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  (第十七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1-0017

  《佛說阿彌陀經》第十七講,經文我們講到第三大段,在這一大段裡面,世尊教給我們持名念佛的方法,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最殊勝的一種方法,這在前面都曾經為諸位介紹過。請看經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段是揀別其他的行門,在因緣果這段我們前面給諸位做了個簡單的介紹。特別要著重的,前面可以說是理,理體上本性具足的十法界,這邊是講事造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理乃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在此地性具與事造是不二,是一不是二,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與事實。重要的地方就是教我們要生起淨信心,清淨的信心;至於往生的方法那就在「增上,一心持名,持戒修福」,這就是本經前面所講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後面我們還要給諸位講到,這是自力法門,自己的力量。必須有自己這分力量,而後才能夠得到佛力來幫助我們,就是接引往生。

  佛的力量是永遠存在的,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力量,雖有佛力,佛力不能夠加持給我們,這個道理希望我們特別要留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圓證三種不退轉,一生圓滿成就,成就最圓滿、最究竟、最殊勝的智慧福德。世間每個人都在那裡求,有幾個人能夠證得?唯有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當中可以圓滿的證得。也就是證得事造、理具不二,自力、他力融成(集合成)一個力量。這是承前面我們想親近諸上善人,佛跟我們講必須要具備多善根福德因緣;換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這樁大事情必需要因緣具足才能成就。所謂因緣具足,拿今天的話來說,它所需要的種種條件我們都要能夠符合,沒有一個條件不符合,這樣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就。這裡面不但是本經,所有大乘法門的修學,都是以智慧為基礎,也就是說大乘的修學,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本經是大乘法門裡面的特別法門,當然它也不例外;換句話說,也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所以「智為先導」,它在前面領導著行人,好比我們走路一樣,前面帶隊的是個很有智慧的人。「發菩提心,精進念佛,這就叫多善根」,在此地這幾句希望大家要注意到,智為先導,要記住發菩提心,這句話很重要,精進念佛,這就叫多善根,這個因緣裡面是屬於親因緣。

  我們現在講念佛,講到這個法門的修學,大家要特別注意,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是不是精進在念佛?假如說我們已經信了佛法,我們已經發心修淨土了,天天也在念阿彌陀佛。可是我們沒發菩提心,雖念佛沒有精進;換句話說,你有沒有善根?你有善根,不多,善根不多。換句話說,你的善根是少善根,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的善根少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希望大家特別要注意的,要發菩提心、要精進。除此之外,還要「力修五度」,力就是努力的去修學。六度為什麼說五度?般若波羅蜜已經在前面講過,智就是般若波羅蜜,六度裡面般若波羅蜜。除了已經講過之外,這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要努力的修這五度,求極樂世界依正的果報,萬善莊嚴叫多福德,這就是助緣。因,前面一條是因,這條講緣,因緣都具足了必生彼國,那你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兩條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記住。

  今天念佛人雖然是多,看起來他好像也很勤快,但是到了臨命終時往往不能往生。你要是仔細去追究他的原因,的確他是善根福德不多!換句話說,不是以般若波羅蜜為基礎發的菩提心;是從感情裡面發的菩提心,那是不管用的。雖念佛不能精進,雖修五度沒有力量,力不足,他求極樂依正的果報,這一生就不能成就。這點希望我們真正念佛,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同修們,尤其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的,不希望在來生成就。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那你就要特別把這幾句話記住,這是綱領的綱領。

  現在對善根福德,我們怎麼樣具體的來修學,這當然是我們真正發心,這是真想不是假想,了脫生死輪迴、超越三界,往生佛國的人,對於善根福德具體的修學,這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課程。在此地我也要將這個問題,提出來給諸位同修做個簡單的說明。善中之善這是多善根,經論裡頭常常講具足五種菩提心,我們來修這個善根。這是講到「善中善,具足五菩提心故」,第一「發心菩提」,每條我這個地方寫得很簡單、很扼要,希望大家要牢牢的記住,決定不能夠忘掉。什麼叫發心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的意思,「於生死中起大覺悟」,這是發心菩提。這在菩提心裡面是第一,諸位記住這是第一,真正有這個覺悟才叫正覺,這是大覺的開始。

  這就是古德常講的生死大事!今天有幾個人能夠把三界六道輪迴這個生死看作第一樁大事?所有的疏忽都是在這個地方。我學佛這麼多年,也親近、遇到不少的善知識,真正於生死大事覺悟,有發心菩提的人就不多。一般人學佛為什麼?求世間的名聞利養、榮華富貴,諸位想想他沒離生死。所謂是「不修今生修來生」,今生沒有辦法,修修來生,希望來生做個大富大貴的人,來生還要生死輪迴。這種人雖修行沒發心,沒有菩提心;換句話說,他沒有善根。菩提心發了之後,要繼續不斷的增長;不能夠老停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停在那個地方解決不了問題。

  譬如你已經覺悟了生死事大,已經真正覺悟到生死的痛苦,生死是我們一切禍患的根源。你能夠覺悟到這一層,你要想了斷生死,要想修學大乘佛法,要想超越三界,你就必須將菩提心再提升一級,就到第二個「伏心菩提」。這是把菩提心提升了一步,伏是什麼?伏這個妄心,「斷諸煩惱,正念現前」,這是伏心菩提。這句話實在講,就是《金剛經》須菩提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一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伏心菩提,就是問的伏心菩提。斷煩惱,這個煩惱裡面包含的範圍很多,我們一般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斷一分,正念就現前一分,這個樣子才能夠把煩惱斷掉。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面,妙極了,都是用的念佛法門,一句阿彌陀佛。

  諸位想想,我們從前面因緣果裡頭去想,阿彌陀佛,你們想想,在六道裡頭有哪一道相應?人道是五戒,天道是十善,餓鬼道是慳貪,畜生道是愚痴,地獄道是瞋恚。六道裡頭找不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哪一道?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出生死,念阿彌陀佛就行!真正恍然大悟,這句阿彌陀佛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你發這個心,就是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就是具足了發心菩提。用一句阿彌陀佛斷一切煩惱,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正念,換句話說,你有其他的念叫邪念;你心裡頭有阿彌陀佛,有觀世音菩薩,這叫正念,有正念,當然邪念就沒有了,這叫伏心菩提。

  煩惱能夠控制得住,漸漸平息,我們的菩提心還要提升,提升到「明心菩提」,明心菩提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伏心菩提還沒開悟,伏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明心是開悟,「明瞭一心即諸法實相」,你念佛已經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是諸法實相!所以這個位次上,是從事一心而到理一心不亂。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這個時候自己因為煩惱伏住之後心地清淨。清淨心中起觀照智慧,照了一切諸法,我外一心,一心所現。而持名正是就這句佛號與一心完全相應,所以他能夠明暸諸法實相。

  這是剛剛開悟,我們也不能在這個地方中止住,繼續不斷的要往上提升。再升一級「出到菩提」,出是出離,到是到達,這是出到。出離什麼?出離三界到達彼岸。「得無生忍,到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的智慧,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大菩薩果位,這個時候你得無生忍,出離三界。持名就能夠幫助你證得無生法忍,幫助你直截了當的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成就一切種智,這是大菩薩的果位。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他們在這五種菩提裡面,就是第三種與第四種。

  最後叫「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成佛了,前面可以說都是以自己為重、為主;到成佛了這是以利他為主,而不是以自利為主,是以利他為主。成佛「成最正覺,直至佛果」,這真正是善,善到無以復加。持名念佛前面講得三種不退轉地!這叫真正是善中之善,這真正是多善根!你要問自己善根有多少?你問問你有沒有具足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到什麼樣的程度?在這五個層次當中你是哪個層次?有第一個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這就是善根,也能算得上你這是多善根。當然愈往上面去善根是愈厚,也就是善根愈多;最低限度,要具足發心菩提才能夠往生。到後面講發菩提心,最低限度要具足發心菩提;有伏心菩提,你的品位就增高;有明心菩提,你就得一心不亂。

  再講到福德,福德跟諸位說「福中之福」,你修真正的福報。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則是持名念佛,具足六度」,我們曉得修福就是修六度,就念佛這個方法六度統統具足,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這個話決定不是假話。但是你要記住這點,你念佛就是執持名號,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要以這個為我們念佛的目標。我們為一心不亂而念的,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為什麼?念到一心不亂裡面,你們想想看你沒有慳貪心。「自無慳貪心起,就是布施度」,就是布施波羅蜜;如果你還有貪心,還有慳吝心,你的布施度沒有圓滿,你沒有得一心。我們要問問,我們自己有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拿這個來檢點自己,就是檢查自己。

  在世間法裡、在出世間法裡都是一樣的,我們在世間法裡面五欲六塵,我不慳貪了;如果你在佛法裡面還有慳貪,那不行,你還是沒有得一心。必須世出世間法裡面慳吝、貪求的心統統斷掉了,這個心不會再起,這布施波羅蜜圓滿了。你念到一心不亂自然沒有一切諸惡,你的心不動念則已,一動念就是純善。不動念的時候你的心是清淨的,深心是在大定當中;一動念則大慈大悲,是大悲心。不動是深心,動就是大悲心,這是持戒波羅蜜圓滿。

  念到一心不亂,當然再也沒有瞋恚心,無論什麼樣逆境裡面決定不起煩惱,不會有一點點、有一絲毫不高興,不會有這個情形,這就是忍辱度圓滿。一心是真精進,為什麼?裡面決定沒有懈怠之念,「無有懈怠之念」,這就是精進度。懈怠這個煩惱也是很重!不容易斷除,假如我們修學都不懈怠,諸位想想還要什麼三大阿僧祇劫?一生當中當然成就。在一生當中之所以不能成就,虧吃在懈怠,換句話說,就是不能精進。不懈怠就是精進。所以這點我們自己如果發現有這個毛病,你就要想方法來對治,這是非常重要。

  譬如一般學生,我們圖書館也有十幾位在家、出家的同修,在我們館裡頭成立一個小型的研究班,他們發心來學講經,可是懈怠的病就叫他們不能成就。在理論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我們的德相也無法顯示,毛病在哪裡?毛病可以說懈怠是佔了一大半。所以我要求學生初學講經,當然你要有充分的預備,甚至於你要寫講稿,要做筆記,上台去練講,這一遍講下來你自己也很歡喜,你也有了成就。可是我要求學生學一部經,至少要把它講十遍,這是不能再少了。可是講十遍,比如第一遍講的講稿材料,統統都預備好了,第一遍很辛苦。到第二遍我拿這個現成的講稿出去講行不行?如果是這個辦法就是懈怠,那你永遠不能進步。

  譬如學校裡頭,有些比較懶散一點的老師,譬如說他教初中一年級教國文,他這本筆記,一本資料就教一輩子。為什麼?年年都一樣,沒有新的進展。這可不可以?教學可以。為什麼?他每年所教的都是一年級的學生,都是那樣的程度,所以他不必再提升了。但是你在佛法上不一樣,你講經,這些聽眾固然常常有新面孔來,老同修要佔一半。譬如說你講《彌陀經》,這部講完了,我從頭再講,如果是同樣的講稿,聽過一次之後誰還願意聽第二次?因此在學講經的時候,就必須要養成精進、勤奮的態度。我講第二遍我還是要從頭再準備,不要用第一次的講稿,每講一次都要從頭預備起,這樣你次次都有進步。在佛法裡面講你每講一遍都有悟處!這樣你自己才能夠法喜充滿,才能夠把你無始劫以來,懈怠的毛病、習氣改除掉。這才是精進波羅蜜!

  我們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自然心裡面不會再起一個妄念,妄念不起這就是禪定。所以諸位要明瞭,正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開導我們,六根攝境,對境心不起,這是真正的禪定。六根攝境心裡面一句阿彌陀佛,別無二念,這就是真正的禪定,禪定波羅蜜。「自無心念妄動」,禪定波羅蜜。念到一心不亂,「自無愚痴昏昧」,這是般若波羅蜜。你們想想前面慳貪、諸惡、瞋恚、懈怠、妄念全都沒有了,你的這個心自然就生智慧!就像六祖見五祖的時候所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聽了很羨慕,而我們的心生什麼東西?生慳貪、生諸惡、生瞋恚、生懈怠、生妄念,這總而名之就叫做愚痴。沒有這些東西,他怎麼不生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修福就是修六度,而持名念佛,就是一心不亂是六度具足,叫福中福,這才是名符其實的多福德。

  這個地方有幾點諸位要特別注意到,「但持名號,不住於相」,這種修行的方法是非常之妙。著相念佛這是事念;不著相念佛,理事具足,這點很重要。也許有人會提出問題來問,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在經典裡面能不能找到根據?經典裡面沒有說,那我們還是不能相信;經典裡面有說,我們當然可以相信。佛滅度之後的人一定要以四依法為依據,大乘經典裡頭確實說過,《大悲經》裡面講「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可見得念佛名是善根,是大善根。

  《大莊嚴論》裡面記載著一段公案,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老年人來求出家。諸位要曉得,出家必得有善根、有福德,正是像經裡面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出家才是無量功德。如果善根福德因緣沒有,或者是少,最好不要出家。為什麼?出家的時候你要是犯了戒,犯了過失,你的罪業更重,破壞佛門,這都是阿鼻地獄的罪業。所以古大德為人剃度,他一定要看這個人是不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不然的話,不能夠給他剃度。今日之下那個做師父的人,也沒有這個能力,沒有觀機的能力,剃度也不像從前那樣謹慎。這也是我們佛門衰敗主要的因素之一。

  這個老人來求出家,佛就叫舍利弗、目犍連,這些諸大弟子們來,你們大家來看看這個人可不可以出家?這些大弟子都是大阿羅漢,他們有神通,能夠看五百世。他們一看,這個老人五百世中都沒有修過善根;換句話說,沒有聽到佛法,沒有聞到佛名,也沒有聽到過佛經。不行,沒有善根!所以那些人都不肯收他,都不肯給他剃度。這個老人就流眼淚,我的業障這麼重,自怨自艾在那裡哭哭啼啼的。

  佛就告訴大家,他說這個人可以給他剃度,他在無量劫以前是個樵夫,就是砍柴的。有一天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老虎要吃他,他是恐怖至極,就是害怕極了,爬到一棵樹上,爬到這個樹頂上念了一聲「南無佛」。佛就向大家宣布,「無量劫前他念的這一聲南無佛,今天他有殊勝的因緣,到我這個法會裡面來,我給他剃度,滿他出家的大願」。釋迦牟尼佛收他做徒弟,給他剃度出家,以後他證得阿羅漢果,果然是如佛所說。這段公案也就是這段的故事,證明了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他不過在無量劫之前念那麼一句而已,就有這樣殊勝的成就。

  還有在《稱揚諸佛功德經》上說,如果有人聽得無量壽如來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一心相信、愛好來執持名號,來念這句名號,這一個人他將來會得到無量的福報。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就能夠往生佛國,這是講念阿彌陀佛,都是經上給我們說的。

  所以我們自己要念佛,要勸人念佛,勸人的方法非常之多。我在這些年講席上常常告訴大家,使大家明暸怎樣去種福。民國六十年,志蓮精舍剛剛成立,他請我去講《華嚴經》。因為他那個房子是一棟大樓,我一到那裡面去之後,我就在樓頂上做了大字的招牌,做了六個大字的招牌,招牌寫的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滿街上的人一看這個房頂,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念一聲。他念這麼一聲,就是前面講的,將來這個善根福德成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所以念佛的同修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自己家裡有公司行號,你曉得掛你自己的招牌,你為什麼不把你的招牌上面,掛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叫大家都種福。你自己的福報就更大!我們做成電影院裡面的幻燈片,也就是電影廣告,「請念南無阿彌陀佛,請念觀世音菩薩」。這個廣告一打出來,所有看電影的人,他一定會念一句,這就給他種了善根、種了福德。

  我看到許多的大商家很有錢,是你前世修的福,你在電影、電視廣告當中做你的廣告。為什麼不把你那個廣告旁邊,叫他給你打幾個字,「請念南無阿彌陀佛」?我想加了這幾個字,他不會多收你的錢。你已經跟一切眾生結了法緣,你已經替諸佛如來勸勉一切眾生修善根福德因緣。為什麼不做?道路上電線桿的旁邊,我們釘起佛的名號,叫這個駕駛的人、路上的行人,看到之後都能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千經萬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你要問他所弘揚的、他所接引的,無非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已。

  《大品般若經》裡面說得更好,它說一個人以散亂之心念佛,也能夠得到離苦,福報還是不淺!如果是一心持名,那還用得著說嗎?這都是經論裡面給我們所說的,的確有證明念佛確實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應當要相信,不要再懷疑了。

  這是《金剛經》裡頭有句話,「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都是教給我們要離相。禪家所謂是專修禪定,不念佛、不求往生。古德有說「圓人見解雖高」,講得很有道理,見解很高,可是怎麼樣?「後有未盡」。這個後有是你生死沒了!你死了之後還要輪迴、還要投胎。後有未盡就是你煩惱沒斷,你見解高明,你解得圓,你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你煩惱沒斷有什麼用處?還是要生死輪迴;你如果真聰明,「正宜求生彼國,不可再誤了」!這句話大家要好好的記住。我想我們大多數的同修,都是犯了這個錯誤,我們的見解都不差,你看一切經論,一聽就明暸,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到今天還是生死凡夫,生死沒有把握,這就是後有未盡!

  所以你經論知道得再多,講得天花亂墜沒用處,我還是在此地勸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要這次再錯過機緣,那又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夠再遇到淨土法門。從前永明延壽大師說過,所謂是「有禪無淨土」,這是講修禪的人,他老人家那時候提倡的禪淨雙修。他是在禪宗大徹大悟之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成為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淨土宗的六祖永明延壽禪師。他有一首偈子很有名,說有禪無淨土,十個人有九個人走錯了路,到臨命終時,陰境現前了,自己還是被境界所轉!還是又去投胎輪迴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這是我們要認真的去想一想,我們如何去抉擇自己的行門。底下這個經文,教給我們正式修行的方法。請看經文: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段經文很重要,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聞」,這個聞字很重要,大家要記住「聞、執持」,這段裡頭這三個字是關鍵。『聞說阿彌陀佛』,你就能夠『執持』佛的名號,一日到七日是剋期取證,證什麼?證『一心不亂』。在這個地方,我要跟諸位說明一點,古時候《襄陽石經》,六朝人書於「一心不亂」的底下,有這樣的二十一個字。「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它有這麼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文義很明顯也」,但是現在我們這個經本子裡頭,沒有這二十一個字。

  它這二十一個字是接著一心不亂的,這二十一個字是接在這個底下的。我們現在的經文到一心不亂,底下沒有這二十一個字。所以在《襄陽石經》,就是刻在石頭上的《阿彌陀經》,它這個經文比現在這個經本多二十一個字。不知道這二十一個字是不是原來經文,後來流通的人把它抄寫漏掉了?如果有這二十一個字在這個裡頭,這個意思就太明顯了。直截了當告訴我們這個稱名,諸罪消滅,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寫在這個地方供給諸位做參考。就是六朝人寫經,那時候手寫的《彌陀經》,它裡頭有多出這二十一個字。再給諸位說明,「持名即正行」,行就是修行,正的修行。「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具足淨業成就」,這幾句話要以《襄陽石經》這二十一個字來說,那就完全相應,當然往生西方佛國土是決定沒有問題。

  這個男子女人稱為善者,這個善字很重要,這個字非常重要。怎樣才叫做『善男子、善女人』?在佛經裡面這樣的字樣我們常常看到。在此地必須要跟諸位說明,「男子女人,悉稱善者,皆昔植善根,若無善根,不聞佛名」。你們現在想想,你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然是。為什麼?你們聽到阿彌陀佛。不但聽到阿彌陀佛,而且你還能聽到這部《阿彌陀經》,這是過去世中你是多生多世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才有這個福報,能夠聞得佛的名號,讀到佛的經典。如果說是沒有善根,決定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因緣聞得佛名、聽到佛經。如果善根要少,他縱然聽到,他也不信,他也不會發心去受持。

  譬如經典裡面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就是在舍衛大城,本經就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講的。佛在這個地方住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祇園精舍講了不少的大乘經典。當時舍衛大城是憍薩羅國的首都,是一個相當繁華,文化水準很高的地方。這個都市裡面的人,有三分之一跟釋迦牟尼佛見過面,曾經聽佛說過法,有三分之一的人。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只是聞名而已。曉得舍衛城裡面,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人,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但是他就是沒有去聽一次,沒有去見見佛。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曉得這個城市裡頭還有個釋迦牟尼佛,不知道!諸位想想,沒有善根的人,佛住在那裡那麼多年,住在一個城裡面,一個都市裡面,幾十年都不曉得有個釋迦牟尼佛,真正沒有善根、沒有福德!

  大本《無量壽經》也說得很好,世間之人,前世修的有善行,也就是前面講的善根,在這一生當中他才有這個因緣,聞得阿彌陀佛的名號。一聞佛名,他就能生歡喜心,他就能生慈悲心,這就證明了他的善根深厚;善根要不深厚,不會有這種情形。我們也曾見到有人聞到佛名之後,心裡生歡喜,甚至於流眼淚;也有人聽到這個佛名的時候,心裡感受到毛髮悚然,敬畏之至,這都是有深厚善根的證明。

  這個法門攝受的範圍非常之廣大,無論是在家、是出家都可以修學,都有同樣殊勝的成就。所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輩之人就是上等人,也就是善根福德特別深厚的人,發心捨俗出家。講到出家要跟諸位說明,出家重要的是在心裡面不執著,這叫真出家;如果說身出家,這個心還留戀在家庭裡面,那反而不如在家修行。蓮池大師有《四料簡》,講出家人有四種,第一種心出身出,身心俱出的,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身出心不出;第三種是心出家,身不出家;第四種是身心俱不出。身出家了,心不出家,和身心俱不出,這兩種人都不能成就;心出家身在家,跟身心俱出的人,有同樣的成就,這點我們要曉得。由此可知,出家著重在心之出家,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就是出家,不一定在形式上。

  不但是一切人道,得這個法門的利益,無量無邊,就是畜生道,「聞說阿彌陀佛」,念佛往生者也很多。佛門裡頭有個小冊子叫《物猶如此》,那裡面全是記載著畜生念佛往生的,真正是不可思議!像八哥、鸚鵡牠們會念佛;還有寺廟裡頭領養去放生的,有放生的豬、牛、羊,還有的是這些禽獸之類的。常常在寺院裡面聽到暮鼓晨鐘,聽到念佛、念經的音聲,牠跟著聽聽久了,牠不會人言,但是牠心裡面有感受,所以往往亦有往生的瑞相,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古人才說,「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這兩句話前面講過,確實是不可思議、最圓滿、最玄妙的法門。

  「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功德,確實是說不盡的,十方諸佛都讚歎不盡;我們哪有能力能說得出來,不但沒有能力,就是我們思惟想像也沒有法子想出來。《華嚴經》裡面有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華嚴經》上兩句話,這是我們解釋這句「聞說阿彌陀佛」。這個慧是講世間的聰明智慧;了是明瞭,或者是了解。佛法這是指一切大乘經典;人是什麼人?有修有證的人。換句話說,他一定要以三學、三慧,要依這個方法來修學,證得了三學、三慧,這種人他才能夠把佛法真正的意思說得出來。所以不是世間聰明才智的人,拿到佛經一看,他就懂了,沒有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記住一個先決的條件。

  「三學」這裡講得很多,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定的層次,決定不會亂的。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學的「戒定慧」。戒定慧有許多層次;換句話說,他要依照修學人程度淺深,而來說明他的境界。程度高的人,戒定慧的境界也高,內涵也深、也廣大;初學的人戒定慧都說得很淺,便於入門。三學次第與圓融,我們要並進;換句話說,要同時來修學。譬如說在實際生活環境裡面,我們要次第的來修學。戒律的大意是「防非止惡」,它的精神也就在此地,戒學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定。不是說我是持戒了,這個世間我做個善人、做個好人,那個目的是次目的,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一心不亂,就是得定;定還是手段,還不是目的。定的目的?定的目的在開慧,在開智慧。

  前面給諸位說過,到後面一心不亂裡頭,我們還要跟諸位來細講。事一心,就是三學裡頭到定的階段,但是沒有開慧,這就叫事一心。如果定開了智慧,這就屬於理一心不亂,那個境界大大的不相同。戒學的修法當然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了的,可是初學的人必須要依五戒十善來修學。而出家的人必須從《沙彌律儀》,就是十條戒律、二十四門威儀去做起,這在修學裡頭叫根本法。五戒十善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大,如果不細講,的確不容易理解。

  所以在民國初年,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為我們念佛的同修們,選定了《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以及《安士全書》,選了這三樣東西,做為我們初學佛的人必修的課本。這三樣東西都是講的戒學,換句話說,他老人家將這三部書來代替戒律,這個意思非常之好。戒律沒有人給你講解,的確是不得其門而入,絕不是簡單那幾條條文,我們就可以來修學,不是的。有了這三部書就方便多了,這三部書文字淺顯,我們容易看得懂,而且又有很詳細的註解,還有許多的事證,叫我們看了不能不信,叫我們看了不敢不做。持戒念佛,它是幫助我們持戒念佛,使我們成就念佛三昧,這是印光大師的一番苦心,我們循著他的這個道路去走,決定不錯。他老人家的學生在台灣的成就,是人所周知的,臨終的瑞相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的學生有成就,我們也是一脈相承,依照祖師的教誨,一心一意來修學持名念佛的法門,一句佛號裡面就將三學統統都包括了。我們念佛的時候,心裡面有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心裡頭不會想壞的事情,總不能說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想壞事,沒有這個道理,當你念佛就是「諸惡莫作」。這句佛的名號,前面說過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換句話說,這句阿彌陀佛又是「眾善奉行」。戒律統統具足了,小乘的戒律是諸惡莫作,大乘的戒律是眾善奉行。你看看,一句阿彌陀佛是不是把戒包括在其中?持名目的在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禪定,定學也具足了,戒定都有了。這句佛號無論是四個字,無論是六個字,字字分明憶持在心,慧具足了。你看看一句佛號,戒定慧三學具足了。

  這個慧裡面它有大乘的「聞思修」,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不是小乘法門。所以我們特別要從慧學裡頭,跟諸位講菩薩三妙慧,三妙慧就是聞慧、思慧、修慧。聞即深信,這是聞慧,這點相當的難;思是執受在懷,修是持守不失。我要跟諸位說說這個事情,這個法門是有名的難信之法,譬如說像《楞嚴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人家喜歡,為什麼?講道理!愈研究愈有味道。今天給你講《阿彌陀經》,勸你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信得過嗎?你聽了你不說它是烏托邦,不說它是假理想,就算你很不錯了。果然能夠真信,深信不疑,這樣的人到哪兒去找去!

  我自己學佛,我學佛七年才相信這個法門,雖然相信,說老實話,這從五根五力裡頭來講,我連個信根都沒有,談不到力量!只是相信,不再毀謗,不再說它是老太婆教,不再說它是迷信。七年以後觀念上才轉移,真正相信,是我在講《華嚴經》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才真正看中這個法門。我所發現,《彌陀經》就是《華嚴經》裡一真法界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念佛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拿到這把鑰匙,這才能入一真法界的大門,的確是個難信之法。所以你要是一歷耳根,就能夠深信不疑,曉得持名這個辦法,這種修學方法,確實能夠了生死、超三界,證入一真法界,這《華嚴經》裡面講「不思議解脫境界」。這不是聞慧是什麼!

  執持這兩個字就是思慧與修慧,執所謂是執受在懷,心裡頭真有了,有什麼?南無阿彌陀佛。真正有這是執!孔老夫子跟我們講「擇善固執」,我們現在要擇善固執。不錯,大乘佛法是講破執著,我們試想想看,我們的人我執、法我執能破得了嗎?破不了!人我不善,法我也不善,所以孔老夫子教我們擇善固執。什麼是善?前面講過,善中善、福中福就是阿彌陀佛。你為什麼不執著這個?的確你要執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它就是善中善、福中福,你要搞清楚了,可不簡單,這裡面很大的學問,有很深的學問在裡面。我們現在用的時間很短,沒有辦法詳細跟諸位來介紹,但是可以提醒諸位,希望諸位從此之後能夠認真的修學念佛法門,讀誦大乘經論,雙管齊下,行解相應,這是最有善根福德的人。所以我們這句名號聽在耳裡頭,存在心上,常常念著阿彌陀佛他的大願大行,無量功德,攝受十方世界一切念佛眾生,往生西方世界。這是思慧!

  我教學、講經時常提醒大家,一個真正覺悟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這個心量窄小,就是迷惑,就是顛倒,他念佛很難成就。所以說我們的學佛,我們弘法利生,決定不是為個人的名聞利養,也不是為我們自己的一個道場,叫別人來讚歎,那就錯了。我們今天在這邊做,為什麼?我們什麼都不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法喜充滿!勉強為利益一切眾生。像《金剛經》裡面講的,「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為什麼?度還是你自己度自己,不是我度你!我能夠幫助你的,只不過是增上緣而已。你看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全是你自己,誰度誰?自己度自己。人要是把身心世界,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擺脫掉了,得大自在;你要不能擺脫掉,那你就是苦海無邊,沒有邊際!

  弘法利生也沒有目的,沒有目的就是目的,看一切人都覺悟,看一切眾生都解脫,都往生佛國土,都見佛聞法,這是多麼開心的一樁事情!這是我們盡心盡力在這做的,歡歡喜喜在這做的。如果你是為名來做,做了多少年名也沒有得到,那你多苦惱?為利去做,做了多少年也沒有人來供養你,那你不氣死了。什麼都不為,這多自在!眾生有福報、有緣分的他相信,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他離苦得樂。福報少的人他聽到,聽了不信,不願意照這個做也好。「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跟前面故事所講的一樣,一稱南無佛,後來遇到釋迦牟尼佛,他也證阿羅漢果,那有什麼不好?所以這叫思慧。我們念念為度一切眾生,不能著度眾生的相,就像前面《金剛經》裡面所說的一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提倡勸大家的四句話,就是「於世無求」,世出世間法裡頭,我們都不求,「於人無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裡面有真正之樂,有真正的法喜,有真實的受用。

  講到修慧,修就是持,持是什麼?保持不讓它失去。保持在心裡面,心它會表現在行為上,這叫真正的持;如果說行為上做得很像樣子,心裡面沒有那不叫持,那是假的,只有外表,沒有內容。所以持是用在心上。這句名號古德所謂是「萬德洪名」,念念在心裡面,同時我們又曉得這句佛號的含意是無量覺,持這句名號,我們的身心表現在外面的就是無所不覺;無論是逆境、順境決定不迷,與這句佛號就相應了。這正是《佛地論》裡面所講的「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這就是這句裡頭所說的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這邊所講的「以聞思修得入淨土」,這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

  下面簡單跟諸位說,本經要緊的是三資糧信願行。「又信願行即聞思修」,就是「聞、執、持」,表解裡面我們看到,聞是信,思是願,修是行。「聞說阿彌陀佛」,這就是信字,三資糧的信資糧;執受在懷,這就是願資糧。你要沒有願,不甘心情願你怎麼會執受在懷?持守不失就是行資糧,這屬於行。這是三而一,一而三,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圓滿的具足了三慧、三學。他怎麼不入淨土?再給諸位講,執持名號,這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說是四種念佛之一,就是持名念佛。這種修行方法能夠叫我們得到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一心不亂,一行在六祖大師《壇經》裡頭說過。

  「本經專主執持名號,正是對機之教,以佛號投於雜心,雜心不得不純」,這是特別偏重於本經修學上來說的。龍樹菩薩在《毘婆沙論》裡頭說,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如同世間的道路一樣,有遠、有近、有難行、有易行,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裡面的易行道。正因為它這個行門太容易,而且成就又是那樣的殊勝,所以信的人就難了。世間人總是認為經過一番苦難而得來的,他相信;輕而易舉得來的,他反而不容易相信。

  底下這條跟諸位說明,「又但稱名號,不假參究」,這就是只要念佛,不必要去參禪;換句話說,不必禪淨雙修,專修淨土就好了,專修就好,不要再假借參禪。過去空谷禪師他老人家有句話說,「不必參念佛是誰,只要我們直而純一念去,亦有開悟之日」。這個幾句話很重要,為什麼?參禪的目的就是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許有人他的目的在此地,你叫我念佛,我念佛能大徹大悟嗎?我念佛能明心見性嗎?給諸位說,能。你要曉得,你為什麼不能夠大徹大悟?為什麼不能夠明心見性?那是你有障礙,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礙。障礙是什麼?障礙是煩惱,是你的心雜亂,所以你不能明心,你不能見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不亂、不雜、純一了,當然大徹大悟,當然明心見性。所以禪師講也有開悟的一天!這個話一點都不錯。

  也許有人問,永明延壽大師他老人家所提倡的就是禪淨雙修,他有幾句話也很有名的。淨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你們聽了這幾句話,我現在修念佛法門,我還得去參個禪!可是諸位曉得,永明大師這個話是為誰說的?說話時候的背景如何你要了解,他是為那些參禪人而說,不是為專修念佛的人而說的;如果你專修念佛法門,他老人家一句話都沒得說。你修禪,他看到你在禪上不會有成就,可是要叫你捨棄禪來修淨土,面子上也過不去,於是乎就教你什麼?禪不錯,很好!最好再加一點淨土進去,禪淨雙修,那你的成就一定更快。勸勉參禪人的話,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如果你真的想在念佛當中,帶一點禪觀,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另外去參話頭,這點大家要注意到。就用這句阿彌陀佛就行了,「正在念佛時,你就能夠反觀,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這樣能所雙忘,心佛相即,這種觀照與禪家的參究是相同的,而且在成就上來講,比禪家的觀心或者參話頭還要來得殊勝,這是諸位要特別把它記住的,能夠用得上這個方法,當然是太好!

  這就是「正念佛時,即念反觀」,注重這四個字,就在這一念上反觀,這個觀是觀照般若。就是《心經》裡面講的,「觀自在」的觀,也就是照見的意思,就在這個念頭上照見。照見什麼?上面所說的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為什麼?你所念的佛是你自己心性裡變現出來的,是你自己念自己。「所念的佛外」這講境界,「無有心能念於佛」,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是「能所雙亡,心佛相即」,我在前面跟諸位提示,你念佛「全心是佛,全佛即心」,要這樣念法才行,這樣念法感應特別的殊勝。

  底下兩對,「能念之心,離形絕相,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像《楞嚴經》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尊者去找心,「七處徵心,覓心了不可得」,所以說「不可言有」。一天念到晚念阿彌陀佛,不能說有念;釋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不可言有說。「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不可言無」,你也不能說空,不能說無。有念、無念兩邊都不立,不能說有念,不能說無念;「空有不立」,空有是兩邊,兩邊不立,「心佛一體」。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是一體,能所就不二!能念的心,所念的佛,能所不二!「如是持名,則通實相」。你念佛要是這個念法,與禪宗的參究實在上講就沒有兩樣。這個念法在念佛上講叫做理念;換句話說,你要求理一心不亂,求念佛三昧當中快快開智慧,你就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非常的有效。

  前面也跟諸位提過這四種念佛,這個地方是講到實相,講到持名,持名與實相,這是念佛四種方法裡頭的兩種。除這個之外,還有一種叫觀像念佛,觀像是什麼意思?那真是要有很大的福報。他必需有人奉養他,自己也清閒沒事情,家裡頭有個佛堂,很莊嚴的佛堂供的有佛像。自己一天到晚在佛堂裡面不離開,看著佛像,這叫做觀像念佛。使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莊嚴的形相深深的印在自己心上,我們講印在自己腦海裡面,這叫觀像;但是你要是離開了佛像,那就觀不成了。

  另外一種叫觀想,觀想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也就是《十六觀經》裡面的方法來觀想,兩種都不太容易。這四種是以持名最容易、最方便;但是觀像、觀想與實相不同,很不容易跟實相相應。而持名很容易與實相相應,這個法門真是妙極,無怪於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提倡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人不弘揚這個法門。這是我們要好好的去想想,去記取。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