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四十二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42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面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從這一段看起。這一品經裡面,為我們說出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平時的修學。當然這個經文不長,世尊給我們介紹都是說明重要的綱領,讓我們了解那邊一些的狀況,同時勉勵我們盡量的向這個目標、向這個方向去努力。菩薩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離相,心地要清淨。今天這一段經文就是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他為什麼即相離相,事上不離,心地清淨,為什麼這樣做。

  『何以故』就是問話。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這就是他何以要上求下化。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菩薩們時時刻刻只要遇到有緣;緣有已經成熟,有未成熟,還有沒有緣的。沒有緣的,要去結緣;未成熟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接引他往生。所以這個地方的成熟跟其他宗裡面不一樣,其他宗裡面是講煩惱斷盡,大徹大悟,那修行證果,那個難;我們淨宗成熟,就是對於這個法門,真正能相信,能肯定,能發願,肯念佛,這個就是這一宗的成熟。所以這個成熟依照程度上來講,比其他宗容易,容易太多了!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要是從累劫的善根福德上來說,他宗確實不如淨宗。所以這個話要看從哪一個方面來觀察,淨宗確實有它不可思議殊勝之處。這是他慈悲,不違背本願,要幫助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如果上求佛法,著求佛法的相;下化眾生,又執著化眾生的相,這個就墮落了,這個就會退轉。極樂菩薩何以不退轉?就是人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他就不會退轉。所以這一句很重要,我們要多念,多體會,多學習。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無礙」是沒有障礙。無礙慧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不執著,就是一切都不執著,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心不清淨,這個慧就有礙;心清淨了,智慧就無礙了,這就是真實的智慧。所以能夠「解法如如」,解是了解、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如如,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徹底明瞭一切法的真相。相跟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如如。事跟理也是一,不是二,叫如如。假如事跟理不一樣,事是事,理是理,那就不如;性跟相要是分了家,也不如了,那就不能叫如如。如如是一,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無有一法不如,這個法界才真正平等,真實不二。所以這個法門也叫做「不二法門」。佛家常講入不二法門,怎麼個入不二法門?就是解法如如。解法如如就叫做入不二法門。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這個在教化眾生,如果要沒有方便,就很難叫別人也能契入這個境界,因此一定要有方便法。「善」是善巧,「知」是知道、是明白,「集滅音聲」就是世間法。從「苦集滅道」,這個「集滅」,省略兩個字。「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果,「滅」是出世間的果報,「道」是出世間的因,所以講「苦集滅道」就是世間跟出世間兩重因果。這個地方文字省略,只說集滅;換句話就是世出世間這個因因果果統統都了解、都明瞭,那說法當然不會說錯,再加上善巧方便,就是很好的教學法,教學必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欣世語』,「欣」是喜歡。世間所有的學術,沒有放在心上。

  『樂在正論』,他的愛好、歡喜是在諸佛正法,在這裡。「正論」就是一切諸佛的正法,正法就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世語」都是從情感裡面所生的,特別是世間文學作品,都是有豐富的感情。所以古人講「自古詩人多妄想」,他要不打妄想就寫不出好詩,所以詩詞歌賦、編的劇本的時候,都是打妄想。在中國最著名的《西遊記》、《封神榜》都是妄想,非常出名的妄想。所以菩薩們對這個沒有什麼興趣。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這個『一切法』是包括世間跟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餘』就是習氣,「餘」是剩下來的習氣,煩惱的習氣。『生身』,這是屬於塵沙的習氣,統統都盡了。或者我們講『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的習氣都盡了。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這是修學的目標完全放在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個目標上。『究竟一乘』就是無上菩提,也是圓教的佛果,這是他所修的方向、目標。

  【至於彼岸。】

  『彼岸』是成就、是達到,一定要達到無上菩提。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無上菩提究竟是什麼?佛在大乘經裡面給我們不少的提示,像《楞嚴》講得就很圓滿,「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歸」就是你證得了。你證到那個地方是一樣也沒得到。也許我們聽到覺得很消極,一樣都得不到,我學它幹什麼?諸位要知道,這一樣都得不到就是統統都得到。統統得到了,為什麼說一樣都得不到?統統得到之後,才曉得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沒有一樣是自性之外的。所以你雖然得到,等於沒有得到,沒有得到是真正得到。為什麼?雖然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迷,迷了本來具足的這些德能,它不起作用。到我們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復了,恢復了,不是從外頭得來的,全是自心本來具足的。了解這個事實,還一定要真修;真修,我們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才能夠顯現的出來,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這個地方『增長了知』是說的後得智。什麼叫後得智?是了解十法界裡面的狀況,了解六道裡面的形形色色,這個叫「增長了知」,所以這叫後得智。你看菩薩在參學的時候,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在文殊菩薩會,那是他的老師,他在那裡證得的就是「決斷疑網,證無所得」。文殊菩薩,成就根本智,明心見性。然後出來參學,出來參學是看看這個社會,看看這些凡夫,這些凡夫打些什麼妄想,幹些什麼事情;這一看,統統了解了,了解才能幫助他,才知道你什麼地方想錯了、哪些地方看錯了、做錯了,才指導你,幫助你修正過來。所以這個叫後得智,後得智完全是利益眾生的。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末後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從本以來,安住神通』,「神」是神奇,換句話就是超越我們的常識、超越我們的思惟、超越我們的想像,我們這個智慧、能力、常識達不到的,叫「神奇」;「通」是通達,他是樣樣都通達。人家身心是安住在這個地方,安住在這裡,所以他才能夠像觀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他神通。哪個地方有苦難,哪個地方想修學,遇到障礙,心裡面一想,佛菩薩就來應,感應道交。

  『得一乘道』,「一乘道」是無上菩提,一乘道是圓教的佛果。

  『不由他悟』,這一句話很要緊,我們學佛如果要依靠別人,不能成就的;一定要依靠自己,這是諸佛菩薩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可不能錯會意。底下一品: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這一品是接著前面,說明菩薩自利利他的德行。經文首先用比喻,這個地方總共說了十五種比喻,這個比喻都是形容極樂世界菩薩智慧、德能。這一段不但讓我們了解極樂世界菩薩他們的智慧、神通、能力不可思議,同時也告訴我們,我們在此地念佛,將來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德能就像經上講的一般。所以他說的與我們自己關係非常密切,等於佛給我們授記一樣;你好好的學,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有這些能力。因此也激發我們嚮往之心,也堅定我們求生的本願。請看經文: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這以大海來比喻他的智慧之深廣,沒有法子說的。比喻是不是能夠比喻得恰到好處?這不可能的。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不可能比喻得恰到好處。實際上,他們智慧、德能決定是超過比喻太多了。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須彌』是高山,這個世間最高的一座山就稱作須彌山。『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他的覺性非常非常之高。實在講我們今天雖然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沒有這麼大的智慧,沒有這麼高的覺性,可是智慧、覺性決定不能夠把它疏忽掉了,日常生活當中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就迷惑,就會做錯事,要有理性。

  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現在社會非常複雜,處處都是陷阱,處處都是火坑,要提高警覺。「菩提」就是警覺,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自己有高度的警覺。警覺從什麼地方看?一切時、一切處,我不會把佛號失掉,這就是很高的警覺。一切境界裡面,決定守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一句佛號決定不放鬆,這就是警覺性很高;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這一句佛號不會失掉。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這是說身相威儀殊勝。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雪山遠望是一片白色的,此地的雪山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的喜馬拉雅山,終年積雪。佛常常用這個山比喻潔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時時念地德。所以這個學佛,大乘學佛,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本願經》學起,這是大乘入門第一本教科書。地藏菩薩教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要開發心地的無量功德,「地」就是說的大地,「藏」是寶藏。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地。地生長五穀雜糧,養活我們,這是地的寶藏;地下面埋藏著有金銀七寶,提供我們的受用。所以菩薩的名號以這個為比喻,比喻什麼?比喻心地。心地裡面含藏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要知道怎樣去開發。所以這個大地,你要懂得耕耘,才有收穫;你要懂得冶煉,你才能把地裡面的寶藏拿出來得到受用。那我們心地要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地藏經》教給我們孝親尊師,孝親尊師就是耕耘,就是開採、冶煉。這個比喻得非常之好。

  這個地方教給我們忍辱,忍辱要像大地一樣,『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地,你給它灑上香水,它也不喜歡;你灑些便糞,它也不討厭,它一律平等的承受。我們修忍辱,看到這個大地,想到忍辱波羅蜜,我們心要像大地一樣,這忍辱波羅蜜就圓滿了,就成功了。所以無論什麼人、無論什麼事、無論什麼境界,這個心總是平等的。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清淨』是講的心,心要清淨;『塵垢』是指的煩惱、污染,要把煩惱、污染洗得乾乾淨淨。用什麼方法洗?在本宗就是用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把煩惱念掉了,把污染也念掉了。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這是講的智慧。《般若經》裡面常常將般若比喻作大火、猛火,把煩惱比喻作柴火,一把火就會把柴火燒盡了,所以般若智慧一現前,煩惱就沒有了,煩惱黑暗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煩惱生起,正是智慧失掉了,沒有智慧人才會生煩惱;有智慧的人怎麼會生煩惱!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著』是執著。「執」是手拿得緊緊的,不放鬆;「著」是心裡面真的有了它,怎麼也離不開。這個叫執著。有執著就有我,所以這個執著叫「我執」。人到無我了,他還執著什麼?那誰執著?既有執著,你問誰執著?我執著,這就有了我。有我就有生死,就有六道輪迴。什麼時候無我了,那恭喜你,你生死輪迴沒有了。

  在佛門裡面,什麼程度的人做到無我?小乘阿羅漢。阿羅漢我執破了,所以他超越三界六道,永遠沒有輪迴了。大乘圓教菩薩是第七信位的菩薩。這第一個十個位次叫十信位,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我執沒破,到第七信位,我執破了,所以他在斷煩惱,就是破我執,跟小乘阿羅漢相等,三界輪迴超越了。但是大乘圓教的菩薩,只有這一方面跟阿羅漢相等,其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超過阿羅漢太多太多了,那是阿羅漢不能跟他相比的。

  所以要知道,「我」絕對不是一個好東西。今天我們執著這個我,不是真的我,完全是一個抽象錯誤的概念,根本沒有這回事情,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很大的誤會。

  除了這個假我之外,佛告訴我們有真我。所以你真正證得無上菩提,你就證得「常樂我淨」,這四個字它都有。「常」,不生不滅。「樂」,永遠沒苦,跟西方極樂世界人一樣,永遠沒苦。「我」,有真的我,我的定義是什麼?經上雖然講得很多,最重要的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主宰的意思,我自己做得了主。那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都執著這個身是我,你能做得了主嗎?我想不老,它偏偏要老,那做不了主;我想不病,它天天有病,這個做不了主。你做不了主,這個我就不是真我;真我是自己做得了主宰。所以佛法裡頭不是沒有我,真有我;你不執著這個假我,真我就現前了。你執著這個假我,真我就不起作用,這個虧吃大了。

  這一樁事情,一切眾生都在迷,不曉得事實真相,所以佛教我們一定要捨棄我執,破除我執;捨棄法執,法執是什麼?執著一切法是真的,這個也錯了,一切法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跟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對一切萬法也不執著。

  不執著我,不執著法,這個我、法就能夠隨緣自在了,可以得到它的殊勝的作用,不生煩惱,決定沒有任何的副作用。一執著,那副作用太多太多了,那是毛病百出;不執著的話,沒有毛病。所以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不著如風」。你看風沒有執著,這個地方有阻礙,它從旁邊過去了,它不執著,教我們要學風。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這是講為眾生說法,為大眾們講經說法,目的是破迷開悟,希望這些大眾們沒有覺悟的都能夠聞法覺悟。

  【雨甘露法。潤眾生故。】

  這一句也是以佛法利益一切眾生,像甘露對一切植物一樣,一切植物必須要雨水,沒有充沛的雨水,它就不能生長得茂盛。所以佛講經說法,我們常常把它比喻作法雨,滋潤一切眾生菩提根芽,用這個來比喻。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這一句是講的心量。量要大,像太虛空一樣,一切人事物都能夠包容,不要去計較。

  【如淨蓮華。離染污故。】

  這也是比喻身心的潔淨,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我們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是一個濁惡、污染最嚴重的一個地區,而我們在這個裡面不染,能保持自己身心的潔淨。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尼拘樹』是印度熱帶地方高大的樹木的名稱。這個沒有翻過來,我們中國沒有這個樹,葉子很大,這個樹遮蔭很廣;比喻菩薩能夠帶給一切眾生清涼,能幫他斷煩惱,能幫他解除一切苦難,帶給他清涼自在快樂,取這個意思。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金剛杵』是古時候兵器裡面最堅固的一種,所有的兵器遇到金剛杵,都被金剛杵砸壞了,沒有東西能夠破壞金剛。這是比喻以最鋒利的利器來破除一切眾生錯誤的執著。『邪執』就是錯誤的執著。所以在歷代,不僅是現在,我們都能夠看到,特別是中國人所講的先入為主。假如我們不幸學佛最初遇到知見不正的人,跟他學,到以後縱然遇到正法了,他也不相信。為什麼?他有成見。要把他這個成見破除,這是要高度的智慧,要巧妙的方法。所以「金剛杵」代表智慧。這個經典裡面金剛般若,般若是智慧,用金剛來做比喻,要用高度的智慧,巧妙的方法,使眾生錯誤的執著能夠捨掉,能夠放下。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鐵圍山』是大山,娑婆世界周邊的大山,一切魔王外道沒有力量搖動「鐵圍山」。我們這個定力、信念清淨堅固,不為任何『魔外』動搖,像鐵圍山一樣。

  這總共十五個比喻,十五個比喻都是以事,明顯的事來喻難知之理。這些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都可能遇到,遇到就要能夠體會到佛教誡的深義。我們看到大海了,就要想到我們的智慧要像海一樣。我們看到山脈,很長的山脈,就像經上講的鐵圍一樣,我們的信心、我們的定力要像山一樣,不為任何境界所動搖。見到清淨的水,想到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潔淨。見到大地,想我們的忍辱、耐心要像大地一樣。

  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耳目六根所接觸一切境界,怎麼不是佛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六塵天天說,時時說,從來沒有中斷的說,只是你自己不聞不見而已,你自己沒有感觸;你會有感觸的話,這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我們家裡供佛像,供這個佛像就是表法的,就是提醒我們的。提醒什麼?提醒我們見色、聞聲、接觸所有的境界,全是佛菩薩為我們說法。所以這一段經文要把它念熟,念熟之後,你才感覺得我們現前也是六塵說法,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提醒自己的正念。

  再看下文,底下這是講的弘法利生之德: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

  心地,這個『正直』就是真誠。《起信論》裡面講菩提心,就是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明白的開導我們,直心是道場,「其心正直」。『善巧決定』,「決定」,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肯定,所說的事、理,言詞都是肯定的,讓人聽了決定不會生模稜兩可的意念。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論』是討論,也就是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沒有厭倦之心。『求法』,這是自求,自己求法不疲倦,不疲不倦。這兩句是自求教他的態度。實在講,相當不容易做到,無論是自求跟教他,障礙就是在厭倦。教一個聰明的學生,好教;教一個笨學生,就難了。孔老夫子教學,「舉一隅」,舉像房子這個角,告訴你直角,「不以三隅反」,那三個角你都不知道,孔老夫子不教。孔老夫子不教,佛教,所以佛比孔老夫子慈悲,孔老夫子有時候還覺得厭倦,佛菩薩沒有厭倦。

  這個事情,我們曾經見過李老師,我曾經見到他一次教學,我很受感動。學生提出許多問題問老師,那時候老師已經七十多歲了,問了多久?問了三個小時,所以這些學生太不近人情,太不懂事,我們在旁邊看得著急,實在覺得討厭。李老師很從容,還是給他解答,不能不佩服。像我們年輕人的時候,遇到這樣囉哩囉嗦的,而且強詞奪理,都會厭倦;他能夠那麼有耐心,那是使我們真正受感動,才曉得佛菩薩教眾生不簡單,不疲不倦。所以我們知道這很不容易做到。

  自學感到厭倦的,那就更多了,所以他就退轉了,他不能精進。那我們要問他,為什麼會厭倦?實在講,他所學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學了沒興趣。假如學的是真正得利益,他怎麼會疲倦?不可能的。所以這一些學人,心都太粗了,目標很淺顯,只要懂一點常識就滿足了,不肯深求。

  我遇到的學生不少,在台北有很多大專學生,我們告訴他,哪個地方法師在那裡講經,他說這個我聽過了,不要再聽了;他說我聽過一遍了,我看過了,不要再聽了。這就是疲厭之心。如果他真的嘗到法味了,不一樣。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一部經都聽很多遍,哪有一遍就滿足了,沒這個道理!除非是沒有機會。

  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這是我們中國律宗的開山祖師,他學《四分律》。這個《四分律》分量相當大,從前這個線裝本,那個毛邊紙的線裝本,幾十冊,大概二十多冊。他老人家,哪個地方有講《四分律》的,無論遠近,他一定要去聽;前後聽了二十多遍,所以他能成為一代祖師。那不是短,小經;大部,那個分量超過《法華》一倍都不止。哪有說是一遍、兩遍就不想再聽了,這就難了。

  我在台中聽李老師講《佛學十四講》,聽得最多。因為那是對大專學生開的課程;大專講座在台中一年是三次,一年就可以聽三遍。我聽他老人家講那個課程總共聽了十一遍,熟透了!我講那個課程,連講稿都不要了,熟透了,這個裡頭才真的有味道,決定不是一遍、兩遍。

  古時候清涼大師一生專講《華嚴經》,講都講了五十遍。《華嚴經》對出家人講,就好像學校上課一樣,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一部圓滿。清涼講五十部,一年一部就要講五十年。好在他壽命長,他活了一百多歲。他一生經歷九朝,就是九個皇帝,他作七個皇帝的老師,清涼國師,活了一百多歲,講五十遍《華嚴》,不可思議;過去沒有,清涼以後也再見不到這樣的人。必須一天要講八小時才行,一年圓滿。

  從前李老師在台中發心講《華嚴經》,那是我們啟請的,我是其中一個,八個人。李老師講經,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所以他這一部《華嚴經》講圓滿,我跟他計算計算,差不多要六、七十年才能講圓滿。他那個時候已經七、八十歲了,所以我希望他能夠活到一百五、六十歲;否則的話,他講不完。講得再快也講不完,因為經典的分量擺在那裡,不容易。

  我是民國六十年在台北開講《華嚴》,也講了十幾年,這部經沒講完,講了一大半。我總共講了大概有兩千七百多個小時,講了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所以緣很重要,這個相當不容易,要有場所,要有聽眾。這麼長的經,我講《華嚴經》,大概搬了六、七個地方,那是自己沒有道場,借人家道場;借幾個月,人家不借了,想辦法搬家,找另外地方。所以《華嚴經》七處九會,我大概也差不多,也有這樣的情形。

  但是一部經沒有講圓滿是很遺憾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像清涼一樣,自己有道場,大家同修,志同道合,專修專弘。如果一天能講四小時,講八小時,實在講,我們的體力沒有辦法。清涼真是佛菩薩再來的,那不是凡夫,他有那麼好的體力,一天上八個鐘點課,一年到頭不間斷,真不容易。我們現在衡量自己的體力,一天講四個小時還可以;一天講四個小時,這一部《華嚴經》要一天不缺的話,兩年圓滿;一天講兩個小時,要四年圓滿。所以沒有這麼長的時間,這個大經就難了。所以像這樣的大經,往後宣講的機會非常難得,真的不容易。這是說到古今這些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自行化他不疲不厭。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

  這是講持戒,戒清淨。持戒的目的是身心清淨,這個就是戒律的效果達到,身心清淨這才能得定。所以戒律是禪定的前方便,是禪定的基礎。

  【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講經說法讓大眾聽了歡喜,當然聽者能理解、能接受、能奉行,這才會『悅服』。「服」是心服口服,「悅」是法喜充滿,這個弘法的效果才達到。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

  這四句是比喻,是形容利他之德達到真正的圓滿。『法鼓』,鼓的音聲可以遠聞,就是很遠都能聽的到,形容說法的影響,能夠影響得很遠,影響到遠方。『法幢』是道場,比喻建立道場。在從前是建立寺院,像現在是建立講堂,因為寺院、庵這些名稱是中國古代佛教道場的通稱。

  現在一般社會大眾對於佛教誤會很多,最大的誤會認為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多神教,佛教在所有宗教裡面屬於低級的宗教,這大家誤會了。因此在現在這個階段,首要要做的工作,正名。孔老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我三十三歲出家,就跟佛教會提出建議,佛教要做正名的工作;這個建議送去,聽說他們很歡喜,也討論了,但是沒有照做,就算了。

  名字要怎麼改法?要加兩個字,佛教,「佛陀教育」,使大家看到這個名稱,那個誤會能夠消除。道場,寺院、庵堂這些名稱不要了,不要用這些名稱,這個名稱,說實在話,現在沒有人懂。你看現在的時候,一講寺廟,把「寺」跟「廟」連在一起,這就完了,寺跟廟性質完全不同。廟是什麼?廟是供養鬼神的。過去皇帝祭祀他祖宗,叫太廟,稱廟。普通一般百姓不叫做廟,叫祠堂,祠堂供什麼?供祖先的,祭鬼神的。廟跟祠堂性質完全相同。佛教的寺院是學校,學校要跟祠廟合在一塊,學校也完了;這是現代人對於佛教的誤會,很深很深,一定要把它扭轉過來。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這個建議就非常恰當,道場再多,從性質上來分,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教學,重點是明理,研討佛法的理論,培養弘法的人才,這樣的道場稱為學院,我們現在學校裡稱學院,這個建議很好。像淨土宗,淨宗學院;學禪的,禪宗學院;學華嚴的,華嚴學院;學天台的,天台學院。把道場門口招牌換一換就好了,不要用寺了。

  第二一類的就是四眾同修在一塊修行的,就這一類的道場,偏重在修行的,夏老居士用「學會」,好!我們用「淨宗學會」,不用什麼寺,這個寺院、庵堂我們不用了。所以用學會、用學院,這個叫人家耳目一新,不容易產生誤會,這個好!所以他這個建議值得我們提倡。所以在美國,像我們一般佛教到美國來,在美國政府裡面登記的都是用的會,跟一般教會一樣,它都是用的會。一個佛教會底下再一個寺就不好了,寺最好不要,不要用寺就好了。所以說是一定要做正名,使大家對於佛教有一個嶄新的看法,正確的探討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所以它真的是佛陀的教育。「建法幢」就是建場。

  『曜慧日』,佛法的教學是智慧,所以是智慧的教學,智慧的修持,目的是破迷開悟。

  『破痴闇』,「痴」是愚痴,破除愚迷,開啟智慧,這是佛法教學的宗旨。

  【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這是說日常生活當中的儀態。我們的儀表、我們的態度,顯示出佛教育的真實受用,也就是常說的離苦得樂。『淳』是淳樸、淳厚,人厚道。『淨』是清淨。諸位要曉得,「淳」是有福,人有福報;「淨」是有慧;有福報又有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福德人。『溫和』,他所顯現出來的態度。我們讀《論語》,看到孔老夫子的學生對夫子的讚歎,大家來說說夫子有哪些德行,頭一個就說到「溫和」,「溫良恭儉讓」,所有學生承認夫子這個五德非常明顯,第一個就是溫和。善良。恭慎,就是做事情小心謹慎。節儉、忍讓。我們學佛,佛法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假如我們不能具足孔夫子的五德,我們的佛法根基就有問題,基礎有問題。所以佛法的修學要建立在夫子五德的基礎上,這個一段明明的教給我們,溫和。

  『寂定明察』,「寂定」是,要用現在的話來講,舉止安詳,就像在定中一樣。佛經裡面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龍象;龍象,龍未必是龍,龍是大的意思。我們看到大象,我們見過,你看那個大象的樣子很穩重、很安詳,好像在定中一樣,這個態度好;一舉一動,他不是那麼行動那樣倉促,他很穩,慢慢的,轉個身也慢慢的,所以表現在外面是這種威儀。「明察」是講內心,心地光明,外面境界樣樣他都清楚,他都看得很明白,他一點也不糊塗。裝糊塗,這是有的,不是真糊塗,他是假糊塗,他有他的大道理在。

  【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大導師』就是對佛的尊稱,像一個學校裡面,對校長尊稱為「大導師」,這是主持教化這一方的。『調伏自他』,自己必須要給大眾做榜樣,給大眾做典型,所以言語造作、一舉一動都是教學。不僅是言教,他有身教,他有意教,「身語意」都在那裡教化眾生。

  【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這個是他教學的方針跟目標都說出來了。他引導一切眾生,『捨諸愛著』,「愛著」是三界六道的業因;如果不能夠捨離,就不能出三界,就免不了輪迴,這是大苦。現在在這個世間,你這一生數十年當中,你也沒有辦法離開苦惱,這個執著愈重,苦難愈多,苦受愈深。所以佛教我們覺悟,一定要曉得一切法是無常的,一切法是虛妄的,決定不是真實的。我們要問佛,為什麼要捨一切愛著?它不是真的,佛是教我們取真的,不要取假的。對於一切虛妄、不實在的要捨,對於真實的一定要取,所以要知道如何取捨。

  我們能夠斷一切貪愛執著,就『永離三垢』,「三垢」是指的貪瞋痴,你的三毒煩惱就斷掉了,三界也就能超越了。你在這個世間之快樂就像佛菩薩乘願再來的人一樣;乘願再來的,到這裡教化眾生的,他沒有愛著,沒有取捨,所以他得自在。我們迷,他覺悟;我們執著,他不執著;我們貪愛,他不貪愛,所以他得大自在。

  他在這個世間『遊戲神通』。「遊戲」就好像唱戲一樣,舞台上表演,演得很逼真,他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執著。我們現在這些凡夫是把這些假戲當真,所以這個虧就吃大了,不知道這是假的。你要是一旦覺悟了,這是假的,你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就跟佛菩薩沒有兩樣,立刻就得到真正的解脫,得大自在了。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

  這以下的經文略略的介紹一點真實的功德,真正的好處。『因緣』是過去多生多劫積功累德,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這一生遇到了阿彌陀佛,遇到了《無量壽經》,知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因緣願力」;我們也效法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依照阿彌陀佛教訓來修學,這『出生善根』。這個「善根」,真實的,這個善根有力量:

  【摧伏一切魔軍。】

  魔就是來擾亂我們的,來障礙我們的。所有一切擾亂障礙,我們都不會理他,都不會執著了。換句話說,不會把它當作一樁事,這些障礙擾亂我們可以統統不接受。不是說沒有這些事情,有這些事情,我不接受,對我不產生作用,這就是『摧伏魔軍』。

  為什麼不產生作用?我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專求西方淨土,對於一切有緣的眾生,我專弘這一個法門,專勸人念佛,所以什麼障礙對我們都不起作用,這個心定了。

  【尊重奉事諸佛。】

  這個地方講的『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我們在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裡面,《疏鈔》、《要解》裡面,都讀到過的,古大德告訴我們,「諸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

  【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這是講菩薩教化眾生,示現在六道,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為一切眾生指出一條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這就像世間的明燈,夜晚的燈塔一樣,告訴你一個方向,這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他有能力能夠接受、能夠消受一切眾生的供養。

  凡是真正修道之人,這不要說菩薩了,真正修道之人,對於供養只求溫飽,多餘的就不要了。為什麼?多餘的再要,容易引起貪心,引起煩惱。那麼多餘的怎麼辦?多餘的輾轉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這就對了。為大家修福,為大家增福,這就完全正確了。決定不能用在個人的享受上,那就壞了,那對這個世界就有了貪念,一有貪心就會墮落。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不但讚歎他的智慧,學問、教學的方法、威儀,從任何一方面來講,才德無不圓滿,世間一般之人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這是讚歎到了極處。這個讚歎,前面說過,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讚歎得恰到好處,菩薩真的都做到了。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菩薩應當修學的,他都修、都學,而且認真把它做得很圓滿,所以得到一切諸佛的嘉勉,諸佛的稱讚。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這是說他的心,心安住在哪裡?這一句話其實跟《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樣,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不生不滅。『諸三摩地』是正受,是定,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

  【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二乘』是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是人家請他,他才給人說法;還得看他高興,他要看到你沒有緣分,他根本就不教你,不理你。菩薩不一樣,菩薩是主動的幫助一切眾生,所以他跟二乘人的心態完全不一樣。

  【阿難。我今略說。】

  這是很簡略的把西方世界這些菩薩日常生活給我們說一點。

  【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

  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統統是這樣的。

  【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這只可以略說;細說,說不盡。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