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七一集)  2019/11/28  台灣  檔名:WD20-037-0371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憲問篇〉第九章。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論語》下論多批評人,都是做人的道理,孔子所評論的,與我們有什麼關係?佛教為眾生,孔子也為大家。吃多少辛苦,難道不是為大家嗎?」這一段開頭雪廬老人講,《論語》下論都是批評人,都是做人的道理。孔子所評論的這些人事與我們有什麼關係?這舉出佛教,那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度眾生。孔子也是為大家,不是為自己,這當中吃了多少辛苦,難道不是為大家嗎?都是為大家,沒有為自己。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

  「某人問子產如何?問孔子有什麼用意?子產是鄭國人,孔子是魯國人,二人是好朋友,孔子為什麼不與陽貨為友,又為什麼跟晏平仲為友?自己可以想一想。」這兩個人我們要去思考思考,為什麼孔子不跟陽貨做朋友?又為什麼要跟晏平仲做朋友?我們可以去查一查歷史這些記載,有關這兩個人生平的一些事蹟,再想這個問題。有人問子產,這個人怎麼樣?「孔子答覆:他是惠人也。」恩惠的惠,他是惠人,恩惠人的。「子產在鄭國辦政治,惠與誰呢?」他的恩惠是給誰呢?「加惠與民。」在鄭國辦政治,給鄭國的人民有恩惠。「一字褒貶,這個作用很大。」這是春秋之筆,一個字褒或者是貶,一個字當中含有褒貶。惠當然就是褒了,因為他辦政治,鄭國的人都受惠,受到他的恩惠了。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再問子西」,那這個人呢?「從前人重複的名字很多,地名重複的也多,子西有很多個」。就像現在人名字,姓名相同的也不少,還有地名相同的也有,從前就有這種情況。「能與孔子說話的人,以子西請問孔子」,能夠跟孔子說話的這個人,他以子西來請問孔子,「可見子西這個人就不簡單」。「鄭國有子西,也做官。問:鄭國子西,子產先為政,以後是子西,所以並不是問其他國家。」「五霸起首為齊桓」,齊桓公開始稱霸,「其次晉文,齊有管、晏」,管仲、晏子,「鄭有子產、子西」,鄭國有子產、子西。「孔子答:彼哉彼哉,彼,他,那個人嗎,那個人嗎,這是古言語。大家要學會說話。書中說得不明白,注者誰能注得明白?子貢也不能說得明白。周金剛遇到賣餅婆子,婆子問:《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那你點心要點什麼心?後來的學佛者常要問其中的答案,可以答嗎?若答:曰彼哉!彼哉!學孔子說話就可以了。」雪廬老人也跟我們講,彼哉!彼哉!是那個人嗎?那個人嗎?這個裡面是古言語。這個書中沒有說得很明白,注解的人怎麼能去注得明白?子貢來說也說不明白,這引用在佛教古時候的公案,這個當中就不可說了。

  『問管仲,曰:人也』,「問管仲,孔子說:人也,人古通仁字。」這個人跟仁愛的仁這個字是相通的。「人與仁,在《論語》的官司打了不少,如〈學而篇〉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其為仁之本與一章,一章中有仁、有人,二種講法」,就是有仁愛的仁,還有做人的人這兩種的講法。「吾不以為然」,雪廬老人他不認為是這樣的。不認為是這樣的講法,「但是在此處,人與仁可相通互用,這慣例已多年了」。但看在什麼地方了,雪廬老人講在這個地方,人這個字跟仁愛這個字是可以互相通用的。「佛經的咒子不可翻,祕密的緣故,華嚴宗說密宗為不了義,並非鄙薄之詞,而是說密咒不是顯然的教。如今有人注大悲咒,一個娑婆訶,幾種說法,吾不以為然,而且一經翻譯分別,便是識了。」這個咒語是在五不翻當中,現在有人把它翻譯出來,雪廬老人也不贊同,因為翻譯就有分別了,便是識了。應該保留它的音,不要去翻。

  『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孔子在其他處說管仲之器小哉,這裡為何說仁?下文說:奪伯氏駢邑三百,伯氏是齊國大夫,下大夫有三百畝采地。駢在山東」,這是一個地名,在山東現在這個臨朐縣,山東臨朐縣。「管仲此時為齊相」,做齊國的宰相,「辦政治,伯氏犯國家法律,同朝做官,判罪罰金,沒收他的邑地,三百畝全部被沒收」。「飯疏食,吃的飯是很粗糲的飯,沒齒,齒是牙,沒齒,沒了牙」,這是人老了,牙掉光了,「代表老了,一直到老,伯氏對管仲都沒有怨恨的話」。「大家想想,管仲對人如何?」沒收他的土地,判他罰金,對他還沒有怨恨。我們想想,管仲是怎麼對人,他對人如何。

  「如柴也愚的高柴,在衛靈公處做官,高柴審判一位犯人,處以刖刑」,這個刖就是一個月再一個刂,刖刑就是把犯人砍掉他的腳,高柴審判一位犯人,處以刖刑,「不忍判重刑」,不忍心判這種刑,「而感動犯人,後來衛國動亂,這位犯人還幫助高柴離開衛國」。「就因為高柴的一點不忍之心。」所以他自己遇難了,得到了幫助。「人雖然沒有行動,也可以觀察,所以《大學》說: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必須懂聲色,若大聲變顏色,一不高興就變顏色,就足以害事,遭來殺身之禍。別人的聲色,也必須留意,應當謹言慎行。這是危行言遜的時代。至於高柴出走與子路入城,那是因為交情不同的緣故。你們必須看《通鑑》,因為歷史就是人鑑。」這是雪廬老人勸我們必須看《資治通鑒》,或者《通鑒輯覽》,這是歷史記載。衛國在亂,高柴他離開了,子路去了,這是交情不一樣,我們看看歷史就是一個見證。

  「有人說,管仲的仁比子產的惠高」,管仲他的仁愛比子產那個恩惠高,「子產是使一個鄭國的百姓得恩惠,範圍小」,子產他是使一個鄭國的百姓都得到恩惠,這個範圍比較小,「管仲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是管仲的為仁」。管仲這個範圍就大了,就都保住了中原文化,不然沒有管仲,沒有九合諸侯,被周邊的外族來侵略,可能我們這個文化也就沒有了,穿的衣服就跟他們一樣,左衽,漢族是右衽。這是管仲的仁。「這個說法固然有道理,但是春秋時很多大國,五霸七雄都沒有包括鄭國,若得大國,子產有另一辦法。」五霸七雄,鄭國沒有在裡面,鄭國是小國,他發揮的作用還是比較有限,若是在大國子產他就另外有辦法了,反過來講,「如果管仲在小國,如在魯時,那怎能有作為?」因為他在大國,也是五霸之一。「管仲未得志時,被囚獄中又該如何?」以前被關在牢獄裡面,還沒有得志的時候,又該怎麼樣?「豈可口筆文章?動嘴皮與寫文章都不可靠,《書經.大禹謨》云:惟口出好興戎,又多了舌劍唇刀的言語。」這個不是用嘴巴去講的,在耍嘴皮、寫寫文章,這個不是口筆文章,這些地方我們就要好好來體會。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