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十一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11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頁,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第一段經裡面告訴我們的是大心的因緣,要我們持經、持戒、布施、念佛。第二段是前面如果我們有障礙,或者是因緣不足,那麼就修學十善,這樣念佛也能夠往生。十善業道,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講,身三、口四、意三,這就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明白修善的標準。十善雖然是人天福報的標準,凡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最低限度也得要具有這樣的標準才行。因為經上一再告訴我們,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這個十善業道我們要特別的注意,這個十善業道。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這就是念佛,念佛這個裡面有幾句話我們要說明一下,就是『志心歸依,頂禮供養』,這兩句要特別留意。志心是真心,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依靠誰?依靠任何一個人都靠不住,依靠天神也靠不住。我們唯一的依靠,就是依靠阿彌陀佛。怎麼樣依靠法?就是把這部經上所講的我們都能夠明白,都把它做到,這就是真正的歸依。此經之外,還有《彌陀經》,還有《觀無量壽經》,這三部經任取一部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明理,要如法修行。修行,就是我們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一定要與經裡面所講的相應,這叫如法。所以這個法門,我們特別強調,不求感應。不求感應有沒有感應?有,在你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有感應,雖有感應,我們不必去理會,這樣就好,不要去理會,我們只注意我們的見解、思想、行為像不像經上所說的,「志心歸依」是這個意思。

  「頂禮供養」,頂禮是恭敬,我們這個心敬到了極處,我們對佛恭敬,對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恭敬,同時要把這個心態應用在生活上,對於一切人、一切眾生我們都是這樣子做法。為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句實在說與《華嚴經》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相應。這樣修法: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

  為什麼?他明理,他知道事實的真相,臨命終時如果驚怖就不能往生。為什麼?那個時候心要清淨,心要定,這一驚一怖心就亂了,與阿彌陀佛就不能夠起感應。

  【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跟小本《彌陀經》裡面講的一樣,一心不亂就是『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就決定往生。再看底下一段。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

  這是講他事務繁忙,這就是學佛的外緣不勝,不殊勝,他還是可以修,他必須利用空閑的時候。

  【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實在講這個幾章字字句句我們都要把它記住,常常想到我們在一天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這樣去做。其實我們修淨土的人,尤其是初學的人,我覺得初學這個早晚課,在《無量壽經》裡選幾章作為我們早晚課,比念《彌陀經》、念其他的經典有效。因為這些教誨對我們來說是非常親切,也是我們常常犯的過失,每天念每天能提醒自己,等到我們都能夠做到了,我們再誦全部的經,或者是念《彌陀經》、《觀經》都好。因為早晚課誦重要的意義,早晨提醒我們,我們念《彌陀經》,實在講它只提醒我們念佛、觀想,至於修福,往往我們疏忽了。因此,在世間有不少人誤會我們念佛是修小乘的,是逃避現實的,是自私自利,給人家有這些形象,這是我們做得太消極。如果我們將《觀經》或者《無量壽經》多念一念就曉得,我們除了一心念佛之外,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之處我們應當怎樣做法,這才是福慧雙修,增高品位。

  事情太多的人,必須要利用空閑的時候,空閑時候把身心淨下來,這個時候用點功夫。『端正身心,絕欲去憂』,就是把一天繁雜的事情在這個時候統統放下,所謂萬緣放下。能放下,能認真的念佛,哪怕是時間念得很短,我們常常講十念,五分鐘、十分鐘,這都是精進。這個時候都是養自己的慈悲心、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大慈大悲。特別要注意到的是底下這個幾句。

  【不當瞋怒。嫉妒。】

  這是必須要戒除,這是大煩惱,這是嚴重的業障,障礙我們功夫的進展,障礙我們功夫成片,我們必須要特別提高警覺,不管什麼樣的逆緣、逆境,要保持身心清淨。

  【不得貪餮慳惜。】

  這就是貪念,於世間法,世間不外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絕不貪染,自己有的肯捨,肯布施,沒有吝惜。

  【不得中悔。不得狐疑。】

  我們布施給別人了,不要後悔,要明瞭佛法裡面所講的真實相,一切財物都不是真實的。明白的人,我們得財物之用,不為財物所累,這就與佛菩薩相應了。如果說不能夠深明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不能深深的明瞭,你要真正明白因果你也可以做得到。像袁了凡居士,他遇到一個很高明的算命先生,算定他每年收入多少財物,算定了,每年甚至於你吃多少粒米,飲多少水,你命裡頭都有一定的,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面有的,你怎麼樣捨能捨得掉嗎?捨不掉,命裡有的決定是有,命裡面沒有的想也想不到。所以,我們真正明白因果的道理,我們就有膽量敢捨,不怕,捨盡了,明天沒有了,我不怕。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害怕,我辛辛苦苦賺得來的,我捨掉了,明天自己就沒有得用了,這是不明因果,他有恐懼。明白因果的人沒有恐懼,你真的捨了,它自自然然就得到,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捨了之後不要中悔,不要懷疑。這是息三毒,斷貪瞋痴,這一段。下面教我們要行善。

  【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李老師小註裡指出來,『孝順』是對父母,『至誠』是對佛菩薩,『忠信』是對大眾,對大眾我們要正直,要負責,要守信用,這也是做人基本的道理。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

  你要真正肯修善,你福報與智慧都會年年增長,隨你所修,你所得的果報決定成一個正比例。你做多了,你就深信不疑。所以,此地第一個相信佛所講的話是真的,佛不會欺騙我們,佛所說的話,句句話都有很深的意義,我們慢慢的去體會,這個體會也是隨著我們智慧、福德深淺成一個比例的。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如是』就是本經前面所說的,佛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奉行,我們要保持,我們思想、見解、行為要與佛所說的相應,這叫如法。『不得虧失』,盡心盡力的去做,把它做得圓圓滿滿。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

  這個『思惟』是三慧當中的思慧。『熟計』,計是計劃,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怎麼個做法,怎樣度自己,怎樣度一切眾生。這兩句是很要緊的,我們能不能得度關係很大,想一想,怎樣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如法修行的人必定能往生,如法修行不能往生,那佛就是妄語,佛是真正欺騙了我們。不如法修行,那是決定不能往生。這個思惟熟計,『欲得度脫』,重點在此地,我們一定要如法,我們幫助別人也希望別人如法。

  【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

  這教我們念佛的方法,要『晝夜常念』。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這是教給我們精進念佛的方法,我們能念『十日十夜』這是最好,十日是個圓滿之數,最少的是『一日一夜』。這個念法,究竟要怎麼個念才如法?我們看到許多古人的行法,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像我們現在,我們提倡的是一日一夜,一個月念一次,一日一夜。因為我們現在工作都很繁忙,都很緊張,生活壓力很重,不能夠不上班,不能夠沒有精神、體力,所以一個月一次,我們現在實驗得很好,很如法。將來念到心開意解了,可以加一天,一個月念兩天,這個兩天可以分作兩次,半個月念一次,也可以連著念兩天,當然那個效果就更不一樣。所以,經中常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它是七天七夜,這個樣子念佛。念的方法,就跟我們現在所採取的一樣就行了。

  原先我們認為這個念佛的方法想想很好,念得大家很歡喜,很愉快,沒有一點壓迫感。我試驗幾次,我自己覺得很安慰,好像過去一般道場還沒聽說這麼個做法。我以為這是我自己創辦的一個念佛的方法,結果在不久以前,我在翻舊書翻到行策大師,他《念佛警策》裡面也是用的這個方法,在三百年前他也這樣做。將我們念佛同修分成三個班,有繞念、有止靜、有拜佛,跟我們現在的想法完全相同,我們的信心更堅定了。我們自己是這麼想,古大德也這麼做,行策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十代的祖師,他是生在清朝康熙年間。我們就肯定這個念法沒有錯,如果能夠連續十天十夜,那當然這是最殊勝的,功夫好,確實可以能夠得一心不亂。這樣的念佛,實在講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不管修什麼法門,自古至今都說要年少,要年輕,年老的人不行,為什麼?精神、體力都不夠。我想像我們年歲老了,六十以上的人,一天一夜、兩天兩夜、三天三夜大概勉強受得了,四天四夜恐怕就辦不到了。所以這個事情,修行要趁年少,年輕的時候體力強壯,七天七夜不睡覺不在乎。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幾個晚上不睡覺好像沒事一樣,現在就不行了。古人講修行要趁年少,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

  此地這個教誡它不是一定的,幅度很寬,一天一夜也可以,十天十夜也可以。這樣念,『不斷絕者』,一日一夜不斷絕,或者十日十夜不斷絕,或者是解釋為,從今天起發願,我們在一生當中,每個月念一次一天一夜不中斷,都可以,都能夠講得通,都是非常之好。的確有許多人工作非常的繁忙,連平時想做個早晚課,他的心都不能專,那他怎麼辦?他就是在一個月當中念一次佛,或者念兩次佛,利用假期的時候。他念佛的時候,就像我們精進念佛一樣,念佛這天把一切事情統統放下,也不見人,也不聽電話,所有一切應酬謝絕,像閉關一樣,一個月念它一天一夜。這樣的修行法,臨命終時也是一定往生極樂世界。請看下面經文。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

  本經上所說的這些教訓都是菩薩道的標準,出家、在家菩薩都可以以本經佛陀的教誡為標準。就是將經中的開示我們真正做到,將來你往生必定是上品上生,縱然不能上品上生,上三品是靠得住的。古德曾經有這麼個說法,說上三品以及中上品這個四品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有這麼個說法;換句話說,凡夫只能說中中品以下,只能有這個位次。但是,善導大師他把前人這種講法他反駁過來,他說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為一切凡夫而建立的,與菩薩、二乘這些聖者沒有關係,又說三輩九品是我們凡夫遇緣不同而有差別的。這個說法對我們來說,實在給我們無盡的希望,增長我們的信心。善導大師傳說,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再來的,阿彌陀佛化身給我們說得這些話,我們應當要相信,應當要信得過。

  所以,三輩九品是我們遇緣不同而有的差別,假如我們緣遇得很殊勝,殊勝的緣是什麼?無非是對於淨土的理論、方法、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緣就勝。一切都明瞭,必然是如法修行,換句話說,他品位一定是高,這個地方是上品上生。『皆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七地以上才證得,就是我們常講圓證三不退,這個地位真正不可思議。通常講修行修到七地菩薩,是兩個阿僧祇劫修圓滿,才能證到七地。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圓滿,修到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劫修圓滿了。第三個阿僧祇劫只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這個通常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這也正是古德所講的,這個法門不必經歷多劫,我們一生就辦到。所以,大家要注意這一段開示。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不是說別人,正是說的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經文裡頭句句所講的都是菩薩的行為、菩薩的行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佛在四十八願所說的無二無別,色相,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都是『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所以,這個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

  【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

  你要想到哪個世界去作佛,你想到哪個世界你就可以到達哪個世界,沒有不如願。當然,到哪個世界也不是說隨隨便便就可以去的,因為你作佛,在理論上講,任何一個世界你都可以示現成佛,佛必定度眾生。那個世界眾生與你有沒有緣分,經上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就是眾生與你有沒有緣分。如果與你有緣分,你就可以到那裡示現成佛,像《普門品》裡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在那裡就示現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過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一樣,示現成佛。

  【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成佛,說實在話,不必要到七地菩薩,要算別教,初地菩薩就夠了,如果算圓教,初住菩薩就夠了。《楞嚴經》裡面那個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我們看經上所講的,也是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可以示現佛身,圓教初住就可以了。因為這種菩薩他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跟佛的見解、思想是相同的,所以叫同生性的菩薩,不是異生性的。雖然能夠以佛身度一切眾生,但是他自己的修行並沒有圓滿,換句話說,他示現成佛,他成的佛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而不是圓教的佛。因此,他還要修行,自行化他,『求道不休』。他幾時成圓教的佛?這要看他『精進早晚』,他要勇猛精進,他成佛就快,圓教佛就成得快。如果他悲心很重,悲心很重就是自己修行耽誤了,到處去幫助別人,去度眾生,度眾生一定耽誤自己的修行,他成就就晚一點。

  像地藏菩薩發的願,他就沒有成佛的機會,他悲心太重了,自己修行放在一邊,暫時不理會,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們在《地藏經》經文一展開,你看那個序分,佛講《地藏經》,十方諸佛都來聽,這樣的場面的確我們在許許多多經典裡面沒有看到過。《華嚴經》上也沒有這種場面,《彌陀經》也沒有這個場面,哪有講經的時候十方諸佛都來聽的!唯獨《地藏經》這個場面特別的殊勝,那些諸佛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學生統統都成佛了,老師還是菩薩。雖然是菩薩,提到老師,那些諸佛他不能夠忘本,他還是尊師重道,雖然是在佛的地位,也不敢輕慢這個老師,這都是做給我們看的。學生不管將來你地位多麼高,你有多麼的威德,以前的老師要遇到了還得要尊重,不可以輕慢。所以《地藏經》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理就在此地,就是教我們這些。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這是這一章佛給我們作了個總結。『此義利』,這是前面所講的,義是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因為這樣的利益,這是無量無邊殊勝的利益。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稱讚阿彌陀佛的,『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沒有不稱讚的。我們在《彌陀經》裡面看到六方佛稱揚讚歎,我們在本經裡面看到十方諸佛的讚歎,十方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初發心的時候,願力不可思議,不是普通人所發的。諸佛雖然都成佛了,但是因地的發願不一樣,成了佛之後他跟眾生法緣不相同。法藏比丘發的願特殊,所以他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普遍結下了法緣,這是諸佛在因地裡頭沒做的。所以,諸佛對於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讚歎,沒有一尊佛不宣揚《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勸導一切眾生求生淨土。

  所以這部經、這個法門,就是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裡面的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凡是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那是真正得度,永脫輪迴,圓證三不退,決定成佛。一個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個人就成佛。行策大師說,他當年建的念佛堂,每個來參加念佛的同修,他的眼目當中都認為他是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之一,他是禮敬有加,不敢輕慢。佛曾經說,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走進我們念佛堂來了,大概他就是七百二十億菩薩當中的一個。他是以這個眼光看人,這是一代祖師。所以說佛眼看眾生,眾生統統是佛,祖師看人,跟我們凡夫看人不一樣。他這個念佛堂這個盛會成就也就不可思議。

  實在講,念佛堂人數不拘多少,要在真正有成就。像《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所度的,不過是八、九個人而已,他那八、九個人就是一會。這一會他給他講經說法,勸他念佛,那幾個人各個都往生,這個功德才是圓滿的。人多了,變成熱鬧法會,那個沒有用,所修的都是世間有漏福報,不能往生。為什麼?他雖然天天念這個經,念得很熟,念得很勤,經裡面所說的都沒有做到。像此地給我們講的修十善,他沒有做到;念佛,他雖然念了,心不專,貪瞋痴沒有去掉。這些就是不圓滿,心裡面還有分別執著妄想、雜念,這不叫「一向專念」,這叫雜念,心裡面摻雜著妄想。所以念佛,古大德一再教誡我們,他的祕訣就是不間斷、不夾雜,覺明妙行菩薩特別開導我們,決定不可以夾雜,夾雜你得不到一心,成不了一片;換句話說,對於往生就有障礙,這是往往我們一般念佛同修忽略掉,不知道夾雜的嚴重。

  請看底下一章: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這是講十方世界那些菩薩們,當然這些菩薩們都是嚮往極樂世界,親近佛陀,『恭敬供養』,希望聽到這個法門,此地講『聽受經法』,就是聽受這部經。這個經後頭講,十方有許許多多菩薩想聽這個經聽不到,沒這個機會,曾經曉得有這個法門,但是沒有緣,沒有遇到這部經。沒有遇到這部經,換句話說,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就沒有,遇到這部經就是你一生成佛的機會來了,只要你能把握到,你這一生必定成佛。這樁事實我們知道許多的人知道有淨土三經,也念過淨土三經,也聽過淨土三經,甚至於他也講過淨土三經,結果怎麼樣?還是不肯修學。我這是不說別人,我自己有經驗,我本人就是如此,這麼多年來,這經我都很熟,沒有認真去做。換句話說,我的思想、見解、行為,經上念一念,不一樣,沒做到。這就是什麼?這些寶貝、珍寶從眼前過,不識貨,當面錯過。現在明白了,懂得了,懂得這才曉得,我從今天起要把經裡面字字句句這些寶貴的開示,統統要把它做到。要把佛所說的這部《無量壽經》變成我自己的心性,變成我自己的《無量壽經》,這才叫聽受經法。所以,有這個認識是很不簡單,很不容易。

  諸位不要以為會講《彌陀經》、會講《無量壽經》的,他未必能往生。為什麼?他會講,照著字面會講,拿著註解會講,他的心跟它不相應,他不如法,他的思想、見解跟它不相應,他的行為跟它不相應,他的生活跟它不相應,那講經是修福。修的什麼福?人天福報,這是一定的,不能往生,將來得大富貴,有智慧,有福報,換得來一生這樣的果報。這些都是我們要知道的,要警惕的。如果希望來生得福報,來生做總統、做國王、做大富大貴,行,這樣行,你沒有認真的去做。假如你想這個世界縱然是做到天王,還是不究竟,死了以後還是要六道輪迴,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曉得三界,沒有一處是真實的,沒有一處是永恆的。你要想超越三界,得到真實常樂我淨,那你就曉得應當要如法的修行。我們在這個短短數十年寒暑,認真的取西方淨土,沒有一個做不到的。這些菩薩,這是供佛聽法,『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底下佛是以十七首半的偈子來為這些菩薩們開示,這個偈頌是五言偈,四句是一首。請看經文。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

  這是十方舉一方,東方有無量無邊的佛剎,佛剎就是佛國土,我們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像我們現在所謂的銀河系,就好像是一個大千世界,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每個佛剎裡面又有無量無邊的菩薩。

  【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

  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禮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參學,去見阿彌陀佛。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

  第一首詳細的說,第二首就略說,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就跟東方一樣,無量無邊的佛剎,無量無邊的菩薩。

  【咸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前面第一首裡面講禮敬,第二首講供養,禮敬必定供養,總是以一點禮物來供養。一般禮物都是香花、幡幢、寶蓋之類的,都是以這個作為禮物來供佛。這些東西諸位要曉得,是不是真的拿了這些東西去供?不見得。我們在經上佛是這樣說,我們在許多古人變相圖裡面,它也是這樣畫出來,那都是表法的意思。這些供養具它真正所表的意義,前面我們說過,花是表修因,我們依教修行就是供花,所以,不一定要帶著花去,你依教修行就是供花。你一塵不染這就是寶蓋,寶蓋是遮塵的,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供養寶蓋。我弘法利生,自己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勸導一切眾生念佛、修福,求生淨土,這就是供養幢幡。

  大乘經裡面講供養,講到後面是法供養為最,所以你要懂得這些供養具它表法的意義。供養裡面有衣服,衣是代表什麼?代表忍辱,忍辱衣,一切都能夠忍受得了,這就是以衣供養,上妙寶衣供養。大家要明白這個意思,不要以為真的都帶了這些禮物去了,實在講他這個禮物都是變化所作的,實際上是要明白表法的義趣。禮敬供養必然有讚歎,底下講讚歎了。

  【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

  『最勝尊』就是阿彌陀佛,歌詠讚歎。

  【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

  這是他讚歎的內容,阿彌陀佛究竟圓滿通達神通、智慧,神通、智慧都是究竟圓滿。『遊入深法門』,以甚深微妙的法門,這個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蕅益大師說等覺菩薩都不能夠完全了解,那真正是深法門。

  【聞佛聖德名。安隱得大利。】

  佛,無量壽佛,他老人家的名號,可見得聞名都不容易,這個機緣都不容易。一個眾生在一生當中能夠聽到一聲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他就得度了。他這一生沒修行,完全沒有照做,他怎麼得度了?他這個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壞。等到將來有一天因緣成熟了,這個種子起現行,就是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緣成熟了。這個種子在十法界裡頭是無比的殊勝,我們今天聽到這個佛號,有這樣殊勝的因緣,這不是偶然的。如果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沒有阿彌陀佛的種子,我們今天就是遇到了,你也不會把它當作一回事情;你今天遇到了,能生歡喜心,能理解、能發願,證明你過去生中,必定有聞名的種子,這一生成熟了。所以說『安隱得大利』,安安穩穩,大利益就是將來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

  供養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泛,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我們統統要修。法供養是自利,財供養是利生,法供養是修慧,財供養是修福。我們幫助一切眾生聞法、信解,念佛往生得度,我們要認真的去做,努力的去做。

  【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可思議,為什麼?前面說過,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真如本性裡面顯現出來的。這個國土無論是一塵一色,都是阿彌陀佛的自性,也是我們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自性,所以是『微妙難思議』。

  【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超越一切諸佛國土之上。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無上心』就是前面所講的大菩提心,或者就是指本經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這是無上心。『願速成菩提』,這個地方成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迴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

  諸菩薩禮敬、稱歎、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就露出笑容,口出光明,遍照十方,因為這些菩薩從十方來的。『迴光還繞佛』,他這個光明照十方諸佛國土之後,光又繞回來了,回來的時候還照著阿彌陀佛,光又繞回來,繞了三圈,從佛頂裡面入進去,佛是從口出的光,從頂上入進去。這個光表說法,李老師上面的註解就是註的這一段,光就是佛德、佛智,也就是說法。他舉的光音天,光音天人神通自在,他們那個天上沒有言語。像我們說話很麻煩,說了好半天,說得好累、好辛苦,對方聽的人,還不曉得他有沒有聽明白,有沒有把意思錯會了,這常常有的。光音天不要,一放光,對方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在說,我們這個世界現在也用光來表示,譬如我們走到十字街頭,紅光一放,我們就曉得要停止,綠色的光一放,就曉得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光在那裡說話。光音天人完全不用言語,彼此交換意見、說法統統都是放光,所以說光音。實際上它沒有音,就是用光來代表音聲、代表言語。我們看底下這段就明瞭了。

  【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

  如果這個光不說法,菩薩不能信解,他怎麼會馬上就證得不退位?不退位,前面說過阿鞞跋致,七地以上的地位。可見得放光就是彌陀說法。

  【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佛放光明照大眾,大眾一時信解都證果了,所以這個會裡面一切大眾,彼此互相慶幸,互相慶祝,法喜充滿。這一段講放光,這個在說法裡頭是最高級的,你不明瞭光的意思,就沒法子,再跟你說。

  【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

  『梵』是清淨的意思,這是說十方眾生來的,有些眾生他有言語的習慣。因為佛度眾生,前面說過,十方世界每一方都有六道,都有四聖六凡。在六道裡面,光音天以上的不要言語了,佛一放光那些人統統得度。光音天以下的,還是要用言語,所以我們這一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也蒙佛光注照,佛光一照我們業障就消除,智慧、神通、道力都增長。但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佛還是以音聲說法,為什麼?我們在這裡生生世世養成這個習慣,到那個地方必然是聽到佛為我們說法。

  『八音暢妙聲』,這個八音是讚歎佛音聲的圓滿。哪八種?諸位去看看《教乘法數》、佛學字典上都查得到。『十方來正士』,正士是菩薩的尊稱,菩薩有稱大士,有稱開士,有稱正士。『吾悉知彼願』,「吾」是佛說的,凡是見阿彌陀佛,佛都曉得他的願望,你有什麼希望他都知道。『志求嚴淨土』,嚴是莊嚴,像我們即使做一點點小小的善事,我們都會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受記當作佛』,佛必定為我們受記,你將來在什麼時候,在哪個世界,你在那裡作佛,預先給我們受記。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這雖然是第十首的兩句、第十一首的兩句,它是說一樁事情,這樁事情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你確實見到一切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響』也是比喻,響就是我們常講的回音,你看我們在山谷裡面長嘯一聲,回音就過來了,響是指這個。事是有,體是無,相是有,性是無。所以佛門常說萬法皆空,就是講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無自體,它有相、有作用,沒有體,沒有體性。你明白這個道理,相與用你可以受用,諸佛菩薩也是如此。你看看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那實在講是第一等的享受,天王也比不上。

  不是說學佛就不應該享受了,不是的,為什麼初學的人這也不能享受,那也不能享受?因為你不夠資格享受,怎麼說你不夠資格?因為你著相,你迷在你享受當中,諸佛菩薩那個享受他不迷,他曉得一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種種在那裡享受,他不執著,他心清淨的,他不染。一切順境的享受,他心裡清淨,沒有樂受;一切逆境裡頭,看到刀山地獄他沒有苦受,他心永遠保持著清淨。他為什麼不在裡面起分別執著、起喜怒哀樂?因為他曉得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換句話說,永遠保持著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正是《華嚴》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人家入這個境界,這個叫得大自在。我們初學的人樣樣都著相,把這些虛妄相都看作真實的,所以一接觸這個相,順境就起貪心,逆境就起瞋恚心,這才叫你遠離一切這些受用,道理在此地。並不是學佛的人不可以享受,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它是幫助你得清淨心。心清淨了,這些境界一定還要現前,現前的時候看你心還清不清淨;一切境界都現前,你這個心清淨才叫真清淨。境界現前還有染污,換句話說,你還不夠資格來受用這些幻法、這些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有為法。

  『滿足諸妙願』,佛菩薩都是以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為願。下化眾生也是如幻如化,所以佛在經上講,常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這就是說弘法利生也不執著,曉得一切眾生、一切道場如幻如化,他一點都不執著。水月是水中之月,水裡頭有沒有月?有,那不是真的。所以,道場把它看作水中之月。佛事就是講經說法,領眾修行,這叫佛事。嚴格的來講,在我們這個世界,嚴格的來講,佛事就是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示現的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修行,修行是各人自己的事情,各人修各人的。到大眾在一塊共修,這是我們中國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佛法到中國來之後,可以說大概最早在一塊共修的,就是慧遠大師的廬山蓮社。以後正式提倡共修,是禪宗第八代的馬祖道一禪師,跟百丈禪師,「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就是中國叢林制度的創始,叢林制度它就是提倡共修,這才有領眾修行。所以在從前沒有,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滿足諸妙願,就是弘法利生。『必成如是剎』,如是剎,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莊嚴的佛國土。

  【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

  雖然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相有性無,正像《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沒有例外的。不可以說一切相都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沒有這個說法的,沒有一個相不是虛妄的。雖然曉得佛國土是如同影像,但是還是要『發弘誓心』,弘誓心是四弘誓願,這是真發。或者像本經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或者像《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這是真的,從真心裡面發出來的。『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這是講菩薩發願之後要修行,以行填願,願願不虛,他統統做到了。『受記當作佛』,這是承前面一句「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在這個十七首半的偈子裡頭,這一句有兩句,後頭還有,「受記成等覺」跟「受記當作佛」意思是一樣的。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學佛要通達法性,通達法性就是禪宗裡講的明心見性。『一切空無我』,不但無人我,同時也無法我,就是我、法兩種根本的執著都破了,我執破了,在一般講就是阿羅漢,法執破了就是法身大士,明心見性的菩薩。這是不著有,如果就這樣空下去,什麼都沒有了,那雖然不著有,他卻著了空,菩薩不然,還怎麼樣?『專求淨佛土』,不著空。空有二邊都不執著,這才是中道第一義,這才是諸法的真實相,空有二邊都不執著。顯示出一切法有體、有用,就是體、相、作用統統具足,圓圓滿滿,沒有欠缺。著空跟著有都有欠缺,都不圓滿,就是你自性的功德顯露出來的不圓滿;二邊都不執著,自性功德顯露出來的是圓圓滿滿。『必成如是剎』,這是佛國土現前,清淨國土。

  【聞法樂受行。得至清淨處。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這些我們都應當努力去做。『聞法』,我們今天在這部經裡面聽了很多,要緊的是我們要相信,信解,歡歡喜喜的來接受。看看阿彌陀佛怎麼發心的,怎麼修行的,怎麼成就的,怎麼樣去利益一切眾生。如果往深處去看,那就是阿彌陀佛的自性功德是如何圓圓滿滿的顯露出來,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是法的真實義。我們自己也有自性,我們的自性跟阿彌陀佛的自性無二無別,為什麼他能夠完全顯露,我們只能夠顯露一部分?就好像阿彌陀佛自性像個月亮,他那個月亮是十五的月亮,滿月,光明。為什麼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非是開顯我們自性圓滿功德,是為了這個,不是為別的。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法子,障礙太多,壽命太短了,壽命也是障礙,沒法子修成功,沒有法子恢復。這樣,為了這麼個理由,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個地方,我們世間所有的障礙,那個地方沒有,無障無礙,容易成就。『得至清淨處』,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裡遇不到好的老師,沒有人指導。

  我們要成就,決定的關鍵在師、友,你有老師,你沒有同參道友,你不會成就;你有好的同參道友,你沒有好老師指導,也不能成就。諸位要稍稍注意一點你就曉得,你看看歷史,古今中外這些有成就的人,無論是世間、出世間,必定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同參道友。所以不能離開師與友,友不在多,兩、三個那就很大的幫助了,這是我們要注意的。要有真正的同參,志同道合,在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和合眾。和合眾裡面第一條是「見和同解」,就是見解相同,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具有共識。這幾個人,不論多少人,他們的見解、認識相同,相接近,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必定在無量壽佛那裡受記成佛。

  【無邊殊勝剎。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

  這是講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殊勝的佛剎,『其佛本願力』,這是講十方世界的諸佛,包括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內。你們要是看看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他就說得清清楚楚,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成佛,怎麼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的,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興』是興起,『至願』是真誠懇切的願望。

  【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

  菩薩以真誠的大願,願自己的世界國土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有兩樣,菩薩應當有這樣的心,應當有這樣的願望。有願是不錯,但是眾生的業力畢竟不是能夠轉得過來,經上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雖然眾生業力不能轉,但是菩薩的願力決定不退。『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普念度一切是菩薩發的心,就是四弘誓願裡頭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度他?必須要勸發菩提心才行,要勸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這一句,如果我們要以蕅益大師他老人家所解釋的,就非常的清楚明白。他在《要解》裡面說,求生淨土的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如果用蕅益大師這個解釋,我們要想度一切眾生,就是勸這個眾生求生淨土。你勸他,他能不能接受,他肯不肯接受,必須你要對西方極樂世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說一番道理,人家不能不相信。

  所以,古來大德也說,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頭就講得很清楚,淨土教為什麼不能叫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來接受?原因就是理論說不清楚,不能講得別人心服口服,所以它的弘揚就受了障礙,根本的原因就是對大經沒有深入的了解,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所以,我們要想弘揚淨土,普遍的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對於淨土自己要真正的理解,三經或者是五經,要真正去下功夫,要去了解它。像《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它確實合情合理,是法藏比丘觀摩、考察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捨短取長,這樣建立了西方世界。所以,這個世界能夠超勝其他諸佛國土,這在理上講得通。這個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講它的歷史,講它的概況,《彌陀經》勸我們修行,勸信,勸我們發願。《觀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的因果。你統統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什麼樣的因修,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證什麼樣的果位,這正是善導大師所講的,遇緣不同才有九品的差別。統統都搞清楚了,這個緣殊勝,我相信這個人一定取上品上生,他會修這個因。上品上生修不成,必然還有個上品中生,他穩穩當當可以拿到,所謂是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他是穩穩當當拿得到的。

  所以這個三經跟五經,我們就不能不用一點時間認真的來研究。真正研究透徹,你就心開意解,你得大歡喜,得大安樂,同時你必然也生起大慈悲心,急著想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現在心發不起來,發不起來實在講對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沒搞清楚,自己還在半信半疑,度眾生的念頭怎麼會生得起來?所以,「各發菩提心」,實在講就是勸生淨土。

  【捨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

  這是大事,《法華經》裡面所說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了生死、出輪迴,這是大事。雖然我們都曉得這是一樁大事,可是真正能夠了生死出輪迴,說老實話只有這個法門。其他法門,諸位仔細很冷靜的去觀察,他修別的法門,修到最後怎麼樣?還要念佛求生淨土,他要迴向西方他才能成就。如果他不肯迴向西方,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看看禪宗的圓觀禪師,我想很多人知道三生石的故事,他知道過去,知道未來,他還是免不了要輪迴。輪迴一次來生記得,再輪迴就記不得了,這個輪迴一世比一世要差一點,這就是什麼?退轉。像圓觀禪師,說老實話,他還沒有隔陰之迷,為什麼沒有隔陰之迷?我們在這個故事上看出來,非常顯然,他母親懷的那個胎,懷了三年,等他去投胎。假如這個胎要是沒有神識,他是個死胎,那不是活的,是死的,死的那當然是他不會去投生。他是屬於什麼?他母親懷在肚子是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等他的,遇到他了,這一生下來,那個人就走了,他就入了這個身體,這是我們一般講奪胎。所以,他知道過去生的事情,他也知道未來的事情。你看他跟他朋友約定,十二年之後,在什麼地方,八月中秋在哪裡見面,他那是個牧童,騎了牛吹著笛子,前生是個了不起的大法師。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又有什麼用?不能捨輪迴身,這是我們很大的一個警惕。

  你看五祖戒禪師,這了不起,第二生轉世到人間,蘇東坡,蘇東坡一生就比上一生差遠了。像這樣的例子,在佛教史裡面所記載的太多了。這是我們要提高警覺,決定不貪世間的富貴。那個修行人,出家人、和尚看到做官的,看到富貴人家,起了一念心,我來生像他那樣。這一念就壞了,他來生必定去投胎,去享受榮華富貴。所以,這個念頭決定不能有。佛教給我們,念念要想佛,要想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能想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我們才能夠脫離輪迴,才能夠真正登到彼岸。如果對世間還有一念貪戀之心,捨不得,這都是我們念佛的障礙。我們現在念佛得不到一心,功夫不能成片,障礙這個;將來往生的時候,臨命終時,可能障礙往生,為什麼?你還有喜歡的,還有貪愛的,還有捨不得的,到臨命終時,要有這一個念頭起來就壞了。冤家對頭我還沒報復他的,欠我的錢還沒還給我的,這個麻煩大了,這個對自己很大的障礙。

  所以,真正念佛人要把世緣放下,我欠別人的,我要還給人;人家欠我的,把它忘掉,不要了;別人有恩於我的,我記得,我將來成佛之後我要度他;跟我有怨的,把這個怨也忘掉,決定不要有一念報復之心,更要發願將來成佛作祖先度他們。一定要心清淨,要專念,要專想,經不熟,我們就想不起來,經要熟了,常常想經裡面所說的,常常想經裡面的教訓,常常想經中的境界,「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奉事萬億佛。飛化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這是講那邊的菩薩神通、道力不可思議,他們一念之間能夠到十方諸佛世界,到那邊去供佛、聞法,幫助佛教化眾生。像《彌陀經》裡面所說的,「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其實不止十萬億,經上說十萬億特別對我們講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是十萬億佛國土。這個意思就是說,你這個世界上不是有很多親人嗎?常常念念不捨的嗎?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隨時可以回來,天天可以回來看看他們,用意在此地。就是說去了西方極樂世界,才有能力真正照顧你的親朋好友,你才有能力照顧。如果你要不去西方極樂世界,現在雖然有這個心,一輪迴一轉世忘得乾乾淨淨。這個我們自己現前就是個例子,我們前生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還能記得嗎?一個也記不得了。縱然他也轉世做人,我們面對面不相識,這是很悲慘的事實。必須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就。

  供養完畢,法喜充滿,他又回到西方世界了,『安養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神通廣大,真正是自由自在,十方無量無邊的佛剎,想去就去,想來就來,一點拘束都沒有。而且他還有能力分身過去,他在阿彌陀佛的座下,從來沒有看到他離開,可是十方諸佛那個地方都有他的身在那裡,他有這個能力,他一尊佛的地方他都不漏。這樣的能力,通常來講八地菩薩以上才能夠得到,得到大自在。那要修多久?這個法門,一生當中就辦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得到。所以,這真正是不可思議的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無怪乎許許多多教下的法師不肯相信,理上講不通,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這些老太婆無可奈何,勸她們念念佛而已,誰知道它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這個法門,我們從歷史上觀察,從現前這個社會上來觀察,我們得到經上所講的三轉法輪。佛給我們講的這些經典,這是開示,示轉;經典裡面許許多多勸勉的話,以及古來祖師大德勸我們往生淨土,勸轉;又看到古今許多念佛人,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臨終的時候還說佛來接引他,表演給我們看,這是證轉。真正是三轉法輪最為明顯的一個法門。其他法門我們講三轉我們很少見到,頂多是示轉、勸轉,作證很少,唯獨這個法門證明的太多了。就在台灣這些年來這二、三十年來,預知時至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有害病的,就有幾十人之多。往生有瑞相的那就太多太多了,那個瑞相是不是真正往生我們不敢斷定,但是,預知時至,沒有害病,說走就走,這是決定靠得住,這是沒有話說的。我們見到這些事實擺在我們面前,那要是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那真是佛也度不了。所以,我們應當相信,應當發願求生淨土。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