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8/3/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31-0003

  請大家合掌,我們先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輯。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看字幕,我們昨天跟大家學習到《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輯第三段,也就是第三條。第三條我們再複習一遍:

  【三。復說淨土法門。示眾生以離苦得樂。方便橫超之路。】

  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出現在世間主要的目標。在六道裡面,我們無始劫以來都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在六道輪迴當中,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得很多,在六道輪迴墮三惡道的機會多,時間長。經典的比喻,我們在淨老和尚的講席當中也常聽到,有盲龜浮木、須彌穿針、爪上土,這三種比喻。這個比喻我們都可以很清楚的體會到,在六道裡面得人身是非常難得的。佛門有一句話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輪迴裡面要到人道來作人,這很難得。怎麼難得?像爪上土這個比喻,我們在大地抓一把土,這個是佛給他的弟子開示,也是對我們的開示。在地上抓一把泥土,再把泥土丟到地上,在指甲縫裡面殘留的泥土,我們知道那很少。佛問弟子,是我們這個指甲縫裡面的泥土多,還是大地的泥土多?當然大家都知道,是大地的泥土多,我們手指甲殘留的泥土非常少。佛常常用種種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六道生死輪迴,輪迴到人道來作人這個機會很少,時間很短暫。

  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講,「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我們在六道裡面輪迴到人道、天道,像作客一樣,偶爾出來旅遊,沒有多久又回去了。回到哪裡?回到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回到三惡道去。三惡道的時間很長,在經上佛給我們講,最起碼的,一墮地獄最少是五千劫,不是五千年,是五千劫,這個時間都超過天文數字。地獄道的壽命很長,餓鬼道也相當長,畜生道我們看好像壽命不長,但是我們要知道,這都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像螞蟻身,看那個螞蟻。我們澳洲螞蟻很多,我住的地方,我一看整地都是螞蟻,怎麼那麼多?這個螞蟻死了以後牠又去當螞蟻,我們人看螞蟻的壽命很短暫的,可能一不小心被我們人一踩牠就死了,但是死了牠又去當螞蟻,牠的觀念當中、牠的念頭當中都是當螞蟻,牠當螞蟻的念頭沒放下。這是畜生道舉出一種,其他的畜生也是一樣的,不是一次就完了,如果一次就完了,那這個就不可怕,主要是生生世世。佛給我們講,七尊佛出世,出世之後又涅槃了,看看那個螞蟻還在當螞蟻。這是佛在修一個精舍,蓋這個房子修精舍,看到地上一群螞蟻,佛就對弟子講,這個螞蟻七尊佛之前牠就在這裡當螞蟻。每尊佛出世都在這裡蓋精舍,到釋迦牟尼佛是第七尊,一尊佛跟一尊佛出現在我們世間,這個當中時間都很長的。我們根據經典,佛給我們講,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下一尊佛是彌勒菩薩下生來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這個時間有多長?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我們就以這個做一個單位來計算,那七尊佛有多長時間?這個時間太長了。所以,三惡道墮任何一道,時間都很長。到人間、到天上,時間短暫。所以佛門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三途是家鄉,人天是客居。

  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這個是根據什麼來講?就是根據因果報應。在六道裡面的因果,五戒十善修得比較好,生到人天善道。如果以十善業道做一個標準,善業多,惡業少,生人天善道;如果惡業多,善業少,那就墮三惡道。根據這個因果報應的定律,因果律是一個定律,我們可以以經典來對照我們自己,再看看社會上的大眾,以這個標準來對照,就很清楚是修十善多還是造十惡多。佛在經典上這個比喻,也就是明白告訴我們,在六道裡面的眾生,造惡業多,修善少。在唯識裡面講,善心所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個,煩惱心所比善的心所多了一倍多。煩惱的力量強,善心所的力量少、薄弱,因此我們在六道裡面要修善就比較少,造惡業就比較多,我們一般俗話講,學好的很難,學壞的很快。這個我們大家可以看看眼前這個社會,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來學《弟子規》,好像很難。勸人家來學,有的人他不但不接受,他還毀謗,這個是現前很多都是這樣的。我們學了到底能不能做到?學是學了,但是還是做不到,還是惡的力量強。這個大家可以自我來反省、來檢點,這個答案也就出來了。我們也就能夠深信,佛在經上講這個話不是沒有根據的,的確墮三惡道的機會多,時間長。在這個當中,當然「人之初,性本善」,也不完全都是造惡業,也有修善業,只是善業跟惡業的比例來講,比較少,力量比較薄弱。

  我們現在學佛,就是從斷惡修善開始,善要讓它增長。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個也都是從斷惡修善來奠定基礎,已生善令增長,已生惡(已經生的惡)讓它斷除,不要讓它再生長,把善的培養起來。這樣我們長時薰修,善會多過惡,人天佛法的基礎就有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求超越,那就很容易了。如果還是造的惡業多,我們自己也要覺悟,生人天善道都做不到,要超越六道那就更談不上。修善斷惡得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它的享受當然比三惡道好。人天善道跟三惡道相比,人天是樂,三惡道是苦,但是不究竟。這一生修善,來生得福報,福報現前,享福的時候又迷惑了;迷惑,又開始造惡業,福報享盡,惡業造多了,又墮三惡道。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如果不發菩提心,不求超越輪迴,不求成佛道,在六道裡面修善,以佛法的標準來看是魔業,魔就是折磨。這一生修善,來生得福報,享福的時候又迷惑,又造惡業,福報享盡,惡業造多了,第三生又墮惡道。所以人天福報不究竟。

  所以佛勸我們,遇到佛法就有辦法,佛出現在世間就是教我們怎麼樣解脫六道生死輪迴之苦,這個就是一了百了。如果不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在六道裡面怎麼修都是上上下下的,沒完沒了,而且墮惡道的機會多,生善道的機會少。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主要就是教我們脫離生死輪迴的。這個是我們一般講出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出離我們這個六道的世間,出世間。沒有出離六道的人天善法,這個叫世間的善法,如果造惡業就是世間的惡法。我們要明瞭佛出現在世間是為了什麼,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要覺悟。我們現在是在六道輪迴裡面,我們這一生輪迴到人道來。輪迴到人道來,我們遇到了佛法,佛勸我們要覺悟,發願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所以講了很多法門。法門講了很多,但是目的是一樣的,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如果我們照一般經典來看,當然這個法門,八萬四千,大乘小乘,顯宗密教,有困難的,有比較簡單的,修行的方法有圓滿、有不圓滿,有究竟、有不究竟,所以有人天乘佛法、小乘佛法,在我們中國,祖師分為大乘八個宗,小乘二個宗,每個宗都有它依據主修的經典,修行的方法、法門。無論用什麼樣的方法,有漸修的、有頓修的、有圓修的。

  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造成六道生死輪迴的原因,就是我們有煩惱。什麼煩惱?見思煩惱,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我們一般講見思惑,這個是第一層。要斷見惑八十八品,就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證得初果須陀洹,在《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還要天上人間七次的往返,證阿羅漢。大乘圓教是初信位菩薩斷見惑,但是大乘圓教跟小乘不一樣,心量不一樣,斷證的功夫一樣,心量不一樣,成就當然也不同。證得初果,圓教證得初信,就入聖流,他就不是凡夫,雖然還沒有超越六道。但是超越六道他們可以預期了,最長的時間就是七次往返,根性比較利的不用那麼長。這個是講一般需要這樣的時間,他出離六道有時間表了。你還沒有斷八十八品見惑之前,我們出離六道沒時間表,你修得再好,禪定功夫再深,一打坐三個月,還不行。有禪定他就發神通,能夠知道過去、未來。

  在印光大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裡面,也舉出唐朝的公案「三生石」,應該我們很多同修都聽過。這個禪師不得了,禪定功夫很深,他知道過去、未來,他知道他這一生死了之後要到哪裡投胎,再下一生要去哪裡,他都知道,詳細記載在三生石。像這樣的功夫都還不能超越六道,我們想一想,我們雖然遇到佛法,我們在一生當中怎麼修,要斷見惑真的很難。這一關突破了,後面就會不斷提升。就是第一關,要斷見惑這一關,是最難的。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講,要突破同居這一關是最難的,就是我們現在住在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要突破這一關,要生到方便有餘土,這個是最難的,因為第一關就是斷見惑。這在整個佛法修學過程,它的成績、成果算是最低的,但是雖然最低,已經入聖流了,他不是凡夫,是聖人,雖然還沒有出六道,在六道決定不墮三惡道,只有在人天兩道七次往返。

  我們修行,有的同修誤會了,他念佛念得心比較清淨,以為他證果了。我記得四十九年前,快半個世紀了,我十九歲那一年,第一次聽我們淨老和尚在台北市蓮友念佛團講《楞嚴經》,還有講《彌陀疏鈔》。當時有一個居士,他念佛念的功夫很好,應該是念的功夫很好,他自己說他證阿羅漢果了,一直求我們師父給他印證。他說我已經證阿羅漢果,你趕快幫我印證一下,說我是阿羅漢。我們師父被他問的也感覺有點莫名其妙,師父說我都還沒有證果,我怎麼可能給你印證?給你印證一定是我也是證果,層次比你高才能給你印證,我自己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我怎麼給你印證?不止問一次,不回答他,再三的要求:法師,你要給我印證,我證阿羅漢果了,我心很清淨。後來因為我們師父講經,總是對經教比較熟悉,他就想到,經典不是講證阿羅漢就有六種神通嗎?後來這個居士再來問,再請他印證,我們師父就給他講,他說證阿羅漢果都有六種神通,如果你真的證阿羅漢,你就六種神通都具足,在外面街上走的人有多少,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所以師父給他講,你還沒有證阿羅漢果。大概是念佛念到輕安,這個輕安在唯識裡面講,十一個善心所當中的一個善心所,你全身感覺很輕鬆、很安穩,煩惱很輕微,這是輕安的境界,不是證果,不能搞錯。

  不要說證阿羅漢果,我們根據經上講,你只要證得須陀洹,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澳洲這邊都有種菜,你拿鋤頭去挖地,地裡面有蟲,牠自動離你那個鋤頭三寸,你不會傷害到牠。如果我們這個鋤頭一下去,裡面的蚯蚓就變成兩截,肯定不要說阿羅漢,初果須陀洹都沒有。你走路就不用擔心去踩死螞蟻,你只要證得須陀洹。我們凡夫就不行,我們一下去,不曉得幾十隻被我們踩死了,特別是澳洲,我看那個螞蟻特別多。不管大乘、小乘,或者一乘,這個最基本的,第一關你要斷見惑八十八品。這一關突破了,後面就不斷的可以提升,都可以定時間表。這一關沒有突破,沒有時間表,怎麼修還是在六道。我們也是生生世世修很久了,我們大家今天聚在一起,不是這次才第一次碰面的,過去生生世世我們在一起共修不曉得共修多久了。你想一想,這是偶然的嗎?大家坐飛機坐那麼遠,那麼辛苦,跑到這裡來,在這裡聚在一起學習佛法,學習淨土。大家想一想是偶然的嗎?肯定不是。我們修很久了,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同參道友,我們都在六道輪迴,過去生是同參道友,輪迴到這一輩子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大家又有緣聚在一起。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事實就是這樣,沒有偶然的。

  我們修很久不能脫離六道,就是我們每一生修行,從來沒有一次達到斷見惑這個標準。也就是說讀書讀了很久,考試從來沒有一次及格,留級,甚至降級。降級就是到三惡道去了,留級還好,還在人天善道,只是不及格,降級就很慘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一般修行的法門要斷煩惱不容易,難度高;不是做不到,難度高,少數人他能做到,多數人很難做到,比較困難,困難度比較高。因此佛大慈大悲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法門,佛開示勸我們眾生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才能離苦得樂。而且這個離苦得樂不是小樂,不是人天的小樂,也不是二乘的樂(偏真涅槃的樂),也不是菩薩的樂,是成佛究竟圓滿的快樂,這個就非常非常殊勝。

  一般的法門修行,就是斷見惑、斷思惑,破塵沙,再破無明,四十一品無明破盡,才成佛。這樣的修行,所有的法門都叫豎超,豎著超越,那個難度高,時間長,也很辛苦。淨土法門是『方便橫超之路』,它橫著超,它不是豎著超,它超越六道十法界,它是橫超的。其他所有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超越六道、十法界都是豎著超的,煩惱一品一品斷,一層一層的提升。古大德有一個比喻,像一根竹子,一條蟲在竹子的最底部,牠要到外面來,是從豎出的,竹子一節一節的,比喻煩惱很多品,這條蟲要出來外面,如果豎著出來,牠必定往上爬,爬到這個竹節把它咬破,就比喻像斷煩惱,斷一品,然後再往上斷第二品,這樣一節一節的往上突破,到最後從竹子的最頂端出來,好像斷見思惑,超越六道。豎超很難,時間很長,也非常辛苦。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豎超的,沒有橫超的,只有西方淨土這個法門是橫超的。橫超就是這一條蟲在最底下,就比喻我們凡夫現在,煩惱一品也沒斷,只要具足信願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橫超三界!像蟲在竹子的最底部,牠從旁邊咬個洞,橫著就出來了,這個叫橫超。我們必定要明瞭這些事情,我們對這個淨土法門才會珍惜,才會重視。不然我們遇到了,我們也覺得沒什麼,我都遇到了,哪有什麼困難?就不會認真來學習。

  我們明瞭修學其他法門它的難度,明白之後回頭再看淨土,才知道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諸佛,度眾生,超越六道,一生成佛,最方便、最究竟、最圓滿的一個法門,快速。古人比喻這個法門叫「徑中徑又徑」,講了三個徑,徑就是捷徑,取近路。這個是從整個佛法來做一個比較,佛法超越六道,小乘法跟大乘法比較,大乘的方法比小乘快,用小乘的方法修,那真的很辛苦,要超越六道也很緩慢,大乘就比較方便、比較快速。所以,小乘法跟大乘法比較,修行超越六道,大乘是徑路,是近路,比小乘快。大乘當中還有很多法門,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達摩祖師傳來了祖師禪,建立了禪宗。禪宗稱為頓教,快速,參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單刀直入。禪宗這個方法比起一般大乘法門,它又更快了,就是徑路當中的徑路。大乘法要從經教修止觀,這樣來修是比小乘快,但是跟禪宗比,禪宗是更快。所以大乘是徑路,禪宗,大乘的禪宗是徑路當中的徑路,就是近路當中的近路。禪宗跟淨土比,淨土比禪宗就更近了,更快了,更圓滿,而且禪宗必須要有那種根器的人參禪,他才會開悟,不是那種根器的人參禪,他也不會開悟。

  去年我到福州雪峰山去,雪峰寺在打禪七,我去參觀了一下。也難得,現在這個時代還有一、二十個去打禪七,一天坐九支香,參到晚上十一點。十一點去睡覺,睡到早上四點起床,繼續參,時間很長。他們參什麼?我看貼的法語,參念佛是誰,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誰在念佛,去參那個。這個是古代禪門有用這個方法去參禪的,當然參話頭很多種,這個是其中的一種。參透了,的確超越是很快。但是如果不是那種禪門根器的,實在講不得力。所以《六祖壇經》講,它這個宗派是專門接上上根人的,上根的還不行,上上根的人才有資格去參,才會開悟。如果一般上根人,都還是要從教下下手,修到一定的程度他再去參,才能開悟。像六祖那樣,自古以來到現在,只有六祖一個,其他禪師開悟多少都有一些經教學習的基礎。不像淨土,淨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你上上根的,像文殊、普賢那樣也可以;最差的,就是造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前,遇到善知識勸他信願念佛,一念十念也能往生,沒有一個人不能修的,全部包括了。所以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它方便就方便在這裡。

  特別持名念佛是最方便的,因為念佛還是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現在修的是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的方便,只要具足信願,然後念這句佛號,我們這一生就可以帶業往生,橫超三界,方便、究竟、圓滿。我們前面第一段、第二段,講這個世界災難很多,我們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我們想要離苦得樂,佛法出現在世間就是要幫助我們眾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唯有修學淨土法門,我們這一生可以辦得到。

  所以佛給我們講了對治的方法,是勸我們要覺悟。所以為什麼教我們修苦空觀,修慈悲觀?對治我們的貪瞋,讓我們這個貪瞋降溫。我們現在達不到斷煩惱的功夫,但是我們現在也要伏煩惱,伏斷煩惱。我們做不到滅斷,我們修淨土只要做到伏斷,就能帶業往生。我們現在要做的功課就是要伏斷煩惱,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這一生就得到圓滿成就。所以大家來淨宗學院,我們要學什麼?學怎麼去西方。這個三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請看第四段:

  【四。為佛弟子者。信法界平等之體。明苦樂因果之相。知自它感應之用。起無緣之大慈。興同體之大悲。】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第一句,『為佛弟子者』,就是做為一個佛弟子的人,佛弟子有四眾,在家二眾、出家二眾,我們一般講四眾弟子。我們做一個佛弟子的人,要『信法界平等之體,明苦樂因果之相,知自它感應之用』。這個三句就是教我們要認識佛法的體相用,有體就有相,有相就有它的作用,所以我們整個世間的萬事萬物,任何一樁事情都有它的體相用。「信法界平等之體」,這個法界,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大家有沒有看過十法界圖?那個十法界,我們現在是在六道法界當中的人法界,我們現在是在人的法界。六道法界,我們人道法界上去就是天道法界,天也分三界二十八層天,有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天法界再上去就超越六道,就是聲聞法界,就是阿羅漢;緣覺法界,就是辟支佛;再上去,菩薩法界,修六度萬行;再上去,佛法界。十法界的佛法界還沒有明心見性,他斷見思,破塵沙,但是還沒有破無明,所以他是十法界的佛。

  在天台宗六即佛裡面,他屬於相似即佛。第一個是理即佛,從理論上講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是從理體來講,大家都平等的,所以理即佛。第二個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是我們學佛的人,這個名字即佛層次也很多,我們學了佛,聽了經,讀了佛經,知道我們本來是佛,大家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是還沒有真正成佛,有名無實。還沒有真正成佛,但是知道了,也開始在修了,名字即佛。理即佛是對一切眾生的,很多眾生還不知道佛法,他也不知道他本來是佛。第三觀行即佛,觀行即佛就是有功夫了,修行有功夫了,不管修哪個法門。但是有功夫又得禪定,還沒有斷煩惱,觀行,雖然他還沒有斷,觀行即佛他就有能力伏煩惱。相似即佛就斷煩惱了,最起碼須陀洹以上。相似即佛再破一品無明就是分證即佛。無明有四十一品,都斷盡了,就達到究竟即佛。

  所以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十法界超越,破了無明,十法界就沒有了,就入了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同在華藏世界海第十三層。我們首先要信法界它的體是平等的,雖然有十法界、有一真法界,我們六道法界裡面最下面的地獄道法界,墮地獄的眾生他也是有佛性,跟佛平等的,首先我們信這個,這個是本體,體都是平等的。從這個體它會現出相,這個相大致來講,有覺悟的相跟迷惑的相。我們不斷的覺悟,我們就不斷的提升,苦就一直減少,苦減少,那就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我們在十法界,一真法界,這個當中苦樂因果的現象,差別非常多、非常大。體是平等,但是法界,因為眾生迷了,起了無明,起了分別執著,就產生幻相了。產生幻相,本來是平等之體,一真法界,變成很多法界,界就是界限,產生時空界限。所以,現在科學家講,有一度空間、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講到十一度空間,十一度的時空。實在講,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時空是無量度的,無量無邊的。我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法界,我們同樣是人,我們兩個人坐在一起,你有你的法界,我有我的法界,因為每個人起心動念想的都不一樣,所以法界就不一樣,但是它體是平等的。想的不一樣,如果想的惡念多,他感受就是苦;想善的多,感受就是快樂。所以,這個苦樂因果跟善惡必定是相應的。

  所以下面第三句講,「知自它感應之用」,知道自己跟他人起了感應作用。這個感應就是心能感,外界就有應,所以有感就有應。道家《太上感應篇》,起一個善念,樂的感應;起一個惡念,苦的感應。我們要深信佛在經上給我們開示的這些道理。知道之後,知道自他之感應,『起無緣之大慈,興同體之大悲』,我們知道佛菩薩他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什麼佛菩薩能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他明瞭事實真相,眾生跟我是一體,法界平等之體,都是一體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跟眾生的感應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能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就是菩薩,明心見性,見到本性,起的心自然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現在也可以學,我們是學個相似的,啟發我們自性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現在也可以學習,特別是用念佛這個法門是最方便的,可以直接契入這個境界。這一段我們講到這裡。下面這一段就是:

  【眾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責一日未盡。則請法隨學懺悔供養之事業。一日不可以已。】

  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之後,眾生跟我是一體的,『眾生之苦』就是我自己的苦,能夠常常這樣去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心就生起來了。我們看看眾生苦不苦?常常念「眾生之苦」,眾生的苦有一天沒有解除,『匹夫之責一日未盡』,「匹夫」就是我們一般人。所以這個事情,我們也不能說我是凡夫,代眾生苦的事是佛菩薩才有辦法,我們哪有辦法,我們怎麼敢說代眾生苦?如果我們常常這樣想,那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生不起來。所以,這裡講的匹夫,就是我們一般人;這個不是講佛菩薩之責。這個是講我們匹夫,我們凡夫。我們凡夫聞到佛法,我們是佛弟子,就有這個責任了。你皈依三寶,你是佛弟子,就要幫助佛菩薩弘揚佛法。所以眾生的苦一日沒有解除,我們的責任就一日未盡。所以我們沒有放假的時候,每天都要做的。

  做什麼?下面講的,『則請法』。這個「請法」也很重要,佛法沒有人啟請,沒有啟請法師講法,佛法在這個世間就不起作用。我們在《華嚴經》讀到經文,佛給我們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法如果沒有真正明瞭佛法的人來解說,雖然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很高的聰明智慧,也不能夠理解。所以我們要請明瞭佛法的法師,在家、出家都可以,只要他對佛法真正認識、真正明瞭,都可以請。如果講錯了,邪知邪見,那不能請。所以請法,實在講也不容易,自己不是內行的,也不懂,發的心是好心,請錯了就更麻煩。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佛在《楞嚴經》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沒有請到一個正知正見的法師來講,如果不能辨別,去請到邪師來,就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要請法,我們請法的人自己要先學習,學習正法,自己懂了,真正認識,你才知道怎麼請,請什麼人來講。所以請法也是要學習的,也不能亂請,要請正法。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也是各人因緣不同,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在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五濁惡世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濁是混濁,讓我們搞不清楚,所以這個就很難。特別你要弘揚正法,也很不容易,常常會遭到嚴重的障礙。因此請法、護法都要內行。

  下面講『隨學』,「隨學」就是常隨佛學。佛現在不在了,我們怎麼跟佛學習?佛不在就是經典,經典就是我們學習的教科書。我們修淨土依淨土三經,這三部經典就是我們修淨土法門主修的經典;其他的大小乘經典、世間的聖賢經典,都是幫助我們主修的經典,做補充說明。所以常隨佛學,就是要依經典、經教來學習。每天讀佛經,依照佛經裡面的教誨來學習,就是常隨佛學。

  下面是講『懺悔』,「懺悔」就是現前我們修行的功課。實在講,懺悔法門,從我們入佛門,從凡夫到成佛,這個當中都是修懺悔。我們看《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已經快成佛了,還修懺悔。從這裡我們就知道,這個懺悔法門,從凡夫到等覺都要修懺悔,所以懺悔也是我們現前要修學的重要功課。懺悔就是改過,懺悔也要學習的,如果不學習我們也不懂得怎麼懺悔,以為在佛前哭一哭,就叫懺悔。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我母親到一個寺院去做義工,去廚房煮飯供眾,我有放假就騎著機車去寺院掛個單,去看看我母親。她住的寺院在台北市,這個住持是個老尼師,現在已經不在了,一個老尼師,很會罵人。我去看到她罵人,罵罵罵,罵一罵然後就到,她住的地方有一尊地藏菩薩很大,我每次看到她去地藏菩薩面前就跪著磕頭:求地藏菩薩赦罪,求地藏菩薩赦罪。磕完頭,等一下開始又罵;罵完了,然後再去地藏菩薩那邊再磕頭:地藏菩薩赦罪,地藏菩薩赦罪。罵一罵,再來求赦罪。這個就是不懂什麼叫懺悔,她以為這樣就叫懺悔了。你在那邊磕頭,求地藏菩薩給我們赦罪,等一下又照幹,那地藏菩薩也沒辦法。《地藏經》裡面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惡習氣太重,不容易。所以要修懺悔,懺悔我們要學習,不然我們含糊籠統的,囫圇吞棗。懺悔我知道,我們天天都在懺悔,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念得很熟。怎麼懺?是不是念完就沒事?念是提醒,要知道怎麼去修。修,沒有學習,實在講,我們怎麼懺也不懂。囫圇吞棗,那個棗沒有咬一咬再吞下去,一口就吞下去,問棗子什麼味道?不知道。大部分我們現在學佛求懺悔,很多我看都是這樣,所以懺悔也不容易。

  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也住了一年多,天天做三時繫念,上午我也利用一點時間跟同學一起學習《五戒相經箋要》、《沙彌律儀》,知道一點,還有我在家的時候常讀《占察經》。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印過地藏三經,第一部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部《占察善惡業報經》,第三部《大乘地藏十輪經》,地藏三經都是講十善十惡的。所以蕅益祖師有註解《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他註解《彌陀要解》是四十九歲,註《占察經》是五十二歲。我讀了這些,知道懺悔是怎麼一回事,在五戒有小乘的懺法、大乘的懺法。

  懺悔大致分三種,蕅益祖師在《占察經》註解有講,有註疏。第一個就是小乘的作法懺。這個作法懺就是《了凡四訓》講的發露懺悔,在佛菩薩像前發露懺悔,為疏一通,發露懺悔。或者在師長、同參道友之前發露懺悔,就是把我們做錯的事情說出來,這個叫作法懺。但是這個小乘戒,五戒的作法懺要看你犯這個戒的輕重,它有分可悔、不可悔,或者下可悔、中可悔、不可悔。譬如說我們受了五戒,我們殺生,我們去殺螞蟻、殺弱小動物,這個可以接受懺悔,這個叫下可悔,罪比較輕。如果殺牛,殺大的動物,或者殺人未遂,這個當中屬於中可悔。如果殺人把人殺死了,就不可悔,不可以接受懺悔,這個戒破了,不能再受戒。殺人的對象也不一樣,殺父母、師長也是殺人,那個叫逆罪,那更重。

  所以,在小乘戒裡面殺人不可悔。在《五戒相經》裡面講,墮胎就是殺人,就是有一個星期的胎兒,你故意把他墮掉,就犯不可悔,在作法懺不接受懺悔。所以我們過去看到很多論壇,都是學習傳統文化的,過去犯了墮胎的罪業,也很有勇氣,發露懺悔,當場也哭,懺悔。這樣的罪能不能懺掉?不能懺掉。或者寫個牌位,拿五百塊給悟道法師,叫我去幫他超度,實在講也不行。五百塊人民幣,法師那就交給你了。實在講,我也很想幫你,我是能力做不到,這是不可悔。犯四重罪小乘戒不接受懺悔,只有大乘戒的取相懺可以懺悔,要依大乘經,你依小乘經沒得懺,要依大乘經。像《梵網經》,這個大乘經典,可以接受懺悔。《占察經》要修懺悔法、要求感應,怎麼樣這個業才能消?要有瑞相。你修懺悔法,見到佛菩薩,聞到香,見到光,晚上做善夢,像《了凡四訓》講,業障懺除,或夜夢飛步太虛,這些種種現象就是業障懺除。占察懺它不一定要見到瑞相,占察懺比一般大乘懺要方便一點,只要它這個輪相現出清淨輪相,你沒有見到好相,這個業障就算懺除了,就可以繼續再受戒。

  我們讀《無量壽經》也是一種大乘的懺悔法。過去我到美國紐澤西,有一個台灣去的居士,一個女眾,她跟我講她讀了好像幾百部《無量壽經》,她說有一天晚上夢到吐出很多塑膠。我說那個塑膠袋大概不太好,能夠吐出來應該是好。但是有這個現象還是要加強,不能就停止了。我們念佛也是懺悔最方便的一個方法,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是要至心念。什麼叫至心?在《占察經》講了三種,比較具體,我們比較懂,有三個層次,這是取相懺。最高的懺悔叫無生懺,又叫做大莊嚴懺,這是蕅益祖師在《占察經》註解的。無生懺就是《普賢觀經》說,「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金剛般若智慧一出現,什麼重罪都消除了,這個是最究竟徹底的懺悔,要修般若智慧。

  我們現在這些懺,我們都可以修,如果沒有那麼重的罪,作法懺,發露懺悔;取相懺,無生懺,這個我們都可以修。最具體的還是改過。輕的罪,我們作法懺就可以懺除;但是如果犯重罪,一定要取相懺,殺、盜、淫、妄,罪重的。所以,懺悔要學習怎麼來懺,這些經教也不能不懂。如果不懂,我們懺悔偈天天都在念,念了懺悔偈,是不是就懺悔了?不是,你要用心,用至心去懺。這個業障懺除了它有好相,我們自己可以感受。《了凡四訓》裡面「改過之法」,就是一個很具體懺悔的理論方法。我們修行過程當中難免會業障現前,這個就是我們要修懺悔的時候。我們念佛讀經修行都會有業障現前,這個業障都是屬於惡業障礙。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灌頂大師在註解裡也跟我們講,念佛有五種業障發相,第一種是昏沉業障發相,第二種是掉舉業障發相,第三種是恐怖業障發相,第四種事務牽纏業障發相,再有一種就是病事障,生病。這些都是屬於業障,有這些業障現前就知道我們過去今生造了很多惡業,要知道懺悔,懺悔就是要改過。所以懺悔有感應,我們有改過,就會感覺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渾渾噩噩的,一天過一天;現在就知道,感覺跟從前不一樣。這個我們讀《了凡四訓》,讀《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可以看出來,這些就是值得我們來借鏡、來效法。我們懺悔有沒有懺到這個感覺?我們現在要用功就是要在這個上面用,我們念佛也是要在這個地方懺悔。所以《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我們現在都在讀,十九願、二十願阿彌陀佛也講了,如果有眾生造了惡業,能夠懺悔改過,再持經戒,就命終不墮三惡道,信願念佛,必定生極樂,不會墮三惡道。所以還是要懺悔,這是我們當前,我們大家必修的功課。

  『供養之事業』,「供養」,如果照注音講,應該是供「樣」,我們現在念供養,照注音講是供「樣」。「供養之事業」,供養有七種,所有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的供養是最殊勝的。我們對眾生有財供養,最重要還是要有法供養,法供養是最重要的,因為有佛法就有辦法,有法可以解決我們所有一切問題,你要求什麼都能滿願。所以法是最殊勝,也最重要。我們把這個最殊勝的供養一切眾生,把最殊勝的佛法,特別是淨土法門,供養一切眾生,這個就是我們的事業,我們現在做的事業。『一日不可以已』,一天也不能停,天天要去做的。這一段我們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第五段:

  【五。需知因果無虛。禍福自致。貧病夭獄。皆由別業。水旱刀兵。則自共業。業熟禍至。無能幸免。】

  這一段就是接前面一段來的,「明苦樂因果之相,知自它感應之用」,這是從法界平等之體所出現的。『需』就是必須要,『知』是知道,知道這個因果不是虛妄的。現代人講到因果,有很多人認為那個是迷信,沒有科學根據。我們佛弟子首先必須知道『因果無虛』,不是虛妄的,是真的,真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離不開『禍福』,我們現前,小的方面叫吉凶,大的方面叫禍福,一般講吉凶禍福。大的災禍、大的福報都是自己導致的,自己找來的,自己製造的。所以《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第一句就給我們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開宗明義就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禍福沒有門路,都是自己招來的,自己去招感來的。什麼招感?善惡招感。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起一個善念,說一句好話,做一件善事,善神就跟著我們,吉神就跟著我們;起一個惡念,說一句壞話,做個壞事,凶神就跟著我們。所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好像我們人在燈光下面有影子,在日光下面有影子,這個善惡的果報就像我們的身影,我們走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古大德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人生在世間,最後什麼都帶不走,唯一能帶走的就是我們一生造的善惡業。善業牽引我們到三善道往生,惡業牽引我們到三惡道往生,修淨業牽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往生。所以這個都是自己造的,主要是自己,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下面講,『貧病夭獄,皆由別業』。「別業」就是個別的,我們每個人的業不一樣。同樣,我們一家人,命運也不一樣。這裡舉出幾個,「貧病」,貧窮,沒有財富,生活很艱難;病就是常常生病,多病,甚至得重病,得惡病,不治之症,還有傳染病,這個當然是災禍。貧病往往都連在一起,人都沒錢了,又生病,看醫生連醫藥費都沒有,就非常可憐。「夭」就是夭折,就是短命,我們一般人沒有活到五十歲的都算短命。有很短的,有一、二歲就死了,有一二十歲、二三十歲的,有三四十歲死的,這都屬於夭,就是壽命不長。有人壽命很長。「獄」就是牢獄之災。這個講各人的命運不一樣,貧富、貴賤、長壽、夭折,每個人他的命運不同,不同就是別業。為什麼不同?因為每個人過去生他修的善惡業不一樣,過去今生造的善惡業不同,因不同果報當然就不同。修善多的人他得福報,長壽、康寧;造惡業多的,那就貧窮、多病、短命,這是各人的命運。命運都是自己造的,我們仔細讀《了凡四訓》,就可以明瞭這樁事情。這裡是講別業。

  『水旱刀兵,則自共業』。「共業」是大家共同的。這是天災人禍,舉出水災、旱災,「刀兵」是戰爭,包括風災、地震、海嘯,種種的這些,以及火山爆發,這些都是屬於大家的共業。舉出「水旱」,水下得太多就變水災,不下雨就變旱災。我們澳洲好像從二OO四年到二O一四年,好像有十年旱災,都沒什麼雨。那個時候我每一次到圖文巴來,我都要去看水庫,那個水庫都看到泥土了,都沒水。十年乾旱沒水,政府規定都不能用水洗車子,也不能澆花、澆草,所以用水大家都很節儉。那一年,好像也是二O一四年,我記得這邊突然來個淹水。我說這邊都缺水,怎麼會淹水?那個時候我在馬來西亞看到新聞報導,那邊都乾旱,怎麼突然淹水,不下都不下,一下就下得太多,就淹水了。現在下一點,不會下太多,水庫才有水。所以現在就下一下,停一停,這樣保持水庫的水位。

  每個地區都有一個地區眾生的共業,如果我們這個地區的人都做好事、做善事,就會得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共業,大家共同造的業;共業當中有別業。所以有共業、有別業,善惡因果我們要知道。『業熟禍至,無能幸免』。這個講業因果報它有一定的時間,時間到了,果報成熟了,必須就要受報。如果造惡業,果報成熟,就是災禍到了,就不能避免,無法避免。

  我們今天提前五分鐘下課,我們先念佛。

  

  

#