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十九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19
請掀開經本,八十九頁最後一行: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這是流通分裡面最後的一章,這一章裡面是說聽經所獲得的利益。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這一段是說得小乘果。也許有人會懷疑,本經是大乘經,為什麼聽大乘經會得小乘的果報?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如果這些眾生他多生多劫修小乘法,帶著有濃厚的小乘習氣。雖然聽大乘經,修大乘法門,他還是依照小乘斷惑,做為自己證果的一個標準。第一句裡面講這些天人『遠離塵垢,得法眼淨』,這句就是小乘初果須陀洹的境界,他已經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換句話說,他從此以後他的見解不會錯誤,雖然有的時候想東西想錯了,他見解不錯。所以「得法眼淨」,能夠在一切法裡面不至於判斷錯誤,不至於見解偏差,我們稱之為法眼淨。換句話說,他確實有能力辨別真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妄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他確實可以辨別得一點都不錯,這個叫做法眼淨。
『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三果,說初果,說三果,當中將二果省略掉,這是文字上的省文,省略掉了。阿那含翻成中國意思叫不來,這一類的聖人他不會再到欲界來,他住在色界四禪,色界四禪很特別,它是凡聖同居土。在我們娑婆世界,佛給我們說了,凡聖同居土有三處,我們人間是凡聖同居土,就是欲界是凡聖同居土,欲界天第四天,就是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我們人間是凡聖同居土,許多佛菩薩在我們這世間,多少的名山大川是佛菩薩、羅漢的道場,我們凡夫見不到他們,他們能見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們。除非是很有緣分的,偶然見到,像唐朝法照禪師,以後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他在五台山,這個緣殊勝,他見到了文殊、普賢。像《三昧水懺》裡面所記載的悟達國師,他也有個特別的緣分,見到了阿羅漢迦諾迦尊者。證明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是凡聖同居土。
欲界的第四天兜率天,它也分內外,外面這一層是凡夫,裡面叫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的道場,後補佛在那個地方教化眾生。彌勒菩薩,經上常說,五十六億年才降生到人間,示現成佛。五十六億年這個數目從哪兒來的?佛絕不是隨便說的,他確實有根據。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示現,當然跟兜率天人的壽命就差不多是相同,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它也算一年三百六十天,算到四千歲,這一乘起來就是五十六億萬年,這個數字是從這麼來的。就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要享受四千歲,合我們人間五十六億萬年。除此之外,在色界天第四禪也是凡聖同居土,三果聖人在那邊修行,就是此地講的阿那含果,他們在那個地方。這個天,當然三果聖人雖然統統是證三果,實際上裡面程度還是有不齊的,因此在色界就有五種天,叫五不還天。所以,四禪裡頭一共有九天,普通的凡夫天,有三種;另外有一種外道天,就是修無想定的,修成功之後也生到那個地方,叫無想天,外道;聖人有五天。一共是九天,四禪很複雜。
這是三界裡面三種不同的凡聖同居土。五不還天也叫做淨居天,淨土的淨,居住的居,叫淨居天,我們常在經上看到淨居天人,就是指這些聖者。佛當年在兜率天宮,因緣成熟的時候,淨居天人到兜率內院去啟請,請菩薩下生,示現成佛,廣度眾生,就是眾生的緣成熟了。眾生緣成熟了就是跟他說這些法,他能相信,他能夠接受,能夠依教修行,修行證果,這就是緣成熟了。但是眾生肉眼凡夫,遇到佛不會啟請的,淨居天他是聖者,他們非常慈悲代替大眾來禮請。
『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這句是講小乘四果羅漢,諸漏已盡,已經證得了漏盡通。漏是什麼?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所謂漏盡就是煩惱已經斷盡,見思煩惱斷盡,這才能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所以說「心得解脫」,真正得自在,超越六道輪迴,永遠脫離三界。再看下面經文。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這個以下是講大乘菩薩聞法獲得的利益。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都不是小乘根性,這個世間小乘根性確實是有,不是沒有,但是在中國小乘根性比較少,中國人菩薩種性比較上多。尤其在過去的中國,大家都念孔子公的書,孔子公的書不是小乘,他的思想、見解都非常接近大乘,所以由儒回歸到佛決定是大乘。這些菩薩聞法,『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這是得個什麼果?得了信心清淨,不退了,信心具足了。
『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聽了經之後,一定是像經上所講的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必然是如此,這就是弘誓功德,菩薩以此為莊嚴。這是真實的莊嚴,像前面我們所讀到的,我們所感發的,我們應當要學佛,要學本師釋迦牟尼佛,要學阿彌陀佛,要學十方諸佛。他們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們要有諸佛同樣的願力、同樣的慈悲、同樣的德行,這是真實的莊嚴。要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此經、以持名念佛的法門勸勉一切眾生同生極樂,這也將彌陀世尊以及十方諸佛的弘誓功德,也就包括盡了。
【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
這一句經上說的眾生,實際上還是菩薩,為什麼?『不退忍』就是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是相當高的菩薩,不是普通菩薩,《仁王經》上說,七地、八地、九地得無生法忍,可見得這個地位相當之高。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
這是說眾生,發什麼心?發求生淨土的心,這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很詳細、很明白,真正發心,過去沒發這個心。雖然過去生中,像經上給我們所說的,必定供養無數諸佛,也曾經聞法植眾德本,但是沒有聞到這個法門,或者是聞到了這個法門太大意了,太疏忽了,沒有認真的去修持。所以,把往生淨土的機會錯過了。這一生我們又遇到了,遇到之後,我們的確聽明白了,看清楚了,真實的覺悟了,我們決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就是初發心,這是過去沒有發的,『今始初發』,真實發的這個心。
【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這個幾句,佛又在此地給我們受記了,這些人真實發心的人,真正發心絕對不是感情用事,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心這一發,我們以通俗的話來說,就在心裡改變了,因為發心叫發無上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這個心裡一改變,改變為覺悟的心,從前迷惑顛倒,現在覺悟了,這個心就是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從今以後覺而不迷,這是菩提心。覺什麼?當然,那愈講愈細,講不完的,我們舉個最粗顯的例子,他覺悟到生死。這個問題誰不知道?哪個人不曉得有生就有死,說出來人人都曉得,人人雖然都曉得,人人把這個事情疏忽了,這就是不覺悟。學佛的人,大多承認有六道輪迴,雖然曉得有六道輪迴,也把這個事情大意的疏忽了。輪迴不可怕嗎?地獄裡面一天是人間兩千七百年,地獄的壽命,短壽的也一萬歲,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能去嗎?實在說,地獄容易去,難出頭。造地獄的業因,我們今天冷靜的觀察一下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人在造這個業因,造這個業因,後來必定得這個果報,地獄不能去!
人天好嗎?我們現在得人身,人的滋味我們也都嘗過了;天上雖然福報大,雖然快樂,他那個快樂不是永遠的。欲界天有五衰之苦,色界天有壞苦,無色界天有行苦,三界統苦。我們要真正曉得,三界六道只有苦沒有樂,這是覺悟,這個心不迷了。覺了之後,必定打定主意,下定決心,我這一生要了生死出輪迴,這個人才叫真正覺悟了。要了生死出輪迴,佛門裡方法很多,這些方法裡面有難行的,所謂難行道,有易行道。選擇一個難行道,好,當然是很好,不一定有把握成功;你選擇易行道,你決定有把握成功,這個人是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了這叫做菩提心。換句話說,三界六道的真實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是把握眼前短暫的時光,修真實道,也就是修西方淨土。怎麼個修法?依照《觀無量壽經》,《觀經》是講方法,講三輩九品的因果,《觀經》裡面首先教我們修三種福,就是三種淨業。每個往生的人,不管他是什麼品位,他是凡夫,他是二乘,或者他是菩薩,統統都要修的;能認真去修學,這個人決定是發菩提心的人。
三福前面說過,現在再多說幾遍也不要緊,還沒發心的,希望大家從今天起發心,已經發心的,我們加倍的勉勵,我們的善行、我們的功德要增長,不要退失,不要退轉。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要付諸於行為的,要真實的把它做到。孝養父母,不僅僅是父母的衣食,生活我們要照顧到,假如僅僅是生活上照顧到,孔老夫子說過,「至於犬馬,皆能有養」,畜生也可以做得到,那有什麼稀奇?佛門裡面講大孝,一定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圓滿的孝養父母。父母不接受怎麼辦?我們要求佛菩薩,求佛菩薩加持,使父母也能回心轉意,消除業障,接受佛法。只要自己以至誠心去求,沒有不感應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相信這個感應。我們每天念佛、拜佛,求佛菩薩加持自己的父母、親人,希望他早一天覺悟,早一天回頭。他為什麼不覺悟?為什麼不回頭?他有業障,業障消除了他必定會回頭。一方面求佛菩薩加持,一方面自己運用善巧方便,為父母做增上緣。
第二,「奉事師長」。師長有在家的師長,我們不說在家、出家,就是有世間法的師長,有教給我們出世間法的師長,這兩種。出世間法的師長,我們佛法跟他學的,這個沒有問題。但是要怎樣奉事?我們要曉得,老師把這個法門傳授給我們,我們得到利益了,我們要如何孝順老師?必須把這個法門輾轉傳於一切眾生,你傳得愈廣,傳得愈大,你所盡的孝就愈圓滿,奉事師長應該是這樣奉事的。如果那個老師是我們的老師,從前教我們在家書的,這個老師非常愛護我們,恩德很厚,那我們也要勸這個老師學佛,這是報答師恩。這是於我們恩德最大的,父母師長,我們要曉得怎麼去做法,我們這個心是覺,不是迷。
第三,「慈心不殺」,第三句。我們要擴充自己的慈悲心,以慈悲心待人處事接物,大慈大悲。不但不殺害眾生,儘可能的不叫眾生煩惱,我們慈悲心才真正做到。慈悲心是菩提心裡面主要的一個項目,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見得菩提心像《觀經》裡面所說的「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發願迴向心就是大悲心,《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大悲心,《普賢行願品》裡面也非常重視大悲心。這是要培養,要真正能犧牲自己。慈悲心為什麼顯露不出來?就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不肯放手,不肯放下,所以慈悲心顯示不出來。不能恆順眾生,不能隨喜功德,別人隨喜我可以,我不能隨喜人,這是慈悲心透不出來的原因。真正要把大慈悲心露出來,人要肯犧牲。
所以,這個世間為什麼會沒有僧團出現?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僧團出現的時候,這個地方太平,這個地方不遭劫難。一個僧團需要多少人?四個人。四個人同一樣的見解,同一樣的修行,修六和敬,見解相同,戒和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六和敬裡頭,實在講,最難的第一個就是見解。大家有執著、有成見,不肯放棄,所以沒有辦法建立僧團。第二個就是利害,我自己的利益決定不能與大家共同享受。真正僧團沒有私財,所有一切都是常住的,僧團裡面是真實的做到了。我們今天看現代寺院庵堂,裡面都不符合這個標準,那就是沒有慈悲心。真正有慈悲心的人,肯犧牲、肯放下,肯捨棄自己,顧全大眾,這是真正有慈悲心。佛教我們培養慈悲心,從哪裡培起?從不殺生培起,從不惱害眾生做起,慢慢把它擴大,擴大到能夠捨己為人,那是大慈悲心的流露。
末後一句,「修十善業」,要修,這不是說說而已,一定要照做。身要真正做到不殺、不盜、不淫,在家是不邪淫。不但沒有這個行為,連這個意念都沒有,這才叫真正做到。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法,大乘法講戒律是論心不論事,意裡面沒有,這個戒才叫清淨。不是小乘戒,小乘戒只要沒有行為,有意念還不算犯戒;大乘戒不行,起心動念就犯戒,意地裡頭真正沒有,這個戒律就清淨了。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裡面,於世出世間法不貪、不瞋、不痴。這是第一條要教我們要修的淨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你說為什麼還要具足這些條件?經上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西方世界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些人上善!我們到那裡去,雖然念佛,不錯,念得很好,阿彌陀佛很慈悲接引我們去,去到那邊,那邊都是上善之人,我們想想我們還是貪瞋痴慢,心裡頭還有殺盜淫妄,怎麼配呢?自己跟那些人在一塊,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自己覺得不配;換句話說,佛想請你去,你自己不好意思去。才知道佛在《觀經》裡面,沒有教給我們修行之前,就是修淨土之前,先教我們修福,修這三種淨業,使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立刻與諸上善人打成一片。為什麼?我們是同一類的,同一流的,你善我也善,是這個道理。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受持三皈難,實在是難,不是說我們請個出家人給我們授一下三皈就行了,那沒有用處的,要做到。三皈第一條是皈依佛,皈依佛是覺而不迷,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無論是順境、逆境,他心覺,他不迷。只要覺不迷,他不管在什麼境界裡面,他一定處得很圓融,他自己一定成就無量功德,成就定慧,成就功德,覺不迷。第二,他知見正,他不邪,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第三皈依僧,僧是清淨、和合,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做不到,就不是叫皈依僧。所以三皈要做到,這叫受持三皈。《華嚴經.淨行品》裡面三皈的偈子,我們現在每天早晚課誦念它。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無上心就是大菩提心,究竟圓滿大徹大悟。皈依法,願一切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願一切眾生,我們要有行動來實踐我們的大願,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深入經藏,這才叫皈依法。我們在這個經的前面也談了不少次,我們要用種種善巧方便,引導眾生入佛門,引導眾生入經藏,盡心盡力幫助他們,這才叫皈依法。皈依僧,「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就是非常具體的講六和合的僧團。人人都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再大都沒有障礙;人人都自私自利,兩個人他都有摩擦,他都有障礙。所以,受持三皈不容易,比前面第一種境界要難得多了。
「具足眾戒」,戒律裡面有在家戒,有出家戒,有菩薩戒,有比丘戒,這些戒律我們能不能具足去受持?那就太難了。可是戒律是根本,三皈是根本之根本。戒律還有方便,還有所謂小小戒可以捨,可以不受持,但是三皈沒有方便,三皈沒有開緣,沒有說可以不受持,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晚近,祖師大德們提倡,不要說是在家人,就是出家人,能夠把五戒真正的做到,就很了不起了,五戒真正從心地上做到,大乘菩薩是心戒。這五條就是重戒,不殺生,心地裡頭確實沒有惱害眾生這個念頭,那個眾生對我再惡,甚至於要殺害我,我都沒有一念的心要加害於他,要報復於他,沒有這個意念,這不殺生才能持,這條戒真正持了。不偷盜,決定沒有佔有別人財物的意念,不要說行為了。於一切法自己真正能放得下,真正能夠捨離,這一條戒也就做圓滿了。出家是不淫欲,意念,心裡頭沒有這個念頭,這條戒就清淨了;不是說沒有事,沒有這個意念才行,我們要從這上去做。不妄語,處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誠,別人欺騙我們,我們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他還是要真誠,守我們自己的戒律,就是守我們自己的本分。不飲酒也是如此,酒是世間貪愛之物,對於這種貪愛之心,這種嗜好,從內心裡面斷掉;也就是說一切飲食方面,從此以後沒有一點貪心,一切隨緣。一切法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這個五戒才真正到了清淨。
我這樣跟諸位說這個五戒,就是菩薩的五戒,大乘法門的五戒,而非小乘。小乘的五戒,乃至於出家的兩百五十條戒律,都是論事不論心,好受持。菩薩的五戒就難持了,論心不論事,要在心地裡面做得圓圓滿滿、清清淨淨,這個才是覺,真正的覺,真正的菩提心。威儀隨俗,威儀就是禮節,古今的禮節不相同,中外的禮節不相同,入境隨俗就自在了,佛法也是如此。譬如說佛法到中國來,隨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並不是把印度的生活習慣也帶到中國來,沒有,完全還是依中國風俗習慣。「不犯威儀」要這樣的講法,這樣講法才能夠為這個世間,無論哪個國家民族,無論哪個地區,他都會歡喜接受,那個眾生才能得度。你思想、習慣都跟他不一樣,度眾生就有障礙,就有困難。這是第二種福。
第三種福,佛第一句話就是說出要「發菩提心」,我們這些所講的統統都是菩提心。「深信因果」,特別強調的菩提心,我們就可以依,因為我們修淨土,淨土是以三經為我們的皈依處,為我們修行的依據。《觀經》裡面講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真誠,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虛假,我們用真誠心。深心就是清淨心,好善好德之心。清淨心裡面,學佛菩薩的大願、大行,這是屬於深心。不是清淨之後什麼都不做了,那不是的,如果清淨到什麼都不做,阿彌陀佛也不必建立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不必給我們講經說法,那就錯了。這是對自己,自己一定要大修功德,大修功德又不著相,就清淨了;修功德著了相就錯了,就迷了,就不是菩提心。大修功德又不著相,所謂三輪體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從來沒有休息的在做,這叫深心。第三,「發願迴向心」,就是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心。盡我的心,盡我的力量去幫助人,把這個第一法門、第一經,希望一切眾生都有機會,機會從哪兒來?我幫助他,我給他做因緣。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宣傳這個經,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人,希望一切人也跟我自己一樣,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圓成佛道。這是第三福裡面講的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在這個地方,深信因果不僅講世間六道輪迴的因果,我們深信不疑。因為前面兩種福說老實話,人天二乘的,哪裡說不信因果?這個地方再提出深信因果,意思一定更深,實在指什麼?指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各有因果,你要相信。你相信了,我現在就能修,我修上品的因,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是上品果;我修中品因,將來生到西方一定是中品果。修行這個法門一點疑惑都沒有,真正修大功德,三經一定要合參,就是《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要合起來看,這樣才能夠明瞭。自己對西方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疑惑都沒有,自己這個信心、把握十足。
第三就是「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情,是我們一日當中最要緊的事情,我可以不睡覺,我可以不吃飯,我不能不讀經。讀什麼經?剛才說過,淨土三經、五經,或者你把《往生論》加上去也可以,五經一論這個六種。天天要讀誦,要把它讀得很熟,熟透了就是自己的。我在這個經上勸同修們,我們要把這個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樣才行。假如我們能將三經、五經,包括這一論,五經包括這一論,它確實是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我們來問問,這個人他不是上品上生,誰是上品上生?必定是上品上生。我們做得到做不到?人人做得到,確實是法平等,無二無別。當年阿彌陀佛做到了,他做到的那個時候難,因為他發明,他以前沒有例子,無例可援,那個真難。我們今天做容易,為什麼?阿彌陀佛這個模樣擺在此地,我們依樣畫葫蘆就行了,不要去創意,就依照五經一論,依照這個做就行了,我們就決定上上品往生。所以,我們要注重這一點,要提倡的是這一點。不僅僅說這個幾種經要怎麼講法,我們要學著會講,沒有用的;會講不會行,往生還是靠不住的。要行,就是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我們要讀誦大乘,目的在此地。
末後佛告訴我們,「勸進行者」。我們自己有修、有學、有證,因為你在學到純熟的時候,往生你就有把握了,往生你就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想再住幾年也不礙事,這就叫證,生死自在了。自己真正做到有修、有學、有證,我們就要弘法利生,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宣揚,勸導一切眾生修學這個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弘法利生的第一法門。這個法門為什麼是第一法門?因為它是易行道,每個人修都能成功,這叫第一法門。不是說它比別人高,不是,佛法平等,沒有高下,但是有難易,那個路難走他未必能走得到,這個路容易走決定到家。所以我們把這個易行道,穩穩當當的道路,圓圓滿滿的道路,最快捷的道路,介紹給一切眾生。
這是佛沒有談修行,修行是觀想、觀像、持名,還沒有談這些問題,先開出三種淨業。因為你具足這三種淨業,你就是上善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才真正歡喜。為什麼?這一下才遇到了真正志同道合,真正是良師益友,我們遇到了,不會覺得格格不入。所以,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做的。本經裡面教我們做的地方非常之多,但是如果把它歸納起來,實在講不外乎《觀經》講的這三種淨業。如果覺得三種淨業講得太籠統,你再參考這個經,這個經裡面講得就詳細了,三種淨業裡面每句應當怎麼做法,這部經上都有開示。只要我們細心去讀誦、去揣摩,從這個原理原則,我們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應該用什麼態度,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就會運用得恰到好處。說得更詳細的,那是《華嚴經》上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機緣也應當要讀誦的。《普賢行願品》,我們現在只注重在最後這一章,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實際上《普賢行願品》全經有四十卷之多,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這是說發菩提心,真正從今天起發心了,『今始初發』,這樣才叫初發。過去我們都念過,但是沒有認真去做,沒有認真的把它變成我自己的東西,念來念去都是念了釋迦牟尼佛的經。念了一輩子,與自己都沒有交涉,都沒有關聯,所以往生就去不成了。如果我們把這個東西念,念到最後都變成自己的,念了以後,念《無量壽經》,什麼人的《無量壽經》?我自己的《無量壽經》。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無量壽經》,跟阿彌陀佛心性裡變現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心性變現出來的,十方一切諸佛心性變出來的,完全一樣,佛佛道同。讀誦大乘要這樣的讀誦法,誠心誠意懇懇切切的勸導眾生,這叫勸進行者,這樣是「今始初發」。我們也希望我們同修們,我們從今天起發這個心。
『種諸善根』,就是把三種淨業,經裡面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這些修為,我們統統把它做到,這就是「種諸善根」。『願生極樂』這就是迴向,我所做的這一切善根,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統統迴向求生淨土。我只有一個願,願『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佛在此地給我們懸記,你果然是這樣做法,這個「當」是當然,你當然往生極樂世界。『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你成佛了,這些人都成佛了,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一切眾生,他們有個同名,當然也有不同的名字,也有同名,這個同名是「妙音如來」。為什麼叫有這個名字?因為,他必然宣揚淨土,勸人念佛。我在這個地方教大眾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妙音,妙法,那尊佛在那個世界也教人念阿彌陀佛,也教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念的沒有兩樣。所以這些諸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他們將來弘化十方,在十方諸佛世界成佛,必定都有共同的一個叫法,就是妙音如來。那我們要問一問,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妙音如來?當然是的,妙音如來就變成諸佛的通號了。諸佛通號,經上常講有十種,譬如講如來、等正覺、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這都是通名。從西方極樂世界出去,到他方世界成佛的,還多一個通名,妙音如來。以上所講的,是大乘菩薩所獲的利益。再看底下經文。
【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是講十方大眾獲益,這裡面必定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你要是發大心,那前面菩薩眾就有你。發什麼心?我一定要把經裡面說的統統做到,你要發這個願的話,你得的利益就是前面一種,是那些大菩薩所得的利益。你要只講,我心性清淨,煩惱盡的時候往生西方,那小乘的心,不一樣的。所以,品位就不相同,往生有凡聖土、有方便土、有實報土、有寂光土,不一樣。完全都做到了,這個人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我們不要小看了自己,因為自己確實做得到,就怕的是你不肯做。這個地方這是人天得福,『十方佛剎』,就是現在、未來,未來就是指我們現在,現在是佛說法那時候,佛滅度以後那都是未來,這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之多,這些人怎麼樣?
『得授記法忍』,「授記法忍」裡面有高下層次種種不同,最低的像小乘須陀洹果,初果。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必把它說得那麼高,因為前面一段是菩薩,菩薩裡面講得不退忍,此地的法忍我們就看作等同小乘。『成無上菩提』,這是往生的人,這些人『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這句話我們要重視它。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有緣讀到這部經、聽講這部經,真正生起了歡喜心,想做;或者是你縱然有別的因緣,你沒能做,那不論,你確實真正有心想做,你就符合了這個標準。什麼標準?你過去生中一定跟阿彌陀佛結了有緣,阿彌陀佛今天以神力來加持你,使你遇到這個法門你能夠開解,心開意解,你能夠生歡喜心。這個歡喜是無比的歡喜心,你自己去想想,冷靜的想想,你一生以來,從過去到今天,有沒有比這個更歡喜的?這個歡喜是得未曾有,這是佛力加持我們才能得到,得到真正的法喜。信解、發願,『俱得往生極樂世界』,你這一生這個機會你好好的抓住,你決定往生。如果我們聽了這個經真正生歡喜,這個歡喜我一生無論是世間法,或者我學佛以來,我這個歡喜過去從來沒有過的,這就相應了。就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你過去跟阿彌陀佛決定有關係。
最後這段很奇特,流通分快圓滿了,又放光現瑞,我們在其他經典裡面很少看到。而這個經有三次,序分裡頭有一次,正宗分裡面又有,流通分又有,這不可思議,我們不要疏忽了。一部經在序、正、流三分裡面都放光現瑞,這是非常稀有的,這也證明這個經、這個法門是第一稀有的法門。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這是瑞相。
【並現種種希有神變。】
像前面,佛出現的時候,阿彌陀佛出現的時候,手掌一放光,令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同時都顯現出來,這是『希有神變』。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真是放光動地,這個動地的意思,『六種震動』就是動地的意思,就像雷一樣,雷一打,人心警覺了,好像在迷夢當中一下覺醒。佛今天說這個法就像雷音一樣,所以經裡頭常講師子吼,師子吼的聲音威猛,佛說法也叫雷音,警覺人心。震動是這個意思,說我們的心地震動,大家要明白這個意思,並不是大地真正震動了。六種震動裡面,有橫的搖動,還有起伏的動,那不得了,佛一說法就帶來大地震,那一個城市都毀滅了,哪有這個事情?佛講這個地是心地,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那個地是一個意思。地是講心地,因為地是能生萬物,能生能長,我們心地能生智慧,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比喻大地。佛這一說法,我們的妄心也震動了,震碎了,真心顯露,破迷開悟,是說的這個意思。『放光』,就是智慧光明透露出來,外面是佛光,佛的智慧光明照到我們,我們自己自性的智慧光明也透出來,跟佛光融成一片,這是放光的意思。所以『普照十方』。
【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
這是天樂,諸天在空中,以天樂來供養佛,供養道場、供養大眾,為什麼?他們慶祝。這個法會無比的莊嚴、無比的殊勝、無比的功德,所以以天樂、天花來供養、來慶祝。
【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
因為供養的這是諸天,色界天是在三界裡面是最高的。無色界天經上少講,為什麼?他沒有形色。有身體、有形色的,色界天是最高的。色界天也聽到諸天在以音樂天花供養,他們也聽到了,也在那裡讚歎,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好的天樂,得未曾有。
【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瑞相一共是有五種,這個五種清清楚楚,來讚歎這個法會第一超勝,很稀有。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
這兩位是本會的當機者,佛在本經,叫著他們兩個人,對他們講得最多。
【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我們今天讀到都生無比的歡喜心,何況當時參與世尊法會的這些大眾們。說這樣的經典,真正是稀有難逢之法,這些人幸運,這些人有福,無量劫中所培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夠有這樣稀奇的緣分,才能遇到這樣殊勝圓滿的大法會。『聞佛所說』,說出阿彌陀佛《無量壽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他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全程肯定的接受佛所說的教誡,依教奉行,要把這個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才是真正奉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把這部經講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