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八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8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四行,這是第三個大段:

  【一經宗趣】

  前面是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這一部經,是根據什麼說的?總括前面的要義,可以說,最簡單的講法是佛根據他親眼所見的事實,這是無量佛剎當中最殊勝、最圓滿的利益,為我們介紹這一個法門。可見得這個法門真實不虛,它不是佛推想的,不是假設的,是佛親自看到這一個事實。我們聽了之後,這個信願自自然然會生起來,就像《觀無量壽經》上韋提希夫人一樣,她親眼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心嚮往之。問題是怎麼去?在這一段裡面,就教給我們往生的方法,這就是「宗趣」,就是往生的方法。

  【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宗是行。】

  前面講道理,現在我們要講修行了。這個宗旨就是修行,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修行的綱領、修行的原則。趣是歸趣,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依照這個綱領、方法來修學,將來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可見得這一章對我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即使前面的道理不懂,如果真正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都決定往生。可見得道理懂得,我們從理論上建立的信心,這是真實的信心。還有一類善根深厚的,他不懂道理,他也能夠深信不疑,那是真正相信佛菩薩的聖言量,佛菩薩不會欺騙我們,他給我們說的一定是一個好地方、好所在,值得我們去的;不明理,他也深信不疑。但是方法重要,無論明理、不明理一定要懂得修學的方法。

  【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

  這是解釋什麼叫宗趣。「所為」是我們所修的、我們所做的、我們所求的,我們究竟要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個都是屬於歸趣。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這是把淨土宗,《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統統都一樣,這個宗趣都相同的,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修行的要訣、修行的綱領。

  「圓生四土」,圓是圓融;換句話說,它不是有先後次第的,一生一切生,這個到後面會給諸位說明。我們是帶業障深重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同時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統統都圓滿了,這叫「一生一切生」,這叫圓生。所以,它跟十方世界諸佛剎土往生的情況不一樣,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

  「逕登不退」,這個不退,就是經論裡頭常講的「圓證三不退」,這都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找不到的事情,這是極樂世界獨有的,所以稱為第一殊勝。

  下面是詳細的說明宗跟趣,先說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

  【經云: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

  這是在「三輩往生」這一品經裡面。無論上中下三輩,說到求生淨土的方法,都是相同的,要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心,留在後面再說。

  【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

  這個「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都是有來由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憑空給我們說教的,而是根據阿彌陀佛本願當中,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十八願、十九願,根據這兩願而說的;這個兩願就是求生淨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無論是什麼人,我們在前面看到,這個法門它接引的對象非常的廣大,上至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換句話說,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包括盡了。這也是其他法門裡面都不可能的事情,它統統包括盡了。

  現在這些人怎麼生到西方世界的?生到西方世界,修學的綱領完全相同。等覺菩薩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地獄眾生要往生西方世界,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相同,所以到西方世界果報也相同。

  如果諸位要問,西方世界為什麼是個平等世界?一切諸佛世界都不平等,為什麼西方世界平等?它的因平等。十方世界,菩薩、聲聞、緣覺修的因不平等,為什麼?因為十方世界修的因很複雜,西方世界修的因很單純,就是「信願行」,這三個條件非常單純。愈是單純,愈是平等,愈是接近,裡頭沒有差別,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果報平等。雖然有四土有三輩有九品,沒錯,那是每一個人的境界不相同;實際上,依正莊嚴,神通道力,幾乎沒有一樣不相同。

  這個經上常講「佛佛道同」,佛佛道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凡是往生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的面貌、身體的形狀、個子的高矮,都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一切物質享受也跟阿彌陀佛相同。我們這個世間要找兩個面貌相同的人,還不太好找;西方世界面貌完全相同。這個就是因同果亦同,道理在此地。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全部大經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經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宗也。】

  這幾句話說得很明白、很清楚。阿彌陀佛發願要成就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他用什麼方法來成就?就是教給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用這個方法。所以,古大德曾經說過,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願就是第十八願。十八願講的是什麼?十八願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十念必生」。

  這個十念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臨終的時候十念,另外一個說法是早晚十念。如果我們的工作非常繁忙,早晚課沒辦法做,可用十念。早晨起來念十念。它這個十念不是十句,是盡一口氣叫一念。不管一口氣念多少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這叫一念,念十口氣。要有恆心,一天都不能夠間斷,那就符合於一向專念了,用這個方法。這個早晚十念是定課,平常念佛叫散課,散課愈多愈好,那是不定的。早晚叫定課,決定不能少的,這個到臨命終時會起很大的作用。當然正說是在臨終時候的十念,這是正說。兩個說法都能說的通,這是第十八願。

  綜觀全經的大義,我們深深體會到古大德他們卓越的見解,像隋唐的高僧大德,為我們作了一個比較。在一切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大家公認《華嚴經》第一,經中之王。《華嚴經》跟《無量壽經》作一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為什麼《無量壽經》在《華嚴經》之上?諸位要知道,《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它不能到極樂世界,《華嚴經》是不能圓滿的;好像十四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滿月,歸到極樂世界才叫真正圓滿了。可見得《華嚴》的歸宿就在本經,《華嚴》歸這個經。這是我們認識這一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它的價值,我們認識它。

  如果再深入仔細去觀察,這一部經裡面有四十八品,或者說四十八章都可以,哪一章第一?我們繼續不斷的找,當然是第六章,四十八願是第一。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世尊為我們轉述,就如同阿彌陀佛親說沒有兩樣。這是我們在本經裡面,四十八章裡頭我們找到第一,是第六章。

  第六章裡面講的四十八願,這又有四十八,哪一個是第一?古大德公認十八願是第一。慢慢找,把佛法那個頂尖找到了。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念什麼?念阿彌陀佛。所以找到最後才發現,整個佛法到最頂峰,原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才找到。不是這樣找,你就完全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微妙,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殊勝。

  一句「阿彌陀佛」涵蓋無量無邊的佛法,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不出阿彌陀佛的範圍,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與眾生講無量無邊的經論法門,也不出這一句阿彌陀佛。你要不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你怎麼會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那不可能!

  知道阿彌陀佛的人很多,真正死心塌地去念它的人不多。為什麼不多?不知道名號功德利益的殊勝,往往把這一句名號看輕了,原因在此地。也難怪夏蓮居老居士在會集這個經本之後,題了三首偈,末後一首說「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真正曉得事實真相的確實太少太少了。唯有知道事實真相,他才真的認真依照這個法門自己修學,也會非常熱心的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為什麼?知道這個法門是真實的利益,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修學其他法門,雖然好,一生當中未必能成就。不能成就,還要搞輪迴;這一搞輪迴,就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世再遇到這個法門。實在講,非常非常的可惜!我們有幸遇到,遇到一定要抓住,決定不能放鬆,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要曉得,這是往生必修的正因。

  諸佛如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幫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幫助一切諸佛如來。這個話怎麼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好比是個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這個地方成就人才。十方諸佛如來到一切地方去招生,他們講經說法,介紹這個法門,把這些學生統統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佛幫助他們。諸佛成就彌陀的大願,彌陀也成就諸佛的大願。佛度眾生,就是希望他快快成佛。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快快成佛?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交給阿彌陀佛去教導,這就成功了。

  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是一體,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度眾生是一個方法、一個門道。雖然說了無量無邊的法門,那是權說、是委曲婉轉的說,到最後統統都歸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謂千經萬論,殊途同歸,都歸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不但是本經的宗要,也是淨宗所有經論的宗要。

  底下一段給我們講發菩提心:

  【發心有二義,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菩提是覺悟,菩提是本心,就是真心,真心是覺心。我們凡夫迷惑顛倒,我們的心不覺。佛菩薩教我們發心,教我們先要離三種與菩提心相違背的。換句話說,要想真正發菩提心,一定要破迷開悟,悟了就是菩提心。怎麼悟呢?先破迷,這個很重要。我再不迷了,不迷就覺悟,菩提心就現前,諸位先記住這一個大前提。第一個:

  【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這是說明菩提心為什麼發不起來?有很多人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好,甚至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看到了,這是真有。他看到了,他這個心還是發不起來。看到了,心為什麼發不起來?他對這個世間有貪愛,他捨不掉,看到西方世界是不錯,這個地方捨不得,這是個麻煩事情。所以必須要把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貪愛放下,這是第一個條件,這是智慧。

  智慧,揀別不是感情;要以智慧,不能以感情。我們曉得,我們父母、家親眷屬,我們最親愛的人,我們總希望幫他的忙。但是你一定要明白,如果你自己不能出三界,你自己不能成佛,說實在話,你沒有能力幫他的忙。一口氣不來,在六道裡面,各人走各人的路,各人受各人的報,彼此不相知,你怎麼幫法?能幫忙的,只是活在這個世間彼此可以幫助;一口氣不來之後,再見面都困難了,你怎麼幫法?

  唯一真正能幫忙的,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根據《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你只要到那個地方,你的能力、你的智慧大幅度的提昇了,雖然不是圓滿的恢復,你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有相似的能力。你的家親眷屬,無論流轉在哪一道,你看得見他受些什麼苦難,你也聽的見,你會親見親聞;換句話說,你必定能夠幫助他,你有能力。只要到他省悟了,所謂省悟,就是你教給他這個法門,他能信、能接受、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這就是說他的根性成熟了,你在西方世界就可以化身來度他,你就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普門品》上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有像觀音菩薩同樣的能力,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會現什麼身來幫助他,這個能力就有了。

  所以我們真正愛護一個人,想幫助一個人,最真實的妙法,就是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恢復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不但我們這一生家親眷屬,我們可以幫助他;我們還有過去世,還有過去的過去,生生世世父母眷屬,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統統都看到了,統統都明瞭了,統統都認識了。那時候要度的人、要幫助的人,就不是眼前幾個,太多太多了,這才叫真正盡孝!第二個:

  【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我們在這個世間,因為處處都求自己的利益。眾生與自己利益相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種種方法,自己要佔上風,會叫別人不安,會叫別人損害,這個與菩提心相違背。佛教給我們,必須要遠離,要生起大慈悲心,捨己為人,這就對了。第三個: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佛法是布施,佛法是供養,布施、供養是無條件的。如果這個裡面講條件,要求眾生對自己恭敬、對自己供養,那就錯了,我們自己的心就不清淨了。這樣的心,縱然是弘法利生,在佛家講這叫「裨販如來」。這個罪過非常非常重,拿佛法當生意來賣,把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妙法當作商品來兜售,這個罪過很重,這是出賣佛法。如果不能往生,必定墮阿鼻地獄,這都是我們自己要留意的。無論在家、出家都不可以,出家更不必說了。

  在家居士也有講經說法的,也有著書立說的,特別是寫佛法的書,版權頁後頭要印一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就是出賣佛法了,這個罪過就很重。這種情形,在現代這個世間,常常可以看得到。別人的事情,我們不要去管他。我們自己千萬要記住,不可以貪圖這一點小利,這個利益太小太小了。你靠版權能賺幾個錢?你能夠普遍布施,這個果報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真正是取小遺大,把大功德、大利益失掉了。這是沒有智慧,這是真正的愚痴,這是障礙菩提心,首先要能夠遠離。

  【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

  前面三條反過來就順菩提門了。第一個:

  【無染清淨心。】

  這三種順菩提門統統是清淨心,與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的清淨相應,要修清淨心。

  【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

  不但不為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染,即使一切諸佛所說無量法門,我們看到聽到也不染著。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做了一個表演給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可以去看看參觀參觀,可以去聽聽;看了、聽了,自己絕對不動搖,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還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沒有受他們所講的動搖,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個叫參學。

  參學,就跟我們一般讀書考試一樣,看你的信心堅定不堅定,看你的認識正確不正確。不參學,看不出來;這一參學,到處什麼法門一接觸,才知道自己已經如如不動,已經達到一心不亂。從這個地方來考驗自己是不是真的到一心不亂,這是定成就。第二是慧成就。所有一切不同的法門,他看了之後,完全明白,完全瞭解,這是慧成就。所以參學是定慧增上。

  假如聽到這個法門動了心,想去學學,那就壞了,定慧完全都破掉了。所以參學最低的條件是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才有資格參學。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可以接觸,都可以聽,都可以去看,成就你自己一心不亂,成就你自己無量智慧,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無染。第二個:

  【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心,真的安了;心安,身就安了。為什麼他心會安?因為他心定於一了,不再有妄念了,不再有妄想了,沒有其他的希求了,只有一個極樂世界,一心想見阿彌陀佛,他的心就安住在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之中,他得安穩了。無論是什麼境界,他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沒有妄想。第三個,這個境界愈來愈往上提昇了。第三個:

  【樂清淨心。】

  安之後,才有樂。

  【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生彼國土故。】

  前面這個安菩提心是自利;雖然也幫助別人,以自利為主,自己心安理得,這是自受用。第三個境界是他受用,那真是快樂無比。這個樂從哪裡來的?能夠幫助諸佛如來,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把最殊勝的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勸勉一切眾生信願持名,同生極樂。這一種快樂,世出世間沒有任何樂事能夠跟這一樁事情相比。

  我們今天為什麼得不到這個快樂?說實在話,我們沒入這個境界。不要說這個境界沒入,我們第一層的境界都沒入。第一層是什麼?「無染清淨心」,我們現在還染著。真的,從這個階段,第一個不染,第二個安,第三個樂,你真正入到這個境界,自在快樂,這個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可是如果有染污,這個境界你沒有辦法體會,所以一定要真正的修學。

  【元曉師云:】

  元曉是唐朝朝鮮人,就是現在的韓國人,好像最近有一部元曉大師的電視錄影帶,雖然表演的裡面當然免不了有一些虛構,但是與元曉大師一生的事蹟,還有幾分真實,這個看一看也可以做個參考,他對《無量壽經》很有心得,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

  【發菩提心是明正因。】

  這是元曉大師說的。

  【又云發心有二:一隨事發心,如四弘願。】

  這是舉一個例子,就像四弘誓願這個發心是隨事發心。

  【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

  是把這個理論明白了,事實真相體會到幾分,這個發心是真實的,這是真正明瞭之後的發心,真的覺悟了。前面是依照佛的教誨,佛教我們要發心,發度眾生的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為什麼先教你發度眾生的大心?因為這是一個動力。菩薩善根,唯一精進。世間法的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哪裡生的?那個生處就叫根。佛給我們講有三個生處,就是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能夠離開貪瞋痴,所有一切善法就成就了。出世間的善法,只有一個精進,六度裡頭精進波羅蜜。

  我們曉得,我們很想精進,但是非常的懈怠,精進不起來,原因在哪裡?沒有推動我們往前進的那個力量。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廣度眾生大願力是精進波羅蜜推動的力量。為什麼這個修行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會懈怠、懶惰。看到眾生這麼苦,為他們那就不敢懈怠了;我懈怠,他們就受苦。我晚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苦;我早一天成就,他們就少吃一天苦。你有這樣的大願力,自然就不會懈怠了,就會勇猛精進。所以,四弘誓願把這個放在第一條,這是動力、是能源。要自己快速的成就,從哪裡下手?斷煩惱,前面講先要把所有一切染污洗刷的乾乾淨淨,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修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讀歷史、讀傳記,看古人的修學,好像成就很容易,三年五載成就了,十年、八年成就了。回過頭看我們這一代的人,苦修了一輩子,還迷惑顛倒。我們的聰明智慧不如古人嗎?不見得。我們的福報不如古人嗎?也不見得。那麼不如古人的地方在哪裡?給諸位說,在方法上,我們今天方法犯了很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在哪裡?一入佛門就廣學多聞,這個方法錯了。看的太多了,聽的太多了,這個頭腦愈搞愈複雜,搞到最後,無所適從,我們犯的病在此地。

  古人修學下手是一門深入。那個時候的經典也少,沒有印刷,都是手抄本,你能抄幾部經。老師傳法都是傳一部經、一個法門,所以他走的路單純;這個單純,他就能專精;專精,就能破煩惱障。我們今天搞的太雜、太多了,絕對破不了煩惱障,這是我們不能成就的原因。

  這個道理不難懂。譬如我們作世間學問,你在一門學問上用十年的功夫,你決定出人頭地,你可以在世界上享受權威。不是說你的聰明智慧過人,不是的;你用的功夫超過別人。十年學十樣東西,你所學的平平,不能出人頭地;十年學一樣就出人頭地。

  我在台灣,我的鄰居是一個天主教堂,這個天主教堂主持的神父是方豪,也許你們很多人認識他,或者聽過他,他是政大文學院的院長。這個人大概初中都沒有畢業,以後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是自修成功的。他修什麼?中國二十五史,他專攻宋史,就一個朝代,宋朝這一個朝代,一生的精力用在宋史上,他變成宋史的權威,宋史的專家,他有成就。如果他樣樣都搞的時候,他一樣也不能成就。

  佛法修學亦復如是,最忌諱的是夾雜,不可以夾雜。不但淨宗忌諱夾雜,任何一個宗派都怕夾雜,夾雜就不能成就。所以中國從前的叢林寺院,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專科大學。他們是專門研究一部經論,他不是雜修的,他不是門門都有的。像天台山專修《法華經》,天台是宗《法華》;五台山專門研究《華嚴》;長安的大慈恩寺,專門研究唯識。各各都是專家,都是一門深入;不是門門都通,是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之後,佛法裡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他自然一切都通達。所以是一部經通達之後,然後再教你博覽。這一部經,你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斷煩惱。「煩惱無量誓願斷」,用什麼方法斷?教下,就是用一部經,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這個方法妙極了。煩惱斷掉了,縱然不能全斷,煩惱輕了,心漸漸清淨,智慧就增長了,這個時候再參學。參學是什麼?天下的寺院叢林,都到那裡去看看,都到那個地方去訪問訪問,去聽聽他們、看看他們修學的,那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一接觸都明白了、都通達了,它是這麼一個過程。

  我們現在修學恰好顛倒。怎麼顛倒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心沒有了。沒有這個願心,度什麼人?度我喜歡的人,度我看的順眼的人。不喜歡、不順眼的理都不理他,還度他?那這一條四弘誓願不要了。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也不斷。度眾生、斷煩惱這兩樣不要了,從哪裡開始?從「法門無量誓願學」開始。後頭再打妄想,「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怎麼能成得了佛?大錯特錯!我們搞一輩子不能成就,犯的錯誤就在此地。

  我自己這一生可以說非常非常的幸運,在這樣一個時代裡面,我遇到的老師腦筋很舊,用舊方法教導,才會有這麼一點成就。沒有學佛之前,我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傳授的方法是在他家裡上課,每一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學生就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上課。當時我很感激,但是我想不出原因,為什麼不要我到學校裡去聽課?當時想不出來。後來才明白,到學校裡面去上課,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認識很多同學,會聽到許許多多的知見,就亂掉了。

  我想跟他學哲學,他等於是面試一樣,通過考試,當面在那裡談話。問我過去有沒有聽過哲學?沒有聽過。有沒有看過哲學書?沒有看過。他聽了就很歡喜,就叫我到他家裡去,單獨給我上課。為什麼?一張白紙,沒有受到污染;一到學校,就會被污染。以後知道他對於這個學生的愛護,無以復加。假如我要是跟他講,我聽過很多人講,看過很多哲學書,他一定點點頭,好吧!你哪一天到學校聽我上課,就完了。

  所以,真正善知識要教的對象是一張白紙,他負責任來教導你。你已經亂了,洗都洗不乾淨;換句話說,你就隨著旁聽,聽多少,算多少,他不負責任。這樣的老師,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找到。

  學佛之後,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的方法跟方老師一樣,也是每一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他住青田街八號,政府給他一棟房子,日式的房子,也是每一個星期兩小時,佛法是這麼學來的。章嘉大師教我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才到台中親近李老師,親近李老師十年。

  李老師的教學是大眾在一起聽課,不是個別指導了。前面兩個老師是個別指導的,我這個根基是這麼打下來的。雖然是跟大眾在一起上課,但是李老師對我有限制,約法三章。第一條,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統統不准聽,這是第一條約法。第二條約法是看書,不管看什麼書都要向他報告,得他同意;他要不同意,什麼書都不能看。第三條就更苛刻了,我以前跟方老師學的、跟章嘉大師學的,他都不承認,統統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

  你們學佛,有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這是真正的老師,非常重要。這一種教學的方法,就是四弘誓願裡的斷煩惱。一切不准聽,耳朵堵死了;一切不准看,眼睛也瞎掉了;聽他一個人指導,他負責任。你不接受,李老師就不管了,就像普通一般聽眾,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不負責任;接受他三個條件,他完全負責任。

  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所說的「師承」,師師相傳,同是這一個方法。我在這一個時代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我以後恐怕找不到了。我今天教學生,我要用這三個條件約束學生,那學生掉頭就去了,「你有什麼了不起,善知識多的是」,才知道難。

  從這個基礎上奠定下來之後,你的心自然就定了,自然就安了。半年就看到效果,果然這個方法好,心清淨,妄念少,智慧增長了,看東西、聽東西跟從前確實不一樣了,這就是效果。李老師給我的時間是五年,他非常謙虛,給我說出三個條件之後,他老人家說「我的能力可以教你五年」。我受老師這個教學的利益,他說五年,我又自動延長五年,我跟他十年。十年完全遵守他的教導,不違背他的原則,這個根基是這樣打下來的。這是講到四弘誓願,這是依事發心的。第五條: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

  這是元曉大師的看法。

  【善導、靈芝、與日本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

  這是一個正、一個助。他們的看法,恰好相反。但是不管是依那個,只要照這個去修,決定都能往生。為什麼?都發菩提心了,都老實念佛了。所以,不管它哪個正、哪個助,總而言之,統統都能往生,都沒有錯。

  【蓮池大師和會之曰:】

  到明朝的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有《彌陀經疏鈔》。

  【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他老人家把正助雙修統統結歸在一心專念上,這是蓮池大師的修學心得,給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示、很大的貢獻。

  【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他的四句話也是正助雙修。什麼是菩提心?真正覺悟的心。什麼是真正覺悟?知道生死事大,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一心一意要解決生死的問題,這是大覺悟。如果再取淨土這個法門,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那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覺悟;比禪宗裡面所講大徹大悟,還要究竟,還要圓滿。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徹悟是禪宗的大德,晚年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的語錄以後收在《淨土十要》裡面,《淨土十要》的附本。

  【蕅益大師云:】

  這些話在《彌陀要解》裡面。

  【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

  就是這一部經修行的綱領。

  【信願為慧行。】

  因為沒有智慧,你不會深信;沒有真正的智慧,你不會發願,你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你真信、真想去,這是大智慧!

  【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蕅益大師說得好,淨宗法門這一種說法,古來沒有人說過,這是他獨特的發現。我們現在人講發明,發是發現,明是明白,也就是真正悟得了。 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去,就在信願之有無。那好了,你有信、有願,不念佛,能不能去?不能。至少要十念,十念也是行。有堅定的信願,修十念法,決定往生。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怎麼得來的?是持名功夫的深淺,這是念佛的功夫。功夫深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功夫次一等的,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最低的叫成片,這一句佛號打成一片,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四土三輩九品的原因是我們念佛功夫的深淺,這個要知道。

  我們希望到極樂世界,自己的品位高。品位高,成佛快;品位低,成佛的時間長。好像讀書一樣,那個低的從一年級念起,到大學念四年才能畢業;那程度高的,插班,一插就插到大學四年級,幾個月就畢業了,就快。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全心全力念佛,希望在此地這個預備的工作做得愈圓滿愈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增高品位。

  【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這就說明了「信、願、持名」這三個條件,缺一條都不可以。

  【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這一句話也是蕅益大師的發明。因為這個發菩提心,按照古大德的說法,說得很多,說的我們很難體會,不容易瞭解,因此也不曉得怎麼發法。這個菩提心怎麼個發法,很難有很清楚、很明白、很具體簡單的說明。到蕅益大師這才明瞭了、才明白了,真的是簡要詳明,非常非常難得。什麼叫無上菩提心?深信發願,對於這個淨土法門、《無量壽經》一點懷疑都沒有,完全相信,完全接受。發心,發什麼心?求生極樂世界的心,求見阿彌陀佛的心,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仔細想一想,蕅益大師這個話對不對?確實不錯。果然深信發願,就是前面所講的,徹底的覺悟、究竟的覺悟、圓滿的覺悟,當然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了。

  【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的」是的的確確,這是淨土的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從什麼地方念出來?從深信切願。這一句佛號從這裡生的,從這個地方念的,這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的根是在深信切願;沒有深信切願,這一句佛號念的不得力。為什麼?沒根,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不能往生,你信的不深,你的願力不強。為什麼信不深、願不強?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對這個世間種種情愛、貪念去不掉,障礙了你甚深的信願,所以這個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種一個遠因,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

  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要對自己的毛病痛下決心,真正把它改掉。首先,把這個貪愛、得失去掉,對這個世間決定不貪圖,所有一切得失統統不關心。得到是假的,將來死了,帶不去的,不值得歡喜;失掉無所謂,我去西方極樂世界,本來我就不要。你還有什麼憂慮?還有什麼牽掛?還有什麼操心的?當然就沒有,心就安了;心清淨,心就安了。要把世出世間法甩的乾乾淨淨。

  古人常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雖然在佛門裡面做種種的善事,修種種功德,決定不執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有機會做,儘量的做,心裡頭痕跡都不著;換句話說,不妨礙清淨心,心地還是沒有染著,這就對了。

  【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大本是指《無量壽經》。他這些話是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本,同一部,只是一個說的詳細,一個說的簡單而已。

  【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

  蓮池、蕅益大師都是淨土宗晚近了不起的祖師大德,他們給我們的教導,給我們的指示,決定不會有錯誤。下面一段是舉《觀無量壽經》裡面,這是經上所講的菩提心。

  【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經上教給我們一心不亂,怎麼會來了三種心?諸位要曉得,此地講的三種是一心。一心有體有用,「至誠心」是體,是一心的心體,後面兩個是作用,所以確實是一心。「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就是我們的真心,怎麼對自己,怎樣對別人;對自己是深心。

  我們先說真心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是真心的本體。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處事待人接物,別人虛情假意對我,我怎麼樣呢?我要以真誠待人。「那用真誠待人,不就吃虧了」;是的,世法吃虧了,西方極樂世界佔便宜了,這個帳要會算。不怕吃虧,不怕上當,絕對不在乎。我們要去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怕吃虧,怕上當,處處跟人計較,眼前你能保住一點小利益,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了,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沒有辦法計算的,這個一定要知道。

  我們要真誠,為什麼?諸佛菩薩真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真誠的。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首先我的心要跟他們一樣,不欺騙自己,不自欺,不欺人,這是往生西方世界先決的條件。

  「深心」是好善好德之心。什麼是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沒有比念佛更善了,沒有比往生西方世界更善了,自己的愛好就是這一條,其他的統統都沒有。

  把自己所修所行的一切功德利益,迴向給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換句話說,自己所修一切智慧福德,也叫一切眾生共享,自己不需要享受,讓大家共享,這就是「迴向發願心」,這個心跟佛度化眾生的心相應,心心相應。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為什麼?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哪有不生的道理!所以,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解同佛解,行同佛行。我們的「心願解行」與阿彌陀佛相同,與釋迦牟尼佛相同,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同,決定往生,一點疑惑都沒有了。這一段文長,因為它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