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四集)  2011/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一百七十八面,從第二行看起,從「解」:

  「又《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前面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每次講到淨業三福,我們都有很深的感觸,因為這三條不但是淨宗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可以說是一切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必須要遵守。三福後面,此地沒有引到,《觀經》上記得很清楚,這三條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這些菩薩們要修行成佛,都必須要遵守這三條,你說多重要!

  這三條第一條就是儒釋道三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儒釋道的三個根,少一個都不行,特別是前面根本的根本,就是孝親尊師。現在佛法衰了,傳統文化衰了,也就是儒釋道衰了,這三家都衰了。衰在什麼地方?衰在沒有人才,學習的人沒有了。你說學習的人很多!表面上看是很多,幾個會有成就?他沒有具備修學的條件,條件就是孝親尊師,這個問題嚴重。沒有真正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學不到東西,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現在到哪裡去找誠敬的人?不但誠敬的人沒有,誠是誠實,敬是尊敬,誠實、尊敬就是菩提心,沒有這種人,道統就傳不下去,就絕了。

  現在修學,學的人很多,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沒有這樣的行持,他所學的是學術,是儒學、佛學、道學,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所學就非所用,與他自己的生活、境界、行為毫不相關;換句話說,學得再好,講得再好,著作等身,這個人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甚至於還不如那些阿公阿婆,他們什麼都不懂,但是他們老實、聽話、真幹。教他念佛法門他就老老實實念,念了幾年他真往生了,瑞相稀有,他超越六道輪迴了。那是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善根,就像佛在大乘經上講的,這種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今天遇到這個善緣,無量諸佛加持他,他能信、能願、肯念佛,這人往生了,不是偶然的。知識分子很難生起信心,尤其在現前這個環境,我們把儒釋道的三個根都丟失了,所以現在學習起來特別困難。現在所學的,那是搞學術性,把儒釋道三家的典籍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甚至於拿來做批判,現在有這種風氣,比較,搞這些。這都屬於知識,這是現代教學風氣。古時候不是這樣的,古時候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榜樣,要學跟他一樣,真的拿到佛陀、菩薩、阿羅漢的學位,真成就。學儒,聖人、賢人、君子,這也是三個學位名稱;學道,成神仙。真有受用,真實利益,真實智慧,現在沒有了。

  這些典籍,我們真的能解它真實義嗎?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很難。所理解的是自己的意思,我認為是這個說法,你認為是那個說法,各有各的說法,不是如來真實義,是我們自己的意思,這就錯了。追究其根本原因,我們沒有遵守淨業三福,把淨業三福丟掉了。所以,世出世間聖賢之法,都要用這三條做根,我們決定不能疏忽。前面我們把第一條學習了,第一條確確實實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尤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根之根,沒人教了。中國在從前,這個根是小孩從一出生就紮下去。中國諺語,那個意思非常深刻,「教兒嬰孩」,嬰孩是剛剛出生,這才能紮得下去根。三歲、四歲他已經學壞了,扎根就難了,不聽了。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做父母的,子女不聽話,孩子不好教;在學校做老師的,學生不好教,特別是小學老師、初中的老師。什麼原因?他從小一出生誰教他?電視教他。那個小眼睛睜著就看電視,他全學會了,他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走路,天天在薰習。長大上小學,中國小學我不太清楚,早年我在美國住,美國的小學我知道,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用電腦,用電腦上課。電腦裡面就收了很多資訊,做父母的:不錯,我小孩好用功,半夜在被窩裡頭還在讀書。知道他看些什麼?蒐集電腦裡頭負面資訊,愈學愈沒法子教。所以學校裡頭,美國常有,學生殺老師、殺同學,濫殺無辜。他從哪裡學來的?從電視學來的,從網路上學來的,他不知道那是錯誤,他在玩遊戲。

  所以今天聖賢教育太難太難了!講,有人聽,聽了也很歡喜,不能落實,他做不到。要想真的產生效果,必須要劃一個小區來做實驗,像古老傳統那樣我們真幹,做出個模型,做出個樣子來給大家看,大家看了有所感動,慢慢認真來學習。我們錯了,希望下一代別錯,希望自己將來兒女結婚,懷孕的時候就要開始教。把胎教找回來,把扎根教育找回來,再下一代就可以有救了。如果不從這上下手的話就沒救,這一代不如一代。

  淨業三福第二條,這個地方也沒引進去,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才是佛弟子。前面一條不是的,前面一條是社會普通大眾,這是我們一般講普世教育。那學佛,學佛從這兒開始,就是沒有普世教育的根你就不能學佛。所以佛法是建立在第一條的基礎上,沒有第一條怎麼能學佛?第一條做到了再開始學佛。第一條是孝道,第二條是師道,佛法是老師。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沒有了,師就沒有了,像蓋樓房一樣,孝是第一層樓,師是第二層樓。這是講受教育,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從哪裡開始?從受持三皈。受持三皈是什麼意思?把佛陀教育的宗旨告訴你。古聖先賢的教育,第一句話一定是這個,為什麼要教?教學目的何在?首先說清楚。

  中國這一套東西,就在《三字經》上頭一句,《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宗旨就在這一句。教育跟受教育的人都要肯定、承認人性本善,那個善是什麼?聖賢,人人皆可以作聖賢。要用佛的意思來說,人人本來是聖賢。那他聖賢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第二句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就是人人皆是聖賢,就跟佛法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教學頭一個,教學跟受教的都要承認。本性本善,習性不善,教學的目標就是如何把不善的習性,從不善的習性回歸到本善,教育就成功了。教育跟升官發財不相干,跟貧富貴賤也不相干,你學聖人。聖人是什麼?好人,好人當中最好的人就是聖人。所以讀書明理,他有智慧,他不會做錯事情,他不會害眾生。所以中國教育是聖賢教育。佛陀教育,從聖賢教育再跨上一步,走向出世間佛菩薩的教育,出世間的聖賢,究竟圓滿的聖賢教育。現在人都忘掉了。

  教育也是由這生起的,就是因為有習性,所以「苟不教,性乃遷」,本善就變成不善。怎麼個教法?「教之道,貴以專」,就是佛家所主張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家從守規矩教起,具足眾戒。先「受持三皈」,三皈就是告訴你佛法修學的三大綱領,第一個皈依佛,第二個皈依法,第三個皈依僧,佛經上講的。可是六祖在《壇經》上不是這麼說法,他傳三皈依是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你去看《壇經》。六祖距離我們大概一千四百年,佛法傳到中國,從漢明帝到六祖唐朝這個時代大概是七百年。七百年不算短的時間,承傳肯定出了問題。不出問題,能大師怎麼會在《壇經》上這樣說法?出什麼問題?大家著相了。皈依佛,以為佛像就是佛;皈依法,經典是法;皈依僧,這是出家人。這就錯了,普遍可能都犯了這個錯誤,所以他要糾正。他用皈依覺,然後給大家解釋,覺者佛也;皈依正,正者法也;皈依淨,淨者僧也。這就說明,自性三寶是覺正淨,住持三寶是佛法僧,我們要皈依自性三寶。

  住持三寶有沒有用?有用,它來天天提醒我們,我們看到佛像,聽到佛的名號,心裡就要生起覺而不迷。皈依覺,覺而不迷,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皈依佛,皈依自性佛。正而不邪,那是真正皈依法;淨而不染,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叫皈依僧。外面三寶我們不要去管它,譬如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是好出家人,還是不好,不要去管他。看到他的形相,馬上提醒自己,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個意思。我們供佛像,通常供三聖,修淨土的人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佛,觀音、勢至是僧寶,菩薩僧,每天你去念經,念《彌陀經》、《無量壽經》,這是法寶,三寶具足。你家裡一個小佛堂,你看三寶具足。可是,把覺正淨忘掉了,完全搞的是形式。這是什麼?這就叫迷信,這把佛陀教育就變成了宗教,變成迷信。我們以為這樣做目的何在?是希望升官發財,希望佛保平安,這不就是搞迷信了嗎?跟佛教的本意相去遠之遠矣。六祖能大師講得好,他這麼一說,我們就明白了。

  所以學,頭一個你學的是什麼?覺正淨全是性德,都是自性,就是中國儒家講的本善。你看《大學》的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覺正淨是至善。起心動念止於至善,言語造作止於至善,那是什麼?那就是佛菩薩的行持,佛菩薩的境界,這真學佛。真學佛,覺正淨就是道,道者須臾不能離,念念不捨,念念相應,這是傳道。從哪裡開始?從持戒開始,「具足眾戒」。你已經修了十善,十善是世間善人,是你應該要做到的,現在拜老師,老師就教你具足眾戒。在家學佛從五戒下手,出家學佛從沙彌十戒入門,沙彌有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從這兒開始。「不犯威儀」,威儀是什麼?規矩,我們中國人講禮,要守禮,威儀就是禮節,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從這兒開始。小乘,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其實戒沒那麼多,戒只有十幾條,多半是講威儀;女眾出家有三百條戒律,也是威儀多。如果擴展開,小乘有三千威儀,大乘菩薩有八萬四千細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動念都有規矩,保持正念,不能有邪思,這是什麼?這是學佛的根本。如果我們把戒律、威儀都丟掉,佛從哪裡學?就沒有了。因戒得定,學戒的目的在哪裡?在得定,守規矩得定。定還是手段,不是目的,因定開慧,開智慧,覺悟了,那是目的。所以這是必須要遵守的,先要把這個基礎打好。

  通常在中國古時候,這個第二條的學習是五年,叫五年學戒。就是做第二條這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五年。這個五年住在道場,道場有講經的,以前道場是學校,有講堂,這五年他不准聽經,不讓你聽經。道場除了講堂之外,還有行門,行門,一個總是禪堂,一個是念佛堂,大概行門都歸於這兩大類。你也不能到禪堂去參禪,你也不能到念佛堂去念佛。這五年幹什麼?作務,作務就現在講勞動服務,我們今天講,義工。你是初學來的,五年你要跟大眾服務,為什麼?修福!五年之後,新來的人,你這個工作交給他們,你才可以到講堂去聽經,到念佛堂去念佛。很公平,要為大眾服務五年,然後就當清眾,專心學習。所以它是學校,這個學校不收學費的,可是要做五年義工,人人都要做,平等的。

  這個階段之後,那就是入第三福,第三福頭一個「發菩提心」。你看第一福是善人,世間的善人,世間善;第二福,就是這個三條,這是出世間善,小乘;第三是大乘,正式契入佛的境界。頭一個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前面我們學過,有事、有理,隨事發心的,就是四弘誓願,隨理發心的高了。發菩提心此地後頭有說,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下面會講到。「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世間法我們就相信了,怎麼擺在菩薩、擺在大乘?我初學佛的時候,這一句搞了一、二年,始終有懷疑。它如果要放在第一條,我不懷疑。為什麼?我們都相信因果報應,難道菩薩還不相信嗎?這第三條是菩薩。想了二、三年終於想明白了,這不是普通因果,這是念佛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淨宗法門,難信之法,不是我們難信,我們都很容易相信,菩薩難信。八萬四千法門好難,不容易成就,可是他要遇到念佛法門,他一生肯定成就。這個深信因果還不就是我們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是因果,後面往生淨土不就是果嗎?一往生淨土就作阿惟越致菩薩,不退成佛,這是果,這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第三福有深信因果。

  然後「讀誦大乘」,大乘經裡頭學一樣,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經都讀,不是的。一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開悟。讀誦大乘是一種手段,目的是開悟。一個人能一生學一部經,一般普通的人,上上根人不談,上中下三根,上中根應該在三年到四年他清淨心就現前,心清淨了,妄念少了,心清淨了。這就是得定,我們叫三昧現前。得三昧之後,應該也在三、四年,會開悟。上根的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中等根性的人,不能大徹大悟,他也有大悟。徹悟是通教理,見性了;大悟我們通常講解悟,沒有證得,但是他能通教義,就是我本宗的東西沒障礙了。徹悟是通一切的,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那是徹悟。徹悟一定要有的,是以後的事情。念佛人在這一生徹悟不了不要緊,往生就是徹悟,所以深信因果這句話重要了。如果不是修這個法門,得大悟往往還是出不了輪迴,這是真的。

  佛教傳到中國來快兩千年了,漢朝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正式傳到中國,是當時的皇帝派特使從西域請過來的。到中國來是以國師的禮來接待,皇上的老師,這將近兩千年了。兩千年在中國確實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就遠遠超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我們看禪宗《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那就是什麼?大徹大悟的,一千七百多人。《景德傳燈錄》,再加上教下大開圓解的,合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超過三千人。這三千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突出,是在一句話之下徹悟了,別人沒這個本事。可是三年、五年徹悟的有,十年、二十年徹悟的也有,三、四十年徹悟的也有。悟,徹悟,境界是相同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他都超越十法界,往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大多數都在華藏世界,華藏淨土。可是淨宗這一門,從慧遠大師提倡,慧遠大師東晉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七百年。這個法門,往生就是成就。淨宗在中國,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中下三輩,我想肯定不止十萬人。十萬人作佛去了,這太殊勝了。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薩,跟一般大徹大悟沒有兩樣,但他是帶業往生的。所以用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太多了。淨業三福特別提出深信因果,非常有道理。

  特別是現代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意念能量非常之大,這是最近才發現的。大概才三十年吧,最近三十年才發現,意念的能量能控制物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把這個意念用在念佛上。要想這個能量出現,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一心專注,就會產生這個能量。一心專注還不就是佛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嗎?一心不亂難,如果真的是一心不亂,那個能量可不得了。淨宗裡頭一心不亂講三種,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這是最淺的一心不亂,是我們都能做得到的。事一心不容易,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自然沒有了,那個境界超過阿羅漢。理一心不亂,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相同,無明煩惱斷了,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的生凡聖同居土。功夫成片就是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都放下了,這是我們能做得到的。

  經教,世尊專門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講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可是《無量壽經》他講了很多次,不止講一次。這古大德來考證,傳到中國來的《無量壽經》的梵文原本,不是一個本子。根據現在五種原譯本來看,至少是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所以它翻譯裡面,經文、義趣出入很大;如果是一種原譯本,不應該有這個現象。《金剛經》是一種原譯本,六家翻譯,這六個本子你看大同小異,沒有什麼太大的出入。《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本願,這最重要的,在五種原譯本裡頭,就出現了不同,有兩種本子四十八願,有兩種本子二十四願,還有一種本子三十六願。古德講,翻譯決定不應該有這種錯誤,所以判斷傳來的本子至少是三種不同。因為《無量壽經》一共十二次翻譯,七種失傳了,如果那七種都在的話,可能還有大的出入。所以祖師們說,世尊在世,《無量壽經》的宣講在三次以上,這就是特別法門。《無量壽經》這麼多的本子,所以在中國修學的中國人感到困難,五種本子全修,嫌太麻煩,太多了。所以,修淨土的人統統都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變成淨宗主修的課本,古來祖師大德註釋也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無量壽經》在中國只有兩個註解,《淨影》跟《嘉祥》。而在日本,《無量壽經》的學習風氣比中國殊勝,在日本《無量壽》註解有三十多種。我這次找到開林師,希望把日本這些古註統統蒐集起來,我們印一套叢書,《無量壽經》的註釋,日本註釋,有參考的價值。

  因此這個本子會集就很重要,後面都會談到,詳細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會集,到我們現在學習這個本子,才算是最完備的。這是夏蓮居老居士接著前人第三次的會集,前人會集瑕疵的地方,全部都改正過來。經是會集的,註解也是會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佩服黃念祖老居士。如果說他自己來註解,批評的人會很多,不服的人很多。他這個註解是集註,集經論、古大德註解之大成,這大家沒話說了,不是我說的。他引用經典八十三種,引用古大德,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一百一十種,總共是一百九十三種。就這麼一部書,裡面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種,幾乎每段註解都是古人的話,都是經論的話,這大家看到服了,沒話說了。不是黃念祖註的,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高明,真高明,他花了六年的時間。我看他,跟他見面的時候,那時候他註解才搞完成,我在台灣給他翻印,帶了幾冊送給他,非常歡喜。我看到他房間裡頭,一個小房間不大,只有我們這攝影棚一半大,一張床鋪,寫字的桌子,旁邊就堆著一大堆的書。我當時問他,你這書從哪裡來的?找到這麼多的資料,我們一般人找不到。這是三寶加持,那不是人力可以辦得到的事情。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之後,這些東西都被毀掉了,你怎麼還能找到這麼多?這都是三寶加持後人,後人有福。

  夏老會經,黃念老會註解,會集註解,我給這個經做了個科判。當時科判做出來的時候,趙樸老在,我送給趙樸老看,送他一份,他非常歡喜。這個經有會集、有科判、有註解,完整了。我科判裡面沒有玄義,為什麼?玄義完全用念老的。我過去在講經的時候,曾經用念老這個註解本子,把它摘要編一個講前的概要。在這個地方,黑體字的,這是我的節錄,都印在這個地方給大家做參考。可是我們講的時候依舊講念老的解,這個部分給大家做參考。所以「讀誦大乘」,要記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目的是在得三昧。我們學《無量壽經》得念佛三昧,至少我們要悟入教義,我們不能通教理,也得要通教義,我們真學到東西了。

  「又曰」,還是《觀經》上說的,「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這就是菩提心,世尊在《觀經》上所講的。「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二者深心」,深心不好講,古來祖師大德裡頭的註解,好善好德,這是深心。我這麼多年來講深心,我都用《無量壽經》的經題,它裡面有五個字「清淨平等覺」。因為深心是自受用,真誠心,至誠是菩提心的體,有體有用,至誠心的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覺。他受用就是「迴向發願心」,我們自己做再多的好事,修再多的功德,不要為自己,要把這個好處跟大家分享。所以迴向,迴向三處,迴向菩提,我為求無上菩提而修學的;迴向眾生,為一切眾生而修學的;最後是迴向實際,迴向實際是什麼?迴向自性。自性本善,就是迴向本善,這個意思好!不為自己,這個心量多大,才會有成就,所謂量大福大。

  我們修行做好樣子給眾生看,給大家做模範,給大家做榜樣,人人都能做到心善、念善、行善,這個世界多麼美好。與名聞利養不相干,這叫清高。古時候不但修行人是向著這個方向、目標,讀書人也都是。讀書人志在聖賢,不在世間名利,不是求升官發財,不是的,就是學聖人、學賢人。學佛,就是學佛、學菩薩,那是我們的榜樣。所以我這個二十多年來,我講這三句,至誠我用真誠,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迴向發願是慈悲。這就是發菩提心。真正發這個心,這三福裡頭第三個第一句發菩提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發此三心,亦即發菩提心也」,這句話是念老講的,這三心就是菩提心。《大乘起信論》也講菩提心,它講的是直心、深心,第二個是一樣的,第三個是大悲心。所以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白。直心就是至誠心,就是真誠;深心,確實就是清淨心。我們學佛求的什麼?求清淨、求平等,求大徹大悟。清淨從持戒裡頭得到,平等從禪定裡頭得到,就是三昧裡得到。三昧就是平等,還有高下,你的心不平等。所以從透過平等,才會大徹大悟,就是覺,正覺。

  這是佛法修學的三個階段,這個階段三種方法,被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接納了,儒家接受,道家也接受了。就是佛家所謂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概念在中國傳統全部接受了。對於中國這個修學有大幅度的提升,儒釋道三家逐漸逐漸圓融,它都貫通。所以在中國,形式上有儒釋道,實際上它是圓融的。哪個道長不讀四書五經、不讀佛經?都讀。佛教裡頭,這些出家的僧眾念四書五經,都有這個底子,念《老子》、念《莊子》,對於道家的東西也下功夫去學習,他都通了。道也學佛、也學儒,所以圓融貫通。

  下面第七段,「菩提心,成佛之本」,我們看念老的解。「又密宗最重發大菩提心,其教典《菩提心義》云」,念老是密宗的金剛上師,難得,所以他會集註解裡頭,顯密宗教全都有。包括了佛教十個宗派,這註解全有,你不能說他偏向哪一個,統有。《菩提心義》裡頭說,「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所以不發菩提心不能成佛,也就是說,不發菩提心你就不能回歸自性。成佛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中國傳統裡面講的回歸本善。《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發菩提心就回歸本善,本善在佛法講就是成佛。所以智慧、善良,佛法裡面所說的道力、神通、德能、相好,統統都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它為什麼那麼強調明心見性?因為你見性,全都得到了,智慧、神通、道力、德能、相好全都現前,這才是真正求學終極的目標。這個世間事情,人間天上都是小事。世間人貪著,明白的人他不貪著,為什麼?道業裡頭的快樂超過那個,古人有句話說,「世味哪有法味濃」,這句話說得很明白。世味是什麼?世間的快樂,沒有佛法裡頭的快樂,比不上,佛法真樂。真正契入佛法,你說修道修成神仙,人間怎麼比也比不上他。神仙沒有出三界,沒有出六道,神仙裡頭有地仙,沒有離開人間,天仙多半在欲界、色界,地位都很高。佛菩薩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那個樂我們無法想像。如果學習這個東西沒有樂趣的話,你學它幹什麼?早就被人丟掉了。這裡頭有真福,大福報,裡頭有真樂。

  「大事因緣,莫過於此」,真的,我們就很現實的,也不要講得太高深,就落實在,前面講依理依事,我們就依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實際上,願就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是真的,其他的三願是成就這一願,實際上就這一願。這一願要用毛主席的話來說,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菩提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但是佛的境界比毛主席大,因為毛主席只講人民,沒有講到別人。佛是講十法界,他只講一法界,十法界只有講人法界。除人法界之外,人上面有天、有阿修羅,再上去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下面的時候,下面有三惡道,有餓鬼、畜生、地獄。佛是統統都包括了,不僅是為人服務,為十法界的眾生去服務,這多有意思。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菩提心真正做到了。你要真正為這些眾生服務,佛是講為眾生,不是講為人,人包括在裡頭,你得有能力、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有神通、有道力,你才能辦得到。你要沒有能力,光發這個願,這個願是空願。

  可是這些能力,神通、道力都是我們自己有的,不是沒有,有的。有,現在沒有了,為什麼?有障礙,所謂業障障礙住了,雖有不能現前。有智慧,煩惱把智慧障礙住;有德能,德能被我們的業障礙住,這業障。業障障礙我們的能力,障礙我們的相好。所以佛給我們講,我們有三種障礙,有無明煩惱、有塵沙煩惱、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障礙了我們的福報,塵沙煩惱障礙我們的德能,無明煩惱障礙了我們的智慧。這三種煩惱都斷掉、都放下了,我們自性裡頭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相好統統現前,真得大自在,真有能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大乘經上常說的,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應,感應道交如海潮音。這個比喻,比喻是什麼?海潮,上潮、落潮時間是一定的,住在海邊上的人知道。就是很有信用,到時候它就漲潮,到時候潮水就落下去。用這個來比喻,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感應決定不失信,你什麼時候求他,他什麼時候就現身,無時不現身,無處不現身。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說,「又《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菩提心這是真心,真心裡頭無所不包,妄心裡頭沒有真心的自性功德。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阿賴耶裡頭沒有,也就是妄心裡頭沒有。真心裡頭有,菩提心是真心,它包含著一切諸佛的功德法。「若修證出現」,修證是什麼?把障礙放下,它就出現了。這一出現,「為一切導師」,這一切要加個「眾生」就好,大家就明瞭,為一切眾生的導師,他有能力教人。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佛法是師道,守住老師這個本分的地位,決定沒有違越。佛只是教人,他什麼都懂,沒有一個問題把他難倒的。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他只要見性,他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找到了。就像一個圓,圓有個中心,圓心,他把圓心找到,他在圓心這個地方,這個圓任何一點跟它都通的。菩提心就是圓心,他不需要學的,樣樣都通,他都能幫你解決問題。所以永遠站在師道上,為一切眾生的導師。

  「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歸本,密嚴土是自性,密宗裡頭叫它做密嚴土,在淨土宗裡頭叫它做常寂光土。是一樁事情,名稱不一樣,是一樁事情。在教下裡面稱它叫法性土,都是一樁事情,用的名稱不一樣。我們淨宗講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了不起,在《華嚴經》上是妙覺如來,《華嚴經》上等覺上面是妙覺。等覺還住實報土,妙覺不住實報土,回歸常寂光了,也就是歸本密嚴土,回歸常寂光。「不起於座」,這是比喻不動,不起於座不動,能成就一切佛事,這一切佛事就是教化眾生的事情,他動了沒有?他沒動。為什麼?密嚴土裡頭,我們叫它做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面什麼現象都沒有。惠能大師見性,用二十個字來形容它,形容得太好了。見性,就是本性,本性什麼樣子?惠能大師告訴我們,第一個清淨,從來沒有染污,沒有一絲毫的染污。要知道,我們講的現象,物質現象是染污,精神現象也是染污,自然現象還是染污。常寂光裡面這三種現象都沒有,真清淨。

  第二個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我們現在世間是有生滅現象,而且生滅不止,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現象。精神跟物質,包括自然現象,它是個波動的現象,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一千六百兆,彌勒菩薩說的。現在量子力學家把它證實了,這了不起。我們原先對彌勒菩薩講的話還有懷疑,看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我們相信了。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這個問答,三千年前的事情,三千年後這些科學家把它證明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它有生滅現象。自性裡頭,就是常寂光裡頭,沒有生滅,這種波動現象不存在。第三個,本自具足,雖然它什麼都沒有,你不能說它無,它樣樣具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它都有。有怎麼?它不現,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接觸不到它,你不能說它無。所以空,我們只說它空,空不是無,它有。第四個現象,它從來不動。第五個現象能生萬法。眾生有感它馬上就有應,它就能現相,它什麼現象都沒有,它能現一切萬象。雖現一切萬象,這一切萬象確實了不可得,它不是真的。我們學了幾十年,才把佛法講的這些文字稍稍理解了一點,不再懷疑,真的能成一切佛事。

  「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是讚歎發菩提心,勉勵我們大家。我們要想求佛慧,求佛慧就是求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來的,不向外求,從內求。所以佛是自己,不是別人。怎麼求?一定要通達菩提心,你對菩提心的理明瞭,事得真幹,真正發心。真發心你得真幹,頭一個要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要發這個心。為什麼?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只有大乘經上講得清楚,因為一切法是一個自性變現的,能生萬法,萬法跟自己是一體。你知道是一體,你能夠不為它服務嗎?不知道是一體,不肯;知道是一體,自然的跟它服務,自然關心它,自然愛護它。像父母對兒女,你知道他是自己兒女,你能不為他服務嗎?一個道理。一家人,我不是你,你還不是他;一體,更親切了,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一體,哪個地方有問題都得關心。這叫真正通達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一發,為眾生服務,為了為眾生服務我一定修養道德,要斷煩惱,要學法門,要成佛道。成佛道就是成就圓滿的戒定慧三學,我有戒定慧,我就有能力為別人服務,沒有戒定慧不行。戒定慧圓滿就叫成佛。所以現前父母所生身就成佛了,肉身菩薩,肉身佛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的,就這樁事情,給我們表演的,給我們做示範的,我們應當向他學習,這就完全對了。為別人服務面面周到,自己自心一塵不染,清淨無為。

  眾生有上中下三根,上根的想成佛,我們可以幫助他;中根的,還不想成佛,想成個羅漢、菩薩就不錯了,就滿意了,也能幫助他;下根人還不想出三界,覺得這個地球、天上還都不錯,也能幫助他。確確實實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沒有勉勵他「那你好好念它」,不是這樣說的。你喜歡哪裡就幫助你在哪裡,隨心應量,這些我們一定要學。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因為歷史不一樣,文化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今天交通發達,資訊便利,一個地球變成地球村了。我們跟地球上什麼樣的人都會往來,都有往來,一定要隨他的緣,他喜歡什麼,我們就幫助他什麼。這個世界上很多宗教,我從來不勸人改變宗教信仰,為什麼?那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我鼓勵他們認真學好他自己的宗教,然後再多學別人的宗教,為什麼?會把你的宗教提升。你智慧開了,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取他的長處彌補我的短處,我不就更提升了嗎?人人都能夠覺悟,都能向這個目標,大家一起來學習,一起都提升,這個世界多和諧,這個世界多美好!

  像《華嚴經》比喻,《華嚴經》比喻,比喻得好。華是什麼?花,嚴是花園,這個花園裡頭一切品種的花木統統有,一樣都不缺,你說這個花園多美好。如果這個花園裡頭只種一樣東西,它枯燥無味,看一下就不值得再看;千千萬萬品種,你看不盡的。所以用「華嚴」來比喻,比喻什麼?比喻佛陀的教學,什麼樣的科目都有,像個大學一樣。現在大學的科系只有幾百種,你看佛法,大乘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哪個大學裡頭有八萬四千個學系?就小乘,它也有三千,現在大學連小乘都做不到,小乘有三千個法門。現在大學沒有三千個學系,好像有四、五百個學系的樣子,不到一千。大乘確實了不起,八萬四千法門提出一個數字,後頭還有一句「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止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是你剛剛入門,你所必修的。學,確實比什麼都快樂,我們人生一生當中,想想做學生的時代是最幸福、最快樂的時代。我們做學生那個時候很苦,但是想想是最幸福、最快樂的。物資缺乏,逃難,是很辛苦,但是老師、同學,老師比父母照顧還周到,同學比親兄弟姐妹,互相關懷、互相照顧。現在沒有了,看不到了,患難當中看到真情。

  下面這一段,「失修善法名魔業」,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又諸經之王」,這是《華嚴經》上的,「《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發心之要,不言可喻」。如果沒有菩提心,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念頭,你行一切善法叫魔業。為什麼是魔業?不為一切眾生,一定是為名聞利養,他為這個發心。為名聞利養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就叫魔,不是別的魔,你沒有辦法出離輪迴。只有我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自己一無所求,六道就沒有辦法拘束你,你自自然然就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還超越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佛沒發菩提心。大乘經裡面常講,阿羅漢沒發菩提心。阿羅漢也很了不起,但他度眾生,他喜歡你,他度你,他不喜歡你不理你。跟菩薩不一樣,菩薩沒有分別,他有分別,他高興就幫你,不高興他不幫你。也很有慈悲心,你求他,他幫你,你不求他,他不主動幫助你。不像菩薩,菩薩看到眾生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請他就來了,主動來幫助你,不一樣。所以量大福大,佛的量最大。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沒有菩提心,為什麼?起心動念沒放下,他出不了十法界。起心動念放下了,這叫真正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提心一發,人就到這個層次,這個層次超越十法界。所以菩提心一發,他到哪裡去往生?到實報土。如果不是念佛到極樂世界,他到華藏世界去,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一般都到那邊去。那邊的老師是毘盧遮那如來,幫助如來的兩位助手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的,是觀音跟勢至。

  可見發菩提心重要,菩提心也真的不容易發,為什麼?沒有自己只有別人。菩提心真發了,你再苦、再勞累你沒有感覺,為什麼?沒有想到有自己。想到有自己,自己才會累;你沒有想到自己,做了二十四個小時工作,誰做的?沒有人做,所以他不累。這就是以心控物。你心裡頭有我,我到時候餓了,我到時候累了;無我,誰餓了、誰累了?沒有。大乘佛法裡面,頭一個就教導我們把身見捨掉,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這身是什麼?這身是個工具,好比一輛車,這個身是車。我是什麼?我是駕駛的這個人。我不是這個車,車不是我,可是我跟車有關係,我要用它,它不是我。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工作時間再長不會感覺得辛苦,不會累。而且愈做愈有精神,精力充沛,這就說到念力不可思議。

  所以菩提心不能忘掉,不能失去。忘掉是什麼?對已經發菩提心,忘掉了,那不是真發;失去,是沒發菩提心。沒發的要發,發了之後不能忘掉,那你修諸善法全是功德。如果沒有菩提心,修諸善法,這裡面果報差別非常之多。因為人的心念不一樣,有人為名,有人為利,名利裡面就非常複雜,為求得名利,有人用正當手段,那是人天福報;如果用不正常的手段,果報在三途,差別太大了。這個裡面有因果的定律,任何一個人沒有辦法違逆因果,這逃不掉。古諺語有所謂「因果不饒人」,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人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求福、求慧,求得到,不是求不到,《了凡四訓》是最好的例子,應該要多讀。人生在世,確確實實誰都逃不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只是一些人沒有好好掌握他的命運,如果能好好的掌握命運,他會很幸福,為什麼?他不造業。你的財物,你說我要財,想發財,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而取得,取得的還是你命裡有的,你說你冤不冤枉?如果命裡沒有的我能夠取得,受一點報應還可以,這命裡有的,你說太冤枉了。命裡要沒有的,財得到了,你不遭重病,就遭橫禍,為什麼?你命裡沒有,你不應該得。得重病,把錢統統花光了,搞了一場大病;或者遇到橫禍,把財都丟掉了,命裡沒有。強盜搶來的都是他命裡有的,他冤不冤枉!他要不搶,不過是遲一點得到,用這個手段就快速的得到,錯了。所以曉得這個道理,絕對不用不正當的手段。

  佛教導我們怎麼發財?布施,愈施愈多。你命裡頭有財庫,財很多,那是什麼?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命裡面財庫很多,億萬家財的,那都不是一世修的,通常總是三世到五世,修這麼大的財富,這一生果報現前。命裡沒有財富的人,學布施。我命裡頭財庫空空,什麼都沒有,我很清楚,我的老師教我。我遇到章嘉大師,把這樁事情給我講清楚、講明白,要我修財。我跟他講我沒有錢,生活非常艱難,哪有財能布施?他問我,你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還行。「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我真聽話,真的愈施愈多,學到三年之後,好像生活收入就比較寬鬆了。真幹,決定不能停止,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要問我這麼多年來,學佛六十年了,施了多少財?我可以說,我自己不知道數字,概略估計總有幾十個億。我不曉得錢從哪來的,真不可思議。決定不要去積財,這是佛在經上講的,這最忌諱的,「積財喪道」。有多少施多少,那裡出去,這邊就進來了,進來比出去肯定要多,這是我六十年的經驗。所以愈施愈多。現在我不想施了,所以我勸大家不要送錢給我。可是他不聽話,還是有人要送,送我就趕快給他施掉。

  我現在不但是印佛經,傳統文化印得很多,送得很多。現在我還想印《古蘭經》,跟伊斯蘭教結緣,我讓他們給我選本子。《古蘭經》中文翻譯的有十幾種,讓他們自己選,選一種,我印一萬本,送給國外的這些華僑。國內我們同胞們學伊斯蘭教的人也不少,廣結善緣。基督教不要送,他們的錢太多了,我知道他們印的《聖經》大大小小本子太多太多,超過我們。但是伊斯蘭教的典籍不多。很多好事,有緣就做,沒有緣不要去攀緣,攀緣,心就不清淨了。無論做什麼好事,記住,不要破壞清淨平等覺,這個太重要了。於妨礙清淨、妨礙平等這個事情決定不做,在不妨礙之下我們可以做。不要有意去做,不要刻意去找錢,這個錯了。緣一定要隨順自然,決定沒有絲毫勉強。愈施愈多,老師告訴我的,我六十年當中檢驗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經上講的話句句真實,沒有一句話是騙人的。

  「發心之要,不言可喻」,這個意思很深,人一定有善心,善心是利益眾生的心。利益眾生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把眾生教好,這個功德比什麼都大。把眾生教好,自己做個好樣子,就能把眾生教好。自己真正做好了,確實幫助自己就太大了,對自己的幫助是幸福、快樂、美滿,這個與地位財富毫不相關。這真樂,叫法味,不是世間的樂能夠比擬的,真樂。煩惱少,智慧增長,生活在智慧裡頭,不是生活在煩惱裡,你說這多快樂!成就自己確實就是成就眾生,就是對社會很大的幫助。一生就是隨緣不攀緣,別人來找我,是好事,我們應當幫助他,不是好事,我們可以不理會。

  好事裡頭最大的好事就是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講了一生,三十歲開悟就開始講,講到七十九歲圓寂,好榜樣!這是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勸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真幹,我對得起他。我聽話,愈幹愈快樂,愈幹愈歡喜。過去什麼都講,現在歸一,我有生之年就講這一部《無量壽經》,一遍一遍的講,一年講一遍。如果有壽命,我肯定會講十年,一天四個小時,一遍講三百天。一年大概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可以到外面去旅遊、去玩玩。我們住在這個小地方,非常滿意、非常快樂。利用這些網路、衛星電視跟全世界人交朋友,有志一同都在這個時間在網路上見面,多快樂、多歡喜。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