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  (第四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1-0004

  《佛說阿彌陀經》第四講,前面曾經將本經的經題給諸位介紹完了。至於玄談的部分,我們讀了蕅益大師的《要解》,感覺到玄義裡面有很多重要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這次雖然沒有講《要解》,可是我們跟諸位介紹這部《彌陀經》,主要的參考資料,就是《要解》、《疏鈔》與《圓中鈔》,這三種註子裡頭,我們以《要解》為主,其中重要的道理,還是要跟諸位做個簡略的介紹。

  本經是以實相為正體,這個意思要跟諸位詳細的來解釋。「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這句是說明佛說這些大乘經,是依什麼而說的,也就是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祖師指示我們是以實相為體;換句話說,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依實相而說出來的。什麼叫做實相?經論裡頭說得非常之多,我們在這個地方簡單給諸位介紹。第一個講「無相」,這是說實相之體,佛法裡面講的本空,所謂是萬法皆空,是從無相的實相,從體上說的。體雖然是無相,它起作用的時候則有相,無相它能夠現相,它現的一切相,我們在這裡叫「無不相」。無不相這是有相,這常住的意思,也就是一般所講諸法實相,是講一切法的真實相,這個從用上講。但是諸位一定要明白,體與用是一不是二,是一如的。

  由此可知,所謂有就是一切有相,是依無相理體而生的,所以叫相即非相,非相即相,相與無相一如,空有不二。這是講空有不二,空有一如,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道理很深,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所能夠體會得到的。蕅益大師說「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這就講無相的實相,從體上講不能說它沒有,因為它沒有跡象可尋。換句話說,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眼見不到,耳聽不到,甚至於我們連這個心都想不到,正是經論裡面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是它的確有不是無,這就是講的「本空義」,本空不是無,這是諸位一定要把它記住的,佛法裡面講的空,空不是無,空是有,不能說它無。

  它起作用是「具造百界千如」,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之物。我們今天講大而宇宙,小而微塵,誰造的?無相、實相所造的。千如這是天台大師所說的,依照《法華經》裡面十如是,每個法界皆有十如是,一法界具足十法界,所以十法界總共是一百個法界。每一法界裡頭都有十如是,百界千如,這就是講整個的宇宙人生都是它變現之物。「不可言其有」,雖然變現這一切相,森羅萬象,不能說森羅萬象是有,為什麼?它這個有是無中生有,有即同無,實在講有即是無。《心經》上說得好,「色即是空」,這個地方是色,色是有,即是空,這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的無相、實相與無不相的實相。

  這個道理明白之後,才曉得「寂照不二」,寂是從體上說的,照是從作用上說的,寂照不二,這是體用不二。體用不二這身土當然也不二,身是講我們的根身,土是我們依存的國土,就是世界。為什麼說它不二?因為皆是實相變現之物。因此性修也不二,這是講性修,本性裡頭原本具足的,修是講一切修為。本性所具跟一切修為也是不二,這裡面含的意思都有相當的深度。「真應不二」,真是講諸佛法身、報身,應是講的應化身,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這個道理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些「無非實相」。真正覺悟了,那個境界是凡所有相無非實相,或者說皆是實相都可以。迷了時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是眾生的境界;諸佛菩薩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實相。

  可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皆是虛妄,這個意思不可言其有;皆是實相,這個意思不可言其無。諸位想想這兩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這兩句話意思是一還是二?這個意思是不二。皆是虛妄跟皆是實相,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實相無二(不但無二),亦無不二」,到這兩句你才真正體會到實相。佛所說的一切經論,都是依這個道理所說出來的;換句話說,佛所說的一切經論,無非是教我們悟入這個道理。到你幾時悟入了,佛就無法可說了;沒有悟入,佛有法可說。悟入不二之後,像禪宗裡面講口掛牆壁,牆壁上釘個釘子,把嘴巴掛在那個上面,這就表示什麼?沒有話說了,無話可說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諸法實相,佛在《般若經》裡面這個意思說得很多,也講得很清楚。一切經裡面可以說《般若經》是最不好懂,因為般若就是講實相,就是說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本質上講,它是非有非無,如果說有,我們也好懂,說無也好懂;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個事情難懂。但是事實的真相如此,我們不可以不明白,不能夠不曉得。理明瞭這是解悟,解悟固然算是不錯,但是還是得不到受用。要講到真正受用,一定要證悟,說到證悟就是親證這個境界,空有不二的境界,親證空有不二的境界。證得這個境界,在淨土法門裡面講得理一心不亂,在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在教下講就叫做大開圓解,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所謂真實受用也就是真修行,因為從此以後決定不迷,像《華嚴》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住的境界就是實相的境界。

  我們在淨土經裡面,就像本經所讀的四土裡面是實報莊嚴土,實就是實相,報這是果報,實相果報莊嚴之土。初證在圓教講是初住的地位,要到究竟證則是如來果地上的地位,這裡面一共有四十二個階級,這就是證入實相有淺深次第上的不同。在沒有證入之前,所修的可以說全是預備的工夫,所謂是預科;證得之後,這才叫真正的修行。說到不二,也就是《維摩經》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華嚴》所講的一真法界,淨土所講的一心不亂,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這才是真實的境界,也就是真實之相,決定不再是虛妄的了。

  所以「舉體作依作正」,體就是實相,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我們的身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這是報身;「作自作他」,自是自己,他是別人,除自己之外這是他人。諸位在此一定要看清楚,依報正報、法身報身、自己他人,全是從一個實相變現出來的,不但這些自他依正境界是從實相生的。「乃至能說」,能說之人或者是能說之理,或者是能說的方法;「所說」,所說這些道理,所說這些方法。「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乃至於讚佛,「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個地方要跟諸位略略的介紹一下,這個道理不但是《彌陀經》如是,剛才說過,所有的大乘經論都是這樣的,都是依這個來建立的。

  能說在此地是釋迦牟尼佛,就本經來講《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能度所度,能度眾生的人是佛;所度的是眾生,此地所說的眾生,是包括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除佛之外,菩薩、聲聞、緣覺,再下面是六道眾生,都是佛所度者。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的心,這個心有真心、有妄心,妄心是我們所說的意識心,意識心也能信,但是它畢竟不是真心;換句話說,它的信不是真信。不是真信,信裡面總帶著幾分疑惑,因此這個信心它有進有退。如果是真心來信,信心是清淨的、是堅固的,永無退轉,因為他沒有疑惑。所信的就是佛所講的理論方法,一般稱之為法門,就是這個理論方法的門徑。

  能願所願,因為信願行在本經稱之為「三資糧」,也就是修行淨土三種必要的條件,少一個都不能成就。在本經的正宗分裡面,所說的就是這三樁事情。能願就是能發願的人,第一對於娑婆世界要厭離,這個厭離是形容他真正能夠放下,決定不再執著了,是取這個意思。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他真的起了嚮往之心,因為曉得唯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真正的成就自己的道業、學業。不但我們這個世界人,應當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在前面我給諸位說過,極樂世界好比是個佛教大學,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入學,往生就是入學。入學之後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是教我們要發這個願。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十方世界那些菩薩們,沒有一個不發願求生淨土的。連《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例外。所願的就是極樂世界,對於極樂世界那邊的情況十分的了解,那邊的環境,那邊的師資,那邊教學的課程,沒有一樁不了解。

  能持所持,能持這是講到修行,念佛不僅僅是口念,諸位要曉得,這句佛號它的意思是無量覺。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解釋阿彌陀佛,阿是印度話,意思是無;彌陀也是印度話,意思是量;佛是覺的意思。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覺。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到底是覺還是迷?單單口念阿彌陀佛,我們的心、我們的身還是迷在五欲六塵裡面,依然不覺。那又怎麼能相應?所以能持是三業,無量覺,我們口的言語要覺,我們身的行為要覺,我們心地更要覺悟。所持的就是指名號,名號要曉得意思,無量覺,我們固然是要照這個意思去修。而無量覺,西方極樂世界是導師的名號,導師有願,只要人念他的名號,念是真有心,這個心是效法之心,取法乎聖賢,這才是真正持名。能生所生,能生就是能生的條件具足,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依照理論,依照方法,一切條件統統具足,所生的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

  能讚所讚,這是指本經裡面能讚的釋迦牟尼佛,與十方一切諸佛;所讚的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但在本經,在淨土經典,甚至於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我們都看到的,這一切的一切,無非都是實相正印所印。換句話說,與實相完全相應,一點都沒有違背實相的原理原則,這是說明本經理論、方法、境界之依據。釋迦牟尼佛不是憑空說出來的,不是他自己的理想;與西方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決定不相同;與孔老夫子的大同世界,也不相同。為什麼?那是他的理想,不是事實,不與實相相應;本經完全是事實,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理想國,這點千萬不可以誤會,如果一誤會,則這個大好的機緣你必定錯過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再講到修行的要領,本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旨跟要領,或者是講綱要,宗旨跟綱要,講的「信、願、行」。信這個裡面首先「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一條一條的來跟諸位介紹。信自是怎麼講?這條是最重要的,我們曉得,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對於這個意思特別的強調,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真心變現之物。所謂實相就是真如本性,體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體,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經論上常說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隨緣有染緣、有淨緣,隨緣是隨真心之緣。如果是從《起信論》裡面所講,就是隨順本覺;隨順無明就是不覺,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隨順本覺,這個一念真心不變,真心裡面沒有覺想;隨順不覺,這是六道凡夫。或者也可以把小乘包括進去,小乘人沒有見性,都可以算是不覺。

  但是,這一念真性也沒有改變,為什麼?真性裡面亦無不覺;換句話說,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真如本性裡面覺與不覺,這兩個意思都沒有;可是覺與不覺,這兩種現相是存在的。但是在真心理體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因為這個東西存在,這個東西是虛妄的,虛妄沒有又怎麼會存在?這個事情難懂。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舉個比喻,好像我們眼睛害病,眼睛害病是個普通事情。有許多同修都有這個經驗,我自己也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眼睛害過病!眼睛有了病,我們看到燈上會有一層緣影,無色的緣影,試問問燈上有沒有影?燈上沒有。好眼睛的人看燈上沒有緣影,這個病眼看燈上有緣影。我問問你,那個緣影到底有沒有?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沒有,眼睛病了真有;事實?事實沒有。這個緣影就好比什麼?好比無明,所以無明本來是沒有的。病眼好比是迷,迷了本覺就現虛妄不覺的緣影,就現這個境界。

  迷的程度有淺深不相同,所以才有六道;從迷再覺悟,覺的程度不相同,所以才有四聖法界,有這個種種的差別。但是不管它是覺也好,迷也好,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六根根性從來沒有改變過,從來也沒有染污過。正是《心經》裡面所講的,「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十方虛空恆沙世界原本就是自己一心所現之物,這個事情難懂。十方虛空恆沙世界是我心變現的,我不相信,心怎麼會變現這麼多東西來?給你講真話,你不相信。可是,如果從比喻當中你要是能夠悟到了,還算是聰明人。佛在經上常常舉夢境,當我們作夢的時候,這夢醒過來了,你好好的想想佛在經裡講的話,你夢裡頭有沒有虛空?有虛空;你夢裡面有沒有世界?有世界;夢裡面有沒有芸芸眾生?有眾生。夢從哪裡來的?是不是你自己一心變現的境界?不錯!是自己一心變現的境界。

  心能變,心是體,因為它能變,所以不可說它是無,它能變,它有這個作用。所變現這個夢境,你在作夢沒醒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夢境好像是真實的,樣樣都不假,不能說其有。夢境不錯,是不能說無,作夢的心不能說無,夢的境界不能說有,這個容易懂。為什麼?時間短暫,你一下醒過來。你就不曉得,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在做大夢!這個大夢與小夢的道理相彷彿,你要從小夢當中覺悟到大夢,你就會清醒過來。真正能夠承認,能夠接受佛給我們講的,十方虛空無邊國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自己真心隨染淨緣變現的幻想。因此,所變這些幻相不可以說其有。《金剛經》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能變非無,所變非有,非無非有這是事實真相,這個道理,確實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能夠體會得到,這個事情不難。

  真正體會到了,真正聽佛這一開示覺悟了,自己真相信、真接受了。可是我們要想證得這個境界,證得境界證悟;我們能夠體會到,能夠感受得到,這是解悟。證悟就不是個容易的事情,為什麼?因為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時間太長了,都是在迷惑顛倒,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累積的習氣太深了,習氣不除,就沒有辦法證得這個境界,要想把這些習氣除掉,當然不是個簡單的事情。但是能不能除掉?能除掉。我們自己也有信心,相信自己能除掉,雖有信心能除掉,可以除一部分;要想把它除得乾乾淨淨,還是不容易。這就是什麼?習氣太深、太厚了、太廣泛了。佛跟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個除習氣,親證不二法門,最理想的一個環境。我們要發心求往生,相信自己決定可以往生,相信自己決定可以見得到阿彌陀佛,相信見了阿彌陀佛一切成就,這才是信自己。所以我們講到信心,信自己是親因緣,你修行能不能成就根本就在此地。

  第二再講信他,他指誰?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決定不騙人。諸位想想,世間人如果跟你沒有利害關係,他不會騙你的;有了利害關係他想騙你,他當中得到某些便宜,得到某些好處,他才會騙你。如果跟你毫無利害關係,他要騙你,那這個人所謂是精神有了問題。諸位想想,佛有這麼大的智慧,他的精神不會有問題,我們能夠信得過。而我們眾生與佛的確沒有利害關係,佛當年在世間,他把國王的位子都捨棄掉,不要了。世間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他統統都具足,全都不要,捨掉了。我們想想,世間人跟他有什麼利害關係?他有什麼理由來騙人?沒有理由。所以佛說的話,正如同在《金剛經》裡面所講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佛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寓言,佛經裡面我們要問有沒有寓言?有。有沒有假設的?有。寓言、假設只能夠說一次、二次,不能常講!為什麼?那不是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佛都說,這個事情千真萬確,不是寓言,不是假設。《華嚴經》裡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裡面,《悲華經》裡頭,《智度論》裡面,淨土三經更不必說了,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那怎麼是假的?所以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這是信他。

  還有一個要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直接跟我們說過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過,在《無量壽經》裡面,佛說阿彌陀佛的因地,修因證果的種種事蹟,我們要相信。世尊給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了,我們要相信他。釋迦牟尼佛的話真實,絕無妄語;阿彌陀佛的願決定真實。不但我們要信釋迦,要信阿彌陀佛,而且十方諸佛,在本經是六方佛,六方無量無邊恆沙諸佛的讚歎,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不是虛假的,這叫信他。

  信因,因是因地,有因才會有結果。散亂持名,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作祖的種子,何況專心持名,何況一心不亂,怎麼會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信因。信果,深信西方世界環境殊勝,親教師是阿彌陀佛,同學都是諸上善人,老師都是十方世界諸佛菩薩。所以到那個地方,果報很容易就成就,不是個難事情。在我們這個世間最苦的,沒有好老師,沒有好同學,沒有好的修學環境,苦在這個地方。在本地還有些法師在這裡講經說法;在別的處所想求個法師來講經說法,很難。那法師比起菩薩差得太遠,菩薩比佛又差得太遠了。所以你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給你講經的那些法師都是諸佛如來,這是我們應該要相信的。所以永明延壽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老師好!《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學佛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明師受戒」。諸位想這個明師,還有哪個老師能比得了阿彌陀佛?還有哪個老師能比得上十方諸佛?觀音、勢至都是古佛乘願再來的,這是第一流的明師。西方極樂世界處處都遇得到,我們這個地方想遇到一位很不容易,遇到了必定成就。

  信事,就是相信確實在娑婆世界西方以外,十萬億個佛國土的那邊真的有極樂世界,這在事上相信。這個事從前人相信比較上容易,現在人信這個事麻煩大了。為什麼?你說西方,地球是圓的,地球既然是圓的,你說南方、北方還有點可以相信,為什麼?那個方位變化不大。東西沒有,那個圓球是這麼轉的,西方在哪裡?變成什麼?變成沒有方向,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有許多同學提出這個問題來。如果在理上講的確沒有方位,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你自己一心所現的境界。佛講西方只是一種權巧方便,教我們這個心能夠專注,能夠成就一心不亂。如果你這個心沒有一個方向安住,你要得一心不亂就難了,所以這是權巧方便的法門。可是佛說這個西方,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沒有講我們地球的西方,要講娑婆世界的西方,在事上講講得通。娑婆世界是個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彷彿我們今天所發現的銀河系,如果以銀河系這個範圍來講,我們講西方那就很正確。是銀河系的西方,不是我們地球的西方。當然整個銀河系都在那裡動,釋迦去我們才三千年,如果說整個銀河系在太空當中的運行,三千年角度變化才一點點,微不足道,大體的方位還是很正確。所以要講是娑婆世界西方沒有問題,這個方位是很正確的。

  在《十六觀經》裡面,是隨著我們世俗的觀念來作觀。日落懸鼓,大海結冰,這就是我們世俗所講的西方,用這個來作觀,這是善巧方便,幫助你得到一心不亂。如果諸位再要懷疑,我也可以提供諸位一點消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個信號,這就是一個指引。這個信號,就譬如無線電報一樣,你在這個地方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裡他就接收到,他就有感應。當你臨命終時,經上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換句話說,你決定不會迷失了方向。你就照經典裡面所說這個辦法去做,毫無懷疑的去相信去做,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你跟佛一道去。太空雖然大,你也不會把路走錯了,這個多穩當!所以說千萬不要懷疑,要相信這個事實。

  信理,深信十萬億佛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實實在在不出自己一心之外。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前面說過,十方虛空無邊的國土,都是自己真心所現的境界。就好像作夢一樣,夢境的時候,整個的真心所現的相就是夢境。我們今天真如本性所現的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離開。是我們一心所現,這叫信理。還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佛、諸菩薩們、諸上善人,都是自己一念所現的影像,整個依正莊嚴的相就是自己的心,整個自己一心就化成這個境界相。你要問你的心是什麼樣子?十法界依正莊嚴所呈現的,就是你心的樣子。好像作夢,你心是什麼樣子?夢境就是你的心的樣子。因為心就是夢境,夢境就是心,古德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叫信理。

  理,既然如是,整個境界就是唯心所現,我們何必要求往生?這個話說起來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這裡頭就是有迷悟之分,果然證悟、徹悟,哪有生不生!如果你迷惑顛倒,業障未除,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心染污所現之物,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心清淨所現的境界。試問問,我們要不要離染污,恢復我們自己的清淨?這是應該的。離染污就是厭離娑婆,希望恢復到清淨就是欣求極樂,可見得這個事情是一而二,二而一。不但我們應該,十方世界諸佛菩薩都不例外,也是用這個方法斷盡無明,恢復我們究竟大覺。這是說的信。

  再講到「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意思、這個道理,我們都要認識清楚,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厭離是說他放下,能夠放得下;欣求也是形容他真正期望著到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學,快快的成就自己。所以欣求與厭離在此地都是形容詞。

  這個法門的行門,講到修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是執著,持是保持,繼續不斷的執著名號。這個意思實在就是孔老夫子給我們所講的,「擇善固執」。這個佛法,諸位曉得,它是破執著的,這個法門裡面教我們要執著,我們對娑婆世界不可以執著。因為什麼?娑婆世界你要執著就放不下,你要厭離,就是不執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要執持名號,執持名號給諸位說,這是擇善固執,善中至善。《大學》裡面所講的「止於至善」,執持名號也就是止於至善,擇善固執這是真善。這是方法,它的目的則是一心不亂,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這是一心不亂。如果我們執持名號,要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當然也有帶業往生,到後來會跟諸位說明。但是總不如達到佛在本經裡面,要求我們的目標,所以講到修行,是要以一心不亂為目的,這個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信願持名」,有信、有願、持名,你看看這三種條件全都具足了。這在行門裡面「為一乘真因」,一乘佛法裡面真正的修因。「四種淨土」是一乘佛法最妙的果報,真因、妙果,一乘法!比大乘還要高!你們看看這是什麼法門?與《六祖壇經》有什麼樣的差別?六祖大師他是一乘教學,他所接引的大眾上上乘人,他自己說上上乘就是一乘。《壇經》裡面教學的理論跟方法是一乘真因,成就的是「一乘妙果」。如果跟這個法門來比較,這個法門比《六祖壇經》還要殊勝,還要真實。六祖的法門所接引的大眾不廣,僅限於某些具足他那個條件的人可以修;而這個法門,信願持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因此這個法門在十方諸佛教學度生裡面,是一個最主要的法門,道裡就在此地。你們看《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就是教他信願持名,念佛法門;最後一位普賢菩薩教給他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個開端,一個終結,就是代表行門裡面的主流,我們講的修行的正修。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所教給善財那些修學的理論與方法,都叫做助修,正助雙修,一生成就。這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應該好好的去覺悟,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不可以當面錯過。

  再講到本經的作用,大師告訴我們,本經是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在表解裡面,我們也簡單的跟大家列出來,「本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經典給我們講的是四土,就是這個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是西方世界的四土。四土裡頭「各有三輩九品」,同居土裡面有三輩九品,方便土裡頭也有三輩九品,實報、寂光都不例外,這是大家要記住的。所謂同居土是「見思煩惱未斷」,什麼叫見思煩惱?這個地方簡單跟大家介紹,不能細說,細說很耽誤時間。

  見思,見就是見惑,惑是迷惑,如果用我們現在術語來說,就是錯誤的見解,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想法錯了,見解錯了,這裡頭包括有五類,第一個就是「身見」,執著身體是自己,這個見解是錯誤的。第二種叫「邊見」,邊見實在講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相對的,相對論就是邊見,兩邊。空與有兩邊,善惡兩邊,真假兩邊,凡是相對的都是屬於邊見。「見取見」跟「戒取見」,我們俗話稱之為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都是成見。執著因,錯誤的原因,以為是真實的,這叫戒取見;執著錯誤的果報,以為是真實的,這叫見取見。

  我們舉個比喻,印度婆羅門教裡面他們修禪定,有的時候禪定功夫相當之深,他在定中看到牛死了,死了那個牛的魂生天了。於是乎他就奇怪:牛死了以後牠的神識會生天。於是乎他就學牛,持牛戒,他不吃飯,吃草了,他給農夫去耕田去了,他學牛。為什麼?他看到牛死了,神識生天,他認為學牛將來一樣就可以生天,這是錯誤的見解。生天是要修十善業道,他不知道這個牛前世修的十善業道;做牛是業報,牠這個報盡了,牠十善業道那個因成熟,牠生天,與牠做牛這一生決定沒有關係。這一類叫戒取見,這是講因的。見取見是講果報,譬如說有很多宗教家,他們認為生天就是究竟,天堂就是永生,這是錯誤的見解,這叫見取,果報上的成見。他不曉得天也有生死,天死了以後還要墮落。天的福報比人大,不錯;天的壽命比人長,不錯,雖長壽他還是要死的。果報是假的,當作真的,見取見。修的因不是真正的因,他認為這個是真正的因,執著這個為正因,這叫戒取見,錯了。從外道很顯著的能夠看到,見取見跟戒取見。

  但是佛門裡頭也不例外,就拿我們念佛人來說,如果認為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戒取見。為什麼?未必。你要不相信?你可以看看清朝灌頂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所講的,念阿彌陀佛的人一樣念到地獄裡去,他在《疏鈔》裡面講念佛人一百種果報。所以念佛你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是正修行,是正因。不懂理論、不懂方法,以為念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戒取見。以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一切都成就了,到這裡黃金為地,我什麼享受都有了,我從此以後不要再受苦了。這是見取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邊是學校,不是你老家,學校當然不錯,比你家的建築範圍要大。比如台灣大學校園那麼大,建築那麼好,你一考取這個學校,這個學校就是我老家,我一生永遠不要離開,那錯誤了。到那裡是念書,是成就自己智慧德能,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到那裡去享樂的。極樂世界不是叫你去享樂的,所以這是見解上的錯誤。

  「邪見」不是上面四種,凡是屬於不正確的見解,都叫邪見。這個五類是見解上的錯誤。

  另外五類思惑,思想上的錯誤,貪心,你在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起貪心,五欲六塵起貪心是貪心;你在佛法裡面起了貪心,還是貪心。貪心是錯誤的,瞋恚是錯誤的,愚痴是錯誤的,貢高我慢是錯誤的,對於佛菩薩教學懷疑是錯誤的。這是五種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見解。這個錯誤的見解與錯誤的想法,你沒有根除,沒有能夠斷得了,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生凡聖同居土,叫做帶業往生。你要是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就生方便有餘土,念到事一心不亂。由此可知,事一心不亂,見思斷了,錯誤的見解跟錯誤的思想統統沒有,這是事一心不亂。如果你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也能夠分證寂光淨土。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沒有見性,換句話就是沒有入不二法門,沒有入一真法界,這是事一心,等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理一心,這是圓教大乘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的,不但見思煩惱斷,也破了一分無明煩惱,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生實報莊嚴土。淨土法門裡頭所說的,「花開見佛悟無生」,那就是剛剛證得理一心不亂的境界。要是到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就是寂光淨土,是上上品實報土,是圓滿的常寂光土。

  功夫成片,我們講到最低級的功夫成片,諸位要知道伏而未斷,就是見思煩惱,這個見惑、思惑並沒有斷掉,但是什麼?有能力伏住,伏惑,沒有斷惑,這叫帶業往生,淨土法門講帶業往生,是說這個境界。

  再講到不退,不退轉是很難得的。如果我們修行要不退的話,諸位想想,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麻煩是退得多,進得少,這才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如果不退轉,那多好!當然退有退的因緣,換句話說,他有退的環境;不退,一定要具備不退的條件。在我們娑婆世界退的緣太多了,自己身體疲乏,興趣失掉了,會退心;或者有的時候,親朋好友他們喜歡玩樂,邀著你一道去玩,你在盛情難卻之下也退了心。有種種退的因緣,自己無法把持,所以退得多進得少。西方極樂世界因緣太好了,換句話說,它具有不退轉的種種條件存在。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條件各個具足,實在講太難得了。

  經裡面講三不退,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四種不退,我們來看看哪四種?第一個「念不退」。這四種不退是前面的意思、境界都深,往後面這是漸漸說得淺顯。念不退,這是最深的,「念念流入如來果海」;換句話說,念念都向著成佛大道。這點我們得想想,我們二六時中一天到晚,我們的念頭是不是念念都是成佛的念頭?很難很難!我們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個念頭流入如來果海?你就想到這個事情之難。所以念會退,退到哪裡去?退到六道,退到惡道。念人天就退到人天道,念貪瞋痴就退到三惡道去了,你不想不曉得,你要一想這個問題真是嚴重,真是可怕。

  第二「行不退,精進度生不墮二乘」。二乘人怎麼樣?二乘人不度眾生,因為度眾生很麻煩,不是個簡單事情,你誠心誠意發心去教導他,他未必肯接受。所以二乘人聲聞、緣覺,這阿羅漢、辟支佛只度自己,不顧別人。至少他不主動去教人,他是被動的,你去求他他教你,你不求他他不教你。就跟世間老師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個老師是有相當的架子的。不像菩薩,菩薩怎麼樣?主動來教你,菩薩作不請之友,你不請他,他自己就來了。所以這行不退,精進度生不墮二乘。

  第三講「位不退」,為什麼他的地位不退?地位,譬如講從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這個位子不退。因為「上善俱會,永離退緣」,西方世界都是最善的善人,大家聚會在一塊,沒有惡緣,沒有壞人,所以你不會退轉的。

  第四講「畢竟不退」,經裡面只講三不退,這條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非常有道理。「佛號經名」,不僅是阿彌陀佛、《阿彌陀經》,當然直接指這兩個。一切佛的名號,一切經的經名,「功德不可思議,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畢竟因斯得度」。這是說明佛法是金剛種子,我們今天對眾生,想幫大家的忙,前面這三種我們幫不上。這種幫上忙,我們印經、印佛像,叫你見聞到佛號,見聞到經名。我們用錄影、錄音,使你聞到佛法,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生不能得度,將來必定會因這個因緣而得度,這是佛法真正不可思議的功德。

  再說到這部經它的重要之處,「華嚴奧藏」,這是大經奧祕的寶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你就想到這個《彌陀經》的重要性,它要不重要,在這個地方可以能看到在整個佛法,可以說是歸納在這部小本的《彌陀經》。

  佛為了度一切眾生,「隨機施化」,機是眾生的機感,施捨教化的方法,善巧方便。「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八萬四千法門,方便法門,指歸的一條路。在方便多門裡面,講到最直捷、最圓融、最頓入的,無過於「念佛往生」。這是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看到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結論,提倡的念佛往生。善財童子表演的就是念佛往生,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穩當,八萬四千法門算是第一。第一簡單、第一容易、第一穩當,穩當是可靠,決定不落空。

  要領是「信、願、持名」,這是本經的三大綱領。永明延壽大師講但見彌陀,何慮不悟,這個悟是明心見性,是證得理一心不亂,是入一真法界。「法門尊重」,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對於《阿彌陀經》,對於持名念佛,無不尊重。「法門尊重,獨以此經」,因為無論哪一宗、哪一派早晚課誦裡面,晚課都是以《彌陀經》。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就連達摩祖師傳來的禪宗,都不例外。你要是不信,你去看看《禪門日誦》,那就是禪宗裡面的課誦本。《禪門日誦》就是早晚功課裡面,是以兩種東西為主要的功課,早課裡面是以「楞嚴神咒」為主,晚課裡面就是以《彌陀經》為主。諸位由此可知,連禪宗都這麼重視,何況其餘?這點意思我們一定要了解。

  除了這個理論方法,概略的我們曉得了一點之外,在此地我們跟諸位舉出幾個往生的人,可以做為我們的榜樣。「文殊、普賢」,這是每位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華嚴三聖之二。文殊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普賢菩薩代表的是大修行,這兩個人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裡面,文殊菩薩有一首偈子說,「願我臨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普賢菩薩更不必說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用得著講嗎?這是講的補處菩薩、等覺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功夫,能比得上文殊、普賢嗎?文殊、普賢尚且求生,我們自己想想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敢不求生淨土?這是往上看,上面的榜樣。

  往下看,如果說我們自己業障深重,恐怕阿彌陀佛不要我們,念也枉然!你這個想法就錯了。唐朝時候有個張善和,是一個殺牛的人,屠戶,殺了一生的牛,殺業太重,真正是罪業深重。到臨命終的時候,許多牛頭人來問他要命,這是地獄相現前。他這一叫救命,不得了,牛頭人統統來問我討命來了,這不得了。他叫他太太趕快給我請法師來幫助我,給我解決問題。他太太請了法師來,法師就告訴他,「這個時候你這是地獄相現前,沒有別的辦法,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太太給他點了一把香,他拿著香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他告訴法師,告訴他太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現前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走了。諸位想想,我們說一生造深重罪業,你造的罪業有張善和那麼重嗎?他一生殺牛,不知道殺多少牛?他能往生。我們想我們雖然造罪業,還不至於像張善和,張善和能往生,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往生?

  還有一個榜樣,宋朝潭州黃打鐵,我們講愚痴,或者家境困難。黃打鐵一家四口,靠打鐵維持清苦的生活,一天不幹活一天就沒飯吃,他嘗到人生之苦。有一天有個化緣的法師從他門口經過,他請法師到家裡來坐坐,請教法師,「我太苦了,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救救我?」法師就教他學佛!唯有佛法才能真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但是他想想,我哪有時間?第一個要不耽誤我工作,第二要不花錢,因為什麼?他沒有錢,也能夠救我。法師就告訴他,你念佛號就行!不耽誤你工作,你打鐵,鐵錘下去阿彌陀佛,提起來阿彌陀佛;從前拉風箱,風箱推進去阿彌陀佛,拉出來阿彌陀佛。你看既不耽誤你工作,又不要花錢。

  他聽了這個辦法好,於是乎天天就念佛,他太太就說,「這個打鐵已經很苦了,再念佛不更苦嗎?」黃打鐵就說,「不,從前我拉風箱拉得手酸,現在我念阿彌陀佛,手不酸了;以前打鐵很辛苦,現在一面打一面念阿彌陀佛,不覺得辛苦了。」這樣念了幾年,果然他真成功了,有一天他跟太太說,他說「我要回家了。」她說「這個地方不是你的家,哪裡是你的家?」他笑笑說,「這不是我的家。」換了一身乾淨衣服,洗洗澡換了衣服,照樣還打鐵。打的時候,他不認識字,他念了一首偈子,「玎玎璫璫,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他一錘下去,他是站著往生,他沒有害病。他是宋朝時候的人,站著往生,沒有害病。這個示現被大家看在眼裡,是真的一點不假。

  憑這麼一個人,愚痴的人,沒有聞過佛法,不懂得佛法的道理,一個法師教給他這個方法,他就誠心誠意的去修。所以玎玎璫璫不是形容打鐵,形容他念佛功夫不間斷;久煉成鋼,他功夫成片,他念佛功夫成熟了。是不是得一心?這個我們不敢講,最低限度他功夫成片。所以才有這樣的瑞相,預知時至,曉得自己什麼時候走,而且站著走,沒有病苦。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環境比黃打鐵要殊勝,我們的業障沒有張善和那麼重,他們都能往生,何況我們?所以諸位同修不要錯過大好因緣,不要辜負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一切經可以不學,《彌陀經》不能不學。但是要想真正通達《彌陀經》的教義,那你得要探討相當分量的大乘經論,你對於《彌陀經》的經義,才能夠真正了解,才能夠真正的相信,死心塌地依著這個方法來修行,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張善和的成就,品位不高,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黃打鐵的品位不可思議,我們不敢下斷語。舉出這四個人的例子,正是古德所說的「上智與下愚不移」,文殊、普賢這是上智,張善和、黃打鐵是下愚。你看看上智之人他成就,沒有話說;下愚之人他也成就,也沒有問題。難辦的就是像我們這樣的,上不上,下不下,所謂是半吊子,這上不上、下不下虧就吃大了。上智難,當然不容易;下愚,愚不可及,也不容易。經,前面的大意就介紹到此地,向下我們就要講到經文了,給諸位正式介紹經文。當然我們還是受時間的限制,但是經中精要的義理,重要的修行方法與境界,一定要給諸位介紹出來。總希望諸位在這一會當中,能夠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今天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