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18/12/14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37-0027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再來學習《論語講記》「為政」篇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為政」篇第四章書,是孔子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以前原來是六週歲上小學,十五上大學,更早以前是廿歲才上大學,所以有爭執。神童如唐初四傑王楊盧駱,又如何說呢?」唐朝四個神童,很小就很有學問,那不是十五歲才學,「事情沒有呆板的」。所以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指出來,這個事情不是呆板的。「孔子不到十五歲就上學了,十五歲就專心致志於學問上,心無旁騖。孔子年少幼時,以俎豆為遊戲(他是很小的時候,這個俎豆就是祭禮用的祭器),可知孔子早上學了」。這裡講十五就是專心致志在學問上,所以不是說十五歲才開始學。

  『三十而立』,這個「立」是「學有根柢,立住不搖動,如佛學的五根五力」。雪廬老人講,「你們有三十歲的」,這個是在蓮友當中學習《論語》已經有三十歲的這些同學,「扎住什麼根啊?」這句話就是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了。

  『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惑」,就是四十歲不疑惑了。「有人說,立而後不惑,應該是不惑才能立?如孔子另一章說:『可與共學,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權就是權巧方便的權。「權者可以變化通融,權便是不惑,來了好事還可以辦,若來了壞事敷衍可以,這便是行權」。「孔子觀察陽貨不在時而回拜」,這個就是行權。「僅僅是可以辦就可以辦,不可辦就不可以辦;不惑的權」,不惑就是不迷惑的權巧方便,「則是無可無不可」,這個就是智慧了。智慧去分辨,懂得權巧方便,這個立了以後他才能不惑。

  『五十而知命』,我們一般講「五十而知天命」。「天的命令,進退都是由天的使然命令,不是由自己。這點一般人信,讀書人不信,天是什麼東西?宋儒說,自然的道理,孔子說的天不是如此,王孫賈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若天是自然的道理,如何禱告?宋儒口裡逞強不信鬼神,說是陰陽二氣的良能。『死生由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詩》、《書》、《易》講天命的地處很多(《詩經》、《書經》、《易經》講天命的地方很多),我們聞天命,『樂天知命』,這是聞而不知。佛家講天就太多了,多數人也是聞而不知。佛說聖言量,信這個人所講的可靠,儒家也說:『群言擾亂,折中於夫子』」。以前諸子百家各有各的說法,只忠於孔夫子講的,不然就無所適從了。「俗話說:『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左傳》歷史記載觀天象,就知道將要換朝代了,天象的星辰變化就是人事的異動,心變,星也隨著變」。人的心變了,天上的星宿就隨著人心變。「周敦頤、邵康節就是講究這一套。孔子讀《易》,《周易》全講天道」。這一段是講孔子他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在佛法講,開悟了。

  下面是『六十而耳順』。「『六十而耳順』,有人說,『耳』原作『而』」,而且這個而,「以為是韓愈改的,其實不是他改的,韓愈筆解這本書不可靠。天地間的事情很複雜,話聽懂,本義卻不懂,如一般人不懂詩。從前是亡詩旨,今日是亡詩文、詩法」。這個亡,就是沒有了。以前亡詩的宗旨,今天是詩文、詩法都沒有了。「孔子到六十歲,不論聽到什麼,好事、壞事,微義都聽得明白。佛家的戒,有殺盜淫的方法,沒有根柢的人,一看便學壞了。耳順則是一聽用意就都明白了」。經典上講的眾生造殺盜淫妄這些事情,沒有根柢的人他不學好,往壞的方面去想。所以耳順是聽了就明白他真正的用意在哪裡。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孔子到了七十歲。「從,有人說是『縱也』」,就是放縱的縱。「並不是如此,而是『順從也』,順從你的心。聖人必須慎獨,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孔子心起念頭,隨順這個念頭而辦,因為心念所起的沒有不好的」,這個念頭,都不違背規矩。所以順從這個不違規矩的心念去辦事,就是說七十歲心起的念頭就沒有不好的念頭了,是這個意思。

  「這一章書,在於令人求學不可錯過年齡,過了年齡就來不及。但是也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老來求學如秉燭夜遊,也有好處,可以不墮入坑洞、墜到澗裡」。這個話的意思就是到老了來學習也有好處,就好像我們晚上走路拿個蠟燭能夠照明前路,前面的路如果有坑洞,或者山澗、山溝都可以看到,就可以避免掉下去。以這個來形容、比喻求學的好處。「『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求學應當搶著學,過了年齡就不可以了」。「學很重要」,岳武穆,就是岳飛,他編的歌詞《滿江紅》裡面說的:「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就是這個意思,要大家好好幹」。

  「清儒將這章經文分三段,如同佛學。『四十不惑』以前,是求學的因,求學的階段。『五十而知天命』是開悟,『耳順、從心所欲』是證」,就像佛法講,證果了。「顧憲成《四書講義》」,在顧憲成先生的《四書講義》裡面有講到:「曰志、曰立、曰不惑,修境也。」他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是修學的階段,修學的境界。「曰知天命,悟境也」,知天命是開悟的境界。「曰耳順、曰從心,證境也」。六十、七十已經證入這個境界了,在佛法講,證果了。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