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四十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41

  上一次講到「願力宏深第二十九」,五十八頁,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八頁。「願力宏深第二十九」,在這一品的前面一段我們講過,我們從第二段看起。在這一面,就是五十八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這個一段是深深的能夠認識阿彌陀佛願力度生的不可思議。『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從這個經前面一直讀下來,自然能夠明瞭,佛在因地,也就是像我們現在這種身分,是人身的身分,這叫因地,成佛是果地。因地發心,就是希望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快速的成佛。當然他到成佛之後,他的大願都實現了,沒有一願落空。這個地方,世尊為我們再敘說,彌陀的本意是要『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這一句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除佛之外,都稱作眾生;眾生不僅是指六道,還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所以是九法界的眾生,我們通常講九界眾生。

  阿彌陀佛用什麼方法來幫助這些人?是讓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阿彌陀佛教學的道場;一切眾生只要生到他這個地方去,他就可以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能力幫助眾生。你要不去,那個幫助是有限度的,不是圓滿的;到達西方世界,他的幫助是究竟圓滿。這就好比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辦了一個學校,你要是到他學校去,他照顧就周到了,是面面都周到;你不到那個學校去,他對你照顧就有限度了,不能說是圓滿周到。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那麼他幫助我們,到底幫助多少?這底下說得很清楚,『悉令得泥洹道』。「泥洹」就是般涅槃,大般涅槃是成佛了。無量壽佛對我們的幫助,一定幫助我們成佛,跟他境界完全相同。

  『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此地說「作菩薩者」,不是指那些往生的;這是我們前面讀過了,這是十方世界的菩薩,仰慕阿彌陀佛,常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這一類的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這些人已經有非常深厚的基礎,阿彌陀佛一定幫助他們成佛,這些人是現在已經居菩薩位了。

  下面這就說了,這些人統統都成佛了,成佛之後幹些什麼?成佛之後,一定不違本願。像我們現在常常發願,四弘誓願每一個學佛的同修都曾經發過,是不是從心裡發的?那就不一定了。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所有諸佛菩薩在因地當中的總願;換句話說,無論你發什麼願,你總超不出這四個範圍。這四個範圍把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所發的願都包括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例外,也不能出四弘誓願範圍之外。

  還有我們常常或者是念佛誦經,完畢之後都念一個迴向偈,迴向也是發願。古人作的迴向文,還是迴向偈,種類很多,但是也不出四弘誓願的範圍。而四弘誓願最重要的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現在發這個願,我今天智慧不足,能力不夠,雖想度眾生,度不了;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無量壽佛的幫助,我們自己也成佛了;成佛之後,從前發的這個願,一定會兌現的;換句話說,也要像諸佛菩薩一樣,時時處處去普度眾生。

  所以說『既作佛已,轉相教授』,就如過去、現在佛一樣,以善巧方便度脫眾生,『轉相度脫』。

  『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將來這一尊佛所教的學生,他又成佛了,那個學生成佛,再度眾生,這樣輾轉,那就無量無邊了。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這一段文是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所度的那些學生,這一些學生當中現在已經成佛的這個數字,都沒有辦法計算,太多太多了,『不可勝數』,數不出來。

  我們想一想,這麼多的佛,在阿彌陀佛會下成就了,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當中度這麼多人成佛,這是難信之法,真正不可思議。

  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娑婆世界在這個一大劫當中,現在這個劫叫「賢劫」。這一大劫當中,世尊告訴我們,成佛的人很多很多,所以這個劫的名字叫賢劫。很多很多,多到多少?一千尊佛。跟極樂世界比,不能成比例。我們這個一劫是最多最多的了,這才一千尊佛;人家那個地方十劫,它也是大劫,十劫時間是我們的十倍,成佛的數字沒有辦法計算,怎麼能比!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環境比我們殊勝,那個地方成就容易,這個地方成就困難;那個地方成就人多,這個地方成就人少。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

  這是結歸阿彌陀佛性德的作用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大家都知道的,人口不斷的在增加,地球上面積又不能擴大,人滿為患,現在大家都有這個感觸,生存就有了問題;人太多,地太小了,出產不夠供應,這問題嚴重。西方世界每一天去往生的人數也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地球上人去,十方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人去,世界無量無邊,就算一個世界一天一個人去,這個數字都不得了,他那個地方人口增長率是沒有辦法想像的,沒有法子計算的。那麼西方世界人口會不會爆炸?這是個大問題。

  不過如果諸位冷靜想想,這個疑問可以解釋的。我們不必說阿彌陀佛不思議的威神,就用普通常識來說,像辦學校,學校每年要招新生,可是每年有畢業出去的,西方世界時時刻刻都有菩薩成佛,成了佛的這些人,必定又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薩,教化眾生去了,畢業出去的。天天有來的,天天也有出去的,這是一個事實。同時是阿彌陀佛這個世界跟一般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是佛的願力、眾生的業力,善業、惡業、無記業,混雜而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十方眾生清淨的業力。

  所以念佛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念得再多也不行,古人所講的,這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你不是清淨心念佛。蕅益大師說「功夫淺深」,那得有功夫才行,沒有功夫不能往生。功夫是什麼?最淺的叫「功夫成片」,你真有受用,功夫成片就是這一句佛號有了力量。有什麼力量?把你的妄想煩惱控制住,它不起作用,佛號起作用。雖有煩惱,煩惱沒有斷,這叫伏煩惱;佛號有力量把煩惱控制住,不讓它發作,這就叫功夫成片,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條件。更高一層條件就是「事一心不亂」,再高一層是「理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是屬於淨業,就是清淨心。

  佛的心與眾生的清淨心成就不思議的國土,所以他這個國土『常如一法』。無論再多的人往生,那個世界不嫌人多。多少菩薩成佛,離開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人數沒看到減少,不增不減,這是不思議的境界。

  下面世尊給我們舉了一個比喻,『所以者何』,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猶如大海』。我們這個地球上水最多的是海洋,陸地上所有的河流都向海裡面流,每一天不曉得流了多少水到大海裡去,沒有看到大海水漲了,大海水落了,沒有看到。佛用這個比喻來形容西方世界人口的流動量,雖然非常非常之大,沒有法子計算,但是那個世間永遠看不出有增減,就像海水一樣。

  【八方上下。】

  『八方』加個上方、下方,就是十方世界了。

  【佛國無數。】

  『佛國』就是大千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

  【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

  這一節是對西方世界的讚歎。讚歎的目的是希望我們生起羨慕之心,希望我們生起嚮往之心,發願求生淨土,目的在此地。這也是做一個比較,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要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相比,統統比不上。『長久』是指的壽命,佛無量壽,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無量壽。『廣大』是形容其依報,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太大了,沒有人能夠說的出來。『明』是光明,『好』是妙好,形容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快樂,最為獨勝』,在所有世界裡面比較,它是第一,最為殊勝,任何一個世界裡面都不能跟它相比。

  【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

  這也說明彌陀對一切眾生之恩德,殊勝不可思議。是他老人家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我們曾經在經裡面看到,他是千億歲的學教,聽經聞法,五劫修行,積功累德,成就西方這一個道場。

  【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

  他建立這個道場不是為自己享受,是為供養十方一切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的這一些眾生,提供這個環境讓他們來修學,成就十方眾生在一生之中快速的圓成佛道。所以他這個布施真大,「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不但具足,究竟圓滿的具足。真是布施波羅蜜,真的是圓滿了。一切諸佛圓滿,跟阿彌陀佛比起來,還差遠了;阿彌陀佛是真正圓滿了。無論在理上、事上,確實這個是不可思議的。

  【深大無量。】

  『深大無量』都是讚歎他的恩德,對一切眾生恩德之深,恩德之大,無量無邊。

  【不可勝言。】

  這些話統統都是讚歎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幫助十法界一切眾生這種深恩大德。

  下面這一品:

  【菩薩修持第三十。】

  這一品裡面有不少經句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要特別留意。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

  『一切菩薩』是指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三輩九品全部包括了。我們發願往生淨土,當然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這個經文對於我們就非常非常的親切,非常的重要。這一切菩薩:

  【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這是講所得的。這是真的,這個也就叫難信之法。難信,而不是說實報土,也不講方便土,專講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像我們這樣帶業往生的,可以說是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就單單靠念佛成功的,這一句佛號成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咱們沒有禪定,到那裡就得禪定;沒有智慧,到那就有智慧;沒有神通,一到西方世界就神通具足;我們在這裡沒有威德,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身相莊嚴跟阿彌陀佛一樣。就是只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統統都得到了,無不圓滿。所以這個法門真真實實的叫「難信之法」,不相信的人太多太多了。因為看到經上講的,這太便宜了,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一定不是真實的,抱這種心態的人非常非常多。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密』是深密。諸位要知道,佛法裡頭沒有祕密,祕密總不是好事情。祕密不可以告人,總不是好事情。佛法裡面這個密是太深了,眾生程度太淺,講,他也講不懂,講也講不清楚,聽也聽不明白,這叫深密。理太深,義太廣大了。粗心之人,沒有法子理解,所以稱之為「密」。『藏』是含藏的意思。佛的大智、大德、大能,佛度眾生的善巧方便,都非常深密,都叫我們沒有法子理解;而這一些菩薩,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都明瞭,『究竟明了』。

  我們現在要問了,「諸佛密藏」是什麼?前面我們念過,我也跟諸位說過,一切諸佛的密藏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密藏。你對它真正明瞭了,徹底明瞭了,你跟西方世界的菩薩就沒有兩樣;真實明瞭,徹底明瞭,你一定死心塌地老實去念,決定不懷疑。這個人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雖然現在他沒去,他決定去。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西方世界是究竟圓滿。所謂究竟圓滿,我想學哪一個法門就得到哪一個法門,這才叫究竟圓滿。小乘根性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菩薩講的法是小乘法;大乘根性的人,到那邊所聽的全是大乘佛法。隨眾生根性不相同,願聽立刻就聽到,願見的立刻就現前,這個才叫做大圓滿,這才叫做真究竟。因此在那個環境裡面,他六根所接觸的全是佛法的境界,全是彌陀性德的流露。人在那個環境裡面,怎麼會迷?怎麼可能起煩惱?所以自自然然就『調伏諸根』。

  「根」,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身體。「調伏諸根」,你的身體一定強壯,身體沒有毛病。我們在這個世間,哪一個人不想得到一個強壯的身體?強壯身體怎麼得來?這裡就學到了,要調伏諸根,你身體才能強壯。

  調伏諸根的方法很多,禪定,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方法;止觀是方法,觀照是方法,持咒是方法,念佛是方法。這些方法當中,你只要選擇一種。但是諸位要曉得,所有一切方法當中,無過於念佛。為什麼?因為念佛有佛力加持。也許有人說,念咒也有佛菩薩加持。沒錯,密宗念咒也靠佛菩薩加持,但是不如阿彌陀佛名號。你要問為什麼?念咒,佛菩薩加持是一尊佛、兩尊佛,三、四、五佛就不得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加持,一個都沒漏掉,這個不能比,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一個人,二六時中,一心稱名,心裡頭妄想沒有了,雜念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憂慮沒有了,牽掛沒有了,就一句佛號,就調伏諸根,『身心柔軟』,這就達到了,身心健康。

  『深入正慧』,你的智慧就現前了,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正慧」。所以這個不但是西方世界他們得到是圓滿的,我們今天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身心健康,百病不生。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世間人所有一切疾病的總來源,都是心不清淨,這是所有一切疾病的總根源。心清淨了,哪裡會生病!心清淨,身就調伏;身這個調伏就是生理的組織它正常,完全符合自然的原則;它一切正常,正常就不會有病,不會有障礙。人有煩惱,有憂慮,這個生理的組織起變化,這一變化就不正常;不正常,不是這裡有障礙,就是那裡不通,這毛病就來了。

  這個道理,這些事實,我們要曉得,然後才修一個健康無病之身。更進一步,修成生死自在,將來走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說走就走,這叫真正的功夫,真實的成就。

  『無復餘習』,「習」是習氣,連習氣都斷掉了。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這一句很難做到,習氣實在是不容易斷。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習氣一定是斷掉的,這個我們總可以放心。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淨。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我們修行依什麼為標準?一定要依佛。我們對於法門的抉擇也一定要依佛。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念佛人一定要依諸佛所說;唯有諸佛因圓果滿,他的智慧、德能已經達到圓滿究竟的境界了。所有一切菩薩,包括等覺菩薩在內,他還沒成佛;沒有成佛,他還在做學生,他還有餘習未斷。因此,我們要決定法門,不能問菩薩,一定要問佛,這就對了。

  大師說這個話沒錯,我今天有疑問,佛也不在了,那我問誰?現在菩薩也沒有,找個法師來問問,那更靠不住。怎麼辦?經典就是佛在說話,只要依照經典教訓去做,這就叫依佛。所以我們每一天讀經,每一天就是與佛同在。宗教裡頭講與神同在,與上帝同在,我們就是與阿彌陀佛同在。

  你一定要讀經,讀經,聽佛開示,你只要誠心誠意去讀,必然遍遍都有新的啟示。絕對不是佛每一天給我講的話都一樣的,有什麼意思。不一樣,確實不一樣。你每念一遍,那個一遍的味道、體會不一樣。如果你的心不真、不誠、不敬,你天天念的就是一樣的,為什麼?你得不到東西,每天念文字都一樣,遍數念多了,就厭倦了,就不想再念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你去念,你就會遍遍不一樣,遍遍都有新的意思,有新的悟處,這個才有味道。這個經就是永遠念不厭,為什麼?它永遠都有新的意思,你悟入,你會得到法喜,那真正快樂。所以一定是『依佛所行』。

  『七覺聖道』就是通常講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佛法。不要以為三十七道品都是小乘修的,那不見得;大乘圓教,說實在話,也離不開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師講三十七道品,他用「藏、通、別、圓」來講,那就是包括了所有的佛法。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的這是大乘的初學,別教是菩薩所修的三十七道品,圓教是一乘法身大士們所修學的,所以道品它是通一切法。

  這裡只舉了兩條,七覺支、八聖道。這個覺支,就是七覺支,也叫做七菩提分。聖道就是八聖道。這是任何宗派法門都不能夠離開的,這也是佛法的總持法門。像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綱領,要把綱領抓住。下面給我們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確確實實是教我們以佛為標準。

  『修行五眼』,一切聖眾之中,唯獨佛是五眼圓明,「修行五眼」。

  『照真達俗』,這是目標。「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達俗」,「俗」是指的十法界;十法界是現象,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的活動,沒有不知道的,樣樣都曉得,這才能普度眾生,才有能力觀機說法。

  『肉眼簡擇』,「簡」是揀別,「擇」是選擇。我們今天有肉眼,必須要以智慧之眼來抉擇法門。選對了,那非常幸運;選錯了,那就誤了這一生。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的選擇。實在講這個選擇靠我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靠別人幫助,那別人把我們誤導了,那不就害了這一生。怎麼辦?一定要用真誠恭敬心求三寶加持,這就最正確的。與諸佛菩薩感應,沒有別的,就是真誠恭敬,就一定有感應。選擇不當的,自然有種種因緣把你破壞掉了;選擇恰當的,就一帆風順。這個就是三寶冥冥當中的加持。

  『天眼通達』,「通達」是解意,意思明瞭,不會錯解了意思。

  『法眼清淨』,「清淨」是不執著,即相離相,這是「法眼」的功能。

  『慧眼見真』,「慧眼」是見性,見到一切諸法都是不二,所謂萬法一如,性相不二,這是慧眼。

  『佛眼具足』,就是圓圓滿滿,所有一切功能一樣都不欠缺。

  『覺了法性』,「覺」是覺悟,「了」是明瞭,一切諸法的真相。「法性」就是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一切諸法的體性,要用現代名詞來講,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一切萬法都是從這一個根源生出來的,現出來的。這是對於法性明瞭,徹法底源,一切法的底源統統覺悟了。

  以上所說是自力得,我們自己所得到的,自己修學所成就的。自己成就之後,記住,要幫助別人。下面講利他的行持,我們怎麼樣去幫助別人。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

  前面講是兩樁事情。第一個是『辯才』。特別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你看《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就是選的耳根,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就是音聲,耳聞聲,這個是最利的。這個眼睛看東西看得不明白,一聽就明瞭,聽的理解能力比看的能力要大。所以要教化這一個世間的眾生,「辯才」列在第一位。你要有辯才才能夠幫助人。

  第二,你要有『總持』,「總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綱領。你要真正能把佛法的綱領掌握到,你教學就方便了;如果抓不到綱領,這個佛法像恆河沙一樣,從哪裡講起,講不出來。中國從前一般人對這個經典之感嘆,說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曉得從哪裡看起了。《二十四史》不算多,才不過一千多卷,已經就不曉得從哪裡下手了;佛法比《二十四史》多多少倍,多一百倍都不止,從哪裡學起?真的,初學的人看到大藏經,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你一定要有總持,你能夠抓到綱領,你教學就方便了。所以你的辯才,你教學的方法、內容都『自在無礙』了。

  在一切佛法裡面,我們初學的人應當從哪裡下手?近代弘一大師是許許多多人敬仰的一位善知識,這位法師實在講也是一個傳奇人物,沒有出家之前,是才子,生在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在前清的時候作鹽務使。這個鹽務使在那個時候是最有錢的一個機關,等於像我們現在國家的公賣局一樣。鹽是老百姓天天不能缺少的,專賣這個東西,這是屬於國營的事業,所以在那個時候稱為肥缺,所以他生在一個很富有的家庭。

  人聰明,受過良好的教育。他有天賦,他的詩詞歌賦都勝絕一時。現在在台灣學校裡,畢業時候唱的「送別」,就是弘一大師作的。這一首歌,歌跟曲都是他自己作的。曾經有人說,在這一百年當中,全世界,中國、西方,兩支歌是最好的,東方就是選的送別,西方的是哪一首我記不得了,以前我記得,忘掉了。這兩首歌是全世界選為第一流的。

  以後出家修行非常認真。他教人學佛從哪裡入門?從《華嚴經疏鈔》入門,這是他的指導,這個確確實實他是抓到了總持法門。但是這個總持在他那個時候可以,現在不行了。現在為什麼不行?現在我們國文水準降低了,《華嚴經疏鈔》擺在前面,你看不懂,有什麼辦法?它文言文寫的,文字上就有障礙了。

  在民國初年,一般差不多講中學生,讀《華嚴疏鈔》在文字上沒有障礙,他們從小學就學文言文,所以他文字上沒障礙,中學生就可以能夠讀的懂。現在不行了,現在是大學中文系的都不行,都沒辦法讀的懂。所以他老人家是那個時代的人,現在這個時代非常非常困難。

  到我們台中李老師,這個就距離我們更接近了,他老人家教現在的大專學生們,台灣幾乎每一個大專學院都有佛學社,都有學佛的這一些教授與學生。所以他老人家的建議,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學佛要從哪裡學起?他選的是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覺得應該從這一部書下手。為什麼選這一部書?江居士寫的深入淺出,文字比《華嚴疏鈔》淺得太多了。而且初入佛門最困難的是佛經的名詞術語,你對於這個名詞術語的含義不懂,這是個很大的障礙。他說江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就是佛學大辭典,確實有道理,他把每一個名相都解釋得很清楚,所以可以把它當作一本佛學常識來念,非常豐富,非常精彩。即使不能深入般若,那當然是不容易,那是要有天分的;但是把它當作佛學常識來讀,這個利益只要看這個《講義》可以說都能得到;對以後研究佛法,無論研究哪一部經論,名相上基礎就奠定了,所以他這個也是一個好方法。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

  這一句話是講的教學方法,我們今天講的教學法。佛家不叫教學法,叫善巧方便。諸位要知道,善巧方便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教學方法。他有很巧妙的方法能夠叫你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所以這就叫「方便」;這個方法太多太多,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千變萬化。總而言之,叫接受的人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能夠得到。

  【所言誠諦。深入義味。】

  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兩句話用現代的話怎麼講?是教學的態度。前面是方法。你有好方法,你沒有態度,學生所入的淺,不能深入。你有良好的態度,你的方法不行,學生入的也有相當深度。這個教學態度,真心教導,不是敷衍塞責,是以真誠的心來教;這種真誠就能感動人,就能夠攝受人,使學生對於老師有一種感恩之心、敬仰之心,老師對我真好,他學習心態就不相同,他會認真努力的去學習,所以學生能得到東西。

  有好的教學方法,又有良好的教學態度,這個老師就不容易找了,那就真難了。所以他是言語真誠,『深入義味』。「義」是理論,他對這個道理通達明瞭;「味」就是歡喜、法喜,他學的這個東西,他有味道在裡頭。你深入義味,真的就是欲罷不能;他在這個學習當中,真的生了歡喜心,必定能夠勇猛精進。老師有這些好的方法、態度,教學就熱心,教得有味道,教得歡喜,學生必定能夠得到很好的成績。

  【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這兩句是應用在事相上,應用在教學裡。『度』這一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幫助,幫助學生,協助學生,為他們『演說正法』。「演」是表演,「說」是言說。表演是怎麼做法?表演是你自己做到,做成一個榜樣。換句話說,自己如教修行,我做到這個樣子了,我所說的就是真的。如果我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相應,聽的人未必肯信。我教你們念佛,我自己不念佛,你們會相信嗎?你們不會相信。我教你念佛,我真念佛,你才會相信。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這叫演。所以這個演不是裝模作樣給人看的,這個就是實際上的時候自己完完全全做到,把佛在經典裡面這些教訓,理論明白了,這些教訓統統都做到了。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就照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決定禁止,依教奉行,確實要把它做到,這叫演。

  【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這個四句所說的完全是真實智慧。教化眾生一定要有真實智慧;如果沒有真實智慧,這度眾生,往往不知不覺就被眾生度跑掉了,太多太多了。自古以來,太多太多了。為什麼?不度眾生,做學生的時候,守規矩,接觸的層面不大,有約束,人還很規矩,還有點道心。這一度眾生,麻煩就來了。度眾生,你要接觸群眾,群眾裡面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很容易發生感情。還有名聞利養都來了;本來沒有貪心,這個東西愈來愈多,他慢慢就把貪心培養成了,增長了,所以就被眾生度跑掉了。很可怕!因此,你看這經典上的好處,佛真是教導的面面周到,一定要有真實智慧。

  『無相無為』,「無相」是決定不能著相,就是在一切現象裡面不可以執著。「為」是作為,不可以刻意去作為,這就對了。為什麼?始終保持你的清淨心。弘法利生要隨緣,不可以攀緣;攀緣就錯了。攀緣是什麼?你別有用心。隨緣則自在,攀緣就不自在了。這是教我們不要著相,不可以攀緣。「無為」就是不攀緣,「無相」就是不著相,不攀緣。

  『無縛無脫』,「縛、脫」都是指的煩惱。縛是煩惱,脫是解脫。煩惱斷了,就解脫,就自在了。這也不能執著,不可以自尋煩惱,也不能執著我很自在;你要很自在的話,你就有機會也不幫助眾生了,我幫助眾生不是自找苦惱,這個也不能執著。

  跟儒家所講「安安而能遷」,《禮記》上講的,是一個意思。這一個聖賢君子之人,有道德、有學問,身安、心也安,這個很自在。可是社會大眾需要你,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就不能安,你要出來替大家辦事,能捨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在我們中國,像諸葛孔明就是一個好榜樣,他在隆中真的在隱居的時候,確實心安、身安,天下大亂與我無關,過的自在田園幸福的生活。劉備三顧茅廬,他就不能不出來,「安安而能遷」。所以此地講的「無脫」,這個「脫」就是儒家講的「安安而能遷」的意思。我們雖然不攀緣,但是有這個機會,一定要替眾生多做一點好事,多多的去幫助他們。

  雖然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無諸分別,遠離顛倒』,這兩句話很要緊,這是真實智慧的受用。我在一切法裡頭,遠離分別、執著,「顛倒」是妄想;換句話說,始終保持清淨心,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永遠不失真實的智慧,心地清淨,智慧現前,這就對了。這個才是真正有能力教化眾生,成就眾生,同時也成就自己,自他兩利。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

  受用,可以的,不要有一個佔有的念頭,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有一棟房子,房子可不可以有?可以有,我需要住,不要以為這個房子是我的。明明所有權狀是你的。是的,事上是的,心裡上沒有,將來往生才自在,沒有牽掛。如果這裡有房子、有財產,往生的時候還捨不得,那就完了,就去不成了,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一切盡捨,這個捨不是事上捨,是心上捨,心上決定不能有。就是你一切受用,有,可以,受用隨緣。每一個人過去生中修的福報不一樣,修的福報多,你這一生在物質享受就豐盛;修的福報少,在物質上就比較清苦。沒有關係,儒家所謂是富貴就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這個態度是最正確的。貧賤不羨慕富貴,富貴也不會驕慢,對貧賤也一樣尊重,這是真正有學問,真正有智慧,才能維護社會的安全、社會的秩序。所以『皆無攝取』很重要、很重要。

  【遍遊佛剎。無愛無厭。】

  西方世界的菩薩常常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有的佛剎很莊嚴,七寶莊嚴,有的佛剎非常的污穢、惡劣。像我們在這個世間,哪個地方請我們去講經說法,有的地方環境非常好,有些地方一切設備都不夠;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有緣都去,於一切境界沒有愛厭這個念頭。這個地方一切豐盛,就喜歡這個地方;那個地方一切欠缺,就討厭。你有貪愛、有厭倦,你的心就不清淨。所以把這些統統捨棄掉,我們得平等心,這個經題上的清淨心、平等心,這就對了。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是錯誤的,你有求;有求就有苦,有得就有失,這個很痛苦。那不希求;不希求也錯了,你還是在執著,你執著個不希求,也錯了,要隨緣。希求是攀緣,不希求也是攀緣。不希求是什麼?所有緣拒絕掉了,也是錯誤的。所以菩薩教化眾生,一切隨緣,這個就自在了。

  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要學習的,就要格外謹慎。對於佛在經典的教訓,要善解,要細心去領會,不能把意思解錯了;意思解錯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然會做錯,會造成障礙。如果你善解佛意,解得不錯,你智慧增長,在一切境緣之中;這個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換句話說,一切人事環境當中、一切物質條件當中,都不執著,都能得清淨、平等,能夠自利利他,這個功德就殊勝。

  所以順逆境界都要去。順境裡面去考驗考驗自己動不動心,還動不動貪心?貪愛之心有沒有?如果沒有,自己功夫得力了。惡境裡面,也去看看自己有沒有討厭的心;如果這個厭惡的心沒有,自己功夫得力了。

  所以自己功夫不要問人,問人,當然高明的人知道,你的言語、態度能看的出來。功夫得力的人是心清淨,無論在哪個環境裡頭,環境障礙不了他,這個功夫得力。所謂是「八風吹不動」,你讚歎他,他也不會真喜歡;你毀謗他,他也不生煩惱,這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的,環境一現前,馬上就被境界轉,順心的就貪戀,不順心的立刻就厭惡,這是功夫不得力。所以這是教給我們希求、不希求都不要去想。

  學佛之人在這個世間有願無求。我願生淨土,我有強烈的願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求,我趕快去,這個不行。為什麼?求是貪心,不是清淨心。願是真心,真心裡面發的是願。妄心裡面是求,求是屬於識心,就是第六意識心,它是感情的;願是理智的。

  我們念佛,當然求一心不亂。可是有一個求一心不亂的念頭在,你永遠不能得一心。為什麼?求一心不亂,就是障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裡頭還夾雜著一個求一心不亂,這就糟糕了。我願意得一心不亂,我這個求一心不亂的念頭沒有,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到底,念到功夫純熟,一心不亂現前,自然得到。功夫到了,境界就現前;功夫沒有到,求是障礙。這是舉一個例子。

  一切事相當中,無不如是,世法、佛法都一樣。不要求,但是不能沒有願;沒有願,我們修學就沒有方向,就沒有目標。一定要有願,願是方向,願是努力的目標。立下大願之後,努力往這個方向走就對了,自然一步一步接近,一天一天接近,一定有滿願的一天。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毅力,這才會成就。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這一句意思更深、更明顯了。前面所說的都是對境界、對事,這對人,『彼我』就是人我,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就指的這一些。『違怨』,「違」是違背自己意思,你就起了怨恨;順自己意思,就會起貪愛。這一句它的真正的意思,是在一切人事方面,無論是善人,無論是惡人,我們一定要用平等心;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淨心,意思在此地。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貪愛、違怨都叫妄想,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我們清淨平等就成就了。這個清淨平等必定是覺而不迷。經題裡面給我們提的大總持法門是「清淨平等覺」,這是我們念佛希望達到的一個目標,經典在在處處教給我們如何修學。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