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認識觀世音菩薩.如何如理如法誦持大悲咒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4/12/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065-0006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繼續來學習第五段,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是大梵天王請問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的相貌,觀世音菩薩給大梵天王講了十種心。大悲心陀羅尼的形貌狀相,貌是外表,我們表現在外面的,我們一般講容貌、相貌。佛法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容貌、相貌好不好都是從心所生的。一般看相算命的也知道這個道理,所謂相由心生,外面的相貌是從心所生的,我們看到外表的相貌就知道這個人他是什麼心、什麼樣的心態,從這個相可以明瞭一個人他的存心善還是不善,這個當中也是很大的一個學問。

  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也給我們講,一切眾生相貌好醜、粗細、大小,就是我們一般講富貴相、莊嚴相,很醜的相、很不好看的相,那都是相。最圓滿的相是佛相,再其次是菩薩,再來羅漢,再來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每一個法界的眾生他的相又千差萬別。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在龍宮說的,龍宮,佛就舉出,跟龍王講的,就是水族的眾生種類差別來跟龍王講。雖然是跟龍王講,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舉一反三。佛是舉出畜生道,畜生道當中水族類,這一類的眾生就無量無邊了。同樣是水族類,那些魚類有比較漂亮的,你看金魚,還有大鯊魚。你去水族館看,那覺得就種類很多了。水族館只是大海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你去大海看,那就更多了,可以說無量無邊的眾生。眾生相貌都不一樣,為什麼有的比較好、比較莊嚴,有的比較差、不好?水族類的眾生是這樣,其他的眾生也是一樣的。

  再看看我們人類,同樣是人,皮膚顏色也不一樣,有白人、有黑人,這是比較強烈對比的;我們是黃種人,比較折衷的,還有其他膚色的。在我們地球上人類的皮膚顏色也好幾種,身材骨架、五官相貌也不完全一樣,不一樣。每一個族群的人他的相貌又有不同,有的有福報的相、莊嚴相,有的就比較差,你一分析千差萬別。這麼多的相,最圓滿的是佛,最差的是地獄,這個當中全包了。佛在《十善業道經》,一句話就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了,為什麼眾生的相差別那麼大,有好、有不好?都是由於眾生的心造善不善這些果報所導致的,修善他的相就好,造惡相就不好。所以算命先生也知道這個道理,所謂「相由心生」。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印「觀音籤」,後面再加上《五種遺規》裡面陳希夷「心相篇」,這是儒家的,看什麼心態,他表現在外面就什麼相貌。「心相篇」常常看,你不學看相算命,看得一定比看相算命的要準。因為看他的因行,他修什麼因,存什麼心、做什麼事、講什麼話,就知道他將來是什麼樣的果報。

  大悲心陀羅尼形貌相狀,觀音菩薩講的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講了十種心。後面給我們講,「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這個等就是還有,要講還有很多,舉出這十種,以此類推,舉一反三。這個心,我們有其中一種心修成就了,那就具足其他的心了,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而十,十而一,舉出十就是代表圓滿的意思,像《華嚴》以十代表圓滿,這裡舉出十種心,也是代表圓滿。這一段經文最關鍵的一句經文就是「汝當依此而修行之」,我們要修大悲心陀羅尼應當依這十種心來修,這個是一個關鍵的。如果能夠修這十種心,這個心跟觀音菩薩是一樣的心,心一樣那當然就相應,在我們念佛人講,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相應了。

  我們現在看到這樣,那怎麼樣來修這十種心?這是我們大家都一定想要知道的一個事情,要怎麼修。我想大家看到這個經文都想修,但是不曉得該怎麼修,也不會修,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這十種心修學也有它的一個層次,每一個人根器不一樣,這十種你可以先挑一種來修。比如說修恭敬心,恭敬心就是對一切都恭敬,這個恭敬心要一切恭敬,這個你修成了,那其他九種都圓滿了。所以印光大師跟我們講,佛法從恭敬當中求,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個恭敬是平等的,所謂平等恭敬,一切恭敬,在一般佛門的拜懺都講一切恭敬,就對一切人事物,不但對人恭敬,對物也恭敬,對事也恭敬。

  這個恭敬心怎麼修?我們看到佛像我們都會拜佛,對佛恭敬,看到我們尊敬的師長我們也會恭敬。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教人,說我們把對佛的恭敬心來對待一切的眾生、一切的事物,那就是真正的恭敬了。換句話說,你對佛是什麼樣的恭敬心,對眾生也是同樣那個心,沒有兩樣。這個心,你看恭敬心當中它就有平等了。但是我們現在一般人他有分別。比如我們常常聽老和尚這樣勸我們一切恭敬,你對佛恭敬,對人要跟對佛一樣恭敬,不但對善人恭敬,對惡人也是要恭敬,那個恭敬心它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但是我們要修的確還是跟這個標準差距還是很大,師父常常這樣勸我們,但是我們看到師父總是恭敬,看到別人那個恭敬心就差一點了,這個就不是大悲心陀羅尼了。

  大悲心陀羅尼,他的心是跟普賢菩薩是一樣的,普賢行,十大願王第一願就禮敬諸佛。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為什麼講禮敬?禮是禮貌的禮,禮節的禮,禮是對外的;敬是恭敬,是內心的。他為什麼不講恭敬諸佛,講禮敬?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禮是對外,敬是對內,內心的。比如說我們對一切眾生平等恭敬,恭敬心是一樣,沒有差別的,這是內心裡面;外面就是我們表現在外面的言語、行為,容貌、禮貌,你表現在外面就是一個相貌,你什麼動作來對待,像《常禮舉要》講的這些禮節。禮,敬是平等的,禮就不平等,禮在外面不平等,事相不平等,心是平等的。比如說我們看到佛、師長我們頂禮三拜,但是你看到一條狗不能在街上就給牠頂禮三拜,那大概會給人家說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看到桌椅板凳也頂禮三拜,看到一隻豬也頂禮三拜,我平等,人家覺得很奇怪!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禮表現在外面的它不平等,禮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禮不平等。但是內心的恭敬它是平等的,你對動物,你對牠愛護就是對牠的恭敬,桌椅板凳給它擺好、擦乾淨,保持整齊,就是對它恭敬,不是看到它都像拜佛一樣拜三拜,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講「禮敬諸佛」,禮,隨順世間法;敬,它是佛心,平等。印祖講佛法從恭敬當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一點恭敬心都沒有,那一點利益也得不到,反而有罪過。這是我們要學的。所以印祖給我們開示,學佛入道有多門,各人的根器不一樣,哪一部經、哪一個法門都好,但是原則就是你要有恭敬心,你就能得利益、就能入得進去;如果沒有恭敬心,那就不行。所以世出世間法能不能成就關鍵在恭敬這兩個字,敬人、敬事、敬物。對人要禮貌、要恭敬,不管善人、惡人我們對他都有禮敬,對善人有讚歎,對惡人沒讚歎,也不去批評他。對事,把事情認真負責做好就是對事的恭敬。對物,動物、植物,對它的愛護,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不浪費、不糟蹋,珍惜,那是對物的恭敬,表現在生活上點點滴滴。但是心是一個,就是恭敬心。

  有恭敬心必定有「卑下心」,卑下就是我們一般講謙虛。《了凡四訓》講「謙德之效」。在《易經》六十四卦謙卦這一卦六爻皆吉,其他的卦都有吉、有凶,只有這一卦完全只有吉沒有凶。所以世出世間聖賢都教我們要謙下,謙卑,這個人就有福了。「無雜亂心」,就是一心不亂。「無見取心」,就是《金剛經》講破四見,前面破四相,前半部破四相,後半部破四見,那是菩薩的境界,明心見性。破四相是阿羅漢,初果須陀洹就破四相了,到阿羅漢就四相都破了。後面破四見就是菩薩了,明心見性的菩薩,破四見。第十個是「無上菩提心」。前面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我們可以取一個來修。我們現在能夠修的從恭敬,或者從空觀,這要學止觀的理論方法,像《金剛經》講的起觀照。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觀照,我們就修無雜亂心,修一心不亂,念觀音菩薩聖號,或者念大悲咒,或者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不管你念哪一尊佛菩薩的名號,或者念哪一個咒,都是修一心的,從這裡下手。你一種心修成了,其他九種心就具足了。

  所以我們依此而修行之,那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我們就修無雜亂心,念佛就是修一心不亂。雜亂,心就亂了。我們現在是雜亂心,用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雜亂心用念佛這個方法念到不亂心,那就成就了。在一般法門,要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那要斷見思惑、破無明惑。我們淨土法門只要有一點點功夫能夠伏見思惑,一品沒斷,但是我們念到把這個惑、煩惱控制得住,讓它暫時不要發作,我們在淨土法門修學就成功了,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再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去斷惑。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可以從這個地方來修學,所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勸大家多念佛。中峰國師三時繫念,國師也跟我們講,「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們修無雜亂心就用念佛這個方法來修,把這個雜亂心用這句佛號念到不亂心,那就成就了。這是我們以念佛法門來講,我們修這個。這個你修成功了,其他九個心都具足了,這個是一而十,十而一,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所以「汝當依此而修行之」。你念大悲咒也是這樣原理,大悲咒你念到伏惑、斷惑,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樣就成就了,跟大悲心陀羅尼就相應了。這是我們這次這個講題,這一段是一個很關鍵的,修學的一個關鍵,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多用心在這個地方去體會、學習,我們從恭敬心、無雜亂心這些方面來下手。

  我們今天接著來看第六段,「六、觀世音菩薩說如何如法誦持大悲咒」,這講到我們這一次這個講題的一段主要經文。請大家翻開經本二十八頁第二行。

  【觀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幡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

  這一段是我們這次講題的一段主要的經文,就是如何如理如法誦持大悲咒,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怎麼樣來誦持大悲咒。觀世音菩薩講,『若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地方,「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也是關鍵的一個字眼。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常常給我們提醒開示,經典上講到「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我們要留意的,這個善就是有善根的男子、有善根的女人。我們一般會來學佛的人都是有善根的,如果沒有善根他不來學了,他不會來學,來學總是有善根。但是這個善根,每個眾生他這個善根淺還是深,這個當中差別很多,有的善根比較少,有的善根比較多。你看《彌陀經》佛給我們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都有,但是少了不行,少就是不夠、不足,不足,那麼這一生還是不能往生西方;換句話說,那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一生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

  現在回頭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的人,還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的人?或許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自己善根多還是少。善根肯定有,來學佛了,特別又來修念佛法門,這個善根肯定有的,但是夠不夠經典上講這個標準?如果夠了,那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決定沒問題了。我們可以從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來對照,以他這個標準來對照我們善根是多還是少。這海賢老和尚,他一出家,二十歲出家,他師父什麼也沒教他,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那個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一樣,都是一樣不認識字的,就教他念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教他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講。他們真的就是聽師父的話,師父這樣跟他開示的,他就謹記在心,老老實實就是這樣一直念。鍋漏匠他師父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接著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成功了。

  海賢老和尚他念的時間九十二年。根據我們淨老和尚的分析,海賢老和尚應該也是頂多五年他就功夫成片,跟鍋漏匠一樣,二十幾歲他就有資格往生了。但是佛要他留在這個世間表法,所以沒有很早就接他往生,留他在這個世間給我們表法,做榜樣。他是行住坐臥,做什麼事情,他有工作,念佛從來不間斷。特別是在文革那個時代,不准念佛、不准拜佛,不准拜佛,他就趁人家睡覺的時候偷偷拜;那紅衛兵不准念佛,他不念出聲,他心裡默念他不知道,他心裡默默的念,對他就沒有妨礙。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之下,僧人都要被逼還俗的,他在那個環境,他一句佛號還是沒有間斷。經過幾個朝代,清朝末年,光緒二十六年出生的,後來到了民國,又到軍閥割據,又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幾個朝代。這個當中受的心酸,我們現代人是很難去想像跟體會。從這個光碟當中看,我們大概也能體會到一點,真的是非常難得,這樣給我們一個表法。

  他那種惡劣的環境,他佛號都不間斷,我們現在的環境那比他好太多太多,那我們現在說不能念佛、沒時間念佛,都沒有理由,沒有任何理由。我很忙。我們不會比他忙,他從早幹到天黑還在做事,他也不是一天到晚閒著沒事幹。我們任何人都沒有任何理由說沒時間念佛,念佛一定要在什麼環境才能念得好,這些理由都不存在了。關鍵你能不能老實念。他能老實念,他在什麼環境他都沒有什麼影響。如果不能老實念,你去找一個環境,找這裡、找那裡,還是念不下去,念個幾天不想念了,念了幾天又生煩惱了,不老實,妄念伏不住。所以像海賢老和尚、像鍋漏匠這樣的,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那我們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那一種人?你們我不知道,那我自己不是那種的,我是那個不老實的那種的,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這種的。那少了怎麼辦?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是一個表法。海賢老和尚他表這個一句佛號,他什麼經教、什麼咒他也不懂,就會念一句佛號,他成就很高,明心見性了,不認識字,能老實念佛。

  我們淨老和尚他表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妄念就多了,疑問就多了,你教他念一句佛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也沒看到,他沒有那麼容易就接受、就相信。所以他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這個事情。早年跟懺公住茅蓬,懺公也介紹他修淨土,他也不反對,他也看《彌陀要解》、《疏鈔》。後來懺公介紹他到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是常常勸他修淨土,也介紹他看《印光大師文鈔》。但是看了之後,基本上也不反對,但是還是很難去接受,還是喜歡大經大論,特別他跟方東美教授學「華嚴哲學」,特別喜歡《華嚴》這個大經大論。還是表面上也不反對,但實際上心裡並沒有真正去接受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到了民國六十幾年,我記得是在天成飯店旁邊的一個補習班,以前連國棟居士他們的房子,租給人家做補習班,晚上沒有上課,那時候還沒有買圖書館,去那邊講《華嚴》,還有台北火車站那邊,李月碧講堂,這幾個地方我都去聽過。

  後來,我們師父上人他修淨土,大概是接了佛陀教育基金會之後,大概三十年前,剛剛接的時候,那個時候也有講《華嚴》,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還有看這個文殊、普賢。有一天他想到文殊、普賢、善財童子他們,因為《華嚴經》講這個修行的法門講兩千多個,他們是修哪一種法門?後來仔細一看,他真的是非常驚訝,發現他們都是念佛,文殊、普賢都是念佛,那普賢菩薩更具體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很明確的。善財童子第一參參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最後一參,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頭一尾,他看了嚇呆了。以前老師勸他念佛,他都沒有真正去接受,看到《華嚴經》,原來文殊、普賢、善財自始至終都是修念佛。他那個時候悟入這個道理,看到這個事情,那個時候才真正接受淨土法門。所以現在講難信之法,他老人家常講,我是過來人,我知道這個很難信,特別是知識分子,很難相信,你不講一個道理讓他真正能夠心服口服的,他不可能去接受的。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真正老實的人還是非常稀有,很少,不老實的還是比較多數。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天天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為誰講的?為我們這些不老實的人講的。如果我們是老實人,像海賢老和尚、像鍋漏匠,那佛一定不用那麼麻煩,佛也會教我們,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好了,一直念下去準有好處。我們就老老實實的念,念個沒幾年就明心見性了,那多簡單、多直捷、多快速,何必那麼囉嗦、那麼麻煩?關鍵我們不老實,不老實是什麼情況?疑問很多,妄念、疑問很多,他的懷疑一直出現,那就沒辦法。如果有懷疑,有疑惑,那必須要學經教。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在哪裡?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為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大家都有信心了,不懷疑了,那佛就什麼話也不用講了。像禪宗大德講的,這個禪你參透了,那就不用講了,舌頭掛牆壁,那個舌頭掛在牆壁,意思就不用再說了。如果我們懷疑很多,還有疑惑,必須要聽經,不聽經不行。我們不老實,也不能裝老實,這也裝不來。因此佛講了這麼多經就是針對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來講的。

  這個善男子、善女人,這有善根深厚的男子、女人。如果我們善根少、不夠,怎麼辦?可以補的,你有耐心來聽經聞法,來念佛,或者念大悲咒、念觀音菩薩聖號也可以,慢慢來補充、來累積,增長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由少累積到多。像我們淨老和尚示現給我們看,六十年經教一天不中斷,疑惑不斷的排除,信心不斷的增長,現在是堅定信心了,不會再有絲毫的疑惑了,這是也可以給我們表法,示現給我們看的。我們是哪一種人?自己去衡量,自己衡量。如果是老實人,那學海賢老和尚就可以,學鍋漏匠,這可以;如果不老實,我們還是要聽淨老和尚講經,因為他給我們表法是表這個,因為開始他也是不相信的。我們要聽經、讀經,甚至一部經還不夠還要其他經來補充,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增長善根。

  所以善這個字是一個關鍵的字眼。所以經典講到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樣的男子、女人。像《地藏經》講,《地藏經》的經文比較明顯,一般經典我們只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地藏經》佛有講「善男子、善女人」,也有講「男子、女人」,這個經文差一個字,往往我們這樣囫圇吞棗念過去。後來聽我們淨老和尚開示,我再仔細看,對,他那一段經文講「男子、女人」,在那是「善男子、善女人」。原來講「男子、女人」,那個經文都是造惡業的,所以佛就講「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昏昧」,造惡業,臨命終的時候就糊裡糊塗,心顛倒,也不醒人事了,這個講男子、女人。善男子、善女人,那就不一樣了。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

  所以誦咒也是要具備善男子、善女人,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的男子、女人。為什麼?因為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他才能『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如果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他怎麼會發這個心?「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我們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要發這個心?實在講這個還是要有《般若經》的一些基礎我們才能看得懂這些。如果沒有《般若經》的基礎,實在講這個文字我們是看得懂,但是它的義理、境界我們體會不到。這個「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我們會念,但是不知道怎麼修,不會修。在《金剛經》,佛教破相,就先講胎生、卵生等四生,要度盡這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發這個心,這個當中他就有觀照功夫在裡面。發心度眾生,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要發這個心去度,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

  發了這個心,度了之後怎麼樣?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是破相的一個方便法。你看廣大的眾生,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我們度了很多眾生,無量無邊,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統統要把它度到無餘涅槃,發這個願。我們也這樣在做,做這些度眾生的事情,但是度了之後怎麼樣?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在講沒有眾生得滅度。這個就是度而無度,無度而度,叫你去觀空。觀空又不執著空,因為度眾生,你就不執著空,因為你要度眾生,要修六度萬行,就不會落在執著空這上面。那你度了眾生,也不執著有眾生可以度,因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不執著有眾生可以度,終日度生,終日無生可度,他二邊都不執著了。所以《般若經》不好講,也怕人家產生誤會,給人誤導,所以從宋朝以後就很少人講《般若經》。但是這個經不講,我們很難理解大乘經怎麼發心來修學,很難理解。像這裡講,發廣大菩提心,廣大菩提心怎麼發?下面這一句就是,「誓度一切眾生」就是發廣大菩提心。我們度眾生必定要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那才是跟菩提心才相應。如果說我能度眾生,很多眾生被我所度了,那能所都在,能所是對立的,四相都存在,這個就不是廣大菩提心了。

  所以《金剛經》佛給我們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真的菩薩,權教菩薩,不是真的菩薩。真的菩薩,四相沒有了。你有能度、有所度,四相都存在,四相存在就有對立,就有分別、有執著。他四相沒有了,整天在度眾生,但心裡一點痕跡都沒有,不著相,不著度眾生之相。不著度眾生之相,天天度眾生,時時刻刻在度眾生,從來沒有休息,身語意三業統統在度眾生,穿衣吃飯也在度眾生。前面這兩句如果你懂了,那下面像五祖跟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下面就不用再講了,他開悟了,他全懂了,下面他全懂,不用再講了。我們如果像六祖那種根器的,念到這兩句,大概就大徹大悟了。「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上上根人,他開悟了,他開悟以後,下面就統統明白了,不用再講了。但是我們這部講一遍還是不明白,講兩遍還是不明白,我們還是要講第三遍,可能還要講幾百遍才會真正明白。

  下面再給我們舉出來這些具體的修學方法。『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裡講到齋戒,齋戒在佛門是很重要的,在其他宗教也有齋戒。在我們中國儒家也重視齋戒,你看《論語》,孔老夫子,夫子三慎,「齋、戰、疾」,第一個就是齋,持齋。古代凡是要祭祀,這個帝王,或者負責祭祀的這個人,必須齋戒三天,這三天像閉關一樣。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祭祖,這個主祭官,主祭的人,要三天齋戒,像佛門閉關一樣,然後觀想祖宗的這些種種的事蹟、容貌,觀想祖先在生的時候的一些生活情況。放下萬緣,他這三天就是專心的觀想,到了正式祭祀他就感應,跟祖宗有感應。現在我們祭祖,都是只有形式。現在你找一個主祭官,叫他去齋戒三天,他也很難,他沒時間,他能來就不錯了。叫我齋戒三天,他沒有辦法。縱然能夠齋戒三天,那手機要收起來,手機不收起來,在關房裡面一直滑手機,那也是跟在外面也差不了多少,心還是會有雜亂,不清淨。所以儒家有這個齋。

  佛門更重視這個齋戒,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八關齋戒。齋這個字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叫齋,就是身心清淨,就是齋。身持齋戒目的在哪裡?就是讓我們這個心清淨,不要接觸一些外緣,讓我們的心回歸到清淨。所以佛制定在家佛弟子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二十四小時,你受這個齋戒,八條戒,一條齋。這個齋,在八關齋戒是過中不食叫齋。中不是午時,是中,中午那個時刻。比如說今天中午是十二點,十二點零一分你就不能吃了,你要十二點之前要吃完。每一天的日中時間都不一樣,這個是可以查天文日曆,天文台的日曆,每一個地區它日中的時間都不同。現在科技發達,查這些資料,電腦上都可以查得到,也很方便。如果你要持齋,最好就這個日曆要看看,過那個時間,果汁,有沉澱物的,牛奶、豆漿,都不能喝,只能喝茶,或者蜂蜜,蜜水,水果、餅乾統統不能吃。有人說持齋,就是持午,他不吃飯,但是喝牛奶、配餅乾,那乾脆吃飯算了。

  所以我去受戒,在民國七十四年,在妙通寺,高雄妙通寺,我們上廣下欽老和尚那裡受戒,他老人家在生就傳那麼一次戒,傳完他就走了。晚上他都有準備吃的,我都報名去吃,我們有很多戒兄他就不吃。當時我們去受戒有五、六百個戒子,擠在一起,就是打地舖,一個人大概兩尺寬,如果起來上廁所,隔壁一翻身,我們回來找不到位置睡。旁邊這個戒兄戒弟,他們都表現要持午,但是我看枕頭上面又有餅乾,又有什麼奶粉,我說你這樣齋都破光了。晚上休息的時候再來吃,不如去齋堂,我說齋堂菜還滿多的,何必去吃那個?我們不但吃三餐,吃五餐,上午當中還有點心,下午當中還有點心,五餐。我就學師父,師父以前受戒,說人家都報名持午,他沒有報名,他說受戒要體力,要多吃一點,所以我吃五餐。所以你要持齋,你就如理如法來持,不然不如理、不如法,根本你就沒有持齋。

  八條戒,一條齋,這個是我們一般講八關齋戒。這個是小乘戒,當然它也通大乘,這個約束我們身,身口部分的。如果延伸到大乘,大乘也有齋戒,大乘的齋戒它就不注重在這個身口,注重在心地清淨,那個難度比較高,這個身口比較容易持。這個戒心地,那個齋戒難度比較高。但是這個經是大乘經典,它不是小乘經典,雖然持小乘戒,發的還是要發大乘心。所以「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句是很關鍵的。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平等就是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它就平等了。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平等?實在講,最少要《金剛經》講前半部那個破四相,最少,最低;後半部是要破四見,要破四相又破四見。你有四相在,你心怎麼樣修你也不會平等。因為你有我執,有我就有人,我的對面就是人,有人就有眾生,有眾生就有壽者,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從我相發展出來。如果你還有我執、還有我相,你這個心怎麼會平等?真正平等,起碼要破四相,這才能平等。

  我們現在講的平等只是在一個事相上一些講求,但是怎麼講也還是不平等,無法完全很平等。我們一般講公平一點就好了,比較公平一點,但是能不能做到很公平?那也很難。因為你有四相,你怎麼會做到很公平?有四相,我們講簡單一點,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必定有私心,我們凡夫都有這個私心。佛法它是要斷,把這個私欲斷乾淨。儒家它是世間法,它不要求斷,它要求要節制、要克服,不要讓它增長,所謂格物致知,格除,把這個物欲,這種自私自利這種心,把它格除掉。那要下一番功夫,對治我們內心的這些私欲。如果你沒有我相,它那個根就拔除了,真正就平等了,對眾生真的起平等心。所以現在我們修行沒有達到這個層次,不要說沒有達到這個層次,儒家的那個我們都達不到。如果儒家那個可以達到,那世界也可以大同,雖然是世間法,沒有出六道,但是在這個人天道他可以享受這個太平盛世。佛法這個標準高。

  要破四相,實在講最簡單的方法,念佛是最簡單的。但問題我們不能老實念,妄念、疑惑一大堆,放不下,克服不了。如果我們能夠念佛念到伏惑,也就有感應了,這個相似的平等心就有了,因為惑已經伏住了,雖然沒斷,還不是真平等,相似的,相似的在淨土來講就算及格了。在其他法門講不及格,在淨土法門講及格了。這個我們雖然現在做不到,但是還是要修,這是一個標準。我們修行就是把我們凡夫這個極不平等的心愈修正愈靠近平等,愈修正愈靠近平等,我們現在漸修。另外,求佛力加持,你誦大悲咒,或者念觀音菩薩聖號,或者念佛號都可以,求佛力加持,讓我們這個障礙排除,很快的回歸到自性平等心。自性它本來就平等,它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四相,也沒有四見,它本來就是平等的,是我們迷了,起了無明了,起了分別執著,產生的不平等。不平等是虛妄的,平等才是真實的,才是事實真相。

  念咒,它的效果感應關鍵在這個身心,身要持齋戒,心要與諸眾生起平等心。這樣『常誦此咒,莫令斷絕』,「常」就是不間斷,跟我們念佛的原理是一樣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莫令斷絕」就是不要讓它斷了。『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幡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這個「住於淨室」,就像我們講閉關,這個就像我們打佛七一樣,閉關,打佛七,所謂剋期取證,剋定一個期限,要證得這個目標。這裡講的就是要「住於淨室」,這個淨是清淨的屋子裡面。在有形相的,在這個事相上,我們可以找一塊乾淨的地方,清淨的地方,一個場所,在市區、在山區、在郊區也都可以,總是這個地方適合我們來自修的,不受干擾的這樣一個環境。「澡浴清淨」,這是在淨室裡面誦持大悲咒,在這裡修行要洗澡洗乾淨。在占察懺,還有大乘其他的懺法裡面,這個條件比較嚴格,你上一次廁所就要洗一次澡,這個就要常常洗。

  「著淨衣服,懸幡燃燈」,這在事相上做到清淨。最重要還是要起清淨心。如果你這個事相,身體洗得很乾淨,但心不乾淨,還是不相應,還是不能感應,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身心還是以心為主,心清淨了,你外面自然它就會清淨。如果只有身清淨,心不清淨,因為相應是心在相應,不是身,是心在相應,所以心它是關鍵。這個事相我們能做到多少就盡量,盡量做,有的人他條件比較好,有的條件比較差,各人的福報不一樣,你只要盡心盡力做到,就算圓滿了,盡心盡力就算圓滿。有些事相,在這個事相上比較缺乏一點,盡心盡力,也可以,也就算功德圓滿。所以在這「懸幡燃燈,香華、百味飲食」,用這個來供養,看各人的條件,財力、各方面的。如果這些都沒有,沒有辦法去準備這些,那你一杯清水也可以。要知道這些供養是表法,菩薩不是要吃你那些百味飲食,菩薩他不是沒得吃,要你來供養他才有得吃,那不是那樣的,是表我們的一個恭敬心,另外一個表法的用意。

  下面這個是關鍵了,能不能成就就是下面這三句,『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這個在經典上我們常常看到「制心一處」這四個字,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段經文那這一句是一個關鍵,你前面準備得都很好,你那個心沒有辦法給它制伏在一處,那就前功盡棄。所以有很多人他修行沒有抓到要領,在枝枝葉葉去弄去弄,那個最重要的他卻把它疏忽掉了,這個修了半天,出來還是沒有成就。我們看到很多人去閉關,閉閉閉出來,他還是沒有成就,沒什麼效果。甚至還有一些人不善用心,不閉關還好,一閉關就出問題了,著魔了,這個也大有人在。

  在十幾年前,我在休士頓淨宗學會,有一個居士她也叫阿桃,岡山那個阿桃會長一樣,叫阿桃。她的兒子也滿聰明的,讀哈佛大學二年級。阿桃居士,我們達拉斯打佛七,她都會來做義工,從休士頓開車開到達拉斯,大概也要開四、五個小時,大概我們台北到高雄這麼遠,都是在德州地區。她這個兒子跑到奧斯汀去跟人家學密,那學了半年,神經不正常,學了半年,後來沒辦法讀書了。我看他那個沒辦法,我就問阿桃,我說妳兒子到底是修什麼,修到變成這樣?她請我到她家去。我說我也沒辦法,這個我也沒辦法幫得上忙。妳請我去,我只能帶幾個人去妳家誦一部《無量壽經》給他迴向迴向,止此而已,其他我們也幫不上忙,非常嚴重。後來我問她,他是怎麼修的?他到奧斯汀跟一個人念咒,念咒念晚上的,那些咒語大概都是招使鬼神來的,請鬼神來的。所以他大概念的那個咒,把那個鬼神都請來了,那我們有一句俗話講,「請神容易送神難」,你請來了,你沒辦法給他送走,那找你麻煩。精神不正常,送到醫院也沒辦法。他晚上念咒,都是半夜以後開始念。

  我在家的時候,半夜以後開始念咒,我聽過一個人念。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三十幾年前,因為那個時候我母親出家了,她住在彌勒內院,那常常上去看我母親,有放假,常常騎個機車上去看她,然後就會在那邊掛單,在汐止彌勒內院,就慈航法師往生那個地方,那個現在還是寬裕老法師在當住持。寬裕老法師現在也八十九了,比我們老和尚大一歲,是揚州人,跟星雲老法師是同鄉。他安排一個寮房給我住,那個寮房,剛好我是在家居士,那另外也有一個居士也去掛單。那個居士他就跟我講,他說你晚上跟我一起睡,恐怕你不好睡,我都是晚上半夜開始念咒的。我說沒關係,既來之則安之,就安排我跟你住了,也沒辦法。我就跟他講,我說沒關係,反正你就念你的咒,我就睡我的。真的,那天晚上,因為我這個人睡眠品質也不好,十二點以後就開始念,念念念念,整夜都聽他念,似睡非睡。然後第二天吃過早餐他就跟我聊天,他就給我自我介紹,他說我姓那,那裡那個那,那裡的那,他說他是齊人,就是滿族,滿族的人。給我講了很多佛法,也批評佛教很多法師。他這個口才也很好。講到最後,他說建議我出家。我聽過他晚上念咒的,但是他可能學得比較好一點,沒有像阿桃她那個兒子,學到神經不正常。所以他念那個咒,他沒有跟著真正的善知識(上師)學,不可以隨便亂招請的,請神容易送神難,那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這個閉關,制心一處,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也是要制心一處。實在講,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實在講念佛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但是各人根器不一樣,念咒,有的人他妄念比較多,他念咒語,他覺得用咒語比較容易伏住他的妄念,這各人根器不一樣。「更莫異緣」,就是放下萬緣,不要再接觸外緣,就放下萬緣。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如法誦持,如法這兩個字,主要是心,制心一處,你能夠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關鍵我們這個心你要能給它制,這個制就是制伏的制,把這個妄心制伏住,制伏在一個處,一個地方。我們《三時繫念》叫繫念,繫就是用繩子,這個心好像猿猴一樣,亂跑亂跳,把它綁在一個地方,不要讓它亂跑,是這個意思。制心一處也是這個意思,這是一個關鍵。修行成敗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把我們這個妄心制在一處,如果你能夠把這個妄心制在一處,控制在一處,那就成功了。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沒有什麼事情你辦不成的,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更莫異緣就是放下萬緣,因為你要放下萬緣才能制心一處。

  制心一處,如法誦持,如法這兩個字,這個咒語,佛陀時代是口傳的,密宗很講求這個親口傳授,但是傳了這麼久遠,釋迦牟尼佛傳到現在,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差異,要念得很標準也不敢保證百分之百,不過盡量。咒語發音,當然我們如果比較正確,這個是最好,關鍵在心。如果這個發音又能準確,心又能制心一處,那是最圓滿的。這個大悲咒也沒有人教,發音最標準是古代那個,釋迦牟尼佛傳的那個是最標準的。那個也不完全是梵音,有一些是六道眾生的語言,不完全是梵音。沒有真正的上師口傳,我們也很難念得很標準,我們現在只能說接近、盡量。不然你說念哪一個標準?台語的念法、廣東話的念法,現在國語的念法,現在有人念梵語的大悲咒,那梵語可能會比較接近一點。不管你用哪一種發音來念,你只要制心一處,這個心相應了,他就有感應,心一了,他就感應了。所以這個是身口意三密相應,你那個咒語念得標準,如理如法的念,咒語念得標準,口密;身密,身結印;意觀想。過去我聽黃念祖老居士講,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說三密有一密相應就可以,其他那兩密也能相應。所以一而三,三而一,你取一種相應也可以。如法誦持就能得到經典上講的這些種種的殊勝功德利益,但這個關鍵是修行是最重要的。

  好,這一段我們就簡單學習到此地。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就學到這一段。下面第七段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明天晚上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