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十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1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這是概要的第四個大段:

  【方便力用。】

  在這一段裡頭,主要給我們說明,我們學習這一部經,修學這個方法,究竟有什麼用處。

  【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佛出現在世間,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生死大事。這一樁事情,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確實有一些人覺悟到這一個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法子解決。也就是說,發現輪迴這個事情有,對於輪迴狀況能夠理解明白的也有;可是輪迴究竟怎麼發生的?怎樣才能夠超越?這個問題,自古至今,沒有一個人明瞭。所以佛才出現在這一個世間,幫忙我們解決這一個大問題,這個就是講的方便度生。

  度眾生這個「度」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幫助眾生、協助眾生,解決我們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個意思。「方便」,方是方正,便是便利,這是從方法上講的;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很容易而且很正確的方法。方便是就這個意思,容易而且非常正確。這是佛幫助眾生一個很大的願望,也是佛的智慧。我們說佛的德能,這也是佛德能的表現,所以稱之為莊嚴。這個問題,也只有佛能解決。因為佛才有這一種圓滿的智慧,無盡的能力,這就是果覺的究竟。因此,在這一部經前面跟我們講了教起因緣,再講體性,再講宗趣,接著一定要說明佛幫助我們的方法以及學習的用處。

  【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

  實在講,我們學佛,這些地方是很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哪三種?第一個是:

  【說經,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

  這是佛對眾生最有利的一樁大事。「說經」,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說出,這叫做法布施。我們從佛的教誨當中,漸漸明白了,漸漸的開悟,再依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來修學,這一個真實的境界,我們也像佛一樣的可以親自證得,這就是俗話講成佛了;換句話說,他能成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成就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叫成佛。這些名詞術語,它的含義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然後才知道佛法裡面沒有迷信,佛法確確實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換句話說,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必須要認真學習的。第二種利益:

  【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這是事實。我們凡夫業障太重,所以見不到;雖然見不到,佛對我們的加持,對我們的護念,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地方要給諸位報告的,佛的身相光明從哪兒來的?他有,我們也有。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問題是他的光明完全顯示出來了,我們的光明被煩惱、被妄想蓋覆住了,所以雖有,好像不起作用,這個就是佛在經上常講迷失了;是迷失,並不是真正的失掉了,只是迷了暫時不起作用,雖有等於沒有,是這麼個意思。光明是從智慧生的,也就是從清淨心生的;心清淨,就生智慧,就放光明。相好是福報,是他真正能夠修福所成就的。由此可知,光明是自力自己修行的果報,相好是利益眾生的果報。

  人生在世,時間非常的短促,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一個人的一生,幾十年,縱然長壽活到一百年,一百歲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一百年的時間,實在說,非常的短促,並不是很長,一剎那就過去了。在一生當中,這個日子究竟怎麼過的?過的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價值?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現代人講,你在一生當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究竟有哪些貢獻?這個也與我剛才所講這個意思很接近。佛法所講的範圍就更大了,不是對這一個社會,不是對一個國家,而是對盡虛空遍法界的諸佛菩薩一切眾生,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事情,這就有意義了,這個一生就沒有空過了。

  所以學佛,學佛的什麼?一定要學佛的心量。佛的心量廣大無邊,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能包太虛空;太虛空是我們所知道最大的了,心包太虛空。量是度量,度量能容納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量周沙界,這是我們要學的。

  我們今天所以不能成佛,不能恢復自己的智慧德能,你要問什麼原因?心量太小了,兩個人都容納不下,這怎麼能成功!所以首先要把心量拓開;心量一大了,那就自自然然要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音菩薩是誰?是自己,不是別人。

  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把眾生苦難問題解決了?我們看佛在經典上說的,一切諸佛如何幫助眾生徹底解決苦難的問題?參透了大小乘經典,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勸導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事實我們明白了、搞清楚了;換句話說,佛出現在世間能夠做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別的事情難,佛能做的、菩薩能做的,我們做不到;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事情佛能做、菩薩能做,我們也能做。這才知道,這一樁事情是幫助眾生真正徹底解決問題,這是屬於究竟圓滿的功德。諸佛菩薩關心我們,冥冥當中加持我們,提醒我們,這是佛的威神。

  「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眾生也要有緣分,有這個機緣能夠接受佛菩薩的加持,接受佛菩薩的護念。用什麼方法接受?你有心就行了。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如子憶母」,母親憶念兒子,兒子也念母親,那就行了,這個力量就接上了。換句話說,佛念我們,從來沒有間斷;我們一念佛就跟他相應了,這個力量就得到了,所以說「稱念觀察」。

  「稱念」是持名念佛,就是執持名號。「觀察」是屬於觀想,我們心裡面常常想佛,常常體會佛的教訓,體會佛的意思,能夠憶佛念佛,當然能滅罪,當然能消業障。滅罪消業障,就絕對不會墮三途。在這個世間有求必應,將來一定得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當生成就圓滿菩提。這一段是講佛以他的本願功德威神,加持一切眾生,這是平等的加持,沒有偏愛。第三:

  【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這一句話很要緊。世間人,哪一個人不愛父母?哪一個人不關心父母?你所得到的法門,總會希望自己的親人修學那個法門是第一殊勝的。第一殊勝的是什麼?念佛三昧。無量無邊的法門,佛勸他的父親修這個法門。為什麼沒有說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在他出世沒有幾天的時候就上生忉利天了,世尊是他的姨母扶養長大的,所以這裡說他的父親,沒有說他的母親。

  這個地方特別節錄經文裡頭的一段話: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這是佛勸告他父王的一段經文。一切眾生生死中,就是輪迴之中,就是說在三界六道,無論在哪一道,無論受的什麼身,只要起心念佛,能夠繫念不止。這個不止,就是《楞嚴經》上講的「淨念相繼」,也是我們常講的「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就是繫念不止。這樣的人,他決定生在佛前,決定得生。生到淨土之後,無始劫以來,他的業障、他的罪障自自然然消除了,而成像佛菩薩一樣的平等慈悲。

  【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

  這是對於一切法門的讚歎,祖師大德常常提示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事實。雖然法門平等,我們眾生的根性不平等,因此有些法門我們學起來容易,有些法門學起來困難,這是對於法門不能不選擇。這一段,也就是佛為我們選擇,看他是怎麼個選擇法。因為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也是凡夫,也跟我們一樣,業障習氣都很重,佛為他選擇的是念佛法門。

  【但非凡眾之所能修。】

  這就是其他的法門,凡夫聽聽是可以,修學起來確實有困難。

  【唯有繫心念佛法門。】

  這個「繫心」,繫就是專心的意思,專心念佛,我們心裡頭常常牽掛著阿彌陀佛。這個繫就是牽掛的意思,不要牽掛世間這些拉雜事,世間一切拉雜事都是輪迴一邊事,你心裡有牽掛,那就有輪迴,造輪迴業。把世間事統統放下,佛法裡面的事也放下,一心一意就念阿彌陀佛。實在講,現在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是年歲大,或者是年輕;年紀大了、老了,時間少了,不夠了,學其他的法門來不及了,耽誤時間,應當徹底放下,專心念佛。年輕的,覺得自己時間還很多,這個想法也未必正確。這個世間有意想不到的災難,我們有沒有能力避免?像基督教所說的,世界末日快到了。世界末日是哪一年?他們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上帝、耶穌都要下到人間來審判世人。今年是九二年,到九九年,你看還剩幾年?這要提高警覺,世間有意想不到的災難,我們何必浪費時間。所以一切佛法,我們也暫時把它放下,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如果要想博學多聞,到極樂世界再辦,這是一個最聰明的打算。現在在這個世間不搞了,到極樂世界再去搞。這是說這個法門,繫心念佛法門。

  【最是應機。】

  最適合於我們現代人修學。

  【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我們都曉得自己業障很深。怎樣消災滅罪?念佛這個方法最有效、最殊勝、也最快速。下面說:

  【念佛有四種。】

  這個四種,實在是四大類,每一類裡頭還可以分許許多多種,只介紹這個四大類。第一個:

  【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這一個方法,《無量壽經》上提倡。《無量壽經》教給我們是這個方法,小本的《阿彌陀經》也是這個方法,都是教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特別引善導大師的兩句話。善導大師是唐朝時候人,在那個時代,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唐朝時候是最強盛的時候;靠我們的東方是現在的韓國、日本,南面是越南,像現在的寮國、柬埔寨,這個附近的小國都到中國來朝貢,都派他們優秀的學生到中國來留學。而到中國來學佛的就非常之多,成果也很殊勝,像日本這一些高僧,對善導大師就非常崇敬,比我們中國人這個敬愛之心要勝過很多。在台灣,台北市有個善導寺是日本人留下來的,不是我們自己建的,是紀念善導大師,這個寺廟用善導大師的名號,這是對他的敬意。造善導大師的像,在日本很普遍,中國大陸就很少見到了。善導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所以諸位看到那個寺叫善導寺,那一定是念佛的,是淨土宗的。他老人家說「唯有徑路修行」。這個徑,是最近的一條道路;我們講成佛,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就是念阿彌陀佛。

  在傳記裡面,我們看到有這麼一個說法,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阿彌陀佛應化,身分暴露了,被後人知道的有幾位;善導是一個;以後有永明延壽,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還有國清寺的豐干和尚,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三位在歷史上幾乎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佛菩薩在中國化身確實多,但是不露身分,露身分的很少。

  為什麼大師要給我們介紹、推薦這個法門?正是因為它方便、容易、簡單、直捷,而且成功快速,有這麼許許多多優越的條件,佛把這個法門教給我們,這是佛對我們的恩德,佛對我們的護持,表現在具體的言行之中。第二個:

  【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這是第二類的念佛方法,叫觀像。觀像,也就是把佛的形像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之中;照佛法的名詞來講,深深的印在八識田中,這是用觀像。觀像,這個比較前面要麻煩一點了。因為你必須要有一個很莊嚴的佛堂,佛堂裡面供養佛菩薩的形像,你在佛堂裡面以清淨心、恭敬心觀看佛像,這是一種念佛的方法,把佛像印在自己的腦海之中。但是離開佛堂,你這個修學就中斷了、就間斷了,佛不在你的面前;必須時時刻刻面對著佛像。當然現在我們利用科學的工具,這個佛像很容易仿造,可以隨時帶在身邊,也是個辦法。總而言之,不如持名來的方便。何況觀像一定要有閒,你有工作就沒法子了,一旦離開佛堂,你這個「因成間斷」了。這是一類。第三類是:

  【觀想念佛。如觀經所說。】

  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一共有十六種觀法,所以也叫做《十六觀經》。總而言之,《十六觀經》的綱領不外乎:

  【以我心目,想彼如來。】

  這是觀想的原則,正是佛在大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可是一定要依照經上所講的方法、所講的理論、所講的境界去觀,如果觀錯的話,那叫打妄想,那就不是觀想,是妄想了。現在很多人把妄想當作觀想,這是很大很大的錯誤,所以他修學這個法門很難成就。何況,底下說:

  【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

  譬如這十六觀裡面,第一觀最容易,觀「落日懸鼓」,就是叫你看黃昏的那個太陽,剛剛要下山,那個紅紅的太陽,叫你觀那個。怎樣才算觀成就了?觀到無論在什麼時候,你睜開眼睛太陽在你的面前,閉上眼睛太陽也在面前,你這一觀觀成了。換句話說,還是要專心;不專心的話,這個境界不可能現前,這是第一觀。第一觀,它的用意就是想西方,專想西方。

  第二觀,觀這個地,大海結冰。西方世界的地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裡是土石地,西方極樂世界是琉璃地,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翡翠,它那個地乾淨;平,它沒有起伏,平坦;透明的,從地面可以看到地底下;就像海水結了冰,就有一點像琉璃了。怎樣觀成?觀成之後,你看到這個大地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是琉璃地。如果一看,我們這個地是水泥地鋪著地板的時候,你沒有觀成。不容易,相當不容易!

  實在講,這個十六觀觀成之後,極樂世界在哪裡?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此地;別人看到這個地是沙土,你看到的是琉璃;別人看這個馬路是柏油鋪的,你看馬路是黃金鋪的,完全不相同,這是你真正見到的,是用你自己的思想觀念把這個境界整個變掉了,把這個穢土完全變成淨土了,這是用心的力量把它變的。萬法唯心,所以這個觀想的力量非常之大,因此一個人不能打妄想。

  年歲大的人,不學佛,不懂得,我們看到真可憐;我們想幫助他,幫不上忙。為什麼?他不肯聽,他不能接受。老的時候病苦,他怎麼會老?他天天在念「我老了,我老了」,他在觀想他老了,他一天就比一天老了;觀想他這裡有病,那裡有病,病統統都生了。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這個念頭要一轉變去觀佛,佛的相好光明,他天天想佛,他自己的面就變成佛相,永遠不老。想到佛是金剛不壞身,他永遠不生病。這是講從最近的來講,我們現前我們身體的健康與我們的念頭關係很密切,這個很多人不知道。你的心清淨,身就清淨;心健康,身就健康。「一切唯心造」,我們這個身體是唯心所造的,唯心所變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太少太少了。

  所以,諸位看《十六觀經》,不要以為想西方極樂世界的,我們現前日常這個身體跟我們的生活環境,統統都是不出這個原理。你要是真正懂得的話,你這一生當中,健康長壽,真的生活愉快!為什麼去胡思亂想?所以,應當要多去想佛。實在講,十六觀境界太細密了,我們沒有辦法觀成。但是用念佛這個方法很好,我們想不到佛的那個細相,我們常常想念我們自己供養的佛像,這也很好,可以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妄想、把你的雜念斷掉。

  【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實在講,觀像、觀想都沒有這個念佛來的方便,來的容易。第四種叫:

  【實相念佛。】

  前面三類都是事上修,從事相上下手;實相是從理上下手,這個跟前面三大類不相同。

  【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前面說了這麼一大堆,要用現代的話來講相對的,生滅是相對的,有無是相對的,能所是相對的,我們凡夫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什麼人能夠超越相對?超越相對就契入實相。如果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那個相就不是真實相。《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指的是什麼相?生滅相是虛妄的,有無相是虛妄的,能所相是虛妄的,言說、名字、心緣統統是虛妄的。離開這一切虛妄: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在念什麼?念自性佛。這是我們做不到的。為什麼?我們沒辦法離相。最基本的是什麼?有我,跟我對立的是人,人我相沒辦法離開,是非相沒有辦法離開,利害的相離不開。換句話說,這個實相念佛我們做不到。現在做不到,將來總會有一天做到。到什麼時候才做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學一個階段就做到了。這個通常我們講一心不亂,這屬於理一心。只要證得理一心之後,你念佛統統屬於實相念佛;沒有證得理一心之前,都是前面這三種念佛。

  【實相念佛,圓覺之性。】

  圓是圓滿,覺是覺悟,性就是自性。圓覺之性,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

  【雖然眾生本具。】

  心性,哪一個人沒有?統統都具足。可是雖然具足:

  【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

  你的功夫為什麼用不上,因為你有妄心,你有雜念。只要有妄心,只要有念頭,這一種念佛的方法,你就用不上了。

  【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

  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因為明心見性,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換句話說,初地以上,他們念佛是用實相念佛,他們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他念佛總不離開前面三種。

  我們顯教的淨宗跟密宗的修法不相同,這一點諸位要知道。因為在佛門裡面所有的宗派,要把它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覺正淨」,就是三歸依裡面的「佛法僧」,最後歸納這三個門。禪宗、性宗走的是「覺門」,走的是覺悟,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它從這個地方入。禪宗以外的教下,包括像華嚴宗、天台宗(法華宗)、法相、唯識、三論等,這許許多多的宗派是從「正門」入。律宗也在其中,就是正知正見,從這個地方入門。淨土宗跟密宗是從「淨門」入,所以這兩宗是同樣的修清淨心,這兩宗是同一個原理。

  但是淨宗跟密宗不相同的地方,淨宗是依照《十六觀經》觀想,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想佛的自行化他、無量的功德大願,觀想這些;而密宗裡面所觀想的,多半是觀想佛菩薩的神通道力,它觀想這個,所以跟我們的觀想不一樣。那一種觀想,如果沒有真正好老師在指導,一下想錯了、想岔了,就入了魔的境界。你看《楞嚴經》上講的五十種陰魔,那個境界如果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怎麼知道它是魔境?往往把這個境界當作佛的境界,哪裡曉得它是魔境。很難辨別!愈是往高的境界,愈不容易辨別。這個諸位要細讀《楞嚴》,你就曉得了。

  佛在《法滅盡經》裡面講,將來佛法哪一部經最先滅?佛說《楞嚴》最先滅。我們想想,有道理!《楞嚴》要不滅,那個魔怎麼樣現,有一個標準在此地,拿到《楞嚴經》一對照,就曉得他是佛,還是魔,就知道了。《楞嚴經》沒有了,這個標準沒有了,魔來了,佛來了,沒有能力辨別,它先滅是很有道理的;它要不滅,佛法不會滅。所以,我從前講《楞嚴》的時候,我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在《楞嚴經》指導之下,妖魔鬼怪原形畢露。現在我們看這個世間,講《楞嚴》的也少了;縱然有講,真正沒講錯,如法如理的講就更少了。

  【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勸他父王採取實相念佛,而採取持名念佛,這個有道理。為他父親選擇法門,他父親是我們娑婆世界所有眾生的一個代表,為他選擇法門,就是為我們大家選擇法門,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使我們對他的選擇深信不疑。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四種念佛是徑路,是成佛快速的道路。四種念佛裡頭,又以持名念佛最直捷、最簡單、最容易,成就最快速。你看,這個持名念佛七天能成功。觀想七天不能成功,觀像七天也不能成功,但是持名能成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

  這是會看的人看出來了,看出它的門道了。我們知道,佛在經上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像念佛把佛的形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深深的印在自己的八識田中。如果求往生,沒有問題,決定往生。如果想明心見性,那這個大有問題,這個妄想是障礙。觀像是個妄想,觀想還是妄想。所以觀,很難觀成;觀成之後,也很不容易拿掉。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妄像、妄想拿掉,你才能夠進步,才能夠進入到實報莊嚴土。如果拿不掉的話,那你還是在同居土、在方便土,實報莊嚴土就很難往上提昇,問題在此地。

  你這一想,不如念佛,要把那個名號拿掉很容易,那個名是假名,換個名不可以嗎?換個名,行!那個假名叫你離開容易,這個形相離開不容易。

  所以,持名暗合道妙。道妙是什麼?道妙是實相,持名是最容易契入實相的。你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勸你持名,不勸你觀想,你就曉得了。如果諸佛菩薩不說持名,教我們觀想,到了西方世界,還要費那麼大的事情,還要吃那麼多苦頭,你就會責怪佛,原來那麼好的方法為什麼不教我,教我這麼一個方法。一定要懂得、要明瞭,才知道這個法門妙絕!因此念佛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功夫就得力。

  真正念佛人,近代印光大師是一個榜樣。印祖自己住的小房子,現在還是完完整整的保存在蘇州靈巖山。你去看看印祖的關房,他自己修行的那個小房子,只有三間房,一個小佛堂裡面,只供一尊佛、一個香爐、一杯水,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佛像後面,老人家寫了一個「死」字,放在佛像後面,拜佛就看到,一抬頭就看到那個「死」字,死心塌地念佛,沒有什麼香花莊嚴,非常簡單。簡單,容易捨,容易放下。

  這也就是佛在經上常常教給我們「以苦為師」,生活簡單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對這個身體也沒有留戀,將來佛來接引,走得痛快,走得瀟灑,沒有一絲毫牽掛。這是在平常生活當中要覺悟的,要鍛鍊的,使我們一點障礙都沒有。

  【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

  蓮池大師這個兩句話說得很透徹,實相不是外面沒有相,前面不是講要離生滅相,離有無相,離能所相。生滅有沒有?有,有無也有,能所也有,一切萬相都擺在面前,不是教你離這個相。離什麼相?離心裡面的生滅相。外面的生滅相不相干、不礙事,你心裡頭那個生滅的分別執著礙事,妨礙你的清淨心,要離這個;不是教你離外面,外面那個離不了,那就搞錯了。

  底下講「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在講,一天沒停過,那怎麼個離法?不要執著他的言說相,這是教你自己心裡頭離言說相。佛說了許許多多的法相名詞,持名念佛是名詞,觀想念佛、實相念佛也是名詞,這都是佛學名詞,不要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佛怎麼說,你明白意思就行了;意思明白了,他怎麼說法,不執著他,他說些什麼名相,也不執著他,也不要去思惟去想像,都用不著。為什麼?我們想佛這句話什麼意思、那句話什麼意思,全叫妄想。聽佛的話,悟多少,就是多少;沒有悟的,不要去理會它。為什麼?保持自己清淨心,不要讓自己清淨心被佛法染污了,這是佛對我們唯一的願望。

  有些人學佛學得很可憐,佛菩薩看了都流眼淚。為什麼?被佛的法語污染了。佛教他世間法離開。好,世間法他不染,他染上佛法了,還是污染。殊不知世間法我們把它離開,佛法也要離開,統統不染著,我們的清淨心才能現前。清淨心的作用就是般若智慧,這才能達到佛教學的目標,真正幫助我們,不但出離了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成就圓滿的佛果。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有人認為念佛的人沒有智慧,充其量可以得一點定。因為經上講念佛三昧、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屬於定。念佛人愚痴,沒有智慧,這是很多人對淨宗的誤會。往往我們聽了這些話,我們的信心動搖了,還想得去參禪,還想得去學教,認為那個有智慧,那個有般若,我們念佛沒有,不知道念阿彌陀佛是甚深的般若。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

  這一句佛號念熟了,功夫深了,自自然然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

  【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這個時候入了什麼境界?入了《金剛經》的境界。《金剛經》就是金剛般若,用念佛這個方法自自然然達到,到達這個境界。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

  《金剛經》上頂重要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念佛人,他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到了這個境界。依照禪修,依照教修,依照《金剛經》修,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念佛人往往很容易入這個境界。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這個話講的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是事實。可是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定要念到不夾雜、不間斷,就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念佛,入不了這個境界是有夾雜、有間斷,所以這個境界不能現前。我們把境界不能現前的因素找出來,只要把這個因素消除,這個境界就有希望現前。這個境界現前,就是理一心不亂,給諸位說,那個往生是上上品生,那不是普通往生,上上品往生。

  【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

  小本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經文上有「一心不亂」。

  【今本不云一心不亂。】

  《無量壽經》上沒有這個字樣,《無量壽經》是「一向專念」。

  【而專主一向專念。】

  「一心不亂」跟「一向專念」差別很大。所以從前我介紹淨土法門給一些同修,他們看到《彌陀經》上一心不亂,打電話告訴我,說「法師,做不到,一心不亂做不到,怕的是修學這個法門將來會落空」,被一心不亂嚇壞了。我們這一部經裡頭沒有一心不亂,是一向專念;看到一向專念放心了,一向專念我還可以做得到。

  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一心不亂不是《彌陀經》的原文,梵文本上也不是一心不亂,而是一心繫念,跟此地講的一向專念意思很接近,是講一心繫念。看玄奘大師的譯本就知道了,玄奘大師是按照原文翻的。羅什大師是意譯,他有沒有譯錯?決定不錯。如果翻譯錯誤,玄奘大師一定會說出來;玄奘大師沒有說,這就承認他所翻的正確。

  為什麼說一心不亂正確?因為我們往生的人,一定是要念到功夫成片;這個功夫成片,就是此地講的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實在講,就是不夾雜、不間斷;也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這個意思。念要淨念,夾雜就不清淨,有妄想也不清淨,有懷疑也不清淨;間斷,那就不是相續了。所以《楞嚴》這四個字,把這個念佛的方法、念佛的要領說絕了;要緊的就是「淨念相繼」、「一向專念」,這個才叫功夫成片,所以帶業往生。

  【是所宗更為明確。】

  本經在經文上比小本《彌陀經》更為明白、更為確定。

  【更契眾生根機。】

  使我們看到這個經文,就不會懷疑;看到這個經文,自己能夠生起信心。

  【彌顯慈尊恩德。】

  這個法門能夠契一切眾生之機,能夠普度九界有情,原因就在此地。它實在是太方便、太容易了,只要你能夠專就成功。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警惕我們,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這一夾雜就壞了,夾雜就不專,就不淨。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

  「大悲」是大慈悲,「勝願」是殊勝的大願。這一句就是稱揚彌陀的四十八願。

  【方便至極,力用難思。】

  這兩句是特別讚歎第十八願「十念必生」。

  【凡聖齊收,利鈍俱被。】

  「凡」是指六道,「聖」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利鈍」是講根性。

  【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

  可見得不難,只要真正發心。發什麼心?發求生淨土之心,要發這個心;還要發一個把這個法門普遍介紹給別人之心,要發這個心。專念,這是講修行。前面這個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要專念。

  【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能把這個事情做到了,發心專念做到了,就是如來度生的本懷;換句話說,就是如來對於我們的願望,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佛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我們只要發心專念,佛的願望就達到了,才是究竟方便。這一樁事情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它叫做究竟方便。世尊四十九年,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那些法門眾生修學,一生當中不一定能成就;換句話說,它就不叫做究竟方便。唯獨這個法門,所謂「萬修萬人去」,這才叫真實的究竟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