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十七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17

  請掀開經本,七十九面,第六行: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這章經文還是接著前面一章而來的。請看經文。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綺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鎖。繫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不。】

  經文一開端就用比喻來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邊地胎生的情況。經上所說的『轉輪聖王』,就比喻阿彌陀佛。『七寶獄』就比喻西方世界的邊地。『王子得罪』,就比喻疑根未斷的人去往生的。前面一章佛跟我們說過,第一種人是對於佛的智慧不能深信,第二種人懷疑自己的善根,這兩種人都是生西方邊地的。所以,「七寶獄」就比喻邊地,「王子得罪」比喻這兩種人。『禁閉其中』,前面經文說過,他五百歲不能離開邊地,這就等於禁閉其中。下面講的『層樓綺殿』,這是居住的所在,『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說明邊地裡面的享受,經上講如同忉利天,彌勒菩薩所見的,他曾經說如同夜摩天,可見得邊地的享受是與天宮相彷彿。『而以金鎖,繫其兩足』,雖然受用跟皇宮是差不多,可是被禁閉在其中,等於說幽禁在其中,不准出去,這就比喻是金鎖繫其兩足,他不能超越這個範圍。佛就問了,是『諸小王子』他在這個裡面快不快樂?這是問彌勒菩薩。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縶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彌勒菩薩回答得很好,他說決定他不會快樂,為什麼?他被禁閉在其中,他『心不自在』,身雖然有種種享受,心不自在,必然在那裡起心動念,想什麼方法能出得去。比喻裡頭說了,『求諸近臣』,他這個禁閉的牢獄,總有看守牢獄的這些人,你求他們,他們不敢答應,不敢放你出去。必須要等到轉輪聖王歡喜,赦免你的時候,你才能夠出得去。這是彌勒菩薩所說的。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

  佛跟彌勒菩薩說了,邊地裡這些眾生,就跟那些王子犯罪,被幽禁在七寶牢獄裡頭一樣,雖然有種種享受,心不自在,也是天天在求出。

  【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以此為苦。不生欣樂。】

  佛把這個原因可以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這是說這一類的眾生他有疑,『墮於疑悔』。他『希求佛智』,求佛智就是佛的一切種智,一直到佛的『廣大智』,這兩句話也就是前面所講的,佛的五種智慧,不思議智、不可稱智,他有疑,他懷疑佛這種智慧是不是真的。第二類,就是『於自善根,不能生信』,這是懷疑自己,他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夠。可是他『由聞佛名,起信心故』,聽到西方極樂世界,聽說阿彌陀佛,他不懷疑,只是懷疑佛的智慧,或者只是懷疑自己的善根,恐怕不如別人。他這樣的,依然他是信願持名精進不懈,所以他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生在花胎裡面,生在蓮花花苞裡面。『彼處華胎』,諸位要曉得,這個蓮花,古德講得好,不在九品之內,為什麼?九品裡面下下品,《觀經》上說得很好,要十二劫花才開,那也是在花胎裡面,但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觀音、勢至的化身,會到花胎裡面去講經說法;換句話說,這個花,佛菩薩連化身都不去。也就是說,五百歲中他見不到佛,聞不到法,見不到三寶,聲聞、菩薩也都見不到。所以,他也是蓮花,但是不在九品之內。

  這個花就好像花園一樣,像宮殿一樣,裡面也是具足莊嚴。『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實在講那也是極樂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什麼兩樣,只是不見三寶,他苦就苦在這個地方。『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見三寶當然就『不得供養奉事諸佛』,不像九品生那麼自在。『遠離一切殊勝善根』,這個五百歲中,他在那裡享受,物質上的享受他有,他一點都不缺乏;換句話說,精神上很苦悶,一切殊勝的善根暫時也就中止了。他是『以此為苦,不生欣樂』,他的精神痛苦,日子過得並不快樂。雖然經上講的五百歲,五百歲都是佛概略而說,也並不是個定數,可能有比五百歲時間還長的,可能有很短的。長短怎麼定?是在當人懺悔,如果當人一下覺悟了,真正懺悔,他就入了品,就不再是邊地了。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若此眾生。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

  這是說他的罪業消了,他業就轉了,所以一定要覺悟,『識其罪本』,就是他覺悟了。覺悟之後『深自悔責』,懺悔,真正懺悔,知道自己的過失,以凡夫的知見測度聖人的境界,這是過失,自己懷疑自己的善根,是自己愚昧、無知。真正懺悔,就能夠出離,『求離彼處』。『往昔世中』,就是在極樂世界以前他這個過失,這一懺悔過失就盡了,這時候就從邊地往生到九品,就超生到九品。九品當中,究竟超生到哪一品,我想這個也不一定,這要看他懺悔的功力,不能說他就到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我覺得這個說法不甚合理。因為我們在《觀經》裡面所看到,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罪,那是在「下品下生章」所說的。但是,阿闍世王懺悔之後,一心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上輩往生的,他不是在中下。什麼原因?他懺悔的力量太強了。我們從這個例子來推想,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的眾生,也應該是看他懺悔力量的強弱,他超生的品位應該也是不相同的,這才是合理。

  一入九品之後,他跟其他往生的人就一樣了。『即得往詣無量壽所』,他就見到阿彌陀佛,聽佛講經說法。久久他也開悟了,也得法喜充滿,也和別人一樣有能力『遍供無數無量』世界的諸佛,上求下化,『修積功德』。往生西方世界一切的受用,他統統都得到了。底下一段文,佛雖然對彌勒菩薩說,實際上是教誡我們的。

  【汝阿逸多。】

  『阿逸多』是彌勒菩薩的名字,叫著彌勒菩薩。

  【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個幾句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太重要了,因為這是講菩薩往生,菩薩都如此,何況凡夫?所以,疑惑對於菩薩來講都是大損害。由此,我們更能夠體會得到,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要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之人,於這個法門很難信受,菩薩都不免。你不信,你這一生得度的機緣就失掉了,所以說『為失大利』。我們現在是覺悟,明瞭了,一切佛法當中,這個法門是大利當中的大利,因為這個法門能令我們一生圓成佛道,是為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所不及的,只要我們具足信願行,對於經中字字句句深信不疑。如來的智慧,菩薩都沒有能力測量,何況我們凡夫!我們天天在推想、在推測,那是自己的愚痴,是自失殊勝的利益。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

  『此界』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

  【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這樣的人我們看得很多,不僅是世間一般人,我們就世間學佛的人來看,他修學別宗,其他的法門,他不修淨土。雖然他也說他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用其他宗、其他經典的方法,說我修行以這個善根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不直接依照這個經來修,不直接依照這個法門來修,這樣的人我們也看得非常之多。甚至於我們還聽人家說,他要生生世世做法師,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度一切眾生,大有地藏菩薩那種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大概是這個地方眾生要不能度盡,我不往生,有這樣的氣概。其實統統錯了!

  我們要明瞭,度眾生要有度眾生的能力,如果自己沒有能力,不但度不了眾生,自己還要受連累。譬如救溺一樣,看到一個人掉水裡面,快要淹死了,我要趕快下水去救他,可是自己也不會游泳,跳下去,救不了別人,只不過是多賠一條命而已,這是愚痴。我們發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本事,現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本事都具足了,這才能倒駕慈航,回來普度眾生,這是個正理。所以,求生西方絕不是消極,絕不是逃避現實,是要學好能力,準備為一切眾生服務,是這麼個道理。

  彌勒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佛底下給我們解答。

  【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

  說明這些人也修善根,也學佛,不願意往生淨土,這是他『智慧微淺』。

  【分別西方。不及天界。】

  往生西方不如生天,往生西方那個功德不如在娑婆世界講經說法度眾生。他念頭轉錯了,這是智慧微淺。

  【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因此,他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正是李老師所說的,這一類的人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以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天上福報大,這是愚痴;以為在這個世界生生世世出家弘法利生,這個功德超過西方世界那些菩薩,這叫狂妄。非愚即狂。

  【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

  彌勒菩薩看得清楚,這些人他要不往生,他怎麼能夠免得了輪迴?輪迴是他自己做不了主的,縱然做得了主,他也沒有辦法生生世世做得了主。我們在歷史裡面所看到的,古來大德修行沒有往生的,輪迴一世不如一世。《歷史感應統記》裡面有記載,五祖戒禪師那是個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不求往生,一轉世就享人間富貴了,後身就是蘇東坡。蘇東坡考中秀才,做了個小小的官,像現在我們講的縣政府裡一個科員,這麼個地位。你看轉世,一世不如一世,再一轉世就迷惑顛倒了,真正可惜。佛法裡面講三世怨,第一世修功累德,第二世享人間的富貴,第三世又要墮落。所以,輪迴自己做不了主。必得自己有了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了成就,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在六道輪迴裡面捨身受身自己能做主,這是菩薩。自己還沒有把握,做不了主,你不到西方去,那你就是大大的損失了。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佛底下答覆彌勒菩薩這一問,就是說有三種人不能往生西方世界。的確他們都具備條件,都可以往生的,而沒有能夠往生得了。我們要把這段經文看得清清楚楚,自己決定要避免。同時你這個經文念熟了,意思會透了,你看看世間修行人,無論出家、在家,你一看就曉得他將來的果報。為什麼?經上講得清楚,我們依法不依人,我們不講神通,也不講什麼感應,我們講法,拿經典來對照。

  第一種,佛就說了,這些『所種善根』的人,善根是種了,但是他沒有能『離相』,他心裡念念執著他所種的善根。他『不求佛慧』,佛慧是真正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人法二空,空亦空,心清淨,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這是佛慧,他不求。他深深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我修了多少功德,他那個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天在搞這些。著相修福,果報就是人天有漏福報。『深著世樂』,他對於世間五欲六塵享受之樂,他非常執著,求人間的福報,他修的是這個,求的也是這個。『雖復修福,求人天果』,他在佛門,不管修禪也好,念佛也好,學密也好,修教也好,修一切功德他都是求人天福報。『得報之時,一切豐足』,確實能求得到,可以求得到的。但是他不能超越『三界獄中』,沒法子超越,這是第一種。再看底下經文。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捨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第二種是『邪見』,這種人有聰明智慧,佛法裡面所講的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他不相信佛。經上舉個比喻說,他的家親眷屬,『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一切惡業裡面是以邪見為最勝,所以比喻作「王」,知見錯誤。他『未能捨離』,沒能夠捨離邪見。什麼叫邪見?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凡是與經典所說不一樣的都是邪見;如果我們自己想法、看法,展開經典和經典能相應,這個知見叫正知見。所以,經論是修正我們邪知邪見而用的,將邪知見轉變成正知正見,這是經典。現在有些人自以為聰明,對於經典裡面所說的,提出了許多的疑問,而自己以為非常高明,貢高我慢,連佛經都可以批評。世間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不能夠虛心去修學。

  經典,說實在的話,是如來從真如本性、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言語、文字。我們今天讀誦,必須也要以清淨心、也要以至誠心面對經典,才有幾分相應,才有幾分體會得到。一落在意識,往往就變成邪見了,這個事情很麻煩。試問問,今天有幾個人能夠離心意識?這是很大的問題。心,就是我們常講它落印象;意就是第七末那識,它執著;識是指第六意識,分別。所以,這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的,我們有沒有做到面對著經典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一念不生面對著經典,這才能有幾分相應。如果展開經典,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意念、有想法、有看法,這樣與經完全不能相應。讀了經之後,增長邪見,正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玄義裡面所說的,就是不懂得方法的人,經讀多了增長邪見,要是不讀經,增長無明,確實如此。這是說你心不清淨,用分別執著的心,你去念經增長邪見,不念經增長無明。

  所以,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實在講就是用心不同,凡夫用心意識,就是用分別執著妄想。佛菩薩不用這個東西,完全沒有,不得已而給它起個名字叫四智菩提,叫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用這個名詞來說。其實,四智是跟八識相對而建立的,沒有八識哪來的四智?換句話說,所謂四智是覺悟了的八識,八識是迷惑的四智,四智跟八識是一不是二,迷了叫八識,悟了叫四智。所以才說生佛平等,無二無別。因為一切眾生所用的八識,就是分別執著妄想,跟佛所用的四智,實際上是一不是二。只有迷悟不同,把那個名詞變一變,除了變一變名詞,其他的是一絲毫都不能改變。

  我們自己的修學,一定要遵照佛在經典裡的教訓,轉識成智,漸漸去練習、去學習。不僅每天讀經要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儘可能少用分別執著妄想,不用這個。如果真正到不用這個,慢慢就會用四智了,處事待人接物用妙觀察智,不用分別,用妙觀察。這就很厲害,妙觀察一見,把你過去現在未來統統見到了,為什麼?它是照見,它不是分別見,照見。用平等性智,清淨心待人,用大圓鏡智,不落印象,無所不照,像《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用照見。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再看下面經文。

  【汝見愚痴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第一種人貪求人天果報,最後要落空,家親眷屬一個也幫不上忙。這第二類的人,『以世智聰辯』,這一類人比前面那一類還要苦。為什麼?前面這一類的他修善根,而且勤修善根,他得的是人天福報。這一類是自以為聰明才智過人一等,仗著他的聰明才智,他連善根也不修。當然西方極樂世界沒分,他沒有分,他將來連人天福報都得不到。『增益邪心』,增長邪見,邪見我們今天所謂的錯誤的思想與見解,這個錯誤只會增加,他不會回頭,不會改正。這樣的人怎麼能『出離生死大難』?生死大難是指六道輪迴。這是第二類的。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這第三類的,第三類的毛病發在哪裡?發在感情太重了,這個事情很麻煩。他真有善根,他也真正修大福報,可是他著相,他分別,他情執深重,我們簡單講感情太重。到要緊的時候,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掛念,就是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他沒有辦法把這些斷掉。這個在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大的障礙。這個我們在平時要鍛鍊,怎麼鍛鍊?要以真正的智慧把世間一切法看破,曉得世緣,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情有理無,就是事是有,理上沒有,相有性空,你把這個看破。這個看破,世緣可以能夠維繫著,是一種非常理智的維繫,裡面感情的成分很少;換句話說,必要的時候要斷,他真的一點罣礙都沒有,這樣才能去得了。到那個時候臨命終時最後的那一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任何障礙。

  縱然就是你兒孫滿堂,你要走了,他在旁邊哭哭啼啼,你若無其事,你還是能往生。他一哭哭啼啼,你動了感情,那就壞了,那一念之差你就又要輪迴了;那一輪迴就不得了,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再碰到這個機緣。所以,這個世間再喜歡的人,再喜歡的事物,都不能把它掛在心上。喜歡是一樁事情,見了面歡歡喜喜,可以;一離開不見面的時候,心地乾乾淨淨,絕無牽掛,這樣才能夠成功。也許你說,學佛學到這樣,那不是絕情寡義了嗎?這樣說也可以這麼講法,你就是不能絕情寡義,所以你不能出三界。實際上,這是不是絕情寡義?不是的,用絕情寡義來看這樁事情,是世間人眼光的看法,佛菩薩的眼光看法,這是大智慧,是真正的聰明。為什麼?他對於性相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而且不但不是絕情,是真情,不是寡義,是正義。為什麼?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前面經文讀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也讀過,如果真正到不懷疑的話,到西方極樂世界,對於我自己家親眷屬,我時時刻刻看得見他們,時時刻刻聽到他們的聲音。就像前面阿彌陀佛示現的身相一樣,阿彌陀佛光明一照,十方世界不離咫尺,彼此可以看得見,彼此可以聽得見,這才叫真正的情義。世間這個情義,假的!死了以後一輪迴,各人走各人的路,永遠不能再見了,那個情義不是真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家親眷屬永遠你能夠見得到、聽得到,你能夠照顧得到,這是真正有情有義。

  佛在這個地方特別提示,這都是往生最大的障礙,我們今天相信,不懷疑。甚至於我們不懷疑佛的智慧,也不懷疑自己的善根,就怕將來臨命終時有所牽掛,就麻煩了,放不下,情太重了。所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無相智慧』是佛的智慧,什麼是無相智慧?只要我們對於這部經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信願持名;或者是本經宗旨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無相智慧,就是『植眾德本』。要念念幫助眾生,念念要幫助他,念念要勸導一切眾生求生淨土。把極樂世界好處,殊勝莊嚴講給別人聽,世界上有這麼好的一個地方,你們要不要去?你們願不願意去?如果要願意去,應該怎麼樣去做,怎樣存心,怎麼樣待人,怎樣處事,我們才能夠去得了。把這些方法、技術都告訴別人,這個叫真正發菩提心,真正幫助人。

  家庭,家庭就是個淨土道場,家庭裡面建立共識,就是見和同解。實在上講,六和敬在一般場合當中不容易修,在一個家庭裡面應該好修,見解相同。因為六和敬裡頭最難的就是「見和同解」跟「利和同均」,這兩條最困難。一個僧團裡面,這個兩條做到了,其他的不成問題,和合僧團出現,世間人之福,不僅是自己的福報,也是世間人的福報。為什麼?這個僧團出現,十方諸佛護念,一切龍天護法、鬼神保佑,這個地方有福。所謂說一人有福,連帶一屋,這個地方有一個僧團出現,一個地方的福報。所以,希望大家要努力,要勉勵。

  我們再看下面一章: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在這一章以前可以說都是說的眾生,即使講菩薩,也是初發心的菩薩。這一章是講大菩薩往生,不是普通的小菩薩。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

  有多少?這是特別問我們娑婆世界,以及十方諸佛剎土。哪些菩薩?不退的菩薩,這個不退,當然不是講位不退或者是行不退,一定是講念不退。三不退裡面,念不退最高,念不退的菩薩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多少人?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

  諸位要記住,這是說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講娑婆世界有不退的菩薩,法身大士,過去現在未來統統算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有七百二十億』,有這麼多。這些法身大士,都是多生多劫供養了無數諸佛,『植眾德本』。修行證果,別教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是這樣的菩薩們,他們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當生彼國』。

  【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小行菩薩』,當然了,前面說了個不退菩薩,我們不敢當,我們確實不是的,想想不是的。小行菩薩是說哪些人?能不能把我們包在其中?跟諸位說,能。發菩提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小行菩薩。菩提心,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四弘誓願,你要真發,不能把四弘誓願當作口號來念念就算了,那個不行。要把這四條真正變成自己的心理,我就是這個心,就是這個願望,你的菩提心就發了。念念不離這個,不離什麼?不離度眾生。度眾生,我們再說得簡單清楚一點,就是念念不忘勸人修淨土,勸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一切的善巧方便勸人、勉勵人,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了。只要我想到的,我力量能做得到的,我統統都做,不遺餘力,菩提心是以這個為根本,以大悲為根本。

  其次,我要斷煩惱,我要學法門,法門學什麼?我就學《無量壽經》,我就學這一個。這一個真正學通了,我再學一部《觀無量壽經》,一生當中沒有奢望,努力的去修學。怎樣才把它學成功?譬如說這部《無量壽經》,把這部經從頭到尾,不但是記得清清楚楚,意思明明白白,這還不行,把它真正變成了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一部經學通了,是這個學法。這個學法,那真是古人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果然把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試問一問,你跟阿彌陀佛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了。到沒有差別的時候,你現在在這個世間,你還沒有走,我說個老實不客氣的話,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還能說不往生極樂世界嗎?還怕不能上品上生嗎?

  由此可知,經要念多少?不必念太多,為什麼?縱然把三藏十二部統統都念完了,結果念的是釋迦牟尼佛的經,不是自己的。為什麼?沒有把經典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你念的是別人的經。我今天念一部,這一部是我自性裡面的經,我自性裡面所現的經,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樣,跟阿彌陀佛講的一樣,佛佛道同,這個功力不能比。諸位果然要是體會到,這樣去做,你的福報就大了,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可以說太厚了。剛才我說了,一部念通了,真正變成自己思想、見解、行為,我們再念第二部,第二部念法也如同這一部。我相信,第一部假如說你要用十年,才能念得通,第二部五年就行了,到第三部,兩年就行了,到第四部、第五部,大概一、兩個月就行了,然後一切經不必念了。為什麼?一看就通達,一聽就明瞭,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沒有讀過的經,沒有聽過的經,你念給我聽聽,完全明白了。為什麼?因為自己已經入了佛境界,教下所謂是大開圓解,宗門裡的大徹大悟。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不叫悟。

  所以,我們真正能夠把四弘誓願,確實是自己的本願,前面說了不退菩薩不敢當,小行菩薩決定有自己一分。這樣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曉得有多少,不止七百二十億,太多了。這段是答覆彌勒菩薩問的,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這個大千世界往生的人數。又問『諸佛剎』,十方佛剎,這個世尊也略略的答覆了。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

  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不僅僅是我們娑婆世界那些菩薩往生極樂世界。

  【他方佛土亦復如是。】

  十方世界也像這個樣子,每個世界的眾生都有很多往生到西方世界去的。

  【從遠照佛剎。】

  底下舉了幾個例子,第一個就是『從遠照佛剎』。

  【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

  十八個俱胝那由他,俱胝那由他翻成我們中國是十億,就是他那個世界有比我們這個人數還要多。要照我們這個算起來是一千多億了,一千多億菩薩往生,我們是七百二十億,他那裡有一千多億。

  【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

  世尊此地所答覆的,都是講不退菩薩,為什麼?小行菩薩不必說了,那說說不盡,太多了。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己這個世界,小行菩薩要說一說,他方世界不講小行菩薩,單單說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的。小行菩薩是生凡聖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生這個兩土,這個在此地都省略了。『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

  【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師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

  佛底下就略說了,指出這些佛剎的名稱,底下就總說了。

  【不退菩薩當往生者。】

  這些佛剎裡面,那些法身大士,就是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菩薩,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或數十百億。】

  或者是數十億,或者是數百億。

  【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不等,至少也有幾十億,也有幾十個億。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

  這是佛舉了十二個,最後一位他老人家說,這個佛名叫『無上華』。

  【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

  這個世界實在也是無比的莊嚴,不退菩薩有無數。

  【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這是第十二個,講無上華佛剎,這個佛剎裡面往生的菩薩多,往生的這些菩薩非常的殊勝,都是過去中生生世世供養諸佛,修積功德,所以成就『智慧勇猛』。他們能夠在『七日之中』,七日之中就是七日念佛,也就是一個精進佛七,七日之中就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大士是大菩薩,摩訶薩,『所修堅固之法』。諸位曉得佛七的功德不得了。我們現在所提倡精進念佛,一月一次,這個在練習的階段,如果到真正練習純熟,真正的修學,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怎麼叫真正的修學?這是念佛裡面,念佛的心與西方極樂世界完全相應。當我們身禮、口稱、意想的時候,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如在目前。諸位由此就可以明瞭,淨土經論不能不熟,不熟,你怎麼樣念這個境界不能現前,為什麼?

  《觀經》上講得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心想佛,就是心作佛,心想極樂世界就是心現極樂世界。可見得平常讀誦是很重要的,平常大家有時間在一塊念,尤其現在黃念祖居士這個註解,我們把它影印出來,影印幾份大家在一塊念,念完之後再研究討論,必須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樣的印象就深刻了,隨時隨地念佛,心裡都會想佛,都會想西方極樂世界,會想這個情形,就像我們好像久別家鄉,常常想家。如果說你的兒女,在外面出生的,家鄉從來沒有去過的,他想不想?他不會想,為什麼?他沒有印象,他想什麼。我們今天娑婆世界出生的,西方極樂世界忘得一乾二淨,現在要不好好的念經,念經就是念家譜,念經就是念我們家鄉地方誌,念熟了,念久了,就會想,心嚮往之。這個力量大了,這個想比口念力量還要大,因為口念,念就是提醒你想。

  換句話說,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三樣一起來,一而三,三而一,根本就不能分的。我們佛堂,無論是繞念、無論是坐念、無論是禮念,禮拜著念,我們都看到佛像,看到佛像是觀像;我們這句佛號念念不斷,是稱名;心裡面想經中的境界,想佛的功德,想佛的相好,想佛的莊嚴,這是觀想。這樣如果一個佛七打下來,就是此地所講的「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為什麼?他們是攝取這些,我們成就不止它,因為我們攝取的是阿彌陀佛。是攝取阿彌陀佛所修的功德,是攝取西方世界諸上善人所修的功德,七日七夜就能成就。那我們還怕不往生?沒有這個道理。

  【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

  佛給我們舉了十三位,也就是十三個佛剎,佛的德號叫『無畏』。

  【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

  『大菩薩眾』就是不退菩薩,『七百九十億』,比我們娑婆世界要多出了七十億,我們娑婆世界是七百二十億,他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

  【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無畏如來他這個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相彷彿。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佛就不要再說了,你要再要叫我說,單單說世界的名稱,我說上一劫也說不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那些不退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古人有個比喻,就像下雨,雨點那麼多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千萬不要懷疑,這麼多人去,西方世界能容納得下嗎?如果我們這一懷疑,將來又搞到邊地上去,那就損失太大了,決定不要懷疑。阿彌陀佛神通廣大,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頭居住的環境也是綽綽有餘,絕對不會擁擠,各個都會住得自自在在,舒舒服服的。你不要犯愁,你現在還沒去,還沒有見到那個樣子,你就在這裡打妄想,這是自己的愚痴,這是自己的罪過。

  本經的正宗分到這個地方講完了,向下第四十三章以下,是本經的流通分。請看經文。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近來社會上有不少人看到我們念佛的,都以為我們是小乘,我們是自了漢,逃避現實,譏笑我們。往往有些修淨土人,被人家這樣一說他就退了心,那實在是他自己對於淨土他不明瞭,人家一批評,他就以為是對的,嚇得自己不敢修了,這是錯誤的。《無量壽經》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法門不是小乘,小乘沒發菩提心的,這是要發菩提心的。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這段話我們要把它記在心裡,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決定是真實不虛,我們要相信佛語,《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信佛言語的人有福了,這是要牢牢的記住。因此,本經自從宋朝王龍舒居士他就開始會集,將幾種譯本重新校訂,重新加以編輯,以後有彭際清的會本,有魏承貫的會本。這些會本都很遺憾的,就是他們自己把原譯本裡面的字改了幾個,當然意思是對的,沒錯,他把文字改掉。雖然改得不多,如果我們以「依法不依人」這個標準來看,他這個本子就不是好本子,為什麼?他沒有依法,他自己把它改了。夏蓮居居士會集這個本子,就是因為看到過去三種會本不如法,所以他這個本子字字句句都是依五種原本所寫的,就是重新把這五個本子互相來校對,重新編排。但是一字一句都不敢更改,這就完全符合「依法不依人」這個標準了,這是值得我們尊敬之處。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告訴慈氏菩薩,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這是指前面一章,「菩薩往生」這章,你明白了。這些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圓成佛道,這是他們得的殊勝的功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指我們現前了,我們現前男子、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得聞」這兩個字不容易,這個要緣分。你看我們世界上這麼多人,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聞到阿彌陀佛,沒有幾個人聞到。聞到了他並不歡喜,並沒有發心歸依,更沒有發心去依教修行,當然這個利益他得不到。在我們中國,可以說聞阿彌陀佛名號這很普遍,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可是對這個名號理解的人不多,沒有人理解。甚至於還誤會,為什麼?人死了,去請幾個道士,請幾個和尚來念念阿彌陀佛,來送終。好像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幹什麼?是專門送終,給死人念的,一聽到這個佛號,不吉祥,還有這麼大的誤會。這個誤會,梅光羲居士在本經序文裡頭寫過,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千。主要就是缺少弘揚,拿現代的話來講,缺乏宣傳,大家不知道這句名號有不思議的功德利益,不知道。

  我們現在是明白了,曉得了,所以見到這個佛號、聽到這個佛號就生歡喜心,這一點是有了。歸依瞻仰、依教修行那難說,至少這第一個我們做到了,就是我們聽到這個佛號、見到這個佛號非常歡喜,這一點做到了。做到之後怎麼樣?要『歸依瞻禮,如說修行』,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大利益。這個大利益,我們簡單的說,現前的利益就是蒙佛保佑,蒙佛的加持。我們在這裡念,在這裡瞻禮、修行,阿彌陀佛歡喜,阿彌陀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要懷疑,我在這裡念佛,我在這裡拜佛,阿彌陀佛有沒有看到?他看到了。不是我們這個佛像看到了,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五眼圓明,他看我們娑婆世界就像面對面一樣,他看到我們像面對面一樣。我們今天肉眼凡夫看不到他,他看得到我們,他歡喜。《十往生經》上說,阿彌陀佛即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一切魔外近不了你的邊,當然不能加害於你。一切的災難、橫禍,有這些菩薩們日夜的照顧,你也不會遇到,這是我們現在得的利益。人人都想得這個利益,得不到,我們今天明瞭了,我們想得這個利益我們得得到,我們有充分的信心能做到。我們依法,依教修行,將來的利益九品往生,見佛聞法,供佛度生,這是將來的利益。

  所以,『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像這個經前面所講的功德利益我們統統都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我們不要把它疏忽掉,須知世間五欲六塵、榮華富貴,跟我們這個利益比一比,就差得太遠了。這個利益真實不虛,世間名利、富貴,曇花一現而已,非常的短暫,很容易失掉。何況佛說得好,財為五家共有,你要覺悟,世間金銀寶不過是借你看看而已,你不要當真,得不到的。這是真正可以得得到,永遠不會失掉的,為什麼不求真的,天天要去找那些假的,這就是迷惑顛倒。再看底下經文。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念佛的人絕不自卑,知道自己將來往生,不久之時就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差不多了,前面經上所說的,我們相信,不懷疑。『亦不貢高』,為什麼?這個法門是個易行道,哪個人肯信,哪個人都能往生,大家都一樣的。所以,我們也不會覺得我比別人高,我很了不起,沒有,只是一切眾生覺悟有早晚,往生也是遲早之間之事而已。『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念念之中依教修行,也就是說一定要把這部經真正成為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個經就是自己心行的寫照,這就入了境界。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佛說這個人不是小乘人,不但不是小乘人,在我法中,是我第一等的弟子。第一等的弟子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的,這是第一等弟子。所以,我們發心專修淨土法門,佛就在此地給我們授記了,授什麼記?是佛第一等弟子,決定往生西方世界。絕不能聽信世間謠言、毀謗,譏刺、毀謗,我們不要聽信這些,不管人家在說什麼,我們如如不動。為什麼?我們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些造謠、譏謗之人他對於淨土他不了解,他誤會很深。能夠跟他辨別的,我們就跟他說一說;看他固執很深,貢高我慢,不可一世的,我們就讓著他一點,不要去理會他。我們自己還是努力的修行,對於那種人生憐憫心而已。這個法門是第一弟子,這種話我們在一切經裡面不多見。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

  因為這樣一個緣故,叫著彌勒菩薩,你應當要告訴這些『天人世間阿修羅』,也就是六道的眾生,因為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後補佛。我們就可以想到,彌勒菩薩將來成佛的時候一定講這部經,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不是一次講這部經,必定是多次講這部經,可見得它的重要性,這是佛在此地囑咐他。因為你要告訴六道眾生,『應當愛樂修習』,對於這個經、這個法門,應該要歡喜,應該要愛好。這個樂念去聲,念要,就是樂好,就是愛好的意思,要修習,要依教修行。要『生希有心』,這句話很重,古人所謂的,這個法門是百千萬劫難得遭遇之一日。所以我們要曉得,一生能夠讀到這個經,能夠聞到這個經,是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因緣缺少一條,你都遇不到。我在此地雖然短短幾天,跟諸位講這部經,這是粗講、略講,我也很傷感,我們達拉斯學佛社的同修不能全體來聽。從這個地方看,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的厚薄不相同,雖然留的有錄音帶、錄影帶,比起現場聽講要差得很遠。所以,這不是大因緣遇不到,一定要生稀有之心,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

  【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這部經就是我們的導師,它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引導我們成佛,引導我們完成四弘誓願。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這個經有這麼大的功效,有這樣大的能力,他能夠叫一切眾生,無量的眾生,快速的安住在不退轉,就是圓證三不退,這是其他經論、法門做不到的。一切法門,一生當中想做到圓證三不退很難,太難了,唯獨這個法門,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實在講就是法身大士的地位。諸位如果是細讀蕅益大師的《要解》,看看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靜法師的《親聞記》,你就能體會這是多麼的難得。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

  這是這幾句話講的西方極樂世界,在所有佛剎裡面最殊勝的一個佛剎。『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他攝受十方一切剎土裡面念佛眾生,往生佛國皆證三不退,這是前面經文,佛的本願我們都念過了。『圓滿功德』,西方世界確實沒有一樣不圓滿。

  【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勸彌勒菩薩要勸告大眾,一定要精進,來聽這個法門。所以,我勸人弘經,佛的經典很多,發心弘揚其他大乘經典的人多得很,我們統統讚歎,我們頂禮、稱揚、讚歎;很少人弘揚這個經典,我們自己發心,我們來弘揚這個經典,我們做佛第一等弟子,專修這個法門,因為你專修才能夠專弘,它才相應,專修專弘。這個經是我們每天要做的第一功課,我們天天要念它,天天打開這個經典,照一照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一樣不一樣;一樣的,我們很歡喜,我們做到一些了,不一樣的,趕緊改過。所以,這部經就是一面鏡子,天天拿它來照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樣修法叫依教修行,愛樂修習。我們修,一點不感覺得苦,修起來感覺得非常的快樂,法喜充滿;如果不照這個來修就苦,一天不念這個經,就像一天沒吃飯,餓得好苦。你要入到這個境界,可以說漸漸入門了,我一天不吃飯不重要,不睡覺不重要,不讀經不行,不依照這個經修行不行。我們這樣才算入門,這樣才算是一個修淨土的行者。所以,佛在此地教誡我們,『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