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一集)  199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01

  請掀開經本第九頁,經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是淨土宗第一部經典,今天有這樣一個殊勝的機緣,給諸位做個概略的介紹。研讀一部經,首先要了解經題的大意,本經到中國來,是在後漢時期就傳到中國來了,翻譯也最多,從漢一直到宋朝,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流傳到現代,我們所能夠看得到的,只有五種了,這五種就是在這一頁,就是第九面,諸位可以能夠看到。第一種《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是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在洛陽翻譯的。第二種是《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也叫做《無量壽經》,也稱《阿彌陀經》。這部經是在三國時代吳國,也是月支國一位居士,優婆塞支謙翻譯的,這位居士是外國人,與支婁迦讖法師是同一個國家的人。第三種稱《無量壽經》,是曹魏,曹魏也是三國時代,第二種與第三種是同一個時代,但是一個是魏,一個是在吳,這是三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印度的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翻譯的年代是嘉平四年。第四種是《無量壽如來會》,這是唐朝時候翻譯的,唐朝南印度三藏法師菩提流志翻譯的。第五種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是宋朝,趙宋,宋朝沙門法賢翻譯的。這個五種譯本,我們現代能夠看得到的,收在大藏經裡面。

  除這五種之外,根據《開元釋教錄》裡面,還有七種譯本,這個七種譯本可惜我們現在都看不到了。七種裡面,第一種也叫《無量壽經》,有兩卷,是後漢安世高大師翻譯的,這是在漢桓帝跟靈帝的時代。第二種是《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這個也有兩卷,是在曹魏時代,沙門帛延也是在洛陽白馬寺翻的,這是在甘露三年。第三種叫《無量壽經》,這是晉朝時候沙門曇摩羅密,也就是竺法蘭,曇摩羅密翻譯的,在永嘉二年。我們在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註解,這個註解流傳到現在,稱為《妙宗鈔》,是智者大師做的疏,知禮法師做的鈔,就是四明尊者。智者大師在疏裡面曾經提到這部經,可見得在隋朝末年的時候,唐朝初年、隋朝末年的時候,這個本子智者大師曾經見過。第四種是《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它也稱作《樂佛土樂經》,又名《極樂佛土經》,這是東晉時代西域沙門竺法力翻譯的,在恭帝元熙元年。第五種叫做《新無量壽經》,有兩卷,是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譯於道場寺,他是在劉宋永初二年翻的。第六種也叫做《新無量壽經》,是宋涼州沙門寶雲,也是在道場寺翻的,這是在永初二年,是同一個年代,同一個地方兩個不同的譯本。第七種亦稱作《新無量壽經》,就是用這個名字一共有三次翻譯,都用相同的名字,是宋罽賓國沙門曇摩羅蜜多翻譯的,他是在元嘉年中。這個七種的本子,現在我們都見不到了,只有偶爾的從古大德註疏裡面曾經提到。

  以上連現存的五種,總共是十二種,十二種是在八個朝代。由此可知,這部經不僅僅是到中國最早,也是翻譯最多的。古德說在一切經裡面,傳、譯之勝都不能與本經相比,這個因緣可以說非常殊勝。像《甄解》裡面告訴我們,這是出世的正意,就是超越生死,超越六道輪迴,利益無量無邊,與我們中國人緣分非常之深。所以與一切經的傳譯是不相同的。古德就這十二種譯本裡面仔細去觀察,還發現了一個殊勝的因緣,那就是這部經是佛多次宣說的。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的時候,雖然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每部經也只講一次,從來沒有說是一部經重複講多次的,重複講多次的經典唯有這部經。因此,到中國來有這麼多的翻譯,實在是因為它原本不相同,梵文的原本不相同,多次講,多次的結集。

  就我們現存的五種版本來看,古大德認為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版本,這個說法是有相當考據的。如果是同一個梵文的原本,縱然是翻經的人不同,文筆不相同,用的詞彙不相同,可是大意總是差不多的,像《金剛經》有六種翻譯,總是大同小異,《彌陀經》有兩種翻譯,也是大同小異。本經十二種譯本內容出入相差很大,如果不是佛多次宣說,不是多次的結集,決定不會有這種情形。因此,這個譯本就有會集的必要,會集就是將這五種原本重新加以校正、編輯,這個工作古人已經感到有必要,而且開始做這個工作了。

  第一次做會集工作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就是王日休。他大概是看到四種本子,重新加以編輯,名稱叫《大阿彌陀經》,這個本子在台灣流通的很廣。從前印光大師對他這個本子也相當的讚歎,認為重新編校之後,比原譯的本要好得多,所以流通相當廣。第二次是在清朝時候,就是彭際清居士,他也做一次會校的本子,稱為《無量壽經》。第三次也是在清朝,是魏源會集的本子,這個本子流通比較上少一點。第四種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經題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會集的。這是會集的本子,從宋到民國初年一共有四種,合前面原譯的五種,所以《無量壽經》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這是我們要研讀這部經首先要知道的。

  再說這部經的註解,因為這個經翻的次數多,依據的版本不相同,內容出入很大,反而使後人感到無所適從。因此這部經的流傳遠不及小本《彌陀經》那樣的盛行,這個因緣,梅光羲居士在本經序文裡面說得非常的清楚。他這個序文寫得很長,寫得非常之好,希望同修應該要把這個序文仔細的去讀幾遍,對於淨宗的法門能夠啟發信心。註解,就是註《無量壽經》的,自古至今,在我們中國流通的不多,古註我們現在能看得到的只有五種。第一種叫《無量壽經義疏》,有六卷,是隋朝時代慧遠大師註的。這個慧遠不是東晉時候的初祖,不是的,是隋朝時候的慧遠,他們的名字相同,在佛教史裡面稱他叫小慧遠。流通的相當之廣,他註解的是依據康僧鎧的譯本來註的。第二種也叫做《無量壽經義疏》,是唐朝時候吉藏大師註的。他註得比較簡單,流通不廣,現在這個本子的木刻本我們也已經蒐集到了。第三種叫《無量壽經義述文贊》,這個註者是唐朝時代在我們中國留學的高麗的出家人,那個時候叫新羅,就是現在的韓國,新羅的一位法師,憬興他註的,在我們中國流通,現在我們的大藏經裡面有收集的。第四種《無量壽經宗要》,也是唐代新羅國沙門元曉註的。另外還有一部書叫做《遊心安樂道》,有一卷,也是新羅元曉撰的。這是《無量壽經》的註解,自古以來只有這幾種。可是它在日本卻相當盛行,日本有了惠、有峻諦、有道隱,他們有幾十種之多。可見得日本人在唐宋的時候,對於淨土宗的修學與弘揚遠超過我們中國。

  這些都是說的譯本的註解,至於會集本的註解,現在也有五種,從古到現在也有五種。第一種就是《無量壽經起信論》,這個本子在台灣有流通,一共有三卷,是彭際清居士作的,清朝時候的。第二種是《無量壽經箋注》,這是清朝末年與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作的,這本子流通的也相當之廣,因為是近代人。第三種叫《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這是清朝末年王耕心居士作的。第四種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是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他雖然沒有一句一字的細細的來註解,但是他這個註得也非常之好,段落、層次分得很清楚,重點都給我們提示出來,這是眉註的一種。第五種就是現代人黃念祖居士的註解,他這個註解的名稱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註解用了個「解」字。

  這是註會集本的一共有五種,比起其他的經論註疏來說,可以說是少得多了。但是,經本九種經版本裡面,是以夏蓮居居士會集的最為完備,諸位讀梅光羲居士的序文就知道了,序文裡面講得很清楚。註解可以說是以黃念祖居士的註解內容最為豐富,這個註解本子,在今年六、七月之間就可以出版,相信對於諸位研究《無量壽經》、修學淨土一定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將譯註的情形,簡略的報告出來了。

  下面要跟諸位報告的,就是淨土法門主要的它是有三經,就是《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觀無量壽經》,它們當中究竟有什麼關係,我們必須要清楚。第一,《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是屬於同部,換句話說,只是文字簡繁而已,內容並沒有差別,就是小本《阿彌陀經》講得簡單,簡略的介紹西方世界,《無量壽經》講得詳細。但是它的用意畢竟還是有點差別,譬如說《無量壽經》裡面詳細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這是小本裡面我們看不到的,我們能夠了解極樂世界的歷史,極樂世界的起源。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所發的弘願,這個大願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建造的一個藍圖、構想。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就了,四十八願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阿彌陀佛國土裡面的憲法,拿這個四十八條與十方諸佛國土一一去比較,我們才知道極樂世界的殊勝,無與倫比。

  無怪乎在《觀無量壽經》裡面韋提希尊者想生佛的淨土,生佛國淨土,世尊將十方諸佛的世界展現給她看,她自己願意選擇彌陀淨土往生。可見得這是韋提希尊者一一比較,看到它的殊勝莊嚴,而樂意發心往生極樂世界。小本經主要的是勸修,所以它以信願行為三大綱領,無論在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要解》,都是以勸信、勸願、勸行,勸我們修西方淨土。而《觀無量壽經》是講修行的方法,這裡面跟我們講的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念佛除了實相念佛他沒有提之外,其餘的三種念佛都包括在《觀經》當中。尤其難得的,是將四土三輩九品的因果說得非常之清楚,我們怎樣修可以取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怎樣修是中品生,怎麼修是下品生,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古時候,古德有人主張,說西方淨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以及中上品,前面四品都是那些菩薩拿得的,我們凡夫沒分。到了唐朝,善導大師他老人家的說法,跟古人所講的就完全不相同了,他在《觀無量壽經》註解,他的註解叫《四帖疏》,也是《觀經》很重要的一部註解。善導大師在中國佛教歷史裡面所記載的,他是彌陀化身來的,他說的話就更可靠了,更應當值得我們信賴。他說淨土法門是佛特地為六道凡夫而建立的、而說的,與這些菩薩、羅漢們這些聖者沒有關係的。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他說三輩九品,只是我們這些眾生遇緣不同而有的差別。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明白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在這一生當中,他遇的緣就是因緣殊勝,上上品他確實有機會證得的。後來有許多大德都認為善導大師這種說法是深契佛心,佛確實是要我們早一天成佛。我們再三經會合起來看,我們也得到一個結論,所以古人講深契佛心,我們覺得很有道理。

  佛門裡面常常讚歎佛是萬德萬能,智慧圓滿,福德圓滿,神通、道力沒有一樣不圓滿,這是我們常常讚佛的。那佛是不是真正圓滿?我們得要問一問。假如有個人無惡不作,經上所講的五逆十惡之人,這種人立刻就要墮阿鼻地獄了,佛有沒有能力教他立刻罪滅成佛,有沒有這個能力?如果佛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對佛的讚歎萬德萬能,那是讚歎的話,不是事實;假如佛有能力叫極重罪業的人,立刻要墮阿鼻地獄的人,這個人立刻就可以教他成佛,教他滅罪,教他成佛,我們就承認佛的智慧、道力、神通、能力確實是圓滿的。這個事情我們在三經裡面看到了,才曉得善導大師講這個話沒錯。在《觀經》裡面,阿闍世王就是一個五逆十惡之人,他為了奪取政權,他要殺他的父親,要害他的母親,要滅佛法,可以說是五逆他都具備了,這樣的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立刻就要墮地獄。他的緣勝,五逆十惡,這是在《觀經妙宗鈔》第十六觀「下品下生章」我們看到的,智者大師註解。他引了很多經論來證明,阿闍世王在臨命終時,信了佛,歸依三寶,而且認真的懺悔,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是得上品生。五逆十惡原本是下品下生章,大師為我們說明,這個完全在臨終那一念懺悔力量的強弱。所以,一念、十念都能取上品,問題就是懺悔的力量。要是徹底懺悔,真心的懺悔,品位就一直上去了。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一切眾生的第一法門,這是我們真正能夠肯定,能夠相信的。也正如前輩們所說的,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真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值得自己慶幸。如果自己能把握這個機緣,我們必定能夠取上三品,我們遇的緣可以說是非常的殊勝,這個三經許多權威的註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都能遇到,而且修行的方法、理論、境界我們也一樁一樁清清楚楚,這個緣是無比的殊勝。要修多久才能有成就?這是講人精進不同,勇猛精進,那就像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所以,理論、方法、境界明白了之後,一定要努力來修學,要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一往生就決定成佛。這是我們從三經裡面體會到這一點真實義。

  其餘的有不少同類的經典,凡是提倡念佛法門,憶佛念佛,提倡求生西方淨土,可以說都是與本經同類。同類當中也有親疏的差別,譬如說《觀經》這是非常親切了,除《觀經》之外,像《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也可以說是與本經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後來的大德把這個經收在一起,編成淨土五經。五經裡面還有《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主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像《往生論》、《安樂集》,這些都可以說是屬於本經同類的。如果說是附帶說西方淨土的經論,那就太多了,在《淨宗經論合刊》裡面,就記載著有兩百四十多種,這些都是略舉其要,遺漏當然是難免的。我們曉得佛在一生四十九年說法的當中,幾乎是時時刻刻提醒大家修這個法門,時時刻刻勸勉大家求生西方淨土,真正是苦口婆心,我們讀經、研究註疏要深深體會這一點,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

  下面我們就看本經的經題。這部經是會集本,經題,取這個經題,梅老居士在序文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這個題,可以說將十二種題目全都包括在其中,尤其題目是非常的自然,是原譯現成的組合,非常難得。經題明瞭,對全經的大意就能了解一個大概。在這個題裡面,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八個段落來介紹,第一個是「佛」。佛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智是體,覺是用,大智大覺。通常這個講法有很多種,我們講個最簡單的,講覺的意思。覺有三種,有自覺,有覺他,有覺滿,自覺是揀別不同於凡夫,凡夫不覺,佛覺,覺而不迷。覺他是不同於二乘,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雖然自覺,但是他不肯幫助別人,所謂是自了漢。覺滿,則不同於菩薩,菩薩雖然自覺,也樂意幫助別人,但是沒有圓滿,佛是圓滿了。所以,一個覺裡面含這三個意思。此地這個佛字是指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

  「說」這個字,古時候與喜悅的悅是用同一個字,就看上下文氣怎麼個念法,它算是個破音字,它是喜悅,悅的意思,悅所懷也。佛是以度眾生為本懷,現在機緣成熟了,佛當然就很歡喜的要把這個法門為大家說出來。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解釋經題,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他解釋這個「說」,我覺得非常之好,古人所沒有說過的。他解釋說,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那佛怎麼不歡喜?佛度眾生,恨不得你立刻成佛,你現在成佛的機會到了,佛就趕緊把成佛的方法教給你,這就是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是究竟解脫、究竟成佛,所以樂說,這個喜悅決定不同佛講一切大乘經典。可以說佛一生講經,沒有說比講這部經更歡喜,更暢悅本懷的。所以,我們要能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這個法門是教我們一生成佛的經典。

  第三是「大乘」這兩個字。大乘是比喻,乘本來是以運載為意思,像車、像船都能夠運載。本經所說的,能念之心,我們念佛,能念之心本來是佛,這是能乘大,起心念佛是念念作佛,所乘的也大,所以稱之為大乘。實在講一切大乘法裡面,如果來比較一下,都沒有這個法門廣大,大乘當中的大乘,古德講了義之中的了義。

  第四是「無量壽」,無量壽梵語稱作阿彌陀,阿彌陀三個字是密語,我們常講的密咒,這是密語。為什麼?它裡面含無量義。現在把它翻成無量壽,也是根據佛講經的時候所提示給我們的,他講阿彌陀有無量壽、無量光、無邊光,有這些意思,我們在這許許多多意思裡面取「無量壽」,這是取裡面主要的一個意思。所謂主要,是契合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機緣而取的,因為我們這個世間一切眾生,說實在的多半都是喜歡長壽,聽到長壽比什麼都高興,比什麼都歡喜,佛為了契合於我們眾生的心理,特別取這個德號。這個德號是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的修行,願行與果地上的佛號是相應的。極樂世界裡面的依報、正報,教主阿彌陀佛以及他的學生,極樂世界的人民,這一部經所說的,可以說這三個字統統都把它包括盡了。

  西方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真法界。雖然,說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聲聞、人天,他的受用、他的福報幾乎完全是相同的。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讀到過,十方世界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是一樣的,統統是身金色,這就是平等,壽命相同,智慧也相同。而且四十八願佛說得清清楚楚,你不生到西方則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純是菩薩,換句話說,他那邊是菩薩的世界。因為經上,四十八願裡面說他那裡沒有三惡道,所以我們說它有人天,但是再仔細一看它是純一菩薩。所以,那個世界就跟《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沒有兩樣,華藏世界裡純一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又常常聽到許多古大德講,這個世界可以帶業往生,尤其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非常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要說他是人、他是凡夫,那又說不過去,為什麼?他已經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那都是法身大士。如果你要說他真正是菩薩,這個也未免太勉強,為什麼?他見思煩惱還沒斷。所以,這個世界太特別了,你說他是人天,不恰當,你說他是菩薩,也不恰當。所以他說一切皆非,一切皆是,是真正不可思議的一個境界。我們要把它搞得透徹、明瞭,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必須要深入經藏,這就是指淨土三經與五經,要細細的研讀古大德的註疏,我們才真正能夠斷疑生信。

  第五段「莊嚴」這兩個字。經裡面說「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又說「莊嚴眾行」,又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極樂世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也顯示出它與《華嚴》同一個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他的智慧、德能是真實圓滿的。

  第六段就是「清淨」。莊嚴是總說,用什麼莊嚴?實在講是用「清淨、平等、覺」,用這個來莊嚴。清淨是講身口意三業,三業離一切惡行、離一切煩惱、離一切染污,這叫清淨。所以,《維摩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取西方淨土最重要的是要修清淨心,我們用一句佛號,做修清淨心的方便法。換句話說,修淨土的人必須在二六時中,二六時拿現在來講就是晝夜二十四小時,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起心動念都要把它歸到阿彌陀佛,心裡頭不動念則已,動念就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面教給我們,他說假如善男子、善女人,身專禮阿彌陀佛,禮就是禮拜,我們每天拜佛,專拜阿彌陀佛,別的佛都不要拜了;口專稱阿彌陀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意就是心裡頭專想阿彌陀佛,這個叫三業執持名號。這樣修行,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掉的,這叫專修,也是本經提倡的一向專念。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的,要認真去做的。

  他說如果雜修,雜修就是又念佛、又念經、又念咒這就雜了。雜修,大師就說了,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三、五個人往生,換句話說,不能往生的人太多太多了,這就說明專修跟雜修效果是不相同的。我們這個道場,每個月有一天精進念佛,這是專修,這個專修的力量非常之大。諸位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一個月只有一次,這一次的力量就不可思議,這都是我們往生必須具備的資糧。如果將來有因緣更殊勝,大家退休了,沒有工作了,我們可以連續不斷的來專修,那取西方淨土就非常容易了。

  專修的方法,我們現在用的方法,同修們都覺得非常歡喜。原來我也以為,這是我們自己想出的一個方法,這次我回到台灣翻舊書,翻到行策法師,這位法師是清朝康熙年間人,是我們淨土宗第十代的祖師,他那個時候也用這個方法。我們今天是跟著錄音帶來念佛,那個時候沒有這些機器,沒有這個設備,他們用四位法師一班,十二個法師分作三班,輪流來念,來領眾,也是繞念,坐著念,也是拜佛,跟我們現在做的完全是一樣的。我們就是法師少,人手不夠,我們用錄音帶來代替。所以,這種學法也就深契古人。念佛,既然這個方法有效,念得大家歡喜,我們就應該大力的來推行,希望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別人,希望大家都來修,大家都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七段就是「平等覺」這三個字。經上說「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門」,我們在十法界因行裡面看到的,菩薩的心是六度心,緣覺的心,這個心是講心理,他常常念的,他念什麼?菩薩念六度,常常念六度這個人就是菩薩。常常念十二因緣他就是緣覺,常常念四諦這個人就是聲聞,常常念十善這人就是天,常常念五戒就是人,這都是講存心。十法界眾生他存心不相同,餓鬼是慳貪心,這個心特別重;畜生愚痴心,就是是非、真妄、邪正他辨別不清楚,這就是畜生心;瞋恚、嫉妒那是地獄心。佛的心是什麼?佛的心是平等心,所以清淨、平等、慈悲那是佛心。我們在十法界裡面,發心要證佛果,剛才說過了,佛有能力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證得佛果,在一年當中證得佛果,在一月當中證得佛果,在一日當中證得佛果,在一剎那中間證得佛果,佛有能力。問題就像善導大師一樣,我們遇的緣殊不殊勝,能不能遇到這個緣?佛確實有能力,我們要相信,我們要不懷疑,我們在一剎那不能證得,一天、一日、一月、一年不能證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要有這種信心。

  平等裡面有四個意思,第一,平等普覺一切眾生,也就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這是講這部經。這部經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所以這個經確實跟一切經不相同。你得到任何一部經典,你不見得一生能成就,在佛門裡面種下善根,種下了成佛的種子,那是決定不錯,要是講一生成佛,太難太難了,尤其成究竟圓滿之佛,那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唯獨這部經能辦得到,所以我們修學要依這個經,我們弘揚要依這個經,我們勸別人也要用這部經。我們用諸佛的第一法門,諸佛之成佛也是用這個方法修成的,現在他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

  我們千萬不要誤會,什麼誤會?我就曾經聽不少法師說過,我今天勸他修淨土法門,勸他專門研究《無量壽經》,或者是淨土三經。他反過來說,他說我這個看法錯誤,錯在哪裡?他說自古至今這些大德,哪個不是通宗通教,最後才選擇這個法門?我說沒錯。他說你也是如此。我說不錯,我也是這樣的。他說那你為什麼教我專門學這個經?說起來好像是很有道理,其實不然。他沒有走過這個路他不曉得,我們是已經走過這個路了,從前走的那些路都叫冤枉路。今天發現這個法門,對於過去那麼多年吃的那麼多苦頭後悔莫及。你要相信了,我走的那些錯路你都不要走,我今天指給你,這是條正路,你省多少事!你要不相信,我是拐彎抹角摸得來的,你也去照走,照走是可以,你走到最後能不能走到淨土,那就太難了。為什麼?路走多了會迷失,自古以來,這個路走通了,很幸運沒有迷失,摸到這條成佛之道,這個人畢竟不多;可以說一萬個人有九千九百九十多人迷失了,難得有一個幸運的,他沒有迷失,他走出來了,才發現這條成佛大道。那你何必去找自己的麻煩,不直截了當就修這部經?從這一部經上,就決定成佛。你再要去讀誦《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也更好,那緣就更殊勝。實在怕麻煩,這一部經足夠了,決定成佛。這部經就是圓滿殊勝的因緣,諸位要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

  第二點,是以平等法覺悟眾生。可見得宗旨是教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成佛是要覺悟,這部經典裡面字字句句都是給我們破迷開悟做增上緣。絕不是說我們要破迷開悟,一定去念般若經,好像這個經不太管用的樣子,那就錯了,般若經也不出此經範圍。第三個意思,平等覺就是指如來的正覺。經文裡頭說了,如來正覺是講我們修行果地上究竟圓滿的徹悟,大徹大悟,也就是經上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平等覺是指這個。第四就是專指本經平等覺,平等覺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別號,經文上面也有。這是平等覺的大意。

  末後這段,就是「經」字。經,意思是契經,第一個要契理,第二個要契機。這是從印度梵文「修多羅」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非常之廣,在《華嚴》裡面它含著有十個意思。因為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遺教我們都尊稱為經,所以用這個字來翻修多羅,加上一個契,與修多羅意思就很相應。契理,理就是實相,理就是真如,理就是第一義,必須是字字句句都要與理相應。換句話說,佛說一切法,統統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叫契理,是從自性清淨心裡流露出來的,這就是所謂上契諸佛所證之理。契機,機是講我們眾生,我們眾生的機感,我們的程度、我們的需要,佛說這些,我們都能夠體會到,我們能夠接受,這才叫契機;換句話說,適合一切眾生的程度,這才叫契機。

  通常解釋多半用「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來解釋。貫就是貫穿所說之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有條不紊,講得有層次,有順序,次第分明,像段落清楚,無論是在言詞、文字、理論都是有條不紊。第二是攝,攝是攝持所化的眾生。攝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像磁鐵一樣,磁石它能夠吸鐵。眾生沒有接觸佛法,他不懂,他不知道,接觸了佛法之後他就欲罷不能,它有這股很大的力量在那裡吸引著他,這就是攝持的能力。第三,有常的意思,我們說的真理永遠不變,這個叫常,永遠不變,永遠不會改的。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譬如釋迦牟尼佛講經,三千年前,時代跟今天不一樣,他講這個經的地點是在舍衛城,在印度,我們今天在美國,地點也不一樣,聽眾也不相同,可是統統適合;換句話說,他所講的這個真理,這個理論、方法、境界,都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不僅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對任何國家民族來說,都是一樣的感動人,一樣的能攝受人。很可惜的,今天美國人與我們言語上的隔閡,如果沒有語言上的隔閡,縱然他初次接觸,他要聽了之後,他一定也五體投地,一定也發願修學,這就是它有很大攝受眾生的力量。不僅在我們娑婆世界,經上講,十方諸佛都在他們自己國土裡面拿這個法門來接引眾生,勸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這個法門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一個人在此地介紹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說,沒有一尊佛不講這個法門,真是盡虛空遍法界,時時處處都在弘揚。這個常的意思,與一切經裡面講常,的確有它特別殊勝之處。

  最後一個意思是法,法就是法則、方法,就是軌則。這個規則,是一切修學菩薩們共同遵守的,就是像小本《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信願行,深信、切願、力行,一心繫念無量壽佛。

  也可以說「佛說大乘」這是教,像教科書一樣,教導我們,以《無量壽經》的理體宣揚眾生本具的大經。可見得這部經,雖然是從釋迦牟尼佛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一切眾生的心性與佛沒有兩樣,佛自性當中所出的經典,就是我們自己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經題裡面「莊嚴清淨平等覺」這是行,一句阿彌陀佛莊嚴自心,清淨自心,就是依教修行。無量壽就是理,就是自性,就是我們的法身本體,就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佛性。《觀經》裡面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就是是心作佛的本心。也可以解釋說,平等覺是我們自己的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這是始覺,始覺與本覺合一,始本不二,始本不離,這才能證無上覺,無上覺就是無量壽。如是,平等覺就是我們自己的因地心,無量壽就是我們自己果地覺。

  這個經題裡頭妙義無窮無盡,統統在這一個題目當中,所以古人說,「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說到這句話,使我們想起現在日本的日蓮教,他從古人這句話裡頭,就是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於是乎他不求解,他也不求行,他天天就念一個經題。像日本人常念的,「南無妙法蓮華經」,他天天念這個經題,經題究竟什麼意思他不曉得,不曉得,念這個經題沒有功德。不要說念經題了,就是念佛吧,你看我們一天到晚執持名號,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古德還說喊破喉嚨也枉然,何況那個經題!為什麼經上又叫我們執持名號,又說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為什麼又說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就是對於經題、佛號的義意是不是真正明瞭,是不是真正的用經題、佛號降伏自己的煩惱,念出自己的平等覺,這樣才有用處。如果說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個沒用,同樣的,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妄想還是一樣的起,惡業還是一樣的造,這個沒有用處,這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必須要把這句經題跟佛號要會歸到自性,把自己的因心念出來,然後才能夠契入果地覺,這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不僅二六時中這句佛號,像善導大師教給我們的,專禮、專念、專想,同時這個法門是大乘,不是小乘,佛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還要把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的道理,這個法門的因緣、方法、境界,要詳詳細細的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自行化他同成佛道,這才是個真正依教奉行的人,才是真正修學這個法門的人。絕不能說自己得了好處,就不管別人,那是錯誤的,那就不是大乘。換句話說,你並沒有懂得,你要真正懂得,你一定是自己拼命去修,也拼命去把這個法門告訴別人,必然是這個現象。為什麼?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不是二體,生佛不二。這個功德才是究竟圓滿。

  題目簡單就介紹到此地,下次我們就開始入經文。其餘像賢首、天台諸家,在講經之前都要講玄義,玄義就是經中的大義,我們這次統統把它省略,只講經題,經題接著我們就講經文,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