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八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18

  請掀開經本一0八面,第三行:

  解【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前面是辨明凡聖同居土淨穢之相,這一段是說明『方便有餘土』也有淨穢之相。不過這點我們要注意到的,那就是西方世界是非常特別的世界。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辨別四土淨穢之相,是從十方諸佛國土來說的,然後再將它與西方極樂世界做一個比較,我們就曉得西方世界的殊勝。

  所謂「方便」,就是權巧方便而設立的,並不是究竟的淨土。佛為什麼要設這個方便土?那是眾生根性比較是劣的,比較懈怠一點、散漫一點。如果你要跟他說修學斷煩惱要怎麼樣的難、時間要多長,他一聽就害怕了,他就不肯學了,於是乎佛當中就設方便了。譬如小乘人,佛就告訴他,從凡夫修到如來果地只要三大阿僧祇劫,這些人聽到三大阿僧祇劫,還不算太長,還可以,他就肯學了。一些小乘根性的人,佛告訴他,破了八十八品見惑之後,證得小乘的初果位,須陀洹果。須陀洹也叫見道位,他見道了,見道而後修道。從見道位之後,一定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如果這個世間沒有佛出世,沒有佛菩薩說法,他也不空過,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之後證獨覺。辟支佛裡頭裡有一種叫獨覺,他是自己覺悟。由此可知,證須陀洹果是修行關鍵的所在,非常重要。到這個地方才真正保險了,也可以說剋期取證,絕對不會墮三惡道。

  小乘四果羅漢就是「方便有餘土」,就是一個方便土。佛講到這種程度,你也證到涅槃了,這個涅槃當然是方便涅槃,不是「究竟涅槃」,因此他們的地位也就叫做「有餘涅槃」。涅槃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滅的意思,就是滅煩惱。小乘阿羅漢講見思煩惱滅盡了,就斷盡了,就叫做涅槃。為什麼它叫做有餘涅槃?見思煩惱是斷盡了,但是塵沙、無明還在,所以叫它做有餘涅槃,是這個意思。像藏教的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境界就是方便土。通教的三乘,別教的三賢,以及圓教的十信菩薩,圓教,我們常講第七信位的菩薩就把見思煩惱斷盡了,所以他的地位相當於小乘的阿羅漢,都沒有破無明,所以他們所居的淨土都叫做方便有餘土。

  這是解釋什麼叫做方便有餘土,比起前面同居土境界要高。因為同居土的眾生是帶業往生,他們就是連見思煩惱,他是有能力把它伏住,並沒有把它斷掉,這樣的人往生西方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由此可知,方便土是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的境界。因為事一心不亂就是斷見思煩惱。如果是理一心不亂,那就生實報莊嚴土了,底下會講到。

  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方便土裡面也有淨穢的現象。凡是從析空觀,斷見思煩惱而入方便土的,他的智慧就沒有體空觀的高明,它跟體空觀來比較那就要次一等了,所以叫它做穢。析空觀比較笨拙,像小乘、權教多半是用「析色入空」,析是分析。像現在科學家往往也都是用分析的方法,他真正了解一切法是空寂、是平等的,這是現在科學家也懂得。雖然懂得,為什麼不叫他阿羅漢?他雖然知道這些道理,但是不是自己的境界,自己並沒有真正將身心世界放下。他雖然曉得這個道理,一切萬法原來都是這些原子、電子、粒子組合的,只是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才有世間種種這些動、植、礦物的不同,基本的物質完全相同,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科學家眼睛的世界觀是方程式的世界觀,這個與析空觀非常的接近,它沒有析空觀的高明,就是他在境界裡面並不能破除見惑,不能斷思惑,所以他還是一個凡夫。縱然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還是一個凡夫,他不是聖人。

  這種分析法確實了解「我」不可得,這是個假相,但是「法」他承認存在。由此可知,他能破我執,他不能破法執,這樣的人可以超越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證入方便有餘土,這是一種笨拙的方法,中下根性的人用這個方法很適當。

  第二種是體空觀,這一種人比前面一種要聰明,這是講通教的三乘人,他不必分析就曉得一切萬法、一切色相當體即空,這是比前面聰明多了。不但曉得我空,他也知道法空,真正明瞭我與法俱不可得,所以這種人叫『體空巧度』,用善巧的方法證入方便有餘土,它比前面,這就叫淨了。

  如果是通教跟別教兩個比較一下,別教比通教又要顯得聰明。別教與圓教要比較,圓教是最高明的。他一起步就比別人來得高明,這是圓教之可貴。圓教十信位已經伏無明了,初住位破一品無明了,證一分法身,無怪乎古德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可是這個圓是最難得的。圓也是靠修來的,給諸位說,它也不是天生的,怎麼個修法?諸位要記住,事事要圓融,圓融的基礎是心地清淨。果然能夠在一切事物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能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圓修,這是真正直截了當修無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可是我們看一般真正是個圓人,不多得,為什麼?多數人確實在境界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他決定不是屬於圓教根性。圓教根性的人,他分別心很薄弱,他沒有什麼執著,沒有什麼分別,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的心總是保持著平靜,對待什麼樣的人,他好像都一樣的。所以我們講圓融,這樣的人不學佛則已,他要學佛很容易成就,為什麼?這樣的人,他平素煩惱就輕,煩惱輕,智慧就長,他很容易得一心,得清淨心很容易生智慧。

  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那都是清淨的,為什麼?第一種人是得事一心不亂,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他不是析空觀,也不是體空觀,他是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可見得事一心不亂比前面兩種都來得高明。另外一種就是二乘聖者與小乘人阿羅漢,他們回小向大求生西方,他見思煩惱已經斷了,他只要一回心、一發願求生西方,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地方給他住?當然是方便有餘土。他一回心向大求生西方就等於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他的境界轉變了。所以西方方便有餘土比起十方世界都要清淨得多了,道理是在此地。再看底下一段:

  解【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

  這是辨別實報莊嚴土淨穢的狀況。「實報」是對前面「方便」來說,方便不是真實,實報那就不是方便,它是真正的淨土、是真實的果報。

  講【種種莊嚴。無障無礙。】

  就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跟我們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實的,所以叫實報莊嚴土。這一層淨土一定要念到理一心不亂才能夠證得,這是講西方。如果說他方諸佛的淨土,條件標準是一樣的,那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就是入實報莊嚴土了,入實報土了。

  從四教裡面來說,藏教、通教沒有分,他們達不到這麼高的境界。別教菩薩從初地以上,別教的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由此可知,從初地到十地,上面是等覺,再上面是佛。由此可知,別教的佛果只破了十二品無明,而無明一共是有四十一品,所以別教的佛果只等於圓教第二行的菩薩。因為圓教初住菩薩開始破無明了,初住等於別教的初地,初行等於別教的等覺,二行等於別教的佛果,這是講到這個淨土,像《華嚴經》所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如果講『次第三觀』,多半是講別教菩薩。講『一心三觀』多半是指圓教菩薩。圓教菩薩聰明,根性特別的利,他一下手就從「一心三觀」上下手,所以他並不是次第觀而破塵沙無明的,他是以一心三觀。譬如講這個地方,也講到真正的功夫與境界,確實可以給我們自己做一個參考,我們自己到什麼樣的境界,自己一定要清楚。

  修止觀也就是修禪定,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我見要沒有破那就是沒入門,這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因為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手段,它的目的都是要破見思、破塵沙、破無明,總是破除這些障礙,這三種障礙統統都破完了就叫成佛了,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至於用什麼方法能夠斷煩惱,各人有各人的巧妙,這就是所謂的八萬四千種的法門了。你看哪個法門你用起來很有效,真正能夠斷煩惱,如果這個法門沒有效,趕快再換一個。

  不但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古今中外,佛法,就是以釋迦牟尼佛來講,他老人家的教化區是大千世界,不是我們這個地球。如果從《阿彌陀經》裡面讀,應該大大的覺悟。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念佛法門是最有效,如果不是最有效,十方世界的諸佛就不會讚歎,這是我們要明瞭的,這個方法非常有效。用這種方法如果能夠把見惑先開始伏,見思惑先把它伏住,那就是你念佛的功夫得力了,有了力量能夠伏煩惱了。什麼叫伏?煩惱習氣並沒有斷,不發作了。譬如見到平常很歡喜的東西,見到之後,喜歡得不得了,一定要得到它,這是迷。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把妄念壓下去,使你的心在境界裡恢復到平靜,這就叫功夫得力。遇到逆境、逆緣,不順心的,這平常發脾氣了,這個時候一句阿彌陀佛也能把瞋恚心壓下去,叫這個心立刻恢復平靜。心裡面才有一點點波浪起,一句佛號就能把它壓住,有這種功夫,我們中國古人所謂「喜怒不形於色」,那也是相當的功夫。他不形於色,他心裡有,心裡頭不是沒有。但是念佛人這句佛號,心裡頭有沒有?有,心裡有,很淡,很淡薄。淡薄是愈來愈淡薄,這叫功夫成片。從喜怒哀樂作用來說,淡薄的程度分三輩九品,這就是凡聖同居土的三輩九品,是這麼來的。

  如果到見思煩惱斷了,念斷了,確實沒有了,內心裡頭也沒有了,什麼東西沒有?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見思煩惱真的沒有了。也許諸位想,那怎麼可能沒有?當然不可能,因為你現在功夫沒到,你當然不可能。你的功夫到了,你才曉得真正可能。到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給諸位說,煩惱就變成菩提了,菩提就是智慧,轉煩惱為智慧,智慧開了,喜怒哀樂統統是智慧,真是妙不可言。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是什麼境界?是事一心不亂的境界,也就是方便有餘土的境界,比小乘阿羅漢高。阿羅漢只是斷見思煩惱,沒有把見思煩惱變成智慧,這是小乘人拙,大乘人聰明,但是他還有塵沙、無明存在,塵沙、無明要怎麼破?塵沙、無明一定要參學。

  《華嚴經》給我們的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破塵沙無明。你看一次一次的參訪,《華嚴經》裡面,一位善知識是代表一個階級,五十三位善知識總代表四十一個階級。裡面絕大多數是以一位善知識代表一個階級,但是在等覺裡面有十一位善知識,十一位善知識代表同樣一個階級,就是等覺菩薩。所以五十三參是代表四十一個階級,破什麼東西?破塵沙、無明。善財童子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時候,他是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這個時候才入無障礙的淨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我們明白這個方法之後,就曉得自己應該怎麼樣的去修行,曉得自己在菩提道上,這條道路現在走到什麼地方,已經走了多少,前面還有多少距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無論如何一定要去淨土,如果不去淨土,那這個菩提道就太長了,最起碼的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去淨土,一生就成就。所以這個法門,大師在前面序文一開端就告訴我們,最直捷、最穩當的法門,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

  「一心三觀」這是圓教菩薩所修的,根性真正是大利,像六祖所說的「根性大利」,我們現在一般話說是這個人聰明絕頂,不是一個平常人。他曉得一念心當下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叫做「圓修三觀」。圓修三觀的好處是見思、塵沙、無明可以同時斷,當然不是一下能斷乾淨的,但是他能夠分分斷,有這種好處在。

  所以初住菩薩,我們講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大乘的見道位。你看大小乘所修的不一樣,小乘的見道位是斷見惑,修道位當中是斷思惑,思惑斷盡了證阿羅漢果。大乘的見道位是見了真如本性,見了本性,他是把見思煩惱斷盡了,塵沙、無明都破了一分,這是大乘見道,這個道是真正的菩提大道,也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佛之知見」。所以圓教初住菩薩的知見與佛是相同的,沒佛那麼圓滿,他確實與佛相同。爾後修道位那就是分破無明,一品一品的破,分證法身,只要破一品無明就入實報莊嚴土。他方世界與極樂世界比較,極樂實報土比他方實報土又要顯得清淨、又要顯得莊嚴,為什麼?這個地區他所證得的無不是圓證、頓證,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圓頓法門。這是說到實報土。

  在此地附帶要跟諸位提一提,那就是蕅益大師在本經給我們分判的別序裡面顯示出三大綱領,完全是經文上說的。經上講「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句是講依報的莊嚴。「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是正報莊嚴。「今現在說法」,這是說法莊嚴。這是本經的三大綱領。祖師這一段註解就是給我們來說明這三條綱領。

  向下,「常寂光土」,在我們想常寂光土總沒有淨與穢了,殊不知常寂光土也分穢淨。

  解【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

  這一點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寂光淨土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如來我們稱佛。圓教有佛,別教也有佛,通教、藏教都有佛,四教都有佛,但是這四種佛境界可大大的不相同。藏教、通教都沒有見性,換句話說,寂光土它沒分,連實報土也沒分,可以說他們的境界是上品的方便有餘土,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白的。別教的佛,剛才說過了,只斷了十二品的無明,所以他是屬於分證,只能證得部分,沒能證得圓滿。比起圓教的佛,圓教的佛是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圓證究竟清淨法身,那他當然淨。

  西方世界妙就是妙在下面所說的:

  解【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諸位要是讀這段文你就明瞭了,這是西方世界殊勝之處,是他方淨土所不能夠比擬的地方。因為西方世界的特色是凡聖同居土裡面的大眾,他同樣的能夠得到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的那種享受,這是其他世界沒有的。像我們現在娑婆世界,我們現在生的世界,我們現前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只有凡聖同居裡面的享受,我們沒有方便土的享受,更沒有實報土的享受,寂光土那不用說了。這叫做難信之法,在他方世界是根本都不可能的,為什麼西方世界可能?這就說明了如來果地上所享受的常寂光淨土,凡聖同居土的人也沾了光,也能夠得到這個享受,雖然沒證得,但是他有這個享受,這真正是不可思議。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他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阿彌陀佛住常寂光淨土,他一天到晚跟佛在一起,雖然他是個凡夫,他是同居土的凡夫,能跟佛在一起,佛那種清淨莊嚴,那個氣氛無意當中他也染到了,他也染著了,也得到這個氣氛了。如同香光一樣,我本身雖然沒有香,可是香燃在旁邊,住久了無意當中身體衣服都染了香了,是這麼個意思。這是那邊世界的好處。

  這小註裡頭講「以經中是同居境故,以上善俱會故」,這說明它為什麼有『橫具上三淨土』,道理在此地。上善就是指同居土以上的,同居土以上的是方便土的菩薩、實報土的菩薩、寂光土的菩薩,這叫上善。經裡面講「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知不覺的也得了諸上善人的享受待遇,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我們明瞭之後怎麼能不修?曉得這個世界我們怎麼能不去?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佛土。】

  我們先說這一段。『修德』是你修成的,『性德』是你本有的。佛在經中常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性德」。如果從本性來講,哪一個人本性裡頭不具足四種淨土?各個具足。雖然具足,到今天這個情形怎麼樣?以我們凡夫來說,一現三隱。四種淨土,現在我們是凡聖同居土現前,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統統不見了,只露出這一面,而不是露出四面,只露出一面。好像一個物體有四面,現在只露出一面,其他的三面看不見了。為什麼看不見?心染污了,心染著了,看不見。如果心清淨了,這個物體雖然是四面,但透明的,好像玻璃一樣透明的,無論從哪一面,那三面統統看見,統統清楚,那就像《阿彌陀經》的境界了。我們今天心理染污了,看一面就一面,那個三面都看不到了,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這個地方是講修德不講性德。

  性德,不但是有情眾生,一切無情眾生皆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個性,所以此地才講『一切微塵』,『法爾』就是自自然然,統統『具足四種淨穢佛土』。現在我們從修德上來說:

  解【今約信願行三。】

  『今約』翻成現在的話來講,現在我們就信願行這三個條目來看。

  解【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

  不可思議,彌陀名號為什麼不可思議?它是佛法的總綱,佛法的總綱領,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講佛法的總綱,而且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的總綱領。我們學佛人之所求不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彌陀是什麼意思?阿彌陀是無量覺,無量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豈不是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這個名號不可思議。念這一聲佛號就是念無上正等正覺,念念不忘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在境界裡就不會迷惑顛倒了,所以這句佛號不可思議。底下就說明為什麼不可思議:

  解【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

  這就是它的妙處,它不可思議之處。凡夫果然能夠時時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最重要是心裡面要有這個佛號,就是心裡面要有無量覺。無量是指一切事、一切物,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論是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處所、無論什麼境界,都能夠覺而不迷,這就叫無量覺。所以一句佛號提醒我們自己,境界裡決定不迷。什麼叫不迷?所以這個迷要搞清楚,什麼叫迷?我們不曉得什麼叫覺、什麼叫迷,你要曉得覺的現象跟迷的現象,從相上來看就比較容易體會。迷的相就是什麼?最重的相是生煩惱,煩惱是迷,煩惱決定不是覺,覺心裡頭沒煩惱,那我們在境界裡頭起了煩惱了。煩惱,諸位一定要去念念唯識,唯識的東西很多,不要搞得太麻煩,念個《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就可以了。《三十頌》、《二十頌》、《百法明門》、《廣五蘊論》,就夠用了,就可以了。

  《百法明門論》裡面講的二十六種煩惱,六種叫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如果我們有這個東西現行了,曉得自己迷了。除這個之外,《金剛經》的標準,《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個標準。菩薩就是覺悟的人,覺有情,不是菩薩就是迷惑顛倒的眾生。所以你要是有這種四相,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迷不是覺。要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也是迷不是覺。所以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面有受用,不是沒有受用,如果要沒有受用,誰學佛?有受用,這個受用是正受。正受是什麼意思?正受就是沒有煩惱、沒有四相,這個受用是正受。雖有受用,你的心是覺悟的、是清淨的,這就是正受。我們這句佛號要聲聲喚醒自己,要把四相滅掉,要把煩惱離開,要真正的修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看,雖然在同居土也『最極清淨』。

  修別的法門不容易得到這麼清淨,這是真的,千真萬確的事實,修別的法門不容易,這個法門容易。修別的法門也能得到清淨,但是這個清淨比較一下,沒有比修這個法門純清淨,這是這個法門的不可思議。像這些道理、這些事實,我們修這個法門、研究這部經典好不容易才發現,換句話說,好不容易我們自己才能夠體會到。以往祖師這個註解擺在我們面前,看不出來,不入這個境界無法體會,真正體會到之後,才知道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這部《阿彌陀經》在一切經之上,沒有任何一部經能夠跟這部經來比擬。古來大德有一生專講《阿彌陀經》的,有道理。不是說他別的經不會講,他專講這部。以前我還以為恐怕那些大經大論他不會講,他只好講《阿彌陀經》,現在我想我們那個觀念、想法都錯了。底下說:

  解【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

  這是說明十方淨土要跟極樂世界做一個比較,極樂世界的淨土比十方諸佛的淨土還要顯得清淨,真正是十方世界中,阿彌陀第一,獨一無二,這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淨土的宗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出「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句話就是發起西方世界依報莊嚴的序文。再告訴我們「有佛號阿彌陀」,這正是發起西方世界正報莊嚴的序文。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有佛」著重「有」,前面講「有世界」,這都是真實不虛,確實有,不是假的,是真實的。

  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

  『阿彌陀』,這是印度話,下面再來解釋。先說:

  解【佛有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小段,先說明佛的『三身』,「三身」裡面有兩個意思,就是『單複』兩層的意思。所謂「單」,專從理上說,『法身』是講的本體,所證之理體。在這以前我們略略的把「三身」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佛法裡面「身」的意思用得非常廣泛。身當作體講,它是物體,體就叫身。所以我們常常把身體合起來講,體就叫身。椅子是個物體,它也叫身。凡是有形相的都叫做身。身是積聚的意思。種種條件積聚,它現了一個相,這個相我們就叫它做身。「法身」是理,是真理,也就是我們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叫做「法身」。世間一切法從什麼地方變現出來的?能變的這個體我們就叫它做法身,一切法都離不開它。所以法身,跟諸位說是共同的,不是某一個人專有的。經上說得很明白,「十方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相同的。

  譬如我們以電視來做一個比喻,電視的畫面是靠螢幕顯現的,沒有螢幕,畫面就顯現不出來了。能顯現的螢幕就好比是法身,所顯現的色像就好比是應身、報身,它要靠這個顯現,什麼樣的色像都沒有離開這個螢幕。你天天看電視,你看了多少人物,你看到多少世界,但是總沒能離開螢幕。能顯現的螢幕就好比是法身,所以它是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乃至我們一切眾生,都是共同一法身。這個問題是你能不能親證得?如果你證得了那就叫成菩薩、成佛了,迷了法身叫凡夫,悟了法身叫佛菩薩。佛菩薩與凡夫就是迷悟不同的一個稱呼,所以佛法上說「生佛平等,生佛不二」,就是這個道理。從法身體、相、用上來講,沒有分別,只有迷悟的分別,法身是一個,現相也是一個,作用還是一個,沒差別,只是迷悟不同,迷悟不同,它造作就不一樣了。

  『報身』是以智慧為身,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智身佛」,是智慧身,你開了智慧就叫做「報身」,所以報身叫圓滿報身,這個意思就是說你的煩惱斷盡了,你的智慧是圓滿的現前,這種身也只有佛才有,菩薩沒有,為什麼菩薩沒有?菩薩的惑沒有斷盡。譬如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縱然到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換句話說,他的報身不圓,智慧不圓,他還有一層障礙。他要把那一分生相無明斷盡了,他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這個時候智慧圓滿了,就叫證得圓滿報身。諸位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同時你也曉得了,這個報身,法身大士就分證。換句話說,他破一品無明,既然能夠證一分法身,他怎麼不證一分報身?當然證一分報身。菩薩法身、報身都有,不圓滿。到如來果地上才圓滿。這也都是從修德上說,不從性德上講。性德三身大家都是本具的,所以他雖然證得,還是本有的,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統統是本有的。

  再說應身,應身可以說是緣分以為身,也就是「積聚機緣以為身」。這個地方機緣成熟了,佛就在此地示現,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面都想佛,佛就來了;眾生心裡頭都想一些妖魔鬼怪,妖魔鬼怪當然就來了。你要問眾生心為什麼會想妖魔鬼怪?現在這個世間就是如此。他不修正法,他不相信正法,他就喜歡奇奇怪怪的,所以聽說哪裡有神通,哪個地方人離地三尺,哪個地方人會放光,他就喜歡這些,喜歡這些叫好奇騖怪,好奇騖怪,妖魔鬼怪就來了。妖魔鬼怪從哪裡來的?還是自性當中變現之物。

  佛是清淨的,一點都不奇怪,所以佛法叫正法,正法裡頭沒有奇怪的事情。所以你要曉得佛的宗旨,佛法所求的是求無上正等正覺,有什麼奇怪?佛法之所修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哪來的奇怪?沒有奇怪之處,這是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不知。學佛要走正常的道路,不能走那些奇奇怪怪的路,不要聽信謠言。我這個法門你即身就可以成佛,這個人是什麼?投機取巧。聽說佛經上講學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他那個法門即身就能成就了,太快了,那算了,我不要跟釋迦牟尼佛學,我跟他學。如果他真有這麼厲害,釋迦牟尼佛都拜他作老師,都要跟他學了,沒有這個道理,那不是正法。佛在《華嚴經》裡面說明,正法都要長劫的修行,一定要發長遠心。好,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