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七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07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頁,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從這個地方看起。上面曾經講到,法藏比丘在因地裡面修學的綱領,這些我們都應當要學習。今天這一段開頭這兩句非常重要,『觀法如化』,法是一切法,包括世間與出世間,這一切法都是相有體無,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才能夠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夢,如泡如影,我們在一切法裡面可以受用,決定不可以執著。為什麼?因為它不是真的,一切法都不是一個實體,所謂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相有體空。這一句是慧觀,是智慧的觀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看破,看破之後這就能放下。『三昧常寂』就是放下,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他享受的是清淨寂滅,心裡面不但是沒有我執,我執尚且沒有,我所當然更沒有了,同時他還沒有法執,我、法兩種執著他都遠離了,所以叫常寂。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底下這段是講菩薩三業清淨。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也給我們說得很好,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本經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的修行也不例外。可見得不見眾生過,這是我們真正修道人必須要學習的,而且首先要學習。『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是戒律,儀是威儀,也就是一舉一動都要符合戒律、威儀,這是護身業。意業是『清淨無染』。這三業當中,當然最重要的是意業,意清淨無染,決定不會有口過,也不會有身的過失。由此可知,修身、語兩業,就是幫助我們修意業,意業成就了,身、語自自然然就符合律儀了。像孔老夫子自己說,他到七十歲的時候才到了這個境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從心所欲是自在,真正自在了。自在怎麼樣?又不失威儀,言語、動作都合乎規矩、合乎禮節,這才是真正的成就。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這些都是講我們生活所依賴的環境,佛法裡面所講的依報,依報不能缺少。雖然不缺,但是心裡面不能執著,因為心裡面執著,你就染污了,就得不到清淨心,心裡面有執著,你也就失掉了三昧常寂。所以不應當執著,因為這些依報環境也是如化,這一切法亦是如化。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菩薩到了這樣的境界,於一切法裡面他看破了,他也放下了,內不動心,外不著相,他住在這個世間為什麼?換句話說,到這種境界,實在是沒有必要再住在世間。可是他還不離開這個世間,不是他有所留戀,這是大慈大悲,他要幫助那些還沒有開悟的眾生,還在迷惑顛倒、造業受報的那些眾生,為他們住世。以六波羅蜜就是菩薩法,菩薩行法把它歸納成這六大綱領,以這個六波羅蜜『教化安立眾生』,幫助他們也能夠『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狹義地說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廣義的講就是前面所說的,前面這段經文所講的就是無上真正之道。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依報,佛在經上常說是隨著正報轉的,正報清淨莊嚴,依報的福就大了。所以,諸佛如來他們福報之大,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古人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我們展開《華嚴經》,前面十一卷半的經文,完全是講毘盧遮那佛依報、正報的莊嚴。那種莊嚴,實在我們要是不讀經,我們怎麼樣去想像都想像不到。阿彌陀佛福報很大,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與毘盧遮那佛可以說是沒有兩樣。所以我們要想修福,福在哪裡修?福還是在清淨三業當中修,身語意三業清淨了,福報是自然現前,不必去求的。

  為什麼自然現前?大家要曉得,世間人的福報是修福得來的,修善則有善報,你造罪業則有惡報。佛菩薩他不是從修善得的福報,他修什麼?修清淨心,他的福報是從自性當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換句話說,是本來具足的,智慧具足,福德具足,莊嚴具足,沒有一樣不具足。就好像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豁然明瞭,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沒有一樣欠缺。所以佛法重視明心見性,我們念佛,重視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所以,這個時候『無量寶藏,自然發應』,發是發生,應是應現。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這是菩薩應現在六道裡面,以六道眾生的身分來修菩薩道,行菩薩道,教化眾生,護持佛法,弘揚佛法。所以你看到他是『長者居士』,或者是國王、天王,實際上都是菩薩。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這就是敘說他以「六度教化安立眾生」,要度眾生必須要跟眾生現同類身,同在一個社會,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幫助他。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這是香莊嚴,淨土法門,諸位讀《楞嚴》就曉得,「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講的,這個法門是香光莊嚴,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切眾香和合的。這些是法藏比丘所說的,他修的就是修西方淨土,換句話說,西方淨土最主要的就是香光莊嚴。身口都出妙香,這用栴檀來做比喻,因為栴檀我們這個世間有。實際上,它這個香之妙好超出我們世間,我們也找不出一樣東西真正能跟它比較。不得已用我們這個世間的栴檀、『優缽羅華』,優缽羅華是青色蓮花,我們看到非常歡喜,非常愛好的這種花。這香『普熏無量世界』。我們自己學,念佛不但是香也是光,心裡面常常想佛,口裡面常常念佛,這就是香光莊嚴。如果我們自己身心清淨,你的居處自自然然會有一種香氣,這都是感應,自然會有的。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像佛一樣,具足相好,具足光明。『三十二相』,在古代的印度稱為大人之相,我們俗稱,看相相書裡面的貴相,我們人間以為這是貴相。你以為哪些是貴相,佛菩薩統統具足,即使示現成一個長者居士的身分,他也具足。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

  他要布施一切眾生,如果沒有這些珍寶,怎樣來利益眾生?這些寶從哪裡來的?自自然然而來的。只要你自己心地真正做到清淨、平等、慈悲,不但你自性功德裡面這無盡的寶藏會往外面流出來,而且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加持,特別是阿彌陀佛。你要宣揚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照顧你,護法的菩薩與龍天時時刻刻擁護你,你決定不會有缺乏。『無盡之寶,莊嚴之具』,這是眾寶的莊嚴。

  【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這些無盡的珍寶、莊嚴具做什麼用?去布施眾生,幫助一切有情眾生。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跟眾生有了恩惠,六道眾生我們常講都是有感情的,他要是把感情變成了理智,那他就是佛菩薩;迷失了本性的般若,把般若轉變成為情識,所以叫有情眾生。你必須先要跟他結下恩惠,然後他才能夠聽從你的教導,聽從你的勸告,他就能發心,也能夠發無上菩提心。這一章是講法藏比丘的行持,我們應當要努力學習的。再看底下一章:

  【圓滿成就第九】

  這一章是講證。所以,這個經文的順序是信、解、行、證,這個意思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這就是說他累劫的修行,前面我們看到他是五劫修行,這麼長的時間,『積功累德,無量無邊』,這樣修才能將自性圓滿的開發。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展現出來的,沒有一樣不稱性,全是自性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樣樣都是不可思議。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說,『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言語說不出,也說不盡;不但言語沒有法子敘說極樂世界的境界,連思惟想像都達不到,這個在前面四十八願裡面我們有看到,彌陀的本願就是如此。

  『所發誓願』,這就是指四十八願,本經是二十四願,『圓滿成就』,每一願他都圓滿了,願願都變成真正的事實。『如實安住,具足莊嚴』,依報與正報正如法藏在本願裡面所敘說的,這是成就『威德廣大,清淨佛土』,就是極樂世界。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佛給阿難說到此地,也就是把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概略的狀況介紹完了,一直講到阿彌陀佛成佛,行願圓滿。阿難尊者就問了,法藏所成的佛,到底是過去佛,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佛?現在當然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他在的時候,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法藏成佛當然是在他方世界。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這是首先要把阿難的觀念糾正過來。其實阿難是菩薩示現,他當然曉得,就怕我們凡夫讀了經文,隨著經文執著,隨著經文分別,那你就不解如來真實義了。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讀經的一個原則,這個原則說得非常之好,「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必須要離這三相,我們就能得真實義。當年所說的,集結成為經典,流傳到今天,這是文字。凡夫就是著文字相、著言語相,還著個心緣相,心緣就是打妄想,要常常想想這個經裡什麼意思,分別執著妄想。菩薩教給我們,必須離分別執著妄想,那你就能真正得到佛所說的真實義。所以,這段經文在此地提醒我們,決定不能著相。

  佛實在是不來不去。過去在隋朝時候,慧思禪師在《中觀論》裡面,就是講八不中觀,他開悟了。他是從一首偈子當中開悟的,就是因緣所生法,他真正明瞭了。偈子說,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慧思禪師從《中觀》這首偈子開悟,以後傳到智者大師,就建立了天台宗。所以,天台宗根本的思想,是從《中觀》裡面出來的,因此天台是屬於空宗,《華嚴》屬於有宗,天台屬於空宗。這就是一切統統不能執著,事上有,理上沒有。佛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滅,說不上現在過去未來。佛如此,我們想想,我們現在如何?是不是有來有去?實在講也是不來不去,沒有兩樣的,生佛不二。而是我們迷了,以為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以為是這樣的,其實沒有。這個諸位要是細讀《楞嚴》,你能夠得到一點消息。

  《楞嚴經》上說,諸佛如來應現在世間,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換句話說,他自己決定沒有心,他是隨眾生的心示現的,眾生心清淨,他示現的相就清淨;眾生的心污穢,他現的相就污穢。不是他自己喜歡這樣現,喜歡那樣現,如果他還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沒有念頭。經上又告訴我們,「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就是說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實在講十法界依正莊嚴,要講真實相統統如是,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佛已經證實了,已經證實諸法實相。我們現在是知道這麼一點消息,希望這個也要能夠證實,證實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從理上講的,是從覺者境界上說的,佛與大菩薩他們境界裡面說的。從凡夫境界,這有來有去,底下這幾句就再把他降下來,從佛菩薩的境界,再降到我們凡夫境界。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我們凡夫執著有方位,執著有時空,這就是隨順眾生的知見而說了。法藏比丘現在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為了『酬願度生』,他發的那麼多願,願願都要兌現,他現在在哪裡?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諸位要知道,極樂世界它這個方位也不一定,從我們這個世界去看,在西方;如果在極樂世界西方那恆沙國土來看極樂世界,那就是東方,極樂世界在他們國土的東方。所以,得看哪一尊佛,在什麼地方說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

  『百千俱胝』就是十萬,『那由他』就是億,十萬億佛國土,距離我們這個世界十萬億個佛國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這就是法藏比丘修成的國土。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跟小本《彌陀經》裡面所說的完全相同。

  【今現在說法。】

  小本《彌陀經》裡也是這麼講法。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看到這個地方,我們想想,這個標題上講的「圓滿成就」沒錯,確實圓滿成就了,他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再看下面這一章,這一章與我們的關係,是愈來愈密切了。

  【皆願作佛第十】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我們先看這一段。佛講了以上這麼一大段,九章的經文了,『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在座的有『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他們也參加了這個法會,也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聽了之後非常歡喜。歡喜他也有表示,這個表示就是供養,『各持一金華蓋』,用金色的華蓋來供佛,到佛的面前作禮,把華蓋供養佛。『上佛已』,然後坐到一面繼續聽經,聽到這裡生歡喜心,心裡頭就想,將來我要作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他們聽眾起了這個念頭,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佛有他心通。這些人,我們在經文上仔細去看看,他沒有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動了個念頭,將來自己成佛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

  【佛即知之。】

  他們心裡一動念,佛就曉得了。

  【告諸比丘。】

  告訴這些與會的大比丘們。

  【是王子等。後當作佛。】

  實在講哪個眾生將來不成佛?沒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只是他遇緣有差別,他遇不到成佛、成菩薩的緣,他就成不了。實在說一切緣裡面,六道的緣特別之多,成佛、成菩薩這個緣真正是稀有。所以說這些人以後統統都會作佛的,尤其是在釋迦牟尼佛會上聽經聞法,這個善根非常的深厚。佛又說了。

  【彼於前世住菩薩道。】

  這是講這些人過去世統統都是學佛,都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

  【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

  這是說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與會的他們這一幫人,這幫人都是有來歷的,生生世世都是學佛的,而且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

  【迦葉佛時。】

  『迦葉佛』是賢劫第三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尊,釋迦牟尼佛是第四,賢劫第四尊,他說在迦葉佛的時候。

  【彼等為我弟子。】

  也就是講在前一世,釋迦牟尼佛還是菩薩,還沒有成佛,這些人是他的徒弟,是他的弟子。

  【今供養我。復相值也。】

  這一生我示現成佛了,他們來供養我,又遇到了。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這個與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有多世的因緣,所以佛說法他們歡喜。這一段李老師在眉註上特別提醒我們,眉註上「應警三點」,警就是我們要警惕、要警覺。第一,你看看這些人,住菩薩道,曾經在無數劫當中供養四百億佛,這些人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為什麼?他這一生是長者、是王子,不是菩薩,退到這個地位上來。第二,佛講了『後當作佛』,所以說遲早遇緣,但是長劫流轉,不曉得這個後當作佛是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作佛是一定會作佛,但是如果不早一天成就,六道裡頭生死輪轉他總是免不了的。第三,這特別提醒我們,「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這是特別提醒我們讀經之人,我們不要學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應當要發心求生淨土。為什麼?求生淨土,你這一生決定就成佛,不是後當作佛,即身就作佛了,永遠不要再流轉了。這是要牢牢記住的。再看下面第十一章:

  【國界嚴淨第十一】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

  連這些名字都沒有,哪裡還有這些事實?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苦,我們這裡有三苦、有八苦,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我們這裡有很多的災難,他們也沒有;我們這個世間有惡道、有折磨,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沒有。所以,稱之為極樂。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

  這是講四時節氣,我們現在講的天候,他那個地方天氣太好了,沒有寒暑,也沒有下雨、下雪,沒有,這統統都沒有。也沒有白天晚上,沒有夜晚,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夜晚。

  【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

  這些東西也沒有。

  【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

  西方世界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十方世界有這些缺陷的,在他那裡統統都沒有。也許我們讀到這個地方,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一片廣大的平原,山也沒有,河也沒有,這個地方有什麼味道?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謂文人雅士,都喜歡奇山異水,喜歡山水,從山水裡面激發了情感,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多半是這樣產生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景觀沒有了,我們仔細想想,阿彌陀佛建造那個世界,為什麼不要這些高山江河?他有道理的,這些東西引發人的感情。佛法求的是理智,佛法教我們得一心不亂,而所有這些文學藝術的作品,總是教我們心地感情起伏,這不是了生死之道,這是助長輪迴的習氣,絕對不是斷煩惱,修清淨、平等、慈悲之道。如果你要是真正明瞭,佛法是教我們修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設施,完全符合我們修學的標準。所以它沒有,它那個地方,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

  【微妙奇麗。清淨莊嚴。】

  它有它奇特之處,有它美麗的地方,這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像得到的。

  【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超逾,超過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跟它相比。我們聽了有疑惑,再看底下經文,阿難聽了也有疑惑。

  【阿難聞已。】

  聽了佛說這麼一段話。

  【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佛在前面曾經說過,他沒有三惡道,阿難聽聽,沒有三惡道,那人天兩道總是有。人住在地上,天,四天王天跟忉利天都是住在須彌山,四王天住在須彌山的當中,半山,忉利天是在須彌山的山頂。想想極樂世界也應該有四王天、忉利天,它沒有須彌山,這兩個天住到哪裡去?請教釋迦牟尼佛。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

  釋迦牟尼佛反問阿難,反過來問他,夜摩天以上,欲界天還有四層,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依哪裡而住?他們是住空中。

  【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這些叫空居天,所以天可以分為兩類,就是地居天跟空居天。四王天跟忉利天是地居天,沒有離開地面,夜摩以上不住在地面,住在空中。這是不可思議業力,使他能夠離開地面,住在虛空之中。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

  不思議業力所致,你知道嗎?

  【汝身果報。不可思議。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

  所以曉得,有一樁事情你真正豁然明瞭、覺悟了,這個不可思議,你再回頭想想這個世間事事物物,自己、別人,樣樣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

  這個『其國』就是指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眾生,包括阿難所說的四大天王、忉利天等等,這都是極樂世界眾生,功德善力。

  【住行業地。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極樂世界的眾生,第一,憑著自己所修的功德善力,以及阿彌陀佛不思議的神通、道力的加持,所以四王天跟忉利天他也住在空中,他那裡沒有須彌山。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

  阿難說真實話了,他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裡面的依正因果他明瞭,他沒有疑惑。

  【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這個問,釋迦牟尼佛的答,這一問在五種問裡面是「利樂有情問」。因為,我們凡夫聽了佛這一番話之後一定懷疑,懷疑怎麼能解決?幸虧阿難代我們問了,聽了阿難的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才真正明瞭一些,不再疑惑。第十二章是:

  【光明遍照第十二】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一切諸佛,成佛都有身光跟放光,都有這兩種。這個地方都是講佛的身光,身光與他的願力、與他的法緣有關係。實在講,佛與佛智慧、德能、神通、道力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差別,如果有差別,那就不對了。菩薩有差別,佛沒有差別,因為佛的功德統統圓滿了,所謂是佛佛道同,真正平等,沒有差別了。但是,每一尊佛在因地裡所發的願不相同,與一切眾生所結的緣分不相同,因此在事相上顯示出無差別當中就有了差別。這就阿彌陀佛,他在因地裡面他的願特別殊勝,他與眾生廣結法緣,緣結得多,願特別殊勝,因此示現在事相上,也就顯示出特別莊嚴,超過一切諸佛。所以說他『威神光明,最尊第一』,這是從事相上來論,『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都比不上他。

  【遍照東方恆沙佛剎。】

  他照東方,正好就照在我們這裡,因為我們在極樂世界的東方,極樂世界在我們的西方,這是正是照到我們這個世界了。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這是佛光普照,照十方世界。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這就顯示出他跟十方諸佛不一樣了。諸位同修在此地我們就要留意,不能不發大願,不能不度眾生,度眾生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做什麼?幫助他學佛,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學佛,這樣才跟彌陀的願力相應。與他的願力相應,要拿我們世間俗話來說,就是跟他同志,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他同志那怎麼會不去?決定會去的。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那個願很小,又不肯跟眾生結緣,雖然想去,跟阿彌陀佛心志不相同,這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感應的力量很小,未必能夠去得了。所以,要想真正往生,必須跟佛心志、行持都要相像,都要相似才行。

  有的諸佛佛光只照一、二佛剎,我們就曉得,這尊佛必定是與一切眾生結的法緣不廣,因地裡面發的願不大、緣不廣,他也成佛了。成了佛,經上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你跟這尊佛沒緣,他雖然出現於世,你不是遇不到他,就是遇到了也不相信,遇到了,佛給你說法,你也不肯接受,這就是與他沒有緣。所以,他的光明照得就有限,有一、二佛剎,這很小的,有能夠照百千佛剎,這是比較大的。但是,比不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這是十方諸佛不能跟他相比的。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

  我剛才說了,這經上就有,確實是如此,這個地方我們讀了也應該要特別的警惕,要努力來學習。

  【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一切法不出因果的定律,成了佛也不能超越因果的定律,你看《華嚴》五周因果,《法華經》也是講因果。我們要想成殊勝之果,必定要修殊勝之因,因果一定是相應的,這裡都給我們說這個道理。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這是形容佛光,佛光超日月之明。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這裡面經上說十二種光,所以是稱為圓滿光。這個光的名號都是顯他的德用,佛光照,照一切眾生,眾生感到佛的佛光注照的時候,他得什麼樣的受用,名號裡面統統顯示出來了。所以,阿彌陀佛是佛中最尊勝的,光明極尊,佛的身分也是極尊。使我們想到當年,蒙釋迦牟尼佛加持,他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沒有不發心求生淨土的。歷代許許多多的大菩薩、祖師大德們,不管是修哪一宗、修哪個法門,顯教、密教,當他覺察到西方世界的莊嚴,沒有一個不迴向西方,求生極樂的。我們在印度佛教裡面看到很多,在中國祖師大德裡面也看到了很多,我們是很有幸,也可以說很有福報,這才能夠遇得到。

  遇到這個法門,正如同經上所說的,我們這一生成佛的機緣到了,像蕅益大師所說的。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把握這個機緣,這一生必定成佛。要想成佛,要想上品上生,一定要把這個經念得很熟,經裡面的義理常常要揣摩得透徹,斷疑生信、依教奉行,我們把經裡面的教訓統統做到。做到了那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了,阿彌陀佛就是這麼做的。阿彌陀佛想什麼,我們也想什麼,阿彌陀佛做什麼,我們也做什麼,使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跟阿彌陀佛合而為一,這叫真正的修西方淨土。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

  假如這個眾生與佛有緣,遇到佛光了,我們都是有緣的眾生,我們有沒有遇到佛光?前面我跟諸位說過了,這部經就是佛光,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光注照之方。我們展開經典,就是佛光對我們的注照,我們理解這個經典,我們就接受了佛光。將來,像《楞嚴》上所說的,我們依教修行,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很可能見到佛光,很可能見到佛現相,見到佛相也好,見到西方淨土也好,這都是必然的現象。經上說得很明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是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心依舊是不著相,心要清淨,要更清淨、更平等。

  像過去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遠公大師,他一生當中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他見過三次,他從來沒有跟一個人說過,見如不見。到臨走的時候佛來接引他,他才告訴大家,說阿彌陀佛來了,極樂世界境界又現前,我又見到了,過去我已經見過三次,大家才知道以前他見過三次極樂世界。他說他所見到的,跟經上所講的一模一樣,什麼經?就是《無量壽經》。因為遠公大師那個時候建立念佛法門,集合一百多人在一塊共修,只有《無量壽經》。《觀經》跟小本《彌陀經》那時候統統還沒有翻出來,還沒有到中國來。最初淨土宗就是依《無量壽經》而建立的,就依這一部經,蓮社裡面一百二十多人個個往生,這是無比的殊勝。這是遠公大師那些大善知識們,已經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了。這是講遇到佛光的。

  『垢滅善生』,垢是罪業,罪業消滅了,善就是慈悲心生起來了,過去生不起來的,他現在自自然然生起來。從前教他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他非常之困難,現在不讓他去做,他拼命要去做,自動自發的去做,他做得非常快樂。為什麼原因?他善生了,一點不勉強,就像佛菩薩度眾生一樣。

  【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

  這是講三惡道,三惡道的眾生要是見到佛光,他那個苦也會終止。

  【命終皆得解脫。】

  這個『解脫』是有差等的,惡道眾生能夠見佛光的,當然都是過去生中善根深厚,換句話說,也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念佛之人,臨命終的時候一念差錯,墮惡道去了。墮了惡道之後,畢竟他善根厚,他覺悟得很快,以三惡道身,他還是能夠修行。像諦閑法師在頭陀寺做住持的時候,這是倓老法師以前常說,頭陀寺在浙江省溫州。早些年,他說他在那個寺裡做住持,那廟裡很苦,連個時鐘都沒有,作息的時間就靠廟裡頭養了一隻大公雞。這個大公雞每天雞報曉,報時,一點也不差錯,雞叫了大家起床,早課。到用齋的時候,這個大公雞也會到齋堂來,大眾吃的菜、飯掉在地上的,這個大公雞統統都把它揀了,吃得乾乾淨淨的。作課誦的時候,這個大公雞也跟著,也跟著大家在一塊念佛,只聽到牠嘎咯嘎咯叫,那大概就是牠念佛的,念阿彌陀佛的。

  有一天課誦完了之後,牠在大殿上牠不走,香燈師要趕牠走,牠是從從容容的在大殿上轉了一圈,站在大殿當中,面朝著佛像,叫了三聲,牠走了,站在那裡走的。頭陀寺公雞往生,這是惡道。所以說這是決定是往生的,牠雖然是墮了畜生身,依然還有因緣住在寺廟裡面,還在寺廟裡幫助大家工作,牠報時就是牠的工作,牠一樣有機緣修福,一樣有機會跟著大眾在一起念佛,牠能夠往生。所以這是得到證明,這是畜生道,也能『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這個『得生其國』就是往生,決定能夠往生,末後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聞其光明』,或者是聞『威神』,或者是聞『功德』,這個光明、威神、功德都在這部經裡面。『日夜稱說』,稱是稱念,說是為人解說。《觀經》三種淨業,末後一條說,「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為人說,勸他念佛,勸他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日夜是不間斷,我們這個心不能間斷,機緣不能間斷。沒有機緣,我們多想一想,有什麼方法能幫助人,現代這個科學時代,我們利用科技,幫助人的地方比以往要方便太多了。以往譬如說為人解說,很辛苦的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聽經的人未必有時間天天來,他家裡有事情,他沒來就塌掉一、兩堂,當中就缺了。現在我們可以利用科技的設備,可以錄音,可以錄影,我們將錄音帶、錄影帶幫助那些沒有機會來聽講的人。我們要主動的去幫助他,不但是他問我們要的時候,我們幫助他,不問我們要的時候,我們也想方法去幫助他。這就是我們稱說之心,日夜不斷。

  這日夜稱說,『至心不斷』,果報是『隨意所願,得生其國』,這句裡頭我們要注意那個「隨意所願」,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決定不是妄語。隨意所願那就是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去,這才叫隨意。想用什麼方式往生就可以用什麼方式,這才是隨意所願,你想站著走,或者想坐著走,想在什麼時節因緣裡面走,都能滿你的願。以前我在受戒的時候,戒和尚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這也有將近三十年了,這個人的名字我忘掉了。他是講一個念佛往生的,也是個出家人,他說他很頑皮,他要往生了,他就問大眾,他說你們有沒有見過坐著往生的,或者有沒有聽過?大家說有。有人曾經見到人坐著往生的,結跏趺坐,也有人說那聽說的多了。他說有沒有見到站著往生的?大眾說有,也有見過,也有聽過的。他就豎了一個蜻蜓,頭朝下腳朝上,問大家,你們有沒有看到這樣往生的?大家說沒見過也沒聽說過,他就走了。這個人確實是很頑皮,他是「隨意所願,得生其國」,像馬戲團表演一樣,真是遊戲往生,不虛。我們自己要能夠體會,要能夠辨別利害、得失,我們要想得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必定又錯過了;我們能把這個世間名利、五欲的享受捨掉,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因緣就成熟了。

  說實在話,哪個人不是生生世世念佛的,絕對不是說我們只有這一生才遇到《無量壽經》,才聞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我相信決定不是。為什麼前世聽了沒去得成?就是為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給耽誤了。真的嗎?我看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念佛的人,手上拿著念珠,一天到晚阿彌陀佛,好像挺認真的,但是名利看得非常之重,貢高我慢,欺負弱者,我們見過。他也勸別人念佛往生西方,他自己的習氣始終改不掉,我想我們過去生生世世就像這樣的人一樣,犯了嚴重的錯誤,雖念而不能往生。現在真的覺悟了,覺悟之後,我們就一定要放下,要記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知足常樂。衣穿得暖,飯吃得飽,夠了,若有多餘,我們就盡心盡力,像經上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去做。我們行菩薩道,布施供養,勸人學佛,有大的力量那我就勸人勸得多,力量薄弱我也能勸我一些認識的人,我勸他們學佛。有大力量的,今天勸人念佛,勸人修學,那可以說這個緣分是古人怎麼想像也都想像不到的,做不到的。什麼方式?真有力量,借重電視、廣播,請個高明的法師大德,在電視上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講一遍,詳詳細細的講一遍,多少人收聽。這些收聽的人當中,必然有許多人覺悟了、開解了,也死心塌地去念佛,這個功德大。

  建道場是培養弘法人才,是提供大家念佛的場所,這種場所不是兒戲的,是要決定成就的。像遠公大師當年的道場一樣,凡是到那裡去念佛,他的確各個都往生的,建道場要以慧遠大師的蓮社做樣子。弘法,今天最殊勝的無過於電視、廣播,這是有大力量的,那他就修無量無盡的福報。沒有這個力量我們做小的,我們錄個錄影帶,輾轉贈送給我們的親朋好友。而且特別勸勉他,你聽過之後,希望你再送給你認識的人去聽,這樣小的力量輾轉流通,縱然流通不廣,可是我們心廣大,我們的心力、我們的能力統統做到了,只要盡心盡力,這個功德都是圓滿的,圓滿功德。所以,圓滿功德人人能修,這才是佛法裡頭真正的平等法。再看底下這一章:

  【壽眾無量第十三】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這是阿彌陀佛自己在本願裡面說過,他那個國土壽命之長,就是一四天下的眾生各個都成了緣覺、辟支佛,共同來計算,也沒有辦法計算得出來的。所以,確實『不可稱計』。

  【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這是說明極樂世界那邊的人,他們神通廣大,也是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純是菩薩,為什麼又說聲聞?這是比喻而說,說人天、說聲聞、說緣覺都是比喻說的,實在講,他們統統是菩薩。譬如我們從圓教上來講,圓教從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一共是有五十一個階級。在十信菩薩裡面,第六信以下,那就是人天,就等於是人天,為什麼?見思煩惱沒有斷盡。七信位的菩薩就等於說聲聞,等於阿羅漢,因為他見思煩惱斷盡了,實際上他是圓教的菩薩,在斷煩惱這階層上來說,等於小乘的阿羅漢。但是,他的智慧、神通、道力決定不是阿羅漢能夠跟他相比的,他要殊勝太多了,只是在斷煩惱上來說,斷煩惱的頭數跟阿羅漢相等。如果他再將見思習氣也斷了,他的就等於辟支佛,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大家不要誤會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聲聞、有天人,那就跟阿彌陀佛本願不相符。我們讀淨土的經論,一定要以四十八願為依據,所有經論都不能違背四十八願,這個樣子經意思才能看得圓滿,才不至於看錯,也不會再有懷疑了。這是說他的神通、威力他能在『掌中持一切世界』,不是一個世界,他有這麼大的神力。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

  這釋迦牟尼佛來做個比較,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是目犍連尊者。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於一晝夜。悉知其數。】

  這是說目犍連尊者的能力,他有這麼大的能力。『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就包括了許多的星球,這是我們現在曉得了,佛經裡面講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彷彿我們現在天文學裡面所講的銀河系。這一個銀河系裡面不知道有多少星星,星宿就是星星,每個星球裡面都有眾生。這一句著重的是在眾生,這一個大千世界裡面有很多星球,星球裡面那些眾生究竟有多少?說眾生有多少。目犍連能在一晝夜,就把這些數字統統知道了,這時間還相當長,一晝夜,他要去計算,算二十四小時他才能把它搞清楚,他有這樣的能力。目犍連是阿羅漢。

  【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一一緣覺。壽萬億歲。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佛以目犍連來做個比喻,目犍連有這樣的能力,他說假使十方世界,就跟阿彌陀佛在本願裡面講的意思一樣,本願裡面所說的,一個四天下所有的眾生都成緣覺,這個地方意思大致上是相同。『十方眾生,悉成緣覺』,十方眾生,緣覺就是辟支佛,每一尊辟支佛壽命都是萬億歲,神通、能力就跟目犍連一樣。盡他的壽命,竭他的智力,大家共同來推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大會當中,他們聲聞,就是斷見思煩惱的菩薩究竟有多少,他們算不出來。『千萬分中不及一分』,他能夠知道的是千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析為百分。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比海孰多。】

  這個比喻不難懂。海,這是依報當中最大的,毛是講我們身上汗毛,是正報裡面最小的,而且還要把這個毛把它分成百分之一。這個分是豎的分,我們這一根毛都很細了,把這一個汗毛豎著分,分成一百分裡面的一分,那實在是太微細了,太細了。用這麼細的毛去沾海水,佛就問阿難,我這毛塵沾的水,比起大海的水,哪個水多?這個太明顯了,不要說那個百分之一,把那個毛分成百分之一,就是一根毫毛沾的海水也太有限了,何必分得那麼細!

  【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

  『彼目犍連等』,就是指那比喻裡面所講的「十方眾生,悉成緣覺」,盡他的壽命來計算極樂世界彌陀法會裡頭這些聲聞大眾,他能算得多少?就像毛塵水一樣。

  【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你就想像到彌陀國土那個莊嚴就沒法子說了,大眾多這是莊嚴,譬如講經說法,幾千人、幾萬人來聽,這個場面莊嚴;兩、三個人來聽,這就不能稱為莊嚴了。可以說十方諸佛說法的聽眾,彌陀佛第一,他的聽眾太多太多了。

  【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

  佛的壽量,菩薩的壽量,聲聞的壽量,天人的壽量。

  【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沒有人能夠計算得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人壽命太長太長了,壽量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即使是下下品生的人,也是無量壽。壽命長這好辦,什麼事情都容易成就。你說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就是魔,很大的魔障,叫死魔,你壽命太短了,學什麼都學不成,時間不夠用;極樂世界壽命很長,無論你做什麼必定成就。一般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成佛說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從什麼地方算起?從你斷盡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算起,這就入了流;如果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不算,必須從這個地方算起。好像念書一樣,上了小學一年級,這時候算起,你這個學年從這個地方算;沒有上學校那不算,必須從上學校註冊上課這一天起才算起。所以學佛,必須從小乘須陀洹初果,就是斷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那是幼稚園,還不夠小學一年級,所以他不算;證得初果之後開始算起,從這時候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這是佛在一切小乘經上所說的。

  成什麼樣的佛?天台四教裡面,成的是藏教佛,這個佛的地位並不很高。如果像《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講的是圓教,要成圓教佛,《華嚴》給我們說要多少時間?要無量劫,這就難了。佛唯有在大乘經典裡頭才這樣說,所以那不是對初學人說,對初學人說成佛要無量劫,人家都嚇倒了,算了,我不學了,馬上就退心。跟你說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聽聽只有三個,好像不多,他還鼓起勇氣起來,還行,我來試試看,我來學學看。所以,佛這是方便語,雖然是方便也是真實,藏教佛這是真實。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壽命無量,就是佛在一切經上所說的,成圓教佛需要的時間你也足夠了,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要等到來生,你的壽命足夠。

  無量劫,你的壽命不知道多少個無量劫,無量劫這些緣覺他怎麼不知道?他當然可以計算得出來;他們統統計算不出來,這個壽命就太長了。所以,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他也決定一生成佛。我們要記住末後這一行,『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數譬喻之所能知』,這樣的一個地方我們要不去,那真是李老師所說的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一個正常的人,知道了這個事實的真相,沒有一個不願意去,不但要去,要快快的去。我們這一生遇緣殊勝,我們也深深的有自信心,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夠去得成。今天展開《無量壽經》,就是讀我們自己家裡的歷史一樣,展開《無量壽經》就是說我們故鄉的狀況。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家,我們現在在這個娑婆世界,在作客、在流浪,要覺悟,要回頭。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