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六O集)  2020/2/25  台灣  檔名:WD20-037-046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季氏篇〉第十章。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吾雖然忙,但必得要講,否則對不起大家。若所講如注解一樣,那你們自己看注子便可以了。吾講的與注子一樣,也有不一樣,偶爾有新發明,再採取合理的注解,因為不合理的注解居多,注得曲曲折折,多是炫耀自己的學問而已,所以吾不採取。縱使是吾採的古注,有未盡之意,吾變化文法來說說,其中都有吾的心血。因為注經必須先懂《爾雅》、《說文》,懂得訓詁,便知道其中的含義就有不同,如未之有也,換地方就都不同了。講東西的方法都不如佛學的唯識學,你們看不進去,大佛學家也不懂,全在日久天長的薰陶。吾講的你們入不進去,自己受害,吾一律平等,接受不接受全在你,縱使接受了但心不改變,也得不到好處。」這一章開頭雪廬老人先講出他依注解,當中有他老人家自己的發明,不是完全依照注解。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聽了之後,接受了雪廬老人這個講法,但是心裡不改變,也得不到好處。這是我們要依教奉行才能得到好處。如果沒有依教奉行,心裡不改變,雖然接受、明白了,但是好處也是得不到的。這一點是很重要。

  「此章的注子都看不明白,今依唯識法說,但是一般有門戶之見的人,如同把一個梨切為二,一半儒,一半佛,得到儒的部分便以為好,得到佛的部分就以為不可,有這個道理嗎?」這一段雪廬老人講,他這章書看注子都看不明白,所以他依唯識法,就是我們佛門的唯識學的方法來說。但是有門戶之見的人,他會有分別,如果講到儒的,他覺得很好;如果提到佛的部分,他就認為不可以。雪廬老人問,有這個道理嗎?不應該有這種門戶之見,有道理儒、佛我們都應該要接受。

  「此章吾有講表,一看表就會講。」雪廬老人他有做講表。「先說這段的組織法,這段九句分四段,這一章是動作次第。孔子的用意,人一辦事就有對方,先知如何辦,再如何辦,依次第而來,顛倒就不行。」「首先是對境」,對境界,「辦事有對象,如何知道有對象?眼看耳聽都是對外,這是第一步。儒佛都是如此,佛家講六根,以眼耳為首,視以眼看,聽以耳聽,一律對外。有外邊的境界,就必須表現你的態度,說話眼不看人、聽不明白,便出誤會,這樣能辦事嗎?聽了之後要如何?往後你們念熟《常禮舉要》,便知約之以禮,例如人家辦喪事,而弔者大悅,合理嗎?」

  「接下來對待人,要注意色,臉上青黃赤白黑,羞恥則臉色紅,發怒則臉色發青,病、不高興則臉色變白,不愉快則臉是黑的。色與貌不同,貌是容貌,色是顏色。不論有聲音與否,例如先是笑容滿面,臉一板又不同了。所以對外再來要省察自己的容貌,看看自己對待人是什麼態度。」

  「再來就要辦事,言與行。若外境對象不看清楚,自己的表態也沒有顯現出來,怎麼辦事?」這表態也沒有顯現出來,怎麼辦事?「所以再來是出動言語、實行辦事。言語、辦事,辦事便是行。」

  「最後有三條,又是另一類,這一類是吾的新發明,但也不是新發明,只是照著這樣分,這一類就是貪瞋痴。一寫這三個字,有人就以為是異端了,難道儒家沒有貪瞋痴嗎?」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思,君子指求學的人,不求學者不論有無學問,不能稱君子,你們今日要學為君子,因為你們是來求學的緣故。自年輕到老都得求學,孔子說過,死而後已,台灣諺語也說:活到老,學到老。有弟子問:何時可以不上學?孔子指著墳墓,意思是死了才可不學。學與不學一迷一悟,悟則處處都通,迷則處處障礙」。

  「求學君子必得有條件,有九個條件,而注重思。」「思字」,思這個字,「《六書通》云,念也。思念,再考慮。又擇理為思,經過前面的念慮,再精確選擇哪一項合理。再依佛家的說法,你們必須懂百法明門,一切法合起來為百法,明門有明才能開。門,入門,否則屋裡黑漆漆看不見。一百個法就是明字,明白了。百法之中有一個五俱意識,五者同時起,但一個是一個。日本國的法律,就是源生於佛學。現今的法律也是學這個,如刑法犯罪,必須具五個條件,先須作意,有意幹此事。其次有計畫,再著手,有動作。其中還分已遂、未遂,最後產生結果。經過這些條件犯的罪才成立,這是出自百法明門。百法的五遍行有觸、作意、受、想、思,一感觸,意念動,接受外頭狀況。一感受就會想,計畫想了之後才是思。有事才有思,儒家所說的考慮、選擇,思都有」。「君子有九條事情,必須用這思字」,用思這個字。「求學時先博學之,先學,第二步審問之,學了怕有聽不明的地方,所以要問明白慎思之,考慮了。再明辨之,篤行之,依著辦事,何錯之有?佛家講聞思修,上來必得聞,其次思,思不是打妄想,依百法解釋,思後才修。你們未之思也,不思那所修的是什麼?修的功夫不到,那成什麼功?所以聽懂一句,按一句做就成功。」

  『視思明,聽思聰』,「下頭說九條,三種動態,一種結果。思是能,往外看等等便是所」,有能所。「視思明看明白嗎?所以說明眼人,往外看必須看明白,這是一種結果。耳思聰,聽很靈動,某人說話什麼意思,知個大概。如聽音樂,孔子擊磬,有一位荷簣的人聽聞後便說有心哉!有什麼心?打的鐘、敲的磬與彈的絲弦便不同,如何能聽出來?如廟中的單百零八鐘,以高低等音把情思表現出來,如擊磬一般。我們辦事,為人、為社會,要看不看錯,聽不聽錯,聽明白不容易。」

  『色思溫,貌思恭』,「色思溫,有人說,某人喜怒不形於色,七情不表現出來,這不是一時可學,君子不以聲色教人。君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對人的容貌該如何?貌思恭,面對著對方或對一切人,容貌都必須恭敬,如今提倡見人笑,一見總統便笑,就是不恭敬。恭是面對對方一切表示恭敬,上對下可以有笑意,下對上不行,晚輩要仰而聽之,長輩要俯而就之,容貌必須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再來是動作,言思忠。忠,誠實,能做到就說,說真話,不能做到便不說。今人都說應酬語,往後你們必須學,朋友見面,作文都必須真實。士貴乎器識,不在乎文學,所以必須言思忠,這樣自然少說話。再者,要思想說的真心話辦得到嗎?所辦的對不對?如想去當小偷,不能說,不能說就不必幹」。

  「事思敬,恭與敬不同,恭的底下為心,恭要出自於心,心中有恭,在外表現出來,誠於中則形於外。敬是辦某件事,一點不許辦錯、苟且,應辦十分而辦八分便不是恭敬、不認真,辦九分也不行,十分便辦十分,恰到好處,都為他辦到。如上課不準時,就是教學不敬。民為邦本,國者,從囗從或」,或許的或。「不一定什麼人在其中,若言思恭,事思敬,何必需要警察?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周朝的成康之治,囹圄監獄中一片荒草,沒有犯人。若家家荒草那便不行。」

  「這以上都辦到之後,再加以考慮,如劉(霜橋)老師每逢講完經、講演後,便睡不著覺,為什麼?他思想他所說的如何,錯與不錯,因此睡不著,這是君子。」

  『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以下是防非,事做完了,考慮所辦的對不對。疑思問,若心中有疑問仍然去辦,就錯了,這時應當思問。若以問人為羞恥,以顯自己的學問,冒充知道,如果不問,永遠愚痴。」

  「忿思難,在社會辦事,有不高興,不能表現忿怒。一表現忿怒加在對方身上,他又再加回來,來回反覆便出亂子。《皇疏》注的比較好,雖然遇不合理的事加在你身上,也不以不合理的態度對待他。但是已經忿怒了,色、貌、視、聽、言語都會變,表現出來,對方便懷恨在心,後來狹路相逢,他必定以恨相對待,那時便有患難。所以每一發忿時,想到後來有患難。想免去將來的患禍,就不要表現忿怒,如漢代的劉寬。讀書所為何事?讀聖人書,學聖人事,不是學文章、演說而已。」

  「見得思義,有失有得,一切都是如此。物產、名利,一切一切都是得。見得的事,要考慮合不合乎義,合義便可接受,不應當得的就不能接受。」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