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七二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7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四百八十九頁第三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

  「以上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為得益中之上者」。聞名發心就要認真念佛,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這就是得最上的利益。無量劫來我們都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辦法出去,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無論什麼樣的根機,即使造作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懺悔,只要認錯,都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造作罪孽的眾生往生淨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一生究竟成佛。太稀有、太難得了,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很不容易得到。

  再接著說,「今章」,這一章,就是第二十五願,第二十五願「則顯其下者」,就是殊勝往生的利益他得不到,這一生遇到了,也學這個法門,最後不能往生。什麼原因?這裡頭說了幾種,舉幾個例子來說,實際上原因很多,說不盡。第一個是「根器不一」,眾生的根器不相同,這是過去生中善根厚薄不一樣。善根厚的,深厚的,聽了之後他就真信,信心不逆,他不會改變,這一生成功了;善根薄的人,聽了之後也信,信心不堅固,半信半疑,這樣子這一生當中未必能往生。所以下面說,「故聞名之信樂」,樂是愛好、喜歡,發心也不一樣。善導大師所謂「萬修萬人去」,那是善根厚的人,聽了之後他不懷疑,他真信、他真念,萬修萬人去。如果有懷疑,信心不堅定,就未必能往生,對這個法門雖然喜歡,可是其他的法門他更喜歡,佛法歡喜,世法也歡喜,這就不一定了。

  「或因大心未堅」,大心是信心、願心、念佛的心不堅固,或者是「因信願不深」,專門講對這個法門的信心,信心是比什麼都重要。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老祖宗就把信,信是五德裡頭的一個,把它放在基礎上,這信德,從信德才生上面的仁、義、禮、智,才生這個四德,如果信德沒有了,仁、義、禮、智全都沒有了。佛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根源,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說信能生一切功德,你看這個字多重要。如果信願不深,對於這一生往生就非常困難。信心不深,那個願心就不切,念佛就很隨便,不是專心念,不是真想去,這是念佛人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夠往生的真正原因。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有這個毛病就要提高警覺心,自己應該好好的去想想,極樂世界要不要去?真要去,就把這些毛病要統統改掉,要把念佛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什麼事情都可以馬虎,這個事情不可以,念佛要認真,這才能決定得生。「或以持念不專」,我們念佛念念忘掉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忘掉了,雜念起來了,這些情形都是一般念佛人都常常有的。在這些地方沒有高度的警覺,往往這一生的機會就錯過了,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這就是第十八願。我們修淨土,跟十八願的精神、跟十八願的原則不相應,雖然這一生跟淨土結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就是當世(這一生當中)沒辦法脫離六道輪迴,生死就是輪迴。「僅能獲福於現在及來生」,這一生、來生這兩生獲福,第三生就靠不住了;如果這兩生不斷惡修善,第三生可能就到惡道去了。這就說明六道眾生決定在三善道的時間短,在三惡道的時間長。「故獲利」,利是利益,這一類的人念佛得到的利益不如前面數願,前面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這幾願獲的利益都大,都能往生。這一段文很要緊,念老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讓我們認真去反省。

  下面給我們介紹這一願的大意,第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這裡面有說,『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菩薩行謂六度萬行」,這個萬就是大乘菩薩常說的八萬四千細行,這叫萬行。行在古時候念去聲,念橫,念去聲就是當動詞用,念行當名詞用,真的要有行動。八萬四千,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做到究竟微細處,就變成八萬四千菩薩行。「是乃廣修眾善者」,眾善,善有善果,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果報是人天福報,真修,大福報。「本經三輩往生,皆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發心乃諸善中王,持名是萬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雖行眾善,則廣而不專,博而未精」,這話說得好!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你看學佛的有大富大貴。大貴的就是國家領導人,我們在國外接觸的,見到,虔誠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日本的神道教徒,修福。大富的,擁有千億萬億的財富,也拜佛,也念經,也求生淨土,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能不能生天堂?可能,但是那個福享盡了之後,惡業的果報現前了,佛經上講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就把修福忘掉了,就造業了。造的業重,造的業多,惡業,造的善業少,三善業的力量薄,再下一世三途去了,惡業的力量強。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要細心觀察清楚。

  換句話說,六道無論是三善道、是三惡道,都不是理想的地方,都不是真正好地方,裡面的問題很多,副作用很大,這些地方真的比不上四聖法界。但是四聖法界很辛苦,修行很辛苦,時間很長才能夠了生死,出十法界,輪迴出了,十法界沒出,你就知道這個事情麻煩。多長的時間才能出去?每個人不一定,這是每個人根器不一,每個人善根不同,每個人遇緣不一樣,總而言之,都要相當長的時間。我們今天遇到的是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解決問題,了生死,出輪迴,這個法門號稱為當生成就的佛法。我們看到這句話有沒有感觸?一般人是平常心看過,沒有感觸。什麼人有感觸?受過極大苦難的人,聽到這個法門,這還得了!很有感觸,他很重視。沒有受過苦難的人,這個心發不起來。所以大苦大難往往把人的菩提心激發出來,是好事,不是壞事。

  念佛修淨土疏忽了,真是像這個文裡面所說的,我們這一生學習,廣而不專,什麼都想學,博而未精,「未契彌陀本願,難於今生現證」,這一生不能往生,但是他有好處,「唯受人天禮敬而已」。你是個善人、你是個好人,受到許多人尊敬讚歎乃至於供養,這種小福報我們常常看到。修福還得要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人,想修福修不到。佛門講種福田,這個比喻非常好,那個田是不是真的福田?真的福田,你種了福;如果是假的福田,你種下去了,將來什麼都收不到。這是什麼?你沒有智慧,你不認識福田,你有機會種福田,福田當面錯過。所以佛法重智慧,不重福報。智慧太重要了,福報再大,解決不了問題,這是自己無始劫來的生死大事,一定要靠智慧。這一願我們就學到此地。再看第二十六「聞名得福」,跟二十五願差不多,沒有能往生,得福報,這是聞名得的小利益: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富貴人家。

  【諸根無缺。】

  念了一輩子佛,得這個果報。「《大論》曰:生剎利為有勢力」,剎利是什麼?皇族,這是貴。「生婆羅門家為有智慧」,婆羅門大概就是現在所說的專家學者,多半也是一生教學。在印度有婆羅門教,這是婆羅門的教育。「生居士家為大富。故能利益眾生」,有錢有勢做好事容易,能修福報。「又《會疏》曰:生下賤家,受世輕慢,利濟不廣。」利是利益眾生,濟是救濟苦難,可以修一點小福,大福難。如果是貴族,如果是大富,他做起來就容易。「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不缺,就是六根都健康、都正常,這個也是不容易的。我們得到的,習慣了,不以為然,如果我們的六根缺少一個,就知道苦。眼睛瞎了,耳朵聾了,鼻不知道香臭,舌不知道苦甜,這樣的人在這個世間到處都能看到。這是什麼?不善業所造成的。一般說,不知道調理身體,吃東西吃壞了,時間長了累積就成為病態。這些病態不好治療,沒有遇到好的大夫不知道病根在什麼地方。

  我認識朋友當中,印尼前總統瓦希德,真是個好人,心地善良,人有智慧,很聰明,反應很快,非常可惜眼睛瞎了,雙眼失明。我陪同他訪問北京,中國對他的待遇不錯,以國家元首級來接待他。我替他找了一個中醫,劉銀州大夫,給他診斷、給他看了,知道他這個失明最初發起的時候並不是很嚴重,是糖尿病引發的。他說如果他在三年之內,中藥可以把他調治好,他能夠恢復能見,可惜時間太長,二十多年了。用藥物給他調理,他也肯吃中藥湯藥,告訴我,有一點效。但是他不能夠持續,經常在國際上旅行,帶著中藥煎藥就非常不方便,所以不能長期去服藥,這個都是障緣。他做總統的時間不長,只有一年多就下來了,原因就是失明。虔誠的回教徒,生長在爪哇,爪哇的回教是鄭和傳過去的,所以伊斯蘭教這一派非常溫和,它裡頭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這一支這一派他們重視倫常,五倫、五常他非常重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鄭和我們知道他一生信奉的是兩個宗教,他自己出生的家庭是伊斯蘭教,以後長大他工作,他的領導是永樂大帝,永樂大帝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他也就拜佛了。他還刻過《大藏經》,可見得他對佛教懂,他認真學過。他將伊斯蘭教傳到爪哇,南洋都受他的影響。所以六根健全是福報。

  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經文只有一句:

  【常修殊勝梵行。】

  後面是這三願的總結。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七願。『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梵行,清淨無欲之行。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如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天道,佛經上講得很詳細,大別為二十八層。二十八層,下面六層叫欲界天,欲界天上去是四禪天一共十八層,四禪稱為梵天,再上去是四空天有四層,總共二十八層。四禪,初禪三層天,二禪三層,三禪三層,這就是九層,第四禪它有九層,普通的天三層,還有一層特別的,叫無想天,修無想定成就的也是生到第四禪,就是無想天,另外五層是小乘聖者在那裡修行的,就是三果阿那含。根利的,這五層任何一層裡面修成都證阿羅漢;根器鈍的,五層要一層一層的去修,時間就長了,證阿羅漢果就脫離六道輪迴。但是鈍根的,五不還天一層一層修,修完之後生四空天,也是一層一層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後就脫離六道輪迴,生到四聖法界的聲聞。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層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六道,包括二十八層天,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世尊有實報莊嚴土,當然也有常寂光土,凡夫修行要經歷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達到究竟圓滿。

  清淨無欲放在菩薩修行之首,第一個條件。難怪六祖大師見性,你看他的報告,第一個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上,講到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五個字,第一個也是清淨,第二個是平等,第三個是覺,這清淨多重要!清淨從哪裡修?從生活當中修,從處事待人接物境界裡面修,修真正的清淨心。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很難。為什麼?無始劫來習氣太深。大乘教裡面教導我們「歷事鍊心」,這真修行。它不像小乘,小乘是遠離,財色名食睡遠離,所以小乘戒非常嚴格。大乘戒不是教你遠離,歷事鍊心,事是假的,事不重要,念頭重要,你要沒有貪瞋痴慢、五欲六塵、七情五欲,沒有這個念頭,真成就了,道理在此地。

  法門雖然多,八萬四千法門,修到最後要進涅槃城了,涅槃城是我們的目的地,本經上講的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一般說的涅槃城,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我們得明心見性。將要進入明心見性,只有三個門,無量無邊法門到最後就變成三門,這個三門就是覺正淨,三皈就是說的這三門。東方教學跟西方真不一樣,你想學了,一進門就把目的地告訴你,覺正淨,無論走哪一個門,你都進去了,進去統統一樣,平等的,都成佛了,你看你從哪個門進。覺門真的要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這個路走不通,像釋迦牟尼佛,上上根人,菩提樹下打坐,他就能大徹大悟,在中國惠能大師是個代表,上上根人。這個不是學得來的,人家有這天分。當然我們知道這種天分也是多生多劫修積而來的,不是偶然的。我們修行的功夫不如別人,我們只看到人家成就的果的這一面,他修因那一面沒看見,那不是這一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沒看到。就像我們看個年輕人,他今天博士畢業,拿到博士學位了,看到非常歡喜,沒有看到他以前念小學、中學、大學那麼多年的辛苦才拿到,你所看到的只這二、三個小時,你沒有看到過去幾十年的辛苦,就這麼個道理。所以釋迦、惠能大師並不稀奇,我們所看到的是他拿學位。我們過去沒有他這樣修行功夫,他這個路就不能走,走不通的。可是我們遇到淨宗法門,雖然過去差一點,也能夠趕上他,這是不可思議!淨宗法門真難信,沒人相信,這個法門確實能讓我們這一生成就,不信,他跟這個法門就沒有緣。

  但是不管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這個清淨心、平等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礎,一定要修。修清淨,沒有染污,一片慈悲;修平等,沒有高下,一切都能夠圓融、都能夠包容,可以幫助我回到真心。為什麼?真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現在的心很小,兩個人都不能包容,夫妻兩個結婚,沒幾天他鬧離婚。什麼原因?不能包容,心量太小,在現前這個社會太多太多了。現在大家把結婚也不當一回事,隨隨便便的,為什麼?可以上午結婚,下午就可以離婚,簡直叫兒戲!社會動亂這是根本的原因。中國古代對這個婚姻之禮非常繁瑣,為什麼要搞這麼麻煩?沒有別的,就是叫這兩個人以後無論遭遇到什麼都不能夠離婚,所以禮節之隆重在五種禮的其他四種之上,婚禮是最隆重的、最繁瑣的,就是要認真,不可以當作兒戲,一定要負起責任起來。結婚最大的一樁事情就是要培養下一代,把下一代培養成聖人、成賢人,這是結婚唯一的使命,祖宗對你是這個期望,父母對你也是這個期望,社會大眾亦復如是,這不是兒戲。所以修行一定把清淨擺在第一。

  五欲,這個欲擴大就是貪欲,對於名聞利養的欲望、對於五欲六塵的欲望一定要放下。放下好!放下什麼?放下得大智慧、大福報,很多人不相信。古人講的話有道理,講量大福大。你放下你才肯幫助別人,你幫助別人,別人就幫助你,得大眾幫助,這個福報是最大。你擁有億萬財產,一個災難來,全沒有了,你怎麼辦?你擁有很多人的愛護、很多人幫助你,你什麼都沒有,你要什麼都不缺乏,這個叫大福報。特別在嚴重災難的時候你看出來,你看哪個有福、哪個沒有福。那個大富翁在苦難裡頭沒有人送東西給他吃,他會餓死;這個沒有福報的人,心量很大,常常樂意幫助人,他有困難,許多人幫助他。所以樂善好施。

  佛教我們不要積財,經上講得很清楚,「積財喪道」,道就沒有了,不可以積財,有能力盡量去幫助別人。從哪裡做起?從鄰近,鄰居,逐漸逐漸向外擴展,要這樣做法。我移民到澳洲住在圖文巴,建立一個小道場,這個小道場原來是基督教堂,它賣,我們買過來,重新整修一下。整修完全不破壞它的原樣子,它原來是什麼樣子一定保存,一點都不要改變,裡面梁柱壞掉了,重新換,換還找它原來的那個木頭,它是用什麼樹的木頭,還找一樣的,它油漆的什麼顏色,我們也照它的顏色,煥然一新,當地人民看到歡喜!保存他們的文化。只換一樣東西,教堂當中的十字架拿下來,換成阿彌陀佛,就換這一樣,其他統統都沒有換。而且他們的節慶我們都做,因為原來是基督教,聖誕節我們也過,我們跟它原來完全一樣,用他們的這個規矩來做,當地老百姓歡喜。

  我們首先布施,請他們吃飯,就是我們居住的三條街,這個三條街靠近我們不太遠,大概是一、二百公尺這個範圍,我們常常吃的東西多的時候,分給大家,近鄰,要慢慢向外擴張。現在擴張到多大?整個城市,這個小城居民大概十萬人,我們的小道場非常出名。在圖文巴大家都常說,圖文巴的人知道兩樁事情,第一樁事情,九月花季花車遊行,它是花城,全世界喜歡看花的人都會到圖文巴來看花,第二個,知道有淨宗學院,每個人都知道淨宗學院在哪裡。所以你要到那去問路,無論問什麼人,他都會告訴你這個路怎麼走法,都知道。我們幫助他,他幫助我們;我們常常送東西給他們吃,他們也常常送東西給我們,和睦相處。在澳洲我們居住的環境非常歡喜,我們跟政府的關係處得好,跟當地群眾關係也處得非常好,所以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沒有障礙。

  所以慈悲,這個愛,一定要從近慢慢發展到遠方。中國老祖宗懂得這個道理,提倡父子有親,這是親愛的原始點,教育就是從這裡建立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希望這個愛一生永遠保持不會變質,這是教育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希望這個愛能夠發揚光大,愛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家族,然後愛鄰居,鄰里鄉黨,愛社會、愛族群、愛國家,最後《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佛法並不反對,大乘佛法在事上跟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相同,在理上比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要殊勝,在這個環境裡面培養清淨心,這個高了!即相離相,即事而真。這個就是佛法到中國來,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意思就在此地。佛法沒有妨礙你們日常生活,一點都不妨礙,而且歡喜。把佛法的精神注入到本土文化,就是清淨平等覺。

  圖文巴人口不多,面積很大,市區裡面每一戶它的土地標準面積是一萬呎,標準的面積,所以每一個家庭都有前後院子。他建房子要不了那麼大,建房子有二千呎、三千呎就夠了,就夠用了,他土地有一萬呎,所以前後都是院子。我們前面院子種樹,後面院子種菜,做菜園,種水果樹。宗教很多,有十幾個宗教,十幾個宗教我們團結成一家,彼此都互相往來,大家相處得很好,沒有排斥,沒有說我的宗教比你的宗教好,沒有,大家平等,完全一樣的,無論修哪個宗教,都可以到天堂,一點都不排斥,和睦相處,平等對待,而且互相學習教義。我們在那裡做了十年工夫,十年團結人民,兩年團結宗教,可以做成一個世界模範城市,和諧示範的城市,我都勸導這些宗教領導人大家努力。我教給他們的方法,一定要互相學習宗教的經典,單單是朋友還不夠,要深入了解,求同存異,相同的大家努力來做,不相同的放在一邊,讓我們慢慢提升,進一步那個不同的也會同了,有更高的境界就能看到。不要辯論,不要去爭執。

  我希望各個不同的宗教每四個月舉行一次宗教學習分享,我們自己學習,提升自己境界,跟你在那裡教的這些信徒,你有些成績來報告,每四個月舉行一次。我說做一年,如果一年做得很成功,我會幫助他們建立一個衛星電視台,每天把我們各個宗教(不同宗教)學習的狀況,都在這個電台播出去,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這個是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區,讓全世界看到,讓全世界的人到圖文巴來觀光、旅遊、考察、學習,它就會變成世界名城,那就很有機會在聯合國去做報告,非常有意思。而這些宗教領袖對我這個想法、看法都非常歡喜,我相信它能做得成功,非常有意義!今天這個世界就是要帶頭,凡事起頭難,真有這個人帶頭做出來了,你不能不相信。這個地區是全世界不同族群移民到這個地方來的,能這樣和睦,像一家人一樣,我們得把它做出來。所以宗教經典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要做的。講清楚、講明白,一定要把它做到,這樣宗教對於社會貢獻就大了,它不是迷信,帶給社會安定和平,真正化解衝突,解除一切的爭論。

  所以這個欲範圍很大,說欲望不單單是淫欲。我們看下面文,「《法華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下面還有一句,「故《大品》曰」,這是《大品般若》,「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這就是說一切欲望裡頭淫欲最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淫欲不斷不能生梵天,六道裡頭你活動的範圍是個小圈圈,欲界,欲界是最小的圈圈,比欲界大的是色界天,更大的是無色界天,你只能在小圈圈活動,不能在六道的大圈圈活動,這虧就吃大了。所以把這個梵行稱為斷淫也有道理,淫都能斷還有什麼不能斷!就跟當年翻經的這些法師,中國人最忌諱的就是恥辱,殺頭沒有關係,「士可殺不可辱」,把辱看得非常重,所以翻經的法師把忍下面加個辱,這個意思說辱要能忍就什麼都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的。淫要能斷,所有一切欲望統統可以斷,沒有一樣不能斷。章嘉大師教我們放下,首先放下這樁事,然後其他的放下都容易了。放下見思煩惱、放下塵沙煩惱、放下無明煩惱,這人就成佛了,圓滿的回歸自性。

  「以上皆以離欲為梵行,但另有深義,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這個是梵行的深義,斷淫欲是梵行的淺義,它有更深的意思。「如《法華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這個意思就深了。這個清淨是指誰?是指如來,最低的果位,《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是修萬行到大涅槃,他到了,只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習氣是沒有方法斷的,只是不要去理會它,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在這個境界裡頭他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那還修什麼方法?不能修了,要有修不就又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退轉了。不起心、不動念是到了極限,但是有習氣,這個習氣隨它去,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多長的時間?這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對法身菩薩說的,也稱之為無量壽,有量的無量,可是有量的無量它直接就通無量的無量,三大阿僧祇劫到了,無明習氣全沒有了,他就是妙覺如來。妙覺不住報土,報土就沒有了,住常寂光。常寂光裡面只有一個位次,就是妙覺,實報莊嚴土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些人住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修行,大乘教裡常說的,無功用道,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他修不修行?修。他修什麼?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有應,應就是應化,他有應化身,就現身。正是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話所說的,「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的緣就是眾生的感,只要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之感無量,他的應也是無量。眾生有感是有心,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佛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能把這些眾生問題全解決了。妙,真是妙!真正不可思議。

  下面引「《大日經疏十七》」,十七卷,「梵謂涅槃。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修梵行的人稱他作梵行。「具大涅槃」,具是證得,大涅槃名梵。「上二經疏,皆謂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是則梵行之深義,不局限於持戒與斷淫而已」,限於持戒與斷淫,這是梵行的第一步。梵行從哪裡學起?從這學起,但不是止於這個,他最終極的目的是大般涅槃,換句話說,就是妙覺如來,是究竟圓滿的梵行,這個要懂得。「今願文曰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殊勝,前後兩個意思統統有,應兼此二義。「蓋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這個地方的幾句話,把修行怎麼個修法全都說出來了。斷除淫欲是斷煩惱,這是煩惱的根,把煩惱的根拔掉,枝枝葉葉自然就枯死了。禮佛念佛是修積眾善,也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切法門不離誠敬,禮佛念佛就是修誠敬,誠敬展開就是無量法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淨宗唯一的妙法,讓我們能在一生當中圓滿,這是其他法門沒有法子的,做不到的。發菩提心,就是對於淨宗法門、對於西方淨土、對於阿彌陀佛,第一個是真信不疑,第二個是真想往生,往生去幹什麼?第三是見佛聞法。我到極樂世界沒有別的,就是親近阿彌陀佛,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我在他會下決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老師好!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親近諸佛比不上親近阿彌陀佛。我們這個心定了,不再改變了;我們的方向定了,西方;目標定了,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去的理由定了,親近彌陀,聞法證果。所以這個就是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一聞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證佛號,名具萬德」,這個要記住。我們要修萬德,怎麼修法?華嚴菩薩修六度萬行,淨宗行人只要信願持名,就把菩薩的萬德全部包括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個事實真相要深深的明瞭,我們的信心堅定了,願心不再動搖了,這一生當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什麼都別牽掛,連自己身體縱然有重病,不要牽掛,沒事,我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再重的病,幾天就恢復了。你說為什麼?因為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你天天在修萬德,你能不好嗎?哪有這種道理!天天在打妄想,那你身體就不會好。打妄想是什麼?打妄想是造輪迴業,你天天在搞六道輪迴。我天天念佛,天天拜佛,我在這個地方修西方極樂世界,我在這個地方修阿彌陀佛,這個功德還得了!

  「聞名功德,微妙難思」,這個話句句都是真話。「如《尊勝陀羅尼經》曰: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這就是講一些小動物,「聞此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這個陀羅尼是什麼?尊勝陀羅尼,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是別的。連畜生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牠死了之後就離開畜生道,不再做畜生了。所以我們的菜園放念佛機,二十四小時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間斷。菜園裡面那些小蟲、小鳥天天在聽念佛,牠知道,牠不是不知道,還有樹木花草,連這些菜統統都跟著念佛。我們幫助它,它也幫助我們,菜長得特別好,滋味營養特別殊勝,這是它回報給我們。我們在澳洲,鄉下一些菜農到我們菜園參觀,都非常驚訝,你們怎麼種的,種的比他的好。我們又沒有農藥、又沒有化肥,為什麼會長得這麼好?我們用阿彌陀佛種的。誠心誠意去做,就會感應道交。

  「又《涅槃經》曰:是大涅槃,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趣。」《涅槃經》是佛說的,這個大涅槃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像蓮池大師所說的,只念阿彌陀佛。南無兩個字是客氣話,可以省略掉,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禮拜的意思,這些都可以不要,一心專念。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裡頭說,他勸別人念佛念六個字,他自己念四個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說我這一生唯求決定得生淨土,所以南無可以不要念,我執持名號,別人未必想生淨土,加上皈依阿彌陀佛、皈命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好,加這個意思就好,差別在此地。名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無論你有意或者是無意,聽到這一聲佛號,你看,盡這一身,牠就不更復受,這是講小動物,牠就能脫離畜生道,這個功德多大!我們幫助這些眾生,二十四小時幫助我們做不到,現在用念佛機可以做到。我們用一種虔誠恭敬心去供養牠,幫助牠們,希望牠們跟我們一樣真信、真願,一同念佛求生淨土。知不知道?知道。不但小動物知道,植物也知道,山河大地,這一塊土地上每一粒微塵都知道。有經典所在之處,有佛號所在之處,這個地方就是淨土。

  我們看末後這個結語,「一經於耳,尚具上述功德」,上面所講的好處。「何況經耳之後,兼能信受」,能信、能受,能接受,能接受就是真的發願求生淨土,「其功更勝」,這個功德就更殊勝了。「一般經中聞字」,「如是我聞」,每部經開頭都有這一句,有這個聞字,「不是但聞,義兼信受」,所以一部經最後一句,「信受奉行」,這是一頭一尾,意思裡頭包含著有信、有受。「是故聞名之人,今生縱不即能往生,來世亦必常修殊勝梵行」。末後這句話說得好!我們就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法去幫助一切大眾。講經分享,這是聞法,無論他有沒有心、有沒有意思學習,功德都不可思議。他有心,聽懂了,聽明白了,真幹,這一生決定成功。家親眷屬希望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只有到極樂世界真的永遠在一起,不到極樂世界全都分散了,各人隨各人的業去流轉,下一次再遇到的時候不認識了,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永遠聚會在一起。極樂世界聚會跟在娑婆決定不一樣,為什麼?在娑婆世界你的心是亂的,心意是雜亂,裡頭有怨有恨、有情有愛,又有怨又有恨,糾纏在一起,是這麼一個狀況。到極樂世界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這一些親情怨恨全沒有了,全是智慧功德,那怎麼會一樣!

  所以你真的搞明白了,今天這個世間什麼事情全是假的,真的,每天能吃飽、能穿暖,能有小房子居住,就得其他的全放下,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人是世界上第一大福報的人,還有哪個福報能跟他相比!他現在走的什麼路子?阿彌陀佛的路子,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道路。一般人走的全是三途六道,怎麼能相比!人要聰明一點,不能再幹傻事。什麼事是傻事?放不下的全是傻事,不要以為你不傻,你沒有放下的那就是傻事。真正聰明,萬緣放下,我就老老實實一心念佛。想做一點好事,今天全世界第一樁好事就是幫助人才。真正有善根的人,幫助他、成就他,第一樁好事,這個好事要做,其他的好事都是二等、三等、四等,不認識不行!好,修殊勝行願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下面,「庚八、生獲法益」。生是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得的利益。這個裡頭分九段,第一,第二十八願「國無不善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

  不但沒有不善的事,不善的名都聽不到。我們現在有個錯誤觀念,新聞報導要據實天天來報,報的是什麼?不善的多,善的很少。報不善的多,不善天天就在增長,為什麼?大家都在學。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應當怎麼做?隱惡揚善,有道理!我們要拯救社會、要拯救人心,新聞報導什麼?不善的少報一些,善的多報一些,讓人家好好去學善,揚棄不善,讓不善的人生慚愧心,他能夠回頭作善,這是教育。現在怎麼報法?小不善他宣揚成大不善,大不善他宣揚成極不善,他這種報法,好事反而不報,這個社會怎麼會好?這個道理很深。古人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是真實智慧,都是真正的經驗。家庭裡面家人相處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家人,夫婦、兄弟姐妹,跟父母,跟兒女、親戚朋友相處,記住,隱惡揚善,惡的不提,善的讚揚,慢慢人的良心就生出來了。知道什麼?知道不善是羞恥,不願意說,知道善行是好事,大家宣揚,互相的勸勉,這個家庭才幸福,家庭才會興旺。

  如果都看到別人不善,那就是自己的大不善,為什麼?別人不善把你心裡頭那個心所統統引發起來了,全是不善的。如果自己心是善良的,外面不善的見不到。外面這個境界現前,我們的反應就是反應你的心,反應出來全是不善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善,為什麼沒看出來,看的全是別人的一些缺點?是有缺點,但是我們看缺點什麼?要原諒他,不要去責怪他,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批評。為什麼?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在我們這個社會已經丟掉好多代了,疏忽了有兩百年,你怎麼能責怪他?今天幹什麼壞事都是正常的,他要不幹壞事他是聖人再來的、是菩薩再來的,他不是聖人、不是菩薩,那他幹這個事就是正常的。要懂這個道理,互相稱讚就和睦了。僧團亦如是,祖師大德常教我們,「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你在家庭裡頭換一個,若要家庭興,唯有你家裡人互相讚歎、互相尊重,它就興旺起來了,一個道理。國家也如此,你要團體興,這個團體裡面上上下下所有人互相讚歎,要國家興旺亦如是,領導與群眾,領導與各級領導,都能互相讚歎,這個國哪有不興的道理!家怎麼衰的、國怎麼亡的?淨看別人錯處,家就衰了。先生看太太的錯處,太太看先生的錯處,這個家還會有幸福嗎?不可能!團體裡面,領導看下屬錯處,下屬看領導錯處,這個團體衰了。聖賢這幾句話太重要了!

  極樂世界為什麼好?極樂世界連不善的名都沒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列在前面兩個,第一個禮敬,見到任何人,冤家對頭都要恭恭敬敬,怨結化解了,這是善。見到掉頭而去不理的,怨恨就加深了,見一次面加深一次,麻煩大了。如果禮敬,見一次面化解一次,見個十次面,全化解了,就那麼簡單、就那麼容易。再稱讚如來,如來是善,善的稱讚,不善的不說、不批評。這是菩薩、這是諸佛如來他們所表現在外面的,用意很深很深。我們今天社會變成這個樣子,迫切需要的就是聖賢佛菩薩日常生活當中這點點滴滴的行持,我們都能學到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是化解衝突、恢復和諧的根本法,不能不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