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六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06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四面第六行,這是第十四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到這裡是一段,因為這一願裡面包括四十八願裡面的三願,這一願是「天人禮敬」。這個我們也可能會想像得到,十方世界一定有些天人對於諸佛菩薩不認識,不知道恭敬、皈依,所以阿彌陀佛他曾經有這樣的一願。實在說,佛必須本身具備值得一切眾生尊敬的條件。我們看法藏比丘成佛之後,確實與十方其他的諸佛不相同,特別使我們尊敬。凡夫沒有他心知,凡夫沒有宿命通,諸天天人他們有。譬如說前面我們談到過,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我們凡夫不認識他,請轉法輪的是淨居天人。他們有宿命通,他們有他心通,所以知道世尊成無上覺,如果不啟請,佛必定要入般涅槃,他來代替我們眾生啟請,請轉法輪。
彌陀世尊也是如此,他的德號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有的天人,聽到這個名號都能夠生歡喜心,都能夠恭敬、皈依,『以清淨心,修菩薩行』。我們讀了這一願之後,就明白了一樁事情,世間人可以說中國外國,自古至今,無不是期望天神保佑。怎樣才能得到天神的保佑?念阿彌陀佛就行了。我們從這一願可以得到一個證明,念阿彌陀佛,『諸天世人』,他尊敬佛,當然也尊敬你。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李老師在旁邊註得很好,這是聞佛名,或者聽了這個佛經生恭敬心,但是沒有發願,沒有修行。他的好處就是福報,聞名是無量的福報,他來生必定是生尊貴之家,也就是說他不失人身。
【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末後這一願,「修殊勝行願」。殊勝行就是修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因為他前世阿賴耶識裡面有阿彌陀佛的種子,有《無量壽經》的種子,所以他修行,必定是喜歡接近這個法門。再看底下經文,第十五願。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裡面包括了四十八願當中的四願,第一就是『國中無不善名』,像三惡道。不善之名尚且沒有,哪裡還會有事實?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純善的世界,不要說是一切惡事、惡行、惡人我們決定見不到,連名都沒有。第二都是住在正定聚,換句話說,他心都清淨,都像在禪定之中,所以『皆同一心』。因為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修得一心不亂的,所以心同、道同,他面貌、形相、智慧、功德無一不同。第三願是講那邊的快樂,『永離熱惱』,熱惱就是煩惱,永遠斷了煩惱,『心得清涼』,清涼自在。他所受的快樂,這個地方是用『漏盡比丘』來比喻,這個比喻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為什麼?我們沒有見到漏盡比丘,也沒有看到漏盡比丘。漏盡比丘就是小乘的阿羅漢果,將三界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他這個境界一定是非常的快樂,如果不是非常快樂,他怎麼肯住在這個境界裡面,這是我們從想像當中能體會到這麼一點。
所以小乘證到偏真涅槃之後,他就不出來了,世尊呵斥他為焦芽敗種,為什麼?他去享樂了,偏真涅槃裡面快樂,他去享樂了。不過佛也說了,沒有真正的小乘羅漢,他們早晚還是要回小向大的。不過一般漏盡比丘,就是小乘羅漢,必須要住在偏真涅槃裡面兩萬大劫,然後他才會離開,回小向大。辟支佛比他要高明,但是還是貪圖漏盡的快樂,他要住一萬大劫才回頭,回小向大。可見得極樂世界的快樂,就像漏盡比丘所感受的境界相當。『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這個「不取正覺」是貫前面四願。末後就是決定不會再有我執,不會把這個身執著是我,像我們現在凡夫這個觀念、妄想一樣,這種錯誤的觀念、妄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遠不會再有。下面第十六。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這第一願就是,這也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只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定是有無量的善根,而且人人都是金剛不壞身。『金剛那羅延』都是金剛力士的名稱,他體力非常之強壯,所以形容他堅固有力。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
佛身頂有光明,有圓光,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有這個光明,身都放光,頂也放光,頭頂放光,身也放光。而且自自然然就成就智慧、辯才,哪怕是現前我們很愚笨、很笨拙,到了西方世界就變聰明了,就有智慧了,也都有辯才了,辯才無礙。
【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他有智慧、有辯才,智慧、辯才必定要起作用,起什麼作用?講經說法。在西方極樂世界與同修大家在一起說法,到十方諸佛世界供佛聞法,也為一切眾生說法。底下形容他這個言語清澈遠聞,語像鐘聲一樣。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這一條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你看經文句子非常完整。『所有眾生』,這就是不管是哪一方國土來的,也不管是哪一道來的,只要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行了,來了之後你一生一定證等覺菩薩。『究竟必至』,這個語氣非常的肯定,『一生補處』就是後補佛,也就是圓教等覺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得到這個果位的。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到西方極樂世界也確實有很多人度眾生的願切,不成佛就要度眾生,這是度眾生的願很切。我們現在發這個願,自己本身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神通、沒有辯才,所以我們能幫助別人的,可以說非常的有限。求生西方世界,剛才說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立刻得到,辯才得到,神通得到,他有了這種能力,他就希望很快離開極樂世界去度那個有緣的眾生。行不行?行,西方世界是個非常自由民主開放的世界,一絲毫留難都沒有。你到西方世界之後,你自己有這個大悲願力,希望教化一切眾生,你可以隨你的願,在十方世界就現身。『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你自己是修西方淨土的,你教化眾生必然是以淨土為歸依,不管你講的是什麼樣的經典,講的什麼樣的法門,或者顯宗,或者密宗,或者是教下,到最後必定是指歸淨土。為什麼?行普賢道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這些人可以說他都是菩薩,從西方極樂世界出來的這些菩薩,雖然生到他方世界,這個問題就說了,他會不會退轉?他有沒有隔陰之迷?佛在此地告訴我們,雖然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他不退轉的,不會退到三惡道去,因為前面我們曉得,他已經圓證三不退。或者他以說法的身分出現,或者是以聽法的身分出現,做影響眾。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國土說法,許多的古佛以及大菩薩們示現為佛的弟子來聽法。『或現神足』,像密教裡頭一類,以神通來攝受一類的眾生。『隨意修習,無不圓滿』,不管你是用哪一種法門來修學,到最後都是圓滿功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可見得西方世界確實有它超越諸佛國土殊勝之處。第十八: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其實西方世界是化生,福報之大無與倫比,這些人還需要飲食嗎?說真實的他不需要。為什麼有這一願?這一願佛必然見到諸佛國土裡面有六道,六道裡面,欲界以下都有飲食。欲界,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初禪以上沒有飲食了,禪悅為食,他化自在天以下都有飲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意念可能還沒有斷,到時候想吃了,這個習氣是多生多劫養成的,不容易一下斷掉,他想吃了。想吃,有,你只要一想,想什麼樣的飲食,這個飲食就在你面前,你想什麼樣衣服,衣服已經在身上,你想什麼就有什麼,不需要經營,不需要造作,『隨意即至』。不像他方諸佛世界六道眾生,一生為衣食奔波,非常的勞苦,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要為衣食奔走,隨念即至。經上後面經文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譬如說吃東西,吃完之後,你這個餐具立刻就化掉了,就化為烏有,用不著去洗滌,用不著去收拾,真正是一塵不染。功夫高的人,這個念頭一起,飲食現前,他一看就飽了,就不必要了,這是功夫稍微高一點的,這個以後經上還有。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隨念供佛的願。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念念都有供養之心,供具裡面也有飲食、衣服。經文上說得很清楚,『種種供具』,供養具,也拿這些供養具來供佛,佛也接受這些供養。眾生供佛,佛必定為眾生說法,供佛多了,你聞法也多,哪有不開悟的道理?所以,我們真正把這個事實認識清楚了,我們就放下心,一心一意專修淨土。一切經論、一切法門我們要不要學?當然要學,四弘誓願裡面明明白白教給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可是,不是今天學,不是這一生學,今天時間太短了,這一生壽命也短促,不像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人民壽命四十二劫,他有這麼長的壽命,我們今天沒有。沒有我們怎麼辦?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用這個短短的時間,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壽命長,不止四十二劫。前面講了,一四天下的眾生統統都證緣覺的果位,共同來計算極樂世界人民的壽命,都算不出來。可見得西方世界的人,壽命非常之長,阿彌陀佛的壽命也長。
所以,無量法門我們應當等到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修學。我們現前實在講,是因為對於淨土認識不清楚,信心不堅固,所以才要研究一些大乘經典,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我們悟了,就是悟了這個法門是一切法門的第一法門,這個法門是我們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的法門,這就是開悟。疑根斷掉了,信心具足,我們就老實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再學習無量無邊的法門,彌陀會教給我們,十方諸佛也會教給我們。那個時候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可以接受得了,這才是一條真正圓滿「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道路。再看第十九願: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
『萬物』是總說依報的莊嚴,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再說粗一點就是物質環境,莊嚴、潔淨、清淨,光明美麗。
【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無能稱量』就是通常所講的不可思議,稱是稱說,說不出來,量是度量、計較,你也沒辦法去想,實在是太莊嚴了。
【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一切眾生縱然你得到天眼通,你能夠把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莊嚴的色相,你要能說得出來,佛也『不取正覺』。那就是太美好了,這個世界。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樹木,不但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喜愛,大概歡喜樹木可能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無不愛好,尤其是很高大的樹。我們現在世間所謂是原始叢林,幾千年的這些大樹,非常的壯觀。西方極樂世界的樹就太大、太高了,而且都是七寶所成的,這也是彌陀願力變現出來的。我們看了經文上,這上寫的高是『百千由旬』,一由旬合我們中國是八十里,這是大由旬,中等由旬是六十里,小由旬是四十里,當然這經上所說的必定是以大由旬為單位。百由旬、千由旬,這個確實我們無法想像的。『道場樹』,就是阿彌陀佛說法的講堂,講堂四周的樹木有『四百萬里』高。我們看到的確也會嚇到了,這麼高的樹,我們今天飛機也飛不到四百萬里。這四百萬里,可能樹在地上長的,恐怕高度已經到了月球,哪有那麼高的樹?
可是諸位要曉得,西方世界人身高大,也不是我們能想像的。眾生業報差別不同,譬如說我們一個高個子的人站在這個地方,螞蟻從地下爬來,那個螞蟻要看到我們人身,實際上牠看不到,為什麼?太高了,牠見不到。要以螞蟻來看我們人,真像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菩薩一樣,他們的身太高大。你看讚佛偈裡面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相那就是不可思議。說「白毫宛轉五須彌」,阿彌陀佛面上兩眉之間有白毫相,就是一根白毫,這根白毫是盤旋在一起,好像一個珠子一樣,其實是一根毫毛捲在一起。有多大?宛轉五須彌,就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那佛的面孔有多大,沒法子形容。「紺目澄清四大海」,佛的眼睛就像海洋一樣,我們眾生都望不到邊際,你就曉得他的身相多大。如果樹要沒有這麼高,沒有這麼大,那也不成比例了。所以他有這樣高大身相,當然樹木的高度也要能跟他相稱。這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些人,縱然是善根差一點的,他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到近代科學家才發明了電視、傳真,西方極樂世界早就有了。它不必用這麼複雜的機械,他那個電視、傳真就是在這些樹間。這些樹都像鏡子一樣,你想看哪個世界的情形,它就現哪個世界的景象,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非常的自在。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影像都在樹間顯現出來。李老師底下註的說「以上三願係物華莊嚴之享樂」,物華莊嚴就是物質的華麗莊嚴。第二十一願: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
『廣博』是大,所居住的地方寬大,莊嚴清淨。
【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這是佛的寶剎,寶剎也放光,光照十方世界。
【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眾生要見到當然『生希有心』。在我們想像當中,在《觀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將十方諸佛剎土展現給韋提希看,韋提希就選擇西方極樂世界,發願往生。這就證明『眾生睹者』生希有心,她立刻真是毫無考慮就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與這一願一定是有關係。二十二願: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
從地面到虛空。
【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寶香普薰」。我們讀了以後也會聯想到,十方諸佛國土是染淨同居,就是淨穢同居。穢土裡面眾生造惡,他造惡決定沒有香氣,何況是寶香,這必定是心地清淨純真修道之人才能夠感得。西方世界景觀就不一樣了,整個世界都是寶香合成的,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寶香普薰。眾生聞到這個香就會生信心,聞到這個香也能破迷開悟,聞到寶香就能斷煩惱、開智慧,所以說『皆修佛行』。第二十三: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這一段是「普等三昧願」。這一願裡面,跟前面所講的有一點不一樣,怎麼不一樣?他把身分提出來了,是『十方佛剎,諸菩薩眾』,不是一般的眾生,是菩薩去往生的。所以他的果證就特別之高,都能夠得到『清淨、解脫』,『普』是普通,『等』是等於佛,他證得這個三昧與佛沒有兩樣。這是他方世界那些菩薩們心裡嚮往的,祈求而得不到的,阿彌陀佛知道,所以他特別發這個願,幫助十方佛剎一切菩薩眾。你們要想早一天、快一點得到如來果地上的大三昧、大總持,你也是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你就能夠得到。阿彌陀佛威德、神通能夠加持給他,使他立刻就能夠得到。得到之後,就『住三摩地,至於成佛』,一直到成佛他不會失掉的。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定中供佛願」。菩薩決定不離開佛,《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不離念佛」。他在定中,住三摩地,至於成佛,他能不能再去供養佛,再去聞法?能。定中一樣的供佛,一樣的聞法,絕不失定意。定中他能夠分身去,他能夠化身去,他不會把普等三昧失掉,『不失定意』,就是指前面的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他不會失掉的。末後一願: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
這個也是把身分說得很清楚,他方世界的,這個兩願都是講的他方世界的菩薩。
【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這一願著重在『獲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就是把諸佛度化眾生的綱領他抓到了,這個綱領就是總持法門。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這一段是「聞名得忍願」。得忍,李老師在眉註上也有寫,也有說明,黃念祖居士註解上說得更為詳細,古德有許多的說法,都值得我們去做參考。這兩願都是幫助十方菩薩聞名成佛、證果,所以法藏比丘不僅僅是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幫助他們,成就他們,而且更難得的,即使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的那些菩薩們,那就不是眾生了。末後這兩願,我們看到的二十三跟二十四這個兩願,都是十方世界的菩薩,沒有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在他自己的國土裡面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歡喜讚歎。聽到這部經,聽到這部經就能夠蒙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使他不退轉,使他得三摩地、得忍,得『現證不退轉』。這是彌陀願力真正不可思議,無比的廣大。
到這個地方,這是四十八願介紹完了,也就是法藏比丘把他建立極樂世界的構想、藍圖,我們做了個報告,他這個世界與我們這個世界乃至於十方世界確實不同。我們看底下一章:
【必成正覺第七】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底下一共是有十一首的偈子,一共有十一首五言偈,這是釋迦牟尼佛給阿難說,法藏比丘把四十八願說完之後,又有偈頌做為一個總結,來做結論。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第一句就是指前面所說的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確實超越一切諸佛世間。『必至無上道』,無上道就是圓教圓滿的佛果,他必定要成佛。『斯願不滿足』,前面所講的四十八願如果有一願還沒有滿,法藏一定以菩薩的身分繼續努力來修,絕不成佛,『誓不成等覺』。我們曉得現在法藏比丘已經成佛十劫,可見得前面所講的四十八願,願願他都圓滿了,極樂世界也已成就了。而且在極樂世界裡面,無量無邊的菩薩都已經證得阿鞞跋致,都已經成圓教等覺不退轉的菩薩,這些都是十劫所成就的。所以,經上常講諸上善人,諸上善人都是指等覺菩薩,才能稱之為上善。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
阿彌陀佛確實是十方世界大施主,不但是十方,也是三世間的大施主,他來普遍救濟十方世界那些窮苦的眾生。窮苦是真的,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說,他說我們世間的乞丐,要飯的乞丐,要是遇到一個帝王,這兩個人站在一起,那乞丐你看怎麼能夠比得上帝王?這就顯出窮苦了。他說如果世間的帝王跟忉利天人站在一起,那世間的帝王就像那個乞丐一樣,沒有法子跟忉利天人去相比。忉利天王,忉利天主如果要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哪怕是下品下生的人去比一比,忉利天主也像個乞丐一樣,才顯得真正的貧窮。此地這個窮與苦,苦我們有三苦、有八苦,窮我們沒有智慧,我們沒有神通,沒有道力,這就是窮。所以,這是特別指的六道眾生,要靠佛來救濟,來幫助我們。
『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長夜」是指無盡的輪迴。沒有佛的救援,我們永遠沒有辦法離開長夜輪迴,這個裡面憂惱就太多了,說之不盡。現在佛為我們做大施主,他來救濟我們,使我們永脫輪迴,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憂惱。
【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他內容的段落跟他這個偈頌是不相同的,有的一個意思只有兩句,有的一個意思有五、六句,我們還是照意思來念。『出生眾善根』,這是指智慧,『成就菩提果』這是指解脫。一切善法都從智慧裡面所生的,六道眾生為什麼造業、受苦,是因為他沒有智慧,迷惑顛倒,所以才胡作妄為。如果他有聰明有智慧,他的造作,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決定不惡,絕對不作惡,決定是善的。所以,智慧才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成就菩提果,菩提是大覺,唯有覺,這裡面才真正得自在快樂。所以,李老師在小註裡頭說,「得常樂我淨」,這個四種果德真正可以證得。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這個名號是法藏比丘自己建立的,梵語叫阿彌陀,翻成無量壽,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到這個名號,此地這個聞字,前面說過,是要將這個德號緣起、含義、境界都能夠徹底的明瞭,這個眾生沒有說不發願求生淨土的。所以說俱來我剎中,西方極樂世界的門非常廣大,一切眾生它都願意包容。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每個人的身、相好都跟佛一樣,像佛一樣『金色身』,一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正報的莊嚴。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得到像佛一樣的相好光明,而且心理也跟佛的心理非常的相像,大悲心生起來了。在我們世間,這個心很不容易生起來,為什麼?我執太強了,念念總想著我,有我就有私,所以說自私自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前面在四十八願裡面我們見到過,極樂世界那邊的天人,我們就算是天人大眾,決定不會再有我執,再起我念,沒有了。他還有沒有念頭?他有。什麼念頭?起心動念都是要利益眾生,『諸群品』就是指一切眾生之類,品是品類,起心動念統統是利益一切眾生。『離欲深正念』,這是講的定,李老師他用戒定來解釋這一句,離欲是戒,正念是定,具足戒定慧三學。因為底下有『淨慧』,所以戒定慧『修梵行』,梵行是清淨行,是佛菩薩之行。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這就是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十方。我們有沒有被阿彌陀佛佛光照攝之內?有。有,我們沒有感覺到,沒有感覺到這是我們自己有業障,不是佛光沒有照到。佛的光明有許多種類,我們舉一個顯著的,大家就會體會到了。經本就是佛光,我們展開經本,我們眼睛對著經本,佛光就照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對著這個經本念了之後,我們歡喜讚歎,信受奉行,如果不是佛光照到我們,哪裡會有這樣顯著的變化?這就是佛光普照。有許多人一生遇不到這個經本,一生沒有念過這個經,沒有聽講過這部經,他的業障比我們就更重了,他連這個機會都沒有。不是佛光不照他,他自己本身有業障,排斥佛光,拒絕佛光,但是佛光還是照他。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能夠依教奉行,為人演說,輾轉流通,就是把佛光擴大,把這個光明增長,使一切眾生,那個業障深重的,因為我們這個助行,可能他也沾到光,他也為彌陀佛光所攝。凡是為佛光所攝的,必定消除三種煩惱,見思、塵沙、無明,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一句佛號,它的力量同時斷見思、破塵沙、滅無明。因此在果上,它才能夠圓證三不退,這種殊勝功德,知道的人確實不多。
『明濟眾厄難』,明也是光明,也是明顯,能夠救濟一切眾生的厄難。為什麼?他真正能夠幫助你了生死超三界,真正能夠幫助你這一生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的厄難永遠消除。
【悉捨三途苦。滅諸煩惱暗。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這六句是一段,經義非常的明顯,從此以後我們再也不會墮三惡道,『悉捨三途苦』,這是離苦。『滅諸煩惱暗』,煩惱上加一個「諸」,就是指三大類的煩惱,見思、塵沙、無明。『開彼智慧眼』,煩惱滅了,本性裡面智慧就開顯了。『獲得光明身,閉塞諸惡道』,惡道是指三惡道。如果以往生淨土的人來說,六道統統惡,何以故?不出六道,縱然得人天善果,為時有限。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比起無量無邊恆河沙劫還是太短暫了,不過剎那而已。所以,三界統苦,三界都不善,「閉塞諸惡道」就是超越三界。
『通達善趣門』,善,真正至善那是成佛之道,阿彌陀佛確實能幫助我們。儒家講求「止於至善」,這不過是一種願望而已,至善能做得到嗎?不能,至善唯有阿彌陀佛才能做到。《華嚴》如果不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算不了至善,可見得至善還是在導歸極樂。《法華經》也不例外,佛也是有明文在經上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兩部圓教一乘了義的經典,都是以歸西方極樂世界才成就止於至善,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所以,古德讚歎這部經是了義當中的了義,一乘當中的一乘,這個話是很有道理的。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為一切苦難的眾生開顯『法藏』,這個法藏就是指這部經典,或者是泛指一切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的經典,這都是『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這個法門是一切功德裡面無上珍寶。我們過去不認識,所以自己也不知道取這個寶,也不曉得怎麼樣介紹給別人;今天我們認得了、認識了,認識我們就要取這個寶物,同時我們也要以這個珍寶來勸導一切眾生,我們要幫助他也能夠獲得。怎麼幫助法?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我們要布施,我們要供養,我們要讀誦大乘,我們要為人解說,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流通。
像現在我們印經是流通,我們讀誦製作錄音帶,我們念,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這一遍,我們把它錄成錄音帶,這是有聲的《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跟這個文字沒有兩樣,我們要用這個方法來流通。甚至於我們念註解,有些人聽了經,經裡面意思不太明瞭,我們把註解從頭到尾念一遍,句讀分明,使人一聽他就明瞭意思。這也就是註解的流通,註解雖然可以把它寫成文字,印出書本流通,現在我們同樣要利用這些科學的工具,我們一樣的把這些註解變成錄音帶,變成錄影帶去流通。這都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我們真正覺悟的人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幫助佛弘揚大法,幫助佛接引眾生,我們要像佛一樣的悲願,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
【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師。得為三界雄。】
佛如是,我們不能說我們做不到,這是你不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能做到,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佛來做,就做到了。佛是『天人師』,佛是『三界雄』,剛才說了,我們不能講經,我們念,我們不能夠寫經,咱們印,我有能力去印幾部經,供養別人。我把這個經念得清清楚楚,段落分明,抑揚頓挫清清楚楚,我念出這個錄音帶,將這個錄音帶流通,供養別人。這都是『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自己不敢做天人師,我念出這個經是天人師,我印出這個經本是天人師、是三界雄。
【說法師子吼。廣度諸有情。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
『昔』是往昔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願一切眾生統統成佛,這才是徹底究竟圓滿的大願。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
這是他的祈求,我的願如果願願都能圓滿,大千世界應該也有感動。
【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應當有這種瑞相。這是法藏比丘接著說明四十八願之後,以這個十一首偈頌做他的總結。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
真的,他說了個感應,這感應立刻就現前。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大地真有感應。
【天雨妙華。】
虛空天神果然在空中散花供養。
【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這是虛空當中一切天神散花、伎樂來供養、讚歎。以上所講的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所發的這些大願。再看底下一章:
【積功累德第八】
這一章是講行,李老師說的,「願必其行」。願要是沒有行,這個願就是空的,所以願一定要有行,要有行動,要真正的把它做到。不管是哪個人,智慧大小沒有關係,能力大小也沒有關係,你真正要想滿你的大願,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做不到。只要你有心去做,你肯去做,譬如說我們在這個世間,在這個社會裡頭多多少少總認識幾個人,你多少有幾個親戚朋友,這些親戚朋友都是你第一個要度他的對象。怎麼個度法?剛才說了,如果我們力量很有限,想印一部經沒有錢,我想度這些人,幫這些人學佛,我沒有能力幫。其實你要這樣說法,那推卸你自己的責任,你沒有盡到責任。為什麼?我沒有錢印經,我拿一張紙來抄一段經總可以,這個總可以做得到。像這部經,這裡頭經文好的地方太多了,我們一天抄個一段,我把這一段經文寄給我的親戚朋友,不管他的反應如何,我抄一段寄給他。假如我的親戚朋友多,我影印幾張寄給他,總做得到吧。如果說是你每個星期給他寄一張,或者每個月寄一張,只要三年不斷,不管他回不回信,不管他的反應如何,他必定受感動。為什麼?至少你對他很關心,你每個禮拜寄幾句經文給他,或者每個月你寄個一、兩張給他,這是說我們沒有能力印經的。我們只要有少許的郵票錢就夠了,我們確實就會使許多眾生,在他這一生當中意想不到的遇到這個因緣,啟發他的善根福德。
我過去在台北,有個同修告訴我,他說他接到一封信,這封信裡頭多半都是勸人為善的,特別註明他要寫二十張,同樣寫二十張,在一個星期之內寄給他的親戚朋友,如果不照作他就有難。他拿來給我看,要不要寫?當然這個東西是外道的,我看了一看之後,我說這倒是個好辦法,我說你可以寫,但是不要抄那個東西。寫什麼東西?把經的語錄,或者祖師的語錄,你寫二十張寄給你的親戚朋友,我們也可以如法炮製。他說他那個信已經傳遍了全球,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弘揚佛法,來勸人念佛,這不是好事情嗎?所以,我們要常常有這個心,有這個念頭,用種種善巧方便幫助別人,這就是我們有願,有行動。除非我們沒想到的,想到了馬上去做,這是積功累德,要自己去積。請看經文。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
這是總結前面這兩章,他發願說完了以後。
【住真實慧。】
這句非常重要。『真實慧』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不是從別人口裡面得來的,真實慧是從自性清淨心中流露出來的,這是真實慧。要拿禪宗來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以後的心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之流露,這才叫是真實慧。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個『妙土』就是西方淨土,我們在迴向偈裡頭常常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天天在喊口號,我們用什麼莊嚴?我們念這個經,不錯,你念經是有功德,你念經雖然沒有人聽,有鬼神聽,鬼神也是眾生。但是,如果你要把念經的功德擴大,要叫人也能夠聽到。可是此地大家一定要注意到,現代人跟古人不同,古人讀書是有腔調的,像唱歌一樣,拉得很長的,誦經是敲著木魚念的。這個念法,鬼神行,鬼神有五通,他能夠聽得清楚、聽得明白,但是人就聽不清楚了。你敲著木魚,『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別人聽了不曉得你念什麼。因此,念經就像我們在講台上念這個經文一樣,句讀分明,一定要念出抑揚頓挫,叫聽得人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才能得受用,他才能理解,才能覺悟,才能開慧。所以念經要這樣念才行,換句話說,念經,木魚、引磬不能用。
我們做成錄音帶,那就幫助很多的人。我們把錄音帶拷貝,寄給我們親戚朋友,使他在一生當中,因為你寄一本經書給他,他未必看,你寄個錄音帶,這個錄音帶是你自己的聲音,這是我老朋友,好久沒有見面了,聽聽他講些什麼,他也聽聽你講些什麼。你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他聽了之後阿賴耶識裡面這個金剛種子永遠種下去,這就是莊嚴妙土。所以,的確要常常有一個心,要幫助一切人、引導一切人歸向西方淨土,這才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李老師在這一行裡頭,他用五根來說,信、定、慧、進、念,這就是五根,信進念定慧,眉註上有「五根相應」,這才是真正修行,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過去,五根不相應,裡頭總缺少一條根、兩條根的,菩薩所修的,他五根一條都不缺,根根相應。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這是講法藏比丘所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經文雖然只有幾句,可是已經將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給我們描繪得清清楚楚了。這個國土是法藏比丘五劫修成的,這個世界『開廓廣大』,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求生到他那個地方去,他這個國土不顯得狹隘,不會覺得人口太多,總是舒舒服服。『超勝』,超是超越,勝是殊勝,『獨妙』,就是一切諸佛國土都不能跟他相比。尤其難得,『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顯示出他的無量光、無量壽。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以下是講他怎麼修的?我們要學習,我們要如佛之願,我們發願要如佛之願,我們修行要如佛之行,願行同佛,你想想看,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樣的人不往生那說不過去。願同佛所願,行同佛所行,決定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信心十足,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底下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把它做到。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保持著心清淨,如果有念頭起來,趕緊念佛,把這個念頭換成佛號。這個佛號就有力量,佛號是真正能伏得住煩惱,就是能夠降伏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欲諸想』,這一切妄念。這是講內不亂,內心清淨。下面是外不貪著。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有沒有?有。要不要?也要,不要還行嗎?我們有這個身體,要吃飯,要穿衣,要住房子,這五欲六塵不能不要,要。五欲六塵雖要不礙事,怎麼不礙事?只要你不著相就行了,所以『不著』是心裡頭不著,不執著。心不執著,什麼樣的境界都自在、都快樂、都沒有煩惱,不計較它,不執著它,這叫不著相。外離境,這個離不是說我們身的六根離開它,不是的,是我們的心要離開它,心裡面不執著,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假如你身離了,你去閉關,你去住山,可是你天天還想著這些事情,那還是枉然,還是沒有用處。所以佛法裡頭凡是跟我們講外離一切境界相,都是講我們心裡頭要離相,離執著的相,就是離分別相、離執著相,離這個東西。也就是說在境界裡頭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離,一切境界隨緣而不攀緣,這樣就得大自在。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是教我們想,好了,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統統都不想,都不分別、不執著了,那想什麼?想佛。這是法藏比丘,他『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為什麼?他要建造極樂世界。我們今天要憶念的,就憶念阿彌陀佛,憶念極樂世界就行了,就可以了。所修善根,憶念四十八願,憶念阿彌陀佛五劫修行,咱們憶念這些就可以了,這就是所修的善根。
【行寂靜行。】
『寂靜』是定,是一心不亂,還要『行』嗎?要行。怎麼行?上面這個「行」是個動詞,就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行。五十三參是什麼?五十三參就是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生活狀況,這是行。雖然有這些行,像前面講,內不動心,外不著相,他這個行是清淨的,他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實在講,一個凡夫看起來,佛、菩薩跟凡夫在生活行為上可以說完全沒有兩樣。我們要穿衣吃飯,佛菩薩也要穿衣吃飯,我們要待人接物,佛菩薩也要待人接物,我們有應酬,佛菩薩也要有應酬,沒有兩樣。兩樣在哪裡?用心不一樣,我們凡夫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分別、有執著、有念頭;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起念頭,就這一點不一樣。除了這個之外,沒有一樣說是不一樣的,沒有,所以佛菩薩叫「行寂靜行」。我們所行的是煩惱行,從早到晚貪瞋痴慢,搞這些。這是我們要學的。所以,入定是這個入法,是在生活當中,是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定。所以說行住坐臥都是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遠離虛妄。】
『虛妄』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這個時候心裡頭沒有妄念。
【依真諦門。】
『真諦』就是定慧。
【植眾德本。】
這才是真正在這裡修德,『眾』是無量無邊的『德本』,無量無邊的德本,就是指前面定慧,萬德萬能都是從這個生起來的。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這是修定、修慧的前方便。人要知足,對於生活環境什麼都不在乎,不貪圖享樂,也不怕環境苦的折磨,不在乎,一切隨緣這就好了。實在上說,凡夫對境,因為分別執著,他才有受、有苦;佛菩薩是苦樂憂喜捨他都不受,他在這個境界裡頭,他是平等的。所以,三昧翻作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樂的環境裡面他沒有樂受,他心清淨,內不動,外不染;環境惡劣的他也不受,他內裡面也是清淨的,外面他也沒有分別。所以,把這個人放在天堂,或放在地獄,他的感受是平等的。當然這是已經成就的人才能做到,我們現在在初學,初學就要牢牢記住這兩句話。對於一切苦不要計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要保持心地清淨,要『少欲知足』。為什麼?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智慧。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白法』是善法,也就是佛法。我們求佛法,求一切善法,求這個法幹什麼?利益眾生,幫助別人,使每個人都善,使這個社會也善,使這個世界也善。這是我們的願望,是我們的希求,我們要努力去做,盡心盡力去做,做到哪裡算哪裡,而不違背自己的清淨心。
【志願無倦。】
不疲不厭。
【忍力成就。】
這個裡面確實要修忍辱波羅蜜,忍有三種,第一種是人為的加害,我們要能忍,不去計較。第二個是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忍不去計較。第三個是修法,修法也得要忍耐。譬如說我們讀這卷經,這卷經從頭念到尾需要念一個半鐘點、兩個鐘點,你要沒有耐心就念不下去了,一定要忍。經中所說的這些理論、所說的方法,我們要把它做到,這個也要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夠一樣一樣做得到。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我剛才講了很多的例子,經文裡頭有了。『於諸有情』,就是一切眾生,要常常念著他,要以慈悲心來看待他,想方法誘導他學佛,尤其是要想方法誘導他修淨土。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才能決定成就,他真的往生了,我們歡喜,為什麼?我們幫助一個眾生成佛了,你想這個功德多大。我們要想修大功德,就得這個修法,幫助眾生成佛,就是度一個眾生成佛了。你看我們現在是凡夫,居然能夠度凡夫成佛,實在這是借阿彌陀佛的力量。如果不借阿彌陀佛的力量,那真是我們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成佛?經上說得好,你要能真正度了兩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比你自己修行功德要大。你這一生當中,如果真正能夠度一百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等於阿彌陀佛再來。阿彌陀佛化身再來這個世間,大概也不過就是度個百把人往生。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努力的去幫助我們親朋好友,幫助我們這些認識,甚至不認識的人,常常要存這個心,勸導他,『勸諭策進』,要真的有這個念頭。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這是說我們學佛,在這個世間必須給別人要做個樣子,所謂是心裡頭有這個意念,這是意教,教化眾生。為人演說,勸諭策進,這是言教。更要緊的要身教,我們做出一個樣子給人看,『恭敬三寶』,世間人不知道恭敬三寶,我們要做出個恭敬三寶的樣子給他看。他看了之後,他一定就會問,你為什麼對三寶那麼恭敬?這就是機會教育來了,他肯問,你就解答,你把三寶功德利益告訴他,他就明瞭,就開悟了。『奉事師長』,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教育墮落,學生不知道尊師重道,世間學術都不能成就,何況道業?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特別要做出一個「奉事師長」的樣子給別人看。我們老師不在了,過世了,可是我們對老師念念不忘,我們在談吐當中常常提到老師,這就會給人一個印象,他不忘本,他常常念著老師。我們供養老師的照片,人家看到,他房間掛著老師照片,他時時刻刻都有報老師之恩,不忘本,這很重要。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我們待人接物誠心誠意,別人欺騙我們,我們不欺騙別人,這樣的心、這樣的行為、這樣的態度就是『莊嚴眾行』,我們一切生活行為都要用這個心,用這種態度,用這個原則。『軌範具足』,確實可以做現代一切眾生的模範,換句話說,做給他們一個好的榜樣,這樣才能夠影響大眾,這樣才能夠轉移風俗,才能夠幫助佛接引眾生,教化眾生。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