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二集)  2019/2/22  廣東揭陽  檔名:WD20-037-0092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里仁篇」第十七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教人,不多說話,言簡意賅,但是古來注解的人卻大發議論,繁而寡當。」雪廬老人講,孔子教人,話說的不多,言語簡單,義理都很圓滿,但是自古以來的注解,大發議論很多。「你們作文,也要以《論語》經文為標準,不可囉嗦。」這是教我們用語言、文字,這個標準就是要簡要詳明,不要囉嗦。

  「孔子教人就是春秋大義,口誅筆伐,雖然沒有政治權力,孔子以口中的一、二字為褒貶,到前清時這效力還很大。其實到現今還是有它的功效力量,不管法律定有多少條,多嚴格,大家還是照常犯,現今的人敢貪污,敢做太保,都不在乎。但是若說他是君子,上至官僚下到鄉間人聽了都歡喜,說他是小人,人人都受不了,厭惡小人。」這就是孔子定君子、小人這個效力,到現在還有。

  「學佛有五乘說法,人天先立住以後,再說出世法,人身難得,若是生到長壽天等八難,就難以學佛了,墮落到三惡道更難學佛。」這是學佛有五乘佛法,先學人天法,人天法立住,再說出世法。人身難得,要保住人身。人身要學佛、成佛最容易,若是生到長壽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那是八難,就很難學佛了,墮落三惡道那就更難學佛。「你能得解脫,就是斷了見思惑,證了羅漢。」證阿羅漢,要斷見思惑才能證阿羅漢,才能解脫六道生死輪迴。「人身難得,但女子身不能成佛,經上有說,當生不能證得羅漢果,必得死了轉為男身才證羅漢果。但是淨土宗特別,善男子、善女人都能往生。因為大家不懂教理,必須懂得全部藏經的教理後,才能講《彌陀經》,吾全部藏經沒有全閱過,看了不到四分之一。」雪廬老人講他看《大藏經》,他看還不到四分之一。全部藏經教理通了才能講《彌陀經》,可見講《彌陀經》之難。「閱藏是一種修行,只看不解,一句句恭敬念下去,心裡不記分別。」這是看藏經的態度、原則,只看,不要去求解;一個字、一句句恭敬的念下去,不要起分別、妄想。「若了解三藏,一字字都會講,那便是三藏法師。」如果三藏經典都會,了解三藏了,每一個字都會講,這樣的人就是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祖師都是三藏法師,三藏都貫通以後才可以翻譯經典,所譯的經,這部經與那部經不會衝突,不能互相打架,這談何容易?」翻譯經典是不容易的事情。

  「注解中有些是方便話,表面似乎是矛盾,例如禪宗不允許欣、厭,但是欣、厭是淨土宗的祕訣,願就是欣厭二字。」信願行的願,願生西方這個願,這個願字當中有欣(欣慕),厭是厭離,這是淨土宗往生西方的祕訣,就在這個欣、厭。「即使在三惡道,也能往生西方,這是淨土宗的特別處。」就是欣、厭這兩個字,你要欣慕極樂、厭離娑婆,這樣念佛就能往生。「經中沒有說,看你會不會講,一個字就有二三十種講法。但是佛經中沒有說小人可以往生,可見小人惡的厲害。造了十惡五逆罪,《十六觀經》說這種人可以往生,但是很難,卻沒說小人可以往生,可見五逆十惡比起小人還高一些。」

  「孔子說人道的一切一切,算是說得很完全了。人做好就是人天道,最高到天道為止,但是不能解脫生死,佛法說的就是解脫生死的學問,所以儒佛二者各有所長。從前叢林規矩很嚴,比起軍隊更整齊,所以正法時守戒可以成就,守戒就成就了果位」,證阿羅漢果了。「像法時期是禪成就,末法時期是淨土成就。滅法以後,其餘的法門都消失盡了,就只留《阿彌陀經》住世百年,再來就僅留下六字洪名」,那個時候會經典中的一、二個字便是大法師。「如今的法師很多,吾希望你們學《論語》,學做人。再者要學謙虛,不學謙虛不行,因為我們根本不中用,要打從心中真謙虛。如何真謙虛?因為知道世間學問無量無邊,眼光就會開闊。學問愈大,便知道自己所知的東西太少太少。就以台灣的植物來說,台灣人也叫不全,你連草木還叫不全,何況動物?」所以要謙虛。

  『子曰:君子喻於義。』「君子、小人的事太多了,怎樣才算是君子、小人?這一章是總則,其餘章所說的是分則。總則就是君子喻於義,喻,曉得,懂得」,是曉得的意思,懂得、曉得。「曉得是知義的道理」,知道義這個道理。「知義的道理後,不做可不行」,合義就要去做。「中國學問是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幹,不幹等於不知,不行有如不知,既然知道還必須實行。再來是知道而不實行,這只是懂一半。再其次是不懂義,不是不認識義字,這個義字只是代表符號而已,遇到事情要能懂得是不是義,能清楚了解這件事情合義或不合義。吾現在九十餘歲,出外辦事,遇見事情,什麼事該辦,什麼事不該辦,吾略知一、二而已,並非每次遇到事情都知何者合義,何者不合義。」這雪廬老人講,他自己也是略知一、二,所以每次遇到事情,也不知道哪些合義、哪些不合義。「所以必須多多請教人」,多向人請教,「不論他是老人或小孩」。「孔子聖人,學琴」,學彈琴,「隨師襄學,也隨項橐這位小孩學。孔子的老師太多了,誰有能力就向他學,也不是見到小孩就稱他為師而向他學。學問到了,懂得義就可以,否則要多多請教人」,多向人請教。「學是自己學,問是問有知識的人。」

  「君子一舉一動全都在義上,這就是義人,例如布施錢便是義。小偷不是義吧?台灣的廖添丁,吾的詩集裡就有讚歎廖添丁,他一身武藝,殺日本官,劫日本庫,以救濟窮人,一生專殺日本人,雖是做賊卻合於義。」所以叫做義賊,在台灣稱廖添丁叫義賊,義賊廖添丁。「今日很多日本人,對外國人叫洋爸爸,比起義賊差多了。」那不合乎義。

  『小人喻於利。』「小人喻於利,利和義不必細講,小人只曉得利。利,不是僅僅指錢財而已,身口意全在內頭」。「一舉一動都求自己先夠本,給他自己有便宜、有好處的事情,他才幹。做這件事自己不夠本,拔一毛而利天下,雖然對天下人都有利,但是對他自己沒有利,他可不管這些,也不肯去做,這是喻於利的小人。」

  「這是君子、小人的分齊,君子、小人的條件太多了,只在義利上分齊。存心為公在義就是君子,若私心滔滔,為私利的便是小人。」

  好,這一章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新春吉祥,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