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的啟示  (共一集)  1990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2-016-0001

  我們在這個場地是第二次與大家聚會。記得去年我們聚會的時間雖然很短,非常難得,同修們成立了「美國淨宗學會」。「淨宗學會」是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雖然提倡之後,在大陸上並沒有組織。共產黨統治了中國,所有的宗教都停止活動,一直到鄧小平執政之後,這個政策才稍稍有了修改,宗教是有限度的活動,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限度的活動,個人學佛、拜佛、研究經典,共產黨不限制了,但還是不容許有任何的組織。

  前年我到北京,我去的目的是拜訪黃念祖老居士,這個人在現代可以說是佛教裡面希有的一位大德。過去我曾經是聽說有這個人,都以為這個人已經不在世間了,沒想到大前年在D.C.講經聽說他還在世,這是非常歡喜的一樁事情,這樣才取得了聯繫,前年我特地到大陸上去拜訪他。關於淨土宗,他是晚年專門修學淨土也專門弘揚淨土。他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學生,跟夏蓮居二十年,他的舅父就是梅光羲老居士。梅老居士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李老師是跟他舅舅學的,所以我們當中有這麼一段因緣。我的佛法是跟李老居士學的,所以是總是算起來還都是一家人,所以我特地去看他。他把夏老居士這個構想告訴我,但是在大陸上一直到今天,淨宗學會不能成立,所以就把這個事情交代給我,希望我在台灣、在海外能夠幫助修淨土的同修組織這個學會,這是一年多來我們在各個地區現在總共有十一個淨宗學會,所以非常之難得。看看今年夏天能不能召開一個世界淨宗學會,我們大家共同來切磋琢磨,把學佛的風氣發揚光大。

  淨宗就是淨土宗,它主要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的最多。我們曉得佛在世的時候,大概經典都是講一次,沒有重複的,都是講一次,唯獨《無量壽經》是佛多次的宣講,多次宣講這就很特別了,當然它很重要,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經典,佛不至於多次的宣講。佛法與中國人的緣分很深,換句話說,中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最為深厚。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也是最先傳入的,後漢的時候,就是早期佛法到中國來的時候,這部經就來了,像安世高就有翻譯。安世高是漢桓帝的時候,桓靈之時。安世高到中國,大概三國那個時候的人物剛剛出世,像諸葛亮、曹操大概都是四、五歲的小朋友,這是安世高到中國來。他的譯經,就是翻譯的經典,非常受中國人的歡迎,就是文字完全是中國化,採取的義譯,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中國人非常喜歡他的譯本。

  從後漢到北宋,這當中差不多是八百多年,這部經重複的翻譯總共有十二次,所以翻譯之盛,任何經典都不能跟這部經相比。它有十二種不同的譯本,很可惜的,宋以後有七種本子失傳,現在我們在《大藏經》裡面所看到的只有五種,七種失傳。在過去印刷術沒有發明,我們曉得中國的印刷術是宋朝才發明,印刷術發明的初期還不很普遍,所以經卷都是手抄本。手抄本,諸位就可想而知,中國過去寫的是毛筆字,在全國經本就不多,何況容易遺失,失傳的情形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留下來的五種本子,內容出入很大,於是對於修學的人就帶來了困惑,究竟依哪個本子好?如果五種本子都看,那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你一生當中能夠把五種本子都看到那非常幸運,因為從前經本太少了,到哪裡去找去?不像現在,現在容易了,現在印刷術發達,非常容易。所以就是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是非常有名而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曾經將《無量壽經》做了一個會集本,但是這五種本子他當時只看到四種,唐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他沒有看到。像這樣有名的一位學者大德,五種本子都不能夠找齊,你就想到從前經本之得來實在是很不容易,所以他只有用四種本子來會集。所謂會集就是校對,重新編排,編成一個新的本子,把各種本子裡面好的地方統統編輯在一起,重複的地方去掉,變成一本完整的《無量壽經》,這樣的一個本子,這叫做會集本。

  龍舒居士自己的修持,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往生是站著走的,他是預知時至,他並沒有生病,站著走的。我們現在看到《龍舒淨土文》前面有一幅畫的像,站在那個地方念佛,手上拿著念珠的像,那就是他往生的像,立化像。這是可以給我們做證明,他的修持確實是功夫到家,也證明他所會集這個本子決定沒有錯誤,如果會集本子有錯誤,他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成就?所以他的成就證明他所做的這個事情是一樁好事情,沒做錯。不過很遺憾的就是取捨有問題,有些地方很重要的東西他往往漏掉了。還有一點遺憾,因為會集跟翻譯不相同,翻譯你自己可以斟酌詞句,會集不可以,會集一定要用原譯本的原文,如果自己改了字,後人會批評。龍舒居士多多少少是改了幾個字,意思當然是沒有問題,但是把人家原本上的字改掉,後人對他就有指責,這是美中不足。由於這個原因,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有彭際清居士,咸豐年中有魏源居士,他們都有《無量壽經》的節本與會集本。這些本子的出現一定是後後勝於前前,愈是後人做的,比前人一定好,如果不比前人好,這個本子就沒有意義,這是一定的道理。遺憾的就是還是不免把原文的字改掉,這是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對於過去三家的會本有批評,這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一樁事情,雖然印老對這個本子都很讚歎,可是美中不足。

  夏蓮居老居士是民國初年的人,他在清朝時候做過官,民國初年他就專心學佛,這個人國學的根基非常之深厚,我們從《無量壽經》梅光羲的序文裡面可以知道。老居士的事蹟,黃念祖居士是非常清楚,我要黃老居士給他寫個傳記,他告訴我這是一定要寫的,但是現在還不能發表,我說為什麼?他說現在機緣還不成熟。這位老居士的感應非常之多,實在是不可思議。在民國二十一年,他發心重新會集,就是我們現在所採取的《無量壽經》這個本子,今天這個經本帶了不少到此地來。他花了三年的時間把初稿完成,又過兩年才發行初版,初版發行之後曾經有兩次的修訂,這才成為定本,當然流通量也不多,尤其共產黨統治之後,在大陸上可以說是完全禁止,所有佛書都燒掉了。

  我們在台灣得到這個本子是律航法師,律航法師剛剛到台灣的時候還沒有出家,他在台灣出家,他是位軍人,中將階級。他沒出家的時候在台灣我就認識他,我們那個時候在「總理紀念週」的時候常常碰到,以後他跟慈航法師出家,第一本經書是他帶到台灣。他曾經在大陸上親近過夏老居士,聽夏老居士講過這部經。帶到台灣之後,他就送給李炳南老居士,所以李老居士就把這本經書交給瑞成書局翻印,瑞成書局是排字,曾經印過兩次。同時李老居士在台中講過一遍,這是民國三十九年講過一遍,也給這部經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註解,他這個註解是眉註,就是在經本上自己用毛筆寫的,我們將這個原本印出來了,也是一個很好的紀念,老居士往生的時候我才把它印出來。

  當時,民國五十七年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居士,他把這個本子給我,我看到就很歡喜。五十六年我到台北講經,我就想講這個本子,同時我們在台北也印過兩次,那時候印的數量不多,一次是一千本,一次是二千本,總共印了三千本,就想講,李老師不同意,李老師告訴我,他說:你現在聲望還不夠,不能講這部經。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這部經是會集本,有人批評。他說會帶來麻煩,暫時不能講。所以就把這部經放下,印出來的經書就到處送人結緣掉了。本來印的經是準備講的。那一年就是我們這裡高貴宇同修的母親做五十歲生日,就印《無量壽經》,準備講《無量壽經》,李老師不同意就打消了。於是在台北講《楞嚴經》,六十年開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個經本就一直放下,一直到前年李老師往生了,我就想到這樁事情。他老人家往生,我們用什麼方法紀念他?最好的方法無過於把這部經書大量的翻印流通,所以那時候就印了一萬本。許多同修看到這個本子歡喜,來找我,希望我講一遍,所以在台北就開講,在海外我也到處普遍的都講這部經,非常受歡迎。尤其難得的是在新加坡,新加坡佛教雖然是很盛,跟我們台灣差不多,都是拜拜修福,講經的不多,聽經的興趣也不濃厚,淨土沒人講過。我到新加坡第一次去講淨土就講《無量壽經》,法緣的確很殊勝,每天晚上平均人數都超過七百人,我在那裡講了一個月把這部經講完,一共講了六十個小時,每天晚上兩小時。第二次就是去年十一月,我再去講《無量壽經》大意,講了十天二十個小時,每天聽眾超過一千人,圓滿的那一天大概有一千五、六百人。現在新加坡,很小的地方,還沒有台北市大,我最保守的估計,念《無量壽經》的人至少有五千人以上,這裡面有很多對於這部經能夠背誦。當然第二次去,相隔六個月,聽眾幾乎增加一倍,原因是這半年當中有三個人念佛往生,瑞相非常之好,給大家帶來了很大的信心。有三位同修,都是年歲很大,生病往生的,他們往生見到佛光,聽到天樂,聞到異香,這都是去助念的同修們看到這麼好的瑞相,所以對這個法門信心增長,我想聽眾人數之增加與這個有很大的關係。可見這個法門確實不是空談,有實際效果,大家能夠見到。

  今天我們有緣,這邊淨宗學會的同修邀請我跟大家講一點佛法,我們也特別選了《無量壽經》的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並不在一起,是從經裡面好幾段湊起來的,雖然是湊起來的,但是它也有一個體系。我們把這個綱領經文都印出來,我們依照這個略略跟大家介紹。第一段是說佛法的宗旨,我們把經文,底下是經文,摘錄了一段: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

  這一段是經文。我們先要把佛法的定義認識清楚。現在社會上把佛教看成宗教,實際上它也是宗教,我們不能夠否認的,但是原始的佛教並非宗教,佛教變成宗教也不過是最近的事情,如果在歷史上來說大概只有一百多年,不超過兩百年,清朝中葉以後,它才變成宗教。可以說在乾隆以前,佛教還不是宗教,變成宗教總是嘉慶以後的事情,所以這個歷史並不很長。那麼佛教是什麼?我們中國人常稱儒家、佛家,這個很有道理,實在講它是教育,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與我們中國的孔子完全相同,它是對於世人無盡悲憫的教學,所以它的確不是宗教,這是我們首先要認清楚的。

  凡是宗教都是迷信,宗教是靠神明來保佑,是依靠於外來的,教育不是如此,佛教給我們每個人要信誰?要相信你自己,頂天立地,不依賴任何一個人,所以它教學的目的是智慧。教學的綱領,三大綱領是戒學、定學、慧學,戒定慧三學是以智慧為目標,以定學為樞紐,以戒學為手段,所以持戒是手段、是方法,因戒得定,定才能夠開智慧。佛法雖然宗派很多,法門很多,「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道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麼多法門總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都是修定,所以「定」是樞紐。決定不是只有禪才修定,其他的法門也修定,與禪實在講沒有兩樣,只可以說方法不一樣,手段不一樣,得到定是一樣的,從「定」才能夠開智慧。

  所以佛法所追求的,這個經文上有一句,常常讀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要拿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可以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只要有智慧,無論從事於哪一個行業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佛法裡頭沒有第二的,從事於任何行業都是第一,你有高度的智慧,它求的是這個,所以它是智慧的教育,是智慧的教學。佛告訴我們這個智慧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要是從外面來的,我們能不能得到是未知數。佛告訴我們,這個智慧是你自己本來有的,像《華嚴經.出現品》就講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我們現在智慧為什麼這麼少?能力為什麼這麼弱?原因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把你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礙住了。佛的教學無非是把這些障礙去掉,恢復自己的智慧德能,這是佛法。

  所以佛法裡面是絕對平等的,我們每個人跟十方一切諸佛是平等的,沒有兩樣。學佛的同修們跟佛的關係只是師生關係而已。譬如釋迦牟尼佛,這是我們這個世間佛陀教育的創辦人,我們尊稱他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就是創始的老師,我們自己稱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他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我們跟這些諸大菩薩是前後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的學生,早期的學生,我們現在也是佛的學生,所以我們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是同學,前後,他們是學長,是這樣的關係,所以不可以把佛菩薩看作神明來看待,那就錯了,那就變成宗教。現在一般世人都把佛菩薩看作神明,所以佛教變成宗教。佛教真正的面目很少人知道,甚至於連很多出家人都搞不清楚,那麼我們要在佛法裡面得到真實的利益就困難了。

  佛法的修學剛才說了,法門很多,但是這麼多的法門總有個原則綱領,確實有,修學的綱領就是「覺正淨」,我們通常稱為「三寶」。我相信在此地很多同修都「皈依三寶」,皈依三寶就是修學指導的綱領。佛法講「修行」,「行」是行為、是行持,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為。行為很多,佛法把它歸納為三綱,三大類:身,我們身體的動作,這是身的行為;口裡面的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裡面的念頭,叫做心意的行為,你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身口意這三類統統都包括了。身口意三業行為最重要的是心裡的行為,也就是你的思想見解,這最重要,因為心要是思想見解純正,身口自然就正。身口修得很好,裡面還有妄想,這是表面功夫,是很難得到真正的受用,由此可知,它特別重視思想見解的邪正。

  修學修正的標準就是覺、正、淨,佛給我們提出這三個標準。第一個就是覺,覺悟,覺而不迷,迷是凡夫,覺就是佛菩薩,所以佛這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覺是你自己要覺悟,皈是回頭,我們從前不覺,從前迷惑顛倒,現在回過頭來,我們要覺悟。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我們要覺悟,這叫做皈依佛。「法」就是正確的思想見解。我們從前想法、看法錯誤,現在回過頭來要依正確的思想見解,這叫皈依法。「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以前心理常常受染污,什麼染污?譬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接觸境界心裡面就起貪瞋痴慢,貪瞋痴慢就是染污,心不清淨。從今之後把這些染污捨掉,恢復到自性清淨心,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常常保持自己心地清淨不染,這叫皈依僧。所以皈依僧不是皈依一個出家人,皈依一個出家人那你被出家人染污。所以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三自皈;皈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淨,這叫三皈依,這叫做三寶,為什麼?用這三大綱領能夠恢復你自性無量的智慧德能,達到學佛的終極目標。

  這是佛以無盡的大悲心,大慈大悲,看到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他來教導我們,幫助我們恢復自性。所以佛法不是神道,佛法是師道,他是老師,我們敬佛是尊師重道,是這個意義,依照他這個方法,依照他的教學綱領,我們努力自己來學習。

  第二段是講願,在綱領上提出一個深心、一個悲心,這就是佛門常講的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深心,我們一般說的好善好德。悲心是對於一切眾生的憐憫、同情、幫助。底下一條說的是修道、傳道、弘道。這三心都是從大悲心裡面生出來的,所謂「三心圓發」,「圓」是圓滿,佛教給我們要發這三種心。下面這段經文:

  【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這是說阿彌陀佛。他在當初跟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初學的同修。在過去,他出現在世間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一尊佛在世間教學,世間自在王佛。他本人是一個國王的身分,聽佛說法之後,他不做國王了,他把王位捨棄跟佛出家,以後修學有成就,建造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建造的。這個歷史、過程,以及他如何發願來建造,他用什麼方法建造,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些什麼好處,這些全都記載在《無量壽經》裡面,諸位去讀這部經你就都能夠得到答案,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修學的榜樣。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我們常講行菩薩道,這幾句經文很重要,我們應當要學習。學佛剛才講要恢復自性,恢復自性本來具足的無量智慧、德能、才藝。我們也要曉得我們為什麼會迷失自性,到現在眼前這個地步,這是迷失了自性,迷的原因就是妄想、執著,天天在打妄想,樣樣執著,心量窄小,不能容人,不能容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迷失了自性、為什麼智慧不彰,原因在自己,所以學佛第一要緊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忍,要能夠包容。要知道,我們的心,我們的本心,我們的真心,經上講得很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看原來的心量多大!整個虛空法界在我們心裡面包容著,現在我們的心量變得很小,兩個人都容納不下,你說可不可憐!所以學佛從哪學起?要從把心量拓開學起,學著能容忍,能夠包容萬物,要把心量拓開。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這是佛教給我們,這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念念要想到造福社會,造福人群,我心量就拓開了。絕對不要是念念都為自己,這個心量就小了。念念為社會,念念為大眾,這個社會好,大眾都好,那我當然也好。念念為自己一個人好,不顧社會、不顧大眾,你怎麼好也好不了,中國古人常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共產黨為什麼會在這個世間發生?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世間畢竟是貧苦的人多,窮人多,富有的人不能照顧貧窮的人,貧窮人對富有的人必然是嫉妒,必然是不滿,怨天尤人,他就會作亂,社會動亂,你再富有,你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如果富有的人能夠照顧貧窮的人,這個社會就會安定,貧窮的人不會抱怨,對富有的人能夠生起感恩、愛護,所以彼此能夠相安,這些道理我想不難懂,如何我們真正發心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說得更淺顯一點,就是說我們有福不要只想著自己享,我們把我們的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好了,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

  我們將我們的智慧、能力、財富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共享的方法太多了,不是有一個一定的方法,方法很多,隨個人自己喜歡的去選擇。我自己所選擇的這個道路,我們是印送經書,這些經書送到全世界,喜歡的人我們都無條件的供養他,這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在過去,印光法師一生就是走這個路,我知道之後,我覺得這個很好,可以不違背修學的原則,就是心地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我們有一分錢做一分事情,有兩分錢做兩分事情,財富不儲蓄,統統把它做盡,心安理得,道理明瞭之後,我們這樣做,做得非常心安,這是佛教給我們要這樣做法。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懷疑,不要恐懼,我把我的財富統統布施掉了,那我明天怎麼辦?我明天吃飯怎麼辦?想到這些事情,想到明天,想到明年,還想到幾十年之後,你什麼都不敢動,這個心愈想愈小,圈子愈畫愈小,這就是妄想執著。明天還沒有到,你想明天的事情就叫做打妄想,你不能夠掌握到現在。實在說,在你心地不清淨的時候,換句話說,你還有妄想執著,你就落在命數之中,你有命運,有命運就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有定命,你命裡面有的總是有,絕對是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想盡方法去求,求不到的。

  我最近從台灣來,台灣有一位同修,過去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常常聽我講經,最近大概有六、七年我看不到他。二、三個禮拜以前,他來看我,我說「這麼多年沒有看到你了(看到他人,人很瘦,也很可憐),你搞什麼?」他說他搞股票。我說「有沒有賺錢?」他說前二、三年,做了三年賺了五千多萬,去年一年賠光了。我說「好了,你這四年的時間白忙了,落空了」,三年賺了五千萬,一年賠光。他說「我很不甘心,我還要再做」。我說「那好,你去做吧!」執迷不悟。命裡頭沒有錢,我說「你這樣去做,我看你這個情形,大概再賺五千萬的時候,連命也賠掉了。命沒有了,賺錢有什麼用處?沒用處」。我說「你再不回頭,(我看他那個樣子)你活不了幾年」,年歲很輕。我說「你千萬不要迷在錢裡頭把命丟掉了,這得不償失」,不覺悟,跟他講了還是不覺悟。現在迷在這裡面的人太多了。作股票的人心都很專,如果把那個心拿來念佛不得了,決定上品上生,專心。這是眼前我們看到很多的,所以這是迷失了自己。

  如果心地到清淨,給諸位說,你就可以能夠改造命運,可以轉移命運,所以命有沒有?有,操縱在自己手上。命是自己造的,所以自己可以改,改的方法,這部《無量壽經》可以說是第一法則,依照這個方法來修改,你決定成功,而且時間還不需要很長,短短的時間就能夠改過來,效果非常的顯著。這些年來運用這個方法來改造的人很多,成功的例子非常多,確實是佛家所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有求」是你命裡頭本來沒有的,你求能求到,這個叫「求」,命裡頭有的那算什麼求?那不算求,命裡頭確確實實沒有的,有求必應。所以你要明理,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一樣求不到的。憑什麼?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原理。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你向誰求到的?還不是自性裡頭求到的,不是從外求的。從外面求不容易得到,那個權操縱在別人手上。自性變現的,是跟自己求,哪有求不到的?所以有求必應。向外求,有求未必會應,從自性裡面求是有求必應。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從自性裡面求得的,不是從外面求得的。這個理非常之深,你要明瞭之後,你才曉得這是真理,決定可靠,決定不落空,我們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修學,這樣才能夠滿願,起步就是要心量拓開,求得心地的清淨。

  所以現代人學佛,效果、成就往往比不上古人。我們看看古人,你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面去看,古人學佛往往在三年、五年當中就得到成就,成效就得到了,現在人學佛學一輩子得不到效果,是不是今人不如古人?這個話不然。現代人頭腦比從前人聰明,現在人所得到的物質享受比古人豐富,為什麼我們學佛成就不如古人?那是方法上錯了。這個方法錯誤,首先錯在觀念上,古人學佛學什麼?學覺正淨;現在人學佛學什麼?是想懂得佛教經典,知道得愈多愈好,拼命在去研究,換句話說,他不是求的覺正淨,他所求的是知識。知識再豐富不能解決問題,智慧才能解決問題。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它的結果如何?我想諸位都知道,它的結果是世界毀滅,是世界大的災難,可見得得到的結果與我們的心願完全相違。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理論很深,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錯誤,古人所講「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那個毫釐之差是觀念,千里之謬是後果,後果不堪設想,同學們如果真正能夠認識、理解,我相信大家的看法都相當的悲觀。

  大陸上年輕人普遍的一個想法,中國沒有前途,這是果報,起因在什麼地方?起因在當初教育上一念之差,把我們傳統教育的精神、宗旨捨棄了,全盤西化,學美國人,這是一念之差造成今天的後果,在台灣亦復如是。今天台灣社會的動亂,三十年前方東美先生就看到今天的局面。三十年前我跟他學的時候,他對於台灣教育的批評,他就說這個教育是全盤失敗的教育,那個時候政府剛剛從大陸撤退到台灣,他老人家說「台灣這麼小的地方,兩所大學就夠了,不要辦這麼多大學。大學是培養通才的,學校辦多了,造就的人才多了,將來沒有這麼多位子給他坐怎麼辦?那就爭,就會打得頭破血流,就會製造政治上的混亂」,今天被他看到,完全看中了。你培養這麼多人才,你沒有這麼多位子給他坐怎麼辦?三十年前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說這是我們教育上很徹底的失敗。

  所以他那個時候的看法、主張,他認為台灣對於政治人才的需求不多,所以兩所學校足夠了,應該是普遍的辦航空與航海。如果確確實實那個時候政府要能夠採取他這個構想的話,今天台灣是全世界造船的王國、造飛機的王國,那不得了,那台灣今天的經濟不至於如此,確實是世界第一。用我們的智慧、技能向航空、航海上、機械上去發展,他那個觀念是這樣想法。所以三十年之後我們看到這個後果,一念之差。今天台灣還拼命在那裡建大學,還有人想辦學校,辦學校目的是什麼?學校很賺錢,目的在此地,沒有想到社會後果,沒想到這個。佛法教學的眼光非常之遠大,它不但看一世,它看來世,所以佛法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底下這一句尤其是非常之圓滿,『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這是自度,佛法講自度度他,自行化他,換句話說,自度、自行就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自己生活的態度應該要怎麼做法。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於一切萬物」,就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不外乎這兩大類,隨意就自在了,隨意就是隨緣,不要去攀緣,你就得自在,我們中國人常講「隨遇而安」,這樣的想法、做法是不是太消極?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消極,其實不是消極,因為平安就是福。

  今天大家認為什麼叫福報?有財富、有地位,這叫福報,這是你看錯了。財富跟地位決定不是福報,為什麼?很操勞,很辛苦,那有什麼福?煩惱多。真正的福報是什麼?身沒事,心也沒事,身心無事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福報一般凡夫不能享受,為什麼?他覺得無事就感到無聊,他不曉得那是真正福報,所以說那個福他不能享。身心無事是真正的福報,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再告訴諸位,如果你心真正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我告訴諸位,你不會生病。病從哪裡來的?病從煩惱、憂慮、牽掛裡來的,你要是沒有這些東西,心地清淨,你就長生不老,這多幸福!

  人為什麼會老?憂能使人老,你憂慮。你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你怎麼會長病?你怎麼會老?不可能。健康、長壽、不老都是大家所求的,但是你求不到,為什麼?你不知道那個原因,你不曉得修因,你得不到這個果報。這是真正的享福,真實的福報。所以物質生活,我們只要穿得暖,吃得飽,有一個房子可以遮避風雨,足夠了,就可以過神仙生活了。過分在物質上追求,這是得不償失,固然你能得到一些,你付出的代價太多了,不值得。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這就是說在物質生活上我們一定要有節制,這是消極,是不錯的,但是在對於社會的造福,幫助別人,那是積極的。

  底下這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類」是指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他有苦難,他來求我們,我們去幫助,佛說這已經就做得不夠了,他沒有來要求,我們主動要去幫助他,「不請之友」。我們曉得他有困難,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甚至於這個困難他現在自己還不知道。因為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心地清淨的人,他的眼光遠大,像剛才講的方東美先生就能夠看到三十年以後的社會狀況,這個眼光比別人就高,比別人看得遠。一般人只能看到現前,看到明年、後年,看個三、五年,他能夠看到幾十年之後,這就是應該要幫助人。幫助人,那個人能不能接受那是他的福報,他能接受,於整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他不能接受那就沒有法子。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用教學,這是最究竟、最圓滿、最徹底的做法,使一切眾生都能夠破迷開悟。一切苦難是迷惑造成的,幸福快樂是覺悟的結果,所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自己在物質生活上節儉就是離苦得樂,我們有多餘的能夠幫助別人,這是一樁非常快樂的事。

  凡夫只看到果報不曉得修因,大家都想得到財富,財富從哪裡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你修因才會結果。佛告訴我們,財富從哪裡來的?絕對不是說你很聰明、你很能幹,你能夠賺得來,比你聰明、比你能幹、比你主意多的人很多,為什麼他賺不到錢?由此可知,財富是命裡頭有的。命裡怎麼有的?是你前世所修的,這是因果通三世。前世修的有財富,這一生得到,這一生不修,你的財富享盡就沒有了,為什麼?你沒有再修因,沒有再種。怎麼個修法?佛說從布施得來的。今天發大財的人是過去生中財布施多。財布施得的是財富,法布施得的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長壽,所以要想得到果報就要懂得修因。我們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報是前生所種的因,但是剛才說過命運可以轉變,怎麼轉變法?在修因上,如果懂得這個道理積極來修,不要等來生得果報,這一生果報就現前,為什麼?你修的這個因修得很積極,修得很多,等不到來世他的果報就現前,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沒有一樣得不到的。只是天天想得到而不肯去做,那是枉然,那是決定落空的。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佛菩薩並不保證你要得到什麼,誰保證你?自己保證自己,自己要肯去做。佛菩薩只提供理論、提供方法,這個理論與方法決定正確,你自己要去做。所以真正的福田是社會、是眾生,你能夠為社會造福,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你的福報是源源不斷的。

  命運是真有,確實是有,諸位念《了凡四訓》就曉得。袁了凡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是把佛法的理論教給他,他依照這個修學改造了命運。自古以來用這個方法改造的人非常之多,不過沒有把它寫出來,了凡先生是寫出來大家知道,而且比袁了凡先生成就更殊勝的也非常之多,這是我們要知道的,也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所以命運決定操在自己手中,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是真正的罪過。命是自己造的,怎麼能夠怪人?福是自己求的,與別人不相關。所以我們能夠記住這個原則,常常照著佛法來修學,可以說自己的願望都能夠達到。底下一段說: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我們先說這幾句。『如來』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你看《金剛經》在中國很普遍,流通很廣,讀的人很多,《金剛經》上有的時候說「佛」,有的時候說「如來」,說「佛」跟說「如來」是兩個意思,說「佛」是講的釋迦牟尼佛,從形相上說;說「如來」是從自性上說,真如本性。『法』是一切法,『藏』是含藏,一切法含藏在真如本性之中,這像個倉庫一樣,我們雖有,但是我們迷了不知道。佛教給我們,你要覺悟,你要明瞭,你要能夠接受、保持自性甚深的法藏。真的明瞭了,我們就有目標、有方向,修什麼?我們修「如來甚深法藏」,這個如來是自己的如來不是別人的如來。

  『護佛種性』,這個佛的「種性」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一切諸佛的,是你自佛。這個「佛」也是自己,如來是自己,佛也是自己。佛就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要常常守著這個,決定不迷,怎麼不迷?前面跟大家講的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但是入門確實有難易不同。我們今天講覺,怎樣才是覺?這個標準、定義很難下,實在講也相當不容易。佛教從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禪宗走的就是覺的道路,覺正淨裡它偏重在覺門。二十八傳到菩提達摩,達摩到中國,達摩在印度,釋迦牟尼佛後,他第二十八代,在中國是禪宗的初祖,一生當中想傳多半都是傳一、二個人而已,你就能想像走這個門不容易。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這是大家公認了不起的一個人,他的緣非常殊勝,他傳多少人?四十三個人而已。你想想當年跟他學的,何止幾萬、幾十萬人跟他學,真正入門的四十三個,這在中國佛教史裡面空前絕後,惠能以前沒有這個情形,惠能以後也沒有。大概最多的,得到真傳的,五、六個人就不得了,這就很多很多,幾乎是單傳的很多,你看從達摩到惠能都是單傳,達摩的學生只有一個慧可,慧可傳給僧璨,都是一生就傳一個人,由此可知,覺門很難。

  正門,這是講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思想見解,這屬於教下,像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論宗,這些都是依靠經典,好像念書,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逐步逐步慢慢的學,這個人雖然是多一點,但是也不容易,要很長的時間受佛教正規的教育,時間長。

  實在講最容易的就是求淨,淨門就是清淨心,所以淨土宗所修的是清淨心,密宗也是修清淨心。淨宗跟密宗比較,淨土宗比較穩當,因為它是純從清淨心下手,比較穩當。密宗不太穩當,不太穩當的原因在哪裡?他跟鬼神接觸太多,因為他念的神咒,神咒多半都是鬼神的名號,你把那些鬼神統統找來了,找來之後沒有方法把他打發走怎麼辦?所以容易惹麻煩,實在這個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你把這些鬼神找來了,如果你心地清淨正大光明,這些鬼神擁護你、尊敬你,護法;你心不清淨,心還染污,還有妄想、雜念,你把這鬼神找來了,鬼神來了之後瞧不起你,瞧不起你,他就會跟你開玩笑,他就玩弄你,那你就受不了。找來的時候他不尊敬你,他覺得你不配我尊敬,這叫自找麻煩。淨土宗是求清淨心,跟鬼神不往來,所以這個麻煩就沒有了。所以密跟淨都是修清淨心。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要認清楚。

  心清淨了哪有不覺的道理?哪有不正的?所以覺正淨這三個字只要你得一個,三個同時都得到,這就是一個絕對理想的標準。尤其淨土宗的方法非常之巧妙,只用一句佛號把心恢復到清淨,這句佛號的作用就是清淨劑,擺在我們心裡頭,心就清淨。心不清淨就是起心動念打妄想,妄想,不管這個想的是善是惡、是真是假,這統統不管,念頭一起,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決定不要叫妄想繼續不斷打下去,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妄念,妄念起來不怕,要覺。淨土宗的覺就是「阿彌陀佛」,我妄念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妄念趕走了,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淨心劑,就這個作用。我不念阿彌陀佛就會打妄想,念阿彌陀佛就不打妄想,阿彌陀佛念久了,妄想沒有了,佛號也可以不要了,才能恢復到真正的清淨。所以念經勸你念一部經,佛教經典很多,統統不要念,念一部,念一部心容易清淨。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想從淨門入門,從清淨心入門,學多了就不會清淨,學一門容易得清淨。一門雖然你去研究,你去思索,但是這部經畢竟有個範圍,你研究久了,研究多了,好像這部經的邊際你統統都走到,你就不會再想,不會再想,心就定了,所以叫「思盡無思」,你想,想到盡頭就不想了,心就定了。如果你經典念多了,你想想看你哪一天能回頭?這部經想完了還想那部經,那部經想完想那部經,你永遠不會回頭,永遠沒有止境,換句話說,你心就得不到清淨,所以一部經容易得到。思盡無思,思盡還源,還源就恢復到本性,恢復到自性清淨,佛法你就真正得到了,得到什麼?得到的是清淨心,得到的是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無量的智慧,你對於世出世間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樣,你看得清楚不會錯誤,你看得深遠。你能夠把這個智慧、把這個清淨心用在生活上,你這一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你用在你的事業上,你的事業順利成功,你才曉得佛陀教育之美好,佛陀教育真正的價值。

  修學的方法就是一門深入,如果想博學多聞,那是一門深入得到智慧之後再博學多聞,所以他博學多聞不是一下手就可以做的。像一棵大樹一樣,它先有一個根、一個本,這就是一門深入,深入之後,這才分枝,這才使枝葉繁茂開花結果,那就是佛門講的參學,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成就無量無邊的智慧,那是第二個階段的事情。第一個階段一定是一門深入,學一樣,一樣能夠得到清淨心。換句話說,開頭學一定是修覺正淨,覺正淨這三個門選擇一門,一門深入,入進去之後,這才能夠參學,才能夠走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博學多聞。第二個階段是完全自由,完全開放,沒有任何約束,第一個階段是要受約束。所以這個經文雖然是很簡單,每一句裡頭都有很深的義趣在。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幾句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一些原則。世間一切人之所以能夠勤奮的去工作,什麼力量推動他?歸納起來可以說「名利」兩個字在那裡推動,如果名與利都沒有了,誰願意做事情?所以當年尼克森訪問大陸的時候,回來告訴我們,說中國這個民族是全世界最懶惰的民族,為什麼最懶惰?每個人不願意工作,所以工作效率非常之低,不願意做工作,我們到大陸訪問才曉得,原來大陸上共產黨分配每一個人的工作都是終身職,分配你的工作,你做一輩子,沒有調整的,你的待遇也沒有調整,一生就是這個待遇。一個月拿三十塊,你一生都是拿三十塊,你做也是三十塊,不做也是三十塊,所以大家都不做,何必拼命去做?你不做,每個月三十塊送給你,你怎麼做法,每個月還是給你三十塊,大家不做了,所以名利沒有,大家都不做,變成懶惰的民族,可見得動力是在此地。我們看看台灣,台灣人為什麼拼命工作,一天做十二個小時,星期天還不休息?他賺的錢自己都可以得到,名利都歸自己,所以拼命在做。所以世間人這一生勤苦、勤奮的在工作,忙什麼?忙名利,這個力量在推動他。佛菩薩名聞利養都不要,什麼力量推動他?他也勤苦的在那個地方為一切眾生服務,他的動力就是大悲心,『興大悲,愍有情』,他的動力在此地,這個動力,大悲心是真正的愛心。

  我們這個世間人的愛心,父母愛護子女,兒女多了,父母還有偏心,愛這個,討厭那個,不公平,所以這個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愛心會變的,不長遠的。所以這個世間人往來,大家不要對於對方太信任,那是你愚痴,是你迷惑顛倒,沒有那個道理的。為什麼?沒有一個靠得住的,他那個心一天到晚在那裡變,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今天說給你愛,明天就跟你分別,分手了。你看愛到極處,結婚了,結婚沒幾天,聽說又離婚了,這是假的,哪有真的?沒有真的,這要覺悟。真正的愛,永遠不會變的,是佛菩薩,為什麼?他是真心,真心是清淨心、是覺心,他對於一切眾生的愛護叫慈悲,慈悲就是愛,所以真心的愛,佛法叫慈悲,虛情假意的愛,就是世間人講的愛情,那虛情假意不是真的。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自己對自己都不能相信,為什麼?自己那個意思會變,都不是真的。自己對自己都不能相信,還能相信別人嗎?所以我們的思想觀念會變,確實會變,變到最後不變了,那你就成佛了。變盡了就不變了,就還源了,所以心地到真正清淨就不會變。

  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瞭,徹底搞清楚了,這時候不會變了,這時候對於一切眾生的愛護叫大慈大悲,「大」是讚歎之詞。所以佛菩薩為憐憫一切眾生,勤苦的在教化,他的動力就是慈悲心在推動,不是名利。於一切眾生,佛菩薩不希望一切眾生對他的供養,他不接受,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生活方式是乞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什麼都不要,你去供養他,頂多他一天吃一餐飯,你供養他一缽飯就夠了,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都不要,他也不要房子,他晚上在樹底下打坐休息一下就可以了,確實於一切大眾沒有任何要求。他所願意看到的,希望大家都能過得很幸福美滿,他就自在了,這種力量的推動就是慈悲。所以慈悲是從正覺裡面生出來的,真正覺悟,真實的覺心。

  悲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迷惑顛倒,所以造業受報,在那裡造什麼?造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真正有,怎麼來的?是自己製造的。自己製造輪迴,自己在輪迴裡面受報,這是很苦的一樁事情。如何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那這個事情是自己,因為是你自己造的,還得要你自己去解決,別人沒有辦法幫你解決,佛菩薩縱有智慧德能,幫不上忙,佛菩薩只可以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你,你自己要超越。

  下面這就是佛菩薩對眾生的幫助,也是教給我們的。『授法眼』,「授」是傳授。所以「法眼」,這也是比喻,意思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認識清楚,你真正把它搞清楚了,「法」就是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我都搞清楚了,都搞明白了,這就叫做法眼。我們不曉得,佛菩薩給我們講解,我們聽了之後應當要覺悟,真正覺悟了,真正通達明瞭了,那我們也有法眼。

  『杜惡趣,開善門』,「惡趣」狹義的說,三惡道;廣義的說,六道都惡。我們要把六道之因找出來,把這個因消滅,那麼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六道,這個「開善門」。所以首先要認識什麼是善因善果、什麼是惡因惡果,我們要認識清楚。斷一切惡因自然不受惡報,修一切善因自然得善果,因果報應是自然的定律,首先要明瞭,接著要肯認真的去做。善惡在心地,要從心地裡面去做功夫,斷一切惡念,要生一切善念。

  善與惡的標準,我們在這裡簡單跟諸位介紹。佛法通常講有五乘佛法,換句話說,善惡的標準是有很多層次,許多層次裡面我們就找一個原則,就是許許多多的層次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把這個掌握到就夠了。這個原則簡單的講,起心動念,凡是為自己都是惡,凡是為一切眾生都是善,這是一個決定不變的原則。也許一般人聽到了,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別人,那我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何況中國還有一句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哪有不為自己的?為自己有什麼不好?為自己,跟諸位說,永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因為六道輪迴是怎麼樣造成的?就是「為自己」這三個字造成的。你要不為自己,六道輪迴就沒有了,為什麼?我執破了。在佛法教育裡面,我執破了,超越三界,證阿羅漢果,所以才曉得佛法教給我們破我執,這是絕對正確的。我今天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你就有可能超越六道,超凡入聖。念念還都為自己,你就是造再多的好事,再大的功德,超越不了六道,換句話說,來生人天福報而已,這不是解決的辦法。所以佛講的這個話是有道理的,是值得我們信賴的,應當依教奉行。

  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對佛法有相當的造詣,對大眾也有很多的貢獻,講經說法,甚至於寫了許多佛教的書籍去幫助別人,可是那些書籍我們到後面看它一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我們就曉得他寫這個書的目的還是為自己,造再多的好事情還是出不了三界。想出三界,閻羅王一定把他抓回來,為什麼?有證據,你看你「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就是他的證據,他就出不了三界,為什麼?我執沒有破,雖然利益眾生,沒有把自己忘掉。佛教給我們,利益一切眾生,把「我」忘掉。釋迦牟尼佛每一部經典在後面流通分裡都勸大家,應當把這個經典流通,功德無量。現在印經典居然後面都有「版權所有」,這個版權誰給他的?印經典後頭印上這幾句話,這個罪過就很大,為什麼?現在講盜版權,他盜釋迦牟尼佛的版權。你看看,五戒裡頭不偷盜,他已經偷盜了,偷盜釋迦牟尼佛的版權,這還得了?這不得了。所以佛弟子,這是我們應當都要記住的。

  我們把佛教介紹給一切眾生絕對不是為自己,你講演也好,你寫作也好,是為一切眾生而說,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做,與自己不相干,自己有沒有事情?自己沒事,所以「說而無說」,無說就不累。我聽說有很多當老師的上一、二個鐘點課覺得很累,為什麼?他有說,有說當然就累,沒有說,他就不累,如果能夠說而無說那就不累。所以在講臺上繼續不斷講個十個鐘點、二十個鐘點都不累,為什麼?沒說,他怎麼會累?寫作也是如此,作而無作,就是決定不為自己,是為大眾。你工作的時間再多,工作量再大,你不會有疲倦,為什麼?你沒有做,你心清淨,心裡面沒有負擔。世間人工作為什麼會疲勞?為什麼會累?他心裡頭在作,他心裡面在想,他心裡頭有負擔,這就會有疲倦,會累,換句話說,心不清淨。心清淨了,確實不疲不厭,厭是厭倦,不厭倦,他也不疲倦。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句話很重要,諸佛菩薩確實如此,自他不二,所以這個慈悲心是真的,這個愛心是真的。自他不二,視人如己,所以才能夠盡心盡力去幫助這些眾生。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彼岸」是比喻,好像兩岸,這一邊這個岸是生死苦惱,那一邊是永遠不生不滅,永無煩惱憂慮,得到清淨自在,這都是確確實實我們能夠得到的,佛法幫助我們獲得。我們能信,能夠理解,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得到,如果這個緣分要是好的話,不必很多時間,三、五年當中就可以得到,緣要是差一點的話,恐怕得要二、三十年,像我自己修學的緣就比較差一點,差不多到二、三十年才得到,諸位修學如果因緣勝,在時間上比我可以縮短很多。我因為自己的業障很深重,雖然遇到好老師,不聽話,對於老師是陽奉陰違,表面上聽話,實際上並沒有完全照老師的話去做,所以耽誤自己很多時間,不過搞到三十年才能回頭也算是很難得,很不容易,因為我知道許多人一生回不了頭的太多了,我這三十年肯回頭也就不容易了,所以深深有感觸。諸位如果真正能夠依照古大德這個方法去修學,三、五年一定有成就。我的毛病就是學得太多太雜,這個耽誤了。如果要是一門深入的話,三、五年有決定性的成就。

  我看底下這一段很長,我們這一次沒有法子介紹完,不過我們的《無量壽經》有錄音帶,同時這一部經介紹大意是講過很多遍,全部的經文在新加坡講過一遍,在台灣講過一遍。新加坡講的是六十個小時,台灣講的時間長,我一共講了九十次,每一次一個半小時,現在所流通的是九十分鐘的帶子,一共有九十個,講得比新加坡詳細。現在這兩套的帶子都流通,這一邊將來向佛陀教育基金會或者向華藏圖書館都可以能夠要得到。這是幫助諸位讀《無量壽經》。星洲這一套帶子從新加坡帶回台灣之後,台大有一位謝教授很發心,把它全部寫出來,寫成講義大概有七、八十萬字,現在這套講義交給我整理,當然口語跟寫出來的東西不一樣,裡面廢話就很多,所以我現在在看,再把它刪,還有一些東西補充,重新仔細的校對一次,我想今年年底可以出版,這部書出版之後對於大家研究《無量壽經》會很有幫助。

  這部經已經有的註解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我們印得也很多,去年印了一萬本都送完了,我們就想印第二版。黃老居士寫一封信來,他說他前面這一版裡面還有一些要改的,改的不多,但是很重要,他希望我底下再印能夠印改訂的本子,做為一個定本將來流通。所以他說他的工作努力一點,提前做了,他叫我印經印得慢一點,我們兩個配合一下,可是在台灣要的人太多,所以只好把從前這個版重新又印了二千部在台灣本島流通。

  希望把過去所講的統統整理出來寫成文字出版,做這個工作。我想的方式是寫成稿子之後,現在用電腦很方便,像這種用電腦做成版,做成版,我每個星期把我所改的東西隨時輸入電腦,用這種方式來流通,什麼同學要,我們留下一個地點,我們每個星期都可以寄給他。譬如將來印書,因為我們這個沒有版權的,歡迎翻印,誰願意拿去翻印誰就拿去翻印,我就不管了,我只是誰問我要我就送他一本,我用這種方式來流通。大家覺得東西還可以能看,值得流通,你們自己去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