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40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九十七面經文: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這一段是講頓超圓證。經文顯然的告訴我們,西方世界沒有死苦。經文雖然只有兩句,前面一句的重點告訴我們,往生西方之後就證得三不退。後一句是告訴我們那個世界,許許多多的『一生補處』,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為什麼?生皆不退,它就具有誘導、培養我們善根功德的因緣。一生補處,這對我們修行人來說,是最殊勝的增上緣,幫助我們當生成就。這兩種殊勝的因緣,不是很容易能夠得到的。蕅益大師在註解裡面,首先給我們說明這三種不退,就是

  解【阿鞞跋致。】

  這句話是印度話,翻成中國就是「不退轉」的意思。

  解【此云不退。】

  『此』,是我們中國,我們中國的意思就是不退轉,印度話叫「阿鞞跋致」。這個不退轉有三種,前面也跟諸位說過,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種不退。這三種不退,我告訴諸位,跟三學、六度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念佛,如果是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就等於戒成就,也就等於六度裡面布施、持戒的成就,就得:

  解【一位不退。】

  什麼叫位不退?

  解【入聖流。不墮凡地。】

  不會再退到凡夫地位上來。超凡入聖,聖人之流。第二種:

  解【二行不退。】

  『行』是定成就,六度裡頭的忍辱、精進成就。這個意思是:

  解【恆度生。不墮二乘地。】

  前面這個位不退,小乘須陀洹以上就叫聖人了。小乘的聖果,就叫聖人。小乘須陀洹,絕不退落到三惡道,他還有人、天兩道輪迴,他是絕對不會退落到三途,但是還會墮落在人天。到「行不退」,這是菩薩,絕對不會退到二乘的地位上,就是聲聞跟緣覺,不會再去作小乘。第三種叫:

  解【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薩婆若』,是梵語,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一切種智」,就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念念都往這個智慧上精進,這是講的『念不退』。

  我們再看底下,下面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註得很清楚:

  解【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若約此土』,這是就我們娑婆世界來說。藏教的初果,就是小乘須陀洹,這是小乘的見道位。通教的見地,通教第四地,別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信,『名位不退』。這些都要把它記牢。有許多同修不明瞭菩薩的境界,往往以為我們自己現前就是圓教初信的菩薩了。我現在剛剛開始信佛,那我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像諸位有很多受了菩薩戒,這一受菩薩戒就是菩薩,什麼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初信菩薩。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初信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是圓教的初信。初信位的菩薩,剛才說過了,決不墮三惡道。

  為什麼不墮三惡道?因為他不再做三惡道的業因,當然就不會結三惡道的果。因斷了,哪裡會結果?所以要曉得,我們連個初信都不夠。圓教初信決定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有把握,決定沒問題。不求往生西方,在這個世間六道輪迴,不入三惡道。如果願意發心往生西方,決定往生,他有這個條件。這是講「位不退」。

  『行不退』,通教的菩薩位,別教的十迴向,圓教的十信位,這叫做「行不退」。這個地位在淨土裡面講,就是事一心不亂,所以他絕對不會再退落在二乘的地位上。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名念不退』,這是屬於理一心不亂。這是三種不退,是分配在西方世界的三土。凡聖同居土是位不退,方便有餘土行不退,實報莊嚴土念不退。這個說法我們聽了決定沒有疑惑,這個很合道理。可是它特別在哪裡?這一往生西方,縱然是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這地位最低的,他也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位、行、念,他都不退了,這真正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可是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如此,這是他方世界所找不到的,淨土的殊勝就在此地,這是很值得我們留意的。我們在這個世間,要想證到行不退、念不退,不簡單!證到位不退是可能的,行不退跟念不退非常非常不容易,可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成就了。

  下面這一段更重要,許許多多的同修由於在這個地方起了疑惑,發生誤會,所以這一生就耽誤了。

  解【今淨土。】

  『今』是指現前、現在,西方世界彌陀淨土。

  解【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這個不可思議!這就是所謂的難信之法。不要說我們凡夫聽了不相信,阿羅漢、辟支佛,甚至於許多權教菩薩,聽佛這樣講都搖頭,這個境界太高了。圓證三不退已經是很難信了,再加上個『五逆十惡』,這都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業,他在臨命終時,十念就能往生。我們先把這個「五逆十惡」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圓瑛法師講義裡面,註得很清楚。

  第一條是惡意出佛身血,不是無意的,無意當中沒有這麼重的罪,是存了惡心想把佛害死。佛的福報太大,有護法龍天護持,沒有人能夠傷害佛,出佛身血是怎麼回事情?佛雖然有神通,諸位要曉得,佛是隨緣而不攀緣,佛要是知道有人害他,佛不迴避。不像我們,如果我們有預知的話,這個地方有人害我,我可以避免一下,佛不避免。譬如這個路上有人埋伏要想暗殺,佛還是走那條路,知道,不迴避的。不是像世間人,知道這條路有人暗算我,我走另外一條路。佛有這個能力,但是佛不迴避。

  這一樁事情是提婆達多,看到佛每天乞食要走這個路,走一條山路,他在山頂上放了一塊大石頭,看到釋迦牟尼佛走到下面了,他把石頭推下去,想把釋迦牟尼佛打死。佛知道,還是從下面過,石頭落下來了,提婆達多也很厲害,石頭正落在佛的頭頂上,護法神拿著金剛杵,把這個石頭從空中攔截住,這一攔,石頭打碎了,小碎石頭碰到佛的腳,佛的腳受了一點傷,流了一點血,出佛身血這個公案是從這裡來的,就是這麼回事情,這是五逆罪,這個罪太大太大了。現在佛不住世了,佛的像在世間,世間人所造的佛像,如果你惡意把它破壞,等於出佛身血,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如果是無意當中把佛像碰壞,這個沒有什麼過失。惡意的、瞋恨心要把佛像破壞。

  還有一種,我們最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修補舊佛像的功德比造新佛像的功德要殊勝、要大,大得太多太多了。這個乍聽起來好像也很難懂得,很難體會到。其實這個道理不難懂,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我們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商代的那些銅器,你們到故宮博物院都看到過。現在我們的冶金術比古時候不知道進步多少,我們今天要做一個銅器,比它漂亮多了,可是我們造的這個新的,造得再美、再漂亮,那個價值比不上古時候那個破銅爛鐵。那個破銅爛鐵賣給外國人,是無價之寶。你做一個新的,那個價值有限,為什麼?它有它歷史的價值。你就曉得,這個舊佛像它有這個功德,它有它的歷史價值,它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幾百年的歷史,千百年當中,它受過多少人的膜拜,給多少人有許多啟發的功德,所以舊佛像功德比新佛像功德,那不曉得大多少?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有。所以說對於故舊的東西要珍惜,要知道那是我們的國寶。在佛法裡頭也不例外,舊的經書也是如此。

  我們這個地方所收藏的,最古的版本是明朝時候的版本,距離現在有五、六百年了。我們今天印出新的書,比這個舊的要好太多了,無論是在紙張、印刷、裝訂,都比從前進步得太多。可是其價值上,比不上這六百年前的本子,這個本子寶貴,我們要格外的珍惜。這是教給我們對於故舊的東西,要知道保護、要知道珍惜,一代一代的讓它傳下去。所以這個舊書上,決定不能畫圈寫字,不能把它糟蹋了。我看了,看得好的上面寫幾個字,畫幾條線。他看了再畫,傳幾百年之後這個書就亂七八糟,都不成樣子。決定不許可的,你要做筆記,另外拿本子去做,這個書本上決定不能動。現在方便,現在可以影印。你看我現在,在杭州南路講《華嚴經》,我在講台上用的那個本子就是影印的,拿原書影印的,將原書完完整整的保存下來,這是現代的科技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便。

  第二弒阿羅漢,這也是五無間地獄罪業之因。阿羅漢是道德之人,是人天師範。這一條也代表老師,這樣的人,他在這個社會上有轉移風俗、潛移默化的功德,能夠利益一方。換句話說,是一方眾生法身慧命所寄託的,你要把他殺了,就是斷除這一個地方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這個罪過非常之大,不是對一個人結罪,是對這一個地方的人來結罪。這一個地方的一個好老師,一個好的模範、典型,你把他毀滅掉,這個罪過大。現在就是阿羅漢,你也找不到。剛才說了,如果是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或者是法師,或者是居士,或者是世間教學上有名的教授、老師,他確確實實能夠給這一個地方帶來善良的風氣,有那麼大影響力的人,你要把他殺掉,跟這個罪過是相等的,是同等的罪過。

  第三殺父親,第四是殺母親。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這個恩德太大了,所以殺父母是無間地獄的罪。第五條是破和合僧,就是破壞僧團。僧團的條件是六和合,如果不具備六和合,不叫僧團。過去趙默林老居士在世的時候,有一次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有一次他請我吃飯,吃飯的時候,他感覺到非常的悲哀!我說:你什麼事情這麼難過?他說:法師,現在我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造阿鼻地獄的罪業。我一聽,阿鼻地獄的罪業,很重!我說:誰?他怎麼造法?他說:破和合僧。他說:這個五逆罪,前面四條當然很少,這真是不容易,最容易犯的就是第五條。我說:您老人家實在非常慈悲,很難得。我就勸他,我說:你放心,沒那麼嚴重。他看到我說得那麼輕鬆,他覺得很奇怪,他說:為什麼?我說:五逆罪上明明說的,破和合僧,您老人家幾時看過和合僧團?我沒看到過。我這麼一提,他就笑起來了。果真如此!這個寺廟裡頭住三個人,他都打架、都爭鬥,哪有和合僧團?沒有!

  和合僧團是四個出家人以上的,四個人以上,他要守兩個條件,才叫和合僧團。第一個,就是守六和敬。這是佛法戒律裡頭的根本戒。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這一定要做到,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就是大小事情開會決定,都要做羯摩。羯摩是印度話,翻成現在意思就是開會。所以佛教它是民主制度,不是說某一個人說了算數,不是的。無論大小事情都要開會,多數通過的時候,少數要服從多數。最重要的事情叫大事,所以叫白四羯摩,拿我們現在話講,四讀通過,這是大事情。平常生活當中,小事情就是白一羯摩,就是一次。開會的時候,某個人有事情了,向大眾報告,小事情說一遍,說一遍給大家的時候,默認了,就叫通過了。有意見的就要說話,沒有意見的就算通過,所以它是民主制度。當年佛陀在世,佛也不是說我這個僧團,我說了怎麼樣就算數。你們去查查《大藏經》,佛有沒有這麼武斷過?沒有。你再看看戒律,大小事情統統召集大眾來開會。所以我們今天講民主制度,三千年前在佛門裡頭實行的,實行得非常徹底,這個會議制度可以說是很周密。如果不是實行這兩個制度的話,那就不叫做和合僧。

  所以我們中國在晚年的時候,發展為子孫廟,那就不是和合僧團了。子孫廟是一代傳一代的,是住持、當家他說了算數,不必經過大眾同意的,不必經過會議決定,他說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叫子孫廟。一般人對子孫廟這個看法的時候,比較上有輕視。寺院叢林都是民主制度,住持是大家推選的,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起到臘月三十,這個任期就是這樣。臘月三十辭歲之後,就整個總辭,馬上開始選舉新的住持,新的當家,所有的執事統統新請,第二天初一的時候等於是就職。佛門是民主制度,不是專制的。所以和合僧如果真正實行民主,實行六和敬,這一個僧團如果有造謠生事、毀謗破壞,這個罪業就是阿鼻地獄,那是不得了的。

  可是這樣的僧團,在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我們找都找不著。這樣的僧團,跟諸位說,諸佛護念,龍天護持,這是正法道場。所以這個道場不在大,小小的四個人以上,依照這個規矩去做,就是一個正法的道場,這是在乎我們自己的努力。如果這一個地區,有一個正法道場在,這是一個地方的福報。為什麼?有諸佛護念,有龍天護持。諸佛、龍天護持這個道場,我們這個地區都沾光了。我們台灣如果出現這個道場,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我們這裡也很太平,為什麼?有諸佛菩薩護念,龍天護持,他護持這一個道場,必須護持整個台灣島,這是一定的道理!那就是看我們這個地方有沒有人真正發心。每一個人都是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團體,這個不行,這是決定做不到的。這是講的五逆罪,這是在一切罪業裡頭最重的。

  「十惡」,身是「殺盜淫」。口是「妄語、綺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去欺騙別人,「惡口、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口有四惡。意是「貪瞋痴」。身三、口四、意三,這個十條。這十條這個惡就有輕有重,極重的十惡業這是墮地獄。輕的十惡業,那就是餓鬼、畜生。但是五逆裡面,只要有一條就是墮阿鼻地獄。這一段是說的《觀經》下品往生那一章裡頭講的,這一章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十六觀前面十五,這個十五項裡面都帶著觀想,唯獨第十六,最後這一條,只要念佛,不要觀想,就能往生,與持名念佛完全相應。而且它說,「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造這麼樣重罪的人,十念能成就。

  這是在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了,經上講得一點沒錯,我們千萬不要把意思會錯了。那一會錯了,可就不得了。這一個罪人雖然造極重之罪,他在前生總有相當的福報,為什麼?因為他臨命終時,他心不顛倒,他清清楚楚,這一點可不簡單了,這個是他十念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如果臨命終時,糊裡糊塗,人事不知,那就不得了,那他就沒有這個機會。所以他最低限度的條件,是要臨終的時候清清楚楚,不迷惑、不顛倒。在這個時候,忽然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十念能往生,甚至於一念就能往生。

  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他一生從來沒有遇到過佛法,沒有聽到過佛法,所以他不是一個僥倖的心理。他在臨命終這一剎那,才聞到佛法,聽了就相信,聽了就發願,雖然念佛沒念幾句,就能夠帶業往生,他這個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他是這麼個條件往生的。不是老早就懂得這一樁事情了,拼命造罪業沒關係,到臨命終時還可以十念往生,如果存這樣的心那就壞了,這個心就壞透了,那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哪有用這種心機的人,這是不可以的。

  剛才我跟諸位說過,人臨命終時,有幾個人能不迷惑顛倒?太少太少了。《阿彌陀經》裡面講往生的條件是兩個。第一個是一心不亂,第二個是心不顛倒。一心不亂那是決定不顛倒,那是沒有話說的,念到一心不亂可以自在往生,什麼時候想走就可以去,願意再多住幾年也行,生死自在。換句話說,沒有生死了。念到一心不亂,如果沒有到一心不亂,就是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一定要心不顛倒。假如臨命終時候,連家親眷屬都不認得了,糊裡糊塗了,這個時候助念都靠不住。這個心不顛倒是福報,諸位要曉得,一心不亂是功夫,心不顛倒是福報。所以佛祖一再的告訴我們,我們一生要修福,要多多的去培福,修福不要享福。

  希望這個福報在什麼時候出現?就是在臨命終時,求心不顛倒,我只要享這個福,臨命終的時候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就決定往生,沒有話說了。希望臨終的時候沒有痛苦,所謂是「如入禪定,自在往生」,這是大福報!我們一生所修的福報,就希望在那一剎那間享這個福,這是能不能往生,就是往生跟六道輪迴關鍵的一剎那。我們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數十年寒暑,再苦也要忍耐,希望臨命終這一剎那,我們的福報能現前,以後就不再受苦,到了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受苦,這是佛祖教給我們的。

  所以『十念成就』,要曉得這個裡頭真正的道理,以及它的行法,決不是僥倖的。『帶業往生』,雖然他居下下品,這是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下下品,他的功德是『皆得三不退』,像前面所講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同居土裡面下品下生的眾生,他就有上三品的這種享受果報,這是不可思議,這是難信之法。

  我們今天學佛,對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明白了,我們就曉得在這一生當中,什麼事情對我們最重要?念佛。持戒念佛,沒有比這個更重要!廣欽老法師標榜的是禪宗,現在在南部也辦起念佛堂了,這是一個善知識。參禪不能成就,還是要念佛。佛七應當天天打佛七,一直到我們往生,這才是一條正路!偶爾打個佛七,一暴十寒很難收到效果。我們看看這個佛七,後天就圓滿了,希望圓滿的時候,看看你們大家有沒有發心,組織一個念佛會,希望以後每一個星期天,或者每一個星期當中一天,我們像這樣打佛七,打一天,念一天佛,上午兩支香,下午兩支香。那樣也好,一個星期我們念一次,覺得懈怠的時候我們就加香,我們就打一個七,或者兩個七,乃至於七個七,看大家能有多少時間,我們就一起來幹。

  可是這個念佛要真誠,如果參加念佛會報了名,不能說名報了人不來。我們在佛前面發這個誓願,我要來念佛,求生淨土,到那個時候我又向佛請假,假請太多就往生不成了,就去不了。所以非逼不得已,是一定要來參加,現在我們真正明瞭念佛的重要了。

  解【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復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

  這是給我們說明,佛法一個是教學,一個是實行。就好比我們世間一樣,一種是學校課堂的教學,另外一個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實際的生活。我們這個課堂要能跟實際生活完全相應才行,否則的話,所學非所用,教跟生活就脫節,就不相應了。佛門裡面,教學與生活是完全相應的。

  『然據』就是根據,假設我們來依據,『教』就是佛的教語,『道』就是我們生活的修持,我們一般講修行。要是根據教學與修行來說,假如是凡夫那就不是初果,為什麼?初果以上,這是講小乘,初果以上我們稱為聖人,他不是凡夫。因為凡夫具足見思煩惱,初果聖人他已經把見惑斷盡,雖然思惑他還有,見惑斷盡,所以他不同凡夫。如果是二乘,那他不是菩薩,二乘是小乘,他所依據的理論、方法、境界跟菩薩迥然不同,菩薩所依據的理論、方法、境界跟小乘人不一樣。

  『若是異生』,「異生」是指別教的三賢。異是什麼?異是沒見性,同是見性了。圓教初住以上就見性,『同生』就是見性跟如來是相同,同什麼?同一個心。佛用的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初住以上的菩薩用真心,不是用妄心,所以跟如來相同,叫「同生性」。「異生性」,別教三賢菩薩,還是用的心意識,不是用六根根性。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捨識用根」。如果我們能夠捨心意識,用六根的根性,那就是同生性,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我們念佛人來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同生性。事一心不亂,還是異生性。

  『又。念不退。非復異生』,因為這個念不退決定是同生性的,如果不是用同生性,不能到念不退。念念契入薩婆若海,這是圓初住以上,法身大士的境界,別教三賢菩薩達不到的。『行不退。非僅見道』,這是講小乘,行不退的菩薩,他三昧成就,所以他不是須陀洹果,比須陀洹要高得太多。『位不退。非是人民』,位不退,最低限度是小乘見道位,他不是凡人。這麼樣一看,這個修行是有層次的,沒有法子躐等。前面講了,下品下生就圓證三不退,這不是躐等?如果說躐等,那是大妄語,沒有這個道理,沒有證得,自己以為證得,這是妄語。不但是妄語,是妄語當中的大妄語,那就犯根本戒。

  『進步則捨故稱』,「進」是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只要往上提升,譬如我們由功夫成片升到事一心不亂。「則捨故稱」,原來你是功夫成片,這個時候不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捨掉了。好像我們念書一樣,從小學畢業,念到中學了,以後就叫中學生,不再叫小學生,小學生那個故稱一定要捨掉它。再念幾年到大學,你叫大學生,中學生的名稱也把它丟掉了,也捨掉了。向上提升的時候,底下那個稱呼一定捨掉。這都是說明教與行都不能夠躐等,都是有順序的,按部就班。這是我們照常規來說,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情形不一樣。底下說:

  【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這個不可思議。就是平常這一個規矩,極樂世界不適用。因為它那個地方下品下生是人民,說老實話,連小乘須陀洹還沒到,可是怎麼樣?可是他行也不退、念也不退,他都不退。這個在教理上講,不相應。他是不是提升到那麼高的境界?不是,他還是凡夫,他這個身分還是人天的身分。所以說『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圓瑛法師把這個意思註得很明白,這一句就是開示我們,西方世界圓超絕待,真的,這四個字形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一點都不過分。

  「一切俱非」是圓超,「一切俱是」這就是絕待,因為它沒有相對的。為什麼沒有相對的?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這個話就說得很明白了。所有的差等,都是從分別執著分的。如果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諸位想一想階級在哪裡?沒有階級了,沒有階級就「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了。所以說「一切俱非俱是者。以與佛同體。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在《圓覺經》上也是這麼說法。這就是本來是佛,凡夫、二乘、菩薩都說不上了,可是怎麼樣?雖然本來是佛,體上是如此,可是在作用上可不行了,作用上,你現在塵沙、見思、無明,蓋得滿滿的,不能像佛那樣清淨自在的德用,所以「一切俱非」。是佛,是個佛沒錯,可是現在在作用上可不是佛,作用上是迷惑顛倒的佛。這是把「俱非俱是」的意思給我們透出來。

  底下還有意思說,雖然我們現在是具足煩惱的凡夫,如果你選定念佛的法門,你在這個法門裡頭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你是凡夫,就算你成佛了。因為什麼?這一生決定成就,像永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你之所以不能去,是因為你三資糧不具足,你就不能去。如果三資糧要具足,決定往生。所以你現在雖然是博地凡夫,在我這個世間你還沒走,可是怎樣?好比你那個西方極樂世界簽證都辦好了,隨時可以去,等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了,沒去也算,也算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也是「一切俱是」的意思。

  我們這一個身,可以說是成佛的最後身,你這一生往生,往生西方世界是一生成佛,那豈不是最後身?不必再經過生死輪迴了,這個就是「一切俱是」。從具足煩惱、博地凡夫來講,這是「一切俱非」。選定這個法門,從這個法門上來講,我具足信願行,這是「一切俱是」。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意思認識清楚,好好的抓到這個殊勝的機緣,決定不錯過。

  所以這個念佛道場建立,好!不在大。諸位要曉得,這個道場要大了,人多了,就變成法會,收不到效果。初祖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這講東晉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好,人心都厚道。他老人家在廬山建立一個念佛堂,才不過是一百二十幾個人,各個成就。今日之下,我們所期望的念佛堂,人數再多,最好不要超過三十個人,會各個成就。因為現在眾生根性跟從前不一樣,人多了怎樣?我看他不順眼,他看我這個又不高興,這個不會成就的。真正是志同道合,十個八個就好,真正打佛七。所以李老師過去常常教誡我們,他說真正的佛七,最好不要超過十個人,那各個會很有受用。多了怎樣?多了變成法會,大家聚在一起熱鬧熱鬧而已,除了熱鬧之外,還能談到個什麼?

  真正佛七,我們在這兩天念佛當中,也提示過諸位,心裡面佛號決定不間斷。止靜的時候,口雖然不念了,心裡念,心裡佛號不中斷。兩支香當中休息的時候,決定不說話的,因為一說話,佛號不就斷了?一面說話,佛號不斷,有幾個人能有這種功夫?所以佛七當中止語是對的。我們現在雖然不是嚴格的,就是說非必要的話不必說。天天打佛七見了面,點點頭就好了,何必還要打招呼?還說話?所以這個念佛堂自始至終,一天到晚,都是清淨的,一點聲音都沒有。除了這個佛號的聲音,沒有其他的聲音,這是念佛堂。

  所以念佛堂外面要有外護,不能讓外頭人隨便進來,他一開門進來的時候,打閒岔了,一進來一個人,我們大家就看一下,又打閒岔,也打妄想。可是我們今天環境沒辦法,我們只有這一個門,沒有第二個門,有些閒雜人來找我們的時候,一定還得應付他,不容易!念佛堂就是念佛堂,除了護七的人之外,任何一個人不能進去,這是真正辦道的地方,所以叫道場。也許我們將來有因緣建立這麼一個念佛堂,真正的幫助大家成就。雖然不能普遍的幫大家成就,能成就十個、八個就不得了,那真是無量功德。有十個、八個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還得了!

  解【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這一段就是說明前面所講的同居土的殊勝、超群。說明他的三種不思議的業因,所以才有三種不退轉的果報。就是同居土下下品都圓證三不退,何況其上?首先大師跟我們說明這是一點都不假。蕅益大師對於《大藏經》非常之熟,要是沒看過《大藏經》說這個話,我們會不以為然。他老人家有一本《閱藏知津》,這一部書是《大藏經》的目錄提要。他是每一部經都看過,把這個經裡面的要點節錄出來給大家介紹。這一部經內容是什麼?講些什麼東西?《閱藏知津》,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目錄提要。他是把整個《大藏經》真用功夫看過。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他說這個話夠資格。如果沒有把《大藏經》那麼詳細的看過,說這個話我們會懷疑。他說這個話我們不懷疑,因為什麼?《閱藏知津》可以作證,只有淨土才有這種情形。所以他講,『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他把它結歸這三種不思議。

  「心性之極致」這是講心要,心性就是講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理體。拿今天哲學上的術語來講,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本體是清淨平等的。在這個平等法裡面,一切的階級、一切的名相都不存在,所謂是「萬法皆空,萬法皆如」。這是講到心性的極致,從心體上來看,心性本體上來看。

  第二講持名。持名,念佛人是以一句名號為境界,心就緣在這個境界上。而這個名號,諸位一定要記住,句句都要喚醒我們覺而不迷,「南無阿彌陀佛」皈依無量覺,覺心是平等的,覺心是清淨的。覺心裡面就像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覺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迷心裡頭才有,覺心裡頭沒有。所以我們念佛,是句句把我們的本覺給叫醒、給它喚出來。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始覺,始覺與本覺相應,才叫正覺。假如這句佛號不能把本覺喚醒,還是迷惑顛倒,還是不覺,這句佛號念得就不起作用,那就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諸位要曉得,我們這個生死的根本,就是煩惱,就是分別執著妄想,就是這東西在作祟,所以才有三界六道輪迴的果報。如果念念都覺而不迷,念念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想,不但六道沒有了,二乘、菩薩、佛也沒有了。為什麼?二乘、菩薩、佛還是分別執著裡頭起來的。這不就是說一切俱非?雖然沒有,也不妨礙假名建立,那就一切俱是。假名無礙真體,真體也不礙假名,不相妨礙,這多自在!這個就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在。所以這是「持名之奇勳」,「勳」是功勳,「奇」是不可思議。所以這句名號,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

  八萬四千法門,什麼樣修行的功夫,說老實話,沒有辦法跟這句佛號相比,可惜世間人他不曉得,他迷惑,這個佛號的意思真難懂!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這句名號包括之中。蕅益大師所說「該羅八教,圓攝五宗」,這僅僅是說這句佛號,把整個佛法都包括在其中。除佛法,一切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有幾個人曉得?真正覺悟到了,真正明白了,你還要搞別的幹什麼?什麼都得放下。為什麼?那一切都是分別執著妄想,都是權巧方便法,這句佛號足夠了。

  剛才我說了,我們要建一個怎麼樣大的道場,將來好多人在一塊共修,那都叫打妄想,那都叫自己找麻煩。誤了別人,也誤了自己。真的想的時候,我們找一個地方,有個四、五十坪,幾個志同道合的,十個、八個在一塊來結七念佛,那叫真正道場。

  剛才講六和敬,四個人以上就可以組織一個僧團。僧團,跟諸位說,不一定是在家、出家。不要以為,出家人這才叫僧團,那你搞錯了。因為僧團它這個名詞的定義,只是遵守這個條件,不管你在家、出家,不管你學佛不學佛。譬如外道,他也守這個條件,他也叫僧團。所以僧這個意思叫和合眾,眾是大眾,遵守六和合的這個團體,就叫僧團,不一定是在家、出家。你家庭裡面父子兄弟,你要有四個人在一塊,如果也是實行羯摩制度,實行六和合,你那一家人就叫僧團。這些名詞定義都要搞清楚,不要一看到僧,就想到那是出家人。在家人也稱僧,只要你照這樣做,你就稱僧。所以說真正有志同道合,這個很重要。六和合就是志同道合,有十個、八個在一塊,每天在一塊結七如法的念佛修持,這就是西方道場,沒有不成就的。所以要曉得,這句佛號不可思議,要珍重!

  所以我現在印經只印《阿彌陀經》,其他經我都不想印了。今天還有一個人來,他要印《瑜伽師地論》。那個書很大,花錢不少,他問我要這個原本。我們《瑜伽師地論》原本是妙蓮法師借來用的,印完之後已經送還他了。我就介紹他,我說你去找妙蓮法師去,向他借原本去印。現在印書的地方太多了,各種書我們都讓給別人印,我們專印《阿彌陀經》,專印《阿彌陀經疏鈔》、《要解》,我們初步的目標是訂十萬本,廣結淨土的法緣。我們一年一年印,累積起來,我這一次有意思想印五千本,看看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的《阿彌陀經通贊疏》印了四千本,這個如果印五千本,我們今年《阿彌陀經》就印了九千本。以後再有因緣的時候,我們大量的來印《阿彌陀經》來流通。這一次印的,上一次跟諸位報告了,今天有不少人來打聽,這次印這個本子,跟我們現在用這個本子一樣厚,也是這樣的精裝,但是這個裡面,四個項目,變更了一下,就是《阿彌陀經要解》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西方確指》。第三個是《西方公據》。第四個部分是《釋門法戒錄》,那是講因果、講戒律的。我們就提倡持戒念佛。這次印這個本子,封面上題字,是四個字《西方公據》。據,是憑據,是往生西方的憑據,這個憑據是經過公證過的,像法院,像我們什麼東西憑據經過法院公證,我們這個憑據是十方諸佛給我們公證的。你看《阿彌陀經》後面不是六方佛?那個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十方諸佛給我們公證的。這一冊書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憑據,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決定往生。所以我們今天要印的,是印這個書,愈多愈好。如果大家這個錢來得多的時候,我們統統都印。如果馬上有足夠的資金,我們立刻就印十萬部,印十萬部流通。

  末後一句,「彌陀之大願」,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四十八願,莊嚴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所以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也能圓證三不退,有這三種不思議,這是他方世界、十方佛國土所沒有的。蕅益大師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字字句句都有經論的依據,我們應當要相信,應當要接受,努力依教奉行。這兩天我們還是要努力的來念佛,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