈住持也不能跟你比。這個人往生決定是實報土上輩往生,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他決定在這個地位上。

  所以淨宗的殊勝,我們這一生遇到決定不能放過;放過,說實在話,對不起自己。確確實實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今天中獎碰到了,這個機會太難得了。碰到之後,佛菩薩保佑,給我們這麼長的壽命,我們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相信了。如果依照我自己以前算命那個時候的壽命,四十五歲,四十五歲我沒有搞清楚,雖然相信,是念佛求往生了,不透徹。換句話說,信只有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疑惑,生凡聖同居土,我們有這個信心。可是佛給我這麼長的壽命,加了一倍,有四十年的修習,現在往生也可以達到阿惟越致,不懷疑了,完全接受了。把這個事情真搞清楚、搞明白,我們還得感謝近代這些科學家幫很大的忙,讓我們真正斷疑生信,真正理解。

  方東美先生把佛學介紹給我,他說是哲學,世界上最高的哲學,通過我們六十年的學習,現在知道不但是哲學,而且是科學,最高的科學。完全肯定、究竟肯定了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別的東西,它是圓滿的教育,為什麼?從幼兒園到博士班,圓滿的教育。這個了不起!普世的教育,阿含裡面講的倫理、道德、因果,修行的總綱領,五戒十善、六和六度,這普世教育,這幾樣東西就把世界擺平了,讓天下太平。中國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東西沒問題就做到了;再向上提升,那就是高等的哲學跟科學,真正明瞭宇宙的真相。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叫成佛。

  唐太宗說佛教能治國,他那個時候不知道。他是佛門大護法,是總護法,宗教總護法。他心量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任何宗教他都是平等對待,只要你說得出道理出來,他都歡喜。他做皇帝的時候,伊斯蘭教傳到中國,基督教傳到中國,基督教叫景教(風景那個景),那個時候叫景教,剛剛從西方傳過來,都接受,都給他們建道場,而且一律平等待遇。佛教的寺院,敕建,皇上下命令建造,伊斯蘭教清真寺也是敕建,在北京我們去參觀,一看到清真寺牌子,皇上敕建的,國家對宗教平等待遇。

  古時候這些做帝王的人,真下功夫,他真學。唐太宗可能聽得很多,每個宗教大師講經說法他都聽,他沒去做。清朝真正幹的是雍正,雍正是真幹、真修,不但經教通達,他有功夫。清朝乾隆、雍正、康熙一百五十年盛世,這個盛世,說實在話,超過唐朝。唐朝一種了不起的成就就是《群書治要》,清朝了不起的成就是《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個福報修大!《群書治要》是精華,是一個人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華,六十五部書裡頭節錄下來的。我們今天學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這是精華,這就像《治要》,性質是相同的,它是一百九十三部書裡頭的精華節錄下來的,不可思議。

  真正的學問一定用這個方法,不是在家裡閉門造車,我的理想、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不行,它不是我的,我沒有想法,多看、多聽。你看看,四大天王就教我們這個,東方持國是教你怎樣修身、齊家、治國,給你講理、講方法;第二個,增長天王是教你天天有進步,日新又新,不能停在那裡,不能往後退,天天要往前面走。怎麼落實?多看、多聽。廣目天王,西方天王,教我們多看,中國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考察,萬卷書是古人留下來的資料,他們過去參學,以及自己一生努力成就事業的這些資料留給你,你拿到這個資料看的時候,還得要考察,要實地考察。真學問!

  早年方老師把《華嚴經》介紹給我,就說到這個問題。《華嚴經》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最精闢的方法,後面是什麼?後面有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這是真學問。五十三參是做出來,誰做出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把華嚴理論、華嚴的方法、華嚴的境界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他說這是真了不起,在全世界哲學書裡頭《華嚴》第一,找不到能跟《華嚴》相媲美的。但在中國有一部,朱熹編的四書。朱熹,宋朝時候人。那個四書,我在很多年前就這麼想,朱子編四書的靈感,非常可能是在《華嚴經》上學去的,要不然怎麼會那麼像?你看他採取《中庸》這部書,理論沒有話說,代表中國古聖先賢正統的思想、理念。《大學》是方法。那五十三參?《論語》、《孟子》是五十三參。《論語》是孔子做到了,把《中庸》、《大學》,《中庸》的道理、《大學》的方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看《論語》就曉得了。《孟子》也是善財童子,也是落實。孔子落實得高,聖人;孟子稍微差一點,賢人。聖賢人他怎麼會成聖賢的?就是把這個東西落實到生活。

  那我們今天看這個,這更不得了,這是什麼?這一部書是阿彌陀佛把他的一生所證得的理論;在學習過程當中,他參訪了一切諸佛的剎土,用今天的話來說,去調查、去研究,也就是古人所謂的考察,現在人叫調研,一個意思,用了五劫時間完成這個工作。調研的結論、總結,四十八願是總結,他就能把這個總結,落實在西方極樂世界,落實在教學,落實在生活。這個書還得了!世出世間典籍裡頭第一部。方東美先生他老人家認為第一部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他沒有看到,這是什麼?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精華,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治要,把它濃縮成一冊。《華嚴經》八十卷,現在把它編成一卷,這一卷裡面就是八十卷的完整內容,這還得了!非常可惜,現在很多人不認識,沒有發現。我們這些年認真學習、提倡、講解,已經有一部分人覺悟、明白了,明白就真幹,末法往後九千年,這一部書就能得度。

  法門無量誓願學要不要做?要做,不是這個時候做,什麼時候?生到極樂世界再做。現在我們就是一個簡單的目標,求生淨土,親近彌陀,把學法門、成佛道這兩樁事情放在極樂世界完成,這樣做就對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足夠了,只要把時間抓住,不能空過,經要天天讀、天天念、天天講,佛號不要間斷。一聲佛號,就是把阿彌陀佛圓滿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一聲佛號一聲心,一聲佛號一聲圓滿功德。你要是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經上講很多遍,不止一遍,修善積德無過於念佛,修什麼樣的善,積什麼樣的德,都不如念阿彌陀佛。

  那念阿彌陀佛,還要不要積德修善?隨緣,不要執著,有緣就做,沒有緣就念佛,功德全是圓滿的。不能夠執理廢事,念佛就是圓滿功德,我就念佛,斷惡修善我都不幹了,這就錯了,你的法不圓,要圓融,要自在。有緣,盡心盡力的做,不管做多少,不放在心上,這個很重要。放在心上,心就不清淨。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裡頭沒有善惡,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存在,這叫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記住,菩薩修到阿惟越致,修到不退轉,要一大阿僧祇劫。「但淨土法門大異於是」,跟他們不一樣。小本《彌陀經》上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沒有一個不是。單單這一句,你要是懂得了,你會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今曰」,現在這部經上講,「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兩本相同。我們現在沒得到,沒得到會退轉,在這個世界進進退退,一點都不稀奇。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告訴我們,有個老和尚住在深山小茅蓬,修行不少年,精進不懈,道德感人。被在家居士發現了,這個出家人真有道行,把他請下山,到塵世裡面去弘法利生。塵世裡住了沒多久,染上了習氣,墮落了,自己不曉得,不知不覺的墮落了。蓮池也是個大德,他們兩個碰上了,蓮池大師提醒他,跟他說,跟他講故事,有一個在深山修行的老和尚幾十年不下山,下山之後,沒多久就墮落了。他問那是誰?蓮池大師說就是老兄!所以這樁事情自古以來,不沾名利沒事,一沾上,問題就來了。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高名厚利,高名是什麼?大官。今天人家請你去做部長、請你去做總理,你動不動心?不動心的很少。厚利,我這裡有一百億給你、一千億給你,動不動心?就變節了,大修行人也禁不起。

  我們老祖宗知道這回事情,所以教育要從小扎根。扎根什麼?扎根從胎教。唯有這樣扎根,所以古諺語才說「三歲看八十」,三歲紮下這種深根,八十歲不會變。我這一生看到一生不變的,就看到我們以前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一生不變。請他去做考選部政務次長,他同意了,他幹這個工作是為國家選拔人才,不是貪圖名利。公家給他配一輛轎車,不是公事不坐,私人事坐公共巴士,所以他那個司機沒事情幹,就是上下班。公家給他家裡安的電話,私人的事情到外面公共電話去打,不可以用公家電話,那個電話要付電話費的,那是國家的錢。所以他的兒子在我面前抱怨,國家給你配的,為什麼不用?說他爸爸是老古董,跟不上時代,老古董。老人做的是對的,在這個時代給大家做個好榜樣。做官的人都像他那樣,這國家還得了?不得了!真的是好人,一分錢不敢亂用。家裡生活非常清淡,待遇並不是很高,他還要養幾十個人。故鄉,家鄉就是中國大陸,他是江西人,家鄉還有父老鄉親,生活過得很苦的,他每個月多餘的錢寄回去。這做給我們看,我們親眼看到。抗戰期間在學校,學校常常有救濟的物資,都分給同學,他自己的兒女,他好像五個小孩,沒分的,分下還有多的他們就有分,沒有多的,他們沒有分。所以他兒子跟我們常常開玩笑說,當他的學生好,當他的兒子很可憐,他不照顧兒子,他照顧學生。所以我們做學生的,一生永遠懷念這一對老夫婦,那做人是做到家了。這個故事,以後有機會在聯合國講演的時候,我要講給大家聽,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

  「又《彌陀要解》曰」,這是蕅益大師跟我們介紹的,「阿鞞跋致,此云不退」,此是我們中國,中國人講不退,印度人叫阿鞞跋致。第一個,「位不退。入聖流」,他已經入了聖人這個階層,他不會墮落到凡夫。最低的就是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他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叫聖人,他在這個世間人天兩道。在六道裡頭期限是有限的,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超越六道輪迴,就不再來了,證阿羅漢果,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叫做入聖流。

  第二種,「行不退」。佛菩薩的行,行就是行為、行事,我們今天講造作,或者講工作,你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佛菩薩的工作是教學,所以佛菩薩的身分是老師。「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恆是永遠,永遠是教學幫助眾生覺悟,教學的目標也只有一個,幫助大家覺悟。覺悟就離苦得樂了,苦從迷來的,樂從覺來的,人覺悟,哪有不快樂的!所以佛法講,斷要從因上斷,迷悟是因,苦樂是果,果結成那沒辦法,那無法改變,所以要從因上。佛知道一切眾生的苦是迷失自性,他思想行為完全違背性德,這感召的苦果;如果思想行為與性德相應,他所感召的是樂,決定沒有苦。

  極樂世界人人覺悟,為什麼?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所以極樂世界人天天快樂,他天天有覺悟,天天在提升,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你會到有緣眾生那個地區,到那裡去作佛去,離開極樂世界,畢業了。這行不退,所以他不會退到二乘。二乘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也度生,但是他不平等,跟他有緣,他喜歡你,幫助你,跟他沒有緣,他不理你。不像菩薩,菩薩為一切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找他,菩薩會找眾生。小乘不會,你一定去找他,還看他高興不高興,他決定不會主動去找人。這個是大小乘心量不一樣,小乘求自樂,大乘不求自樂求利他,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乘心!不墮二乘。

  「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換句話說,他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薩婆若海是梵語,薩婆若,下面有解釋。「薩婆若海,此云一切種智海,即如來果海」,薩婆若海,我們用中國容易懂的一句話,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薩婆若是一切種智。我們通常介紹佛這個字,佛是什麼?在大乘裡面通常講三種覺來解釋佛,三種覺。小乘阿羅漢,自覺;大乘菩薩,自覺同時覺他;那佛是自覺覺他已經圓滿了,這是佛裡頭三種覺的意思。覺從哪裡來的?從智來的。所以佛裡頭有三種智,第一個一切智,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總相。佛經常講的萬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這都是講總相,萬法皆空。那這些萬法怎麼來的?阿羅漢不知道。阿羅漢知道那是假的,假的怎麼來的他不曉得。假的,他不執著,所以他離苦得樂,他沒有煩惱,因為全是假的,他把見思煩惱放下了。菩薩有道種智,這個道是道理,種是種種,太多了,無量無邊,就是這些事相、現象,這現象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菩薩知道。所以阿羅漢知空不知假,知總不知別,菩薩知總也知別,但是沒有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佛知道,佛是究竟圓滿。所以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一切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這兩種智慧圓滿。海是個比喻,這叫一切種智海,或者叫一切智智,後頭兩個智字,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海的意思。這是如來究竟的果覺,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就是究竟成佛之道。這個境界在別教是初地,圓教是初住,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方能雙捨二邊」,二邊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二邊都放下了才真的圓滿。心裡還有這二邊,還是邊見,不圓滿。所以《大乘起信論》裡頭馬鳴菩薩教給我們,學習一定要懂得不執著言說相。我們聽經,不執著言說,讀經不執著文字。文字是語言的符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不執著。不執著名字相,像一切種智、如來、菩薩,這都是名詞,名詞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對每一樁事情都講很多名詞,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你知道是講這樁事情就對了,不要執著名字相,怎麼說都可以。第三,不能執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聽了,我看了,我覺得是什麼意思,這個不可以。一定要曉得,佛說法沒有意思。沒有意思,能說得出這麼多的妙法,這叫妙!沒有意思才叫妙,有意思就不妙了。沒有意思,能生無量義。無量義從哪裡生的?從對方生的,從眾生那邊生的。眾生什麼樣的程度,他就生什麼意思,自然的,自然跑出來。確實他沒有思考。

  釋迦牟尼佛示現一生八相成道,一生都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那他就墮落了,他變成凡夫了。沒有起心動念,這是我們一般人決定無法了解的,都認為我向釋迦牟尼佛提一個問題,他老人家答覆我。我們提問題是有意思、有心,他的回答是無心。無心怎麼答得那麼巧妙?我正是不能解決,他幾句話就把我解決了。唯真心離念,所以佛常常教用真心,真心沒有念頭,妄心有念頭。用真心的人,別教就是初地,圓教就是初住,他們用真心。妄心是心意識,假的,妄心。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八識的記憶。

  上個月二十一號,美國夏威夷修.藍博士來訪問。他們古老的祖宗傳下來這個方法,他稱作記憶,實際上那就是阿賴耶。阿賴耶管記憶,我們看了、聽了不會忘記。所以阿賴耶像檔案室、像資料庫一樣,都保存在那邊,再遇到的,這檔案立刻調出來,一核對,所以我們認識人,不會認錯人,我們知道哪一件事沒有犯錯誤。記憶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這不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所以他就講要把記憶清除。那天跟我們談了很多,記憶清除,記憶裡面首先把不善的清除,不善的記憶、惡的記憶清除,然後善的也要清除,回歸到零點能量點,這個時候作用就大了,就能夠治病。這個說法我們聽得懂,就是禪定!禪定,他有禪定的功夫。

  我們修禪定很難,妄念太多,心裡頭浮躁。但是今天我們得到一個方便,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我們記憶不是全空,我的記憶想集中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善惡記憶全部清除,這就對了。只留一個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這個阿彌陀佛再拿掉,真心統統現前。早年我剛剛接觸淨土,講《十六觀經》,《十六觀經》是講修淨土十六種方法。這十六觀,除了持名念佛是第十六,還有觀像念佛,好像是第十三,觀像,除這兩個之外統統是觀想。李老師告訴我,他說這十六種觀一定要用持名,持名是第十六,為什麼?容易成就,而且成就功夫比其他的都高。為什麼?他說你觀像,像都是虛妄的,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像除掉,把它清除出去,不好清!好不容易觀成功,然後再去掉也非常困難,把這個記憶去掉非常困難,不如名號,名號是假的,你名號丟掉容易。你說觀佛,觀佛的相好光明,那個東西不容易丟掉,印象太深刻。我想想有道理。所以十六觀裡頭,最殊勝的還是念阿彌陀佛,第十六觀。

  《十六觀經》裡頭主要是講方法、講理論,理論你相信,方法你就喜歡。理論是什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佛在《觀經》上講的,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就是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是講真心,不是妄心。三心二意是妄心,這個三心是阿賴耶、末那、意識;二意,就是講第六意識、第七末那,就講這兩種,叫三心二意。六道凡夫全是三心二意,不是真的。所以菩薩在這個世間跟一切眾生往來隨緣,菩薩用真心,凡夫用妄心,真心隨緣妄心,但是要真想學佛,要用真心。大乘用真心,小乘想學,但是阿賴耶丟不掉,先用妄心學,妄心就是要持戒、要修定、要開慧,要走這個路子。淨宗法門它實在是太巧妙了,把戒定慧全部容納在名號當中,你念這一句名號,戒定慧全都有了,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統攝所有的根機,什麼人都能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只要我們記住這三種不退。

  所以阿惟越致菩薩,破一分無明,無明真破了,證一分法身。一破一切破,一證一切證,這個時候雙捨二邊,「全歸中道,念念流入薩婆若海」,純淨純正。「足見念不退之難證」。實在講,三種不退都難,念不退是真難,因為證得念不退就成佛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宗,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就是念不退。「但淨土妙法」,它真妙,「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這個妙是從阿彌陀佛來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別人不知道,沒有概念,我們知道四十八願怎麼來的,五劫參訪考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取長捨短總結的報告,就是四十八願。我們這樣講,大家印象深刻,那不是簡單的,五劫修行參訪考察所得到的總結。阿彌陀佛以這個總結,以他無量劫來修行的功德來加持你,這還得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加持,你就成為三不退的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我們要知道這個好處,知道這個利益,我們才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就是一句彌陀,真正不可思議。

  「是以靈峰大師讚曰」,靈峰就是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他作的。「十方佛土」,十方佛土是法藏比丘去參訪的對象,「無此名相,無此階位」,沒有這樣的名詞,沒有這個現相,沒有這個階位,也「無此法門」。換句話說,淨宗法門,淨宗的階位,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華藏世界也沒有。「非心性之極致」,真心、自性,真心自性的極致,中心的中心,圓滿裡頭的圓滿。「持名之奇勛」,持名的功德,勛就是講的功德,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持名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彌陀之大願」,當年彌陀參訪十方佛土,總集一切佛土裡面美好之大成,十方佛土裡頭有缺陷統統不取,精華美好統統都要,這樣建立極樂世界,這樣成就淨宗的法門,畢竟得到的大圓滿。「何以有此」,這句話感嘆,要不是心性極致,要不是持名奇勛,要不是彌陀的大願,怎麼可能有這樣殊勝的莊嚴成就!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法喜自在」。請看經文:

  【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念道』,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法喜充滿。『說道』,就是我們今天講分享,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行道』,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落實在自行化他,法喜充滿。註解裡頭說,「末後,諸往生者」,所有往生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品位全包括了,我們曉得最高的有等覺菩薩,最低的有地獄眾生。地獄眾生怎麼能往生?他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一時糊塗造了地獄業。這一時糊塗,肯定是大富大貴,他被這富貴迷了心竅,造了地獄業。唐太宗就是個例子,他做帝王,護持佛法,護持一切宗教,他要不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積功累德,哪有那麼大的福報!可是墮地獄,你看看,時間不算太長,他現在到極樂世界去了,往生了。這就是諸佛菩薩威神加持,只要他一回頭、一認錯,很快他就成功了。所以不能夠輕視。

  我們看他附體,那種表情,他真的懺悔,真的認錯,造了地獄業,不應該殺那些人。他說我愛人,不想殺人。為什麼殺那麼多人?在那種權力、地位、富貴之下,的確非常容易發脾氣,有一點不稱心、不如意就要殺人。我記得《貞觀政要》裡頭有一段,錯殺了一個人,那個人是犯了過失,唐太宗發脾氣,一下把他殺掉。殺了之後他很後悔,他說他是有罪,但是罪不該死,沒這麼重,我發脾氣的時候,為什麼你們大家都不勸我?所以從此以後,凡是判這種死刑要殺人的話,唐太宗有命令,一直都要保留五天,就是不能馬上執行,五天之後再執行,以免他錯殺人。這錯殺了一個,還是覺悟得快。這個人也跟他多年,雖有錯不至於是死罪,所以他很難過。這就是境界現前,往往自己守不住就會做錯事情。《註解》裡頭說,「末後,諸往生者,因隨意修行」,自己喜歡用什麼方法都好,「受用種種大乘法樂,並自在得果,故莫不歡喜」。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向上提升,沒有墮落的,沒有退轉的,所以他不退轉,這真正叫得法喜。

  下面第十七品,「泉池功德」,給我們說的是依報莊嚴。「本品明極樂泉池不可思議功德」,這裡頭有三段。第一,「首明池德之總相」,並列標池的量(就是大小)、水的德、岸邊的樹、池裡面的蓮花,介紹這些。第二段介紹「池揚妙法,成熟善根」,寶池德水,宣揚妙法。第三,「十方生者,蓮池化生」,告訴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完全是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請看經文,先說總相: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

  位置說出來了,『講堂』的左右,這兩句是說總相。「表寶樹蓮池,周遍其國也。《觀經》曰: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可見極樂,莊嚴微妙,超逾一切」。講堂到處都是,莊嚴無比。阿彌陀佛在實報土現報身,在方便土、同居土現應身,可是極樂世界特殊,法身、報身、應化身它是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可思議。我見過一次,七十九歲那一年生病,見到佛,佛的身相頂天立地,就跟半邊天一樣大。可是很奇怪,雖然像天那麼高,看得很清楚,一點不模糊。我們知道這是佛的化身,化身跟應身、跟報身、跟法身平等的,現大身。我們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全是化身,無量無邊的化身。那我們就曉得,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的是無量無邊身,每一個人都很親切,我在阿彌陀佛的身邊。十方世界那麼多人去往生,怎麼可能擠到前面去看到佛?所以佛的講堂無量無邊,到處都是講堂,講堂裡面佛就在那裡講經教學。講堂無量無邊,每個講堂都不會擁擠,為什麼?它是法性身,是法性土,法性沒有大小,又何況很多。

  《觀經》說,一一池水,七寶所成。我們這個世間的七寶是固體,是很生硬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你喜歡硬的它就變成硬的,變成建築材料,你喜歡軟,它變成液體,跟水一樣。所以水也是七寶。摩尼水,摩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如意,能如人意。經上舉例子,你在七寶池裡面洗澡,你喜歡水熱一點,它就熱一點,喜歡涼一點,它就涼一點,這就如意。喜歡深一點,喜歡淺一點,樣樣如人意。流注華間,尋樹上下。我們這邊水是往下流,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向上流,可以從池底流到樹梢,再從樹梢流下來。可見極樂,莊嚴微妙,超逾一切,他方世界很難看到的。下面一段,「別明德相」,這分成九個小段。第一「寶池深廣」。

  【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註解》裡頭告訴我們,「別相中」,首先說明「泉池之形量」,池的形狀,池的大小。「縱者長度。廣者寬度。池之長寬深淺,應機化現,其量非一」,這個池裡頭大小、淺深,它是隨眾生的意思,我們喜歡深它就深,喜歡淺它就淺,喜歡大它就大,喜歡小它就小,能隨人意。「稱其形體,各為一等。從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皆隨應而現」。我們從這些經文,概略的能夠體會到,極樂世界之樂,能隨人意。我們這邊的苦,苦在什麼?不能隨自己的意思。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要學隨順環境,環境不會隨順我們。在極樂世界真的境隨心轉,每個人都做到了。在我們這個世界,境隨心轉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才能做到。文殊菩薩在五台山的竹林寺,迦諾迦尊者在四川的修道的道場,大阿羅漢,他們確實是境隨心轉,也在地球上。凡聖同居土,聖人是境隨心轉,凡夫是心隨境轉,搞反了,所以苦樂不一樣。既然文殊菩薩道場能夠隨心念而轉,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隨著念頭轉變,那我們就知道,我們的人身、我們居住的土地不是定法,它是會變的,千變萬化,沒有定數。

  我們深深的來思惟、來觀察,相信了,念力不可思議,全在念頭!佛菩薩他們的念頭是集中的,不散亂的,我們跟他比恰恰相反,我們的念頭是散亂的,雜亂無章,無法集中。他們也是凡夫修成的,從散亂慢慢集中到一點,這一點多麼微細,我們無法想像。愈集中能量就愈大,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愈散亂能量就愈小。集中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禪定。十方三世佛,修行的門路只有一條,戒定慧三學。戒學,作用是什麼?作用教我們收斂,定就是集中,慧就是放光,能量出來了。這個能量無事不辦,星球出了毛病,都可以把它修復,這麼大的能量。所以佛法裡這些總的綱領、總的原則,我們一定要抓到。那個細節是小事,知道很好,不知道也沒關係。總原則裡頭的總原則,總綱領裡面的總綱領,就是一句佛號,我們現在相信,現在沒懷疑了。請看經文:

  【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這裡頭有八種功德,八種好處。註解裡說,「次表水德。是諸泉池」,極樂世界的泉池到處都是,講堂到處都是,像學校,許許多多的教室,我們能夠理解。十方往生的眾生,愛好不一樣,程度淺深也不一樣。佛有能力變現無量無邊的教室,分門別類,每一個地方學一部經,專學一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願意在這個講堂學這部經,同樣學這部經,我們又知道有程度淺深不一樣,程度淺的有淺的講法,程度深的有深的講法,一定讓你覺悟、開解,叫你歡喜。老師確實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分無量的應化身,在那裡教大家。一個人能分無量身,每一個往生的人也都有阿彌陀佛的能力,你要想一切法門都學,我們自己也能夠分身,分無量身到每個講堂去學習。還有經上講得很清楚,每個人能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法界去拜佛、去聽法。供養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所以在極樂世界,一天所修學的,我們這邊一千年、一萬年都學不到,他一天就學完了,有這麼大的能量,而且真的是正法。諸佛如來所說不會有偏差,不會有不相應的。極樂世界這些好處都要知道,然後你才歡喜,這個學校一定要去,再找不到一個這麼好的修學的環境了。八功德水,這是講是諸泉池,所有的泉池,七寶池,「即八功德池。池水湛潔」,乾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清芬芳馥」,這形容水乾淨、清淨,有芬芳的香氣,「故曰湛然香潔」。水有香氣,這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水具八德。故稱八功德水。《稱讚淨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稱讚淨土經》就是小本《阿彌陀經》,玄奘大師翻譯的。哪八種?「一者澄淨」,水乾淨,澄是不動,沒有一絲毫波浪。那我們知道這是性德所生的,如果是法相所變的水,這個水有波動的現象。也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只要是唯識所變,那個現象,科學家講三種現象,物質、意念跟自然現象,全都是波動。澄這個字沒有,淨可以有,澄沒有。這個波動就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辦法離開,都是波動現象。所以澄,只有明心見性才有,它屬於法性,它不是法相,澄淨。

  「二者清冷」,我們今天講清涼,水清涼,非常舒適,無論你是飲或者池裡面洗澡,清涼。「三者甘美」,水的味道帶甜味。「四者輕軟」,不像我們這邊水,我們這水有壓力,很重,水很重,愈到海底壓力就愈大。他那邊水輕的,沒有感覺得有壓力,好像我們在空氣裡頭,沒感覺到有壓力,這第四個好處。第五個「潤澤」,它不澀、不滑,你接觸到的感到很舒適。第六「安和」,不像我們這邊水,有大風大浪,大風大浪不安、不和。海裡面的水是鹹的,有很高腐蝕的這種能量,極樂世界的水安和。第七「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這個水你喝它的時候,不但能夠除渴,還能除飢,讓這個身體沒有感覺得口渴,沒有感覺得飢餓,它有這個能力。一切過患,這是過失。我們這邊的水,現在的水都有染污,染污的水,飲用、拿去沐浴,都怕它帶著有病毒。極樂世界水沒有,乾淨,不帶任何病毒。

  「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這就是這個水裡頭豐富的營養,能夠長養諸根。這個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四大是指身體,物質。「增益種種殊勝善根」,這是水有這些好處,這一句是總結,幫助我們增長,帶給我們很多的好處。益就是利益,這個好處是種種殊勝的善根,世法三善根,大乘精進善根,無不具足。「多福眾生常樂受用」,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多福!不是多善根、多福德,不能往生。小本《彌陀經》就說這個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多福從哪裡來?現在我們全明白了,就是佛號。念佛的人就是多福、多善根的人,佛號確確實實是把阿彌陀佛智慧福德變成自己的智慧福德。念佛,自他不二,我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佛的智慧、佛的功德都變成我自己的智慧功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大乘經上佛常說,我們常常記住這句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把關係搞清楚了,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變的,我這個身也是自性變的,同一個自性,我們跟阿彌陀佛關係多親切!是一不是二。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心現的,我們今天居住這個世界也是心現的,這個心,不善的心,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極樂世界是我的清淨心。我現在有夾雜、有業障,不要緊,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消除。不用消,一句阿彌陀佛自然消除,煩惱破了,業障消除了,全在一句佛號。如果能夠在事實真相上,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盡量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能放多少放多少,也就是不要再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再去計較了,那這個心念佛功德就無比的超勝。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不可思議功德。再看下面第三段,「岸樹香光」。

  【岸邊無數旃檀香樹。】

  『旃檀』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檀香。

  【吉祥果樹。華果恆芳。】

  『恆』是長遠,不像我們這邊,花果天天變化,花開花謝,果生果落,有這些現象,極樂世界沒有,沒有這些現象。

  【光明照耀。修條密葉。】

  修是長,像柳樹一樣,枝條很長,葉很密。

  【交覆於池。】

  交叉在這兩岸旁邊,覆在這個池面。

  【出種種香。世無能喻。】

  這些寶香,我們這個世間找不到比喻的。

  【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隨著水流,隨著風吹,讓極樂世界的人民普遍都能夠享受到,這是居住環境之美。我們看註解,「右顯池岸妙樹莊嚴之相」。「栴檀」前面有解釋。『吉祥果』,「印度所產。此方所無」,我們中國沒有,印度有。印度是屬於熱帶,中國屬於溫帶,所以動植物有很多不一樣的。「狀似瓜蔞,黃赤色」,赤是紅色,黃帶著紅色。「今以此方之石榴擬充之。石榴一花多實,故以石榴擬吉祥果」,在中國用這個來代替。石榴是有吉祥的這個相,因為它籽很多,一花多實。所以石榴在中國社會當中,把它看作是個吉祥果,表什麼?多子多孫。在中國人講多財,這富貴人家,這是人丁興旺的意思。

  「今經云池流華樹。…皆以無量寶香合成。是故華果恆芳」,芳是指芳香,「恆芳者,常香也」。在極樂世界,你所聞到的、呼吸到的都是這些寶樹、花果的芳香。『光明照耀』,就是前面講的「無量光炎,照耀無極。可見此諸華樹,既吐芬香,復放妙光也」。極樂世界沒有一樣東西不放光,所以也稱它作光明世界。『修條』是長枝,『交』是相接,『覆』是垂蓋。這是講岸邊上的樹林,因為樹都是珍寶所成,稱為寶林。「枝長葉茂。凌空相接,垂覆池上。如是林樹出種種妙香,其香殊勝,非世間所有,故云世無能喻」,這個世間找不到東西來比喻。『隨風散馥』,「隨德風而散播其香馥」。『沿水流芬』,「順池水而流送其芬芳」。這是四十八願,「第四十三寶香普薰願之所攝」,換句話說,這是四十三願的成就。彌陀在因地所發的願,現在成佛了,願願兌現了。寶香普薰,在極樂世界確實是有,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享受得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